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读懂了茶韵高三作文

2024-05-12

我努力读懂了茶韵高三作文(精选6篇)

篇1:我努力读懂了茶韵高三作文

从鲁迅《喝茶》中读懂了茶味的生活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在他的《喝茶》一文中说的。现在,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更多地出现在茶商的广告方面。通读《喝茶》,全文800多字,能为喝茶抹上亮点的这几句话,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摘出来,再借鲁迅先生之名嘴,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笔者在翻阅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时,意外地读到了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的这一则随笔《喝茶》。鲁迅先生擅写杂文,善拿一些生活现象“说事”,其立意如麻辣汤般,有点呛人。以《喝茶》为题,谈到了他对“骚人墨客的盛世清福感觉”。仅从鲁迅购茶、泡茶、品茶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直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太擅长茶道的人。鲁迅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人。但是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总是无时不表现出他的抑郁忧愁,他的愤世嫉俗,因而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喝茶。茶,本来是平民化的东西,老百姓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很平常的东西,然而却被鲁迅喝出了复杂的味来。

鲁迅在文中承认喝茶是“骚人墨客”的一种盛世清福般的享受,但他自己又不愿归类于此等“骚人墨客”之列。即便是他有了喝茶的机会,又生发出偏激的情感,将杂陈的浊世况味,融入到一杯清香淡静的茶汤中。如此喝茶,不仅享受不到清福,反而给心灵添了压力添了烦累。笔者就《喝茶》这篇原文,试着逐段解读分析,坦诚一下笔者对鲁迅先生性格另一面的认识。

“如果这盛世清福的感觉是骚人墨客的专属牌号,如果这盛世清福是晚会、论坛、峰会的马灯走场,如果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细腻感触,如果这盛世清福与粗人老农、劳工大众无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闭的先声,不要也罢。”鲁迅先生对“盛世清福”进行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解析后认为:无法让大众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罢”。鲁迅先生一连串以四个假设“如果”来抨击“盛世清福”,其实,这“感觉”是他自己的,但鲁迅先生总要扯到其他社会阶层,一杯温和的大众的茶,被他这么一搅味,却成了一杯烫手(不敢拿)、烫嘴(不敢亲近)、烫心(不敢下肚)的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先生谈自己喝茶,也持有“郑重其事”的态度。遗憾的是他从所购得的廉价茶的“色、味、形”方面,判断出自己上了当,买了劣质茶。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鲁迅先生坦诚自己使用茶具方法的不当,导致对喝茶感受的错误判断。“静坐无为”是雅喝的一种体验,自嘲自己的漫不经心,他无一刻余闲,还在写《吃教》一文,心思不在茶上,让“好味道”溜走了,因而喝不出茶的雅趣来。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鲁迅先生对人家的喝茶经验,不是点个赞,而是撂下风凉话。品茶本是文化的体验,工夫茶就更不用说,鲁迅说人家品茶程序是“极琐屑的”。这样就把本来很阳光的一句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给蒙了一层酸溜溜的露水。鲁迅先生极珍惜时间,这众所周知。他的那句名言“哪有什么时间?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也用上了。”鲁迅先生之所以说“极琐屑的”,是因为喝“工夫茶”费时。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实际上,鲁迅先生谈到了品茶中产生的感受:“细腻”。从而引发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产生的另一种感受的升华,即下文叙述到的“痛觉”。

“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

喝茶时的心境应当是平和的。可是鲁迅先生却没有这种心境,居然还产生“痛觉”,居然使鲁迅先生联想到背后受敌的危机!居然触动了他对政敌的疑虑,引发了他关于“良心”话题的评议。

“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鲁迅先生是个愤世嫉俗者,在他眼中,看不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茶这样一种能静定心神的饮料,也抑制不住他对与自己见解分歧的“知识精英”们的抨击。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社会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

鲁迅先生一生仅活50多岁,这与他愤嫉抑郁的性格有关。他所写的杂感小品等文章中,动辄谩骂政见观点不同者,足见他是一位心胸不甚宽广的文人。鲁迅先生在学术活动中,时不时表现出他还是一个和谐理念欠缺的人,从容大度不够。因此,他那过于敏感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他常常小题大做,仅喝茶时产生的一点“细腻”感觉,就无端地骂出“进化中的变态”,可见他心理上是极度痛楚抑郁的。

“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这盛世清福的专属感觉,害人!”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是一道精神饮品。茶有“雅喝”与“俗喝”之分,阶层不同,喝茶境界不一样。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则把世态炎凉掺和到茶杯中来,让茶的清淡变得混浊起来。由此可见,《喝茶》这篇小文,也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不善喝茶的人,更是一个静不下心来“享清福的人”!

篇2:我努力读懂了茶韵高三作文

人贵自知,可要做到自知又谈何容易,需要抛开一切,把以前获得的名与利都放下,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

我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得出结论。我知道,仅自己想是得不到答案,需要换种方式。我想起一句话,“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的敌人”。可我的敌人又怎会成全我呢?问朋友,他们都不知道我到底想听到什么,心中的话说出一半,另一半我更想听的,却怕得罪我,又从嘴边收回。如果一个人和我无仇,关系也不亲密,但是很了解我,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吧!可惜那只可能出现在如果之中。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母子连心”,问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记得你小时候……”或许是慢慢长大后,父母也不透我了吧。慢慢的,我发现在我寻找“真我”的途中,自己更加迷惘,渐渐连自我都快要丢掉。

在这条迷惘的路途中,找不到答案的我深深地皱起了眉头,心里像被什么堵塞似的。这时,一股和风吹来,吹起了我快遮住眼睛的头发,也吹缓了我深锁的`眉头,心里像是获得了一股力量,把堵在心头的愁绪都冲散了,呼出一口浊气。

把心态调整好后,我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注视着镜子里的那双眼睛,我希望可以从中看出些什么,原本清澈的眼睛里多了几根血丝,目光中透出迷惘与不解。

不久之后的一次作文中,老师要我们围绕“长大后想成为什么”写一篇作文。我想着,我现在只是一个中学生,就像一张白纸,等着我写上辉煌。写着,我突然变得轻松,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我不再纠结现在的我怎样,微微地笑起来。

篇3:我努力读懂了你

望得出神时,一旁的奶奶早已端来了一杯热牛奶,那慈爱的目光轻轻地落在我的身上,泛着爱的莹光。她轻轻地将杯子推向我,双手在我的眼前晃了晃:“你啊,从小就喜欢看花,这不,都看出神了!”奶奶调侃着。我嘿嘿一笑:“嗯,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嘛,难免有些怀念老屋的花丛。”转过头望向奶奶额前被清风托起的银白碎发,古朴的影片再一次重放……

我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老屋中,沏一壶茶,微醺间,看到那屋前绮丽的花海,就像一个个少女青涩的笑靥,在我的成长中绽放。那时,奶奶总是在小院中散步,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一直眺望着面前的花丛。而我,好像总是玩不够似的,一直在奶奶栽种的花丛中玩耍,玩得尽兴时,总会折下一朵花,别在发中。我扑到奶奶怀里,故意在她老人家面前炫耀,低着小脑袋,等着她轻柔地爱抚着我的头发,我咯咯地笑着。

回忆着往事,手中托着杯子底,那热气温暖了指尖,模糊了视线。望着奶奶如今苍老的面容与银白的发丝,心中泛起淡淡的酸楚。猛然明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果真时光不等人。但我也不能如此被动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斟酌一番,我决定画一幅画。虽是依然留不住那指缝间的光阴,但我心中总要有些安慰,来寄逝去的时间……

我晃动着手中的画笔,目光望向窗外的花丛,画纸上依稀出现了花海。奶奶眯缝着双眼,认真地看着我画的画,嘴角那抹淡淡的微笑却怎么也拭不去。“奶奶,来,你帮我一起上色。”我拽着奶奶的胳膊,眼中闪烁着的满是期望,奶奶拗不过我,只好拿着画笔画了几笔,我连忙称赞道:“这才是点睛之笔啊!”望着被柔光镀了金边的画,奶奶苍老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在我眼中那画却像那老屋前的花丛,花海依然绽放,镶嵌着花开的静谧与美好,浮动着爱的芳香,在我的年华中留下了一瓣花。这爱究竟是晕染了画中花,还是晕染了我的年华……

(指导教师:文继娜)

本文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5—2016)初中组二等奖。

篇4:我努力读懂了妈妈作文

又一个月昏星暗的夜晚,妈妈独自守候在房间里。晚风从窗口吹进来,垂挂在两旁的窗纱轻轻地拂动着。窗外月色更加朦胧,星星在云层里追逐。我抬头仰望月亮,她高高在上,俯视人间万物,似乎从不孤独。但时间给人印象总是转瞬即逝,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就已经成为历史。也许只有回忆,才不会觉得有无尽的孤独寂寞!突然间,我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守候在房间,她是重拾被时光遗忘的美好。

第二天,我推开房门,母亲竟痴痴望着爸爸的遗像,在这个寂静的房间呆了整整一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逝去的时光无法挽回。我知道妈妈肯定又整理了爸爸的遗物,此刻,心头不免掠过一丝伤感。我挽妈妈的手轻声地说:“妈妈,爸爸东西别放在这儿,睹物思人,你我又会伤心的。”“没事,宝贝”妈妈拍拍我的肩膀。“妈,这些东西你怎么还保存着呢!”妈妈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都是爸爸以前最爱的东西,我一定要收藏着。”妈妈转身起立,准备放回衣橱,就是这样用心珍藏着生活的点滴。

所以,不知从何时起,妈妈一直做着一个梦,希望我在灿烂阳光下健康成长,追逐梦想,似雄鹰在蓝天下展翅翱翔。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父亲的离开,让母亲感到孤独寂寞,但因为我的陪伴而又快乐幸福。我始终相信,妈妈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妈妈就这样独自守候着我们的小屋,守着我的未来……

篇5:我努力读懂了母亲作文1000字

我努力读懂了母亲,就像秋风读懂了落叶。——题记

您,有着尖酸刻薄的言语,从来不懂得温柔。

小时候,你们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时间陪我,都是外婆照顾我,记忆里更多的是外婆的无微不至,多少个夜晚,母亲要上夜班,父亲要打夜工帮人修电,往往漆黑的夜晚里只有我一个人入睡,只有那毛绒玩具的陪伴。每当听到门哐当一响时,就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我便也安心进入了梦乡。

上小学了,你辞掉了工作,回家做起了小本生意,便有了更多的时间陪我,我们之间的故事也更多了。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当上了班里的英语课代表,那可是我第一次当班干部,我和父亲都十分开心,父亲还在家里为我“设宴”庆祝,但是母亲的一句“芝麻大的官,不就是个搬作业送作业的,就这么开心?”我失望了。别人的妈妈是这样吗?

六年级期末的小升初考试,我以192的分数打入了全班前五名,这让我很是高兴。父亲是第一个想我祝贺的.人,而紧接着,我希望是母亲,但外婆比母亲快了一步,而母亲最后只是淡淡的给了一句“下次努力,才小学考试而已。”我彻底失望了。妈妈,从你的脸上我读不出欣赏。我需要的是你一句鼓励的话,而不是您那几句冷言冷语。

就这样,在与母亲的怄气中,我升入了初中。

随着升入初中,我也逐渐有许多事情不再跟父母说了,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期到了的缘故,我们之间不断发生争吵,并且也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我也肆无忌惮的顶撞着你们。但后来

就是那一次。天灰蒙蒙的,秋风吹着落叶,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试卷上那鲜红的数字无情的宣告着我的失败,老师要求试卷家长签名,我不知如何向你交代,我看见您叹了一口气,脸微微抽动着,您说道:“我天天给你送饭,你却给我考这么差!”您的这番话听得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很不好受,一气之下,我冲进书房,重重把门一甩,后面不断传来您的骂声“考这么差,你还有脾气发的啊……”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一酸,眼泪仿佛已经准备好了一样,喷涌而出。

第二天,当我起来时,您已出门了,我看到桌上早已签好名的试卷,还有一张留言条以及两个冒着热气的鸡蛋。

“孩子,昨天妈妈情绪不好,你不要放在心上,试卷我看了看,大部分都是些基础题,下次细心点,争取考好,别忘了吃早餐。”

我的眼眶渐渐湿润了。

篇6:我努力读懂了茶韵高三作文

这时,我愿为你点亮一盏灯。

我知道,这盏灯虽小,但它能驱散你身边的黑暗,给你带来光明,照亮你的行程。你的一声“谢谢”,如一股暖流浸入我的心房。此时,我会陶醉在付出与收获的喜悦里,尽情地享受着那盏灯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温情四溢中我懂得了感情,更悟出了孕育这份感情的母亲————-文明。

原来,那盏灯里蕴含着文明,文明就是一盏灯。

在生活中,也正是这盏灯,为我们驱散了许多的黑暗,诸多的阴云。在明亮的灯光下,人们愿意打开心灵的天窗,接受着来自它的光亮,并向更多的人传递着它的温暖。

记得刚进初一时,我们班一个叫刘豪的同学总喜欢“出人头地”,有一种想当我们班“老大”的架势,说话也是出口成“脏”,谁要是“招惹”了他,他就是“我儿”、“他妈”的,或者就是“拳脚相加”。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导致班上的气氛也格外紧张。好在细心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他这种“出格”的表现,及时找他座谈。在老师耐心的教育下,刘豪同学向老师吐露了他的心迹:他并没有想当什么“老大”的想法,只是平时习惯了,也没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他的这种表现,令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更不愿意与他交往。有时,他自己也感到很孤独寂寞,就想以此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经过老师悉心的教育和同学们真诚的帮助,刘豪同学决心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坏毛病,向自己的不文明的行为挑战。为此,我们班还以“民主”的方式制定了文明礼貌“十要”、“十不要”的日常行为条例,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言行,让它成为照亮我们心灵的一盏明灯。就是在那盏明灯的照耀下,一个月下来,我们班在生活上、纪律上、学习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和生机。

当然,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中,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班需要文明,需要那盏灯,在整个学校里、整个社会中,只要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交往的地方都需要那盏灯,都需要文明。生活中也还存在着有许多与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校园里,有随地吐痰的,乱扔垃圾的,践踏草坪的,在走廊里大声喧哗的,在课桌上、墙壁上乱涂乱画的;车站里,人群如潮,你拥我挤、争先恐后上车的;城镇里,随手乱扔、焚烧垃圾的;工厂里,脏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里的,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让人们感到人类自身行为的缺陷,迷茫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懂文明、讲礼貌并不是一件难事,有时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代表着文明,人们常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所以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同时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这正如约翰·洛克所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随时都彰显着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道德内涵。它比最高的智慧、最深的学问都重要,是生活中最不可取代的最珍贵的感情,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任何东西都无与伦比的。

生活的经历、老师的教导、同学的改变,让我努力读懂了那盏灯,读懂了文明,理解了文明,更要去好好地践行文明。

上一篇:情书-一个星期的新娘下一篇:尊严五年级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