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赔偿协议书

2024-05-26

离婚赔偿协议书(共8篇)

篇1:离婚赔偿协议书

协议离婚后能再请求离婚损害赔偿吗?张某与陈某于2008年10月结婚。由于张某与陈某自由恋爱时间短,双方缺乏很好的了解。婚后,陈某一返婚前温善的性格,经常因一些家庭琐事或酗酒后对张某大打出手。2009年10月2日,陈某喝酒后又对张某进行殴打,忍无可忍的张某离家出走。在朋友的劝说下,张某决定与陈某离婚。2010年3月4日,张某与陈某达成离婚协议,并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手续。

2010年5月16日,张某以在婚姻存续期间,陈某对其实施家庭暴力,使其身体遭受伤害与精神遭受巨大痛苦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陈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陈某接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后,感到很惊讶:既然已经协议离婚,何来精神损害赔?他不同意赔偿。律师分析:

余婧婚姻家庭律师团队专业律师认为,陈某与张某在婚姻存续期间,陈某对张某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有医院诊断证明,有派出所的出警与询问笔录,有居民委员会干部的证明,足以证明陈某对张某实施了家庭暴力行为,导致婚姻解体,陈某存在很大过错。尽管双方已经协议离婚,但在离婚协议中张某并没有明确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其起诉的时候也没有超过除斥期,张某的诉讼请求应予以部分支持。

更多问题可以搜索:余婧婚姻家庭律师网

篇2:离婚赔偿协议书

基本案情

2008年8月,张某与何某经人介绍认识,同年10月结婚。婚后,何某常因一些家庭琐事谩骂张某,并大打出手。2009年10月9日,何某又因小事殴打张某,忍无可忍的张某离家出走。同年12月,两人协议离婚,并到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今年4月8日,张某以在婚姻存续期间,何某对其实施家庭暴力,使其身体遭受伤害与精神遭受巨大痛苦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何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庭审中,何某辩称:他和张某已经协议离婚,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不需要赔偿她的精神损失。

案件分析

何某与张某在婚姻存续期间,何某对张某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有医院的病历、疾病证明书和邻居的证言等证据足以证实,何某的行为导致婚姻解体,存在重大过错。尽管双方已协议离婚,但张某并没有明确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其起诉的时候也没有超过一年的除斥期,张某的诉讼请求予以部分支持。更多问题可以搜索:余婧婚姻家庭律师网

根据《婚姻法》第4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篇3: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一)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离婚损害赔偿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 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离婚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损害, 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对离婚本身而产生的精神痛苦的赔偿, 它是一种特殊的赔偿金, 兼具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双重功能。一方面从经济上填补损害, 另一方面慰抚受害方因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对于精神损害而言, 不能完全客观的以金钱计量和赔偿, 所以, 给付抚慰金, 除尽可能填补损害外, 更重要的是使受害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平息其怨愤。

(二)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请求权的基础性权利先于请求权而产生, 当基础性的实体权利受到侵害, 就需要救济性请求权来“保驾”。在离婚损害赔偿中, 无过错方享有的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 该请求权的存在, 是在于其基础性的权利即夫妻的配偶权受到侵害。夫妻因缔结婚姻而相互享有配偶权, 夫妻一方实施了法定过错行为就是对另一方配偶权的侵犯, 因而受害方配偶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法律中, 《婚姻法》规定了侵害配偶权情形下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基础性权利。当然, 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不仅仅是对配偶权的侵害, 同时还可能侵犯生命权、健康权和贞操权等人格权。所以, 侵害夫妻的配偶权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这种情形下, 无过错方可以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三) 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原因, 包括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四种法定情形。这四种违法行为不能涵盖现实生活所有过错方的违法行为, 范围过于狭窄。如一方长期吸毒、通奸、嫖娼、卖淫等, 也会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精神损害。有学者认为, 通奸、卖淫嫖娼行为通常是秘密进行的, 属于不道德行为, 不宜由法律来规范。卖淫嫖娼行为主要是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我国刑法和有关行政处罚条例对其已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是, 如果一方婚姻当事人经常进行通奸行为, 对另一方的精神造成严重伤害, 如果法律不赋予受害方提起诉讼的权利, 其合法权益就无法保障。而卖淫嫖娼等行为虽然通过刑法进行制裁, 但并不能使受害方在精神上获得应有的补偿。而且重婚同样构成犯罪, 仍被纳入离婚损害赔偿的违法行为范围之内。所以, 法律应增加法定情形, 扩大损害赔偿的范围。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依据侵权法一般原理,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主观过错、损害结果、因果关系,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侵权损害赔偿的一种, 其构成要件与侵权损害赔偿构成要件相一致,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 必须有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作为构成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违法性, 表现在离婚案件中, 因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致使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 新《婚姻法》第46条明确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包括: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实施的是法定违法行为以外的其他违法行为, 如赌博、吸毒等, 或虽实施了前述法定违法行为尚未导致离婚的, 均不属于离婚损害赔偿中的法定违法行为。

(二) 因违法行为导致离婚事实的发生。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 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我国婚姻法规定, 只有因一方的侵害行为导致离婚, 无过错方才得以请求损害赔偿, 所以离婚事实的发生也是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之一。如果虽有新《婚姻法》第46条所列情形之一, 但无过错方原谅对方的侵害行为没有提出离婚请求的, 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三) 必须具有损害结果。根据《解释 (一) 》第28条的规定, 损害事实包括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由于“损害”仅指新《婚姻法》第46条所列举的四种行为对对方造成的损害, 所以离婚损害赔偿中的物质损害, 只能是因人身损害而派生出来的物质损失, 如医疗费、误工费等。精神损害是指过错方因实施特定的违法行为致使无过错方产生的悲伤、怨恨、绝望等精神上的痛苦而遭受的损害。

(四) 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在离婚案件中, 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通奸、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 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造成无过错方受精神损害的直接原因。当然, 也不排除有些精神损害后果是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时配偶一方实施违法行为并不是直接针对另一方, 如一方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 其行为可能伤害夫妻感情, 给无过错方造成极大的精神损害。因此, 只要配偶一方有违法行为存在, 并且这种行为导致了无过错方的精神遭受损害, 无论这种损害事实是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造成的, 均应认定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

新《婚姻法》虽然规定了损害赔偿制度, 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制度设计, 使得在适用过程中, 显得立法过于宽泛、笼统。有学者主张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规定一个“下限”或“上限”, 以确保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并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但是, 鉴于过错配偶的主观过错程度、经济能力不同, 以及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立法不宜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规定统一的标准。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 应斟酌多种因素。以确保实现损害赔偿制度所要达到的对权利的补救和对过错行为制裁的功能。法院在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 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 无过错方和过错方的具体情况。主要是指双方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来源以及无过错方的损害程度和过错方的过错程度, 动机、行为手段等。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中, 明确了要考虑侵害人的经济能力, 但在司法实践也应考虑到受害人的经济能力。如果受害人的经济状况较差, 也应适当提高赔偿的标准。

(二) 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我国各地生活水平不平均, 差异较为明显, 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影响。法官应充分地考虑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三) 婚姻存续期间。婚姻存续时间长的,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适当高些, 妻子结婚时间长, 年龄偏大, 再婚的可能性小的, 亦应适当增加赔偿数额。

(四) 过错方的事后态度。由于离婚往往是由众多社会因素所导致, 不能一味的局限于表面的原因。所以, 在确定赔偿数额时, 要考虑到过错方的事后态度。如果过错方事后认错态度较好, 或者无过错方谅解了过错方, 这些情况也成为影响赔偿数额的原因。

(五) 其他情况。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是婚姻关系的结束, 由此会产生子女抚养、家庭财产的分割等问题。所以, 在具体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 还应考虑夫妻用于家庭劳动和子女抚养、教育上的时间和费用等因素。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惩戒配偶不忠行为、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配偶互有损害的, 可参照“过失相抵”原则, 任何一方都无权提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仍然有很多需要明确和完善的地方, 希望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具体司法实践, 早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参考文献

[1].孙若军.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法学家, 2001, 5

[2].田岚, 何俊萍.论离婚有过错方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J].东南学术, 2001, 2

[3].张卫英.侵犯配偶权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J].济南大学学报, 2003, 4

篇4:离婚赔偿协议书

读者司马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之规定,你前夫在你们离婚前与他人同居,离婚时你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是现在你们已经协议离婚了,你在离婚时,又由于不知情而没有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离婚后是否可以再要求损害赔偿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出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之规定,你在离婚时既未明确表示放弃损害赔偿请求,又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一年内提出,因而你有权向你前夫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你可以向你前夫所在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法官冯云眲

栏目管理、编辑/曾丽清

篇5:离婚赔偿协议书

一、案例:(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案例)

张某(男)与刘某(女)做起婚前签订一份协议书,该协议的主要内容为:

(一)张某婚前房产一套,价值100万元,尚有贷款40万元。该房产有张某婚后自行继续偿还,并供双方婚后共同居住使用。

(二)张某月工资8000元,用于双方共同生活,并交有刘某统一管理与支配,刘某每月给张某自己工资总额20%(即1600元)用于张某日常开销费用。

(三)双方不离不弃,任何一方向对方提出离婚,需要按照如下约定向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A:若张某(男)违约提出离婚,则需要

1.张某婚前财产归刘某有所、张某还需要继续支付该房的剩余贷款。

2.张某向刘某支付生活费,数额为张某月工资收入的70%。

3.张江在离婚时向刘丽支付赔偿金20万元。

B:若刘某(女)违约提出离婚,则需要

1.刘某向张某出示书面道歉一份。

2.刘某搬出张某居住的房屋。

3.即使刘某提出离婚,张某仍需向刘某支付4万元欠款。

二、法律依据

我国《婚姻法》第19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可见,婚前财产协议约定一旦签订,即对双方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均有按照约定享有财产所有权及管理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一方要求撤销或者变更需由双方协商一致。

简要分析: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中张某与刘某关于婚前财产的约定实际上是对张某婚前个人财产约定归刘某所有的财产约定形式,法律允许当事人通过意思自治来书面约定处理自己的个人所有财产。本案双方签订婚前协议内容不规避法律,也没有损害第三人的财产利益,并且签订时双方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约定合法,意思表示真实,对该协议的法律后果有明确的认知。故认定该协议完全有效。

二审法院主要认为:张某离婚后继续向刘某支付其月工资收入70%,明显显示公平,主要考虑张某离婚后收入并不处于已确定的状态,且考虑双方婚龄较短,女方也有能力有义务自食其力;房屋贷款则由刘某偿还。

办案启示:

【婚前财产协议中离婚赔偿的效力】

篇6: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摘要本文对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在今后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时,应该扩大离婚赔偿诉讼的主体范围,应该重新分配离婚赔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该完善离婚损害赔偿中的精神赔偿方面的规定,这样能更好的保护离婚赔偿诉讼中受害一方的权利。

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 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总体概述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

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对离婚损害赔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对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应如何界定呢?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该概念有不同的阐述和理解,并且因此直接对离婚损害赔偿的制度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在本文中,认为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婚姻配偶中的无过错的一方向对导致夫妻关系破裂负有过错责任的另一方追索民事赔偿的制度。对该定义要有正确的理解。在离婚损害赔偿中,享有追索赔偿权利的一方对导致婚姻破裂没有过错或者对导致婚姻破裂不负有主要责任。在离婚损害赔偿中,履行离婚损害赔偿义务的一方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负有过错的一方或者对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负有主要的责任,这种责任足以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损害赔偿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必须遵守民法的规定,必须遵守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脱离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是非常危险的,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离婚损害赔偿中享有的追索赔偿的权利包括丰富的内容,必须改变只是认为赔偿就是简单的对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的想法。离婚损害赔偿应该也包括对精神造成的损害进行的赔偿。这是婚姻法发展的重要的趋势。离婚损害赔偿中的履行义务的一方不能仅以造成的物质损失赔偿作为自己赔偿的范围。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对离婚损害是没有赔偿的,随着婚姻制度的发展,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但是最初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赔偿的范围太过狭窄,对离婚损害中受害的一方的权利的保护并不是十分理想。婚姻法在不断的发展,离婚损害的赔偿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离婚赔偿案件中受害的一方的权利的保护在不断的加强。

二、离婚损害赔偿存在的重大问题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问题

离婚损害赔偿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离婚损害赔偿中,必须对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的主体以及离婚损害的履行义务的主体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对离婚损害赔偿中的受害的一方必须有足够的保护。我国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还有待完善。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应该有更多的主体可以代表离婚赔偿诉讼的受害的一方提出诉讼,这更能保护离婚赔偿诉讼中受到伤害的一方的权利。现在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对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履行义务的一方的规定太欠缺,应该扩大履行义务的一方的范围。

(二)离婚损害赔偿所面临的举证责任问题

我国现在的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的规定对保障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受害的一方的权利是非常不利的。离婚损害赔偿的举证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是这样的举证责任分配不够完善的话,那么保护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的受害的`一方是非常困难的。应该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应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好的经验,这对完善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非常有利的。离婚损害赔偿证据的提取本来就非常困难,如果让受害人再承担过大的举证责任,这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是极其不利的。

(三)离婚损害赔偿所面临的范围问题

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财产损失的规定跟多,不过关于精神方面的赔偿规定却非常的少。离婚损害赔偿不仅应该包括财产方面的损失,还要包括精神方面的损失。如果不对精神方面的损害有相当多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中有过错的一方将可能推卸责任。现有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太狭小。

三、必须完善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一)必须扩大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的主体的范围

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如果把能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主体限制在离婚赔偿中受害的一方,这不利于保护受害一方的权利,所以必须扩大离婚赔偿诉讼中能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主体的范围。除此以外,在离婚赔偿诉讼中,必须扩大负有赔偿责任的一方的范围,这样能更好的保护受害一方的权利。

(二)必须重新分配举证责任

现有的离婚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对保护受害一方的权利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以后的法律法规修改中,必须对举证责任重新进行分配,让受害的一方不至于承担太多的责任。应该对离婚关系破裂负有过错的一方添加举证责任。不能让有过错的一方承担太少的举证责任。

(三)必须扩大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精神损害方面的规定太少,这对保护离婚损害赔偿中受害的一方的权利是不利的。在今后应当对离婚损害赔偿的精神损害赔偿做出更多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歌雅.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政法论坛.(6).

[3]韩成军.关于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思考.河南社会科学.(1).

篇7:浅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摘要]《婚姻法》第46条确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明述了损害赔偿所包括的范畴,当事人可基于此条规定,既可以就物质方面受的损害请求赔偿,也可以就精神方面受到的损害请求赔偿。但是该制度在涉及实务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构成要件、范围、数额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婚姻法》第46条增加了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即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它体现了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弱者和无过错方的法律保护,是我国婚姻法修改中的一个突破,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应该看到,新增加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这次婚姻家庭法修改论争中的两大焦点之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司法界都认为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等问题,就成为当前极其有意义又亟需解决的一项工作。本文将对离婚损害赔偿中的几个问题探讨、研究,以期为当前的婚姻司法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建议。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及特征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通常指配偶一方违反婚姻义务,实施法定违法事由导致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配偶方或非主要过错方有权在离婚时诉请损害赔偿。这里所说的“法定事由”是指我国《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这是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所新设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

我国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以下几点法律特征: 1.法定性

指离婚损害赔偿主体是法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只能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的无过错方,而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则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的过错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的事由也是法定的,即新《婚姻法》46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形,除此之外的行为不能请求赔偿。

2.救济性 指通过过错方的损害赔偿,使无过错方的实际物质损失得到有效弥补,精神伤害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慰藉,使无过错方被损害的利益得到救济和恢复。

3.惩罚性

离婚本身不具有惩罚功能,但若对造成离婚的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不加以追究,则是对行为人的放纵和对受害方的不公,不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理念。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离婚与离婚原因相分离,以该制度来惩罚造成离婚的侵权行为,令过错配偶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付出代价。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背景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1/4起因于家庭暴力,因夫妻一方与他人有婚外情、通奸、姘居、重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也有增无减,在某些地区已成为离婚的主要原因,占离婚记录案件的60%以上。但是除了刑法规定婚姻家庭犯罪可以现实操作外,其余的规定都不能为现实已受害的当事人提供弥补性质的法律依据。许多无过错方离婚当事人因过错配偶的侵权违法行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却得不到法律的救助,感到“有苦难言”。此外,因为离婚不仅使配偶间的人身关系归于消灭,还会使财产关系发生变化,所以一些经济处于劣势的婚姻当事人在想离婚时进行权衡,一些当事人为避免离婚后的窘迫生活,只好勉强维持自己不幸的婚姻,并为之付出身心上的惨重代价。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不仅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而且消除无过错方的离婚顾虑,并使其离婚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获得离婚损害赔偿,以弥补财产和身心所受的损失,从而为那些在不幸婚姻中挣扎的人们为实现自己离婚自由的真正意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

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纵观各国民法典的规定,虽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其离婚损害赔偿都有以下几项功能:

1.填补损害

这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基本救济手段的最重要功能,通过补偿损失使受害一方即无过错方的权益得到救济和恢复。过错方违反婚姻义务,侵害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无过错方的损害,尤其是精神损害,虽然不能直接用财产衡量,但是,以财产方式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赔偿,具有明显的填补损害功能。2.慰抚受害方

离婚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还具有慰抚受害方的心灵,减轻其痛苦的作用。虽然人的精神损害是难以用财产补偿的,但是财产毕竟还是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由侵权人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对受害人感情和精神损害的一种安慰,平息或中止受害人的怨愤、报复等不良感情折磨,有助于受害人恢复身心健康。

3.制裁过错方和警示、预防违法行为

让过错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是婚姻法对漠视配偶利益、违反婚姻义务和婚姻行为准则的行为的谴责和惩戒。这种制裁不仅是对过错方的惩戒,而且对他人也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使行为人预见自己过错行为将产生的损害后果,以减少这类过错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填补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抚慰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预防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和保护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

依据侵权法一般原理,侵权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主观过错、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也是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的。根据新《婚姻法》第46条和《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以下简称《解释

(一)》)第29条的规定,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有侵权行为

《婚姻法》第 46条采用了列举的立法技术,侵权行为这一构成要件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情形。配偶一方的侵权行为主要指违反了婚姻家庭义务,侵犯他方合法的婚姻家庭权利的行为。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侵犯了他方合法婚姻权利配偶权、同居权等等;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违反了男女平等原则,违反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以及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侵犯了他方人身权利配偶权、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利。

(二)有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因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离婚,致使无过错配偶遭受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新《婚姻法》第 46条规定的四种侵权行为,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主要为精神损害;二是实施家庭暴力以及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损害事实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

(三)有主观过错

婚姻损害赔偿以配偶一方有故意的过错为主观要件,即配偶一方故意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只要具备《婚姻法》第 46条之规定情形之一,就认定当事人有过错。

(四)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即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法定行为,必须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遭受损害的直接原因,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一般只需确认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离婚,即可认定因果关系成立。但是,如果违法行为未导致离婚,受害配偶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提出追究过错方的侵权责任的,按婚内侵权行为处理,不适用婚姻损害赔偿。

(五)有离婚事实

具有《婚姻法》第 46条之规定四种情形之一,但没有被判离婚,也就不存在婚姻损害赔偿。离婚这一要件还要求离婚的客体是合法有效的婚姻,如果是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被撤销后的婚姻均不适用该制度。

上述五个要件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婚姻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

根据新《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只有无过错配偶,才能享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成为请求权的主体。从而可以得知如果受害人对导致离婚也有过错就不能请求损害赔偿。该规定在实践中操作性较差,从社会现实生活和审判实务上讲,在绝大多数家庭,夫妻发生冲突不存在无过错的一方,夫妻关系恶化甚至破裂,往往不是一方所致,存在多方原因和互为因果。如果严格依照法条规定则极易导致应该获得法律救济的人败诉,违背了原本的立法目的和宗旨。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不应拘泥于该条所限制的“无过错方”,而应该依照婚姻法立法精神,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赔偿情形,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应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同时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并在审理中查明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在过错相抵后,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以体现审判的公平与公正。对于因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因此而遭受损害的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作为赔偿的请求权主体。笔者认为,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不宜作为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如果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造成物质和精神的损害,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通则有关保护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侵权之诉,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除过错配偶外,是否应包括插足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从《解释

(一)》第29条可以看出,我国立法上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只是有过错配偶一方,而不包括第三者。法学界对此争议很大。有学者主张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不仅侵害了婚姻当事人的配偶权,妨害了他人的家庭安宁,而且冲击了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家庭制度,这实质上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和违反,因而第三者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也有很多学者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只应是有过错方配偶一方,不应将第三者作为义务主体,因为婚姻以感情为基础,第三者插足是感情问题,谈不上什么侵权,由此导致离婚的,第三者不负赔偿责任。

四、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

损害赔偿属于民法侵权行为法的调整范围,按照广义的理解,损害赔偿包括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按照狭义的理解,损害赔偿只包括三种损害赔偿中的一种或两种,而不包括全部。

作为《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确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作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呢?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仍然让人费解,甚至误解。为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立法宗旨入手对其范围进行探讨。

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弥补法律的空白,加强对离婚当事人中的无过错一方的重点保护,保证那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依靠过错方的收益为生活来源的无过错方因过错方的不忠等事由导致离婚而引起的精神上的痛苦能够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客观事实上讲,因离婚本身并不能导致婚姻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受到人身损害。因家庭暴力等原因引起离婚,会使一方的人身受到伤害。但这种人身伤害引起的损害赔偿并不是离婚本身引起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并非一定属于离婚当事人,即使受害者就是无过错当事人,受害者仍可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获得赔偿,且不以离婚时提出为限。因此,家庭暴力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一直有法律予以调整,并不属于离婚损害赔偿范围之列。因离婚而引起无过错方自伤、自残的情形,确实也存在人身损害,这种情形下的赔偿责任是否由离婚过错方承担呢?笔者认为,根据责任自负原则,过错方对于无过错方自行引起的人身损伤并不负赔偿责任,如果因离婚引起的自伤、自残行为也要过错离婚一方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不仅没有法理依据,而且在现实中将行不通,可能会助长无过错方以自伤、自残的方式获得巨额赔偿金。故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不包括人身损害赔偿。

那么,离婚损害赔偿是否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呢?笔者认为,立法的本意之一是为了保证无过错一方在离婚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而现实中确有因离婚而受到财产损失的事实存在,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应当包括财产损害赔偿,但是哪些财产受到损害,可以请求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进行赔偿呢?笔者认为必须是因离婚引起的财产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比如,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无过错方为了支持对方成就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收入;用无过错方婚前个人财产或夫妻共同财产支持过错方成就事业;过错方利用夫妻共同财产秘密地供养与其非法同居、重婚者,这部分利益在离婚时应视为无过错方受损财产。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依靠对方收益为生活来源的,离婚引起无过错方失去生活来源的,是否视为财产受损呢?笔者认为,婚姻关系主要是一种人身关系,因离婚所受的未来的可期待财产损失不在离婚损害赔偿范围之列,其生活困难可以依照《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理,但其受到的精神损害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同样的道理,继承期待权也不在本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损害赔偿之内。一方故意损毁、隐藏部分共同财产,可能会引起无过错方在进行财产分割时受到损害,但是,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适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首先,这部分受损财产不是离婚本身必然引起的财产损失;其次,在《婚姻法》第四十七条已专门有了这个方面的规定,即可以对转移、隐藏、变卖毁损夫妻财产或伪造的债务的一方少分或不分共同财产,离婚后,仍可以提起请求再次分割财产的诉讼。所以,离婚损害赔偿中的财产损害赔偿范围是有限的。笔者认为,《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几种情形引起的离婚给无过错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是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并且是离婚损害赔偿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当对《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作狭义的理解,即只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有限的财产损害赔偿。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问题

赔偿数额的确定是损害赔偿的核心,也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司法实践中通常由法官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害后果、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情况,依法酌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此,有学者指出,应在新婚姻法中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数额规定一个“下限”或“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有效地对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笔者认为,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如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数额作统一的划定,就会造成在适用法律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作为民事诉讼,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各异,在赔偿的数额上,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个案处理,而不宜一刀切。

另外,“对于离婚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失的赔偿标准问题,争议较多,难度较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作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但离婚损害赔偿中对夫妻身份权的精神损害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不属于该解释所规定的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因而许多内容不适用于离婚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应内外结合解决这个问题,离婚损害的赔偿取决于过错方对受害人精神上的损害程度,这是离婚损害精神赔偿的内在因数,其具体表现在于:

1、过错方实施行为的多寡、时间的长短、手段的恶劣程度、公开度以及对无过错方的精神控制程度等;

2、对受害人肉体所造成伤害程度;

3、受害人受害后的后果。这些是决定赔偿数额的内在因素。离婚损害精神赔偿的外在因数包括:

1、过错方和无过错方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谋生能力等;

2、婚姻存续期间和再婚的可能性,婚姻存续时间长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适当高些,妻子结婚时间长,年龄偏大,再婚的可能性小的,亦应适当增加赔偿数额;

3、原告是妻子或丈夫时应区别对待,原告是妻子时,根据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应适当增加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4、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综上,对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我们有必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上诉因素,制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和标准,以达到其对无过错方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目的,以便于司法实践的操作。当然,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已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再次发生,笔者认为:赔偿金原则上应一次性给付,如一次给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给付,无过错方可以要求执行分期给付的另一方提供财产担保,以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目的在于法院通过责令有过错方对其配偶造成损害后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受害方的精神予以抚慰,填补损害,制裁违法行为,达到保护离婚无错方配偶合法权益的目的。该制度的确立,使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正义,实现了扶善抑恶,匡扶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婚姻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法学,2001年第3期 [2]杨遂全,新婚姻家庭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夏风项,论婚姻是一种契约,法学家,2003年第2期

[4]张贤钰,离婚自由与过错责任的法律调控,民商法学,2004年第1期 [5]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篇8:离婚赔偿协议书

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权利救济制度, 它通过给予夫妻中无过错一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从而救济被侵害的婚姻权利, 给予受害人必要的保护和补偿。因一方的过错导致婚姻破裂, 对他方造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害, 尤其是精神上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 受害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诉讼。从目前我国司法实践情况来看,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基本体现了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公平原则和保护弱者原则, 维护了婚姻家庭的平等和稳定。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也成为当事人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有力法律武器。依照《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 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在于“无过错者”, 有过错者是无法请求和获得赔偿的。在审判实践中, 确定婚姻家庭关系一方有无过错并非易事。如果在离婚案件中出现大量过错相对较小的一方丧失请求权这一不良状况, 第46条规定的作用就很难正常发挥, 很难取得立法本意上良好的预期效果, 甚至极有可能成为“银样蜡枪头”, 好看不管用。鉴于此, 笔者认为, 在审判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该条所限制的“无过错者”, 而应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民法原则, 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46条所规定的赔偿情形, 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 都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 同样, 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 并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 区分过错的有无、大小和程度, 在过错相抵之后, 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这样, 才能体现审判的公平和公正, 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2002年, 在山东省五莲镇法院审理的一起妻子起诉离婚的案件中, 作为被告的丈夫以原告所生之子与自己无血缘关系为由提出反诉。经过亲子鉴定, 孩子的确与被告无血缘关系。最终经法院调解, 原告给付被告2000元精神抚慰金。厉某 (女) 系山东五莲县街头镇人, 经人介绍于2002年认识了五莲县叩官镇的王某, 两人于2002年4月登记结婚, 同年5月8日举行结婚仪式, 厉某于2002年10月27日生下一男孩。由于两人婚前缺乏了解, 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 厉某遂到法院起诉, 要求与王某离婚并分割财产。案件审理过程中, 王某以厉某所生子与其无亲子关系为由提出反诉, 要求原告厉某赔偿其精神抚慰金5000元, 而原告则坚持孩子是王某的亲生儿子, 为此双方产生分歧。后经协调, 双方同意做亲子鉴定。经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做DNA鉴定, 确认原告所生子与被告无亲子关系。山东五莲法院经调解, 双方达成协议, 同意离婚, 所有财产归被告王某所有, DNA鉴定费由原告厉某负担, 厉某给付被告2000元精神抚慰金。

以上案例与我国新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关, 其中的赔偿包括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我国现行婚姻法专门设立了“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这一章, 其中规定了使用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4种法定情形, 明确了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的法定事由。同时,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也明确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适用时效等相关内容, 这样的规定对保护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 这也是我国婚姻法走上新台阶的标志。

1 扩大无过错方主张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事由的范围

目前我国针对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定事由范围远远不足以满足现实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事由, 例如婚外长期嫖娼、卖淫等行为对家庭、夫妻关系的伤害不比重婚、同居所造成的伤害小, 但受害人的损害却因这些情形不在法定事由内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相应的补偿, 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由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民法典可以发现, 只要因离婚导致无责配偶一方的生活有重大损害时, 有过失的配偶均应予以赔偿。

首先, 前文陈述的案例其实可以作为扩大法定事由的一个实践应用。丈夫王某因为妻子厉某对孩子身世的隐瞒提出反诉, 通过DNA检验认定, 其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最终得到法院的承认和支持。原告与被告于2002年4月结婚, 同年10月产下一子, 表明女方是婚前怀孕。女方与现任丈夫或其他男子有婚前性行为的事实在我国仅受道德而非法律的约束, 从严格意义上讲, 厉某对孩子身世的隐瞒, 不算婚后与他人同居或重婚行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厉某将与他人所生之子置于自己和王某亲身骨肉名下, 导致不知情的王某不仅仅有物质上的付出, 更有情感上的投入, 东窗事发之后, 对王某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精神上的伤害可想而知, 厉某的欺骗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并不亚于现行婚姻法所规定的法定事由所引起的损害后果, 于是法院最终做出支持王某的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判决, 这样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判决, 既符合法理, 又贴合情理。

同时, 笔者查阅了相关法学文献, 非常赞同我国法学家提出的“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通过采用这种立法模式, 将原来列举规定的4种情形加上长期通奸、一方卖淫、嫖娼、使他方欺诈性抚养子女、侵害配偶生育权等这几种情形作为第1款, 然后再加上第2款“其他导致离婚的重大过错情形”, 这样规定一个概括性的兜底条款, 就能避免列举式存在漏洞, 也便于法律的实际操作。笔者认为, 按照这样的模式修改立法, 不仅达到了扩大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事由的范围的目的, 同时也给予了审判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灵活处理案件的空间, 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判断力, 结合现实综合考量案情, 最终做出既合法又合情合理的判决, 严惩违法行为,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扩大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的范围

依前文所述, 目前我国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认定, 从我国婚姻法的具体规定可看出, 目前将其权利主体限定为夫妻双方的无过错一方的规定过于狭隘, 显得不够合理, 不符合现实状况, 于是就产生了需要填补的空白之处。

第一, 婚姻家庭关系中除夫妻双方以外的家庭成员也应该包含在权利主体以内。可以采用列举和归纳的方式在法条中规定其他家庭成员在某种情形和一定伤害程度的前提下作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出现在离婚诉讼中。这样的完善不仅能使一次诉讼一次性集中解决一个家庭里的矛盾纠纷, 节省诉讼成本, 而在要求离婚损害赔偿的过程中, 同时存在几位权利人也会更利于对损害事实的证明, 从而在举证方面减轻配偶中无过错方的举证负担, 更有利于法官了解事实真相。

第二, “过错方”是否应被赋予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问题近年来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热议。既然离婚损害属于侵权性质, 那么当事人双方皆有权利针对自己的损害要求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相应的赔偿。如果不考虑当事人具有什么样的过错和彼此过错的程度, 而只简单地将有过错的当事人都排除在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之外, 那么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就显得不够理性, 有失偏颇, 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当事人也因此无法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其合法权益丧失了切实的法律保护。因此, 将“有过错方”排除在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之外, 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笔者在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法院查阅的离婚案件中, 夫妻双方都有一定过错的现象不在少数, 单一地划分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并不能合情合理地解决双方在诉讼中的矛盾, 其实即使在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形下, 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仍然可以存在, 并且同时为双方各自所享有, 双方针对各自的诉求提供证据, 进行法庭辩论, 也会使审判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案件真相, 对事实了解得越清楚, 法院最终做出的判决也会越公正合理。

笔者建议将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认定为“受害人”, 这相比之前狭隘的“无过错人”扩大了其主体的涵盖范围, 赋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权利, 不仅能更大可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的原则。

综上所述, 既然权利主体的界定存在不合理之处, 可以通过扩大范围来改善, 那么义务主体的范围自然也会随之产生变动。在婚姻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当中, 如果权利主体被称为“受害人”, 那么义务主体便是“侵害人”。在离婚诉讼中, 双方彼此地位平等, 当事人可以针对自己的损害事实搜集证据, 提起诉讼, 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应有的赔偿。如果双方都具有过错, 在追求责任的时候, 可采取过错相抵的原则, 这并非免除了侵权人的过错责任, 而只是在客观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减轻其过错责任, 这也更能体现司法公正。

3 第三者可以成为责任主体

笔者在翻阅法院案例的过程中发现当下的离婚案件中, “第三者”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敏感词汇。近年来, “小三”的的确确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甚至有媒体声称“第三者”已成为婚姻家庭关系的头号敌人。笔者就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法院最近3年处理的离婚纠纷得出如下数据 (见表1) 。

由表1看出, 崇州市每年由于第三者插足引发的离婚案件占该法院受理的离婚诉讼总数的30%左右。这种发生率高、不负责任、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其实第三者对婚姻的介入给无过错方造成的伤害, 尤其是精神上的伤害并对不亚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 前文提到我国婚姻法对“第三者”这个不规范的法律术语并无明确的定义, 致使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里面, “第三者”并不包括在求偿对象之内。社会大多数人认为, 第三者与过错方共同实施了侵害无过错方合法权益的行为, 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我国法律对“第三者”责任的忽略多多少少也给无过错当事人以及这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因为丈夫或妻子的出轨造成的系列暴力事件甚至是家庭惨剧也为我们的法律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对“第三者”避而不见, 将之排除在法律制裁的范围之外, 不仅不能切实保护婚姻家庭关系, 也对我国道德建设造成了冲击, 甚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此, 笔者认为应该将婚姻家庭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责任主体范围之内, 理由如下:

第一, 就道德层面来说, 作为第三者插足他人婚姻是为我国社会道德规范所排斥和唾弃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存在破坏了婚姻家庭的稳定, 败坏了社会风气, 甚至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理应得到有效制止, 从而消除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公序良俗虽然不具有强制性, 但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尚且不能面面俱到的缺陷。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 共同管理着社会秩序, 所以, 对“第三者”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不仅是对人们共同认可的道德标准的维护, 更是对每个公民人格的尊重。

第二, 从法律层面来看,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 夫妻之间最基本的义务之一是相互忠实于对方。第三者插足他人家庭的行为, 不仅使受害人在物质上遭受损失, 更重要的是, 受害人在精神上也遭受巨大创伤, 既然这样的损害结果由夫妻中的过错方和第三者共同造成, 那么仅仅追究婚姻关系中的出轨方的责任, 明显是不合理的。同时, 从民事侵权行为成立要件的角度来看, 只要满足法定的4个要件:一是主观过错;二是行为违法;三是要有损害事实;四是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要有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就应当成立。第三者插足他人婚姻关系的行为只要满足了法定要件, 侵权行为成立, 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至此, 笔者认为“第三者”作为介于他人夫妻关系中的第三人, 在一定条件下, 理应成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义务主体, 对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里的“一定条件”是指第三人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

(1) 第三人具有主观过错, 即第三人在与有配偶者实施重婚、通奸等行为时, 是以故意为主观要件的。如果行为人并不知道其行为将损害他人的权利, 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人权利的存在, 行为人则不承担侵权责任。

(2) 第三人实施了侵犯他人配偶权的违法行为。

(3) 损害事实, 即配偶权益被侵犯以及婚姻关系的破裂。

(4)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由于第三人的违法行为才导致婚姻的危机或解体。这样就严格限定了第三人承担责任的范围, 也在实际司法操作中给予了审判人员一定自主裁量的空间。若第三者不知道婚姻一方已有婚姻事实, 自己本身也处于蒙蔽、受害地位, 那么就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 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随着《婚姻法》越来越广泛地被老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践也在长期的法律实践当中逐渐成熟起来, 它的长处需要被继续发扬, 不足也值得思考和探讨。完全有理由相信, 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的法律制度会更加完善,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摘要:文章从具体案例入手, 对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主体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主体

参考文献

[1]温静芳.婚姻法解读[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2]王雪娟.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J].理论界, 2010 (6) .

上一篇:父亲节商场的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描写人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