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

2024-05-24

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共4篇)

篇1: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

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监督,杜绝执法程序违法、执法实体违法、执法文书不当等现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监管服务水平,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及相关规定

1、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已清理并经政府法制部门审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结合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和规则,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与工作程序,经局批准后实施,保证《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准确贯彻实施。

2、环保行政许可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省政府规章)的规定依法实施。力戒行政不作为或超越权限的违法行为,杜绝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行为的发生。

3、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和《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2号)的规定,凡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和本局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都应按法定程序组织听证;防止该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违法行为。

4、各部门必须及时将受理情况和行政许可决定(2日内)、实施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决定后5日内)报局进行信息公布和备案;

5、各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的一切行政许可事项,都应当注重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依法按规定增加透明度和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政务公开。

6、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局应当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任务、执法权限和范围、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的法律责任分解到具体工作部门及人员,明确规定行政执法责任、执法违法和错案追究、依法赔偿损失、考核评议等项制度。

7、各部门代局制定规范性文件(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针对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制定的,涉及其权力、义务,能反复适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通常以“规定”、“办法”、“细则”、“公告”、“规程”、“决定”、“命令”等为名称。)时,必须按法制工作要求的报送局审查确定。

二、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程序

1、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和《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十条、《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第五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局已将部分环保行政执法事项委托环境监察大队实施。委托行政机关与受委托单位必须定期签定“行政执法委托书”,明确委托执法事项、执法权限、执法要求、执法期限等相关内容;并将执法委托书抄报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备案。

2、环境监察大队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国家环保局令第16号)、《环境监理工作制度》(环监[1996]888号)、《环境监理工作程序》(环监[1996]888号)、《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1991]环监字第338号)等有关规定;可在委托范围内,以局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应自觉接受委托行政机关的监督,并对其负责和按规定报告执法工作情况,定期向局报送备案资料。

3、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环境调查、监督检查时,必须是二人以上并持有相应资格证;必须向被检单位或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或委托行政执法证,其监察人员还须出示监察证和佩带“环保监察”证章;必须做到举止文明、礼貌有节、秉公执法等行为规范。在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限期治理项目、排污许可证、排污费征收稽查、现场调查处罚、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查处、环境污染纠纷查处等项工作程序中,必须按法定或规定的程序操作,严禁执法程序上违法、执法行为上违规。

4、根据《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报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备案。”和第二十五条“调查终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的机构应当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以及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初步意见,送局审查。”和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审查终结,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和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由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规定,环境执法部门及人员必须按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程序,对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处罚和按照一般程序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都应当报送局备案或进行审查后,报经本局主要领导审批实施。

5、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二条“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适用本节规定的听证程序。”的规定。

6、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作出责令停止生产需要听证的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依法按听证程序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对已竣工并通过环境保护验收的建设项目和老污染源的防治需作出责令停止生产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实施。

三、严格行使规范行政处罚法律文书

1、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使用国家环保总局统一制定发布施行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格式》(12种)(1999年7月28日环发[1999]170号)。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常用法律文书,主要包括:《环境违法行为立案登记表》、《调查询问笔录》、《案件调查报告》、《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和《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共12种。

2、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统一使用规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格式,杜绝使用法律文书格式不当或者用其它格式代用的违规行为现象。其法律文书内容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不得遗漏或错填。

3、在制作和填制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中,必须做到处罚内容真实、调查证据充分、执法程序合法、实施主体明确、法律依据准确、文字书写清楚、语言表述精炼。

4、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按照法定的处罚种类和要求进行;必须以法律、法规、规章明文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方能有效,做到主体、内容、程序合法。不得运用政府、部门的通知等其它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实施行政处罚。杜绝填制法律文书违规,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篇2: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

一、什么是违章建筑

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占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主要包括:

(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并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2)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物;(3)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物;(4)临时建筑建设后超过有效期未拆除成为永久性建筑的建筑物;(5)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骗取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二、对于违章建筑的强制拆除,执法主体一般为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1、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作出限期拆除处罚决定的执法主体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不予执行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第四十四条 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依照《立法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法律适用原则,如果此前法律规定与《强制法》有冲突的,应当适用《强制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六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 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条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3)《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六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提出意见建议,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查处。

第七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依法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称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应当限期拆除的情形包括:

(一)擅自占用规划确定的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海岸带、轨道交通、公交场站、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进行建设的;

(二)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等技术规范、标准或者规划条件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三)擅自占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或者其他场 地进行建设的;

(四)擅自在建筑物顶部、底层或者退层平台进行建设的;

(五)其他对规划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建设行为。

第七十五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未取得验线确认书擅自开工或者继续施工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 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七日内书面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并依法作出处理。

(3)

2013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专项请示对外发布了《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

其主要内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精神,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法律已经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2、对于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执法主体可以是乡、镇人民政府,也可以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配合。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六十五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2)《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六十五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六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本辖区内违法建设的行为,应当予以配合。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对本区域内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等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3、非法转让土地的;非法占用土地的;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农村村民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非法占用耕地,执法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后,被处罚者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七十三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第八十一条 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第八十三条 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三、违章建筑拆除的法律程序(由立案到实施强拆,至少需要3-4个月的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拆违应遵循的法律程序:

1.立案;

2.调查取证、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现场勘验笔录; 3.行政处罚告知;

4.制作限期拆除决定书;

5.制作强制拆除决定书;

四、其它违章建筑及执法主体和法律法规依据: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第五十六条 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的以外,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需要在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应当事先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的建筑控制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保障公路运行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依照国务院的规定划定。建筑控制区范围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规定划定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设置标桩、界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擅自挪动该标桩、界桩。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由交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拆除,有关费用由建筑者、构筑者承担。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第五十三条 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对电力设施保护区设立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在依法划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前已经种植的植物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应当修剪或者砍伐。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 保护区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植物、堆放物品,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强制拆除、砍伐或者清除。

3、水行政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审查同意或者审查批准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影响行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六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广播电视设施管理单位

《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建筑施工、兴建设施或者爆破作业、烧荒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广播电视设施管理单位责令改正,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山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二十九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处以500至1000元罚款;

(二)未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所堆放物料、乱搭乱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市容的,按占地面积处以每日每平方米5至10元罚款;

(三)未经批准擅自拆除环境卫生设施的,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制拆除,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 民院强制执行。

7、燃气行政主管部门 《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占压燃气输配管道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或者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或 者人承担。

篇3: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陕劳社函〔2005〕448号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程序和文书的通知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

为进一步加强对工伤认定工作的管理,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程序,统一文书式样,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陕劳社函[2004]185号对《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进行规范的基础上,现就工伤认定工作程序和文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伤申请接待: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对咨询政策和拟申请工伤认定的单位或个人,要热情接待,实行首问责任制。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宜要当场进行解答;对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事项,要进行说明,转送相关部门。对拟申请工伤认定的,都要发给《工伤认定申请表》(见附件1),详细告知其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和事项。工伤申请接待人员要按照《接待登记簿》(见附件2)的内容认真填写留存备查。

二、延长申请时限申请受理:用人单位遇有特殊情况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不能按规定时限申请工伤认定的,填写《延长申请时限申请表》(见附件3),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通知用人单位。

三、接收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对书面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场填写《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凭证》(见附件4)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见附件5)。《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均一式两份,一份交申请人,一份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留存。

四、材料补正:接到申请人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后,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应及时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查。经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见附件6),将缺少的所有材料一次性全部列出,告知申请人。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对符合本统筹地区受理范围且材料齐全的(包括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的),应在审查结束后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见附件7)。申请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但自收到事故伤害或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依法定程序处理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劳动争议的时间除外)补正全部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六、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对不符合受理范围的,应在对申请材料审查结束后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见附件8)。通知书中要明确写出不予受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法律、法规的条、款、项及具体内容,救济途径。因不属于统筹地区管辖范围不予受理的,要在《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中告知有管辖权的单位名称。

七、申请材料移送:对于已经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在调查核实阶段发现属于其他统筹地区管辖权的,受理统筹地区应及时与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联系,填写《申请材料移送单》(见附件9)一式二份,将移送单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及调查核实的相关资料及时送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移送单》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留存一份。原受理统筹地区应详细介绍案件的相关情况,协助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开展工作。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应自接到移交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决定。

八、现场勘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现场勘验的,应及时到事故现场进行勘验,制作《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见附件10)。勘验人、记录人及其他在场人员均应在《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上签字确认。

九、调查笔录: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调查取证的,必须由两人以上进行调查取证。调查时,单独向被调查人询问,其他人员不应在场。调查开始应向被调查人告知调查人姓名和单位以及调查事项,并记录在《工伤认定调查笔录》(见附件11)。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均应在《工伤认定调查笔录》上签字确认。

十、阅卷记录:需要查阅材料的,应当做好《工伤认定阅卷记录》(见附件12),阅卷记录除记录查阅材料的具体内容外,还要有被查阅材料的部门压页盖章。阅卷人、记录人、在场人均应在《工伤认定阅卷记录》上签字确认。

十一、举证通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用人单位提交有关举证材料的,填写《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见附件13),送交有关用人单位,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并协助调查。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或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十二、工伤认定结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在60日内(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内)作出是否认定或视同工伤的决定,并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见附件14)。决定书中必须写明认定为工伤或不认定为工伤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法律、法规的条、款、项及具体内容。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结论的,应将不予认定的理由及政策依据在结论决定书中写清楚。决定书应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专用印章。

十三、延期审批: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因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工伤认定结论需要等待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结论后作出,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应填写《工伤认定申请延期审批表》(见附件15),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将延期作出工伤认定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十四、送达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作出工伤认定申请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以及认定工伤或不认定工伤决定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以及其他需要送达的文书,分别送达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相关单位。

十五、送达登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各项决定及其他书面材料,送达时都应当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见附件16),由收件人在《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上签字确认。采用挂号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应将凭据留存。

十六、归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申请的所有材料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各种文书材料应当在每季度进行一次整理,以每例申请作为一份材料归档管理。

十七、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受伤职工个人申请工伤认定后,发现其所在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7日内发给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见附件17),告知办理参保手续的时间、经办机构名称、地址。《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应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各一份。

附件: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接待登记簿

3、延长申请时限申请表

4、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凭证

5、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

6、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

7、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8、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9、申请材料移送单

10、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

11、工伤认定调查笔录

12、工伤认定阅卷记录

13、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14、工伤认定决定书

15、工伤认定申请延期审批表

16、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

篇4:关于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规定

一、严格资质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统一由稽查机构进行。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需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或省局统一组织的执法理论考试,并经市局考核后持证上岗。

二、端正执法理念。各级稽查机构要树立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严禁以罚代刑、以收代罚、罚过放行。

三、强化学习教育。各级稽查机构每个月要集中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不少于2个半天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学习,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落实考试制度。市局每年组织二次执法人员考试,成绩在全系统通报。对考试不及格者,待岗学习一个月并进行补考。年内累计2次考试(含补考)不及格者,调离执法岗位。考试由市局结合学习计划,统一命题、统一阅卷、闭卷考试。

五、加强上下联动。市局稽查分局对县、市、区局稽查分局具有领导、指导、监督的职能;违法行为发生地在县、市、区辖区的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局稽查分局应主动介入,依法履行职责。各地应积极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拒绝。

(一)跨区域行政案件;

(二)上级交办的案件;

(三)投诉举报违法金额较大、案情较复杂的案件;

(四)县、市、区局移送或要求支持的案件;

(五)市局统一安排的专项执法行动。

市局稽查分局到各县、市、区办案时,应告知当地局稽查机构,各县、市、区局必须无条件配合。联合执法案件,合作双方要从严把关,任何一方不得擅自降低处罚额度单方面结案,否则,减少部分由降低处罚方独自承担。

各县、市、区局稽查分局与市局稽查分局对案件处理意见有分歧时,由市局执法科裁决。

六、改进执法方式。坚持服务先导,预防为主原则,实现从偏重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事中监督警示和事后查处规范的转变。对弱势群体以及经营困难的企业,要坚持教育从严,处罚从宽,引导其走上规范经营、守法经营的轨道。

七、坚持文明执法。执法人员要反复学习并严格执行“十不准”、“六条禁令”等行风和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按照法律权限和程序执法,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在执法过程中杜绝以势压人、言行粗暴、吃拿卡要等现象,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

八、规范办案程序。坚持案件调查、审理、处罚决定三分离,行政处罚决定由案审会集体讨论决定。凡是立案查处的案件,结案时,承办的稽查机构和承办人员要严格把关,各级局执法科要对调查、审理、执行等环节进行审查,最后由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审批。

九、确保办案质量。严格控制现场处罚和对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案件数量。稽查机构实施现场处罚的案件数不得高于承办案件总数的3%,罚款数额在2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案件数不得高于承办案件总数的8%。超过此标准的案件罚没收入,市局予以没收。市局执法科、监察室不定期开展督办检查,对“大案办小”、“小案办了”的,严格追究当事人责任。

十、有效实施评查。落实“三查一通报”制度。即主动自查,定期互查,及时抽查。自查由各稽查机构不定期开展;市局成立评查小组,每年组织二次交叉互查,评查组互查情况及责任单位整改意见均书面报市局执法科备案;市局执法科每半年开展一次抽查,对各地自查、评查小组互查情况和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并将抽查情况在全市系统通报。

十一、狠抓案件回访。各级局纪检监察部门要对稽查机构实行跟踪督查或定期检查,按照办结案件数的5%随机抽取行政处罚案卷,深入企业,走访行政相对人,听取他们的意见,认真做好回访记录,并向各级局党组专题汇报。对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搞好交流与推广;对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上一篇:努力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下一篇:三标11月份平安工地自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