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

2024-04-29

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精选6篇)

篇1: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

台儿庄概况: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峄县志》载: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 从晚明至清末,台儿庄一直保持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可是,她却享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而是乾隆皇帝的钦赐。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必经台儿庄。第四次路过台儿庄时,留下了“天下第一庄”的御笔。

1938年春天,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 2008年4月8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工程。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有:国务院批准的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处国字号的风景名胜。台儿庄古城是5a级旅游景区,并于今年1月底,台儿庄古城形象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台儿庄古城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体,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有人说:“周庄是怀旧,平遥是疗伤,丽江是艳遇,台儿庄是梦乡。”

西门-台城旧志景区

仰生--官府、官员,仰仗众生而存在;西门--旧城的标志;中正--中正仁和;惠迪吉--顺从天道就能吉利。这些城门,在台儿庄大战期间,全部毁于战火,我们今天看到的城门,是2011年春天重建的。

步云廊桥

这座桥是古运河上的景观桥,桥名根据清代以来口口相传的名称,取名为“步云廊桥”,有“平步青云”之美誉。

桥面上的石雕,是汉丞相匡衡自学成才的经历。匡衡是西汉后期的一代名相,辅佐了汉元帝和汉成帝两任皇帝。这些石刻的内容,就是匡衡通过刻苦自学由平民到丞相、再由丞相回归故里得到善终的故事。

大桥南面的石雕,是杨家将的故事。可是,你可能不知道,杨宗保,还是台儿庄老穆家的女婿呢!因为穆桂英的老家穆柯寨就在台儿庄。

参将署

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1938年初,成为第3集团军的军火库,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现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博物馆”。

牌坊

船形街

船形街,长110米,中间宽60米,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风顺”。设计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船形街不仅整体像一艘巨船,而且里里外外还塑造和绘制了许多小船。中间这艘船,是乾隆皇帝的龙舟形貌。这尊石雕作品是镇水兽,保证河水波澜不兴,航行安全。船上有供演出的后乐亭,可以欣赏当地的的乡土剧种。

天后宫

这座天后宫,是大陆同类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清朝初年,由福建商行集资兴建。在整个清代,天后宫香火旺盛。不幸的是,这座神圣的庙宇,毁于1938年的战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宫,是一处具有鲜明闽南特色的建筑群。抱厦屋面,琉璃瓦盖顶,屋脊上有二龙戏珠,线条舒展流畅,雕梁画栋,彩绘点染,肃穆中透出金碧辉煌。

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对南方客商的吸引力。

康乾时期四大家族:燕、尤、赵、万

尤家:翠屏学馆

赵家:天水堂,房主的祖籍在甘肃天水,所以用天水堂作堂号。

万家:扶风堂,俗称万家大院

篇2: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

现在我们乘车前往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台儿庄古城”,大家一边欣赏沿途风光,一边听我讲讲枣庄的基本情况。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端,与江苏省接壤。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建市于1961年,辖五区一市和一个高新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3万。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二万亩的“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枣庄被誉为“万年家园,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台儿庄是枣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枣庄市最南部。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乾隆皇帝御笔钦赐“天下第一庄”。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文化积淀,又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历史的厚重。途经台儿庄的运河,是三千华里运河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是“活着的古运河”,有人说,“观长城上八达岭,看运河到台儿庄”,可谓真知灼见。

1938年春天,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所以,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是重建之后的台城旧志景区,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主要有参将署、天后宫、翠屏学馆、台庄驿、日升昌记、文汇酒楼、谢裕大茶行、扶风堂、天水堂、三恪堂、鲁南民居、闽南民居、久和客栈、临水商铺等不同风格的明清建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参将统领600兵马,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

这座拐角搂,为京津冀地区的建筑风格,南北两侧的弧形卷棚,体现了这种建筑的开放性。拐角楼占地7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14平方米,南楼经营珠宝,北楼经营茶艺。

这座白墙黛瓦、马头出墙的徽派建筑,名叫久和客栈。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广建造。重建后的久和客栈,占地2415平方米,建筑面积3554平方米,作为快捷客栈使用。古城内有许多店铺、民居为这一风格,见证着徽商在台儿庄的创业历史。

胡文广原先是一位书生,乘船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途经台儿庄,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于是放弃科考,留在这里经商。他的经商理念是“和为贵”、“和气生财”,没过几年,就成为台儿庄的富商。他把堂号取名“久和”,希望后人永远恪守和为贵的理念。

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两座商铺,是典型的南面临水、北面临街的江南水乡建筑,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左边这座名为“可意楼”,通过这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楹联,我们能够猜到这是明清时期的青楼。右面这座名为“可风楼”,告诉人们这座商铺虽然紧靠青楼,它的主人仍然洁身自好,“可作风范”。

好了大家请跟紧我,注意脚下的台阶,我们现在所经过的这座桥就是广源桥,又称“玉带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时任参将赵登高主持兴建,寓有“财源广进、兴旺发达”的之意,故称“广源桥”。桥长13.9米,高3.25米,跨度6.2米,桥面宽2.2米,是古城所有拱桥中跨度最高的单孔石拱桥。

好了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个座建筑就是扶风堂,这处宅院为晋派建筑,俗称万家大院,由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四十万”兴建。万家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前面这条河就是古运河,明万历二十一年动议开挖,三十二年通航,400年来未曾断流。台儿庄大战期间,池峰城破釜沉舟,下令炸掉的浮桥,就在前面这个位置。1959年,国家对京杭运河进行改造,将原运河取直,这段运河保留在旧城内,成为景观河。

四十万码头:为万家私人码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于货船装卸货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内现有此类码头13座,这些古码头,在准备拆除的时候,因为陈伟市长的发现,才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见证“活着的运河”的历史遗存。

广济桥,俗称“丁字桥”,原为木桥,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万家出资修建为石桥。桥长11.8米,高3.1米,跨度5.8米,桥面宽2.7米,桥石为皇宫专用的苏州木渎金山石。街坊邻居感念万家周济大众的慈善之情,称其为“广济桥”。

三恪堂与运河税史馆,为鲁南风格的民居,是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建于清朝末年,名为三恪堂,俗称陈家大院。陈家对三恪的解释是,对待天、地、人,都要谨慎恭敬。陈家先祖从安徽泾县迁来,主人陈扶清官至六品,清末时出任税务官。陈家在台儿庄大战前达到鼎盛,现存“陈万祥”商号。

这样的私人府第,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建成。一般的鲁南民居,是土墙草顶,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只是不坚固,每隔几年就要维修。那些经商赚了大钱的,往往大兴土木,建造豪宅。鲁南民居,宅院无论建得多大,门头都要收敛。陈府的门头不大,可是在大门西旁,建了几间面朝衙门街的门市,使院落与院门保持匀称。这临街的门市,如今成为运河税史馆。

这座建筑为台庄驿站,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重要的水驿。驿站是古代飞报军情、接送客人、运输军需的中转机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命脉”。驿站的功能,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招待所。凡持有“驿关”证件的官员,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每隔十华里设有一个邮铺,次要邮路间隔二三十里。台庄驿为水驿,是伴随着漕运发展而设立的。明朝万历三十四年,河漕总督御史曹时聘在台儿庄设立驿丞一人。清乾隆七年,编制增加到五人。

台儿庄水驿占地面积11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为苏州园林风格。现在作为驿站文化展示区,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真实的文物,向游人展示中华民族三千年邮驿文明史及地方驿站发展历程。

这座庙堂式建筑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名为翠屏学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为义塾,对外收徒。该私塾1938年毁于战火,现在原址重建。

这个大院为日升昌票号的分号——日升昌记。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山西人吴玉章从太原阳谷带职来台儿庄,开设“日升昌”分号,俗称吴家票号,为各路商贾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这样的票号,在台儿庄有七家之多。吴家票号虽为山西人所建,却是典型的鲁南风格。

现在主要通过实物、图片陈列、多媒体场景再现等手法,用货币、契约、商标、印鉴、戥(deng)秤、税单、股票等商业实物和资料,展示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台儿庄商贸文化,讲述台儿庄的商业文化变迁,特别是票号发展的历程,从不同角度折射台儿庄商业文化的流金岁月。

广汇桥,俗称“拱桥”,系花岗岩单孔全环形石拱桥。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赵家出资兴建,桥长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桥面宽2.96米。1938年毁于战火,后搭建为简易石板桥供人行走,现在原址复建。这座“广汇桥”,取“汇八方商贾”之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驻台参将赵登高陪同他游览了台儿庄城。

当乾隆皇帝一步步走上这座拱桥时,一位女子说:“步步高。”

乾隆皇帝走到桥上,问:“这‘步步高’是什么意思?”

这女子说:“万岁爷洪福齐天,国运步步高扬,我们这些黎民百姓跟您享福。”

乾隆皇帝狡黠地一笑,问:“再往前走又有什么说法啊?”

女子脱口而出:“万岁爷,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乾隆皇帝说:“你真是一张巧嘴。”

后来,城里人把这位苏州女子称为“巧嫂子”。

谢裕大茶行,是座木雕茶楼,最初由浙江茶商沈绮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名为苏杭茶楼。沈绮有茶园百亩,因台儿庄商运兴盛来这里销售茶叶,兼开茶馆。咸丰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谢正安收购了苏杭茶楼,改名谢裕大茶行。原建筑毁于1938年的战火,因为是全木质结构,大火三天不灭。现在原址复建,为茶艺文化展示区。

这座京派建筑名为文汇酒楼,原名“聚奎楼”,为守备署守备瞿翼龙的后裔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造,经营沿运地方名吃,因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在此用膳而名声大振。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更名为文汇酒楼,现为大战文化展示区。

到此我们今天的游程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不周之处还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期待您的再次光临!

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给大家介绍2014年6月22日申遗成功的台儿庄古城。我姓王,叫王洋,大家可以称呼我王导,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台儿庄是一座二战名城,也是运河古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还被乾隆皇帝御赐为“天下第一城”,看到了吗?小朋友们,那块牌就是当年乾隆所写。1938年,台儿庄大捷,一举成为中国抗战名城。

台儿庄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素有“中华最美水乡”之称,它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暨鲁苏豫皖的四省交界地带。它是与华沙齐名的亚洲仅有一座的抗战名城纪念城市,53处战争遗址保存完整,城内3公里的明清时代时期运河古道被旅游专家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是一座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好,我们不说多了,大家请看,这座古城西门上面还清楚地刻着繁体的“台儿庄”三个字,大家可以拍照留念。

进了大门,往南走不久,大家就可以看见一个邮筒,在这里可以了解大清王朝发行的各种邮票。大家看,那个东西像不像一条龙舟?船,对,所以这条街叫船形街,看!这就是当年乾隆巡游台儿庄的情景,满族的服饰漂不漂亮?这边的道升酒坊还完整地保存着以前的酒窖,酒就是这么酿成的,大家可以细细观赏。

看那边的步云廊桥是多么金碧辉煌,它的建筑是多么精致。大家可以去那边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李宗仁史料馆进行参观,希望大家能玩得高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码头集合,谢谢大家!

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古时候属于兰陵旧疆,现在是枣庄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与江苏省接壤,为山东省的南大门。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时间,简要地介绍一下台儿庄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台儿庄名字的由来。我们今天提到“庄”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与“村”合用,称为“村庄”,与城镇相对。其实,在古代,村与庄,是两个概念。村,是由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后来成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庄,是朝廷、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在这些圈定的土地上居住的居民,是军人或雇民。台儿庄,应该是荀子任兰陵令的时候楚国的屯田,后来在此形成居民区。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是,台儿庄土地肥沃,但是地势低洼,汛期成为洪水走廊。人们在这里筑台而居,于是被称作“台庄”。

唐代准提阁内的碑文上,出现“台家庄”的名字,明代正德年间所立的泰山庙碑文中,出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大运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明代崇祯十二年所立的防务碑上,已使用“台儿庄”的称谓。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也使用台儿庄这个名称。今天,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台儿庄由田庄到运河重镇的过程,是伴随者运河的开通与兴盛的。

按照行政级别和面积,台儿庄赶不上河北石家庄,可是,她却赢得了“天下第一庄”的声誉。

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天下第一庄”的美育,出自乾隆皇帝之口,他和康熙皇帝分别六下江南,都要路过台儿庄。有一次,乾隆皇帝面对台儿庄的繁荣与兴盛,发出“天下第一庄”的赞誉。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沉重事实,又为这块土地赋予了文化的斑斓和历史的厚重。

今天,台儿庄仍然是“天下第一庄”的原因,一是她在中国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二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三是她保存了50多处二战遗迹,四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台儿庄的抢救性重建,使她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文化、军事和标志符号。

我们先说台儿庄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长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画下雄浑的一撇,京杭大运河画下了遒劲的一捺,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而建,今天,只剩下象征意义,而没有了实际功能。而京杭大运河,这个沟通中国南北的伟大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交通运输和优化生态的功能。

说起运河文化,我们必须梳理一下运河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境内的逼阳国,就有了人工开挖的运河。24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了从今天的扬州到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隋炀帝开挖的运河,北起河北的涿郡,经洛阳通达浙江的余杭。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疏通,到公元13世纪,元世祖完成了由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工程。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出于把国都由南京前往北京的考虑,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疏通、扩建了京杭运河,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之成为明政府的、经济、军事命脉。那时候,微山湖尚未形成,今天的湖区一带,是十几个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途经这里的京杭运河,自济宁往下,走的是微山、留城以西的线路,自徐州至淮安,运河借走黄河水道。

因为黄河为季节河,旱季断水、汛期黄犯,一年之中有半年不能通航。为了保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一代代治河大臣,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人认为治运必先治黄,有人认为治黄不如避黄。于是,在“借黄就运”和“避黄行运”的问题上争执了几十年。万历年间,“避黄”派胜利,在万历三十二年,开通了时称泇运河的台儿庄运河。

篇3: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古城

让许慕韩感到好奇的, 就是台儿庄古城。一座在“毁于战火70余年, 90%的建筑、史料荡然无存”情况下, 在许多人眼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境况中, 枣庄人创造的一个“古城重建”的奇迹。

天下第一庄

京杭大运河, 整体呈南北走势, 而途经鲁南微山湖以下的一段却是东西走向, 这就是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一个弯道——台儿庄运河。

在长达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沿线, 有不少因运河的经过而兴起的城镇, 台儿庄就是其中小有名气的一个。说起台儿庄, 人们记忆最深的就是台儿庄大战, 在现代史上他是一个用鲜血铸就的名字。

台儿庄运河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河道总长42.5公里, 流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

据史料记载:台儿庄的兴起与京杭大运河的开挖有很大的关系, 古运河开挖后, 舟楫如梭, 商贾云集, 逐渐成为一个水陆交通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台儿庄运河最繁荣时, 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 过往船只7700余艘, 台儿庄城镇内外, 各通衢要道, 运河、月河两岸店铺林立, 游人如织。1606年, 台儿庄设巡检司;1647年, 建台儿庄土城;1857年又改筑砖城, 严整坚厚, 易守难攻, 被喻为山东的南大门。

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 看到繁荣的商贸业, 南来北往的舟楫, 称台儿庄是“天下第一庄”, 他在台儿庄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京杭大运河申遗专家称, 台儿庄古城里拥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 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 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

台儿庄明清时期的繁荣使古运河沿岸留下了众多的古街道、古码头、古民居、商业店铺、茶肆饭庄、歌楼酒坊等。当年沿运的草闸、渡口、船坞、街市、兵营、屯粮处, 连同运河迁道、运道, 以及两岸的山川田园, 一并构成了台儿庄运河风景线。

激活“城市名片”

一座旅游城市的兴起, 总是有自己的旅游名片的树立。大运河岸边台儿庄的历史, 无疑成为枣庄从资源匮乏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最有力的跳板。

枣庄曾算过一笔产业转型就业账。通过测算发现, 发展煤化工虽然可以富财政, 但解决就业和富民问题的作用有限。像新上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 只能解决1000人就业。从长远考虑, 解决就业富民, 还得靠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有四篇文章可做,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像枣庄这样的欠发达地区, 资金流、信息流很难做大;发展物流需要一个产业的培植过程;比较现实的就是吸引人流。枣庄虽然交通便利, 但不是交通枢纽, 短时间内不可能汇聚较多人流, 比较现实的路就是发展旅游。

几经调研, 枣庄把旅游业发展的起跳板选在了重建台儿庄古城上, 市长陈伟亲自主持规划运河古城修复工程, 决心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枣庄旅游的核心景点, 实现城市转型, 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

2008年4月8日, 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 枣庄市政府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以“运河文化、鲁南文化、大战文化”为核心, 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 规划设计建设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 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为此, 枣庄及时叫停了一个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 抢出了53处二战遗址, 避免了古城被破坏;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 在重建中融入文明进步的精华, 使古城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由市内五家煤矿共同出资4亿元, 成立古城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 相当于用50万吨煤换来一座千年古城。

如今, 台儿庄古城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既保留、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遗存、汪渠水系、街巷肌理、空间格局、建筑风貌, 又通过节能古城、生态古城、数字古城的建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经过台儿庄大战的洗礼后的台儿庄, 还原了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 运河古道北岸的顺河街、越河街、丁字街等部分古街巷、民居经过修复重建后, 一派江南美景的风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沿古运河边处, 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驼家码头、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四十万码头一律青石筑就, 台阶光滑锃亮, 从这历史的光影中可见昔日的繁华。运河古道南岸, 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古村落, 远远望去, 草屋茅舍、泥墙草顶, 古朴清幽;清代的贞节牌坊、兴隆桥、清真寺等古迹散落其间, 随处可见……

台儿庄古城, 也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 第四座重建的古城。

运河岸边的“活历史”

台儿庄古城集八种建筑风格、七十二庙宇于一体, 科学保留和修复了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水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众多历史遗迹, 再现了当年的繁盛景象。

人们争相来到台儿庄古城寻找知识、快乐、记忆、宁静和文化。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 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 当南北孔道, 商旅所萃, 居民饶给, 村镇之大, 甲于一邑, 号称天下第一庄”, 但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时被侵略者的炮火夷为废墟。

台儿庄运河古城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 古城建设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 融入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的概念。古城商业布局, 形成了繁荣街、丁字街、顺河街、月河街、船形街等主要的商业街区。繁荣街为综合性商业业态街区, 主要布局民间工艺、餐饮等传统商业店铺, 将建成台儿庄的“河坊街”;丁字街主要布局咖啡、西点等西式餐饮店及药铺;顺河街设计为古城美食一条街, 主要布局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餐饮业, 并适当布局酒吧、茶社等商业业态;月河街设计为古城陶瓷一条街, 重点发展陶瓷交易与展示;船形街主要布局民间工艺品店铺, 并积极发展民间工艺展示点。

台儿庄运河古城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 南北交融、东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 (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 、七十二庙宇于一城 (包括世界五大主要宗教及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各类庙宇, 如寺庙、魁星阁、道观、泰山娘娘庙、妈祖庙、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 , 集中展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 唯一一段明清时期的驳岸, 唯一一个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 以及13座明清时期的古码头。城内至今仍保存大量的古民居以及水堤、水门等水工遗存, 古城城市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基本完整, 保存了历史风貌, 且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台儿庄古运河及纤夫村也分别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篇4:寻访古城台儿庄

寻古溯源话台庄

台儿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偪阳故城”“南滩子遗址”“贺窑汉墓群”“兰祺故城”“晒米城”“台儿庄大战遗址”等。台儿庄何时有人居住,何时形成村落,今天已无史可考。台儿庄之名由何而来,又有怎样的发展变迁呢?据城外唐朝所建的准提阁中的碑文记载,台儿庄为“台家庄”;《明史·河渠志》称台儿庄为“台庄”;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所立的泰山庙的石碑上,称台儿庄为“台家庄集”;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运河的东南堤防上立有河防碑,碑文记载:“……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里之内……”这或许是台儿庄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后来的《清史稿》和清代各种版本的《峄县志》中,对台儿庄的称谓为“台庄”。在正式的场合和文字中,“台儿庄”是一个规范的称谓,然而有趣的是,在台儿庄当地人的口中,却多称为“台庄”,有人说它是儿化音的省略,有人说他们是把“台庄”当成“台儿庄”的小名了,或许小名叫起来更亲切一些。

对于台儿庄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地形说,其二是姓氏说。所谓地形说,是指台儿庄一带地势低洼,区域内河渠密布,居民随汪而居,建房需先用土石将地基抬高,家家户户,年复一年,你也抬土垫高,我也抬土垫高,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村落也就称为“台庄”了。所谓姓氏说,在台儿庄城东门外的荒冢中,曾有一块刻有“台家林”三个字的石碑,当地人传为台姓人的祖茔,建国初尚见有人前来祭扫,此碑在1958年被毁掉,现无从查考。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知明诸姓中先后有“台、花、郁、马”和“燕、尤、赵、万”,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台”“花”两姓才是台儿庄真正的老户人家的说法。按照传统的村落命名习惯,姓氏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此说来,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与台姓人家的原始聚落有一定的关系。

商贸重镇台儿庄

台儿庄运河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河道总长42.5公里,流域面积3.35平方公里。就这么一段缓缓东流南下的运河,古往今来,积淀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运河文化,在美丽富饶的鲁南大地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旅游作用。据史料记载:台儿庄的兴起与京杭大运河的开挖有很大的关系,古运河开挖后,舟辑如梭,商贾云集,逐渐成为一个水陆交通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台儿庄运河最繁荣时,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过往船只7700余艘,台儿庄城镇内外,各通衢要道,运河、月河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1647年建台儿庄土城;1857年又改筑砖城,严整坚厚,易守难攻,被喻为“山东的南大门”。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当时“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明、清两代的帝王,每每经京杭大运河巡视江南,都要在台儿庄登岸巡游。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看到繁荣的商贸业,南来北往的舟楫,称台儿庄是“天下第一庄”,他在台儿庄不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而且还留下了一首触景于韩庄、构思于运河、诗成于台儿庄的佳作:“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上世纪50年代,台儿庄运河被截弯取直,一段月牙状的老运河被截下保留在城区,当地人称之为“月河”,很形象的一个名字。这段运河已经失去了通航的作用,上游开发建成月河公园,下游的古驳岸、古码头成已为古城内深远历史的佐证。

台儿庄明清时期的繁荣使古运河沿岸留下了众多的古街道、古码头、古民居、商业店铺、茶肆饭庄、歌楼酒坊等。古码头的青石板已现斑驳,两侧的古树木在岁月和炮火的摧残下依然挺立,密集的私家码头印证了昔日台儿庄商户的富庶和漕运的繁忙。据京杭大运河申遗专家称:台儿庄古城里拥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当年沿运的草闸、渡口、船坞、街市、兵营、屯粮处,连同运河纤道、运道,以及两岸的山川田园,一并构成了台儿庄运河风景带。世界旅游组织称台儿庄古运河是 “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古韵犹存台儿庄

台儿庄这座古城,经过台儿庄大战的洗礼后,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被摧毁,为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打造二战纪念城市,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2008年,枣庄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台儿庄古城的恢复性建设。如今,运河两岸的顺河街、越河街、丁字街的古街巷、民居经过修复重建后,一派江南美景的风貌呈现在游人的面前。沿运河的街巷、民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远看参差蜿蜒、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商铺、古民居,古运河边的码头修筑如旧,古韵犹存。古街民风淳朴,生活在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居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生活习俗,给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诸多的人文气息。当你走在明清建筑风格最为集中的月河街上,踏着青石铺路卵石镶边的古道前行,但见两旁重楼叠院,马头墙高低错落,昂首云天,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有江南建筑的俊秀。细看店面临街而立,庭院朝运河而开,既顺应了地利人和,又有节奏明快、方便实用的商业特色。沿古运河边前行,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驼家码头、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四十万码头一律青石筑就,台阶光滑铮亮,从这历史的光影中可见昔日的繁华。运河古道南岸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古村落,远远望去,草屋茅舍、泥墙草顶,古朴清幽;清代的贞节牌坊、兴隆桥、清真寺等古迹、遗迹散落其间,随处可见……

台儿庄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运河落差大、船闸多,客商滞留的时间长,后来因枣庄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产地,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大量煤炭通过水路南运,促使南北客商定居台儿庄,形成了独特的南北交融文化。人流、物流涌动着文化信息流,使台儿庄的运河文化成为汇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现在,古街老巷经过修复重建后,生活气息浓郁,融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等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寺庙、道观、奎星阁、关公殿、泰山娘娘庙、妈祖庙、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七十二庙宇于一城,这些建筑既有南方建筑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明媚秀丽,又有北方建筑的平缓严谨,粗壮质朴,气势雄伟,体现出“七分雄、三分秀”的特色。

如今的台儿庄是环境优美、风光宜人的风水宝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站在高处,鸟瞰台儿庄古城,映入眼帘的是满目峥嵘,在大运河、月河、环城河的环抱下,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鲁南小城宛如银色丝绸托起的一块翡翠,是一座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文气息浓厚的新兴生态旅游城市。悠悠古运河,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有那么多的沿运城市因运河的衰败而逐渐衰落了,然而台儿庄,随着运河整治计划的实施和枣庄旅游的全面发展,全力打造“抗战名城、运河古城、中华水城、国际慢城”的5A景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儿庄一定会再现“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历史古韵,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昨天的辉煌与骄傲,孕育着明天的希望和曙光。

篇5: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

好了大家请跟紧我,注意脚下的台阶,我们现在所经过的这座桥就是广源桥,又称“玉带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时任参将赵登高主持兴建,寓有“财源广进、兴旺发达”的之意,故称“广源桥”。桥长13.9米,高3.25米,跨度6.2米,桥面宽2.2米,是古城所有拱桥中跨度最高的单孔石拱桥。

好了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个座建筑就是扶风堂,这处宅院为晋派建筑,俗称万家大院,由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四十万”兴建。万家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前面这条河就是古运河,明万历二十一年动议开挖,三十二年通航,4来未曾断流。台儿庄大战期间,池峰城破釜沉舟,下令炸掉的浮桥,就在前面这个位置。1959年,国家对京杭运河进行改造,将原运河取直,这段运河保留在旧城内,成为景观河。

四十万码头:为万家私人码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于货船装卸货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内现有此类码头13座,这些古码头,在准备拆除的时候,因为陈伟市长的发现,才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见证“活着的运河”的历史遗存。

篇6:台儿庄古城导游词

欢迎大家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时间,简要地介绍一下台儿庄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台儿庄名字的由来。我们今天提到“庄”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与“村”合用,称为“村庄”,与城镇相对。其实,在古代,村与庄,是两个概念。村,是由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后来成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庄,是朝廷、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在这些圈定的土地上居住的居民,是军人或雇民。台儿庄,应该是荀子任兰陵令的时候楚国的屯田,后来在此形成居民区。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是,台儿庄土地肥沃,但是地势低洼,汛期成为洪水走廊。人们在这里筑台而居,于是被称作“台庄”。唐代准提阁内的碑文上,出现“台家庄”的名字,明代正德年间所立的泰山庙碑文中,出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大运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明代崇祯十二年所立的防务碑上,已使用“台儿庄”的称谓。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也使用台儿庄这个名称。今天,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台儿庄由田庄到运河重镇的过程,是伴随者运河的开通与兴盛的。

按照行政级别和面积,台儿庄赶不上河北石家庄,可是,她却赢得了“天下第一庄”的声誉。

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天下第一庄”的美育,出自乾隆皇帝之口,他和康熙皇帝分别六下江南,都要路过台儿庄。有一次,乾隆皇帝面对台儿庄的繁荣与兴盛,发出“天下第一庄”的赞誉。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沉重事实,又为这块土地赋予了文化的斑斓和历史的厚重。

今天,台儿庄仍然是“天下第一庄”的原因,一是她在中国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二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三是她保存了50多处二战遗迹,四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台儿庄的抢救性重建,使她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文化、军事和政治标志符号。

我们先说台儿庄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万里长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画下雄浑的一撇,京杭大运河画下了遒劲的一捺,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而建,今天,只剩下象征意义,而没有了实际功能。而京杭大运河,这个沟通中国南北的伟大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交通运输和优化生态的功能。

说起运河文化,我们必须梳理一下运河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27__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境内的偪阳国,就有了人工开挖的运河。24__年前,吴王夫差开凿了从今天的扬州到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隋炀帝开挖的运河,北起河北的涿郡,经洛阳通达浙江的余杭。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疏通,到公元13世纪,元世祖完成了由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工程。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出于把国都由南京前往北京的考虑,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疏通、扩建了京杭运河,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之成为明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那时候,微山湖尚未形成,今天的湖区一带,是十几个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途经这里的京杭运河,自济宁往下,走的是微山、留城以西的线路,自徐州至淮安,运河借走黄河水道。因为黄河为季节河,旱季断水、汛期黄犯,一年之中有半年不能通航。为了保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一代代治河大臣,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人认为治运必先治黄,有人认为治黄不如避黄。于是,在“借黄就运”和“避黄行运”的问题上争执了几十年。万历年间,“避黄”派胜利,在万历三十二年,开通了时称泇运河的台儿庄运河。这段运河的开通,避开了黄河水患,使运河通航天数增加80多天,每年经过台儿庄运河的船只7000多艘,运输物资400万担。同时,还间接地促进了微山湖的形成,成为补充运河水源的水柜。

台儿庄地势较微山湖一带低洼,其海拔高度低于微山湖的湖底。为了防止汛期储存的湖水通过运河一泄而下,治河官员想出了多建船闸的办法。在这段运河开通之初的明朝万历年间,从微山湖口的韩庄至台儿庄,建起了八座节制闸。从南方载货北上的船只,经过船闸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量的官船和商船要在台儿庄等待,这个特殊的漕运枢纽于是滞留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台儿庄迅速繁荣。明末至整个清代,台儿庄始终保持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台儿庄是一个移民城镇,这里的居民基本上不是土著,没有排外的“地头蛇”欺负外乡人。所以,南来北往的富商大贾,都愿意借助台儿庄的商机创造财富,置办家业,长久定居,进而捐助善款,修桥铺路,建庙办学,成为台儿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驻人口已经达到五万人,流动人口达到七八万人。由于在此经商和定居的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营建自己的商铺和住宅时,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使得台儿庄城里集中了京派、晋派、陕派、鲁南、江浙、徽派、闽南、岭南、欧式、中东等不同建筑;容纳了儒教、道教、佛教、_、伊斯兰教、妈祖等民间宗教在内的中外各大宗教,据文献记载,大战前的台儿庄,大小庙宇多达72座;由于台儿庄富有商机,吸引了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医药、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妓、掮客等三教九流在这里驻扎、布道、淘金和发展,成为不同文化的汇聚融合之地。

以上是台儿庄的文化标志符号。

关于军事符号,我想大家马上就能想起发生在70多年前的台儿庄大战。诗人桑恒昌曾在一首诗里写到:“也许,台儿庄没有看到全世界;//但是,全世界都看到了台儿庄。”1938年的台儿庄人,受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看到全世界,可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确确实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台儿庄大战不是规模最大的战役,却有着其他战役所不能比拟的经典意义:它是鸦_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抗击外侮的正面战场上打的第一次胜仗,也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败仗,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维护和平的力量第一次给军国主义重创的战役,它给法西斯的最终灭亡敲响了丧钟,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极大鼓舞。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在“亡国论”甚嚣尘上的时刻,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也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建立了必胜的信心,彻底破除了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中华民族面临绝望的危急关头,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之地,维护世界和平之地。这一军事标志符号,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主题。

在中华民族对日抗战史上,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大型会战很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天,回顾战史,目前在海峡两岸得到认同的将领,首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者。这样,台儿庄又成为国共两党联系互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标志符号。

繁荣兴盛了300多年的台儿庄,到1855年也就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从山东入海,淤塞了山东境内的运河航道,京杭不能贯通,台儿庄的繁荣受到影响。1938年春天,中日军队在台儿庄持续了半个月的血战,使这个称得上中外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台儿庄,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坚固的城墙、威严的衙门、宽敞的会馆、庄重的庙宇、华丽的商铺、朴素的民宅,被夷为一片废墟。战后,国民政府登报承诺,要重建台儿庄。可是,因为战事紧张,加上后来的内战,国民政府的承诺一直没能兑现。台儿庄的居民,在断垣残壁上重建的商铺和民居,已经无法重现台儿庄往日的辉煌。

__年隆冬的一天,新任枣庄市政府市长、海归双博士陈伟,带领政府部门和各区市的负责人,从滕州市的红荷湿地上船,沿运进行考察,研究讨论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战略。汽船航行了11个小时,天色擦黑才到达考察的终点台儿庄。这时,台儿庄区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陈市长,在台儿庄旧城区,还保留着一段明清时期的古运河。这段运河,因为废弃不用,在月河街一线留下了十多处古运码头。具有历史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陈市长,不顾一天的劳累,当即决定到现场进行考察。当他听说上海的绿房子公司计划投资六亿元,把这一带开发为商品房时,陈市长立即下令叫停。之后,陈市长利用节假日,先后40多次到台儿庄明查暗访,发掘古城遗迹。经过专家论证,市政府作出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决定。这样,我们在四百年前兴建、一百年前衰落、七十年前被战争摧毁的基地上,复活了台儿庄古城。

可以说,台儿庄古城是抢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所谓抢,指的是抢救性保存与重建,如果不是陈市长当机立断,所有的历史遗迹都在商品房开发过程中彻底破坏,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所谓挖,指的是挖掘古城的文化基因,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衔接,进行基因修复与再造;所谓创,就是在重建中,不拘泥于战前的原貌,而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创造出康乾盛世时期的台儿庄古城风采。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本着存古、复古、生古的原则,使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承载了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地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杨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国家级的景点有,国务院第一个批准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等。

今天我们到台儿庄参观游览的景点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a区。

到达现场之后,各景点的导游会给大家作具体的介绍。

上一篇:光纤及光纤传输系统介绍下一篇:打眼工培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