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童谣

2024-05-17

浅析民间童谣(共9篇)

篇1:浅析民间童谣

【论文摘要】民间童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儿时的歌、童年的诗。文章主要从民间童谣的种类、作用及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民间童谣,并分析了优秀民间童谣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民间童谣;童趣;灰色童谣;美感

童谣的历史真可以说是“久矣夫”的了。《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民间童谣,又称民间儿歌。它是劳动人民(作者是妈妈、别的成人及儿童)根据儿童的思想、心理、感情、想象、趣味、理解力、生活经验、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等而编唱的口头短句。它生活色彩与地方色彩浓厚、形象、通俗、活泼,大致上就年龄来区分,有适于三岁前幼儿的理解的,也有适于四岁至十岁幼童理解的,二者内容深浅不同,有时难于严格区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民间童谣这种宝贵的民族文化。

一、民间童谣的种类和格式

(一)童谣的种类

现代童谣的种类很多,它们简短有趣琅琅上口,小朋友都喜欢读。传统童谣有以下几种:

1.帮助识数的数数歌:它是数字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能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数的概念。如小鸡两条腿/老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螃蟹八条腿/蚂蚁十条腿/蚯蚓鳝鱼没有腿。2.边唱边玩的游戏歌:儿童二人(有时是一个大人跟一个幼儿或一个幼童)或三人以上在做各种游戏时,常伴唱者或诵述者的童谣,就是游戏歌。如:双手摆/双脚跳/摇得快/跳得高钻城门/过草桥…

3.认识事物的问答歌:儿童一问一答,形式活泼妙趣横生,他们在问答中学会分辨事物,认识事理。如:什么船儿上月球/宇宙飞船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潜水艇儿海底游… 4.趣味盎然的绕口令:由读音相近又易混淆的字组成儿歌,可以训练儿童发音能力。如:妈妈摘瓜瓜/花花捧瓜瓜/花花追瓜瓜…

5.启智谐趣的猜谜歌:谜语所设置的通过形象特征来表现的悬念,十分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猜猜能训练他们的推理、判断和联想的能力。如:家住大海/走上岸来/太阳一晒/马上变白。

6.首尾蝉联的连锁歌:运用“顶真“的手法结构全歌,逐句相连,易念易记。如: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哒/嘀嘀哒。7.滑稽可笑的颠倒歌:通过夸张的手法,有意颠倒所描述的事物,形成荒唐可笑的情状,可以训练儿童分辨事物的能力。如刚刚三点过,太阳就落坡。鸭子跳上架,猫儿进了窝…… 8.一韵到底的字头歌:歌中的每句末字相同,有很强的韵律感。如:我们都有一双手/专心听讲放好手/上课发言请举手/饭前先要洗洗手/花儿好看不好手。

9.摇篮曲:这是一种旧日妇女(主要是母亲或别的亲人)用手轻拍着在摇篮或怀抱中的婴儿或幼儿催眠时,徐徐哼出的歌。

10.风俗歌:这是描写长期形成的民间风尚歌。这种风俗,约定俗成,留下了历史的某种真实影子。过去老昆明有句俗谚:“小刀刀/八月十五划粑粑/毛豆栗子供菩萨。“讲的就是这天的情景。

另外,还有拍手歌、对对歌等等。

(二)童谣的格式

童谣的格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能产生不同的节奏,它的句式和节奏的变化,主要依据不同年龄对象和内容而定,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三言句式:小针管/亮晶晶/针管里/药水清/打疫苗/不哭闹/防疾病/真是灵。2.四言句式:月亮光光/下来吃米汤/米汤没曾滚/下来吃米粉/米粉没曾熟/下来吃米糊/米糊没曾烧/下来吃米糕……

3.五言句式:我张小嘴巴/你张小嘴巴/许多小嘴巴/都来唱妈妈。

4.六言句式:小鸡唱歌叽叽叽/轻轻走来吃小米/母鸡妈妈爱小鸡/看好孩子要注意老鹰来了不要怕/妈妈我来保护你。

5.七言句式: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二、童谣的作用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在儿童中传唱,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琅琅上口的歌谣。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童谣充满童趣,有利于培养幼儿广泛兴趣

童谣来源于民间,取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充满童趣。幼儿之所以喜欢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童谣极具童趣,本身具有非常生动的游戏性,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从事的活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游戏的方式,通过对童谣的教授,激发幼儿对童谣及其民间艺术的兴趣。

(二)童谣音韵和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审美趣味 浅析民间童谣

童谣音韵和谐,语言质朴,节奏明快,语句通俗,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对童谣的欣赏和学习,孩子们获得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他们在吟诵童谣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把童谣作为一种情感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童谣琅琅上口,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

童谣简短易读,又具有韵律感,易唱易记,是一代代人通过口耳传承的语言文化。幼儿通过游戏活动,一边玩一边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娱乐玩耍中学习了方言,增长了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童谣的现状

童谣自古有之,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唱着童谣长大的。曾几何时,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另类“顺口溜”、“打油诗”等弥漫校园,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自行传播,虚拟的人机网络游戏吞噬了一些未成年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且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灰色童谣

现在的童谣一般来自电视节目、流行歌曲、成人短信以及道听途说。这些内容使儿童感到新奇有趣,所以形成很大的市场。探寻灰色童谣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童谣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好载体的缺失。现代社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仅仅只针对应试教育这一块,却忽略了最有民族性的东西以及能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东西。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同样是极度匮乏,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生活中充斥的就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有趣的童谣只能靠道听途说。

其次,适合孩子们的童谣太少。在整个儿童文学创作中,应重视童谣,遗憾的是这已行之有效而宝贵的德育教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落。市面上,这类图书虽好销,但多为旧作的重新翻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儿童呼唤贴近他们那快速成长心灵的“解渴”童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自发“创作”。当然,这种需求有时品味不高,甚至低俗。再次,优秀童谣的缺失导致“灰色童谣”代位。童谣在我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现在的儿童不愿意再唱那些旧时的童谣。在没有适合他们的童谣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为了发泄学习带来的压力,学生们唱出了“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等内容的灰色童谣。“灰色童谣”促使我们深入儿童生活,了解其思想道德现状,脱离实际一相情愿地为他们创作一些大道理,很难起到口耳相传、易唱易记的效果。

(二)解决灰色童谣存在的方法

第一,营造学习童谣的良好氛围。童谣的音节连贯和谐,幻想丰富幽默,这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很有益处,对于协助儿童教育,增进儿童快乐学习也很有帮助。孩子如果能从家长那里、亲人身边学到健康的童谣,在学校又可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社会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家庭、学校、社会的观念都转变过来,都重视起这个被认为是“小儿科”的东西。

第二,编创适合儿童的童谣。孩子是纯真稚嫩的,他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孩子只是把灰色童谣当作语言好玩、搞笑,当作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当然,在孩子的这个重要阶段,灰色童谣长期熏染必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阴影,会或多或少的引导了孩子们偏激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创或指导童谣创作时,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有所创新。凡是对儿童品德、知识和生活有益的,能够给他们滋养的,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美感和艺术鉴赏力的题材和形式都可以采纳,我们要深入到儿童中间去,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在思索什么、喜爱什么,理解他们的快乐和忧愁,这样才能发现和提炼出有意义的命题,写出他们喜欢的童谣。

第三,举办童谣征集活动,在征集的童谣中,选取优秀的童谣出版。去年,云南昆明电视台街头巷尾栏目征集老昆明童谣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市民的热心参与。街头巷尾栏目每天都收到几百条童谣短信,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童谣征集方式。

综上所述,民间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包含了一个民族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元素,保留了多样而丰富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形式,是人类曾有过的美好生活和纯真世界生动完美的表现,是当代儿童重要的精神乳汁。因此,利用本土民间童谣,对儿童进行教育,是符合儿童需要的。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创作更好的童谣满足现在孩子们的需要,并把童谣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挖掘童谣中一些有用的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雷群明,等.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谭达先.论港、澳、台民间文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金波.童谣童画[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朱庆坪.小婴孩童谣[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5]戴岚.试析歌谣游戏之传承[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6. [6]张继楼.《儿歌集》美国纽约长岛.十峰中文学校编.

篇2:浅析民间童谣

新年到,新年到,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婆子要衣裳,

篇3:浅析民间童谣

一、小班民间童谣的选择原则

(一) 适切幼儿的语言特点

民间童谣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按字数来分, 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小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 可选择字数少且叠字多的三字童谣。如《小吊桥》:“右搭桥, 左搭桥, 搭了一座小吊桥, 摇呀摇, 摇呀摇, 断了再搭一座桥。”篇幅短小、易说易唱, 很符合小班幼儿的朗诵特点。

(二) 适切幼儿的兴趣爱好

优秀的民间童谣不仅渗透着民族传统文化, 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针对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 可以选择《骑竹马》《虫虫斗》《羊羊羊》《炒黄豆》《金锁银锁》《抓住你的小辫子》等童谣, 这类三字童谣内容富有童趣。比如《骑竹马》里描写到:“月光光, 照草地, 捡起竹竿当马骑, 一二三, 三二一, 竹马骑到北京去。”幼儿不但喜欢诵读这首童谣, 也喜欢玩“骑竹马”游戏。再如《虫虫斗》的内容是:“虫虫斗, 虫虫斗, 虫虫咬指头, 虫虫飞———”。诵读这首童谣时, 教师可以边说边与孩子一起玩“虫虫飞”的手指游戏。这些童谣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 还调动了小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 适切幼儿的现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 民间童谣中的有些部分已经远离了幼儿的成长环境, 而其中能反映幼儿生活, 尤其是描写水果、小动物的民间童谣依旧备受小班幼儿的青睐。如《排排坐吃果果》这首童谣就体现了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小剪刀》这首童谣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而《大和小》《七个阿姨来摘果》《夸骆驼》这些童谣的内容也都来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 很容易获得幼儿的心理认同,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四) 适切幼儿的发展需要

民间童谣在文化积淀过程中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也留下了一些与时代不相吻合、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因素。有些方言童谣虽然通俗易懂、节奏明快, 但其中的语言较为粗俗,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甄别。如南通地区童谣《拉钩上吊》和《小小子儿》, 虽然其中的内容承载着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但作为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却是不适合的。

二、小班民间童谣的应用策略

(一) 故事化策略:将童谣变成童话

很多民间童谣本身就是浓缩的完整故事。将童谣改编成有趣的故事, 有利于幼儿接受、理解和掌握。如童谣《三轮车》中写道:“三轮车, 跑得快, 后面坐着老太太。要五毛, 给一块, 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借用动画的形式讲述生动的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涵。童谣《三个和尚》只有三句:“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可以将其编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各尚没有喝”“寺庙失火, 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三人合作吊水喝”五个小故事, 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感受童谣的简洁和寓意。

(二) 节奏化策略:为童谣配上节律

幼儿在诵念童谣的过程中, 经常会“拉音拖调”, 不得要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童谣, 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童谣的节奏变化, 从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以及语言的表现能力。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中“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可以配上“×××—×××—”的节奏型, 让幼儿在边说边拍节奏的过程中, 学会有节奏地朗诵。当幼儿掌握了一种节奏之后, 教师可以匹配不同的节奏念童谣, 还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节奏型, 用不同的速度进行诵读, 如“×××—×××—”“×—××—×—××—”, 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利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童谣的节奏, 如动头、动手、动脚等。通过匹配节奏、创编动作、变化速度来配合朗读童谣, 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童谣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 音乐化策略:把童谣改编为歌谣

童谣的音乐属性是自然天成的, 表现在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上。如大家熟悉的童谣《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当唱到“丢手绢”时, 幼儿就会把手绢轻轻地放在某个小朋友的身后, 然后快速离开, 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孩子们开始追逐嬉戏。将童谣变成歌谣后, 童谣有了旋律, 不仅轻松易学而且也增添了趣味, 更易为幼儿接受。如教师为童谣《骑竹马》谱上曲后, 幼儿听到旋律就能自然地演唱起来, 边唱童谣边做游戏, 在歌唱中快乐成长。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哼唱童谣, 有的幼儿会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来哼唱童谣《别动脑筋别发言》, 还有的幼儿用歌曲《小燕子》的旋律来唱童谣《折纸歌》, 虽然幼儿的哼唱旋律并非优美动听、合乎音律, 但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谱曲”的意识, 调动了他们哼唱的热情, 有助于幼儿对于童谣的学习。

(四) 舞蹈化策略:让童谣富有动感

民间童谣音韵流畅、情意优美、节奏感强, 这使得它与艺术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将童谣舞蹈化就是把有韵律感的童谣与舞蹈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在童谣《摇啊摇》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舞蹈动作, 让孩子边念童谣边做动作, “摇啊摇 (盘腿坐下, 拉手摇摆) ,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两幼儿双手搭桥) , 外婆叫我好宝宝 (手托脸) , 一只馒头一块糕 (两两拍手) 。”幼儿对于动物往往有着特殊的喜爱, 民间童谣中有许多是关于小动物的。如《五指歌》中,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 打到小松鼠。”又如《捉蜻蜓》中, “天灵灵, 地灵灵, 满天满地捉蜻蜓, 捉蜻蜓, 捉蜻蜓, 捉到一只小蜻蜓”。对于自然界的小动物, 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表演起来手舞足蹈, 乐此不疲。幼儿在童谣中舞动跳跃,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舞蹈兴趣, 让他们在表演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智和情趣。

(五) 美术化策略:把童谣画成童画

童谣是无形的画, 而画则是有形的童谣。童谣能够外化为美的形象, 蕴含丰富的情节和情感, 易激发幼儿自由的想象。将童谣美术化就是以童谣为载体, 在悟童谣、品童谣的过程中画童画。读童谣、画童谣, 可以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 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比如童谣《月亮》中, “初一一根线, 初二看得见, 初三初四像弯眉, 十五十六大团圆”。幼儿边念边画, 说说、点点、抹抹、画画, 在涂鸦中使得童谣形象化。童谣是属于儿童的, 对于幼儿来说, 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 都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感受, 在绘画的过程中, 幼儿能逐渐找到自己理解童谣的方式。

(六) 游戏化策略:将童谣变成嬉戏

篇4:民间童谣对小班幼儿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24-01

民间童谣,以其丰富的思想情感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中化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小班幼儿教育中运用民间童谣,对于幼儿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发展、情感的启迪、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一、民间童谣可以有效训练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想法的工具,是大脑思维的表达。人的思维是伴随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并完善的。小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不管是语言的正确、错误,或者是词汇的积累,都是通过语句来表情达意,全部反映并制约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变化。民间童谣在上述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童谣具有口语化、浅显、通俗易懂、语句明快且有节奏感的特征,易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民间童谣,有助于矫正幼儿的发音,使幼儿能初步认识事物,正确地把握概念,并在反复的吟诵中锻炼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连贯力,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适合小班幼儿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小蜜蜂》等,让小班幼儿吟诵,受到了幼儿们的追捧。由于这些童谣是小班幼儿喜欢的,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促使幼儿通过童谣主动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民间童谣可以改变小班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始终困扰着教师。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缺乏规则意识。具体表现在:小班教室经常会出现一片狼藉、哭声不断的现象;整理东西、到处捡玩具是教师每天的重要工作;当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提出要求时,幼儿便放声大哭,而且还会带动一大片孩子跟着大哭……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特点的民间歌谣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专心听童谣,并且从童谣中懂得道德行为习惯的知识。记得有一天,在小班幼儿们大哭之际,笔者打开了DVD,播放了一曲《小白兔》童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听到声响后,教室立刻安静了好多。小朋友们都顺着声音看过来,不少孩子止住了哭声,有的虽未停止,但哭声也小了很多。在这一首通俗易懂的民间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吸引下,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自此之后,笔者开始大量搜索与幼儿行为习惯相关的民间童谣,并在教学当中大量地使用。针对孩子们自由活动之后乱丢玩具的行为和习惯,笔者选用《家》这首童谣,并进行了适当改编“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玩具宝宝也有一个家,找不到妈妈会害怕,请小朋友帮它找到家”,引发小朋友的爱心,使他们都积极地将积木等玩具放回到筐里边。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们便形成了习惯,只要《家》的童谣响起,便会条件反射般地将玩具分类收拾好。教师的工作因此变得轻松了。笔者还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小朋友们垃圾筐是果皮纸屑的“家”,使幼儿看到垃圾后便能够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筐。

另外,针对有的幼儿午睡起床时不会自己穿鞋子、依赖性强的问题,笔者教给幼儿《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童谣。童谣里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一只右,一共十个手指头,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深深地影响了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幼儿们午睡起床时便试着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而且还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早晨起床后都有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显著。

三、民间童谣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与记忆能力普遍较差。将民间童谣与教学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例如,在教小班幼儿数数时,虽然只有“1~10”这10个数字,但是对于简单的小棍“1”,鸭子“2”,不少幼儿还是记不住。这时,笔者就播放民间童谣《数数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数数的注意力。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让幼儿配对,听着《数数歌》玩拍拍手的游戏。在“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的拍手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很快就记住这十个数字,并且他们的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和配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在小班幼儿教育中,恰当地运用民间童谣,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的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有爱心、有同情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充分挖掘民间童谣的各种功能,让其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篇5:民间童谣

月光光,好种姜,

姜必目,好种竹,

竹开花,好种瓜,

瓜茫大,孙仔摘来卖,

卖到三点钱,

学打棉,棉线断,

学打砖,砖对截,

学打铁,铁生鏀,

学持猪,猪会走,

学杀狗,狗会咬,

学杀鸟,鸟会飞,

飞到奈,飞到榕树下,

捡到一粒烂冬瓜,

篇6:民间童谣

小麻喳,尾巴长

娶了媳妇不要娘

把娘背到山窝里

把媳妇背到炕角上

烙油馍,炒鸡蛋

媳妇媳妇你先尝

我去后地背咱娘

咱娘变了个屎壳郎

篇7:幼儿园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计划

一、开展“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课题研究的意义

2010—2011学年,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我园将 “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这一熟悉而具特色的活动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在学习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游戏中学,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口吃的孩子通过童谣的学习和训练,言语比一前连贯了,孩子们对于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大增。他们把在家学会的民间童谣说给小朋友们听,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为我们提供了大批的素材,我们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进行尝试。民间游戏,大多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与游戏内容幼儿不理解,我们就在选择内容上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

民间游戏艺术具有特殊的情趣和魅力,具有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点,与农村儿童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所相同,可以说民间游戏与艺术活动有内在的共同特征,游戏地发展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项利于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对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将一系列民间游戏玩具作为主题进行选材。在选材中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习。

三、课题研究分工情况

组长:杨洪芹(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成员:常锡燕(负责民间童谣搜集)李艳玲(负责民间游戏搜集)

尚丽丽(负责材料整理工作)

四、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起民间游戏老师们都非常兴奋,特别是年龄大的老师们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许多游戏名称,如:跳绳、翻绳、摔宝、跳皮筋、拾石子、玩纸牌、弹杏核、扣泥巴、踢毽子,拾高粱柞等等。这些游戏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增添参与的主动性,既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游戏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游戏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转,并努力去探索,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为什么会转?石头是从哪里来的?火车为什么会叫?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是孩子认识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在玩游戏时有些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总是一把抢过自己的说:“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在玩耍时总是不合群,难以与别人合作,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孤僻性格。针对这些情况,在玩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品质,多组织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例如:抬轿子,四人踏板、拉大锯等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学会怎样与别人友好相处、相互合作。

根据孩子们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我们利用早间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选择伙伴一起玩剪子包袱锤、骑大马、老鼠钻风箱,老鹰捉小鸡等两人或群体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学习一个他们小时侯的游戏,带到幼儿园教给大家一起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争着教争着学。通过互相交流,观摩和评价,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基本动作;既发展了兴趣,又增强了自信和自尊。让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起到了引发感情,共享共乐的效果。民间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五、民间游戏与教育活动的融合。

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有些活动往往无法在时间空间上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角色游戏,他们用泥巴捏出娃娃,用木块摆上床、桌子、凳子,捡了一些树叶、小草用纸袋包好做垫,在地上挖上灶台,放上泥捏的锅,到种植园里采来菜叶,然后分配角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戏,他们的材料全是用大自然中的泥土、花草等,而且玩的很投入,很愉快。在孩子们的争论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成”出:到树上去采叶子,树会痛吗?它会哭吗?采树上的叶子,树还会长高吗?孩子们争论的脸红脖子粗,最后来到老师这里,老师只说了一句:树和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孩子试着采自己的头发,后说:“以后要爱护树不能采它的叶子了。它会痛的,我采了自己三根头发,痛得快要哭了。”游戏中孩子们不再顾忌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的失误,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不受区角的限制,而教师仅采用提问和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幼儿可以充分交流自我表现,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和发挥。这样的环境,可以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采集大自然中的东西做游戏材料,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游戏内容接近于主题内容,已和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中孩子们得到了快乐和发展。

六、民间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这也是在我们的主题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内容,例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建立“协商扮演角色”的规则,要求幼儿在游戏前能协商好自己的角色,诱发协作行为,遇到两人同时要扮某一角色时,就诱发退让行为。

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我们努力使课程游戏化的同时,积极尝试与社会、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诱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为了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我们尝试开展了“幼儿家庭游戏”的创建,指导家长如何开展亲子游戏,提高家长的游戏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可自由游戏的房间或每周教孩子一个游戏,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适应孩子发展需要的游戏材料。使家长能够支持并鼓励孩子游戏,使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家长成为幼儿园新的课程资源。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方法。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是现代早期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遵循“以民间游戏与幼儿素质的提高的原则。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根本上,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予以最佳整合的基本途径。还幼儿以游戏的生活就是让儿童找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篇8:民间童谣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 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 将富有趣味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的民间童谣与动作相结合, 可充分调动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本文旨在了解民间童谣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对活动中如何选用童谣、开发运用童谣作初步的探究。

一、民间童谣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幼儿来说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乐于参与其中。幼儿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 如再辅以节奏明快、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 更能激发幼儿的愉悦之情, 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如童谣《大白鸡》:“大白鸡, 下白蛋, 没有鸡窝怎么办, 跟狗走, 狗咬我, 跟驴走, 驴踢我, 鸡蛋壳, 鸭蛋壳, 谁先落地谁下课。”通过熟悉的动物形象、诙谐有趣的情节、富有韵律的节奏, 幼儿在边念边玩中既集中了注意力, 又增进了参与的积极性。

2.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情境。幼儿体育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通过通俗易懂的童谣带领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玩耍。如在体育游戏“木头人”中通过扮演假想的木头人角色, 富有童趣性,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如小班体育游戏“放鞭炮”活动中, 通过新年放鞭炮的场景, 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点鞭炮和小鞭炮的角色, 边念童谣边点“鞭炮”, 点到的幼儿就模仿鞭炮爆炸的动作用力向上跳, 并发出“嘭啪”的声音。

3.帮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的前提, 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规则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讲解枯燥乏味的活动规则, 要求幼儿遵守。但在实践中幼儿沉浸于游戏活动, 将规则抛之脑后, 教师只能反复强调。如何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自觉遵守规则?以童谣的形式表现规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通过童谣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朗朗上口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 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指导幼儿活动过程。体育活动中运用的童谣文字精练, 节奏鲜明, 内容与动作协调一致, 对幼儿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由于这类活动多侧重于模仿和竞赛方面, 所以它所运用的儿歌应该更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 语言可以生动活泼些。如“打弹珠”的一种玩法是在地上挖五个坑, 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 然后打着谁谁就把玻璃珠吃掉。通过童谣中的“挖个洞洞打弹珠, 这洞进来那洞出”提示幼儿玩法。

二、体育活动中民间童谣的选用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用童谣。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 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动作的发展上, 小班幼儿动作开始协调, 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 但还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可选择一些内容简单, 带有一些特定角色的童谣加以辅助。如童谣“网小鱼”就是描述小鱼游的动作, 在活动时可让幼儿扮演, 既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又发展幼儿“钻”的能力。类似的还有《小竹马》、《摸猫猫》等。中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随着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交往活动多在一些联系性游戏中发生。为此, 可选用带有多个角色的童谣, 如《卖米》中有老鹰、鸡妈妈和小鸡三个角色, 可满足幼儿合作交往的需求;同时要求的语言对白较简单, 中班的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大班的幼儿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动作灵活, 可选用一些对白较复杂、内容丰富的童谣, 让幼儿在有节奏的念唱中增加活动的兴趣。

2.根据动作发展要求和幼儿兴趣选用童谣。体育活动主要发展幼儿平衡、钻爬、走跑跳等基本动作要领, 可根据不同的动作要求选用不同的童谣。如发展快速跑的能力时可选用童谣《切西瓜》、《荷花荷花几时开》等, 发展幼儿钻爬能力的有《网小鱼》、《城门城门几丈高》等。

三、体育活动中民间童谣的开发

在传统的民间童谣基础上, 可根据动作要求、幼儿发展情况对其进行改编、创编, 利用童谣的优势为幼儿快乐游戏打开新局面。在幼儿对某一动作掌握熟练时, 可改编童谣的说唱内容。如小班《找找小动物》:“轻轻走, 轻轻跑, 我的小猫瞄瞄嘴。爱吃虫, 爱吃米, 我的小鸡叽叽叽……”通过小猫、小鸡、小鸭、小青蛙四个小动物的形象, 以其独特的动作让幼儿在模仿中进行体育活动。教师也可对童谣进行改编, 如:“轻轻摇, 轻轻推, 我的小船靠岸了。快快跑, 快快钻, 我的火车过山洞……”发展幼儿不同的动作能力。

童谣是孩子童心的呼唤, 在体育活动中伴随节奏鲜明的童谣, 交织出独特的风景, 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让幼儿在主动中游戏。

摘要:民间童谣, 又称民间儿歌。它是根据儿童的思想、心理、感情、想象、趣味、理解力、生活经验、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等而编唱的口头短句。民间童谣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 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切合幼儿的口味, 容易深入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 将富有趣味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的民间童谣与动作相结合, 可充分调动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民间童谣,体育活动,开发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新晨.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J].教育导刊, 2002 (23) .

篇9: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课程;课程资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5-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学习国外先进课程理论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开展了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尝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童谣包含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内容,保留了丰富而多样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因素,因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幼儿从表象人手感知事物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民间童谣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叠词叠韵、富有节奏感,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切合幼儿的口味,容易深入幼儿的心灵。同时,民间童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本土特色,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因此易为幼儿所接受。所以,选择和利用民间童谣,将其自然融入幼儿园课程,可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和体验,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良好发展。

二、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一)怎样选择民间童谣

民间童谣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精芜并存。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童谣。具体说来,我们在选择民间童谣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童谣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也有所不同,我们在选择童谣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关注幼儿的兴趣。例如,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重复,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短小易记、语言生动、形象性强的民间童谣,以利于幼儿感受、理解和表现。帮助识数的数数歌和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民间童谣就是不错的选择,如《五指歌》《小老鼠上灯台》等。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视野的拓展使得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有所发展,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内容丰富的民间童谣,如《属相歌》《十姐妹》等,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大班幼儿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我们可以选择绕口令、谜语或长句式的民间童谣,如《鹅过河》《数蛤蟆》等,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根据幼儿的生活环境,选择语言习惯相近的童谣

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我们在选择童谣时,最好先选择本地区的童谣,如某些具有方言特色的童谣。一般来说,幼儿较易理解本土的童谣,较难理解其他地区的童谣。例如,巴蜀地区的童谣和华南地区、东北地区的童谣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有相似的内容或意境,所借用的事物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童谣《月光光》和巴蜀童谣《月亮光光》描写的都是月光之下充满童趣的意境,都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但所描写的事物完全不一样,语言也各有特色。“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胡辣,胡辣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买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纸船,船沉底,浸死咽班番鬼仔!”这则童谣所涉及的槟榔、胡辣、箩盖等显然是广东地区常见的事物,贴近当地幼儿的生活。“月亮月亮光光,芝麻儿芝麻儿烧香,烧死麻大姐儿,气死幺姑女儿,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鼓鼓叫唤,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接个干妈,干妈脚小,一脚踩逗癞疙宝。”这则童谣所涉及的“幺姑儿”“癞疙宝”等都是巴蜀地区幼儿熟悉的方言词,他们很容易体会到这种语言带来的幽默诙谐的意趣。

当然,选择民间童谣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本土,教师也可以将其他地区的民间童谣加以改编后介绍给幼儿,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3、根据教育需要,选择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童谣

除了幼儿的兴趣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童谣。民间童谣在文化积淀过程中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也可能留下一些不适应新时代、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甄别。有些民间童谣虽然节奏感强,容易诵读,但语言粗俗,有可能对幼儿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类童谣我们要坚决剔除。还有些民间童谣存在一定的迷信和巫术色彩,宣扬因果报应等思想,教师在选择时需注意判断,以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二)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方式和途径

在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要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童谣与其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1、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

民间童谣可以融合到许多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和感受民间童谣,使幼儿体验民族语言之美。要注意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

民间童谣也可以融入音乐活动中。幼儿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而民间童谣本身就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结合轻快活泼的音乐唱童谣显然比单调的吟唱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可以以童谣为歌词,配上幼儿熟悉的歌曲,也可以用快板、钢琴等为童谣伴奏。有教师将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配上打击乐器,节奏感更强,引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螃蟹歌》(一首川味浓郁的民间童谣)时,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伴着童谣和配乐即兴表演,满足了幼儿参与和表现的愿望,给幼儿带来了快乐。

民间童谣还可以与数学领域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较难理解抽象的数字。民间童谣中有大量的数数歌,例如《五指歌》《数蛤蟆》等,这类童谣是数学与文学的巧妙结合,幼儿可以在念童谣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数序,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变化等。

2、融入游戏活动之中

民间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童谣的游戏化、情景化

和生活化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谓童谣游戏化,就是以游戏活动形式学习童谣;所谓童谣情景化是指设计一定的情节、场景展现童谣内容:所谓童谣生活化是指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开展童谣教学活动。

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童谣《属相歌》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十二生肖动物的头饰,让幼儿戴着头饰模仿不同的动物,比一比谁模仿得像。接着教师念童谣,请幼儿仔细听,念到哪个动物就请戴着相应头饰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幼儿还可以互相交换动物头饰,重复游戏。这样,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童谣,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又如童谣《推磨摇磨》适合幼儿两人一组面对面边念边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热情很高,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民间游戏和民间玩具帮助幼儿学习民间童谣。教师可以将民间玩具如木偶、陀螺、毽子、泥人、风筝、风车、跳绳等投放在活动区,或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在组织跳绳活动时,教幼儿念童谣《马兰花》,将有节奏、有韵律的数数与跳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有节律的吟诵和运动中体验童谣的美感和游戏的快乐。

3、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围绕民间童谣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在亲子活动中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民间童谣,一起吟唱、表演、创编童谣。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各班幼儿创设民间童谣主题墙,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有关童谣的经验。

4、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民间童谣的渗透教育,可以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童谣中有益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情心,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吃水果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念《排排坐》,让幼儿学习分享和谦让。这种教育形式幼儿乐于接受,效果比单纯说教好得多,还可以随时进行。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

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民间童谣的学习想让幼儿获得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和体验。(2)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3)拓展幼儿的知识和经验。(4)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在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要摆正本土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民间童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多数是用本土方言演绎的,如果把其中富有特色的本土方言转化为普通话,童谣语言的精髓可能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了,教育价值也会降低。在民间童谣的学习中适当使用本土方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其他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应以普通话交流为主,以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上一篇:落实核心制度下一篇:搜索引擎优化战略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