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怜爱不是无情作文

2024-05-11

那是怜爱不是无情作文(通用5篇)

篇1:那是怜爱不是无情作文

那是怜爱不是无情小学作文

朋友的爱是涓涓细流,老师的爱是温暖的春风,同学的爱是绵绵细雨,父母的爱是明媚的阳光。爱让我们温暖,感恩让我们铭记。

我经历过许多事情,但很多都已经依稀不清了,唯独那件事,我还记忆犹新。

那时我还小,住在乡下。那里的景色很美,但一到冬天,香樟树上的叶子就变得稀稀疏疏的,中间是一条灰色的不带温度的水泥路。

那一天正好是冬至,天空中飘洒着鹅毛大雪,西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气格外冷。要是飘下来的雪划过脸颊,脸上准会结冰。即使我穿着厚厚的棉衣,可还是冻得瑟瑟发抖。我的`脸已经被西北风刮得通红,嘴唇也发紫了,手还在微微地颤抖着。爸爸看见我这副狼狈的样子,心中也许是产生了怜爱之情吧。他走过来,用他那只温暖的大手有力地握着我这只冰凉的小手,把自己身体里的炽热传递给了我,但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头抬起来怅望那变化莫测的天空,怅望那从鹅毛般到一丝一丝的变化莫测的雪,脸上依然是一丝丝的冷漠。也许在那时我会认为爸爸根本就不爱我,他对我就像那一阵阵的风一次次无情地刮划香樟叶一样,异常地冷淡。

但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爸爸其实那天在教导我:爱就像一朵蒲公英,默默地散播着爱心,无论是在天涯海角,只要有风,蒲公英就随风飘散。无论我以后在哪里,父亲的爱都能飘散到我的心田。

爱是一杯加糖的咖啡,生活是苦涩的,但是融进了爱之后,苦涩就减少了;爱是一盏明亮的路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在人生路中有人搀扶,就不再那么磕磕绊绊了。

我忘不了那一年的冬至,也忘不了那片稀稀疏疏的香樟和那条水泥路,更忘不了那一天爸爸教会我的人生哲理。

几年过去,有一天,刚好是夏至,我无意又回到那条灰色的水泥路上。高大的浓密的香樟树叶中,偶尔会刺进一丝耀眼的阳光。我呆呆地站在树下,回忆起几年前父亲温暖着我的心灵的那一天。

篇2:作文不是无情物 融情入理化意蕴

“真情如何接近真理”,笔者认为可以从《考试大纲·写作》“发展等级”“有文采”入手,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善用修辞,妥用句式,措词有力,增加细节性描述。

一、善用修辞

在议论文中常用这几种修辞格:1.比喻,2.排比,3.拟人。

比喻“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能使呆板的语言生动,能将真情融入句中。排比寓气势于其中,自有排山倒海之效,能将丰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拟人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情感。

例1、柳永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了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已。

这一段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文中运用了两处比喻。第一处将常人比做小算盘上的珠子,将柳永比做一只拨着算珠的手,于是柳永的“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支配的珠子”,写出了柳永不是只受命运的支配,而是去支配命运。第二处将柳永处于逆境之中比做黄山上的迎客松,描述了松树唉叹之后的奋斗历程。这比起干巴巴的说理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对松的赞赏之情也溢于言表。

二、妥用句式

要将感情表达得强烈些,反问句和感叹句是首选,尤其在议论文中,说理要寓情其中,这两种句式就比一般陈述句有力得多。试看下面一篇学生作文:

例2、原题回放: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放弃,有何不可?

一滴微雨,若没有放弃小河这张温床,就不会融入汪洋的怀抱;一枝傲梅,若没有放弃春日繁华时节,便不会有临寒独放的魄力;一茎野草,若没有放弃温室盆景,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放弃,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存在。放弃,有何不可?

放弃病树,前方万木争荣。

一把锄,一蓑衣,独立南山脚下,悠然自乐。满园黄花,酿一壶清酒,独坐案前,吟一首清诗,陶渊明用清淡悠闲把一个仕途知返的智者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放弃昏暗的官场,不必再为尔虞我诈而费心,他拥有了明朗自得的田园生活,离了这棵病树,前路一片美好,不必再以心为形役,其心悠然!放弃,有何不可?

放弃悲苦心态,拥有锦锈年华。

双目无光,褪去光彩的她犹若折翅的鸟儿,没有了飞翔的动力,她缩在角落,痛苦万分,还是那个英国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吗?还是那个在球场咤叱风云的运动员吗?因为放不下往事,因为放不下对牙医恐惧的心态,她就这样痛苦的活着,这样好吗?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不说放弃一切,单单放弃压在心口的巨石,放下久置胸前的烦恼,人便可以轻松前进了。

放弃欢乐,只为辉煌。

看着台上那些舞动的精灵们,内心不由得崇拜起他们来,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童年的快乐时光,只为了在台上精彩绽放。是的,他们成功了,舞台是他们辉煌绽放的见证地,有时一时的痛苦放弃,换来的会是美好的前景。放弃,有何不可?

放弃苦苦追寻,眼前风景正好。

做个豁达的人,只有放弃才可拥有。篮子里东西太多,只会成为负累,想要再放入其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善于放弃本不该也没必要拥有的,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评:本篇习作情感充沛,分论点组织行文,结构紧凑。拟题“放弃,有何不可”,一个反问句,掷地有声。行文中继续以“放弃,有何不可”这一反问句式串起各个事例,增强了语气。在分析论证中,作者不是只对事件进行平铺直叙的引述,而是寓情其中。行文结尾处的反问句,写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审视自己,明智地做出抉择。

三、措词妥当

文字是思想的脚印,议论文就是以论理为主的,用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语言才能表达思想,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例3、原题回放: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凸这两个字特别古怪,但未深究。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形象生动,而且还包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思路:

凹是为了更好的凸

乍一看,凹凸两字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待细品之后,这两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生活艺术。

凹,象征着内在与本质,暗示着性格的内敛与内心的平和,是心远地自偏的胸怀。

凸字象征着外在与表象,暗示着行为的张扬与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是对机遇当机立断的把握。

面对凹凸二字,我明白了凹是为了更好地凸,是积蓄实力的韬光养晦。因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评:作者从两字直观的字形入手,深入社会、人生,联想到两字的比喻义,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深刻。“内敛”“张扬”这对反义词,是人的性恪,亦是人的处世哲学,有深度。

四、增加细节性描述

议论文在引用事例论证时,也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只是议论文中的细节描述,目的在于将引述的事例形象化,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论点。

议论文中的细节描述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抓住细节性动作;抓住细节性神情、心理;勾勒画面,再现情境,化虚为实。

以前面所举例文《放弃,有何不可?》为例

1.抓住细节性动作

第三段,“独立南山脚下”“酿一壶精酒”“吟一首清诗”,用“立”“酿”“吟”这些动词,刻画人物动作,形象地再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悠然自得之状。

2.抓住细节性神态、心理

第七段,引用吉姆·吉尔伯特的典型事例,抓住神情“缩在角落,痛苦万分”,形象地写出她被往事羁绊着的心理。

3.细线条勾勒画面,再现情境

第三段“一把锄,一蓑衣,独立南山脚下”,再现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将陶渊明放弃官场,回归田园的泛叙化为实境。

篇3:语文不是无情物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流动的、起伏的、曲折的,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通过读中悟情,品中悟情,练中悟情,以情内化,既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语文教学,怎能离开“情”字?情趣盎然,情意浓浓,离不开情;爱不释手,乐此不疲,离不开情;“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离不开情;“亲其师信其道也”,离不开情;语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语文学习就更有魅力,更有活力。

语文学习需要有一个富有语文情趣的氛围,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想尽办法,在学生和文本之间设置一个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下面是两位老师在讲授《故都的秋》时设计的导语,虽然设计的角度不同,但都以诗一般的情趣将学生带入秋景秋情之中:

〔其一〕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诗人的笔下,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潮”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今天,我们跟随散文家郁达夫一同走进故都,去感受故都的秋意吧!

〔其二〕《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能感悟其神韵的高妙;是一首好画,多方观赏,愈能领略其意味的深远;是一碗香茗,细细品尝,更能体味其可口的清醇;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能享受其醉人的馥郁。

二、真情品读,品味真情

重视真情诵读。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朗诵文学作品时,还要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更要通过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学会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强化真情体验。我在讲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到:首段“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强烈悲愤的感情,都是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验到的。

三、激发情趣,陶冶性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动情的艺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必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小说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散文是作者情思灵动的触角,戏剧是社会生活矛盾碰撞出的火花,包蕴了作者多少的情感,凝聚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讲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不妨顺便链接一些颂菊佳句,对诗词佳句旁征博引,烘云托月,能起到渲染意境、体验情感的作用。学习柳永《雨霖铃》,我们赏析“执手相看泪眼”,可以链接与此相关的诗词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肠断白萍洲”……怎一个“情”字了得!

四、移情拓展,抒发情怀

在拓展阅读中深化情感。在课堂教学同时,还要重视语文的应用拓展,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景、情、理的水乳交融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是《赤壁赋》的显著特点,在学习完苏轼的《赤壁赋》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照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苏轼流放黄州期间创作的诗词文赋,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加深对作者在《赤壁赋》中所表达出的感情的理解。

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文章如果具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就能够达到一种“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富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在作文训练中,倡导抒发真实的情感体验,让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情表露,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不人云亦云、不矫揉造作。

在探究学习中感悟情感。探究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培养感悟情感的能力。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诗文后,可以让学生围绕“陶渊明非得归隐田园吗”展开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和高尚情怀。

篇4:风景不是无情物

景物描写,是作文必有的一课。一般孩子写作文,要不忽略景物描写,有什么事写什么,绝不旁枝横斜;要不一味膨胀景物描写,为写景而写景。肖铁这次犯的是前一种毛病。

寒假,我带他到出版社借书,回家让他写这篇“借书记”。这是篇记叙文,只要把过程以及自己的心情写清楚就可以。对肖铁,这篇作文并不难。他很快写出,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景物描写。

我对他说:“你这篇作文没写全,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他又看了一遍自己的作文,挺迷惑不解:“没忘什么呀?怎么去的,找谁借书,借的什么书,借来书后激动的心情,连看到书后的想象都写了呀!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

我问他:“想想看,今天的天气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

“刮大风,天很冷。”

“对呀!你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去借书的呀!你骑车去时正顶风,有时候都骑不动,只好推着车走。那情景和平常无风无雨的日子骑上车一会儿就到了一样吗?”

“对!这样加上一段风的描写,就可以把我想借书的心情写得更生动了。”

“不仅生动,而且使你这次借书具体化。你想你只写借到书后的心情、联想,任何一次借书都可以这样写,你这次借书不同之处在哪儿呢?景物描写不是单单为衬托心情的,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说是不是?

他信服地点点头。

“那你再想想,哪些地方还可以加上这样的景物描写?而且可以和你这一段景物描写做个对比?”

“最后!回去的路上,同样是风,但是顺风,而且借到了书,心情也不一样了。”

他加上了前后两段描写风景的文字。的确,风景并不是无情物,它随你的笔而活而富于生命。

借书记

肖铁

太阳刚露脸,我就起床把爸爸叫醒:“你还记得吗?今天要带我上哪儿?”爸爸说:“记得,带你去出版社借书!”

八点半,我们就骑车出门。天太冷了,呼呼的北风吹着我,街上的行人把帽子围巾戴得紧紧的,我冷得牙齿像鸡啄米。我不住问爸爸:“还有多远?”路好像远远的,又是大顶风,真累!我只好骑一会儿,跳下来走一会儿,走了好半天,爸爸指着一幢高楼说:“到了,那就是!”我好像一下子又来了力气,飞快地爬上八楼。我和爸爸来到一间办公室里,那里的一位阿姨给我一本今年第一期的《少年科学画报》,一会儿又找来一本厚厚的破皮书,是去年《少年科学画报》的合订本,可惜里面好多本我已经有了。阿姨索性说:“你自己来挑吧!”我跟着去挑书,在高高的书架上,我挑中了1986年《少年科学画报》的合订本。1986年,我才刚刚上学,这些画报我都没看过。书里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我,好像变成一只只白鸽飞进我的眼里,又像一只只蜜蜂飞进我的花园里,像一条条小鱼儿游进我的大海中。这一个寒假,它们将是我的好伙伴。

回家的路,好像变短了,风好像也小多了。我飞快地骑着车。到了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我的这些好伙伴们。

篇5:落果不是树无情

每一枚从树上落下的果实,或轻盈,或沉重,都是一次壮丽的飞行。它们经历春生、夏长、秋实,风轻轻一推,便脱离了树枝,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历程。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的是流逝的时光;看一枚果实“啪啪”坠地,听到的是时光的足音;而一棵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颤栗,那是時光的无情。

年少时,我总弄不明白,果实的离开,是因为风的推搡,还是树不挽留?长大后,我才慢慢懂得,风不是推手,树也没有移情别恋。树与果,就像一对父子,孩子在成长,父亲在老去,当父亲的手掌再也盛不下孩子的天地时,就该松手了。落果,不是树无情,而是一次放手,一次成全。

落果不是树无情,一棵站立的树,要经受风霜雨雪的冷酷,要忍耐夏阳的暴晒,要挺住雷电的打击,要抵抗病虫害的威胁,才能让涩果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中的甘苦,只有树知道。

有不舍,也有不放心,这让树全力以赴,尽其所能,使每一枚果实生长得壮实一些,再壮实一些,好让它们日后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落果别树,飘零随风。又是一年深秋时节,望着公园里陆续离树的果子,我不其然地想起那年知青下放时,父亲送我的情景:从公社到大队农场的乡间小道上,父亲帮我挑着行李,边走边叮嘱。在此之前,我认定上面动员下放时,父亲没有挽留,致使我心生怨气,一听他唠叨就心烦,远远地跟在他的后面。

另一位同样送孩子下乡的父亲,见我举止有些反常,就对我说,每位父亲都不容易,他们为工作所累,平时不善言语,听他把话说完吧,不然他心不安的。我没有采纳这位父亲的话,刻意保持着这段距离,直到走进大队农场。因为汽车还在公社等送行的父亲们回城,放下行李,气都没喘匀,满脸淌汗的父亲匆匆跑过来,只说了一句话,好好劳动,不要想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父亲离开我好些年了,明天我也要送孩子去远方寻找未来,这才真切体味到父亲当年的不易,不知不觉中已热泪盈眶。离开公园时,我读懂了一棵树,也读懂了父亲。

如果时光是一列永不停息的列车,落果就是匆匆追着那列车叮嘱我的父亲。“砌净飞花影,池深落果声。”明天为孩子送行时,我会平静地告诉他,落果不是树无情,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上一篇:老屋传优秀记叙文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