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2024-04-10

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共9篇)

篇1: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诊所基本标准

一、人员

(一)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

(二)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三)设医技科室的,每医技科室至少有1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房屋

(一)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二)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处置室。

(三)每室独立且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其中治疗室、处置室的使用面积均不少于10平方米;如设观察室,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三、设备

(一)基本设备。

诊桌、诊椅、方盘、纱布罐、诊察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药品柜、紫外线消毒灯、污物桶、高压灭菌设备、处置台。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四、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五、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篇2: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诊所

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住院病床(产床),只提供易于诊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一、人员

(一)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

(二)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三)设医技科室的,每医技科室至少有1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房屋

(一)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二)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处置室。

(三)每室独立且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其中治疗室、处置室的使用面积均不少于10平方米;如设观察室,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三、设备

(一)基本设备。

诊桌、诊椅、方盘、纱布罐、诊察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药品柜、紫外线消毒灯、污物桶、高压灭菌设备、处置台。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四、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五、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口腔诊所

一、口腔综合治疗台

至少设口腔综合治疗台1台。

二、人员

(一)医师。

1.至少有1名取得口腔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从事口腔诊疗工作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2.每增设2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口腔医师。3.设4台以上口腔综合治疗台的,至少有1名具有口腔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二)护士。

1.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2.每增加3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

三、房屋

(一)设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2台以上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每台建筑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二)诊室中每口腔综合治疗台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三)房屋设置要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

四、设备

(一)基本设备。

光固化灯、超声洁治器、空气净化设备、高压灭菌设备。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每口腔综合治疗台单元设备。

牙科治疗椅(附手术灯1个、痰盂1个、器械盘1个)1台,高速和低速牙科切割装置1套,吸唾装置1套,三用喷枪1支,医师座椅1张,病历书写桌1张,口腔检查器械1套。诊疗器械符合一人一用一消毒配置。

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五、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六、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卫生所(室)、医务室

篇3: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一、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方法

在传统汉语学科中,关于英汉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等一系列方法,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在对外英译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采取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结合法等方法将传统中医名词术语译成英文,推广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1]。

1.音译法。音译法可以说是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使用较多的,也是保留传统中医特色最多的一种翻译方法。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把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中文拼音字母直接以相同或相似的英文字母来表达语音的一种英文翻译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成熟于中国,其传承发展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不同于西医的医学体系。因此,即使西医中也有许多的名词术语,可能在名称和写法上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名词术语相同,有的术语可以直接借鉴西医的英译方法,直接借用,但是传统中医中有很大一部分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西医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像“阴、阳、气”等其他中医术语的翻译,应该采用音译法,译成“yin、yang、qi”。这种翻译方法既充分保留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医特色,也有利于他国人对于中医药学文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2.直译法。直译法,即采取的是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这种英译方法能够充分保留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本来面貌。通过对《WHO西太平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解读,不难发现,书中有些中医专业基本名词术语在翻译时,采取的是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也就是将名词术语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由于其中医含义与现代西医的意义相近,因此可以借用西医的含义来加以解释。例如,“心痛、中经”分别翻译为“heart pain、meridian stoke”。

3.意译法。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本土的医学,在中国的本土上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深受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点染。因此中医基本专业名词术语有许多带有传统文化特色,如果采取音译、直译或其他翻译方法将无法表达中医药的文化内涵,传播到海外也难以让人理解,因此采取意译法进行翻译,避免了其他方法的错误,也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医术语原本的含义。例如,“肾气不固证”译为“kidney qi insecurity pattern/syndrome”。

4.音意结合法。所谓的音意结合法,就是将部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将名词术语拆开,其中一部分音译,而剩下的另一部分采用意译进行翻译的一种英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主要体现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的脏腑、“气”病学说以及其他中医药学科名词术语当中。

脏腑在传统中医药学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与现代西医中的脏器虽然所属器官可能有相同之处,但是其深层次的内涵却不一致,如果完全采用西医的表达方式,将无法完全诠释其深层次的内涵,特别是关于中医药学中的“五脏”、“六腑”两个专业术语翻译。“五脏”、“六腑”的翻译从“five solid organs”、“six hollow organs”转化为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将它们分别译为“five zang-organs”、“six fu-organs”。音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保留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并且与现代西医名词术语的形式不一致,让学习者更加了解中医与西医的差别,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关注。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其不规范现象,本文主要从英译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本身定义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1.英译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当前,关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不一致,国内外相关标准比较多,其中相对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权威的国际标准有:(1)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而对于国内关于英译的标准相对比较多,其中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2006);(2)《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等一系列的国家标准[2]。因此,导致在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考量,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

另外,这些国际、国家提出的标准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导致在中医教材的编写与中医相关字典的编纂过程中出现比较大的麻烦。由于编者在英文翻译时使用的标准不一,因此,中医药专业教材与相关的中医药字典、词典的相关翻译出现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给后学者与研究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且会使其不规范现象循环往复,影响了其正常的使用,也影响了其更广阔的传播。

2.中医药专业名词术语本身定义的不确定性。中医药专业术语的定义是前人对其内容更翔实的解释,但是由于解释标准的不统一性,在对于中国学生中文角度来看,对于基本名词术语的解释基本上不是问题,但是将中文意思转译成英文,这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就大了,可能同一个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会被译成完全不同的英文状态。由于缺乏统一的中文作为标准,因此在英译过程中,会随着译者的意志而发生不同,这影响了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3]。因此,需要统一、科学的中医药英译标准,使用一致的词典、字典、教材,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药文化,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简单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标准化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长期发展,关系着中医药事业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事业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着中医药全行业对于中医药事业的认识是否全面……因此,不规范现象应该尽可能避免,并且采取行动减少其不规范的发生。根据上述的中医药不规范现象的分析,提出中医药标准化的简单建议,希望通过每个人的行动,能够为中医药规范化略尽微力。

首先,对于中医药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可以利用国际标准化机构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编制统一的标准,并不断加强英译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其次,中医药的标准化已经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奋斗历程,对于前期的相关工作应该予以总结,对于规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制定相对全行业统一的标准,推动其走向国际化。从基本入手,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入手,从源头抓起才能全面控制不规范现象的蔓延。

中医药事业的规范化历程经历了长期发展,从“垂髫小儿”,已走向“弱冠之年”,中医药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事业还需要不断向前迈进,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应该努力前行,制定更加规范统一的国际标准,推动其健康发展。

摘要:中医药学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医药的英译工作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英文翻译,特别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过程将会成为英译的焦点问题。首先,论述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其英译的几种方法;其次,分析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规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道路上标准化的可行性的个人见解,推动中医药英译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为中医药事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蒋继彪.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赵霞.标准化视域下中医术语英译标准[M].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0).

篇4: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颈椎病 治疗方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9-0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扭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本病原则上以保守治疗为主,选用两种或多种疗法综合治疗较为普遍,均取得一定效果。

1 针刺

1.1 电针。鞠丹等[1]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取穴,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0%和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果发现: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1.2 银质针。何林宜等[2]将140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牵引加手法治疗,改良银质针艾灸组同时接受银质针艾灸加小针刀加药物注射疗法,发现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有显著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1.3 小针刀。李淑文[3]运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236例颈椎病,每周一次。配合中药热敷一天一次。总有效率达到97.9%。认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疗效,方法简单易行,安全,见效快,疗效稳定。

1.4 刺络拔罐。姜京明等[4]运用刺经络拔火罐疗法治疗血瘀型颈椎病100例,取得满意效果。

2 推拿

张秋实等[5]运用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综合手法治疗。

3 牵引

田金尧等[6]采用颈椎牵引椅及颈椎推拿及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230例。经过上述治疗1~2疗程后,总有效率95.7%。发现该方法治疗颈椎病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相邻椎体关节的影响,避免了用力过度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

4 中药

4.1 中药内服。杜伟华[7]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取穴风池、天柱、完骨、晕听区、百会、列缺及2~4对颈夹脊穴。口服通脉止眩汤,药物组成:地龙10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0g,羌活10g,没药5g,当归15g,香附10g,牛膝15g,秦艽10g,五灵脂10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发现针刺配合口服中药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或单纯中药治疗。

4.2 中药外用。孙唯珺[8]发现中药熏蒸对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痛人症状改善显著。

5 水针

曾顺军等[9]将60例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牵引状态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常规予以颈椎病推拿配合颈椎牵引。2组均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12.0%,对照组复发率58.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6 穴位埋线

黄延璜[10]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椎病,近期、远期疗效满意,且方法简便,省时间,痛苦小,适合治疗各年龄段的颈椎病患者。

7 练功

周勇等[11]对大学生颈椎病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进行八段锦锻炼,B组进行手法治疗,C组采用药物疗法;治疗实验为6个月,实验前后对受试者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八段锦锻炼的效果相对手法和药物治疗要更好。

8 结语

综上表明,颈椎病治疗方多,新技术发展快。笔者认为,在目前众多的治疗手段中,方法的选择成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患者的体质、颈椎病的类型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从安全、经济、疗效等方面规范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手段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鞠丹,高维滨,张萍萍.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32-33

[2] 何林宜,邵家林,邓玲.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0):18-19

[3] 李淑文.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7(21):201-202

[4] 姜京明,叶禹,杨武,等.刺络拔罐治疗血瘀型颈椎病100例[J].中医药导报,2009,15(2):59

[5] 张秋实,王丰.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6-117

[6] 田金尧,苏改梅,郝希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230例[J].陕西中医,2011,32(12):1653-1654

[7] 杜伟华,周军霞,杜若瑾.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2):1794-1795

[8] 孙唯珺.中药熏蒸对不同分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0):2671-2672

[9] 曾顺军,范志勇,栗漩,等.牵引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5):732-734

[10] 黄延璜.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486例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0,28(2):145

篇5: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卫医政发〔2010〕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公布以来,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行诊所的基本标准,切实加强诊所的准入管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诊所的基本标准已不能满足准入管理的需要。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并保障诊所的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对诊所的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诊所基本标准》。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诊所基本标准》是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诊所执业登记和校验的重要依据。对于申请执业登记和校验的诊所,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诊所基本标准》进行现场检查。对于达不到《诊所基本标准》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予以登记和校验。因经济状况等原因,部分地区确需对《诊所基本标准》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调整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并报我部备案。

二、《诊所基本标准》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不符合《诊所基本标准》要求的诊所,应当于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逾期不符合《诊所基本标准》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1994年我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第30号)中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口腔诊所、美容整形外科诊所、精神卫生诊所的基本标准同时废止。附件:诊所基本标准 二○一○年八月二日[1]

2附件编辑

诊所基本标准[1]

诊所

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住院病床(产床),只提供易于诊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一、人员

(一)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

(二)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三)设医技科室的,每医技科室至少有1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房屋

(一)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二)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处置室。

(三)每室独立且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其中治疗室、处置室的使用面积均不少于10平方米;如设观察室,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三、设备

(一)基本设备。

诊桌、诊椅、方盘、纱布罐、诊察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药品柜、紫外线消毒灯、污物桶、高压灭菌设备、处置台。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四、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五、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1]

口腔诊所

一、口腔综合治疗台

至少设口腔综合治疗台1台。

二、人员

(一)医师。

1.至少有1名取得口腔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从事口腔诊疗工作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

2.每增设2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口腔医师。

3.设4台以上口腔综合治疗台的,至少有1名具有口腔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二)护士。

1.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2.每增加3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

三、房屋

(一)设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2台以上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每台建筑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二)诊室中每口腔综合治疗台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三)房屋设置要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

四、设备

(一)基本设备。

光固化灯、超声洁治器、空气净化设备、高压灭菌设备。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每口腔综合治疗台单元设备。

牙科治疗椅(附手术灯1个、痰盂1个、器械盘1个)1台,高速和低速牙科切割装置1套,吸唾装置1套,三用喷枪1支,医师座椅1张,病历书写桌1张,口腔检查器械1套。诊疗器械符合一人一用一消毒配置。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五、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六、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1]

卫生所(室)、医务室

篇6:最新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标准

(一)场所设置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国医堂,其诊断治疗区不少于60㎡(不含中药房和中药调剂室)。

2、中医诊断室、中医康复治疗室、中药房、中药库必须设置齐全,有条件的可设置煎药室,煎药室面积不少于10㎡。

3、国医堂必须设有2个以上中医诊室,设立中医康复治疗室,成为独立的中医特色诊疗区域。中医特色诊疗区内至少设置4个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室(含三维牵引室、针灸推拿室、中药熏蒸室、中医微创手术室等),能够开展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5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二)设备配置

1、中医药基础设备:如火罐、针灸针、神灯、脉诊包、检查床等;

2、其他设备至少具备5种以上:如三维多功能牵引床、中药蒸汽浴疗床、颈腰椎治疗仪、骨创伤治疗仪、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高能生物场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中药超声雾化器、中药粉碎机、自动煎药机、TOP、电针仪等。

(三)人员配备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中医师2~3人,其中有1名高年资的中医类执业医师(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

2、中医药人员占医院医师总数10%以上。

3、中药房工作人员应具备药士资格,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4、中医药人员每年参加市、州级及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率不低于50%;参加县级中医药知识及适宜技术培训率不低于80%。

(四)中药房建设

1、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冷藏柜等,其中中药饮片柜(药斗)要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

2、饮片调剂室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

(五)建筑装饰

国医堂建筑装饰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氛围,古色古韵、亲民祥和。按照《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的要求,从外部环境、内部装饰和内涵建设上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

二、名医堂建设标准

(一)诊室设置

1、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名医堂

2、三级中医机构设6~8个,二级以上中医机构设4个以上中医专科诊室或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室,诊室设置相对集中,一人一诊室,室内有屏风遮挡。

3、三级中医机构名医堂面积≥300㎡,二级中医机构名医堂面积≥150㎡。

4、名医堂各诊室应统一悬挂标识牌及医师公示牌,体现中式风格,内容包括科室名称、医师照片、姓名、性别、职称、专长、出诊时间等。

(二)人员配备

1、三级中医机构至少配备8名主任医师职称的中医类执业医师(已获省级名医、大师等称号,或专科、学科带头人优先);二级中医机构至少配备4名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类执业医师。

2、配备与应诊专家数相一致的专职陪检护士。

(三)中药房建设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进行建设。

1、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及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2、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冷藏柜等,其中中药饮片柜(药斗)要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

3、饮片调剂室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不少于350种。

4、提供煎药服务,煎药室面积不少于15㎡。

5、中药房要突出中药元素,体现中药文化,如:设置中药标本,饮片柜上摆放青花瓷瓶,张贴煎药、服药、注意事项等中药常识的宣传。

6、配备与开展中医药服务相适应的中医诊疗设备不少于10种。

7、实行信息化管理。

三、中医养生堂建设标准

(一)科室设置

1、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设立中医养生堂。

2、中医养生堂面积不少于80㎡。

3、中医养生堂各诊室应统一悬挂科室标识牌,体现中医文化元素。

4、配备与开展中医药服务相适应的中医诊疗设备不少于5种。

5、中医养生堂至少配备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执业医师。

(二)服务内容

1、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

2、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健康处方。

3、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标准

(一)场所设置

1、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设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示教诊室≥20m2,有固定的工作区域,至少有保证3人以上开展工作的基本办公家具、计算机设备和上网条件;诊断桌椅、文件柜和屏风等家具应体现中式风格;装饰要体现中医元素;诊室外悬挂专家个人简介。

3、名老中医示教观摩室≥30m2,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有条件建设单位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名老中医资料室(阅览室)≥50m2,整理、陈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成果,有条件建设单位应建立电子阅览室。

(二)学术经验继承和发展

1、建立学术思想挖掘平台

①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个人医案、教案、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原始文字材料;

②收集整理与名老中医药专家生平有关的文字记载、图片、实物、声像资料等,分类整理,妥善归档,分析研究,复制备份,并形成台帐。

2、建立中医药传承教育平台

①采用“1+X”、“一代带二代”、隔代传等多种模式加快继承和培养的步伐;

②继承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著作和本专科经典著作1至2本,并在学习记录中能体现自己的学习心得,结合临床实践,提炼和创新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③建立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3、建立中医药特色服务平台

①老中医应身体力行,坚持师生共同门诊、查房; ②建立门诊日志、查房记录(会诊)、学术研讨(讲座记录)3本台帐;

③有效整理老中医临床验方或诊疗技法,将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转化为特色明显的相关病种的中医诊疗技术规范,指导临床实践,并加以推广应用。

4、建立中医药学术科研平

①开展研究导师学术思想与经验的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和论著,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工作之中;

②研究名老中医专家成才规律;

③有条件的单位可结合名老中医擅长治疗之病种,研制开发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

(三)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

1、工作室以师承的形式开展工作,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每个工作室有1名导师,3~5名相对固定的继承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2、继承人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志于研究和继承导师学术经验,与指导老师在同一单位,所从事的专业基本对口。

3、继承人需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中医工作8年以上;工作室负责人应由导师推荐认可,部、省属医疗机构工作室负责人应具备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市州级医疗机构工作室负责人应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

4、重点培养传承团队中2名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和5名中级职称中医药人员。

5、面向全省开放,接受外单位进修、研修人员,形成培养中医药传承型人才的流动站。

6、开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扩大培训覆盖面。

(四)保障与管理

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有序的日常管理,规范的经费使用办法。

1、组织保障建设单位成立领导小组,确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的管理和考核,并按对工作室建设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备案。

2、制度保障建立负责人职责、各部门牵头人职能安排、传承研究制度、信息网络建设和维护等制度,并装订成册。

3、经费管理经费专款专用,每考核应包括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经费使用范围:

①工作室的硬件配置;

②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等; ③开展科研项目;

④承办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⑤购买相关书籍、资料等;

⑥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等; ⑦开展科研协作;

篇7:最新诊所聘用合同

甲方:                   诊所

乙方:

身份证号码:                                 住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如下:

一、合同期限

1、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_ 年(自二0   年   月  日至二0   年  月  日),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自二0   年   月  日至二0 _  年  _月_ 日)。

2、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合同期满,甲、乙双方均希望继续合作时,须在本合同届满前两周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二、工作岗位。

1、甲方根据诊所工作需要及乙方的资历,聘用乙方在    岗位,从事    工作。乙方职务。

2、甲方有权根据实际需要及乙方能力情况调动乙方工作,乙方应服从甲方工作安排。

三、聘用条件

1、乙方的聘用条件如下,(1)乙方向甲方保证下列聘用条件的真实性:(2)乙方拥有有效资格(证件)

四、工作时间

1、甲方根据诊所医疗工作特点,规定乙方的工作时间,每天工作时间根据需要具体安排,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一天。

2、甲方有权根据诊所工作性质延长乙方工作时间,但应按《劳动法》的规定,给予乙方适当的加班工资。

五、劳动报酬

乙方的报酬按甲方规定的工资标准执行,效益提成另计。

六、合同的变更、解除和违约责任

1、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变更合同,变更后的合同内容或有关条款经双方签章后即可生效。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或其它原因,乙方可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但需于一月前提出书面申请。

(1)甲方未按合同的约定支付工资报酬的;(2)因身体健康状况不能继续从事该工作;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涂改或代签无效。

八、甲方持有本合同的最终解释权。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篇8:浅谈中医药基本词汇的标准化问题

关键词:中医药,基本词汇,标准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自然、人文资源重新配置以求得其为人类共享效益的时代,中医药事业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事业,在中国这块神州大地上已经历经了几千年之久,让中医药事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跟随时代的步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是国际化的视野,需要对中医药事业进行有效的整理、规范和标准,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基本词汇也是一样的,只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药基本词汇才能为中医药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有关中医药事业规范化、标准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也涉及到中医药基本词汇的相关论著,但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述的文章则不多,然而,中医药基本词汇作为中医药学基本组成部分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

一、中医药基本词汇历史的简单论述

近些年兴起的新兴学科———术语学,使我国传统词汇统一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推动了中国传统词汇全面发展进程。在古代,汉语词汇的统一工作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有着古老而光荣的历史,并为我国词汇的规范化工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也为现代各类传统词汇分支学科的规范化工作树立标杆。从《尔雅》、《说文解字》到《辞海》、《辞源》等都为现代辞书的编纂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到现代,《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一系列汉语字典、词典的编纂都为我国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初级状态的词汇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同样,伴随着传统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展开,为中医药现代的各项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中医药基本词汇也伴随着传统词汇的规范化和中医药的发展,并不断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一)中医药基本词汇形成雏形

中医药基本词汇体系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建立之初已独具特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命名原则与方法。如《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部著作中详细提出了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并提出了中医药的相关基本概念的中医药专业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四诊、治则、治法、制方、配伍等,基本奠定了中医药专业词汇的基本框架体系。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收集大量资料,写出了中医药经典巨作———《伤寒杂病论》,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出397法,113方;《金匮要略》部分专论内科杂病40余种,载262方,书中记载了大量中医的病名、证名、药名等,这些一直沿用至今;再到中药学的经典巨著———《神农本草经》,书中系统讲述了中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中药的用法、用则,提出了中药学的相关专业名词术语,如七情合和、药性配伍、四气五味等,并将记载的365味药物创新提出三品分类法的收药方法,另外,书中的大量相关药物的记载一直沿用至今,一直在中医药事业中发光发热,这些中医著作的传承推动了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虽然古代中国并未明确提出某种“标准”,却从专业角度对中医术语进行了隐形规范。

(二)中医药基本词汇发展成熟

两汉以后,随着新药物不断发现、外来医药传入等医疗活动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不断走向成熟,中医药基本词汇的规范化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出现新的名词术语;二是随着传统中医药学发展和改进,对传统中医药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原来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开展订正工作,将其中的正确的不断发扬光大,将其中的谬误加以改正。如南北朝时期,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补充、整理,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1]。该书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了多味药材,如前胡、百部等。在唐朝时,国家新修药典《新修本草》在《本草经集注》七百多味药的种基础上,新增加药物一百多种,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该书为了药物的鉴别,还配绘了药图。北宋时期,是我国中医药著作高度发展时期,先后编写了《开宝本草》、《本草图经》、《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一系列的中医药学相关的著作;南宋时期则编有《绍兴本草》[2],这些中医药相关理论书籍的编著均为中医药理论的完善提供保障。“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中医药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争鸣的局面。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临床辩证取得成果颇丰,出现了许多临床辩证新术语。明朝,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编纂的中医药教材———《本草纲目》,该书将书中的一千多味药材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等一系列的分类方法,将全部药材归为十六部六十大类,并依次排列,建构成明朝以前最完备的中医药词汇的基本体系。早在清朝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就要求医生处方所写药名必须使用通用名,开始注重中医药基本词汇书写和使用的规范统一。

近年来,卫生医学领域的基本词汇规范研究有了诸多进展,尤其在中医药学基本词汇标准规范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出台了相关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出版了一系列工具书、行业教材,建立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编纂中医药学名词大辞典等。这些均推动了中医药基本词汇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语言学角度看中医药基本词汇混乱的原因

中医药基本词汇出现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原因、中医药学本身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均会导致中医药基本词汇的使用混乱或者出现错误。接下来将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当前出现中医药基本词汇出现混乱的原因。

(一)中医药学与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关系密切

从传统语言文字学角度对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的中医药典籍受到当时语言文字的影响,中医药学相关理论知识也保持着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精髓。因此,使得中医药相关学科的专业词汇都带有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色彩。相当多的中医药基本词汇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如《内经》中的“阳气者若天与日”,这句话既带有传统哲学的色彩,也带有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哲学之思”、“咬文嚼字”、“诗歌韵律”等现象均是受到语言文字的影响,使中医药基本词汇带有语言文字学的特点。

(二)中医药基本词汇同一个概念所具有的名称所属不一

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义多词的现象是及其普遍的,导致中医药基本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混乱现象频出。这一点也基本上是受语言文字的影响,众所周知,传统的语言文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是及其普遍的,如“中风”一词,有类中风、真中风、外中风、内中风等一系列的“中风”,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却只用了“中风”一词来表述,容易让人不知所云。像这样的词汇,在纷繁的中医药学基本词汇中比比皆是。

综上,语言学角度分析当前导致中医药基本词汇出现混乱的原因,由于专业受限,不能准确的从中医药学角度以及其他方面分析当前中医药基本词汇出现混乱的原因。

三、中医药基本词汇的标准化初步设想

由于中医药事业在中国本土上已经经历了几千年,出现使用混乱现象是难免的。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学科越分越细,这种趋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4]因此,需要将中医药事业不断推向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学学科内的基本词汇的规范整理工作

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中医药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从根源做起,才能更好推动其发展。这一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相关的基本词汇需要与日常生活交际用语相区分,让其联系减少,减少歧义产生,让中医药专业词汇不带日常生活用语多带有的感情色彩;由于其一义多词现象,在选用术语表述时,原则派生性强的词汇;中医药专业词汇是长期发展形成的,因此,带有约定俗成性,已经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专业词汇,不能因其“理据错误”或“理据不足而被轻易更换”[5]。

(二)建立中医药基本词汇数据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医药事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中医药基本词汇数据库有利于更好地对中医药基本词汇进行整理,也有利于中医药基本词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医药基本词汇可以说是现代刚兴起的术语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对中医药基本词汇的个人分析和整理能够为术语学提供必要的帮助,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运用术语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对传统中医药基本词汇展开再整理工作对于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都有重要的作用,将推动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希望中医药学者以及与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者能够提出更多、更全面的方法,推动中医药的全面迈进。

参考文献

[1]李媛.中药名称规范化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

[2]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中医药报,1999,20(3).

[3]邹晓平.谈谈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及国际统一问题[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5).

[4]朱建平.浅谈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J].中医杂志,2003,44(4).

篇9: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2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动功等等。秦始皇、汉武帝等迷恋长生不老,导致当时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养生方术,风行于世,也对后世的“养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论、专著,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提倡以药物养生,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被认为是补养之品,如丹沙、朴硝、曾青、滑石、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计120种,既反映了当时养生学家对丹石的推崇,也开后世药饵养生之先河。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中,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也常被用作养生保健。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养生的主要目的,即为“尽享天年”。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既是养生的手段,也是养生的重要目的。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二)形神合一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耍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互涵

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

(四)正气为本

上一篇:老徐的散文下一篇:游塔子山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