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2024-04-23

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通用7篇)

篇1: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根据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我队与县人大农业工作委员会协作,对我县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县农机局关于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介绍,察看了石溪晓金农机专业合作社,白酒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常顺农机经销部,扬子农机公司全椒分公司。总的来看,近几年来,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工作,农业机械化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1.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伟人毛泽东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和提高,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前提。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49万千瓦,各种农机具16万部,其中联合收割机1325台,大中型拖拉机907台,插秧机490台,播种机40台,现在从耕、播到收,用机械化生产的程度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全县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74%。尤其水稻机械化插秧在我县得到大力推广,2009年实现机插秧面积11.2万亩,比 2008年增加10倍;油菜机械化种植面积2009年达2000多亩,比 2008年增加100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县政府和农机部门抓住国家农机补贴资金的机会,积极争取补贴资金支持,激励农民发展农机化,使用农机新技术。2009年,我县新增插秧机就有228台。例如,我们调研的常顺农机经销部,近两年来销售的久保田牌联合收割机145台,插秧机200台,联合收割机105台,扬子农机公司全椒分公司销售情况也很好。另外,县政府始终把机械化育插秧列入重点工作之一,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农业部机械化插秧示范县,2008年我县机插秧推广工作被省农机局评为一等奖,今年农业部又把我县列入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在农机新技术的使用上,农机部门采取大户先动,示范带动等措施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每年都在播种前组织农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播种期间组织现场会进行技术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提升。

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了田园化的建设步伐,使田成块、沟成网、路平整、树成行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实现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3.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县农机管理部门加大对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对农机化的投入,支持鼓励其发展。目前,全县注册农机化专业合作资产总值1321.9万元,组织10个,农机大户23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5个,农机维修网点168个,农机经销企业6个,经销点89个,全县农机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如我们调研的石溪晓金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0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台,插秧机5台,联合收割机3台等农业机械。这个专业合作社今年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育插秧 2800余亩,他的服务内容从耕整地、育秧、机播、植保、联合收割等环节实行一条龙服务。白酒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6人,机手13人,他们的服务范围发展到除白酒以外的六镇、襄河镇、十字镇、荒草圩、滁州等地,深受上级好评和群众欢迎。

现在在我县农村,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畜牧养殖户的家里,到处都能看到先进的农业机具在轰鸣高歌,农民们扔掉了鞭杆、锄把,握起了方向盘和操作杆,高兴地说:我们现在真正是用机械化“武装”了起来!

二、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1.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高。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还有部分人认为地形地貌不适应农业机械化;甚至少数领导认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工作,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见效也慢,因而放松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2.农机装备整体水平和服务领域不广。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动力小的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单一作业、低档次的机具多,复式作业、高效能的机具少。农业机械的总动力、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关配套法规环境以及农业机械开发、生产、供应、维修、培训、推广、管理等尚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与农业节约化、规模化发展还存在较大距离。农机作业领域仅限于粮食生产或大田作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服务项目还比较少,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机械化发展不能同步配套跟进。

3.农业机械机构体系和队伍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经历多次机构改革后财产被平调,人员被分流,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经不复存在,维修网点的装备落后于发展,并影响了机械化作用效能的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少,专业学校毕业的农机管理人员已基本改行。由于缺少业务经费,正常的农机管理、推广、培训工作无法开展。

三、对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认识,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的实际效果,激励农民积极投入。

2.要加大新型农机服务的组织建设力度,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所以,要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要紧紧抓住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机遇,满足农机大户购机需求。要把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机使用者紧密结合,实行一条龙作业服务,不断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

3.加强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和教育培训工作,尤其要重点抓好水稻机插秧、油菜机械化技术、小麦免耕条播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教育培训,示范引导。镇农机中心站要加快建设,配足农机技术人员,并解决年龄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篇2: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苍山县素有“山东南菜园”和“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之美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其中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340万吨,产值达到39.7亿元,是苍山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苍山县农机局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大棚蔬菜生产,积极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机化提前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大举措,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创新示范力度,使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县电动卷帘机达到7600多台,田园管理机械和微灌设备达1.5万台套。设施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文明生产,为菜农增收节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搞好示范带动,引导菜农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在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比较集中的向城以南、兰陵以北、新兴以东、兴明以西四个乡镇交界处的蒙台路两侧建起了“大棚蔬菜生产机械化万亩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周边菜农推广使用大棚生产机械。

(二)实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苍山县农机局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机械配备方面,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把设施农业机械列为优先补贴机具,鼓励农户购置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先后对602户农民购买的614台电动卷帘机进行了补贴,今年又通过补贴新增电动

喷雾器1185台。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调动了各方面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搞好技术指导,加强人员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举办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农机大户、设施农业专业户1000多名,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在全县逐步建立起以县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载体、农机大户和科技带头户为基础的三级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为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县农机化学校还研究设计出多种规格、多种结构的节能日光温室机械化模型,在培训班上演示给菜农看、引导他们干。经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示范基地,指导温室大棚设计建设和设施机械的配套安装,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菜农解决在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加快了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县温室大棚生产凡能使用机械的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大棚墙体的建造使用挖掘机、草帘机代替了手工编织、草苫子的覆盖使用电动卷帘机。尤其是卷帘机械化发展迅速,在实施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带动下,菜农购买使用电动卷帘机积极性高涨。使用卷帘机械,省力、省时、增效明显,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据介绍,过去靠人工拉苫子,一揭一盖需要2个多小时,并且很难掌握时间,揭早盖晚影响保温,揭晚盖早影响光照;使用电动卷帘机,每次也就是5——10分钟时间,可延长光照2个多小时,既能减少病虫害又可使蔬菜增产15%——20%,还可省出时间加强田间管理,这样一年

增收部分就可赚回机械投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机械化科技含量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目前全县各类温室大棚,大部分棚室规模较小、结构简单,钢架结构大棚很少,抵御风险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仅仅是普及了电动卷帘机,管理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还是空白。二是设施农业成本高,影响了发展速度。从目前情况看,建设一座钢架大棚需要资金3万多元,加之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购置,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当年难以收回投入,因此群众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机械不配套,尤其是适应棚菜生产管理方面的机具较少,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大部分棚内作业以人力为主。四是受到承包土地的限制。一般弓棚面积,可根据自家土地的多少,可大可小 ;而设施农业一般规模较大,原有土地不可能都符合建大棚条件,必须重新调整承包土地,一家一户又难以做到,发展设施农业受到制。

四、下一步发展意见

针对大棚蔬菜管理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实际状况,苍山县农机局正积极探索,围绕微灌、滴灌机械化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以及人工增光技术等机械化搞好试验、示范,以便在全县推广使用。一是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要向设施农业机械倾斜。二是搞好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设施农业园区,做好设施农业机械的安装调试等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

篇3: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日前,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到江西省新建、广昌、瑞金、于都等地, 就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机化等工作进行调研。张桃林强调, 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速现代农业发展。

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是江西唯一一所从事农业机械、食品机械研究的省级科研机构。始建于1959年, 并设有江西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在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张桃林副部长一行一一察看了该所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实验室和农机质量检测站, 认真听取了该所有关情况汇报, 并详细询问了该所的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等情况。张桃林副部长指出, 要提升研究所的整体科研能力, 加大农机科研力度,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协作。要把科研项目与生产企业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江西省白莲、脐橙产业基地, 张桃林指出, 江西气候、地理特点鲜明, 发展特色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要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为农民致富增收做出更大贡献。在瑞金市、于都县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 他指出, 近年来江西省大力推动综合建站, 乡镇站的条件建设和工作经费保障取得了大的突破, 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长效运营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 同时更加重视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在瑞金市泽覃镇和于都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桃林深入了解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情况, 并与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了互动和交谈。他指出,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关键是要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 用农民听得懂的话、便于接受的方式开展, 农业主管部门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 务求取得实效。

张桃林到于都县农机局农机“一站式”服务大厅和梓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 考察调研县乡两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和具体操作程序, 现场模拟演示申请购机补贴操作流程, 详细询问了购机补贴实施的相关细节问题。在切身体验江西省实施的“全价购机、县级结算、补贴入卡、逐级监督”模式后, 张桃林指出, 要高度重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 确保补贴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严格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做到科学、规范、高效、廉洁实施。切实做好信息公开, 阳光操作, 将补贴政策和办理程序、补贴结果向农民公开, 接受农民监督, 让农民满意。

篇4: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关键词:山区;农机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桦甸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主要依赖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生产技术变革与创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带领桦甸山区农民走向富裕。但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学入研究,以探讨解决办法。

1制约桦甸山区农业机械推广的主要因素

1.1经济因素

桦甸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手头可以支配的资金比较少,农业机械的价格对于农民来说比较贵。另外,购买农业机械后,对于农民来说,短时期内的经济效益不是特别明显,农民投入比收入要高很多,农民购买或更新机器的主动性差。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农业机械新产品价格稳定性差,导致桦甸山区农民不愿意购买机器,因而农业机械推广也受到了限制。

1.2社会因素

桦甸山区经济发展较慢,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接受力差。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不愿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欲望不强烈。人们生活在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导致不熟悉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意愿较差。

1.3自然因素

桦甸山区的地形地貌影响农业发展。桦甸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平原少,山地较多,可以供耕种的面积比较有限,这就导致生产规模小,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进而也导致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变小,推广难度变大。另外,桦甸山区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继续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给农业机械推广带来了阻碍。

1.4人文因素

桦甸山区的工资水平低,农业生产环境差,大多数农民为了更多收入都流转到外地打工,本地的高素质人才也不愿意回到桦甸发展。山区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儿童,他们不求经济效益,只想解决温饱问题,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无法保证,更无法保障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5质量因素

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进入桦甸山区的农业机械都是小生产厂家的产品,是小型农用机械,机械质量不能保证,也容易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不健全,维修的速度及质量都无法保障,而且维修费用较高。

1.6效益因素

桦甸山区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信息相对较闭塞,自己的产品很难形成地方市场。秋收后,农产品基本是商贩在进行收购,价钱完全由商贩主导,没有市场依靠,劳动效益得不到保障。效益完全看天吃饭,好时能赚点钱,不好时甚至会赔钱。由于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购买农业机械。

2 农业机械推广的主要对策

2.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桦甸山区的耕地少,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多年前修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并没有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因为年久失修,一些基础设施已经处于无法使用状态,对于想使用机械生产的农民来说,这些基础设施就是一个障碍。想要推动农业机械使用,减少生产成本和生产压力,就需要政府部门首先牵头加大资金投入,动员农民一起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2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之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以省或市为基础,以县或乡农业机械推广站为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民手中的一线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导致企业的研究与市场应用脱轨。为了全面发展,要建立纵向横向互补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既要宏观调控,又要深入到生产线,及时反馈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农业机械多元化发展。

2.3强化服务,提高效益

积极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基层,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保证现在农机大户能正常使用并维护机械,从而获得一定效益,让农机大户带动农业机械推广顺利进行。

2.4政府介入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没有能力购买农用机械的农民,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农业机械的专业服务代耕代种。同时要拓宽融资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将农民引向机械化农业生产时代。

2.5加大培训力度

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机手和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农机的操作和简单维修知识。要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让他们树立农业机械现代化观念,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2.6增加农业机械的创新研究

目前,我国生产应用的小型山区农用机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效率低、操作不方便、容易出现故障等。针对这些情况,农用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要依据山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研发适合山区生产使用的农用机械,以提高机械的适用性、便利性和质量可靠性。

3结语

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业机械的应用,因此,加快桦甸山区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是必然、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陈达兴.山区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3,(06).

[2]金王苗.浅谈岳西县农机推广的机遇、问题和发展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10,(10).

篇5: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扮演着将农业科技向生产领域进行转移和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角色。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体制不健全、经费不足和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问题逐渐显现,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一系列问题。

过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顺、职能冲突。中央各部门间矛盾多,关系协调困难,宏观管理薄弱。各地区推广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划分、隶属关系比较混乱,农技员经常忙于“催粮、催款”、计划生育、民事纠纷等行政事务,难以顾及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低,农技推广内容狭窄、覆盖面小,为农民提供产前生产计划制订、经营决策咨询、产后加工和销售指导等服务工作相对较少。此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缺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方面的培训,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使得推广人员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的现象突出,整体素质不高。根据对农民受教育年限为基础的农民文化素质的调查,发现农民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了其各种技能的具备和运用,使农业技术推广遇到障碍,农产品竞争力不足。从农民角度来说,农业科技知识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不准确及不易接受等问题,农民获取真正适用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河南省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属安阳市管辖,距郑州市153千米,全县面积1 8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4万公顷,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机遇下,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全省粮食核心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滑县正在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从产粮大县向产粮强县转变,创新型农业技术使用不断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更是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深入了解滑县农业生产的情况,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课题组对滑县小麦主产区的农技推广情况进行了调研,取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层面和农民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推广的情况及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滑县乃至其他相似地区产粮大县农业科技的推广提供政策参考。

2 调研方法与数据

为了了解产粮大县滑县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农户选择农业科技的主要动因、农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及农户对农业生产知识的需求,笔者于2010年7月对河南滑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调研范围覆盖滑县东起寨、河京、牛庄、程新庄、东孔庄、东马庄、温庄、贾古、西河京9个村的200户家庭(农户),调查以家庭(农户)为单位,调查家庭(农户)中对家庭情况非常熟悉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家庭成员之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7份,其中193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6.5%。根据有效调查问卷统计,就调研对象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占42.31%,女性占57.69%;就被访者的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占7.69%,30~39岁的占42.31%,40~49岁占38.46%,50岁以上的占11.54%;就调研对象的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的农户占73.08%,小学文化和高中文化的分别占7.69%和19.23%。

除实地调研数据外,本研究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和一些政策层面的资料来源于对河南滑县农林部门相关机构负责人、农机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相关专家的访谈,还有一些信息是通过对相关权威网站的检索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的。

3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分析

3.1 滑县农业科技推广措施

河南省滑县作为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技推广服务平台,来推动当地粮食生产和建设。

3.1.1 构建“5320”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5320”体系中的“5”指五级组织,即县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县专家组、乡(镇)技术指导组、村科技行动小组、村辐射带动小组;“3”指三级阵地,即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乡科技服务站、村科技文化大院;“2”是指双层网络,即完善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村科技专干组成的行政性农技推广网络,完善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全县100个科技行动小组、1 000个辐射带动小组为基点的新型农技推广网络;“0”即零距离对接,通过专家集中培训、技术人员包户指导、放心农资超市配套服务,并利用现代传媒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有效解决了先进技术、放心农资推广不畅的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对接。

3.1.2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平台

作为产粮大县的滑县,其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也处于全国前列,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滑县精准农业试验站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解决了地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滑县与河南农业大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发出“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和“优质小麦高产栽培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与南京农大和河南农大开发了“基于知识模型的小麦管理支持系统”,还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开发应用了“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建立了智能化节水灌溉示范田,为全县农业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1.3 加强农村科普网络建设,努力提升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对原有农协进行了规范管理的同时,根据广大农民需求,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先后成立了农作物新品种研究会等2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其他专业协会。二是加强滑县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建设。经过与河南科技日报社多次联系,组建了中国农业科技110(河南区域网)滑县服务中心,在21个乡镇建立了服务站,在全县1 000多个村设立了科普员,基本达到了每个村一名,科技服务网络覆盖全县。三是加强农村科普基地建设。结合滑县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创建了高平无公害蔬菜等科普示范基地13个,培养科技示范户1 200户。四是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固定科普宣传栏44个,县城社区、广场建设固定科普宣传栏10个,并定期更新内容。

3.1.4 培养科技示范户,增强基层推广力量

针对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农民接受新技术以模仿为主的特点,滑县注重示范户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一套高产集成栽培技术,并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自主创业致富。示范户成为“土专家”后,将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有需求的农户,带动周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从而使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得到加强。

3.1.5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成科技服务新体系

一是滑县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了县级农业科研中心,负责培育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实验研究,并且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如县种子公司科研育种中心已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滑豆20,抗病高产杂交玉米新品种滑丰6号、滑丰986,联合培育了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豫教2号,均已通过河南省审定,其中滑丰986已通过国家审定和北京市审定。二是健全了县、乡、村三级专、兼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官办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科技示范服务的“民办队伍”。三是完善县农技推广服务新网络,充实完善了“滑县农业信息网”网站栏目,建立了滑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开播了“滑县农业”专题电视节目,组建了农业致富通手机服务网络,开通了致富通智能语音查询系统等,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了经验型技术指导向数字型技术指导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技术服务能力。

3.1.6 建成滑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作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窗口

滑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整合了全县农业系统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资源,配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20名,利用“三电合一”的现代传媒设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大厅共设科技入户服务区、测土配方施肥区、专家咨询、农业实用技术智能查询服务区等12个服务区。滑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的建立,加快了该地区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步伐,提高了农业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以农业局科技服务厅为窗口的农业服务体系。

3.1.7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县乡村三级培训工作

滑县政府依靠科技,同时应用和发展科技,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滑县农技推广中心还在交通要道旁,设置了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和新品种展示田,为农民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学着做、跟着干。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入户调查,摸清原因,然后召开专家开座谈会,提出具体管理意见,通过农业电视讲座,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当地农田该怎样管及何时管,并及时派出技术骨干直接进入农户,搞好生产指导。农闲时节,开展县乡村三级培训:县培训乡镇农技人员;乡镇培训村技术员和种粮大户;村技术员负责本村技术的普及。

3.2 滑县农业科技推广效果

通过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滑县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很大成效。自2005年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后,滑县已经探索建成了全覆盖的四大科技服务体系。其中良种推广体系实现了全县的良种全覆盖;农技推广体系建成了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科技服务站和村农业科技文化大院三级推广阵地,实现了技术和生产“零距离”对接;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体系则让农民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了解自家的地该施多少肥、应该怎么施、什么时候施的问题;植保服务体系有效推进统防统治。

通过科技推广普及,滑县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全县粮食生产逐年增产,连续8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由于全县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显著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率达到了100%,科技贡献率达到49%。小麦万亩示范区、千亩方和百亩田的单产分别达到610.9千克、654.3千克和706.6千克,远高于滑县小麦平均亩产491.3千克的水平。

实地调查的资料也表明了滑县的农业科技得到较好的推广。数据显示,滑县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覆盖范围在全县达到了69.23%,在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户中,有88.24%的农户接受的是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培训。不过,实用技术培训在各村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如东马庄和温庄两个村未受过实用技术培训的村民比重高于其他几个村。

3.3 滑县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政府、企业和农户三大主体是构成农业科技推广中重要的环节和链条,缺一不可。调研发现,滑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由政府来开展,接受群体是农户,而通过龙头企业接受农业科技服务的农户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我们从政府和农户两个视角来揭示滑县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老化,人才严重不足,一些老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又缺少参加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的机会,农技推广人员本身的知识结构大大落后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研工作逐步面向市场、走进市场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种子、化肥等农资销售维持生计的农技推广机构不仅难以生存和发展,还严重阻碍农业科技推广新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严重不足,农科站所缺乏必要的试验、检测和宣传手段。一些推广工作只能凭经验,农业科技推广手段不科学,渠道不畅通。

3.3.2 农户在接受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影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调研数据显示,在村民认为的“影响其采用农业科技的主要因素”的选项排序中,有69.23%的农户将“采用农业科技的投入资金”作为第一选项,有26.92%的农户将“经济效益”作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有7.69%的农户认为其他因素是影响其选择农业科技的主要因素。可见,大部分农户在选用农业科技时,首先考虑的是农业科技选用需要投入的资金,当没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选择就会受到很大制约。

二是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途径较为单一。在调研问卷中,农户按照获取农业科技服务信息途径的主要程度对选项进行排序。统计数据显示,53.85%的农户将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作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首选,可见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的方式仍停留在自发地寻找和搜集阶段;排序位居其次的是政府部门的宣传资料、科技下乡活动、村科技能人等政府正在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可见政府的宣传推广服务对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再次是村干部和亲朋好友的介绍,通过此种方式获取农业服务信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今天已经退居到较次要的位置;排序在最后的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或者示范园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表明滑县只有很小一部分农户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过农业科技服务信息。

三是政府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户的需求间有一定差异。目前,滑县政府提供的实用技术培训,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之外,主要是农民工就业培训。这是否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吻合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之一。这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当地农户的需求。为了了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未来更需要得到哪方面的农业生产知识,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调研结果显示,62.96%的农户未来更需要的是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这和政府目前主要提供的服务较为吻合;29.63%的农户更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另外7.41%的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都很需要。这一结论为政府未来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培训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关注农业实用科技的培训,同时要加大农户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法对滑县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科技推广现状、主要影响因素、获取途径和需求进行了深刻剖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滑县政府科技政策的有效推动下,滑县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所需的资金投入依然是制约农户选择采用农业科技的最重要因素。

(3)电视、报纸和互联网这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获取途径是农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首选,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些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来自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作用亟需加强。

(4)在政府提供的实用技术指导服务中,未来滑县农户不仅需要农业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也需要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基于以上结论,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推广农业科技要由政府来主导。

(2)要提高对农户采用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补贴标准,将由于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受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3)要避免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流于形式,同时要加强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4)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面向的对象应尽可能的广泛,而不只是针对农业大户或者村干部、村经济能人。

(5)从农户需求的角度选择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教育活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6: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关键词: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好处是可以保护土壤, 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能够减少地表沙尘漂移, 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 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早在几十年前, 就致力于旱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开始进行玉米整株覆盖免耕耕作法、留茬少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减耕覆盖耕作法等保护性耕作探索性试验研究工作, 但由于缺少配套机具, 这些技术的综合效益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 农业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 加强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国际交流。“九五”到“十五”期间,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计划, 并被选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50项农业技术之一。2002年5月, 农业部在山西省召开了保护性耕作现场会, 启动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 分两个阶段, 有重点地在北方旱区逐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第1阶段是从2002—2005年, 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 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 包括河北中北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北京及天津等地区;另一条是沙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 主要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等省区。第两阶段是在北方, 特别是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广泛应用了保护性耕作, 用5年的时间, 基本上在北方旱作区实施了保护性耕作, 进一步扭转了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 为促进北方旱区粮食稳产、增产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保护性耕作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1)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 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又称作免耕或少耕。主要内容是, 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田间作业, 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 (以下称残茬覆盖) , 残茬覆盖率应不小于30%, 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播种质量。实质是通过残茬覆盖地表和简化耕作, 减少水土流失, 培肥地力, 保护环境和资源。

3 传统耕作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1) 放弃传统耕作。传统耕作是以翻、耙、压为主的耕作。在这种耕作制度下, 播种前要用铧式犁把残茬及杂草翻入地下, 然后耙、压使地表疏松、细碎和平整。这种耕作不仅能耗高, 最主要的是造成过度耕作, 使土地“裸露休闲”, 水土流失严重, 破坏生态环境。

(2)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 遍及昆仑山、秦岭及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及自治区, 仅雨养农业面积即3 300万hm2。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降雨少、气温低和土壤贫瘠, 自然条件恶劣, 产量低而不稳定, 农民生活贫困。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 以吉林省为例, 根据吉林省第3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1 519 km2, 占幅员面积的16.5%, 其中水蚀面积17 575 km2, 风蚀面积13 944 km2。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吉林省各地,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 土地退化, 加剧洪涝灾害, 恶化生态环境, 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据测算, 吉林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t, 流失表土层0.36 cm, 土壤流失速度成百倍于成土速度, 水土流失已成为吉林省的主要环境问题。风蚀沙化则是我国北方旱区2010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 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据统计, 我国发生沙尘暴次数逐年上升, 20世纪50年代5次/年, 60年代8次/年, 70年代13次/年, 80年代14次/年, 90年代23次/年。为了抗旱增产, 节本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需要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3)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战略任务。农业部要求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 深化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虽然农业和农村结构战略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一是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虽然2009年农民的人均收入比2008年有所增长, 但是面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和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考验, 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尚未得到有效遏止。尤其是吉林省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仍逐步扩大, 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地发生。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和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 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总体思路

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总体思路, 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成片带动, 辐射全区域;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模式, 加速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作用。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北方旱作区各省要尽快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科学的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二是要在总结已有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综合农艺、农机及生物技术, 加强技术集成, 不断创新和完善不同类型区 (尤其在一年两熟地区和一年一熟冷凉风沙地区和寒地旱作区) 、不同种植制度和不同作物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并使之逐步系列化、规范化。继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和配套机具的研究开发力度, 形成系列化、先进实用的机具, 以适应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三是积极推行农机服务产业化, 要加快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服务模式, 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依托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四是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模式, 引进适应我国国情、旱地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先进机具, 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五是加强领导, 制定有力的引导和支持政策。旱作区农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机遇, 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 将保护性耕作列为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大投入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鼓励和扶持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努力提高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5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

(1) 社会效益。减少径流 (水分流失) 60%、减少水蚀 (土壤流失) 80%左右。减少风蚀 (农田扬沙) , 抑制沙尘暴, 保护生态环境。不烧秸秆, 减少大气污染。

(2) 生态效益。增加休闲期贮水量14%~15%,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 节约水资源。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提高0.03%, 速效氮提高、速效钾提高。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孔隙度 (含水孔隙) 增加。

(3) 经济效益。提高小麦、玉米产量, 减少作业工序, 降低作业成本10%~15%, 增加农民收入20%~30%。

6 推广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的建议

(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改革传统耕作模式。玉米是吉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 因此当务之急是改革传统的耕作模式,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中, 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将此项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列入科技兴农和农业综合开发重要项目, 形成制度大力推广。

(2) 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 (1) 加强宣传, 形成舆论导向。在加强行政推动和试验示范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及现场会等多种形式, 教育、领导和示范群众, 引起社会关注, 形成广泛共识, 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为项目实施, 今后工作的开展,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 搞好培训, 培养骨干。要充分发挥大学、科研及推广部门的专家资源优势, 首先培训项目管理人员, 要让他们掌握技术, 然后作为老师再培训其他参加项目人员。其次是培训农民机手, 要让他们掌握机具操作规程, 作业质量要求, 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作业任务。再次是培训农民群众, 要让他们明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机理、作用, 节本增效的效果, 调动他们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使行政推动变为自觉行为。

(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技术, 各级农机部门要做到农机和农艺, 产学研和示范与推广三结合, 积极探索,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扩大应用面积, 逐步形成保护性耕作带, 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不同类型区、不同种植制度和不同作物条件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为吉林省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沙尘暴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长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J]农业机械学报, 2004, 35 (1) :167-169.

篇7:谷物干燥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调查

近几年, 在大中型农机具发展中, 谷物干燥机械推广应用异军突起, 全县推广应用的谷物干燥机械, 由5年前的2台发展到目前的189台, 特别是2007年以后, 快速发展, 拥有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较多的县。为此, 针对这种新型农机具的发展情况, 进行了专项调查。

1 谷物干燥机械的基本情况

枞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 是省级商品粮基地县, 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约10×104 hm2, 以水稻生产为主, 其他农作物为辅, 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为农业生产的主产业。目前县内承包粮田在6.67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 (或农机户) 有741户, 全县拥有谷物干燥机189台, 主要以“三久”、“山本”、“金子”、“金锡”品牌为主。

2 谷物干燥机械发展过程

枞阳县谷物干燥机械发展概括地说, 是“以点带面, 跨越发展”, 20世纪80年代, 枞阳县粮食部门所属的粮食加工厂首先购入了2台。2005年, 15家基层粮站相继购入39台 (套) , 主要以“三久”牌为主, 为枞阳县谷物烘干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 枞阳县陈瑶湖镇发展谷物干燥机等大型农机始于2005年, 目前全镇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43台, 各类谷物干燥机械115台。陈瑶湖镇的在册耕地面积为2 400 hm2, 农民在镇外承包耕地2.4×104 hm2, 全镇大小粮食加工厂40家, 农机投入高的家庭达到100万元, 一般也有2 000元以上。全镇40家粮食加工厂, 家家都经营烘干业务, 最多的一家, 有6台谷物干燥机械。

随着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和兴起, 枞阳县其他粮食主产区的乡镇粮食加工业也不甘落后, 横埠镇、汤沟镇、金社乡、老洲镇、周潭镇等近几年粮食加工也快速发展。2009年, 这5个乡镇新增谷物干燥机24台 (套) , 拥有粮食加工厂22家。粮食加工业的扩张范围逐步增长, 已经带动枞阳县的浮山、钱桥、义津、官埠桥等乡镇粮食加工发展, 这些乡镇部分粮食加工厂已购入谷物干燥机。

由此可见, 枞阳县之所以能如此大规模地经营粮食产业, 与农业机械, 特别是谷物干燥机械的推广应用是分不开的。

3 谷物干燥机械推广应用的效益情况

3.1 全面地提高了劳动工效

农机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几千年来, 农民靠人工、牛力耕作, 不仅劳动量大, 吃苦受累, 而且工效低, 遇上耕牛窝工, 就会耽误农时;遇上阴雨, 就会眼睁睁地看着稻谷在田里腐烂, 或者收割起来后堆在场上, 不能翻晒, 任其霉变。枞阳县地处沿江, 水气较重, 地表常年潮湿, 不利于大量储存粮食, 粮食加工储存是一大难题。谷物干燥机械的推广应用, 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储存难题, 它具有极高的工效, 平均每台每天可烘干超过20 t, 较好地解决了农时问题, 特别是解决了稻谷腐烂、霉变等问题。

3.2 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谷物干燥机每天可将20 t的水稻水分从20%降低到16%左右, 仅需费用500余元;而靠人工翻晒到同样水平, 需要8个劳动力3 d以上的翻晒, 雇工费用至少1 400元, 同时还需要投资15万余元, 建400 m2以上的水泥晒场。随着干燥机的使用, 能源改进, 过去使用煤油作燃料, 20 t的水稻烘干需要燃料费900~1400元, 现在基本上改为使用稻壳、柴、秸秆作为燃料, 每20 t水稻烘干只需200~300元, 进一步降低成本, 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3.3 大大促进了集约化种田

传统的作业模式, 1个劳动力1年最多只能种植0.46~0.53 hm2田地, 而农机以其巨大的威力, 为大规模种田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和有效支撑。枞阳县部分粮食生产主产区域基本上从整地、插秧、收割、脱粒、运输、烘干等环节都使用机械, 1个劳动力管理6.67 hm2田地绰绰有余, 这样就有利于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 为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以枞阳县陈瑶湖镇为例, 在二轮土地承包以后, 有些农民外出打工,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这时有些精明种粮大户主动采取有偿使用方式承租。刚刚起步时, 承包费用较低, 承包面积也较少, 但一年下来, 收入仍然可观。之后, 大面积承租, 有的村出现竞租局面, 而且向周边乡镇发展, 甚至向省内各地, 以及外省进军, 承包价格在4 500元/hm2左右。

3.4 极大推动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机促进了规模种田, 规模种田为粮食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全县粮食加工企业66家, 省级龙头企业2家, 市、县级龙头企业5家。以陈瑶湖镇为例, 全镇年生产粮食15×104t左右, 其中在镇外经营的粮食有1/2左右回流到镇内。如此大批的粮食需要快速干燥和加工, 这就为谷物干燥和粮食加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 全镇拥有40家粮食加工厂, 谷物干燥机115台, 大型成套粮食加工机械46套, 粮食加工业已成为陈瑶湖镇的主导产业, 基本上形成粮食生产的产、供、销一条龙, 加工的精米远销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粮食加工不仅使粮食附加值增大, 还解决了上千人就业;不仅为种粮大户解决后顾之忧, 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还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使枞阳县粮食加工从粗放式加工成功过渡到精加工, 还为枞阳县粮食走向品牌、迈向全国提供坚强的动力。枞阳县粮食加工大部分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QS) 的认证, 有的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有的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为了更大地增加粮食生产的价值, 枞阳县又积极探索粮食深加工业, 建立了全省最大的黄酒厂, 已有3家米粉厂正在筹建。这些行业的发展, 延伸了粮食生产的产业链。

3.5 加快了枞阳县农民致富的步伐

农机的广泛应用, 使得粮食产业每年为全县农民带来非常明显的效益, 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农民就业。据测算, 仅粮食加工, 每年要解决3 000余农民就业;带动机收、机播等农机服务收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创办其他产业, 外出打工, 创造效益;降低种田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资源, 减少浪费。

4 推广应用经验

4.1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与相关部门主动配合

水稻生产是枞阳县农业工作重点。为推广水稻机械化收割, 枞阳县农机局于1997年购入1台进口半喂入收割机, 并由县政府召开机收现场会, 当时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从此, 枞阳县机收拉开序幕, 大型联合收割机拥有量逐年增加, 机收面积已占宜机收面积90%以上。从2005年开始, 枞阳县实施推广机械栽插技术, 每年都召开机插现场会, 水稻直播机和插秧机近几年在枞阳县较大范围使用, 县政府在推广经费方面给予了支持, 2008年还纳入年初政府预算。在农机推广应用上, 枞阳县农机局主动与农艺、粮食、环保等部门配合, 取得了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

4.2 以落实购机补贴为手段 引进推广谷物干燥机

鉴于粮食生产后续工作的重点是干燥机应用, 也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在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购机补贴资金12万元中, 动员项目区安排3万元补贴干燥机。当时, 项目区内有1家粮食加工企业, 正在为粮食储存犯愁。为此, 枞阳县农机局组织项目区负责人员到无为县一家粮食生产企业实地考察烘干机应用情况, 并积极与烘干机经销商联系。2006年该企业又自行投入2台, 目前已成为当地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2007年, 枞阳县在130万元的中央购机补贴资金中安排近60万元, 2008年、2009年尽最大限度地扶持谷物干燥机发展。

4.3 积极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科学、有效、安全地使用谷物干燥机, 2007年枞阳县在陈瑶湖镇举办了谷物干燥机技术操作培训班, 请谷物干燥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讲课, 每个粮食加工企业选派2名操作技术人员参加, 课后组织操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手把手指导, 让每位参学人员能熟练掌握。对于每个参加技术培训人员还要求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从技术上保证谷物干燥机的安全操作。

4.4 做好服务工作

枞阳县农机局组成技术服务小组, 深入到农户进行调查和服务, 为谷物干燥机正常生产提供服务, 做好粮食生产的信息工作, 及时向粮食加工企业提供有关信息, 并为种粮大户提供粮食烘干信息, 确保种粮大户生产的粮食能及时快速烘干储存, 同时为粮食加工业和种粮大户提供销售信息。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问题

谷物干燥机操作人员缺技术, 只能简单操作, 一旦出现较大故障时, 就无所适从, 依赖生产企业派工作人员上门维修, 费时费力;谷物干燥机是一种新型农机产品, 又是非通用性农机具, 易损件难以及时配置, 影响粮食加工和产品质量, 绝大部分产品主件都是从日本等国进口;目前市场使用的谷物干燥机燃料不能多元化;谷物干燥机一次性投资较大 (以12 t类型为例, 每台的价格基本上在12万元以上;每户一般一次性需购入4~5台) 。

5.2 建议

上级农机推广部门应组成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关部门应尽快将其纳入通用性农机具管理, 减少购机者的损失;生产企业应从多元化方向进行研究, 使热风炉能适应不同用户的要求;国家要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额。

摘要:通过对枞阳县谷物干燥机械推广应用的专题调查分析, 阐述了全县推广应用谷物干燥机械的基本情况, 研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经济效益和规律, 进一步总结了推广应用经验,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相关文章:

全椒县疾控中心主任04-28

全椒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04-30

全椒县工矿商贸企业粉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05-03

全椒县古城小学“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汇报材料04-26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04-19

上一篇:让父母幸福优秀作文下一篇:公司研究所设计师辞职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