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

2024-05-23

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精选6篇)

篇1: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液化石油气

有害物成分 浓度 CAS No.丙烷、丙烯、丁烷、丁烯 大于97% 68476-85-7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

危险性类别:第2.1 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

致皮肤冻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麻醉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眼睛接触: 无资料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 误食,催吐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

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

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

处的火

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

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灭火注意事项: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

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

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

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

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

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

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

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mg/m3)1000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

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熔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 沸点(℃):无资料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闪点(℃):-74.爆炸上限%(V/V):33.0 引燃温度(℃): 426~537 爆炸下限%(V/V):5.0 溶解性: 无资料 主要用途: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 也可用作燃料。

其他理化性质:无资料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高温

聚合危害:无资料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LC50:无资料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

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

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刺激性: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无资料

致突变性: 无资料

致畸性: 无资料

致癌性: 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1053 UN编号:1071 包装标志:4 包装类别:Ⅱ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

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气瓶(即石油气的气瓶)禁止铁路

运输。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

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 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

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

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国务院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

起施行,《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管理规定》国家经贸委19号令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1 类易燃气体。车间空气中液化石油

气卫生标准(GB 11518-89),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

方法。其它法规:液化石油气汽车槽车安全管理规定([81]劳总锅字1号)。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辽宁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及标准汇编

(三)3、国务院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

4、《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5、《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6、《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管理规定》国家经贸委19号令;

7、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篇2: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

CSDS

化学品名称:压缩空气

企业名称:新疆凯涟捷石化有限公司

企业地址:新疆轮台县拉依苏工业园区

邮编:841600电话:0996-4939096 应急咨询电话:0996-4939579

填写日期:2012年2月1日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压缩空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Compressed Air

企业名称: 新疆凯涟捷石化有限公司

地址:新疆轮台县拉依苏工业园区

邮编: 841600

电子地址邮件:kailianjie-xj@163.com

传真号码: 0996-4939180

企业应急电话: 0996-4939579

技术说明书编码:00

4生效日期: 2012年 02月 1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中助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人需要从空气中吸取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无用的二氧化碳。人需要氧气的安全极限为15%左右(占空气的百分比)。氧气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使中枢神经发生障碍,重者会出现生命危险。当氧气浓度降至17%以下时,人出现痛苦的症状;至12%或更低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于11%时会丧失知觉;低于6%时,停止呼吸。使用压缩空气作为氧气来源的潜水员或隧道工人容易患一种被称为减压病的职业病,这是由于在高压空气中工作的人员减压

太快,使血液和人体组织中形成氮气泡。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处,安置并保暖。如皮肤等冻伤,可立即用水冲洗,并送医院救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遇硫、磷会引起爆炸;能使油脂剧烈氧化,甚至燃烧爆炸;本品助燃。液态空气与可燃物或油类混合会发生爆炸。同时空气也可点燃有机材料。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本品不燃。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如果液态空气泄漏造成木材、纸张等可燃物的燃烧,首先须切断液态空气的气流,然后用水将火扑灭。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堵漏或切断气源,保持通风。切断一切火源,严防静电产生,远离可燃物。人员进入现场须穿戴防护用具。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相应法规生产设备,管路要严格脱脂,劳动防护用具不得有油污。工作现场严禁烟火,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急救物品,有良好的通风措施和静电系装置。

储存注意事项:避免和还原性物质共存,仓储地点距可燃物、道路、建筑,电器设备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规范规定。通风良好库房应有避雷设施。严禁烟火,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第八部分暴露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眼睛、身体、手不需要特殊防护。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百分之十八时,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穿一般作业工作服。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密闭空间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九部分理 化 特 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有助燃性

熔点(0C):-213℃相对密度:

沸点(0C):-195℃相对蒸气密度:

饱和蒸气压(Kpa):临界温度:(0C)-140

临界压力:3769千帕

溶解性:

燃烧热(kj/mol):气化热 :205.2千焦/千克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还原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高热,油脂,还原剂

聚合危害:不发生

分解产物:氧原子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VL-TWA未制定标准

美国TVL-STEL未制定标准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无

生物降解性:无数据

非生物降解性:无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气物性质:氧化性货物

废气物处置方法:空气稀释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200

3UN编号:1002/1003

包装标志:

5包装分类:Ⅱ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储罐

运输:本品为不燃性压缩气体,助燃。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易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照射。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第。

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志将其划为第2.2类中助燃气体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时间:2012年2月1日

填表部门:新疆凯涟捷石化有限公司安环质检部

数据审核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化学品登记办公室

篇3: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

危险化学品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和化工产品需求急速增长,重大特大危险品爆炸、泄漏、污染环境事故不断发生,给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加入WTO后,由于在危险品安全管理和技术领域基础薄弱,无法满足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法规(TDG)和全球化学品协调系统[1](GHS),以及欧盟REACH[2]法规等要求及时提供化学品物理、健康与环境危害信息,客观上对我国危险化学品出口贸易形成技术屏障,阻碍相关产业贸易发展。如何妥善解决好危险化学品安全领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将解决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技术难题,提升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及环保技术实力。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应瞄准国际化学与危险品管理要求[3,4],从完善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角度出发,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我国急需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体系,加强危险品安全领域技术发展的研究,围绕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结构对其采取有效地控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危险性进行快速判定、识别、预测和评价,在整体层面上解决危险品领域内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对策和战略方向,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

2 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

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化学品危险信息获取、共享及避免危害事故发生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理论基础体系、安全技术体系、政策保障措施体系和环境支撑体系等内容,结构详见图1。

国际公认科学技术是建立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条件,人才、研究及测试基地、仪器、设备及装备等因素是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经济投入、政策、法律、法规等支撑构成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体系是安全保障体系结构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危险品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危害性确定测装备开发和检测方法制定的根本,与危险品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是我国危险化学品风险预测和评估基础理论体系的支撑,关系到危险源快速判定、监测与评价,直接决定危险化学品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体系中预测、预防、预警技术、应急反应及指挥的有效性。

3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国际化学与危险品安全管理技术的提高,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所涉及的各技术领域均得到了相应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已初步建立起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长期以来,由于过渡依赖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的作用,使得我国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所必需的技术基础薄弱,尤其缺乏危险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能力。从整体意义上讲,我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尚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

3.1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

我国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还没有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理论和技术框架。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专业条块分割状态,尚未从总体上对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相关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体系。

3.2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基础落后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体系研究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危害的发生机理、识别理论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源的监测监控理论及技术、风险分析技术、预测、预警技术、应急处理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及安全标准、法规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

3.3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资金投入不足

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为社会公益性为主的事业,其投入应以政府为主。我国在此方面至今没有明确、可靠的资金投入渠道,实验条件普遍较差,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弱,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领域内分布较为合理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基地、检测与研究中心等。

3.4 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撑

我国在危险化学品领域缺乏足够的政策、法律、法规及执法能力等外部支撑条件。尽管我国政府于2002年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为国内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但该条例尚未完全与国际有关化学品管理接轨,在化学品危险性鉴定、分类和评价方面,缺少相应的主管部门和检测机构,无法应对国外危险品领域的技术法规。

4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为适应国际危险化学品管理发展趋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围绕危险化学品进出口贸易和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制定了管理规范,并在技术方法开发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仍局限于本领域内的技术创新。目前,发达国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已建成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数据库[5],运用危险化学品特殊识别技术进行危害性的甄别,研究组织水平和分子水平毒理学实验方法取代经典动物实验方法技术等[6,7],形成了完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体系。总的来说,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体系发展与基础化学、生物信息学、环境毒理学、现代管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等密不可分,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未来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应符合国际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应从如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4.1 危险化学品安全体系基础理论

危险化学品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安全技术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立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思路,确立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通过危险品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协同论、安全行为科学、安全环境学、安全文化建设等危险品安全科学理论研究,在本质安全化认识论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发展的危险品安全科学理论。随着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对危险化学品安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事件孕育-发生-发展-演化机理探索、预测理论、风险分析及控制理论等危险化学品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4.2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价技术

危险化学品的风险来源于自身的化学特性,即干扰正常的生物过程的能力和燃烧、爆炸、腐蚀等能力,风险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对个体或群体伤害发生可能性的评价过程,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可简单描述为:

危险×接触=风险[8]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包括物理危害、健康与环境危害数据,涉及毒理学水平研究和安全暴露水平评估,直接关系到化学品危害信息的快速、准确识别和共享。应加快危险化学品风险快速和高效评估技术和方法开发,结合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在短期内获取准确有效的毒性信息。利用细胞培养和驯养的动物建立简单高效的危险评估方法,探索重要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及毒性效应模型和毒性效应分子生物标志物和环境激素污染物毒性分析模式,确定健康和环境安全限量标准,为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安全指标数据库建立提供相关技术数据和理论指导,进而完善国际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健康和环境安全评价方法体系。

4.3 危险化学品安全性质检测技术

瞄准国际危险化学品安全领域开展必要的化学品预防性原则所需要的前瞻性研究:化学品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技术;履行PIC、POPs、GHS公约中会遇到的技术;应对欧盟REACH法规所应该解决的核心技术。当前国际危险化学品安全领域的核心是准确提供危险品的基础物理化学数据,实现化学品物理危害、健康与环境危害的判定和识别。一方面,根据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确定其在包装、储藏和运输中的关键控制技术,杜绝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污染环境事故发生;另一方面,根据化学品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隐蔽性、滞后性,提供危害检测技术及装备,为化学品人类健康和环境持续性危害数据获取提供技术服务。

目前,国际上建立了一整套用于化学品危害分类的技术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目标对象要求的不断变化,危害识别技术与装备必将呈现敏捷、快速、高通量等特点而取代原有,如在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源时,利用现代机器人和各种检测设备组装识别危险源等。同时,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9]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测系统,利用现存数据对化学品特性进行预测。我国应针对联合国GHS和TDG法规及欧盟的REACH制度所规定的危险特性分类方法中至关重要的理化性质、健康和环境毒理学指标,运用QSAR方法分别建立各项危害数据的人工智能推演模式,实现新型危险化学品毒性数据的快速、准确预测。

4.4 危险化学品信息技术平台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在利用和处理信息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集中表现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将提高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围绕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体系,研究化学品信息网等信息技术系统,建设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集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科学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相关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自然科学资源等共享,推动面向危险化学品安全科学的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最终形成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及时性、互动性、信息丰富等特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技术平台。

欧盟、美国已经建立了化学品安全信息体系,如欧盟REACH制度和美国的立法提案(Gore Initiative),主要针对化学品的理化安全、健康安全和生态安全完成信息登记。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关于化学联合会国际理事会高产量化学品(HPV/ICCA)和高产量化学品筛选信息数据集(SIDS)项目的试验结果也将被采纳,以减少相关试验数量[9,10]。所有这些现有工作显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国化学品安全信息的整合,并正在建立化学品安全信息国际数据的相互认可合作。

5 结束语

扭转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落后局面需要完善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体系,而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是该体系建立的基本保障,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事业迅速发展的奠基石。只有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才能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要求的技术标准与法规体系,在促进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同时,将外来危险化学品对人、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威胁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保护我国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应综合各学科先进技术,重点完善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价及安全性质检测技术研究,最终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和管理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建国,胡建信,唐孝炎.化学品环境管理全球治理格局与中国管理体制的完善[J].环境科学研究,2006,(6):121~126

[2]叶从胜,郭秀云,李运才.浅谈欧盟化学品新法规及其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7,(1):31~32

[3]刘建国,胡建信,唐孝炎.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原理与制度的框架思考[J].环境保护,2005,(4):7~10,22

[4]菅小东,周红,高映新.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7~9

[5]李政禹,国际互联网上的化学品安全信息资源[J].现代化工,2000,20(6):55~57

[6]Boelsma E.Anderson C.Karlsson AMJ,et al.Microdialysis techniqueas a methodto studythe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of methylnicotinate through excised human skin.reconstructed epidermis,and human skin in vivo[J].Pharm Res.2000,17:141~147

[7]Abeliovich A,Paylor R,Chen C,et al.PKCgamma mutant mice exhibit mild deficits in spatial and contextual learning[J].Cell,1993,75(7):1263~1271

[8]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第一修订版)[M].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6~7

[9]苏志明,朱虹.欧盟REACH法规进展近况[DB/OL].http://www.cqn.com.cn/news/2007329/16-39-55-109725.shtml,2007-3-29

篇4:危险化学品爆炸案件现场勘查技术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案件现场;勘查技术

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的频繁发生,使人们更加注重对案件现场勘查技术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的将勘查技术应用于案件现场,已经成为现阶段案件调查人员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出勘查技术的作用才能在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更好的处理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一、案件现场勘查内容

想要将勘查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案件现场,我们首先要明确案件现场的勘查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使用勘查技术,保证案件现场勘查结果的准确性[1]。现阶段危险化学品爆炸案件的现场勘查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爆炸物的勘查。我们首先要确定爆炸物,清楚是哪些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爆炸。并且根据现场爆炸的反应情况,分析出爆炸的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勘查技术进行勘测。

其次,引起爆炸方式的勘测。目前,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方式分为:热能爆炸,主要是因为遇到火源或是因为局部温度太高而造成的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机械能爆炸,主要是由于危险化学品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撞击等引起化学品的爆炸;爆炸能,指的是利用炸药引爆危险化学物,造成事故的发生。

最后,确定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性质。通常来说确定了爆炸物以及爆炸方式后,就可以确定事故发生的性质属于人为还是自然发生的,但是也有一些相对特殊的情况,为了保证勘查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案件办理的效率,我们还需对事故性质进行分析[2]。

二、案件现场勘查技术

对于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勘查一般需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勘测处理:

1.气态物质的勘查

对气态物质的勘查主要指的是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所遗留下来的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的蒸汽、物质受热分解的气体的勘查。对气态物质的勘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案件现场空气中气态物质的存在状态、浓度进行勘查。如果气态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较小时,我们可以利用固体吸收剂和液体吸收剂对现场大量的气体进行吸收、阻流处理,使案件现场气态物质可以进行浓缩,然后对其进行勘测处理。如果空气中的气态物质浓度较高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真空瓶采气、经典沉降法、注射器采集法对现场的气态物质进行采集后进行勘测处理。

2.液态物质的勘查

液态物质主要指的是液态的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爆炸事故[3]。因为液态化学品具有挥发性、流动性的特点,所以危险化学品的事故现场一定会有液态危险化学品挥发、流动后留下的残余物质,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勘察处理。

在对事故现场的液态物质进行勘查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我们对留有液态化学品残留物的地板、木材、泥土等载体也要进行勘测,保证勘查范围的全面性,从而保证勘查结果的准确。

第二,事故现场带有痕迹的部分都要进行勘测,而且勘查的部分要具有针对性。

第三,对残留在玻璃容器内、管道内的液态物质进行勘测时,可以先对容器内的溶剂进行洗刷,之后在进行溶液的采集勘查。但是在采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采集的样品应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目的是为了使勘查的结果更加全面和准确。

第四,应该将勘查过后的气态物质放置在密闭的容器内,防止液态化学品挥发,对人体造成伤害[4]。

3.固态物质的勘查

对固态危险化学品的勘查主要是对其形状、颜色、质量等一些物理性质的勘查,因此我们在勘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确保固态化学物质不受损坏,从而保证勘查结果的有效性。

在进行固态物质的勘查时,我们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勘查:

首先,对勘查的部分进行拍照、绘图处理,并且记录下勘查的方位等信息,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勘查。其次,工作人员在勘查过程中需要佩戴口罩,防止危险化学品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对于勘查到的一些细小的化学物质的残渣碎屑等,要用透明胶进行采集,保证化学物质的残留物的完整性。再次,要对没有发生化学事故的区域进行勘测,将勘查结果与发生化学事故的区域的勘查结果作对比,了解危险化学品爆炸所产生的危害性以及对案件现场的破坏程度。最后,对于案件现场的勘查结果进行辅助说明,保证勘查结果的完整性,从而方便后续调查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案件现场勘查的意义

对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的案件现场进行勘查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找到爆炸的原因,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事故对人类造成的二次伤害,为后续的调查奠定基础,提高案件调查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水平,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保证[5]。

四、结论

綜上分析可知,我们在进行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现场案件的勘查时,首先要明确勘查的内容,然后根据勘查范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勘查技术,保证勘查效果的准确,从而为案件后续的调查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案件调查的效率,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1]傅晓海,俞芳,陈彬.论现场勘验人员的安全防护[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02:22-29.

[2]韩立峰,吕群虎,谭福民.当前爆炸案件现场勘查若干思考[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01:28-31.

[3]谢建兵,周家铭,施祖建,郁颖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4:131-135+179.

[4]王国建,朱乐民,徐治华.爆炸案件现场勘查应先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刑事技术,2007,06:38-40.

[5]王萍,肖发民,王迎春,肖凝.旅客列车爆炸案件现场的紧急处置和勘验程序[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99-102.

作者简介:

篇5: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

根据《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号)的有关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主要使用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申请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受理通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文件资料补正告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意见书和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申请表、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告知书以及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工作委托书等10类共17种文书。现就这些文书的使用说明如下:

一、用途

(一)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申请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书,供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三个阶段安全审查时分别使用。

(二)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受理通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文件资料补正告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意见书,供负责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的安全监管部门(以下简称审查部门)在实施安全审查时使用。其中,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受理通知书分为受理和不予受理等两种形式;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意见书的内容分为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等三项安全审查以及通过与不予通过等两种形式。

(三)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申请表,供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时使用。

(四)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告知书,供审查部门对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进行备案时使用。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告知书分为备案和不予备案两种。

(五)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工作委托书,供有委托权限的审查部门委托下一级安全监管部门实施审查工作时使用。

二、字母代号含义和填写要求

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受理通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文件资料补正告知书、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意见书、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告知书和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工作委托书中英文字母代号含义和填写要求如下:

(一)A表示审查部门,填写审查部门的代字。如: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实施的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填写“京安监”。

(二)B表示年份,填写实施审查的年份。

(三)C表示序号,填写审查部门编制的序列号。

(四)D表示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的申请单位,填写申请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上的企业名称。

(五)E表示建设项目名称。

(六)F表示建设项目三个阶段安全审查事项,分别填写“安全条件审查”或者“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七)G、H、I、J、K表示该文件的抄送单位,分别填写为该建设项目工商登记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负责该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行政机关、承担该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机构、承担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单位的全称。

(八)L表示接受委托实施安全审查工作的单位,填写该单位的全称。

(九)M表示审查部门的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十)N表示审查部门所隶属的本级人民政府。

(十一)O表示审查部门所在地人民法院。

篇6: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

安全标签与标识的管理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上应有符合规定的化学品安全标签。

当危险化学品由原包装物转移或分装到其他包装物内时,转移或分装后的包装物应及时重新粘贴标识。

化学品安全标签脱落后应确认后及时补上,如不能确认,则以废弃化学品处置。

实验室应有明显的安全标识,标识应保持清晰、完整,包括:警示标签;消防安全标志;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永久性安全标志。

危险化学品的领用

危险化学品的发放应有专人负责,并根据实际需要的最低数量发放。

剧毒化学品、爆炸性化学品的领取,应由两人以当日实验的用量领取,如有剩余应在当日退回,并详 细记录退回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领用时应填写危险化学品领用记录,按品种、规格记录购入、发放、退回的日期、单位及经手人、数量以及结存数量和存放地点。领用剧毒化学品、爆炸性化学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时还应详细记载用途。

样品管理

应有专人对送检样品的管理负责,并对保存期内的样品实施监督。

送检样品应有标签,样品在实验室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签。

样品应存放在符合送检方要求的专用样品柜或样品间内。

5、储存条件

储存条件和方法

需要低温储存的易燃易爆化学品应存放在专用防爆型冰箱内。

腐蚀性化学品宜单独放在耐腐蚀材料制成的储存柜或容器中。

爆炸性化学品和剧毒化学品应分别单独存放在专用储存柜中。

其他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用的通风型储存柜内。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可参照 GB 15603 执行。易燃易爆化学品、腐蚀性化学品、毒害性化学品的储存方法可分别参照 GB 17914、GB 17915 和 GB 17916 执行。各类危险化学品不应与相禁忌的化学品混放。

气瓶应按气体特性进行分类,并分区存放,对可燃性、氧化性的气体应分室存放。气瓶存放时应牢固地直立,并固定,盖上瓶帽,套好防震圈。空瓶与重瓶应分区存放,并有分区标志。

危险化学品包装不应泄漏、生锈和损坏,封口应严密,摆放要做到安全、牢固、整齐、合理。不应使 用通常用于贮存饮料及生活用品的容器盛放危险化学品。

储存限量

每间实验室内存放的除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外的危险化学品总量不应超过 100L 或 100kg,其中易燃易 爆性化学品的存放总量不应超过 50L 或 50kg,且单一包装容器不应大于 20L 或 20kg。

上一篇:托班美术活下一篇:会计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