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心得:《烟雨淹城》教学实录

2024-05-26

课堂学习心得:《烟雨淹城》教学实录(精选3篇)

篇1:课堂学习心得:《烟雨淹城》教学实录

师:我今年69岁,退休九年了。在职的时候,我从来不总在高三蹲着,我是从高一教到高三,教完之后再回到高一。因为这样可以实行我的素质教育。总在高三呆着最后我就变成了解题机器。那种工作简直太无聊了。但是现在我们高考又必须面对这个,我的基本方法就是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培养大家爱语文,会学语文,到了高三,题海战术搞一下。但别人做10道题,我做5道。别人做20道题,我做10道。因为数量太多以后没有质量。由于高一高二底子比较深厚,所以高三我比别人少做点题,高考质量也不会比别人差。这是我一生的经验。那么,我退休了。我从来不讲高考。那都是打快拳的事。这次新会给我这么一个任务,让我讲高考题。所以今天我是带着非常忐忑的心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上这堂课,尤其是听了咱们当地的老师的课,那讲得是中规中矩,先有温故知新,然后再举一反三。所以,我今天的课可能上的很另类。

你们这篇《烟雨淹城》有习题是吗?有答案吗?

生:没有。

师:没有就好。有答案就不用我讲了。现在先这样,我们一起慢读一遍课文,你们事先读过吗?

生:读过。

师:读过也得慢读。咱们一段一段读。我来读。

师读(抑扬顿挫,边读带领学生对个别地方进行理解。ppt显示大号字体的原文,用不同颜色的字进行区分。)

师:现在我们已经慢读了一遍。这些题我们不做了,现在我们就做一道题:概括淹城的特点。写在教材边上就行。概括是什么意思?不要说的太多,提纲挈领。淹城特点啥意思?看着这个,你不说淹城,都知道那是淹城。马上写,写完就交流。

生写。(6分钟)

师:来吧,咱们一起讨论一下。谁来发言?没人敢啊?高考你们敢不敢?不敢就完蛋了。现在就是我,你们还有那篇文章,其它都不要想。答错了,订正以后就正确了。你不达,等着听比人的答案就没劲了。有没有勇敢的人?好,那位女生。

生1:特点一是天下第一舟的出土之处。特点二是易学文化精髓的几何图水城。特点三春秋文化的特定文化符号。特点四文人武将涉足之地。就是岳飞的屯兵。

师:她说了四点。我觉得前三点都挺合适。第四点可以不写。不是说屯兵。文章中说岳飞来过,说过这样的话,揭示主题懂吗?并不是讲屯兵。当然,是用兵之地,肯定有屯兵。但不需要作为单一点来说。谁再来?看,终于有男子汉了。

生2:我是简单概括了一下:春秋至今,历经沧桑。南国水乡,三河环绕。神秘莫测,相继流传。悠扬久远,烟雨淹城。

(全班掌声)

师:不管概括的对不对,这个语言使大家感到很美是吗?(生笑)这小子肯定会写诗啊。(生笑)终于男女生态平衡了。刚才那女生回答也很好。这男生的也很精彩。我把这诗再念一遍。

春秋至今,历经沧桑。你光说历经沧桑还不行,还得说春秋。暗喻什么呢,就是春秋就看淹城。这八个字儿挺好。

南国水乡,三河环绕。其实南国水乡就够了,但用三河环绕强调一下。这也没说的。你一说三河环绕,你肯定不会去山东去找,也不能去我家乡吉林去找。

接着神秘莫测,相继流传。这个就有点跑题了,神秘莫测是的,什么是相继流传呢?这个指代不清,有点为了凑字。

(生笑)

然后悠扬久远,烟雨淹城。悠扬久远和历经沧桑基本一个意思,这四个字浪费。烟雨淹城用标题来说也行。烟雨表达的是哪一层意思呢?这个淹城应该是什么样的城呢?用结尾的话。(生找)江南牧歌嘛,对不对。所以这个同学,概括挺好,虽然有问题,那叫白璧微瑕。而且都用四言的句子概括起来,真的有点语言的功夫。给他鼓掌。

生鼓掌。

师:有两个精彩的了,别人都不敢说了。有没有别人有没说到的,但你想到的。哪怕一点也行。

生3:淹城是一个充满爱情美好想象的地方。

师:请坐。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爱情要不要拿到淹城里来。别的地方没有爱情吗?而且关雎不讲,蒹葭这诗还不是这,但这里有蒹葭。所以,那是辅助的东西,不是淹城本质的东西。所以刚刚读课文,读到这,我说现在开始入正题了。前面都是陪衬,没有这个东西,淹城也明白。所以概括淹城特点的时候,这个可以不谈。如果要谈,就什么都得谈了。岳飞也得讲进去。有自己见解就好,都说出来。还有谁来发言?

生4:从文段来看,第六段详细的说了这里的自然风景的美丽。第七段的金戈铁马等,可以看出淹城这个神秘的地方是发展非常好的,文明比较发达。

师:就说是历史文化积淀很厚是吗?

生4:对。

师:挺好。请坐。刚刚我说了,基本意思对就行,不是非得用一样的语言。散文语言也行,诗歌语言也行。那么,你们答的和答案大概隔了很远。我这答案也跟答案很远。我不知你们高考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它的答案和我们都不着边,所以它那答案不一定都是真理。刚刚大家的发言,多数都是抓住了淹城的本质特点。我说说我的,我的也没有那位同学概括的精炼。

淹城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凝聚了中华民族精髓的易学文化几何图水城。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志,成为春秋看淹城的特定文化符号。

我说的几点,就把淹城最关键的特点说出来了。具体就不想解说了。我们来看看所谓标准答案。

自然风光优美。

历史文化悠远。

建筑文明发达。

这是特点吗?这安到许多我们的遗址上都可以用的,那怎么能叫特点呢?你按照这三条去找淹城,你能找到吗?所以,我怀疑这个答案的真理性。

我看同学们的概括虽然和我的不一样,但你们概括的我这都有。大家都说了军事方面的,都说到了历史的,春秋以来的,对吗。按照这几条去找淹城能找到,按照这三条,全国到处都是。

我们说要有探究精神,我这也未必是真理。你千万不要就是答完之后,你看与大家不一样,就死记硬背就完了。这样我们就变成了没有头脑的人。无论学习/工作,还是将来生活,我们都得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样的话,你们以后做题就少了一些自卑。

(最后再分析了夸张的句子出题的不恰当问题)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篇2:课堂学习心得:《烟雨淹城》教学实录

想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现今就像鸡肋, 食之无味, 学生们总是说“学好英语有什么作用, 我又不出国, 平时又用不到。”农村的空间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动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如果能将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课堂才能活起来, 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学习。

教学案例: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介绍年轻人的饮食及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饮食结构来保持健康。通过本单元特别是本课的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了解并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 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结合实际, 能便于我们的教学。

上课一开始, 用一首《健康歌》开头, 既让学生放松心情, 以愉快的心境进入学习, 又让本课的开头不那么唐突。歌曲后, 呈现大量的食物图片, 并提问“What’s this?”“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 另一方面让学生不断回忆所学过有关食物的单词, 很好地复习了词汇。这一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 孩子对于吃的东西当然十分敏感, 积极, 这一环节学生十分活跃, 就连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乐于举手回答问题。

紧接着提问“What food is good for us?”“What food is bad for us?”让学生进行讨论。别小看学生, 虽然才初一, 但我们身边的传媒方式多种多样, 而且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 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回答起来是有模有样 (当然强调让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 真正不会的用中文表达也可以) , 学生的一些答案甚至让我对一些食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接下来的问题“What about your diet?”“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更是让学生的发言达到了高潮。学生针对全班同学讨论出来对食物的知识,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公正地进行自我总结, 好的饮食习惯要保持, 不良的饮食习惯要及时纠正。

通过这些铺垫, 顺理成章来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 我说既然我们都了解了我们自身的情况了, 让我们来看看Kitty和Daniel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 他们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呢?布置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 同时针对文章设计一些问题。在前面的铺垫作用下, 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提高了。本课是阅读课的第一课时, 它的重点在于理解文章, 所以这一目标在本节课完成得相当轻松。最重要的是, 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十分集中, 学习的效率当然就不用多说了。

本课不仅仅是训练和提高阅读技能, 也包含了词汇、语法和知识点等内容。因而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对文中一些重点词汇、句子、语法难点进行分析, 学生对本课Reading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在此基础上, 我还呈现了一张胖人图片, 让学生猜猜:他有什么问题?学生立刻就回答太胖了。那么再猜猜他最喜欢吃什么?学生大胆想象, 陈列出大量不健康的食物名称。最后提问:他该怎么办呢?学生纷纷给出意见, 有些学生的想法还相当有新意。这一环节是对整篇课文的一次复习,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了较深的记忆。

在这节课上, 我还设计了一个难点, 就是让学生利用在本课学习到的知识, 结合他们对饮食的认知, 给这个胖人写一封建议信。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里面涉及许多的语法、词汇问题。但在这节课上, 学生写作的能力比平时提高了许多, 而且我发现学生的语法错误少了一些。这关键不是说老师教得有多好, 而在于学生有用心在做, 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 让学生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自我反思:

作为阅读课型, 目的是对课文有整体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时根据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 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而且学生的掌握度也十分高。让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挂钩, 使学生降低了对学习的畏难感, 在认知, 熟悉的状况下学习, 设计贴近他们的对话, 表演, 讨论,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课堂学习心得:《烟雨淹城》教学实录

1. 再现机械能的知识

(1) 看动画思考。动画中有高山、瀑布、河流、飞鸟、水车、树木等内容。

(2) 学生在动画中找出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 并说明理由。

学生1:水车和飞鸟有动能, 因为它们在运动。学生2:瀑布和河流也有动能, 因为它们在运动。

学生3:飞鸟、瀑布有重力势能, 因为它们受到重力作用, 而且距离地面有一个高度。

学生4:山上的树木也有重力势能, 因为它们也受到重力作用, 而且距离地面有一个高度。

2. 回顾分子动理论内容

学生5: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学生6:还有一点,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师: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生: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 清水变红。

师:这几点内容对我们今天学的学习很重要。

评析:再现机械能知识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为后面的类比得到内能的概念作认知上的铺垫。

二、探究学习

1. 探究内能概念

(1) 用形象类比法引出内能概念

类比动画图1:运动的蓝球与运动的分子

学生通过类比得出:蓝球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 分子运动也具有动能。

类比动画图2:被举高的砖头与地球间有引力, 分子间也有引力。

学生通过类比得出:砖头与地球间因为相互吸引而有势能, 分子间相互吸引也有势能。

类比动画图3:被压缩的弹簧有斥力, 分子间也有斥力。

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弹簧各部分间, 因有斥力而具有势能, 分子间有斥力也有势能。

(2) 师生共同概括出内能的概念: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3) 深化内能的概念

(1) 老师提出系列问题:

A.物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B.分子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C.分子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动画图重现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的实验, 强化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的认识, 并由此分析得出内能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快, 内能越大。

(2) 练习深化:

A.烈日暴晒下的沙漠, 它的内能如何变化?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B.将一杯水放入冰箱的急冻室内, 它的内能怎么变化?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7:沙漠的内能增大, 因为它的温度升高了。学生8:水的内能减少, 因为它的温度降低了。

评析:这样安排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并为下面判断内能的改变作准备。

2.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1) 改变学生学习用具的内能的活动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改变你们的学习用具的内能?学生讨论、活动、汇报。

学生9:拿橡皮擦用力擦桌子, 可增大橡皮擦的内能。

学生10:双手捂住笔, 可以增大笔的内能。学生11:双手用力搓笔, 可以增大笔的内能。

(2) 学生讨论后, 师生共同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3) 练习巩固 (通过动画或图画再现生活情景) :动画 (1) :擦着火柴

动画 (2) :小孩滑下滑梯后说“好烫”动画 (3) :水被烧开的过程

图画 (4) :钻木取火

图画 (5) :雪天里, 走路的人双手不断的摩擦取暖

评析:通过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从生活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让学生汇报学习心得, 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13:知道了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改变内能的途径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

学生1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对类比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加深了对归纳法的理解。

学生15:通过这节课的活动, 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会从生活事例中归纳出物理规律, 然后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上一篇:教你如何认识手机下一篇:山东黄金各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