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2024-05-07

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共10篇)

篇1: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于都河的潺潺流水和大渡河的翻滚波涛中,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六周年。在长征胜利76年后的今天,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强信念。手挽手,肩并肩,迎着狂风暴雨,踩着沼泽泥泞,高唱国际歌向着人迹罕至的草地深处进发。尽管红军战士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战斗极为频繁,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英勇的红军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这是艰苦军旅中的一幕:天上有敌机,身后是追兵,红军战士的背包上贴着白纸,写上生字,边行军边学文化。面对血与火的考验,笑对艰险,视死如归,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大局至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长征路上,年龄大的帮年龄小的扛枪,身体强的扶身体弱的前进,官兵平等,同甘共苦,一块干粮,辗转多人。红三军团一个连九名炊事员相继倒下,却没有一个战士因饥饿而逝。生死关头,大家争相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无论是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还是留守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白区地下党组织,都以自己的战斗和牺牲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冲破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勇气。遵义城里,一个20个人参加的会议,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就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开始。危急关头,拨正船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将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军民一家、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红军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红军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带给了穷苦大众,而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也是依靠群众的帮助才解决的,人民把红军看成自己的队伍,《十送红军》唱出了人民的一片真情。毛泽东说,如果国民党“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6年来,每逢重大历史

转折,人们总喜欢以“长征”作比,每遇艰难曲折考验,人们总禁不住回望当年。

同学们,我们走在新长征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和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生活中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校园建得更加和谐,更加进取,更有生机,并以此作为长征胜利76周年这一壮举的最好纪念!

篇2: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老师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习,好的校风.我们需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向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茫茫学海中,我们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

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如:强要同学钱财,参与抢劫,更有甚者结帮犯罪。据报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万宁市17岁学生温某,因持塑料枪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也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

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弘扬法制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米王小学魏雪桂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

篇3:论长征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一、长征精神的和谐内涵

长征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

长征精神, 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广大中国工农红军在史无前例的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 包含着深刻的和谐内涵, 对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2]正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使革命前辈们在艰苦的长征中始终战不垮、苦不倒、打不败。在每位红军战士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那就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使每位红军战士都展现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献身精神,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二是顾全大局的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 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在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 红军严格执行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和纪律, 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不拿群众一针一钱, 为团结群众奠定了基础。没有紧密的团结, 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在长征中, 实现了全党的团结。在长征中, 红军各路部队互相配合, 协同作战, 生死与共, 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红军部队时刻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 主动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兄弟部队, 有时甚至用局部的牺牲去换取全局的胜利。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才战胜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征的历史表明,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胜利, 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三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长征是红军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长征中的作战, 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 还有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中国工农红军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在长征途中, 舍己为人、生死与共成为红军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不计条件, 绝对服从上级指挥, 协同作战, 密切配合,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兄弟部队创造取胜条件。最终红军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 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四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七律·长征》中, 毛泽东同志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对红军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 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 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长征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 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 其内部的和谐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这一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应该是高标准、高水平的文明校园,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园。这些特征与长征精神的和谐内涵是一致的, 因此, 应切实发挥长征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艰苦卓绝的长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实践。长征经历的时间之长、困难之多、危险之大, 史无前例, 与其说是对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 不如说是对革命意志的考验。在巨大的困难、挑战和考验中, 红军坚持了下来,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示了极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主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 提高红军队伍的政治觉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 教育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培养不畏艰险革命的精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作用, 构建和谐官兵军民关系。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3]“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应牢固树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观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氛围。

第二,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胜利, 充分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红军获得如此巨大的力量靠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靠的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蕴涵着一定的时代特征, 其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文化价值观多元, 普世价值横行,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面临着困惑与迷惘, 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新时代教师和当代大学生首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抓好“三观”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崇高的理想信念, 归根到底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抓好“三观”教育,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 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 找准人生方向, 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应区分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的关系, 让长征的坚定信念、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切实得到弘扬。

第三,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气度, 是广大师生不可或缺的品质。高校近年来, 正处于深入改革, 快速发展的时期, 很多学校采取了重大的改革措施, 这必然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如学校的扩建、“学院制”改革、权责重新划分, 以及薪酬制改革等。然而, 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 有的学校实现了平稳过渡, 而有的学校出现了尖锐的矛盾。这与广大师生是否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 以大局为重, 不计个人利益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党委也应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一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调动学校广大师生和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顾全大局,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矛盾。坚持把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广大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长征过程中, 红军一切为了群众, 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 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坚实后盾。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于坚持走群众路线。学校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 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切实发挥工会在联系群众, 听取群众心声, 反映群众意见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形成的源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加社会责任感,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长征的实践, 磨炼了红军的坚韧品质和崇高境界。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怕吃苦、怕困难、求享受、浪费重等不良现象, 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日趋淡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高校要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 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磨砺品质、接受教育,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育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他们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10-23.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110.

篇4:弘扬长征精神 构建和谐于都

记者在长征出发地——江西省于都县采访时,常听到《十送红军》这首旋律优美而又凄婉的民歌。这首歌,最早就是从这里传唱开来的。“十五”期间,于都人民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的变化。面对“十一五”,于都县又将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绘就怎样的蓝图?记者采访了中共于都县委书记刘金接。

记者:刘书记,请你简要介绍一下于都县的概况,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刘金接:于都县地处赣州东部,贡水中游,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9镇14乡,总人口94.4万,是赣州第一人口大县。于都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七十二年前,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于都出征的八万多红军将士中每五个就有一个是于都人,于都捐献了占全苏区一半以上的粮款物资,承担了长征初期大部分设备、物资的运输任务,妥善安置了一万多红军伤病员和红军家属。于都河成为数万红军将士及其家属和近百万于都人民魂牵梦萦的地方。

记者:刘书记,近年来,于都人民弘扬长征精神,经济发展迅猛,多项经济指标高幅增长。请您介绍一下于都这几年来的发展成就。

刘金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关心于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我县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人、财、物、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扶助,极大地推动了于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十五”时期,于都人民弘扬长征精神,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于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2%,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8元。

——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形成有色冶金、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现代轻纺、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8%,初步建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迅速崛起一个初具规模的省十佳工业园,工业园区已成为城市新区、工业新城和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县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重点打造以长征品牌为标志的长征广场、长征公园和长征第一渡等系列城市文化景观,塑造集防洪、休闲、商贸为一体的十里沿江景区,拉开以红军大道、雩山大道、渡江大道为骨架的城市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被省政府评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农村面貌变化较大。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赣龙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为主架,县乡道为支架交通网络。完成新农村建设投入4000多万元,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4200名移民搬出偏远深山区。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改水8665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3万余人。全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记者:您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于都县在“十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是怎样的?

刘金接:“十一五”时期,于都人民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经济圈,加速工业化、建设新于都”发展战略,按照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增加均量的要求展开生产力布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形成发展优势,在全市率先实现工业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把于都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功能突出、创业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平安诚信的赣州经济强县。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明晰角色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以目标带动群众、政策拉动群众、规划推动群众、示范触动群众、作风感动群众,坚定不移地整体推进以“五新一好”为操作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末20%的自然村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

二是主攻和提升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引进和培植3—5个税收超千万元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把矿业培植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使于都成为全市钨产业集群主力县、全省重要的旋窑水泥生产基地、特色矿产加工大县,把矿业培育成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升级的支柱产业。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纵向培植延伸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横向引进配套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把于都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机械电子加工基地。进一步加大服装针纺、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工业产业培植力度。到2010年,实现全县工业产值35亿元以上,五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30亿元。加快工业园建设,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销售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三是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中等城市、中心城市卫星城、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谋划县城发展,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提升县城的内涵质量、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实力。以招商引资和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重点,继续扩张城市规模,形成“一江两岸”、“一城二区”的新格局,县城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以上。抓住于都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机遇,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按照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的战略布局,加快各旅游景点的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好“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打响于都“长征”旅游品牌,提升“长征出发地”影响力。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建设一批渡改桥项目、乡级汽车站,逐步实现“路站运”一体化体系。加大能源建设力度,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抓好贡江流域于都段的电站梯级开发建设,扩大220千伏主网覆盖面,改造和新建一批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完成县城管道天然气建设。加强水库、堤防等危及公共安全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推动电信、移动、联通等基础通信建设,推广广电网络数字化,加速政务信息网纵向和横向延伸,县政务信息网延伸至所有乡镇。

篇5:弘扬雷锋精神 创建和谐校园

2008-04-11 石化学院 石化学院

三月是雷锋月,自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学习雷锋再不陌生,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每逢三月,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5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15周年,历时一个多月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了,通过组织动员、实践活动、总结提高三个阶段,石化学院的同学们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创新性地开展了许多学雷锋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从美化校园到绿化社区活动,从帮助同学、作好本职到帮助孤寡老人、慰问敬老院,从简单的做一件好事到成为传播精神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形式,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石化学院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织动员,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团委于3月3日将学院全体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召集到一起,在五A101教室召开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动员大会”。学院团委书记黄春雷老师向大家宣读了校团委下达的有关文件,确定了以学习雷锋同志“五个一精神”为指导思想,以“争做雷锋新人,再树奉献之风”为主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并对整个活动作了部署,要求各部门及时开展活动并上交活动总结。此次活动也得到了学院党委侯美丽书记的高度重视,她号召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弘扬雷锋精神,要求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学雷锋活动,把雷锋精神这颗种子,深深地埋在每个人心中,时刻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哺育它,让它生根发芽。

二、制定活动计划,确保学雷锋活动的效果

在学院召开动员大会之后,学院各班级班委会,学生会各部门都召开会议,讨论、计划开展学雷锋活动,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活动效果的前提下,都制定了有效的学雷锋活动计划,最后团委对每个活动的时间做了安排,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合学院实际,开展丰富的学雷锋活动

(一)传承雷锋精神,回顾我校发展历程——学雷锋义务清扫活动

45年的历程后,雷锋名字和精神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忠诚、奉献,进取、朴实,同时它也成为一种永恒的启示,昭示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发向上、不懈努力,在雷锋精神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感染、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断的成长。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5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15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石化学院与化材学院团委积极响应我校关于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主题教育的号召,于3月4日下午3点40分在两院团委书记的带领下组织30名学雷锋志愿者来到位于我校老图书馆二楼的校史馆,展开卫生清扫活动。

经过认真组织分工,同学们迅速投入到劳动当中,用自制的特殊工具小心翼翼地对校史馆的珍贵资料进行清洁。经过同学们一个多小时的仔细清扫,布满灰尘的校史馆焕然一新。更令同学们于奉献之余欣慰的是,义务清扫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激励了同学们“奉献、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

随后,同学们还参观了校史馆陈列的各项展品,又一次回顾了我校五十年来发展的历程,再次感受到我校发展的艰辛与取得的辉煌。

追求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渊远流长的雷锋精神是既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更是年轻群体永恒不变的话题。

3月4日的活动其实微不足道,但是学生们欣慰于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更满怀信心在今后进一步结合“五个一”的雷锋精神,以及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特色,进一步传承雷锋精神,不断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组织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及雷锋精神讲座

3月5日,参加学校组织的升国旗仪式和雷锋精神讲座,同学们在特殊的日子都感觉到过得不平凡,而且同学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上课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同学们的言行也文明多了,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思想上也改变了许多,好同学起了带头作用,他们主动帮助那些学习落后的同学,提高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成绩。

(三)“雷锋在我身边”主题征文活动

3月7日,学院开展了以“雷锋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学雷锋和参加学雷锋活动的热切心情以及对雷锋同志的敬仰,有的同学还将雷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此次活动,充分表现了雷锋精神在石化学院同学心中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和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神对大家也深刻影响。

(四)“想念一个名字 呼唤一种精神”的主题演讲活动

3月9日,学生会实践部举办了“想念一个名字呼唤一种精神”的主题演讲活动。有的同学讲述自己的学雷锋心得体会,有的同学讲述雷锋的一个个感人事迹,使同学们更进一步规范自我,做到言行举止得体,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符合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给校园的爱”为主题的志愿者护绿活动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5周年,为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春风和煦的三月充满校园,切实培养大学生踏实肯干、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五个一”精神,石油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志愿者对学院认领绿地及周边绿地的白色垃圾等污染物进行清理,并号召大家保护绿色,爱护校园。

3月11日下午三点半,参加清扫工作的志愿者们准时在石化楼前集合。大家分工明确,5个小组分别承包一块绿地,然后就各自行动起来,对每一个角落都进行 了认真清理,毫不马虎。有的同学将草坪的废纸,废塑料袋清除干净,有的同学将马路上和马路旁的碎石头集中堆放在一起,有的同学在草坪的拐角处立上警示牌,提醒大家保护小草,有的同学甚至用铁锹将被踩实土地松动,希望这里的小草在春天时会重生。通过大家的努力,这些绿地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向行人展示它们新新向荣。

北国3月的春风中夹带着料峭的寒意,但是在将近两个小时清扫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洒下了青春的汗水。活动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扬了“不怕脏、不怕累”的雷锋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精神风貌。

此次活动志愿者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今天的活动让我们重温了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就是要从这些小事做起,从实际行动中体现雷锋精神,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养成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意识”。

雷锋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他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雷锋精神是朴素而不朽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雷锋“五个一”精神,让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六)组织全院学生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观雷锋纪念馆及党员宣誓活动

为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同学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我校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特色,3月12日下午两点,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并举行了党员宣誓活动。

首先,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雷锋纪念馆。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听取了导游的栩栩如生地讲解,仔细看了有关雷锋生前的成长经历、先进事迹的照片和领导人的亲笔题词,还有最让人感动的雷锋的日记。同学们都为雷锋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接过雷锋同志的“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用雷锋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让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随后,所有党员和积极分子一同来到了雷锋纪念碑前在鲜红的党旗下,庄重地举起右手进行宣誓,表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党员代表和积极分子代表分别发言,表示要牢记党的宗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现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学们都为雷锋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接过雷锋同志的“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用雷锋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让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七)雷锋故事、雷锋精神和雷锋日记展示会

3月17-21日,院学生会宣传部举办了关于雷锋故事、雷锋精神和雷锋日记展示会,宣传部全体成员将雷锋日记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做成了板报的形式,这些板报吸引了大量同学的驻足观看、学习,使同学们对雷锋同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都受到了此次活动的感染,有的同学主动将被大风吹倒的自行车扶起,并排放整齐,有的将路边的废弃塑料袋拾起并放进垃圾箱等等。

(八)传递温情社区行—志愿者到抚顺市康复敬老院义务服务

3月30日,开展“传递温情社区行”服务活动,团委学生会组织同学到抚顺市康复敬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并祝老人们永远幸福安康。同学们为这里的老人们带来了一些水果和生活用品,并将敬老院的卫生打扫一遍,地面、玻璃和公共设施都焕然一新,然后同学们为老人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有独唱、有乐器演奏、有舞蹈、有小合唱,在演出的中间,爷爷、奶奶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我们的表演中来。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大力弘扬了雷锋精神,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同时在实践中使思想得到升华,培养了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九)全院各班级、团支部分别组织召开学雷锋主题班团会

3月期间,各班委会、团支部开展了以学雷锋为主题的班会、团会,并在3月末及时上交了班会记录。各个班级也在会后不约而同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此次活动使全体同学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学习雷锋的光辉事迹,学习雷锋在 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遇到困难,不认输,勇往直前的精神等等,通过学习使雷锋精神在学生们心中重新焕发光彩,使雷锋的“五个一”精神深深的印在每个同学的心底,并号召全体同学一直都要参加到学雷锋活动中来,为发扬和传承雷锋精神都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我们将继续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这次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实践学校凝炼总结的雷锋同志“五个一精神”,激励学生刻苦专研、扎实工作、爱校荣校、感恩奉献、团结协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力量。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在形式上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也使大家在思想上又一次受到教育,在社会上也赢得了好的反响。这只是本学期此项活动的开始,今后我们要本着这一主题把此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把活动开展的更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

篇6: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征文大赛的通知

“雷锋”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符号、一张温暖人心的精神名片。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雷锋,更不缺雷锋精神……

三月是和风送暖的季节,是梦想起航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你对雷锋及雷锋精神的认识、记录下你对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诠释、记录下你身边感人的真情和无私的善举……

一、活动主题: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和感受,围绕“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等话题创作。

二、参赛对象:院(校)全体学生

三、投稿要求:

1、要求写出有关“雷锋”的文字。文章体裁、题材不限,感情真挚,内容翔实,题目自拟。每篇文稿控制在800—2000字以内,诗歌300字以内)。

2、紧扣主题,要求语言生动、积极向上、情感自然。文稿不得抄袭,务求原创。

3、稿件一律用信纸写,并注明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

四、赛程安排:

(1)作品征集阶段: 3月22日—3月28日

各班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将作品交至团委汪荷琴老师、陈慧琴老师处。

(2)作品评审阶段:3月29日—3月30日

邀请相关专业老师组成评审小组筛选出所有优秀作品评定奖项,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五、奖项设置:

1、本次征文大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若干名。优秀作品将在院宣传栏张贴宣传,同时部分佳作将送至广播站广播。

2、奖品设置:一等奖价值100元的小礼品一份,二等奖价值50元的小礼品一份,三等奖价值30元的小礼品一份,优秀奖价值20元的小礼品一份。

篇7: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稿

“>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学习型学校演讲稿2007-02-23 19:40:36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学习型学校”。今年2006年10月,红军长征取得完全胜利整整70周年。1934年10月,由于蒋介石百万大军的疯狂“围剿”,也由于红军领导人李德、博古的严重的军事错误,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但伤亡惨重。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虽然每天每天,天空中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而红军战士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挥下,以革

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占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跃人迹罕至、空气稀薄、高入云端的大雪山;走过危险丛生、泥泞难行、无法补给的沼泽地,到达陕北。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地球上留下了一条耀眼的红色飘带。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

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宣告长征取得了完全的胜利。70年来,长征精神激励鼓舞了中国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共同的崇高的革命理想,漫漫长征之路,每一步都有流血牺牲,然而,创建一个崭新的中国,使人民幸福安康是每一位红军的理想,靠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终于走向了最后的胜利。

第二、坚强的团队精神,红军有着钢铁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千军万马

如一人,紧密的团结协作,发挥出了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

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红军战士以昂扬的斗志、坚韧的品质长期战斗,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不屈服,敢于亮出宝剑;饥寒交迫、艰难困苦不能动摇他们的志向。

第四、科学的世界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灵活激动;出其不意、功其不备,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辉煌战例。

70年,弹指一挥间,长征精神永存。它将激励我大兴附中师生全力创建学习型学校。共同的发展愿景,使我们团结一致,向理想的目标迈进。团队精神将使我们发挥超呼寻常的力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使我们拥有永不枯竭的强劲动力。科学的世界观使我们以学习促进领导观念的转变,以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习培养学生的

篇8: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与时俱进、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

1构建和谐校园是协调发展、提升质量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协调学校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和矛盾, 更好地满足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不但需要和谐的教育氛围, 也需要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支撑。全面发展是基础, 协调发展是中心, 和谐发展是根本,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学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 使高校教育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和谐统一, 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的和谐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和谐统一, 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2构建和谐校园是安全有序、环境优美的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否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这其中主要表现为学校内的“教育因素”和“非教育因素”, “课堂内”作为教书育人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 “课堂外”教学因素, 主要是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3构建和谐校园是创造活力、张扬特性的体现。创造活力是高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是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高校激励创造活力, 支持创新个性, 承认尊重和爱护师生的个性差异, 使学校每个成员的主动性, 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的事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积极支持创造个性, 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二、构建和谐校园应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立足点, 是和谐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

1以学生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也要尊重的个性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独立见解的创新思想, 健康快乐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就要关爱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1176061) 、湖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09C285)

2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标志是教育机会均等, 即入学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在大学生中有一些特殊群体, 约占30%左右。这些特殊群体主要包括:特困生群体约22~25%、生理缺陷群体5%左右、心理障碍和情感严重受挫群体、“学生贵族”群体、“书呆子”群体、学业严重受挫群体。由于这些群体的学生一般自尊心都比较强, 比较敏感多虑, 在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应关心、爱护、不得歧视, 纳入重点教育对象, 建立档案, 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3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书育人。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 还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 更做善于育人的“人师”。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真心诚意地接纳他们, 并积极地教育,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才。

三、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长效机制构

1科学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就是要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的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好学校发展的目标, 规划好与发展相配套的方案, 制定与发展相适应的措施, 关注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强调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性,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关键是教师。所以, 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师资队伍建设, 既要重点培养, 又要超常规引进, 带领一批人, 培养一批人;同时要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和有利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 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动, 积极为构建和谐校园垫基铺石。

3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是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许多高校没能处理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支队伍的关系。解决好这些问题, 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 倾听教职工的心声, 吸收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 加强校内管理, 完善民主决策, 改善办学条件。其三,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实行干部、教师职务聘任制;按绩效定效益, 公平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实现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 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最终形成人与学校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全社会的支持, 更需要学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 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 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方式, 增强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篇9: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3月2日下午,在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新华区体育路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以雷锋为榜样,开展“读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主题班队会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3月3日,中共新华区委宣传部、新华区教体局、共青团新华区委、新华区计生委联合在新华区实验小学举行“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一起成长”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该区30名青年志愿者与新华区30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志愿者将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结对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3月4日上午,联盟路小学红领巾志愿者们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到湛河堤上进行义务劳动。孩子们的身影在湛河堤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并题词的纪念日。50年来,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当雷锋、天天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教体局党委在2月29日向全区各中小学校下发了《2012年新华区教体局学雷锋活动月实施方案》,各校团支部、少先队围绕今年的学雷锋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月5日上午,新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参加了平顶山市“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并积极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树城市文明新风”的活动口号,学生们踊跃在活动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3月5日,平顶山市新华区光明路小学的部分少先队员来到残疾人程莉莉的小书亭,帮她打扫卫生,陪她说话聊天。

据了解,程莉莉从小身患小儿麻痹,双腿不能直立,要靠双拐走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自强不息的程莉莉在迎宾路中段办起了一个小卖部。1995年,光明路小学少先大队与程莉莉结为帮扶对象。17年来,光明路小学的同学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始终坚持帮助、照顾程莉莉。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带着学校准备的礼物和自编的小节目慰问、看望程莉莉;闲暇之余,同学们还经常带着抹布、水桶来到小书亭帮助她打扫卫生。当日,孩子们再次来看望程莉莉,小书亭内外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鹰城街头爱潮涌动。

篇10:弘扬长征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邵绪红 山东省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 山东 即墨 266200 创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设和谐社会的必然。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始终有一条贯穿全程的主线——“人文精神”,与教育的真谛相辅相成。历史与现实赋予教育的责任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创建和谐校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最肥沃的土壤?为此,我们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倡导文明礼仪,营造人文和谐氛围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是以亡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人文和谐,注重人格精神的建设。几千年风雨中,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因而,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世代流传,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其强大的惯性,使社会形成相互认同的价值观,为和谐校园的创建提供了情感载体。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以德育人,万事德为先。“德”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对于中学生而言,不能靠抽象的理论来灌输,而需要通过言行来实践。在传统文化中,怎样教化人才有成效,我们的祖先已发挥到臻境。如《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弟子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等,就是将“德”转化成为具体行为,让大家照着做。其中既有纲略,更有具体行为实施,便于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因而,每年新生入校,学习进出校门礼仪,上下课问候礼仪,升国旗礼仪等,国旗下讲话,注重宣讲传统美德,切实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上午、下午课前背诵《弟子规》及其内涵,引领学生知书达礼,懂得尊重谦让,先人后已。如学生食堂就餐知礼让,集会训练有素,鸦雀无声。整体上,形成文明礼仪的文化氛围,营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课堂有机渗透,学科教学有的放矢

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如讲端午节的由来,通过搜集古诗词说明,如“国亡身殉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屈子冤魂终故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并制作手抄报展示。通过传统节日的沿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受其思想深处沉淀的民族文化底蕴,进行情操陶冶,培养学生的敬慕仁爱之情心。同时,可因地制宜编写校本教材,如联系当地春节贴对联的风俗,探讨对联文化,让学生欣赏文字形式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性,让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可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很多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李白《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者,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雄奇壮美的回味悠长。让传统文化的熏陶,内化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也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三、丰富多彩活动,传统文化深入心中

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于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清明祭扫之际,组织学生缅怀先烈,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从介子推到黄继光、邱少云等,如诗朗诵《满江红》,感悟岳飞的民族精神;诵读《过零丁洋》,品读文天祥的英雄气节„„让学生了解,正是他们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熏陶培养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星火相传,使国家团结统一、和谐发展得以延续。

我国古有敬老爱老的传统,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佳节,写一则“感恩信”,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感激之情。让学生领悟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表达孝悌之心,营造和谐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和理解,在温馨中和谐成长。

四、弘扬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纵览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而“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所以说,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也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弘扬传统文化,应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鉴于此,须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创建和谐社会。这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因此,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时代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内在之精神力量,使之将来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下一篇:共青团工作与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