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风教案

2024-05-12

小班科学活动风教案(通用14篇)

篇1:小班科学活动风教案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感知风》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设计思路:

最近几天,刮起了大风,孩子们在风中尽情地欢笑,并做着各种摇摇晃晃的动作。在风中,有的孩子在说:“大风要把我吹走了。”有的在说“我要被风吹倒了。”有观察仔细的孩子说:“红旗也让风吹起来了!”……孩子们在运用自己的感觉系统进行探索,由此可见孩子们对风有了探索的兴趣,他们有了解风的需要。作为教师,我及时捕捉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与家长共同创设环境,共同与孩子进行了探究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幼儿自发形成主题后最后阶段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感知风的存在,并能尝试用简单、完整的语句表述自己的发现,从而了解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风的存在,体验探索的快乐。

2、愿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教学准备:

1、各种物品。

2、活动前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风会把什么东西吹起来。

3、一次成像照相机、多媒体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材料。最近,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和风爷爷做游戏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结合色彩、数字)

2、导入活动:这些材料宝宝现在都静静地躺在筐里,我们带着这些材料宝宝和风爷爷去做游戏好吗?

二、探索

1、和风爷爷做游戏的时候,看看风爷爷会把什么东西吹起来?;.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到了,再和你的好朋友去试一试,风爷爷是不是会把它吹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注意点:

(1)观察幼儿参与探索的情况。

(2)及时发现孩子使用不同材料与风爷爷做游戏的效果,并用一次成像照相机拍摄下来,为交流分享提供材料。

三、结合活动照片进行交流分享,再次感受探索活动的快乐。

过渡语:和风爷爷做游戏高兴吗?刚才,戚老师把你们带材料宝宝和风爷爷做游戏的事情都拍了照片,想看吗?

(一)结合照片,进行交流分享。

引导问题:

1、看看这是谁呀?

2、***在和风爷爷玩什么游戏呢?

3、请照片上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活动。

(二)幼儿自由交流。

引导语:跟边上的好朋友说说你在游戏中的开心事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受风的大小、体验风的方向,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活动前,我特地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寻找风的踪迹,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获得风的初步概念,及相应的零散的、模糊的生活经验。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感知风》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36字。

篇2:小班科学活动风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的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2.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边朗读边用动作表演情境。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风娃娃、小鸟、小狗、小兔和小松鼠的头饰若干。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散文的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2.活动难点: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3.指导要点: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再现生活场景,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并能边朗读边用动作表演情境。

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师拿出漂亮的小风车,提问:“这是什么东西?” 解释名称,引出主题,风车能转动是因为风的关系。(也可听声音导入)

2.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问小朋友几个问题。<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打开 ppt课件一一认识文章出现的风、动物和小动物的玩具)

学生回答

(2)观看多媒体课件,完整地欣赏散文。

导语: 老师带来一首优美的散文,散文的名字叫《风娃娃》。

3.理解散文内容。

出示教学挂图,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

提问:小鸟为什么能飞得这样快,这样高呢?

提问:风娃娃托起了小鸟的翅膀,小鸟就怎么样?(飞呀飞呀)提问:风娃娃吹动了小狗的风车,风车就怎么样?(转呀转呀)

提问:风娃娃把小兔的风筝吹上天,小兔就怎么样?(笑呀笑呀)

提问:风娃娃吹动了小松鼠的小船,小船赌气了风帆就怎么样?(跑呀跑呀)

教师小结:风车可真了不起!

4.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1)教师完整地朗读散文(配乐)

(2)幼儿跟读,并能边朗读边用动作表演情境。

5.表演活动。

教师扮演风娃娃,幼儿带上头饰分别扮演小鸟、小狗、小兔和小松鼠,根据散文内容进行表演。

6.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那么老师提问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叫什么名字了?

学生回答

师:那《风娃娃》这篇散文里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呢?

学生回答

师:风娃娃来了,这些小动物开不开心呢?

学生回答

结束语:那让我们也带着开心的心情结束我们今天的活动,小朋友们回家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来表演我们的风娃娃好吗?

教学反思

在这堂活动当中,由于自身心里素质不够理想,稍微紧张,以致思路有些混乱,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状态。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导入过于仓促。

在用风车导入时,由于风车形状是花朵,当问及小朋友这是什么东西时,小朋友说是花朵,可是我却不承认,而偏要固执小朋友能够答出“风车”这个答案,还有没能好好利用这个工具,足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在播放PPT时,解说不够详细。

当我把这首散文的内容有PPT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对风吹动小鸟,风车,风筝,小船时应让幼儿用吹的动作和我播放PPT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幼儿理解。

三、朗读散文不够理想。

在教师朗读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旁边两排的小朋友,只注重与中间一排的小朋友进行互动。加上调动不起小朋友的兴趣,在一起朗读这篇散文时很不理想,在加上动作表演时,我不应该再让小朋友一边朗读一边表演,这样对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四、结束部分简单,时间把握不好

本来后面是想要的角色表演,可是由于时间关系去掉,所以后面就略显简单,这堂活动也看起来单调了许多。

以上几点便是我这堂课的反思,上完以后才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和经验能更加进步。

篇3: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篇4:小班科学活动:摇摇乐

球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它的特征明显,可以抛接、滚动,但是我想到孩子总喜欢买超市投币机里的球,他们总是好奇于打开球的那瞬间每个球里都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所以我着重和孩子一起探索球肚子里的秘密,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摇摇乐”。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球体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球体的不同特性。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每人3个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线球)、每人3个大塑料球(可以打开的冰淇淋盒)、调查表、红黄蓝3个大篓。

四、活动过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导入语:看见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这是玻璃球、毛绒球、泡沫球。)

导入语:我们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这三个球,你发现这几个小球有什么不一样?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让孩子通过感官分辨小球之间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绒球和泡沫球软且轻,为下面幼儿猜测小球和大球碰撞后发出声音的大小做铺垫。

2.摇一摇,辨球的声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导入语:今天大球也来和小球宝宝做游戏了。我们把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里摇一摇,猜猜谁的声音最大?出示记录表:你觉得哪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最大,就把你的红苹果贴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验一验。导入语:请带上你的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中,摇一摇、听一听,哪个小球宝宝声音最大(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得出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上贴大中小三朵红花表示三个球的声音大小。

环节自评: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熟悉三种球的特性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孩子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发出的声音大,而又软又轻的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小,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设计中,这一环节的最后还曾提问孩子:“为什么玻璃球发出的声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绒球发出的声音小呢?”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提问让原本很热烈、愉悦的探索氛围一下子冷了场,这说小班的孩子对于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力不够的,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感受远比结论的陈述重要得多。

3.辨声音送球宝宝回家

导入语:球宝宝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别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绒球标记的篓子,请幼儿听声音辨别是哪个小球,并将小球分别送回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球宝宝送得对不对。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巩固的过程,在分类操作中,将孩子已获得的经验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这个环节中,孩子大多能通过大小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这三种小球。

4.选择球宝宝为歌曲伴奏

小球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开个小小音乐会。听歌曲《大雨小雨》,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歌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球为歌曲伴奏。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也是一个区域融合的过程,让孩子将科学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纷纷表示大雨应该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而小雨应该用塑料球或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大小球投放到科学角,让孩子继续探索,不同的力道摇动球之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泡沫球和毛线球。

六、活动反思

材料的选择注重操作性。由于是小班的科学活动,在幼儿独立操作时不能因材料带来太多的障碍,因为在活动中,孩子要反复把小球放进、拿出大球,而摇动时小球要藏在大球里,不能让孩子发现是哪一种球在摇动,所以在选择大球时我动了不少脑筋,选择了很多方案后又都否决掉了,正好幼儿园门口的小店里有这种球形的冰淇淋,盖子可以旋转打开,我试了试小班的孩子打开饮料瓶盖的能力,发现这种盒子最合适我的活动,事实证明这个冰淇淋盒帮了孩子操作活动的大忙。

过程的设计注重探索性。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本节活动本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孩子对于小球的经验积累到孩子猜测结果再到孩子验证猜测结果,直到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了孩子探索、操作的痕迹,三种小球的不同之处、和大球碰撞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孩子的科学操作兴趣浓厚,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篇5: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学习目标 喜欢唱歌。知道生病了要吃药。初步了解吃药的安全守则。活动准备

歌曲《医生,谢谢你!》(歌曲及音乐欣赏CD或磁带)。药水、药丸。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播放歌曲《医生,谢谢你!》,与幼儿一起唱歌曲: 2.与幼儿讨论歌曲的内容: 歌曲中唱了什么?

根据幼儿的回答可以给出以下提示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肚子疼要怎么办?(看病。)为什么肚子会疼?(自由回答。)生病了,要吃什么才会好?(吃药。)医生怎样帮助我们?(治好我们的疾病。)看完病,你会对医生说什么话?(谢谢。)3.出示药水和药丸,向幼儿提问什么时候要吃药。

4.请幼儿分享吃药的经验,并说出吃药的正确方法,例如生病时才需要吃药、要定时和按医生要求或说明吃药等。5.请幼儿一边唱歌曲,一边做动作表达歌词的内容。活动评价

篇6: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我帮乐器找位置》是一个数学活动,是声音与方位的认识和结合。小班的孩子对于声音是比较敏感的,有时一点小小的声响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本次活动中利用孩子熟悉的乐器让他们闭上眼睛听一听、猜一猜、说一说的方法来讲述什么乐器在唱歌,在哪里唱歌,把声音和方位有趣的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形式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空间直觉能力比较的差,所以从环节一中把听一听乐器在哪里唱歌开始就做好铺垫,接着课件的导入与声音的再次结合,把活动的重难点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再通过手指的比划和实际的操作,巩固孩子对方位的认识。

活动目标

(一)尝试根据声音辨别乐器,并能找到相应的摆放位置。

(二)能仔细聆听声音,按规则操作。

活动准备

幼儿《数学》材料、铅笔、橡皮,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什么乐器在唱歌

1、教师一次介绍乐器的名称并演奏,幼儿根据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指认“XX(乐器名)在哪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听乐器发出的声音,辨别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请个别幼儿蒙上眼睛,听听什么乐器在哪个位置唱歌。

(设计意图: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引起孩子的共鸣。)

(二)乐器在哪里

1、出示格子底板,将铃鼓、三角铁、圆舞板、双向筒、鼓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格子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或幼儿)一次演奏五种乐器。幼儿睁开眼睛,根据听觉辩论“十字格”中相应的乐器。

(设计意图:闭上眼睛听一听、猜一猜,给孩子带来神秘感的同时更增添了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孩子来敲一敲、猜一猜,再猜一下方位,在变换形式中,紧紧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声音、方位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乐器位置在哪里

1、翻到幼儿操作材料第6页。

2、请幼儿先用手指做连线动作,确定之后再把乐器和十字格中相应位置的“▲“连上线。

3、巡回观察,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指导。

篇7:科学活动小班教案

你们喜欢追影子吗?那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影子在哪?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它?以下是“科学活动小班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正确地认识物体的影子,知道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

2.在游戏中探索影子变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用猜谜语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1.师问: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

2.教师出示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请你猜猜它是谁?

3.引导幼儿在阳光下走动,注意观察身边的影子,揭示谜底——影子。

二、在游戏中探索影子。

1.组织幼儿玩游戏“踩影子”,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2.师生一起玩“踩影子”游戏。

3.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说一说影子有什么特点?

幼:——影子爱动,跟着人动。

——影子是黑色的。

——影子和自己跑的.一样快。

4.带领幼儿来到荫凉处,发现影子全不见了。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三、发现影子会变化。

1.教室请一胖一瘦两个幼儿站在一起,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一看他们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2.幼儿分别变换不同的动作,发现影子的变化。

师:你的影子怎么变的?请仔细观察。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交流。

幼儿:动作变了,影子的样子也会变。

四、教师出示挂图,请给图中的小动物找到对应的影子。

幼儿集体找出答案。

五、教师总结

篇8:多角度出发, 生成小班科学活动

一、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科学活动一定是来源于生活, 揭示其中知识和道理的。因此,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 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 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有用处, 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这样也就培养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从内容上首先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现象, 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比如说, 幼儿在松树下玩耍, 看到地上掉的松塔和松针就会好奇的问我:“老师, 是什么啊, 为什么是尖尖的?由此, 我们便开展了认识松树的科学认知活动。可以说, 学生的小脑瓜, 装着十万个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是幼儿感兴趣的, 也是我们科学活动的来源, 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融于一体, 让幼儿感到, 科学并非遥不可及, 身边处处皆科学。

二、活动形式取决于内容和幼儿

科学活动可以按科学认知、科学探究、科学实验和科学讨论四种形式来呈现。而一个科学活动用哪种形式, 则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例如, 对于能干的小手这个主题, 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就是科学认知, 了解手的特征就可以了。而对于“观察比较, 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 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科学实验, 光认知就不够了, 需要实验支持, 才能让具体形象思维的小班幼儿学明白。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则决定着内容的难易程度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常伴随着动作来实现, 并且由于他们的经验少, 认识事物浅, 注意力也容易转移。所以, 我在平常的科学教学活动时, 内容尽量浅显, 贯穿游戏、动作、玩耍于其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各种准备是科学活动的保障

我觉得可能说科学活动课难组织, 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活动准备上。这里所说的准备不仅是材料准备还包括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材料准备就不用说了。一堂科学活动课, 不管讲什么内容, 肯定少不了服务活动的各种材料。无论幼儿是小组活动还是人手一份, 之前的教具准备量都很大。更不要说教师之前还得反复试验, 确保材料的准确性等。那知识准备是说幼儿在探究一样东西之前必须先要认识这样东西, 才能顺利开始探索活动。例如, 按物品颜色分类这一点, 活动前幼儿一定要认识红、黄、蓝的颜色, 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 才能进行活动。有些活动经验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准备都是科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而且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 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所以, 在科学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 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

四、趣味性贯穿于整个体验探究过程

趣味性是要求我们在科学活动组织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之后, 还需要体验到探索发现事物中的乐趣, 才能引起求知的欲望。而符合小班学生心理和动作特点的摸一摸、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试一试, 满足了小班学生喜欢摸、听、尝、说、试的需要, 让学生乐于探索。而且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 对鲜艳色彩、会动、会发出悦耳声音、能吃的东西感兴趣, 常常在鲜艳美丽的事物、会动的画面中流连忘返。喜滋滋地敲打、扔、砸甚至破坏物品, 为的就是双耳能听到来自他们自己制造的各种声音;如果能放到嘴里品一品、尝一尝, 更让他们乐在心头。根据小班孩子的这些特点, 我尝试运用各种游戏来增强小班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满足小班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试一试的操作需求,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体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例如, 在组织活动“神奇的磁铁“时, 在幼儿进行了试验, 认识了磁铁能吸某些东西的特性之后, 我发现许多幼儿长时间摆弄着磁铁, 玩玩弄弄舍不得离开, 这吸吸, 那碰碰, 高兴的不得了。结果, 这节课很成功,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说, 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也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 《轮子滚呀滚》中, 幼儿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圆形的轮子才能滚动。当看到餐车、轮滑鞋时, 都高兴地喊到餐车轮子是圆的, 轮滑鞋的轮子也是圆的, 这样才能滚动。由此可以看出, 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 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 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以此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也就是说科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关键词:户外科学活动;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G613.3

户外科学活动是指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户外进行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让孩子放开手脚,解放各种感知系统,在一种非常安全的自然环境中调查和研究,从而发展幼儿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发现有意义的内容

户外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天然的探索区,自然界的光、水、泥土、树、花草无处没有探索,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进行户外的科学探究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最主要的是顺应、支持幼儿的疑问,生成小班户外科学探究内容。在每次经济偶是带领幼儿进行户外的活动、散步时,幼儿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问题,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会抓住成人问个不停。只要我们留心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然有关的。如:在一次带小班的孩子到户外散步,有一个孩子喊道:“哇,好多的树叶宝宝。”于是,很多孩子都弯下身体捡地上落叶,还不停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此时,有一个女孩子问我说:“老师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呢?”“有孩子说,就是大树妈妈呀。”又有以为幼儿惊奇地发现:“老师,树叶宝宝长得不一样的。”回到教室路上我思考:“不同的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幼儿了解这一自然特点呢?”所以我们设计《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孩子在开阔的户外环境中进行不同树叶特征的观察比较。

二、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世界的桥梁。对于教育者来说,材料更是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特点,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更有“意义”。

1.针对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的特点,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的新经验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更能提高探索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户外科学探究应源于生活。如:在《认识艾草》中,每年清明节孩子都要吃艾饺,很多孩子也有机会和成人一同制作艾饺的经验,所以选择此活动能刺激孩子的已有经验,更能激发积极讨论和探索,并获得新经验。

2.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凸显材料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优势,他们在不断地摆摆、弄弄、玩玩中发现奇特的事情,感受探究的乐趣。如:在《运水》的活动中,看似孩子一直都在用各种材料搬运水,其实就在孩子同种动作不停地重复中,会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运水,什么样的工具运得快等等。

3.针对小班幼儿科学探索富于情境的特点,凸显材料的游戏性。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小班任何活动都以游戏性、情景性为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在户外科学活动中不仅环节设置具有情景创设,对于材料的设计也应富于情境性。如:在《树叶宝宝找妈妈》中,我们以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境,在每一种不同的树叶下设计一根竹签,孩子们就带着这片树叶找大树妈妈,找到大树妈妈便把树叶插在大树妈妈的下面。整个活动中,孩子很投入的帮着树叶宝宝找妈妈,似乎在帮自己找妈妈,完成后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显得很兴奋,在操作和游戏中孩子明白每种不同的树妈妈树叶宝宝也不同。

三、提供有意义的记录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对事物的观察发现能力也较弱,在制定幼儿记录活动目标时,要采用多种记录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

特点一:记录形式既簡便又明确。

小班幼儿在户外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孩子在行动上和意识上会有诸多的不便,但我们也不能舍弃孩子通过操作探究进行自主的表达和记录,所以尝试了一些既简便又明确的记录方法帮助小班孩子有意识进行探究和有目的表达自己操作探究结果。

1.连线:这种方法是幼儿根据探索活动的内容及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两种物体用直线连接起来,记录直观,易于理解。

2.判断:这种形式要求幼儿将某几种现象或事物进行探究后,或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其正确与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在戏水池玩“水果沉浮”的游戏,幼儿通过尝试能很快判断什么水果是沉的,什么水果是浮的。

3.画圈:这是让幼儿结合探索活动本身,在众多的内容中,选出正确的,舍弃错误的。内容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幼儿要根据记录要求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幼儿要理解这张记录表格让我干什么,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思维、探索。

特点二:操作材料即是记录材料。

操作材料和记录材料是相同事物时,不仅能减少材料多干扰小班孩子的探索,更能增强小班孩子探索的有始有终。

粘贴:他是孩子用一张纸、实物、废旧材料等,用粘贴的方法把事物记录下来,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操作能力。如:在秋天到了,一棵棵的小树都穿上了秋装,教师在组织孩子去观察,然后把看到的不同的秋装进行采摘和收集,粘贴在已画好的小树上,从而大大降低幼儿绘画的而要求,而且也增添了乐趣和成功感。

特点三:操作过程即是记录结果。

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小班孩子用笔的负担,更能体现小班孩子表征的100种语言和陈鹤琴先生“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

1.动作和表情。不要以为记录只能用纸和笔。有时候动作和表情也是记录的一种方法。如:在“树叶落下来了”,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树叶落下来的轨迹和动态,以及用表情表现树叶飘落下来的心情。

2.照片录像。这主要是利用一些影像工具,对活动进行摄录。特别适合在户外探究的状况。

实践证明,对小班孩子进行户外科学活动的教学是可行,它不仅能提高小班孩子的探索欲望,让小班的孩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户外环境中的许多奥秘。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科学教育.刘占兰 著

篇10: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二、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气球、塑料袋、皮球、充气棒等)

2、吸管、气球打气筒、气门针、打气筒、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以自由玩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充气玩具

1、导入:歌曲表演《河马先生》。

2、师幼共同玩充气玩具。(播放音乐:鱼儿水中游)

(二)观察充气过程,并讨论

1、说一说充气玩具的名称。

2、讨论

(1)我们玩的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气球。(出示课件)

3、师幼共同探索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出示没有充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不同。

(2)讨论怎样让它变大呢。(用嘴吹气)

(3)师幼共同探索多种让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提供工具,可以合作。)

(4)猜想:如果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5)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不要充的过满)。

4、总结

(1)气球充气呼——变大了,漏气哧——变小了。

(2)充气的时间长,漏气的时间短速度快。

(三)用动作表示气球大小(注意安全及充气、漏气的速度)

1、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变大变小,知道充气变大,漏气变小。

2、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3、鼓励幼儿随音乐变一变。(播放音乐:拿昆乐器曲)

请幼儿随着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和越来越小的情形。

四、延伸活动:

篇11: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1、初步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体验爸爸妈妈的艰辛。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课件:我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的形式与幼儿交流。

“宝宝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异:有的说捡来的,有的说妈妈生出来的。

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

二、看课件。

1、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

师问:爸爸的种子像什么?(像小蝌蚪)师:这些小蝌蚪游得可真欢啊!学小蝌蚪游呀游的动作。

它们住在妈妈的肚子叫什么?(子宫)

2、妈妈吃东西的情节,认识脐带的作用

3、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情节,宝宝在肚子里会干什么?

幼儿:会睡觉,会伸手,也会翻身……我们一起来学小胎儿做做动作吧。

师:妈妈为了宝宝要改变许多不好的习惯。

4、宝宝出生时的样子。

有的宝宝自己爬出来,有的需要医生帮忙。

宝宝出生了,大家叫他婴儿或新生儿。

三、感受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妈妈我爱你!

妈妈真辛苦!

我要帮妈妈做事。

篇12: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 蛋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

来源:广饶县李鹊镇中心幼儿园 孙学荣 王爱芳

【活动目标】

1、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关物体支撑的经验。

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熟蛋若干,课前装饰成蛋宝宝。

2、沙盘、瓶盖、小碗、积木、彩泥、沙包、米、手工纸、图画纸、手绢、小毛巾等辅助材若干。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边播放音乐,幼儿边跟随音乐做模仿动作,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用谈话引出课题。

二、1、出示蛋宝宝,引导幼儿观察蛋宝宝,然后请幼儿说说蛋宝宝长的什么样子?(圆溜溜的、很光滑……),教师说:“蛋宝宝整天躺着,它想站起来到外面看看,我们能帮助它吗?”幼儿一起说:“能”。(教师为幼儿的探索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2、引导幼儿探索在平面上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

①幼儿每人一只熟蛋,让幼儿自由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的,用了什么方法?(磕了一个小坑,使蛋宝宝站起来的)

②教师讲述幼儿探索的情况,教师说:“许多小朋友都把蛋宝宝磕了一个小坑,才能使蛋宝宝站起来,那么我们不能把蛋宝宝弄破,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蛋宝宝站起来呢?”

3、引导幼儿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①我们请材料王国里的朋友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好吗?(逐一出示各种辅助材料并说出其名称)

②进一步引导幼儿借助各种辅助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要求幼儿注意安全和卫生。

③请幼儿说说自己怎样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并演示给幼儿看看,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让幼儿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④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各自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各种好办法,并让幼儿逐一尝试。

4、请幼儿说一说这些蛋宝宝的妈妈是谁?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妈妈会生蛋吗?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从电视上、书籍上、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回来后告诉老师。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放上各种材料(沙盘、瓶盖、小碗、积木、彩泥、沙包、各种米、手工纸、图画纸、手绢、小毛巾、棉花、电线等),让幼儿继续探索,从而激活幼儿进一步去探究、发现的好奇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篇13:小班科学活动风教案

一、导入环节中的语言技巧

将必要的导语变无效提问为直接简要的陈述

例1:

[分析]:

这一段开场白是吹泡泡活动中必要的语言:启动活动、交代名称, 既然无法省略, 那怎么讲才能尽快进入主题呢?

首先, 这是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 教师没有做其他可供幼儿选择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 他就是要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的体验。对此, 幼儿没有其他选择, 而可以自主选择的部分在活动过程的后面环节里;其次, 玩的愿望其实是在紧随其后的吹泡泡实际体验中获得并得到强化;再次, 在此处提问显然是一种“伪征求意见”的形式, 无法实质面对幼儿不同的想法。所以, 修改为第三次教学的语言形式。

二、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例2:

(1) 不用排比式地提问,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帮助幼儿明确要思考的重点、难点, 为继续学习作铺垫。依次提问能帮助幼儿有序地思考。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明确重点:知道泡泡棒是正方形的;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引出难点:泡泡棒的正方形口能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这两个问题依次提出, 为的是启发幼儿关于“棒与泡泡的关联”的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 按照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顺序提问。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顺序是:○、□、△, 所以将出示“△”调整为在“□”之后出现。

(3) 力求问题与教具出示的一致性。当幼儿看见的是时,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形?要回答是什么形状确实很难, 幼儿尽管犹豫了一下, 还是能够说出;但用遮挡法, 遮住泡泡棒的手柄, 突出△部分, 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才能匹配, 也才是幼儿口中的三角形。

三、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技巧

例3:

例4:

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有效使用, 能够引发幼儿主动表达, 促进认知。用泡泡棒沾上泡泡水, 从不同形状的洞洞中吹出的泡泡居然是一样的, 这与幼儿在活动“猜想”部分的结果大相径庭, 是很有因悬念而获得的意外惊喜。而这个惊喜虽是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但还没有归纳总结, 多数孩子还沉浸在吹泡泡、玩泡泡的快乐中, 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操作过程, 观察、比对记录表, 需要教师用夸张、惊讶的表情、语气, 手势的指引、适宜的停顿等, 恰当地留下空白部分, 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回答来发现其中的趣味。

四、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在例2中, 教师原来的提问语是“能吹出什么形的泡泡”, 后来修改成“能吹出什么样子的泡泡”,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我们知道, “圆形”等用“形”字表述是用来描述平面的, 而泡泡是立体的, 那么提问就应该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什么形的”。

形状和形体是不同的几何概念, 教师的提问与答案应具有概念上的准确性, 才不会误导幼儿, 造成他们对平面与立体的混淆, 才不会影响其今后关于几何的学习。这种情况在其他科学活动中也时有发生, 例如在学习数量时, 有的教师使用量词不够准确, 把一支香蕉说成“一个香蕉”, 一把椅子说成“一个椅子”, 一面钟说成“一个钟”, 等等。这样给幼儿造成量词搭配的错误认识;再如, 明明是在比较粗细, 却说成比较大小。因此, 教师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因为自身不准确的语言, 导致“科学”两字发生偏差。

五、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1) 明确活动内容。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内, 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

(2) 启发、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3) 为幼儿营造层次清晰的思维环境。

(4)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篇14:小班科学活动:玩一玩 猜一猜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关注身边的自然物,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沙子、小石子、小树叶。

2八宝粥罐子若干,里面分别放沙子、石子和小树叶。大洗澡盆三只,里面分别散装着沙子、石子和小树叶。废旧罐子若干。

3三个篓子,上面分别贴上沙子、小石子、小树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自然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1教师带幼儿观察盆中盛放的自然材料:沙子、石子、树叶。

2请幼儿将散步中收集的沙子、石子、树叶分别放进相应的盆里。

二、玩沙子、石子、树叶,感知它们的不同特征。

1用手玩。

师:(1)你们想玩吗?可以怎么玩?用手抓、捏、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要求:玩的时候要蹲下来,注意不把沙子、石子和小树叶撒到盆的外面。

(2)幼儿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抓一抓、捏一捏、玩一玩。

(3)小结:好玩吗?用小手玩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用各种废旧罐子玩。

(1)师:除了用小手玩,还可以怎么玩?

(2)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什么呀?(废旧罐子)用小罐子可以怎么玩呢?

(3)幼儿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装一装、摇一摇、晃一晃、倒一倒。

(4)小结:你是怎么玩的?你用小罐子装了什么?

三、通过听觉辨别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

1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想和宝宝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可调皮啦,都躲到八宝粥的罐子里去了。想请宝宝把它们找出来。

(1)(出示装有小树叶的罐子)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小罐子里藏的是什么?不打开看,有什么办法?(摇一摇)摇一摇就能怎么样?(听到声音)原来听声音也能找出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那我们仔细地听一听,这个罐子里藏着谁?

(2)教师现场投放幼儿所猜测的材料,让幼儿对比听。

如果幼儿说是小石子,师:到底是不是小石子呢?我来拿一个空罐子把里面装上小石子,听听看,小石子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咣啷咣啷)

再来听一听这个罐子,它们的声音一样吗?那么这个罐子里是小石子吗?会是什么呢?(如果幼儿说是小树叶,教师再拿一个空罐子装上小树叶,让幼儿对比听,做出判断。)

2送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回家”。

(1)师: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它们都有自己的家,看一看,这是谁的家?

(2)师:这个藏着小树叶的罐子我们就把它送回“小树叶”的家。送的时候,宝宝要说:“小树叶,我送你回家。”那么,这个藏着小石子、沙子的罐子谁来送呢?(请幼儿送)

四、幼儿探索游戏。

1桌子上还有许多罐子,里面也藏着沙子、小石子、小树叶,等着你们把它们找出来送回家呢!找的时候注意了,要仔细地听,听一听里面是谁,然后再把它们送回家。

2幼儿探索,老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五、检查验证。

1师:沙子、小石子、小树叶都被送回家了,那你们送对了吗?我们打开看看好吗?

上一篇:个人社保退休手续如何办理?下一篇:广东安全生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