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2024-05-14

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通用18篇)

篇1: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雨前雨后》

活动目标:

1、了解下雨前和下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2、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按照从上到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0、练习册。

活动过程:

1、先弹奏一段急促的乐曲,让幼儿感受。你听了这段曲子后,感受要怎么了?原来是快要下雨了。下雨前有哪些现象呢?

2、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1)这幅图上画的.是下雨前的一些现象,让我们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平时的云朵是什么样的?下雨前,又是什么样的呢?水面上的蜻蜓怎么样了?为什么它会飞得低低的呢?青蛙在做什么?我们来学一学。这是谁?它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小蚂蚁要赶紧搬家呢?

(3)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前一些自然环境的变化。

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后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1)雨哗啦啦地下完了,这时外面会又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呢?

(2)引导幼儿独立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然后再相互说说。

(3)集体交流。

(4)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后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4、比较雨前和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下雨前和下雨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5、游戏:听音乐变化,用动作表现下雨前和下雨后的特殊自然现象。

6、结束活动。请你们和爸妈一起观察一下,下雨前和下雨后还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活动延伸:

完成练习册内容、教幼儿绘画彩虹、唱《虹彩妹妹》歌。

篇2: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下雨前和下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自然地兴趣,

2、学习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我们要上科学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图片吧!你们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引导引导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

老师:云朵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会发生什么事呢?

老师:水面上的蜻蜓怎样了?为什么它会飞得低低的呢?

老师:青蛙在做什么呢?我们来学一学。

老师:这是谁?它们在做什么?

老师:为什么小蚂蚁要赶紧搬家呢?

(请幼儿结合自身观察过的情况再进行讲述)

老师:原来呀,下大雨之前呀,云朵会变的黑黑的,水面上的蜻蜓会飞的`很低,青蛙也会蹲在荷叶上“呱呱呱”的叫着,小蚂蚁也会把家搬到安全一点的地方,

二、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后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一些下雨之前会发生的情况,那下完了雨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儿回答)

老师:那我们继续来看图吧!

1、引导幼儿独立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然后再相互说说。

2、集体交流。

老师:请小朋友们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说下雨后有什么样的景象。

(幼儿回答)

三、比较雨前和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看了下雨之前下雨之后的图片,那么下雨前和下雨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后的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老师:那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动作来表现下雨之前和下雨之后的现象吗?谁来示范一下呢?

(老师弹奏《大雨小雨》,幼儿跟着音乐表现。)

四、活动结束。

篇3: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篇4:小班科学活动:摇摇乐

球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它的特征明显,可以抛接、滚动,但是我想到孩子总喜欢买超市投币机里的球,他们总是好奇于打开球的那瞬间每个球里都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所以我着重和孩子一起探索球肚子里的秘密,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摇摇乐”。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球体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球体的不同特性。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每人3个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线球)、每人3个大塑料球(可以打开的冰淇淋盒)、调查表、红黄蓝3个大篓。

四、活动过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导入语:看见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这是玻璃球、毛绒球、泡沫球。)

导入语:我们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这三个球,你发现这几个小球有什么不一样?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让孩子通过感官分辨小球之间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绒球和泡沫球软且轻,为下面幼儿猜测小球和大球碰撞后发出声音的大小做铺垫。

2.摇一摇,辨球的声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导入语:今天大球也来和小球宝宝做游戏了。我们把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里摇一摇,猜猜谁的声音最大?出示记录表:你觉得哪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最大,就把你的红苹果贴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验一验。导入语:请带上你的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中,摇一摇、听一听,哪个小球宝宝声音最大(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得出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上贴大中小三朵红花表示三个球的声音大小。

环节自评: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熟悉三种球的特性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孩子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发出的声音大,而又软又轻的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小,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设计中,这一环节的最后还曾提问孩子:“为什么玻璃球发出的声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绒球发出的声音小呢?”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提问让原本很热烈、愉悦的探索氛围一下子冷了场,这说小班的孩子对于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力不够的,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感受远比结论的陈述重要得多。

3.辨声音送球宝宝回家

导入语:球宝宝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别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绒球标记的篓子,请幼儿听声音辨别是哪个小球,并将小球分别送回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球宝宝送得对不对。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巩固的过程,在分类操作中,将孩子已获得的经验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这个环节中,孩子大多能通过大小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这三种小球。

4.选择球宝宝为歌曲伴奏

小球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开个小小音乐会。听歌曲《大雨小雨》,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歌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球为歌曲伴奏。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也是一个区域融合的过程,让孩子将科学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纷纷表示大雨应该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而小雨应该用塑料球或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大小球投放到科学角,让孩子继续探索,不同的力道摇动球之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泡沫球和毛线球。

六、活动反思

材料的选择注重操作性。由于是小班的科学活动,在幼儿独立操作时不能因材料带来太多的障碍,因为在活动中,孩子要反复把小球放进、拿出大球,而摇动时小球要藏在大球里,不能让孩子发现是哪一种球在摇动,所以在选择大球时我动了不少脑筋,选择了很多方案后又都否决掉了,正好幼儿园门口的小店里有这种球形的冰淇淋,盖子可以旋转打开,我试了试小班的孩子打开饮料瓶盖的能力,发现这种盒子最合适我的活动,事实证明这个冰淇淋盒帮了孩子操作活动的大忙。

过程的设计注重探索性。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本节活动本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孩子对于小球的经验积累到孩子猜测结果再到孩子验证猜测结果,直到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了孩子探索、操作的痕迹,三种小球的不同之处、和大球碰撞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孩子的科学操作兴趣浓厚,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篇5: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蚂蚁的形状、颜色和身体特征。

3、从小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蚂蚁头饰、蚂蚁挂图、放大镜每人一个、盆、沙子、小碟、投影仪、活蚂蚁、小透明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把投影仪打开,上面放着几只活蚂蚁在上面爬,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教师让你们看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小蚂蚁。”师:“你们可真聪明”

2、比赛捉蚂蚁:让幼儿从大盆里用手把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再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让蚂蚁不要爬出来。

师:“ 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蚂蚁,你们想不想和它们玩呀?那好,咱们做个游戏,比赛捉蚂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胆大。把盆里的小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捉好之后还要想办法不让蚂蚁爬出来。好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 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出示挂图

师:“ 那你们看看你们捉到的蚂蚁和教师这里的这只蚂蚁一样吗?”

师:“ 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那哪一样哪不一样?”让幼儿观察挂图

师:“ 谁能看出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师:“ 那我们再看一看,蚂蚁头上都有什么呀!”(眼睛、口、触角)

师:“ 那你们知道小蚂蚁的触角是干什么的吗?”(两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消息,就像我们说话一样)

师:“ 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 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3、游戏反复玩几遍。

4、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蚂蚁还做了游戏,你们高不高兴呀?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小蚂蚁,送它们回家吧!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篇6: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1、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看,谁来了,它是谁呀?(圆圆的脸,我们叫它圆奶奶,和它打个招呼吧!圆奶奶你好。)

师:这是谁?它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它叫方爷爷,我们也和它打个招呼。)

师:今天,圆奶奶和方爷爷是来邀请小朋友去做客的,你们想去吗?

二、观察课件,找出圆圆和方方的物品

师:圆奶奶和方爷爷家可有趣啦,很多东西都是圆圆的、方方的,你们想看吗?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哪些东西是圆奶奶的、哪些是方爷爷的?

师:圆圆的椅子是圆奶奶的,方方的椅子是方爷爷的。(盘子、靠垫)

小结:你们发现没有,圆奶奶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方爷爷的东西都是方方的。我们分得对不对呢?(分对了,你们真棒!)

三、自选玩具,在游戏中体验感知

师:圆奶奶和方爷爷为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呢!里面有什么,谁来摸一摸。(什么样的球?)

师:看,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呢,你喜欢哪一个玩具,就拿着它找块空地玩一玩。

幼儿游戏,教师指导(你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表达:我玩的是圆圆的··,我用圆圆的··滚一滚;

我玩的是方方的··,我用方方的··搭楼房。

师:小朋友们,先把玩具放下来做到椅子上吧。

师:看我拿的是什么?(球)圆圆的球可以滚一滚,拍一拍,大家都来试一试。方方的盒子不能拍也不能滚,那它可以怎么玩?(可以搭楼房、火车、小路)对了,方方的盒子可以搭高楼、铺小路。

师: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圆奶奶和方爷爷还要请我们帮忙呢,请把圆圆的玩具放在圆篮子里,方方的玩具放在方篮子里。(幼儿分放玩具)

师:我们把玩具都送回了家,送得对不对呢?我先帮圆奶奶和方爷爷来检查一下,圆篮子里都是圆圆的玩具,方篮子里都是方方的玩具。哦,圆奶奶和方爷爷送你们一个大拇指,表示你们做得好,

四、方脸爷爷和圆脸奶奶的汽车

师:今天我们在方爷爷和圆奶奶家玩得真高兴啊!现在要回家了,方爷爷说要变一辆大汽车,送我们回家呢,变、变、变。

为什么开不了呢?怎么办呢?(变个圆轮子)

我们一起来喊一喊,请圆奶奶来帮忙吧!(圆奶奶快来吧!)

看看现在的汽车,能开了吗?

小结:方爷爷和圆奶奶做好朋友,互相帮助,变成了可以开动的大汽车,真棒!

五、找找生活中的方方和圆圆怎么做好朋友的

师:在我们生活中,圆奶奶和方爷爷一起又变出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一起看看(洗衣机、煤气灶)

我们的教室里也有方方的和圆圆的东西呢,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身上也有方方的和圆圆的东西呢?

(汽车声)师:听,圆奶奶和方爷爷的大汽车来了,我们快坐上汽车,再到教室外面去找找圆圆和方方吧!

活动反思:

篇7: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溶解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能初步记录与交流自己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教学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糖、黄沙、赤豆若干, 一张大记录纸。

2、幼儿操作材料:分别装有糖、黄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类盒、小调羹若干,记录板、记录纸、粘贴纸人手一份。

3、实验记录:用贴标记的记录形式。

谁在水里不见了 姓名:

我的实验材料 糖 黄沙 绿豆

我的猜想

我的实验

4、科学术语及词汇:溶解。

5、时间安排:20~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幼儿认识材料,激发实验兴趣。

教师出示装有糖、黄沙和赤豆的盒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样小礼物,看看它们是什么?

二、幼儿实验操作――谁在水里不见了

(一)、幼儿猜想,到集体记录板上记录猜想结果。

1、师:今天,三种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它们藏到水里面会怎样呢?你觉得哪个宝宝在水里会不见了?

2、幼儿独立思考、进行猜想,交流讲述。

3、幼儿到集体记录板上用粘贴小红花记录猜想结果。

4、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觉得糖宝宝到水里会不见,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黄沙宝宝,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是赤豆宝宝。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待会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

(二)、幼儿实验,在自己的记录板上记录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交待实验步骤。

师:①请小朋友选择一种宝宝,放在红色盒子里的小水杯里,用调羹搅拌一下,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它是不是在水里不见了?②如果这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就把看到的结果用小红花粘贴在“我的实验”里。③记住,试一种记录一种,然后再去试另外一种,记录一种。

2、幼儿证实猜想:将糖、黄沙和赤豆分别投入水中,观察谁在水里不见了。

3、幼儿实验记录:引导幼儿用粘贴小红花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到自己的记录板上。

4、幼儿自由交流:大家的游戏做完了,哪个宝宝到水里去不见了呀?它们到哪里去了?请小朋友看着你的记录表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5、幼儿交流,教师记录结果在大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糖宝宝放在水里会不见,化掉了,这就是溶解。

三、经验拓展。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宝宝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我们回去再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各种各样的声音》(小班科学)

活动名称:《各种各样的声音》(小班)设计意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这些都有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为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采用”六个一“交互使的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动生成:激发幼儿进一步寻找、发现更多生活中各种各样声音。活动目标:1、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1、人手一件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2、电脑、投影仪、投影屏、激光笔《这是谁的声音》的光盘3、录音机,有 ”牛、羊、下雨、洗衣机、小蜜蜂、公鸡“的图片活动过程:3、听一听:老师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狗2、玩一玩:请幼儿自选玩具3、说一说:玩具发出的声音。4、看一看:根据图片模仿各种声音。5、唱一唱:《 模仿声音》的歌表演6、猜一猜:电脑娃娃中的《这是谁的声音》播放课件”小孩笑声、马叫、掌声、枪声、汽车跑的声音" 小结:今天我们玩得真开心,听到了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声音吧!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和老师继续寻找更多的声音。

篇8:多角度出发, 生成小班科学活动

一、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科学活动一定是来源于生活, 揭示其中知识和道理的。因此,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 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 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有用处, 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这样也就培养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从内容上首先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现象, 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比如说, 幼儿在松树下玩耍, 看到地上掉的松塔和松针就会好奇的问我:“老师, 是什么啊, 为什么是尖尖的?由此, 我们便开展了认识松树的科学认知活动。可以说, 学生的小脑瓜, 装着十万个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是幼儿感兴趣的, 也是我们科学活动的来源, 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融于一体, 让幼儿感到, 科学并非遥不可及, 身边处处皆科学。

二、活动形式取决于内容和幼儿

科学活动可以按科学认知、科学探究、科学实验和科学讨论四种形式来呈现。而一个科学活动用哪种形式, 则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例如, 对于能干的小手这个主题, 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就是科学认知, 了解手的特征就可以了。而对于“观察比较, 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 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科学实验, 光认知就不够了, 需要实验支持, 才能让具体形象思维的小班幼儿学明白。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则决定着内容的难易程度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常伴随着动作来实现, 并且由于他们的经验少, 认识事物浅, 注意力也容易转移。所以, 我在平常的科学教学活动时, 内容尽量浅显, 贯穿游戏、动作、玩耍于其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各种准备是科学活动的保障

我觉得可能说科学活动课难组织, 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活动准备上。这里所说的准备不仅是材料准备还包括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材料准备就不用说了。一堂科学活动课, 不管讲什么内容, 肯定少不了服务活动的各种材料。无论幼儿是小组活动还是人手一份, 之前的教具准备量都很大。更不要说教师之前还得反复试验, 确保材料的准确性等。那知识准备是说幼儿在探究一样东西之前必须先要认识这样东西, 才能顺利开始探索活动。例如, 按物品颜色分类这一点, 活动前幼儿一定要认识红、黄、蓝的颜色, 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 才能进行活动。有些活动经验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准备都是科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而且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 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所以, 在科学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 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

四、趣味性贯穿于整个体验探究过程

趣味性是要求我们在科学活动组织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之后, 还需要体验到探索发现事物中的乐趣, 才能引起求知的欲望。而符合小班学生心理和动作特点的摸一摸、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试一试, 满足了小班学生喜欢摸、听、尝、说、试的需要, 让学生乐于探索。而且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 对鲜艳色彩、会动、会发出悦耳声音、能吃的东西感兴趣, 常常在鲜艳美丽的事物、会动的画面中流连忘返。喜滋滋地敲打、扔、砸甚至破坏物品, 为的就是双耳能听到来自他们自己制造的各种声音;如果能放到嘴里品一品、尝一尝, 更让他们乐在心头。根据小班孩子的这些特点, 我尝试运用各种游戏来增强小班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满足小班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试一试的操作需求,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体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例如, 在组织活动“神奇的磁铁“时, 在幼儿进行了试验, 认识了磁铁能吸某些东西的特性之后, 我发现许多幼儿长时间摆弄着磁铁, 玩玩弄弄舍不得离开, 这吸吸, 那碰碰, 高兴的不得了。结果, 这节课很成功,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说, 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也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 《轮子滚呀滚》中, 幼儿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圆形的轮子才能滚动。当看到餐车、轮滑鞋时, 都高兴地喊到餐车轮子是圆的, 轮滑鞋的轮子也是圆的, 这样才能滚动。由此可以看出, 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 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 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以此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也就是说科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关键词:户外科学活动;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G613.3

户外科学活动是指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户外进行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让孩子放开手脚,解放各种感知系统,在一种非常安全的自然环境中调查和研究,从而发展幼儿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发现有意义的内容

户外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天然的探索区,自然界的光、水、泥土、树、花草无处没有探索,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进行户外的科学探究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最主要的是顺应、支持幼儿的疑问,生成小班户外科学探究内容。在每次经济偶是带领幼儿进行户外的活动、散步时,幼儿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问题,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会抓住成人问个不停。只要我们留心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然有关的。如:在一次带小班的孩子到户外散步,有一个孩子喊道:“哇,好多的树叶宝宝。”于是,很多孩子都弯下身体捡地上落叶,还不停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此时,有一个女孩子问我说:“老师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呢?”“有孩子说,就是大树妈妈呀。”又有以为幼儿惊奇地发现:“老师,树叶宝宝长得不一样的。”回到教室路上我思考:“不同的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幼儿了解这一自然特点呢?”所以我们设计《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孩子在开阔的户外环境中进行不同树叶特征的观察比较。

二、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世界的桥梁。对于教育者来说,材料更是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特点,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更有“意义”。

1.针对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的特点,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的新经验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更能提高探索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户外科学探究应源于生活。如:在《认识艾草》中,每年清明节孩子都要吃艾饺,很多孩子也有机会和成人一同制作艾饺的经验,所以选择此活动能刺激孩子的已有经验,更能激发积极讨论和探索,并获得新经验。

2.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凸显材料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优势,他们在不断地摆摆、弄弄、玩玩中发现奇特的事情,感受探究的乐趣。如:在《运水》的活动中,看似孩子一直都在用各种材料搬运水,其实就在孩子同种动作不停地重复中,会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运水,什么样的工具运得快等等。

3.针对小班幼儿科学探索富于情境的特点,凸显材料的游戏性。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小班任何活动都以游戏性、情景性为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在户外科学活动中不仅环节设置具有情景创设,对于材料的设计也应富于情境性。如:在《树叶宝宝找妈妈》中,我们以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境,在每一种不同的树叶下设计一根竹签,孩子们就带着这片树叶找大树妈妈,找到大树妈妈便把树叶插在大树妈妈的下面。整个活动中,孩子很投入的帮着树叶宝宝找妈妈,似乎在帮自己找妈妈,完成后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显得很兴奋,在操作和游戏中孩子明白每种不同的树妈妈树叶宝宝也不同。

三、提供有意义的记录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对事物的观察发现能力也较弱,在制定幼儿记录活动目标时,要采用多种记录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

特点一:记录形式既簡便又明确。

小班幼儿在户外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孩子在行动上和意识上会有诸多的不便,但我们也不能舍弃孩子通过操作探究进行自主的表达和记录,所以尝试了一些既简便又明确的记录方法帮助小班孩子有意识进行探究和有目的表达自己操作探究结果。

1.连线:这种方法是幼儿根据探索活动的内容及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两种物体用直线连接起来,记录直观,易于理解。

2.判断:这种形式要求幼儿将某几种现象或事物进行探究后,或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其正确与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在戏水池玩“水果沉浮”的游戏,幼儿通过尝试能很快判断什么水果是沉的,什么水果是浮的。

3.画圈:这是让幼儿结合探索活动本身,在众多的内容中,选出正确的,舍弃错误的。内容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幼儿要根据记录要求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幼儿要理解这张记录表格让我干什么,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思维、探索。

特点二:操作材料即是记录材料。

操作材料和记录材料是相同事物时,不仅能减少材料多干扰小班孩子的探索,更能增强小班孩子探索的有始有终。

粘贴:他是孩子用一张纸、实物、废旧材料等,用粘贴的方法把事物记录下来,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操作能力。如:在秋天到了,一棵棵的小树都穿上了秋装,教师在组织孩子去观察,然后把看到的不同的秋装进行采摘和收集,粘贴在已画好的小树上,从而大大降低幼儿绘画的而要求,而且也增添了乐趣和成功感。

特点三:操作过程即是记录结果。

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小班孩子用笔的负担,更能体现小班孩子表征的100种语言和陈鹤琴先生“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

1.动作和表情。不要以为记录只能用纸和笔。有时候动作和表情也是记录的一种方法。如:在“树叶落下来了”,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树叶落下来的轨迹和动态,以及用表情表现树叶飘落下来的心情。

2.照片录像。这主要是利用一些影像工具,对活动进行摄录。特别适合在户外探究的状况。

实践证明,对小班孩子进行户外科学活动的教学是可行,它不仅能提高小班孩子的探索欲望,让小班的孩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户外环境中的许多奥秘。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科学教育.刘占兰 著

篇10: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1.体验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索欲望。

2.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3.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一、情景导入

昨天老师老师遇见了一位可爱、能干、会变魔法的小精灵,她呀把变魔术的方法交给了我,接下来,我要开始变魔术了。

二、出示瓶子。

1.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呀?(揭开布,引出瓶子)瓶子里面有什么?(水)水是什么颜色的?(透明的、无色的)

2.现在老师要开始变魔法的,请小朋友仔细看哦!(播放音乐,摇瓶子)

提问:老师把水变成了什么颜色?(红黄蓝任意一种颜色)

3.小朋友想不想变魔法,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变魔法,(播放音乐)为什么我的瓶子变颜色了?你们的没变呢?(老师呀,在瓶盖上施了魔法,在瓶盖上涂了颜色)

4.师幼一起施魔法,念咒语,一起变出不同颜色的瓶子。(哇,好神奇呀,我的瓶子变成了红色,我的瓶子变成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一一指导。

(小朋友自己给瓶盖施魔法,我们一起来变漂亮的颜色吧!)

3.请小朋友把施完魔法的瓶子,一起放入装有红黄蓝卡片的篮子里,整理好吧!

活动延伸

篇11: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1. 对数字和颜色分类感兴趣。

2. 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3. 尝试根据不同色块中白色圆点的数量,放置相同数量和颜色的圆点。

活动准备:

1. 幼儿玩过颜色分类游戏。

2. 材料准备:《边做边学》操作材料,5个不同颜色的圈。

活动过程:

1. 手指游戏:《鳄鱼来了》。

2. 创设意境,导入活动。

师:今天是森林国王的生日,它准备了好多好玩的游戏和玩具,也邀请了好多小动物去参加它的生日会…

3. 依次出示小动物图片(小老虎,小白兔,大象…)。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呢?它有几只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分好礼物送给国王吧!

4.游戏互动,看谁反应快。

师:森林国王还给我们准备了更加好玩的,漂亮的游戏场地(5种不同颜色的圈圈)。

a. 教师分组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圈圈并站在圈内。

b. 请幼儿数出自己所站的圈以及圈内的人数。

5.动手操作,填充色块。

师:还有一个小动物它也想参加国王的生日会,可是它的身体上有一些小秘密…(出示操作图片)。

a.提问:你看到的小蜗牛它怎么了?它身上的颜色完整吗?应该怎么帮帮它呢?

b.引导幼儿尝试填充颜色及点数。

c.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填充色块。

6.点评。

a.出示幼儿操作好的图片,请幼儿自由点评。

篇12: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科学活动小小旅游家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国庆节旅游的快乐事。2.让幼儿了解旅游中怎样保护环境。

活动准备:

1.幼儿旅游照片若干。2.环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享趣事。

1.国庆长假刚结束,有些小朋友就急忙想告诉老师他们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可是如果只说给老师一个人听多没意思呀,今天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去了什么地方? 2.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长假趣事。

3.教师小结:刚才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国庆节也出去旅游了,可是我却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想知道吗? 二.旅游中怎样环保。

1.我在旅游途中看见很多被丢弃的餐巾纸、空酒瓶、易拉罐被扔在路边,清洁工叔叔和阿姨都忙得来不及清扫。(出示图片)2.你们说说这样旅游会开心吗? 3.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篇13: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一、导入环节中的语言技巧

将必要的导语变无效提问为直接简要的陈述

例1:

[分析]:

这一段开场白是吹泡泡活动中必要的语言:启动活动、交代名称, 既然无法省略, 那怎么讲才能尽快进入主题呢?

首先, 这是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 教师没有做其他可供幼儿选择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 他就是要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的体验。对此, 幼儿没有其他选择, 而可以自主选择的部分在活动过程的后面环节里;其次, 玩的愿望其实是在紧随其后的吹泡泡实际体验中获得并得到强化;再次, 在此处提问显然是一种“伪征求意见”的形式, 无法实质面对幼儿不同的想法。所以, 修改为第三次教学的语言形式。

二、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例2:

(1) 不用排比式地提问,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帮助幼儿明确要思考的重点、难点, 为继续学习作铺垫。依次提问能帮助幼儿有序地思考。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明确重点:知道泡泡棒是正方形的;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引出难点:泡泡棒的正方形口能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这两个问题依次提出, 为的是启发幼儿关于“棒与泡泡的关联”的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 按照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顺序提问。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顺序是:○、□、△, 所以将出示“△”调整为在“□”之后出现。

(3) 力求问题与教具出示的一致性。当幼儿看见的是时,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形?要回答是什么形状确实很难, 幼儿尽管犹豫了一下, 还是能够说出;但用遮挡法, 遮住泡泡棒的手柄, 突出△部分, 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才能匹配, 也才是幼儿口中的三角形。

三、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技巧

例3:

例4:

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有效使用, 能够引发幼儿主动表达, 促进认知。用泡泡棒沾上泡泡水, 从不同形状的洞洞中吹出的泡泡居然是一样的, 这与幼儿在活动“猜想”部分的结果大相径庭, 是很有因悬念而获得的意外惊喜。而这个惊喜虽是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但还没有归纳总结, 多数孩子还沉浸在吹泡泡、玩泡泡的快乐中, 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操作过程, 观察、比对记录表, 需要教师用夸张、惊讶的表情、语气, 手势的指引、适宜的停顿等, 恰当地留下空白部分, 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回答来发现其中的趣味。

四、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在例2中, 教师原来的提问语是“能吹出什么形的泡泡”, 后来修改成“能吹出什么样子的泡泡”,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我们知道, “圆形”等用“形”字表述是用来描述平面的, 而泡泡是立体的, 那么提问就应该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什么形的”。

形状和形体是不同的几何概念, 教师的提问与答案应具有概念上的准确性, 才不会误导幼儿, 造成他们对平面与立体的混淆, 才不会影响其今后关于几何的学习。这种情况在其他科学活动中也时有发生, 例如在学习数量时, 有的教师使用量词不够准确, 把一支香蕉说成“一个香蕉”, 一把椅子说成“一个椅子”, 一面钟说成“一个钟”, 等等。这样给幼儿造成量词搭配的错误认识;再如, 明明是在比较粗细, 却说成比较大小。因此, 教师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因为自身不准确的语言, 导致“科学”两字发生偏差。

五、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1) 明确活动内容。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内, 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

(2) 启发、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3) 为幼儿营造层次清晰的思维环境。

(4)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篇14:小班科学活动:玩一玩 猜一猜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关注身边的自然物,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沙子、小石子、小树叶。

2八宝粥罐子若干,里面分别放沙子、石子和小树叶。大洗澡盆三只,里面分别散装着沙子、石子和小树叶。废旧罐子若干。

3三个篓子,上面分别贴上沙子、小石子、小树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自然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1教师带幼儿观察盆中盛放的自然材料:沙子、石子、树叶。

2请幼儿将散步中收集的沙子、石子、树叶分别放进相应的盆里。

二、玩沙子、石子、树叶,感知它们的不同特征。

1用手玩。

师:(1)你们想玩吗?可以怎么玩?用手抓、捏、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要求:玩的时候要蹲下来,注意不把沙子、石子和小树叶撒到盆的外面。

(2)幼儿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抓一抓、捏一捏、玩一玩。

(3)小结:好玩吗?用小手玩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用各种废旧罐子玩。

(1)师:除了用小手玩,还可以怎么玩?

(2)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什么呀?(废旧罐子)用小罐子可以怎么玩呢?

(3)幼儿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装一装、摇一摇、晃一晃、倒一倒。

(4)小结:你是怎么玩的?你用小罐子装了什么?

三、通过听觉辨别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

1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想和宝宝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可调皮啦,都躲到八宝粥的罐子里去了。想请宝宝把它们找出来。

(1)(出示装有小树叶的罐子)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小罐子里藏的是什么?不打开看,有什么办法?(摇一摇)摇一摇就能怎么样?(听到声音)原来听声音也能找出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那我们仔细地听一听,这个罐子里藏着谁?

(2)教师现场投放幼儿所猜测的材料,让幼儿对比听。

如果幼儿说是小石子,师:到底是不是小石子呢?我来拿一个空罐子把里面装上小石子,听听看,小石子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咣啷咣啷)

再来听一听这个罐子,它们的声音一样吗?那么这个罐子里是小石子吗?会是什么呢?(如果幼儿说是小树叶,教师再拿一个空罐子装上小树叶,让幼儿对比听,做出判断。)

2送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回家”。

(1)师: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它们都有自己的家,看一看,这是谁的家?

(2)师:这个藏着小树叶的罐子我们就把它送回“小树叶”的家。送的时候,宝宝要说:“小树叶,我送你回家。”那么,这个藏着小石子、沙子的罐子谁来送呢?(请幼儿送)

四、幼儿探索游戏。

1桌子上还有许多罐子,里面也藏着沙子、小石子、小树叶,等着你们把它们找出来送回家呢!找的时候注意了,要仔细地听,听一听里面是谁,然后再把它们送回家。

2幼儿探索,老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五、检查验证。

1师:沙子、小石子、小树叶都被送回家了,那你们送对了吗?我们打开看看好吗?

篇15: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 大盒子

活动目标:

1、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看看、猜猜、讲讲各种有趣的盒子,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2、初步感知探索盒子和盒中物品的关系,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盒子。

活动准备: 大盒子三个、各种小盒子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活动的兴趣

二、看看猜猜盒子

1、猜猜第一个盒子——盒子和物品的匹配

“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玩具盒、电吹风盒和领带盒

小结:盒子能帮助我们把需要的各种东西都整理好。

2、猜猜第二个盒子——形状和声音

猜猜第二个盒子里有什么秘密?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糖果盒、饼干盒、巧克力盒

这些盒子是什么形状的? 方形的盒子、圆形的盒子、心形的盒子

哪个盒子里放了东西?你能猜出来吗?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小结:盒子有各种形状,真有趣!

3、猜猜第三个盒子——尝试打开盒子的各种方法

l 尝试打开小盒子;

l 小结三个打开的方式:翻盖;锁扣;插盖。

三、分享和延伸

这些装糖果的盒子叫糖果盒,你们还看见过什么盒子呢?(铅笔盒、玩具盒、工具盒、肥皂盒、饼干盒、眼镜盒等)聪明的宝宝再找一找,家里还有什么盒子,发现的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篇16:小班科学活动五官教案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最近,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喜欢用手抠自己的鼻子、耳朵,有的幼儿开始对自己的五官感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五官的作用,并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五官的作用和方法。

2、难点: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五官卡片。

2、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一张,铅笔各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个好朋友,想跟他们玩玩吗?

2、师分别出示五官卡片,幼儿回答并跟五官打招呼。

3、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介绍的好朋友称为五官,请跟老师读:五官。

二、找五官

1、过度:五官朋友说:“我们藏起来了,知道藏在小朋友的哪里吗?”

2、教师说五官名称,幼儿在小脸上找。

三、五官的作用和保护

1、过度:刚才小朋友可能干了,把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很有本事,会做很多事,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分别说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会做什么?

3、让幼儿说说怎样保护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4、小结:五官很有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四、五官练习

指导幼儿找眼睛、嘴巴、耳朵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课《五官》。这节课的目标是: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幼儿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官。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

篇17: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火车》

聊城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 陈春晓

实习地点:民主小学幼儿园

指导教师:张艳芳

一、设计意图

小班学前儿童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对应数字,所以,小班学前儿童初学计数,教师可以用讲解演示法予以示范,通过讲解,从而帮助学前儿童克服困难、引导思路的数学方法。

二、活动目标

1、能够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2、认读数字1~4,能够做到数物对应。

三、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4的数量物,难点是引导幼儿做到数物对应。

四、活动材料

1、幼儿用书第一册第30~31节

2、背景音乐,玩具火车头,车厢四节,若干小动物。

3、油画棒,儿歌《轮子歌》

五、活动导入

通过小故事《小动物出远门》,导入小火车——小火车的对应数字1~4 包括火车头、车厢、小动物们。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呀?(好)

《小动物出远门》

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聚到了一起晒太阳,小狗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森林外面的游乐场玩儿吧!” 小兔说:“森林外的游乐场,是不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呢?” 这时候大象摇了摇它的鼻子说:“那我们怎么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呢?”

教师:小朋友们,当你们出远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时,要怎么去呢?(坐汽车,火车„„)教师:对呀,我们可以坐小火车。今天我们就来送一送这些出去玩的小动物们坐小火车,好不好呀?

六、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火车图片,引导幼儿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1)出示火车图片,带领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车轮,引导幼儿说出车轮总数“4”。(2)在火车头后挂车厢,一边挂一边引导幼儿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1、2、3、4。

2、帮助幼儿认读数字1~4,练习数物对应。

(1)教师分别出示数字1——4,将数字分别贴在车厢上,启发幼儿它们像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并记住。

(2)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小朋友们帮忙将他们送上火车,每节车厢坐4个。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小动物们来到了火车站,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小动物们送上火车,好不好呀? 教师:先上来的是小象,小象个头比较大,它想坐在第一节车厢,跟在小象后面的两只小狗,它们想坐在第二节车厢,哪位小朋友愿意送一下小狗呢?

教师:送完了小象和小狗,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们上车了,最后来的是鸭宝宝们,老师把它们送上车啦!

(3)每组发油画棒,请幼儿把小动物对应的数量和图案连接起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七、活动延伸

幼儿学习儿歌《轮子歌》,巩固对数字1~4的认识。《轮子歌》

篇18:小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 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 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 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 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 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 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 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 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 不能事后追记, 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 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 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 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 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 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 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 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 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学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 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 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 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 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 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 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 自主性不够, 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 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 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 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 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 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 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 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 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 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 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 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 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 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 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 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 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 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 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 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 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 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 建构科学概念, 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科学态度

(1)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 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 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 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 然后尝试制作, 探索, 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 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 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 很多的“如果”, 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 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 如同水中涟漪, 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 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 玩的、用的、吃的,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 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 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 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颜色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 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 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 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 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 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 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 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 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那么, 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记录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摘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 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 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作人生感悟下一篇:踏着雷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