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

2024-05-21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精选6篇)

篇1: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

海绵钛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镁还原-蒸馏法(即克劳尔法)和钠还原-蒸馏法两种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其它的方法目前都处于实验室阶段,预计未来十年内仍以克劳尔法生产为主。克劳尔法生产流程如下:钛矿--电炉熔炼生产高钛渣--氯化生产四氯化钛--精制提纯生产精四氯化钛--镁还原-蒸馏生产海绵钛--成品破碎包装。如果采用全流程生产(镁氯循环),以 目前的原材料市场行情测算,生产每吨海绵钛生产成本约在6.5万元左右。生产出的海绵钛还需进行真空电弧炉熔铸成钛锭(或钛合金),再锻制或扎制成相应的管材、板材或丝材,才能在工业中应用。

一、Na 还原法

四氯化钛主要用作生产海绵钛、钛白粉及三氯化钛。其制取方法很多,主要有沸腾氯化、熔盐氯化和竖炉氯化3 种方法。沸腾氯化是现行生产四氯化钛的主要方法(中国、日本、美国采用),其次是熔盐氯化(独联体国家采用),而竖炉氯化已被淘汰。沸腾氯化一般是以钙镁含量低的高品位富钛料为原料,而熔盐氯化则可使用含高钙镁的原料。

1、沸腾氯化

沸腾氯化是采用细颗粒富钛料与固体碳质(石油焦)还原剂,在高温、氯气流的作用下呈流态化状态进行氯化反应,从而制取四氯化钛的方法。该法具有加速气-固相间传质及传热过程,强化生产的特点。国内外目前沸腾氯化使用的原料有高钛渣、天然金红石、人造金红石等。我国抚顺钛厂和遵义钛厂新建的沸腾氯化炉直径分别为Φ1.4 m与Φ2.4 m,采用独有的无筛板氯化技术,其中遵义钛厂设计日产粗四氯化钛70 t。

2、熔盐氯化

熔盐氯化是将磨细的钛渣或金红石和石油焦悬浮在熔盐(主要由KCl、NaCl、MgCl2 和CaCl2 组成)介质中,并通入氯气,从而制取四氯化钛的方法。一般也可使用电解镁的废电解质,在973K~1073K 条件下充入氯气,故氯化反应的速度受到熔体的性质、组成,还原剂的种类,原料的性质,氯化温度,氯气浓度及通入速度,熔体高度,配碳量等因素的影响。独联体四氯化钛生产中最佳的熔盐组成如表4 所示。

熔盐氯化法是前苏联20 世纪60 年代研制成功,用以生产四氯化钛的方法,该法不仅适用于前苏联的原料特点(钛渣含CaO+MgO 约6%),其炉子产能达20 t/m2 ~25 t/m2 四氯化钛,熔盐段截面积为6m2。大型熔盐氯化炉日产四氯化钛为120 t~150 t,原为矩形炉,现改为圆形炉,圆形熔盐氯化炉的尺寸为Φ 5.0 m×8.5 m,内径Φ 内为2.76 m,长方形为4.5 m×3.5 m×8.5 m。圆形炉内无死角,炉体强度增大,3 年大修1 次,比矩形炉使用年限延长近1 倍。熔盐氯化可使用多种富钛物料,除了含钙镁的钛渣外,现广泛使用由红钛铁矿(Fe2O3 3TiO2)熔炼的钛渣(TiO2 87%~91%),亦可使用金红石。

乌克兰采用熔盐氯化生产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不仅适用于该国钛精矿MgO、CaO 含量高的特点,还具有以下优点:1)氯化装置单位生产率高,可达20 t/m2·d ~25t/m2·d TiCl4;2)氯化温度低,为800℃,很多杂质不会因氯化而进入TiCl4;3)从炉料到工业四氯化钛,钛的回收率高,可达95%;熔盐本身有净化TiCl4 的作用,获得TiCl4杂质含量低,钒、氯、硅、碳等杂质总含量≤2%;制得TiCl4 产物达98%以上,可使AlCl3、FeCl3、CaO、MgO 和SiO2 等杂质留在熔盐介质中,然后排出;4)对原料粒度组成要求不高,可利用细小粒度的钛渣;5)反应过程不产生COCl2,废气无爆炸危险。废气中Cl2 和HCl 含量非常小,对环境污染也不大。

3、竖炉氯化

竖炉氯化是将被氯化的钛渣(或金红石)与石油焦细磨,加粘结剂混匀制团并经焦化,将制成的团块料堆放在竖式氯化炉中,呈固体层状态与氯气作用从而制取四氯化钛的方法,也称固定层氯化或团料氯化,该法目前基本已被淘汰。

二、Mg 还原法

镁还原的实质是,在880℃~950℃下的氩气气氛中,让四氯化钛与金属镁进行反应得到海绵状的金属钛和氯化镁,用真空蒸馏除去海绵钛中的氯化镁和过剩的镁,从而获得纯钛,蒸馏冷凝物可经熔化回收金属镁,氯化镁经熔盐电解回收镁和氯气。从精制四氯化钛中制取金属钛,分为还原和蒸馏两个步骤。在较长一段时间,还原、蒸馏都是分步进行的,而目前已趋向联合化、大型化。

1、镁还原

镁还原的主要反应为:

TiCl4+2Mg=Ti+2MgCl2

在还原过程中,TiCl4 中的微量杂质,如AlCl3、FeCl3、SiCl4、VOCl3 等均被镁还原生成相应的金属,这些金属全部混在海绵钛中。而混杂在镁中的杂质钾、钙、钠等,也是还原剂,它们分别将TiCl4 还原并生成相应的杂质氯化物。镁还原过程包括:TiCl4液体的气化→气体TiCl4和液体Mg 的外扩散→TiCl4 和Mg 分子吸附在活性中心→在活性中心上进行化学反应→结晶成核→钛晶粒长大→MgCl2 脱附→MgCl2 外扩散。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结晶成核,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伴有非均相成核。

2、真空蒸馏

经排放MgCl2 操作后的镁还原产物,含钛55%~60%、镁25%~30%、MgCl210%~15%,及少量TiCl3 和TiCl2,常用蒸馏法将海绵钛中的镁和MgCl2分离。

还原产物海绵钛在真空蒸馏过程中经受长期高温烧结,逐渐致密化、毛细孔逐渐缩小,树枝状结构消失,最后呈一坨状整块,俗称钛坨。

3、镁还原、蒸馏工艺及设备

大型的钛冶金企业都是镁钛联合企业,多数厂家采用还原-蒸馏一体化工艺。这种工艺被称为联合法或半联合法,它实现了原料Mg-Cl2—MgCl2 的闭路循环。

还原-蒸馏一体化设备,分为倒“U”型和“I”型两种。倒“U”型设备是将还原罐(蒸馏罐)和冷凝罐之间用带阀门的管道连结而成,设专门的加热装置,整个系统设备在还原前一次组装好。“I”型一体化工艺的系统设备如在还原前一次性组装好,即称为联合法设备;而先组装好还原设备,待还原完毕,趁热再将冷凝罐组装好进行蒸馏作业的系统设备则称为串联合设备,中间用带镁塞的“过渡段”连结。

篇2: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

一、物质保障责任。包括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二、资金投入责任:包括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包括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按规定委托和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注册安全助理工程师为其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四、规章制度制定责任: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五、教育培训责任:包括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

六、安全管理责任:包括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七、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的责任。包括按规定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及时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篇3:养猪生产与主要疾病流行状况

1 中国养猪生产状况

2010年全国有种猪场4 500个, 有原种猪220万头, 每年可提供种猪1 200万头。

2010年12月份, 全国生产母猪存栏量为4 100万头左右, 比2009年减少约800万头;生猪存栏数为3亿头左右, 比2009年减少约1亿头。每年屠宰生猪为6亿头, 猪肉产量约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5.17%。

仔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每年死亡数为2亿头, 死亡率为生猪出栏数的三分之一, 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50亿元人民币。由于疾病造成的死亡占80%以上, 其中主要是传染性疾病。

全国规模化养猪场达到61%, 散养户占39%。养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全国的沿江与沿海地区, 分布于长江沿线、华北、华南沿海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其中, 长江流域 (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 占全国养猪量的42.61%, 华北地区 (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山西等地区) 占22.5%, 东南沿海 (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区) 占16.8%, 东北地区占小部分, 西北与西南地区占极小部分。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因具有粮食优势, 养猪生产发展很快。

养猪大省广东每年出栏生猪约6 000万头, 河南每年出栏生猪约4 500万头, 其次为四川、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江苏、北京、江西、浙江等省市。

2 当前我国猪疫病流行状况

2.1 猪口蹄疫 (FMD)

口蹄疫在全国某些地方发散流行, 常年流行不断, 防疫形势非常严峻。

2.1.1 口蹄疫流行现状

2.1.1. 1 口蹄疫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特性

口蹄疫病毒 (FMDV) 属于小RNA病毒科, 无囊膜, 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 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现在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型、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和100多个血清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 同型口蹄疫病毒不同亚型毒株之间, 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造成疫苗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变异;血清型的过多, 相互免疫交叉保护力低, 因此不可能使用一种疫苗让其获得完全保护。

2.1.1. 2 古典中国毒株的变异

我国发生的牛、羊、猪等动物的口蹄疫, 主要由O型、A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引起, 猪主要是O型口蹄疫。当前O型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共有10个亚型。我国猪群中发生的O型口蹄疫主要流行毒株 (优势毒株) 是古典中国毒株 (cathay) , 其次是泛亚株 (pan-Asia) , 在我国猪群中最多见的是古典中国毒株。近年来, 在强大的免疫高压下, 古典中国毒株也发生了变异, 其毒力增强, 致病力增高, 使用原用的高效灭活疫苗, 保护力偏低。

2.1.1.3东南亚谱系 (耿马谱系) 传入我国

2009~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O型口蹄疫东南亚谱系, 主要由缅甸 (98谱系) 、老挝与越南传入。东南亚谱系毒力很强, 致病力很高。我国目前使用的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 对东南亚谱系毒株不能达到有效保护, 因为我国使用的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是选用泛亚毒株和古典中国毒株生产的, 与东南亚谱系免疫交叉保护力低。

2.1.1. 4 亚洲1型口蹄疫与O型口蹄疫混合感染

几年前在发生口蹄疫的猪群中检出亚洲1型口蹄疫, 并与O型口蹄疫在猪群中混合感染, 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两年来, 亚洲1型口蹄疫在猪群中有扩大蔓延的趋势, 应引起高度重视。

2.1.2 防控对策

(1) 使用O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2) 细胞因子制剂、中药制剂、优质抗生素等联合使用进行药物保健; (3) 控制人流与物流, 禁止猪只流动与市场交易, 控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2.2 蓝耳病 (PRRS)

2.2.1 蓝耳病病毒的变异特性 (PRRSV)

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在已知的RNA病毒中, PRRSV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 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 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 一个猪场、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经典蓝耳病病毒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HP-PRRSV) , 并同属于美洲型。两个病毒株之间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HP-PRRSV在NSP2蛋白中存在30个氨基酸的缺失, 其毒力增强, 致病力增高, 以病毒接种健康试验猪死亡率高达40%~100%, 病猪发热, 肺炎症状明显, 并有神经症状;而经典PRRSV致病性较温和, 死亡率不高。

经典蓝耳病病毒代表毒株有CH-1a株、BJ-4株、YA1株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HP-PRRSV) 代表株有JxA1株、HuN4株、SYO608株等。近年来研究证实, HP-PRRSV是由国内经典蓝耳病CH-1a毒株逐步演变而来的, 已成为当前我国猪群中引发蓝耳病的主要流行毒株, 占绝对优势。HP-PRRSV随着免疫力的增大, 还在逐步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个别核苷酸发生突变与基因缺失等。2010年杨汉春教授报道, 对PRRSV监测发现, 猪群中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出现变异, 其氨基酸出现缺失与插入, 并导致其毒力增强。这必将会增加我国猪蓝耳病发生的复杂性, 加重了防控本病的难度。

2.2.2 蓝耳病的免疫

2.2.2. 1 疫苗产生免疫的滞缓性

接种疫苗后14 d产生抗体, 25 d后达到最高值, 35 d后消失。尽管PRRSV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抗体, 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 临床上PRRSV仍表现为长期的持续性感染, 说明体液免疫保护作用并不完全。

PRRSV感染猪体后, 28 d出现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生, 在第49天达到高峰, 第77天开始下降;病毒还能刺激辅助性T细胞 (TH) 和杀伤性细胞 (TC) 产生, 说明PRRSV可以诱导猪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

蓝耳病疫苗的免疫, 同源性疫苗免疫力比异源性疫苗的免疫力要高, 交叉保护作用, 不同的毒株有高有低, 差别很大。这就造成用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 有的猪场效果很好, 有的猪场效果不理想。

2.2.2. 2 蓝耳病病毒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DE)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DE) 即当体液抗体存在时, 蓝耳病病毒在细胞上复制病毒的能力反而增强。当猪体感染病毒后, 产生的体液抗体, 不但不能干扰病毒繁殖, 体液抗体对PRRSV的感染还具有促进的作用, 使PRRSV的增殖与复制反而得到加强, 说明体液免疫不能有效地保护猪只不发病。

2.2.2. 3 蓝耳病病毒具有超强的逃避或调控机体免疫监视的能力

研究表明, 蓝耳病病毒氨基酸第N44糖链与其前一个N糖链之间正好是病毒的中和表位, 由于存在空间位阻作用而影响中和抗体对中和表位的有效识别, 从而降低了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 使蓝耳病病毒能够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与免疫保护, 致使病毒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带毒达2~3年之久, 呈现持续性感染, 长期向外排毒, 难于根除, 增大了本病的防控难度。

2.2.2.4免疫抑制

病毒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 诱导肺部巨噬细胞、血液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发生凋亡;引发外周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而造成了猪体免疫抑制、免疫力下降, 易诱发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 致使猪只发病死亡。

2010年在韩国、俄罗斯等国发生欧洲型PRRSV流行, 香港特区的猪场也分离到欧洲型PRRSV病毒株, 我国也将面临着欧洲型PRRSV的威胁。

2.2.3 防控对策

(1) 生物安全措施; (2) 稳定种猪群:疾病监控、检测, 淘汰阳性猪、种公猪 (精液传播) 、净化猪群; (3) 培育健康后备种猪:免疫、检疫、保健、淘汰; (4) 科学管理; (5) 免疫预防与药物保健: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2.3 猪瘟 (CSF)

2.3.1 猪瘟流行态势

据有关报道, 我国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感染率为15.3%, 猪瘟抗体的合格率为77.8%。当前猪瘟在各地都有发生, 疫情呈全国性分布, 散发病例常年不断, 典型病例经常发生, 并有上升的态势。表现在临床上典型猪瘟增多 (占猪瘟病例的5%) , 感染强度增强, 发病率与病死率升高, 免疫失败普遍存在, 应引起高度重视。

2.3.2 猪瘟的持续性感染

种猪带毒非常普遍, 据王在时研究员报告, 妊娠母猪带毒率为43%, 成为猪场传播猪瘟的主要传播源。母猪隐性感染猪瘟病毒, 不出现临床症状, 妊娠后病毒通过母体胎盘传给仔猪, 引起仔猪先天性感染病毒, 造成仔猪免疫耐受, 哺乳仔猪与保育猪发病死亡。由于母猪持续性感染病毒, 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同时存在一个猪舍或一个猪群内反复交替地进行传播, 在猪场形成猪瘟感染传播的恶性循环链。当前, 我国种猪中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形式, 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 引发母猪流产、产死胎与弱仔, 并导致仔猪终生带毒。后备种猪与育肥猪先天感染病毒后, 成为隐性感染或带毒者, 然后通过流通与交易而造成猪瘟病毒的传播, 成为其他猪群发生猪瘟的传染源。

2.3.3 猪瘟的免疫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疫苗是我国研发的、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疫苗。但近年来, 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猪瘟牛睾丸细胞弱毒疫苗被牛黏膜病病毒污染 (BVDV) 以及猪瘟脾淋苗掺假污染疫苗两个方面, 造成猪瘟疫苗质量不稳定, 免疫效果不佳。用污染BVDV的疫苗给猪免疫接种, 不仅会造成BVDV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使其抗体产量低, 造成免疫失败, 诱发非典型猪瘟的发生;而且BVDV还可直接引起猪只发病, 2~4周龄的仔猪发病率为50%, 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缓慢、消瘦、结膜炎、关节炎、腹泻等, 发病猪只多数会发生死亡。剖检可见扣状肿, 类似慢性猪瘟的病理变化。BVDV还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与弱仔等。

2.3.4 防控对策

(1) 生物安全与科学管理; (2) 免疫接种:ST-传代细胞活疫苗和猪瘟脾淋苗; (3) 疫病监测:母猪检出带毒猪只、净化种猪群。仔猪严格检疫, 淘汰带毒猪, 确保后备猪安全; (4) 药物保健。

2.4 圆环病毒2型感染 (PCV2)

2.4.1 流行态势

目前我国猪群中圆环病毒2型呈现多基因态势, 包括PCV2A、PCV2B、PCV2D、PCV2C。1999~2000年我国PCV2分离株为PCV2A, 2001~2002年猪群感染仍以PCV2A为主, 但也出现了PCV2B毒株。从2003年开始PCV2B毒株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到2007年 (10) 2009年, 分离株中PCV2B高达95%以上, 占据绝对的优势。目前, 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毒株为PCV2B, 其毒力很强, 致病力比PCV2A毒株的毒力强很多倍。不同的国家与地区PCV2型的基因型也存在地区差异。比如河南省流行的PCV2毒株与欧洲流行株同源性较高, 可能是80年代以来从法国引入种猪带入的;山东与甘肃分离株与台湾毒株同源性较高;国内多数分离株则与北美洲地区毒株相近;广东毒株与丹麦和法国毒株亲缘关系相近;新疆主要流行毒株为PCV2C与PCV2A毒株。

全国猪场平均PCV2型检出阳性率为58.75%, 猪群中感染PCV2型的平均阳性率为38.74%, 平均发病死亡率为14%, 如有蓝耳病、猪瘟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 死亡率可达20%~50%。PCV2型也存在持续性感染与免疫抑制, 并能引发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 (CT) 、仔猪腹泻、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增生性坏死性肺炎 (PNP) 、育肥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PDNS)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PRDC) 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多种疾病, 危害很大。本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全球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应严防严控。

2.4.2 防控对策

2.4.2. 1 生物安全

消毒、隔离分群饲养、“全进全出”。

2.4.2. 2 免疫接种

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仔猪3周龄首免, 间隔3周2免, 每次每头肌注1 ml;后备种猪配种前免疫1次, 间隔3周加强免疫1次, 每次每头肌注2 ml, 然后发情配种;生产母猪产前1个月免疫1次, 每头肌注2 ml。

2.4.2. 3 药物保健

细胞因子制剂配合中药制剂联合使用, 分阶段实施保健。

2.4.2. 4 严格检疫

抓好后备种猪的培育, 净化种群, 淘汰带毒阳性猪只。

2.5 猪流感

我国猪群中发生的流感主要是由甲型流感H1N1、H3N2、H9N2等型病毒引发的。据有关报道, 以H1N1为主要, 其检出阳性率为47%, 其次为H3N2, 其阳性检出率为28%。H1N1流感病毒由猪、鸟类与人类的病毒基因在猪体内杂交而成, 禽流感病毒是产生新的人流感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库, 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又可通过不同的受体进入猪体细胞内, 在猪体内复制病毒, 通过基因重组, 产生新的流感病毒, 猪可成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加工厂”。因此, 防控好猪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就是变异频繁、血清亚型众多。病毒主要是通过抗原漂移 (drift) 和抗原转变 (shift) 两个方面突变, 产生新的亚型毒株和毒株毒力的变异, 对人和动物构成严重威胁。

猪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流行, 但多数病例的发生常与气候变化、应激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快, 传播迅速, 2~3 d内可波及全群, 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很低。由于本病具有免疫抑制的特性, 常与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及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 并继发多种经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波氏杆菌、大肠杆菌等, 使病情加重, 并增大死亡率,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防控对策:科学管理、生物安全、净化环境、药物防治。

2.6 细菌性疾病

在猪疫病发生与流行过程中, 细菌主要是由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两个方面进入猪体, 诱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夏秋季节多见继发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弓形体病、沙门氏菌病等;冬季与早春季节多见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等。猪群常由于发生病毒混合感染, 又有多种细菌的继发感染, 致使病原体多元化, 临床症状复杂化, 不仅增大了疫病的防控难度, 而且增高了发病率与死亡率, 应高度重视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6.1 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

2004~2007年从全国各地发病猪只的病理材料中分离出315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 经O血清分型鉴定, 分离出34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 其中以O161、O8、O11、O138、O101和O26为多, 共计为157株菌株, 占定型菌株的49.8%。证实了一些能引起人和家禽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在猪群中也能流行。种系分群研究显示:97株 (占30.8%) 属于A群、92株 (29.2%) 属于B1群、55株 (占17.5%) 属于B2群、71株 (占22.5%) 属于D群。说明我国猪群中优势种系群为A群和B1群。毒力试验证实:血清型中的B2群和D群的菌株, 其毒力与致病力明显高于A群和B1群的菌株。

引起仔猪拉稀时, 粪便颜色有黄白色、乳白色、绿色、灰色, 水样, 严重血便, 用多种抗生素防治无效。哺乳仔猪死亡率90%左右, 断奶猪达40%~60%。

防控对策: (1) 加强临产母猪与仔猪的科学管理; (2) 消毒:环境与猪舍卫生; (3) 药物保健:细胞因子制剂、微生态制剂等; (4) 治疗:细胞因子制剂、中药制剂。

2.6.2 副猪嗜血杆菌病

耐药性特强, 多种抗生素防治无效, 疫苗接种与药物保健同时并举。

2.6.3 猪肺疫

A型与D型血清型菌株出现, 致病力增强;B型血清型 (经典细菌株) 菌株减少。

2.6.4 附红细胞体病

篇4: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合理膳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适宜运动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个人的身体状况,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应适度量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健康人可以根据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最大心率=220-年龄,每周至少运动3次。

戒烟的人,不论吸烟多久,都应该戒烟。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对身体都有好处,都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平衡,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良好状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将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篇5: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

一、公司架构设计

公司架构设计,主要是维护股东利益、防范股东纠纷,同时,可以帮助公司设计项目公司、关联架构、交叉持股。通常来说,新设立的公司(企业)往往忽视这一部分内容,股东之间商量好持股比例和分配比例,余下由工作人员简单的使用工商局的文本,并没有为本公司量身定制公司章股等文件。公司步入经营后,股东之间一旦产生矛盾,犹如夫妻不和,往往给公司造成致命打击甚至解体。

二、合同管理

公司的经营就是一系列合同的签订、履地及终止的过程,合同是企业经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顾问律师根据客户的经营特点,对于经常使用的合同类型制定合同文本,同时提供合同审查服务。合同审查通常是律师顾问服务中工作量比较大的工作。

三、建章立制

帮助企业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

四、人力资源法律服务

自从《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对企业的约束相对严格。劳动合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几乎所有的顾问单位都有劳动争议方面的问题。

五、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包括对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发现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提供法律服务

七、专项法律服务

提供重大事项法律服务即针对甲方改制、股本调整、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清算、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公司结构优化及重大资本运营行为,或者出售、购买重要资产、进行重大对外投资、签订重大经济合同等重大经营行为,提供参与式、综合性法律顾问服务,包括参与可行性研究、制定方案、参加谈判,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审核或准备各类法律文件等。

中顾法律网企业法律服务包六大内容:全年六期《企业法律顾问》杂志;中顾金牌律师团提供每年两次免费企业法务内训;企业法律手机报;企业法律工具包;企业免费法律咨询电话;大型企业法律年会。

法律服务一般包括哪些、通过电话、传真、Email、MSN、北京合同律师网法律论坛和约见方式提供合同法律咨询;、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类不同用途的合同范本;、为客户及时提供合同法律法规最新资讯;

4、合同违约索赔;、出具律师函、法律意见书、办理律师见证;

6、代表客户同纠纷他方进行磋商、谈判,直至参加诉讼、调解或仲裁活动;

7、收集、核实、分析、编排、组织证据,起草、制作提起诉讼、仲裁所需的各项法律文件;

8、出席法庭或仲裁庭,参加事实调查和证据质证、进行辩论、发表律师代理意见;

9、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10、协助公司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防范、化解法律风险,提供合同履约监管法律服务;

11、为客户保管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档案;

12、起草、审查、修改协议、合同、章程、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等法律文件;

13、应邀代表公司进行合同签约谈判;

14、接受公司法务部门外包服务,派驻常驻律师,与公司共建法务部门;

15、代理公司合同诉讼、仲裁;

16、资信调查、律师尽职调查,处理非诉讼法律事务;

17、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律培训;

18、根据客户的需要,列席重大会议,现场提供法律咨询;

19、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法律顾问的名义对外签发律师函;

20、根据顾问单位的需要,提前介入公司各项投资活动,并提供有关的法律服务;

21、参与顾问单位的重大项目谈判,并提供法律意见;

22、合同价款催收,债权清收;

23、免费在北京合同律师网为公司发布法律公告;

篇6:机房建设主要包括

1.机房装修 2.电气系统 3.空调系统 4.门禁系统 5.监控系统 6.消防系统

设计原则

实用性和先进性 安全可靠性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标准化

经济性/投资保护

机房装修

计算机房的室内装修工程施工验收主要包括吊顶、隔断墙、门、窗、墙壁装修、地面、活动地板的施工验收及其他室内作业。装修材料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刺激性的材料,尽量选择难燃、阻燃材料,否则应尽可能涂防火涂料。

电气系统

供配电系统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应为380V/200V、50HZ。供配电方式为双路供电系统加UPS电源及柴油发电机设备,并对空调系统和其他用电设备单独供电,以避免空调系统启停对重要用电设备的干扰。为防止机房设备的损坏和数据的丢失,机房防雷尤其重要。防雷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0Ω。

电气系统主要分为:机房供电电源系统、机房UPS电源配电系统、机房动力配电系统、机房照明系统;

空调系统

机房中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运行中散热量大而且集中,散湿量极小,散热量的95%是显热,热湿比极大,焓差小。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处理可近似作为一个等湿降温过程。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充分考虑了计算机设备的特点,在相同制冷量的基础上,加大了风量。加之专用的送回风风库,送、回风均匀,能够较为迅速、有效地带走机器热量。同时专用空调可实现对湿度的自动控制,使计算机设备不论在极湿润的夏季还是在极干躁的冬季都能在恒湿状态下正常工作

机房内专用空调采用下送风上回风方式:

门禁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重要区域设备和资料的安全,便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对进入这些重要区域的人员实行各种方式的门禁管理,以便限制人员随意进出。本系统应具有消防联动功能,当火灾发生时控制系统将所有的门打开,以便人员疏散。

监控系统

监控布点机房中有大量的服务器及机柜、机架。由于这些机柜及机架一般比较高,所以监控的死角比较多,因此在电视监控布点时主要考虑各个出入口,每一排机柜之间安装摄象机。如果在各出入口的空间比较大,可考虑采用带变焦的摄象机,在每一排的机柜之间,根据监视距离,配定焦摄象机即可。如果机房有多个房间的话,可考虑在UPS房和控制机房内安装摄象机。在安装闭路电视的同时,也可考虑在重要的机房档案库安装防盗报警系统以加强防范手段。机房远程监控系统图:

消防系统

计算机机房除应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如:机房建筑的防火、加强防火管理等措施外,同时必须具备消防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

上一篇:骨干教师培训开班学员发言稿下一篇:教师个人进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