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2024-04-09

特殊作业安全措施(精选8篇)

篇1: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特殊情况下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一、巷道贯通时爆破

巷道贯通时放炮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必须有准确的测量图,每班在图上填明进度。

2.当贯通的两工作面相距20m(冲击地压煤层掘进工作面相距30m)前,地测部门必须事先下达通知书,并且只准从一个工作面向前接通。

3.停掘的工作面必须保持正常通风,必须经常检查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瓦斯浓度超限时,必须立即处理。

4.掘进的工作面每次装药放炮前,班组长必须派专人和瓦斯检查员共同检查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瓦斯浓度超限时,先停止掘进工作面的工作,然后处理瓦斯。只有在两个工作面及其回风巷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在1%以下时,掘进的工作面方可装药放炮。

5.每次放炮前,在两个工作面必须设置栅栏和有专人警戒,警戒人由班组长指派,并亲自接送,警戒人未接到撤除警戒通知时,不得擅离岗位。

6.间距小于20m的平行巷道,其中一个巷道放炮时,两个工作面的人员都必须撤至安全地点。

7.测量人员在巷道贯通前,必须勤给中、腰线,打眼工和爆破工要严格按中、腰线调正方向和坡度,布置炮眼。

8.贯通放炮前,要加固贯通地点支架,背好帮、顶,防止崩倒支 架或冒顶埋人。

9.距贯通地点5m内,要在工作面中心位置打探眼,探眼深度为进度的二倍,眼内不准装药。在有瓦斯工作面,放炮前将探眼用炮泥封死。

10.与停掘已久的巷道贯通时,应按上述规定认真执行.并在贯通前,严格检查停掘巷道的瓦斯、煤尘、积水、支架和顶板,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否则不准贯通。

11.按预测位置应贯通而未贯通时,应立即停止掘进,查明原因,重新采取贯通措施。

二、积水区爆破

透水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由于积水区资料不全,位置范围不清或测量不准,往往容易发生突发性放炮透水事故,造成重大伤亡,淹没设备、冲毁设施等重大事故。接近积水区爆破时注意事项如下:

1.接近积水地区,要根据已查明的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排放水设计和安全措施,否则禁止放炮。

2.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透水预兆(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底板臌起或岩面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异状)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报告矿调度室。如情况危急,必须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3.发现煤岩变松软、潮湿以及炮眼渗水等异常情况,停止放炮。如正在打眼时应立即停止钻进,并不许拔出钻杆立即向班组长或调度室汇报。

三、爆破处理溜煤眼堵塞

用爆破的方法处理卡在溜煤眼中的煤矸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溜煤眼被堵塞,往往通风不好,容易积聚瓦斯,溜煤口附近煤尘积存较多,一旦爆破,使爆破火焰直接接触瓦斯,并振动煤尘,很容易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因此,《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处理卡在溜煤眼中的煤、矸时,如果确无爆破以外的办法,经矿总工程师批准,溜煤眼可爆破处理,但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必须采用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部门批准的用于溜煤眼的煤矿许用刚性被筒炸药或不低于此安全度的煤矿许用炸药。

2.每次爆破必须使用1个煤矿许用电雷管,最大装药量不得超过450g。

3.每次爆破前,必须检查溜煤眼内堵塞部位的上部和下部空间的瓦斯。

4.每次爆破前,必须洒水降尘。

5.在有威胁安全的地点必须撤人、停电。

四、浅眼爆破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炮眼深度小于0.6m时,不得装药、放炮。在特殊情况下,如卧底、刷帮、挑顶确需浅眼爆破,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可以小于0.6m,但炮泥必须装满。

小于0.6m的卧底、刷帮、挑顶浅眼爆破,安全措施必须符合下 列要求:

1.每孔装药量不得超过150g。

2.炮眼必须封满炮泥。

3.放炮前必须在放炮地点附近洒水降尘并检查瓦斯,浓度超过 l%时,不准放炮。

4.检查并加固放炮地点附近支架。

5.放炮时,必须放好警戒并有值班班长在现场指挥。

五、反井凿井时放炮

掘凿暗立井或竖煤仓采用反井法凿井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采用反井法掘进以木垛盘支护时,必须及时支护。爆破前最末一道木垛盘同工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6m。

木垛盘的基墩必须牢固可靠。行人、运料同溜煤眼之间,必须用木板隔开。在人行眼内必须有木梯和护头板,护头板的间距最大不得超过3m,护头板上的矸石,必须及时清理。

爆破前,必须将人行眼和材料眼盖严。爆破后,首先通风,吹散炮烟,方可进入检查,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经过检查,证明通风、信号、人行间、隔板、护头板、顶板、井帮等无危险情况后,方可进行作业。

2.采用吊罐法施工时,绳孔偏斜率不得超过0.5%,绞车房和出矸水平之间,必须装设两套信号装置,其中一套必须设在吊罐内。

放炮前必须摘下吊罐,放置在巷道内安全地点,将提升钢丝绳提 到安全位置。爆破后必须指定专人检查提升纲丝绳和吊具,如有损坏,必须先行修复,修复后方可使用,吊罐内有人作业时,严禁在吊罐下方进行工作或通行。

3.刷帮扩井时,必须有防止人员坠落的安全措施。放炮前必须回清炮眼口以下0.3m范围内的木垛盘。否则,不得放炮。

矸石眼内的矸石必须经常放出,防止卡眼,但不得放空。严禁站在矸石眼的矸石上作业。

六、放炮处理机采工作面夹矸和无炭柱

在一般情况下机采工作面(尤其是综采工作面)是不允许放炮的,以免崩坏机电设备和炮烟腐蚀液压支架立柱镀层。但在机采工作面遇有坚硬的夹层时,《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工作面遇有坚硬夹石或硫化铁夹层,应放震动炮处理,不得用采煤机强行截割”。又规定:“工作面爆破时,必须有保护液压支架和其他设备的安全措施”。因此,采用放炮法处理机采工作面夹矸和无炭柱时,只能采用放震动炮的方法。放震动炮要严格遵守下列规定和要求:

1.根据夹石或无炭柱的厚度、硬度、性质,确定震动爆破的爆破参数,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2.在放炮前,将放炮区内的液压支架,电缆等用挡帘挡牢(或给液压支架立柱穿上裤套),把采煤机开出放炮地点30m以外,否则不准放炮。

3.按措施中规定的装药量装药,并填满炮泥,以达到将夹矸或无 炭柱震裂、破碎的要求,爆破夹矸时所规定的眼距应能达到炮眼间的夹矸发生贯穿裂缝的要求,眼深一般是机采进度的两倍。起爆应采用瞬发电雷管一次起爆或毫秒电雷管起爆。

4.放炮时,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

七、井巷揭穿突出煤层时的爆破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巷揭穿瓦斯和煤突出的危险煤层和在突出煤层中进行采掘作业时,都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措施有震动爆破、远距离爆破、避难硐室、反向风门、压风自救系统和隔离式(压缩氧和化学氧)自救器等。采用震动爆破措施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必须编制专门设计,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集团(公司)、矿备案。爆破参数、爆破器材及起爆要求、爆破地点、反向风门位置、避灾路线及停电、撤人和警戒范围等,必须在设计中明确规定。

2.震动爆破工作面,必须具有独立、可靠、畅通的回风系统,回风系统内必须切断电源,严禁人员作业和通过。在其进风侧的巷道中,应设置两道坚固的反向风门。与回风系统相联的风门、密闭、风桥等通风设施必须坚固可靠,防止突出后的瓦斯涌入其他区域。

3.震动爆破必须由矿总工程师统一指挥,并指定地点由矿山救护队值班,爆破30min后矿山救护队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采取恢复送电、通风、排除瓦斯等具体措施。

4.震动爆破必须采用铜脚线的毫秒雷管,雷管总延期时间不得超 过130ms,严禁跳段使用。电雷管使用前必须进行导通试验。电雷管的联接必须使通过每一电雷管的电流达到引爆电流的2倍。爆破母线必须采用专用电缆,并尽可能减小接头,有条件的可采用遥控发爆器。

5.为降低震动爆破时诱发突出的强度,应采用挡栏设施。

6.震动爆破应一次全断面揭穿或揭开煤层。如果一次未能揭穿煤层,在掘进剩余部分(包括掘进煤层和进入底、顶板2m范围内)时,必须按照震动爆破的安全要求,进行爆破作业。

7.采用金属骨架措施揭穿煤层后,严禁拆除或回收骨架。

石门揭煤采用远距离爆破时,必须编制包括爆破地点、避灾路线及停电、撤人和警戒范围等的专门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远距离爆破时,回风系统必须停电撤人。爆破后,进入工作面检查的时间应在措施中明确规定,但不得小于30min。

厚度小于0.3m的突出煤层,可直接采用震动爆破或远距离爆破揭穿。

爆破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等级不低于3级的煤矿许用含水炸药。采掘工作面爆破落煤前,所有不装药的眼孔都应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充填深度不应小于爆破孔深度的1.5倍。

八、突出煤层的松动爆破

松动爆破是利用风钻或煤电钻向煤体的高压力带打几个普通直径的长炮眼,装药放炮后松动煤体,消除煤质软硬不均现象,并形成瓦斯排放的渠道,在工作面前方造成较长的低压带,使高压带移向煤 体的更深部位,故可预防突出的发生。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在突出煤层的煤巷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应根据煤层实际情况选用超前钻孔、抽放瓦斯、松动爆破、前探梁支架、水力冲孔、水力疏松等措施。

掘进上山时,应选用超前的钻孔、抽放瓦斯、前探梁支架等措施,而不应采用松动爆破。

在有突出危险的煤层中掘进巷道,一般在工作面布置3~5个钻孔(不得小于2个),孔径40mm左右,孔深7m~10m(不得小于7m);孔底超前工作面不小于5m,每孔装药量为3kg~6kg,炮泥长度不得小于2m。爆破后在钻孔周围形成破碎圈和松动圈,圈内的煤分别成为碎屑头和破碎状,并形成瓦斯排放通道。为了防止延期突出,放炮后至少等20min,方可进入工作面,一般在松动爆破后,工作面停止作业4h~8h。撤人和放炮距离,根据突出危险程度确定,但不得少于200m,并处于新鲜风流中。

在有突出危险煤层中的回采工作面采用松动爆破时,其炮眼可布置在煤质松软、有突出征兆的地点和分层内,炮眼与工作面垂直,眼深2m,眼距2.5m~3.0m,每孔装药450g。松动眼放炮时,工作面停止作业,放炮距离不小于200m,放炮20min后方可恢复工作。

九、机采工作面开切口放炮

在使用单滚筒的机采工作面,必须采用放炮的方法开出切口(即机窝)。

由于切口的位置在采煤工作面的上下两出口处,顶板暴露较大,加之上、下两平巷受回采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等影响,往往顶板破碎或离层严重,因此在工作面与上、下两平巷衔接处,维护比较困难,如操作不当,容易发生冒顶事故。因此,爆破工在放炮时,除严格执行正常的放炮制度与规定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采煤工作面与上、下两平巷衔接处的20m范围内,必须加强维护,支架和顶帮刹杆必须齐全,断梁折腿的支架必须及时更换,放炮前必须加固。

2.工作面上、下切口放炮区及其相邻的5m范围内的支柱和特殊支架必须齐全牢固,并有防倒措施。对于顶梁、摩擦式金属支柱或单体液压支柱缺件和失效者必须立即更换,放炮前必须加固。

3.放炮时刮板输送机的机头、机尾等设备及电缆要加以可靠的保护。

4.装药量要适量,炮泥要足量。

十、炮采工作面爆破

(一)采煤工作面的爆破工作要求

采煤工作面爆破工作应满足“五不、两少、两高”的要求。

“五不”:不崩坏顶板;不崩倒、崩坏支架;不崩翻刮板输送机;不留底煤,以减少工人起底煤的工作量;不出大块煤炭,以减少工人二次破碎的工作量。

“两高”:爆破自装率高,爆破后要求煤体松动适度,使尽量多 的煤落入刮板输送机,以减少人工攉煤量,同时防止把煤抛到采空区一侧,以提高煤炭采出率;炮眼利用率高,以保证采煤工作面的循环进度。

“两少”:爆破消耗的时间少,应尽量增加每一次爆破的炮眼个数,以减少放炮次数,缩短放炮的辅助时间,提高出煤工效;爆破材料消耗量少,应合理布置炮眼和装药量,降低炸药、雷管消耗量,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在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工作面进行爆破作业时,还有特殊的安全要求,概括为以下基本内容:

1.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工作面,都必须使用取得产品许可证的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雷管。

2.放炮工作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取得放炮合格证的专职放炮员担任。放炮作业包括放炮母线连接脚线、检查线路和通电工作,只准放炮员一人操作。

3.放炮作业时,放炮员、班组长、瓦斯检查员都必须在现场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

4.装药前和放炮前后,必须检查瓦斯。如果放炮地点20m以内瓦斯浓度达到1%时,不准装药、放炮,同时附近20m以内,都必须进行洒水降尘。

5.炮眼封泥必须使用水炮泥,水炮泥外剩余炮眼部分,应用粘土炮泥充填封实。严禁放糊炮和放炮出现“打筒”现象。

6.采煤工作面可以采用分组装药,但一组装药必须一次起爆。严 禁在一个采煤工作面使用两台放炮器同时进行放炮。

(二)采煤工作面炮眼布置方式

采煤工作面炮眼布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单排眼布置方式:在煤层厚度为1.0m以下的薄煤层或煤质松软、节理发达的中厚煤层中,可沿工作面中间打一排向下倾斜的炮眼,称为单排眼,炮眼与工作面煤壁的夹角为 65°~75°。

2.双排眼布置方式:在煤层厚度1.0m~1.5m,煤质中硬的中厚煤层中,可靠近顶、底板沿工作面打两排眼,称为双排眼如上、下两排眼互相错开,又称三花眼

采煤工作面的炮眼按位置可分为底眼、中间眼、顶眼三种。

3.三排眼布置方式:在煤层厚度大于1.5m,且煤质较硬的中厚煤层中,沿工作面打三排眼,通常上、中、下三排眼互相错开,又称五花眼。

底眼位于工作面下部,靠近底板。它的作用是将煤层下部的煤沿底板首先抛出,起掏槽眼的作用,为中间眼和顶眼的爆破创造条件。底眼在垂直面上有俯角,俯角为l0°~15°,眼底距底板约0.2m左右,以不留底煤而不破碎底板为原则,使底板保持完整,又便于装煤。

中间眼(又称腰眼)位于煤层顶板与底板之间。它的作用是进一步扩大底眼掏槽,保证顶眼在对顶板震动极小的情况下,将煤崩落。

顶眼位于采煤工作面上部,靠近顶板。它的作用是将煤层沿顶板崩落而不留顶煤。顶眼在垂直面上有仰角,一般为5°~10°,眼底距顶板0.1m~0.5m,视煤质软硬及煤的粘顶情况而定,以不破碎顶板的完整性为原则,如顶板不稳定时,则顶眼平行顶板。

(三)采煤工作面爆破参数确定

1.炮眼角度

采煤工作面的炮眼,顶眼一般有仰角,底眼有俯角,视顶底板稳定程度及煤质软硬情况而定。炮眼与煤壁在水平面的角度,一般为65°~75°。煤质较软时取较大值,煤质较硬时取较小值。由于绝大多数炮眼都是在一个自由面的条件下爆破,所以炮眼的水平角度都不宜过大,否则将降低炮眼利用率,使煤体得不到充分爆破,但又不能过小,否则爆破时将大量的煤块抛向采空区,并易崩倒工作面支架,既造成煤炭资源损失,又不利于安全生产。当采用机械化采煤,因煤质坚硬需放震动炮松动煤体时,炮眼的水平角度则可大些。

2.炮眼深度

采煤工作面的炮眼深度取决于一次推进度和回采工艺要求。炮采工作面一般多采用小进度,一次推进度为1.0m~1.2m。采用金属支柱、绞接顶梁的炮采工作面,每次进度应根据顶梁长度而定,而炮眼深度要大于每次进度0.2m。目前炮采一次推进度较小,每个炮眼装药量少,可实行一次多炮作业方式,能较好地提高爆破装煤率,顶板受震动小,悬顶面积小,有利于顶板管理。

顶板较好的工作面,炮眼深度可为1.6m~1.8m。目前炮采工作面提高单产的措施很多,其中包括加大一次开帮深度,缩短放炮、准备、回收、放顶等辅助作业时间等。总之,采煤工作面的炮眼深度,应结合顶板状况、支护设计、装运能力、回采工艺及劳动组织等因素综合考虑。

3.炮眼间距

邻近炮眼的间距,可根据煤的硬度、厚度和块度要求而定。采煤工作面的炮眼间距一般为1.0m~1.2m。顶眼与顶板距离,在一次采全高时,一般为0.3m~0.5m;分层开采时,采顶层煤时一般为0.3m~0.5m,采中、底层煤时一般以0.4m~0.6m为宜。底眼一般应高出刮板输送机0.2m。

4.装药量

采煤工作面的炮眼装药量是指每米炮眼的炸药用量。它是依据煤层硬度、炮眼数目、炮眼深度而定的,并与工作面的采高、循环进度有关。

一般顶眼、中间眼的装药量比底眼要少,采用双排眼、三花眼布置时,底眼与顶眼的装药量可按1:0.5~0.7的比例分配;采用三排眼、五花眼布置时,底眼、中间眼、顶眼的装药量可按1:0.75:0.5的比例分配。

装药时,有些人认为多装药总比少装药好,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炸药,还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1)装药量过大,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围岩的稳定性,易崩倒支架,造成工作面冒顶事故。

(2)装药量过大,势必会造成所爆煤、岩过度粉碎,且抛掷距离远。在采煤工作面会把煤崩入采空区,降低了采出率和块煤率,增加吨煤成本。同时又会产生大量煤(岩)尘,影响职工健康,威胁安全生产。

(3)装药量过大,会使炮泥充填长度减小,不但降低爆破效果,而且易使爆破火焰冲出眼口,可能引燃瓦斯、煤尘,导致瓦斯和煤尘爆炸事故。

(4)装药量过大,爆炸后产生的炮烟和有害气体相应增加,延长了排烟时间,不利于职工健康。

(5)装药量过大,往往会崩坏采煤工作面的电气、机械设备,造成工作面停电停产。

所以,炮眼内装药量过大,从经济上和安全上都是有害的。炮眼内装药量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要求执行。

(四)采煤工作面放炮安全要求

为确保工作面放炮工作的安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放炮,即十不放炮:

1.采煤工作面工具未收拾好,机电设备、电缆未加保护,不准放炮。

2.工作面未检查瓦斯浓度或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不准放炮。

3.在有煤尘爆炸危险的采煤工作面,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未经清扫煤尘和洒水降尘,不准放炮。

4.工作面通风量不足,而又未改善通风状况以前,不准放炮。

5.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不安全畅通,工作面顶板、支架不完整,煤壁片帮、有伞檐等不安全隐患而又未处理时,不准放炮。

6.放炮母线长度不够,放炮母线又未悬挂好,不准放炮。

7.不执行一次装药、一次起爆(在采煤工作面可以采用分组装药,但一组装药必须一次起爆),不准放炮。

8.发爆器不防爆或有故障,一个采煤工作面同时使用两台以上(包括两台)发爆器,不准放炮。

9.工作面人员未撤离到警戒线以外的顶板、支架完好的安全地点,不清点人数,未设好警戒岗哨,不准放炮。

10.不发出三声放炮信号,不准放炮。

遵义县纸房煤矿

特殊情况下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2016年

篇2: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在安全生产中,电气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触电伤害是生产现场作业人员的四大伤害之一,触电伤害——是指电流通过人体而产生的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生理效应而导致的伤害。尤其是在潮湿、腐蚀等特殊作业环境,触电伤害事故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尽管有各种各样,但最常见的是偶然触及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意外带电的导体。触电事故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具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掌握其规律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很多是可以避免的。

预防触电事故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采用安全电压,保证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采取屏护,保证安全距离,合理选用电气装置,装设漏电保护装置和保护接地、接零等。为防止触电伤害事故,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别是在潮湿、腐蚀等特殊作业环境下,必须加强用电安全管理。

一、潮湿环境用电安全:

1、用电单位必须建立用电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用电安全负责人;

2、用电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电气设备、电缆、导线等,应选用封闭型或防潮型;

4、电气设备金属外壳、金属构架和管道均应接地良好;

5、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提式电动工具,应加装漏电保护器,其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动作时间小于0.1s或选用双重绝缘设备。长期停用的电动工具,使用前应测绝缘;

6、行灯电压不应超过12V;

7、潮湿环境不宜带电作业,一般作业应穿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

二、腐蚀环境用电安全:

1、供用电设施投入运行前,用电单位应建立健全用电管理机构,组织好运行、维护专业班组,明确职责,并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用电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

2、必须建立用电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用电设施运行、维护操作规程;

3、变、配电所(室)宜设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不宜设在腐蚀性物质或装置的下风侧;

4、变、配电所(室)与重腐蚀场所的最小距离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5、腐蚀环境下的变、配电装置应选用防腐蚀电气设备;

6、在I

类和II

类腐蚀环境中,配电线路宜采用全塑电缆明敷设,不宜采用绝缘电线穿管的敷设方式或电缆沟敷设方式;

7、腐蚀环境中的电缆芯线的中间不宜有接头,电缆芯线的端部,宜用接线鼻子与设备连接;

8、密封式配电箱、控制箱等设备的电缆进出口处,应采取密封防腐措施;

9、重腐蚀环境中的架空线采用通导线;

篇3:把控特殊作业“四安全”

根据笔者调查, 一些地方企业, 特别是个别乡镇企业在特殊作业 (尤其是动火、受限空间作业) 中, 不进行安全分析, 安全措施交底不清等问题严重。即使国企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危化品企业, 在动火、受限空间、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的部分环节也同样存在风险分析不到位、防控措施不完善、安全交底不清楚等现象。究其原因, 都与特殊作业管理者、作业者在危险识别、风险防控、信息传递、行为安全管理方面, 存在风险管控思路及措施不到位有关。

基于以上情况, 笔者对特殊作业事故的成因归纳总结, 提出了把控好“能量安全、控制安全、信息安全、行为安全”这一风险管控思路, 同时, 笔者认为, 2015年6月1日, GB 30871—201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简称《规范》) 的正式实施, 对强化特殊作业的规范管理, 具有重要意义。《规范》对能量安全的危险分析、控制安全的措施部署、信息安全的教育交底、行为安全的具体规定等方面都有强制性要求。

事故成因要素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事故的成因, 乃至更广泛事故的成因, 都可以从能量安全 (危险) 、控制安全、信息安全、行为安全4个要素予以分析。

能量安全

能量安全是事故成因的首要要素, 也是其他3个事故成因要素的前提。能量安全主要包括2个维度, 一是能量状态的安全程度, 二是能量大小的安全程度。

能量状态的安全程度可以通过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理解, 即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 一般把“危险”定义为与事故发生有关的条件, 这种“条件”, 就是能够引发事故的能量, 就是足够大能量的不正常释放。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就是根据闪点、爆炸极限等危险性特征由物质能量大小来确定其危险的。

在正常的特殊作业过程中, 能量受到了减除、约束和限制, 按照人的意志进行风险管控, 就不会发生事故。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能量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而意外释放, 就可能造成火灾、爆炸等事故。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波及到作业人员, 或者使正常的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 (如窒息) , 作业人员必将受到伤害。

特殊作业过程中的能量主要包括机械能 (动能、势能) 、热能、电能、化学能,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例如, 处于高处的作业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 即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 (高处作业事故) ;当处于高处的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 即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 (吊装作业事故) ;机械设备的动能意外释放, 即发生地下管道、电缆断裂事故 (动土作业事故) ;当作业人员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 可能导致电能意外释放, 发生触电事故或全厂停电事故 (临时用电作业事故) ;当可燃物燃烧或爆炸时大量热能、动能意外释放, 作业人员和环境可能遭受伤害、破坏 (动火作业事故) ;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意外释放, 化学能会使作业人员受到伤害 (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事故) 。

笔者认为, 能量安全实际反映的是特殊作业事故的“危险”程度。例如, 《规范》中规定, “作业前, 作业单位和生产单位应对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就是要求作业单位和生产单位辨识能量、辨识危险程度。从“能量安全”遏制事故的思路来说, 一是消除作业中存在的可能引发事故的能量, 即直接消除危险;二是尽可能降低可能引发事故的能量, 即减小危险;三是在无法消除或降低能量时, 要充分发挥控制安全的提前预防作用, 控制危险。而这些工作的计划、传达、实施, 就需要通过控制安全、信息安全、行为安全来最终实现。

控制安全

控制安全, 主要指对能量状态和大小所能进行的有效控制。一是对可能意外释放的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采取隔离的措施。比如, 通过设备、管道、阀门、法兰、垫片、焊接、盲板的安全可靠性, 避免因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事故发生。二是减少能量大小的措施。比如, 尽量减少储罐的大小, 降低危险物料的储量, 实施罐与罐的有效隔离, 清除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物质等, 使之低于引发事故的阈值。三是其他功能安全手段的实施。比如, 通过报警、连锁、承压、切断、隔爆、安全释放等手段降低能量积聚扩散危险。总体来说, 控制安全就是有效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实现物体对能量的控制, 实现人对物体的控制。控制安全强调的是作业之前的全部方案预备和所有手段控制, 不仅包括措施的可行性、计划的全面性, 还要追溯设计的合理性。

大到一个化工园区、危化企业, 小到一个工艺控制逻辑, 都要依据有关规范、规定进行控制安全设计。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AQ 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以及总图、灭火、石油库等设计规范基本上包含了控制安全的内容。同时, 《规范》中规定, “作业前, 作业单位和生产单位应对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即是对于“控制安全”的体现。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 主要是指能量安全及相应的控制安全信息, 被正确存储及有效传递。事故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安全技术交底不彻底导致安全技术措施不落实、事故中信息传递不准确导致事故施救中没有做到有的放矢等。

信息安全包括3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有效储存, 即企业是否对能量安全及控制安全进行信息汇总, 形成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库, 例如, AQ 3047—2013《化学品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规范》、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 以及完善的操作规程、规范的作业票等, 同时, 进行技术改造后, 应及时对操作规程进行修订 (变更) 。二是信息的有效传递, 即相应的信息是否传达给具体的作业人员 (包括监管人员等) , 例如, 对员工进行操作规程的培训以确保员工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票证书签发必须现场确认、本人签字,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等。《规范》中规定“作业前应对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并明确了具体内容, 可以说是对于“信息安全”的体现。三是信息的有效载入, 指的是作业者“懂、能、会”的安全技能, 即作业者应具备理解、接受信息的能力, 具备相应的安全履责能力。

行为安全

行为安全, 主要指作业人员 (含监管人员) 对信息安全所传递内容的执行程度。行为安全主要包括2方面的内容, 一是主动执行信息安全所传递的内容, 即遵守, 包括遵守工艺纪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纪律等;二是被动实现信息安全所传递的内容, 即不违章, 包括不违章作业、不违章指挥等。《规范》中很多条款, 涉及了现场人员的着装、监护、通知、作业等行为, 皆是“行为安全”的体现。

案例说明

以一起真实的典型事故为例, 某石化企业, 新建的2个废酸储罐, 其中一个罐运行后灌顶与罐壁焊接开裂较大, 进行修复作业前, 需要将2个罐上部连接的管道、平台、走梯等连接部位断开, 在另一正常废酸罐上进行焊割管道作业。焊割前, 要对焊割的竖立管道焊割点下方的法兰进行加堵盲板, 在用吊车抬起竖管加堵盲板时, 因为吊车用力难以准确把握, 竖管与罐盖的焊接处造成一定撕裂, 但现场人员当时未能发现。待盲板加堵完毕动火时, 气焊火花从焊道撕裂的缝隙中落入罐内, 造成罐体内部空间爆炸, 站在罐体顶部的7名员工在爆炸中死亡。

这起事故充分反映出了能量安全、控制安全、信息安全、行为安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业前对正常储罐里存在易燃易爆蒸气的能量分析没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对吊车作用力导致焊缝撕裂的可能性没有分析到, 控制安全失效;三是针对加堵盲板、切割管线作业没有办理危险作业证, 信息传递中断;四是动火作业中7名员工仍然在储罐顶部的不安全行为, 最终导致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分析“四安全”预防事故发生

对于化学品生产单位来说, 面对任何一项特殊作业, 乃至任何一项作业, 首先要从能量安全出发辨识危险, 再从控制安全的角度,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控措施,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 告知作业者管控内容, 最后让作业者按照规定动作确保行为安全, 实现安全作业。

公式分析

基于把控好“能量安全、控制安全、信息安全、行为安全”这一风险管控思路, 笔者认为, 可以用公式A=H (E) ×R (C, I, B) 表述特殊作业事故的风险状态。

其中A为事故发生的风险状态;H为事故的危险程度,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前提, 其由E (即为能量安全水平) 决定, 能量的大小及可能不正常释放的程度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R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其由C (控制安全水平) , I (信息安全水平) 以及B (行为安全水平) 共同决定。

根据公式可以看出, E (能量) 如果为零, 那么H (危险) 即为零, A (事故风险) 一定为零;同理, 不论H (危险) 多大, 如果R (可能性) 为零, 那么, A (事故风险) 也一定为零。因此, 想要预防事故的发生, 就要通过努力达成H (危险) 为零或R (风险) 为零来实现。

对于特殊作业安全, 首先要努力实现E (能量) 为零, 即使H (危险) 为零, 实现本质安全。比如:对于动火、受限空间等作业, 要通过提前做好排放、清洗、置换、分析等工作, 消灭危险源头, 实现能量安全。

但显而易见, 对于化学品生产单位来说, 很多特殊作业的H (危险) 难以为零, 那么, 就需要降低R (可能性) , 努力使R (可能性) 为零, 来实现事故不发生。R (可能性) 可以通过C (控制安全) 来降低, 而C (控制安全) 的内容是否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给作业者和监督者则取决于I (信息安全) , 其最终的实现程度取决于B (行为安全) 。

另外, 对于各类事故, 也可以本着这一思路对事故成因进行分析, 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事故分析

某化工企业在检修过程中发生煤气泄漏爆炸事故, 造成4人死亡、31人受伤 (其中8人重伤) 。事故直接原因:盲板安装错位, 并且未完全紧固, 煤气渗漏, 检修作业现场 (密闭厂房) 煤气富集;作业监护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报警, 但未引起重视;检修过程中机械作业产生的火花引爆煤气, 而且当时因3项检修作业同时进行, 致使伤亡较大。

根据事故及前文所述公式, 分析如下:

1.从H (危险) 角度。检修作业现场为密闭厂房 (有限空间) , 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特性, H (危险) 较大。那么, 检修作业的首要安全措施, 就要从能量安全出发, 尽可能降低, 甚至消除E (能量) , 例如, 在厂房外部加堵盲板进行有效隔离, 使管道内不具有导致能量异常转移的可能。

2.从R (可能性) 角度。检修作业的全过程应做好风险防控安排并切实落实, 以降低R (可能性) 。一是要确保控制安全 (C) 准备充分。如果厂房外难以做到加堵盲板, 则应在厂房内的管道加堵盲板, 完成能量安全的有效控制。在厂房内加堵盲板, 应考虑一旦盲板加堵失效, 所应采取的控制泄漏的安全措施, 并做好及时分析空间可燃气体浓度的准备, 加强管道法兰、盲板等易泄漏环节的监测, 强化固定和移动便携式气体检测数据的采集与报警。二是确保信息安全 (I) 的有效传递。一旦发现异常, 报警要第一时间做到信息传递, 疏散人员, 查看漏点, 及时消漏。三是要确保行为安全 (B) 执行有力。在发生泄漏报警状态下, 所有作业人员要按照预案及时停止相关作业, 及时疏散。

贯彻《规范》保障“四安全”

篇4: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0.引言

某市位于亚热带的沿海地区,空气的相对湿度大,雾气重,污秽严重。一年中的夏季、秋季常有台风袭击,雷雨天气时间较长,是全国雷电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该市电网发生了几起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安全运行事故。如2001年第四号强风"尤特",造成该市110kV线路2条停电,10kV配电线路跳闸达47条次(计及支线达148条次),估计损失负荷110MW。可见保障输配电线路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尤其是做好绝缘子的防污闪、线路防雷及防台风工作甚为重要。

1.绝缘子的防污闪

户外绝缘子,常年受到工业气体排放的烟雾、有害气体或自然界盐碱蒸汽侵蚀、尘埃沉积等污秽的污染,在毛毛雨、雾、或湿度大的天气条件下,绝缘子表面的污秽尘埃被润湿,表面电导剧增,使绝缘子的泄漏电流剧增,其结果使绝缘子在工频和操作冲击电压下的闪络电压(污闪电压)显著降低,甚至有可能使绝缘子在工作电压下发生闪络。对于运行中的线路,为了防止绝缘子的污闪,保证电力输配线路的安全运行,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对绝缘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清扫,或采用带电水冲洗,可有效地减少或防止污闪事故。装设泄漏电流记录器,根据泄漏电流的幅值和脉冲数来监察绝缘子的运行情况,发出预告信号,以便及时进行清扫。该市沿海的110kV坝头变电站和外埔变电站每年都配合变电工区年检进行清洗,近二、三年内均没有发生污闪事故。

(2)在绝缘子表面涂一层增水性的防潮材料,如有机硅脂、有机硅油、地蜡等,使绝缘子表面在潮湿天气下形成水滴,但不形成连续的水膜,使到表面电阻增大,从而减少了泄漏电流,使闪络电压不致降低太多。

(3)加强绝缘和采用防污绝缘子。加强线路绝缘的最简单方法是增加绝缘子串中绝缘子的片数,以增大爬电距离,但只适用于受污范围不大的情况,否则很不经济,因增加串中绝缘子片数后必须相应地提高杆塔的高度;采用专用的防污绝缘子可以避免上述缺点,因为防污绝缘子在不增加结构高度的情况下使到泄漏电流爬电距离明显增大。

(4)采用半导体釉绝缘子。这种绝缘子釉层的表面电阻为106~108Ω,在运行中利用半导体釉层流过均匀的泄漏电流加热表面,使介质表面干燥,同时使绝缘子表面的电压分布较均匀,从而能保持较高的闪络电压。

2.线路的防雷

由于输配电线路的分布错综复杂,鉴于目前的技术,对输配电线路的防雷还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防雷;此外,雷击线路时,雷电自线路入侵发、变电站所产生的雷电波也是威胁变电站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措施,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应以提高我市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为着重点。输配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优劣主要有两个指标衡量:一是耐雷水平,即雷击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烙的最大电流幅值;二是雷击跳闸率,即每100公里线路每年由于雷击引起跳闸次数。所以要提高防雷水平,必须做好"四道防线":①使输电线路避免遭受直击雷;②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③闪络后不会产生稳定的工频电弧;④产生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针对这四道防线可以采用下列措施:

(1)架设避雷线。主要是防止雷电直击导线,此外,对雷电流有分流作用,减少流入杆塔的雷电流,使塔顶电位下降;对导线有耦合使用,降低雷击杆塔时绝缘子串上的电压;对导线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导线上的感应电压。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一般要全线架设避雷线。

(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防止雷电流反击的有效措施,规程规定,有避雷线的线路,每基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在雷季干燥时不超过下表所列数值:

(3)架设耦合地线。即在导线下方架设地线的措施,是增加避雷线与导线间的耦合作用以降低绝缘子串上的电压,耦合地线还可起到对雷电流的分流作用。

(4)采用不平衡的绝缘方式。同杆架设的双回线路,所采用的防雷措施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来降低双回线路雷击同时跳闸率,以保证不中断供电。不平衡的原则一般是使二回路的绝缘子串片数有差异,这样,雷击时绝缘子串片少的回路先闪络,闪络后的导线相当于地线,增加了对另一回导线的耦合作用,提高了另一回线路的耐雷水平,使之不发生闪络以保证另一回线路可持续供电。

(5)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我市的配电线路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这可使得雷击引起的大多数单相接地故障能够自动消除,不致引起相间短路和跳闸,而在两相或三相着雷时,雷击引起第一相导线闪络相绝缘子串上的电压下降,从而提高了耐雷水平。

(6)装设自动重合闸。由于雷击造成的闪络大多数能在跳闸后自行恢复绝缘性能,所以重合闸的成功率也较高,它是保证不中断供电的有效措施。我市的配电线路一般都装设有重合闸,除双电源及电缆出线较长的线路外。

(7)装设排气式避雷器。一般在线路交叉处和在高杆塔上装设排气式避雷器以限制过电压。特别是带绝缘皮的配电线路,在受雷击时的过电压比较明显,装设排气式避雷器是限制过电压的一种有效方法。电缆进、出线的可利用电缆与气式避雷器联合作用的典型进线保护。现我市带绝缘皮的架空线路正在适当位置安装排气式避雷器以限制过电压。

(8)加强绝缘。对于高杆塔,可以采取增加绝缘子串片数的办法来提高防雷性能,高杆塔的等值电感大,感应过电压高,绕击率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因此规程规定,全高超过40m有避雷线的杆塔,每增加10m应增加一片绝缘子。

3.防台风工作

每年的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台风的风力强、降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根据这几年来台风给该市电力线路所造成的破坏统计,常见有以下几种故障:线路的杆塔倒塌;导线、避雷线、拉线、引线断线、裂股;绝缘子爆裂;横担折;跌落式保险烧坏;线路过电压等。所以,应在台风到来之前做好下列工作:

(1)加强、加固杆塔的基础。检查杆塔基础是否下沉、外露,埋深是否足够,杆塔本体是否受到破坏,若不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杆塔的完好性、安全性,这是防止倒杆塔的有效措施。特别要注意对终端塔、转角塔的加强、加固。

(2)加强线路的巡视。检查铁塔、铁横担锈蚀程度:检查支撑绝缘子是否有裂纹;检查线路、避雷线、拉线、引线是否锈蚀、松股、断股、损伤或闪络烧伤;检查线路弧垂是否正常;检查导线线夹,导线与绝缘子的绑线是否松动;检查线路对地、周围建筑物、树木和对其他交叉跨越设施的距离是否足够。若上述不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的,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整改。在巡视时要特别注意树木、竹子与线路的距离,由于树、竹子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它们在强风中的摆动幅度度较大,尤其台风到来枝杈时常被折断,有时甚至整棵被连根拔起,这对线路所造成的威胁很大。

4.结束语

篇5:特殊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目的为规范公司范围内特殊作业的安全管理,控制和消除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防止事故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公司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办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特殊作业: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

管理部门与安全职责

3.1

公司综合安全部管理特殊作业审批管理部门。

3.2

综合安全部根据本办法制定、管理和监护公司的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3.3

负责认真贯彻、落实、执行本制度,保障各项作业安全实施。

内容与要求

4.1

特殊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必须向综合安全部填报特殊作业审批表。

4.2

如实填报审批表,作业负责人和审批人需签字。

4.3

对作业区域应有明确的警戒标识。

4.4

作业监护人应坚守岗位,不得擅自职守和做其他工作。

4.5

作业完成后应及时按规范标准清理作业现场,并撤除警戒标识,及时向综合安全部汇报作业完毕。

管控措施

5.1

动火作业现场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并在作业前对灭火器进行检查,看是否能使用。

5.2

动火作业前检查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若有需通知综合安全部统一隔离。

5.3

作业人员必须持特种作业资格证,在综合安全部进行登记。

5.4

设置警戒,严禁与作业无关人员或车辆进入作业区域。

5.5

动火作业人员在动火点的上风作业。

5.6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保证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

5.7

作业前对进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并对设备进行可靠的冲洗,确保干净,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作业。

5.8

高处作业必须熟悉现场环境和施工安全,对患有职业禁忌症和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佳及酒后人员等,不准进行高处作业。

5.9

高处作业人员应按照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5.10

篇6: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8年11月19日发布了第24号令,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作业规范》(标准号:

AQ3021-2008~AQ3028-2008),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八大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具体主要指:

篇7: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1.覆土厚度不大于盾构直径的浅覆土层地段;

2.小曲线半径地段;

3.大坡度地段;

4.地下管线地段和地下障碍物地段;

5.建(构)筑物的地段;

6.平行盾构隧道净间距小于盾构直径70%的小净距地段;

7.江河地段;

8.地质条件复杂(软硬不均互层)地段和砂卵石地段,

在以下特殊地段和特殊地质条件施工时,必须采取哪些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篇8:特殊作业安全措施

记者:请您对当前我国化工和危化品的安全生产形势作下介绍。

孙广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高度重视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杨栋梁局长多次对化工和危化品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浩水同志亲自部署、指导、组织研究强化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

近年来, 在全国化工和危化品安监人员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全国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处于持续稳定好转的过程之中。据统计, 2014年全国共发生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114起、死亡166人, 同比 (143起、211人) 减少了29起、45人, 降幅分别达20.3%和21.3%, 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2014年, 全国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至200人以下, 是自2008年以来首次全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

2015年1—4月共发生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事故31起、死亡51人, 比去年同期 (51起、80人) 减少20起、29人, 降幅分别为39.2%和36.3%。其中, 较大事故6起、死亡22人, 同比 (8起、32人) 减少2起、10人, 分别下降25%和31.3%。重大及以上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未有发生。

毋庸讳言, 2014年, 全国共发生了16起较大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 同比上升6.7%。因此, 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对此, 我们务必保持清醒, 必须采取措施, 努力推动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记者:化工和危化品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业具体指什么?在近两年的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中, 涉及特殊作业的有多少, 暴露出什么问题?

孙广宇:所谓特殊作业, 一般是指化工和危化品企业在检维修过程的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盲板抽堵、高处作业、吊装、临时用电、动土及断路等作业。究其原因, 主要是特殊作业危险性大, 安全风险高, 对其作业过程有不同于一般操作的特殊要求, 必须严格管理。

据统计, 2014年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事故中, 涉及特殊作业的事故有51起、死亡82人, 分别占总起数的44.7%和死亡总人数的49.4%;2015年1—4月发生的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事故中, 涉及特殊作业的事故有15起、死亡29人, 分别占总起数的48.4%和死亡总人数的56.9%。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 化工和危化品企业在进行特殊作业时普遍存在风险辨识不全面、检测项目不齐全、作业审批不严格、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记者: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起草了GB 30871—201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请介绍该标准出台的背景、项目来源和编制过程。

孙广宇:正如前面所说, 特殊作业环节事故易发多发, 是化工和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弱点, 是安监人员关注的重点, 也是进一步强化化工和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的突破点。因此, 迫切需要加强特殊作业管理。

事实上, 近年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不断强化化工和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管理, 在调研和检查中均将特殊作业管理作为必查内容, 并且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严格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通知》 (安监总管三[2014]46号) 中明确规定:对在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直接作业环节发生死亡事故的危化品企业, 要依法暂扣其安全许可证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安”的要求, 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要求化工和危化品企业做好特殊作业管理, 2010年12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标准编制任务,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共同承担编制《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工作。

2011年3月, 标准起草工作启动, 并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经多次讨论和公开征求意见, 2012年4月, 该项标准通过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查, 并于2014年7月24日, 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第19号公告发布, 于2015年6月1日开始实施。

记者:这一标准的亮点在何处?

孙广宇:该标准系统定义了特殊作业、动火作业、易燃易爆场所、受限空间、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坠落基准面、坠落高度、异温高处作业、带电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动土作业、断路作业等术语名词, 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在设备检修过程中的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盲板抽堵、高处作业、吊装、临时用电、动土、断路的安全要求及作业证的管理等内容。比原来常说的“八大作业”增加了临时用电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及要求。

记者:该标准是否能作为安全监管执法的依据?

孙广宇:《标准化法》明确规定:强制性标准, 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 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也就是说, 强制性标准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技术性规范。

《安全生产法》第62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 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标准作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 是法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必须自觉落实标准要求, 保证生产安全。

记者:该标准的实施将对化工和危化品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孙广宇:GB 30871—201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大部分要求都是强制性的, 特别是对作业要求有强针对性。该标准点中了目前化工和危化品企业普遍存在的“软穴”。该标准的实施, 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涉及特殊作业环节事故的发生, 从而保证企业的财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 提升化工和危化品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记者:要如何做好该标准的落实工作?

孙广宇:该标准的出台将对遏制化工和危化品的生产安全事故起到重要作用, 为杜绝特殊作业生产安全事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当前, 部分企业的企业安全规范比新国标要求更严格, 该部分企业可按原企业安全规范执行。对于内部安全规范未达新国标要求的企业, 需要认真研习新国标, 并重新制定符合新国标要求的企业安全规范。

上一篇:车辆交通安全教育下一篇:上车中学”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