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学的书籍

2024-04-13

有关心理学的书籍(通用12篇)

篇1:有关心理学的书籍

1、《玫瑰的名字》( Il nome della rosa )[意]安伯托·艾柯

故事发生在14世纪,方济会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意大利北部山区的一所修道院,执行调解纷争的任务。善于推理的威廉修士受修道院长委托,调查修道院中的一起命案,随后,死亡事件发展为一系列的连环杀人事件。《玫瑰的名字》被誉为“最高级的惊险小说”,它带着百科全书式的色彩,不只是扑朔迷离的推理,还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

2、《黑信封》( Plicul negru )[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

40年前,哲学家父亲老马尔恰离奇死亡,马尔恰家族一夜之间衰败。身世颠沛的托莱亚凭借记载着罪恶和真相的黑色信封寻找凶手。虚伪卑鄙的独眼龙精神科医生,像影子一样纠缠着他的情报员……托莱亚在这个悬念迭生的大网中挣扎。作者诺曼·内阿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及流亡者。作为他代表作之一的《黑信封》充满迷乱、隐喻和梦呓的叙事,讲述了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精神病人”在黑暗社会中的探险故事。

3、《记忆碎片》[德]赛巴蒂斯安·菲茨克

一个垂死的男人带着一把枪,他不记得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千疮百孔。作者菲茨克的的高超之处在于其严密的逻辑。很多对话和细节,看似不经意,实则和故事走向息息相关。第一遍读,很难读懂故事。第二遍,懂得这是一部饱含情感张力的小说。第三遍,你终于发觉,《记忆碎片》是一部阐释人性关怀的古典主义哲学著作。

4、《杀戮开关》 ( Kill Switch ) [美] 尼尔·贝尔、乔纳森·格雷

一部典型的美式推理小说,美国首部司法精神病学悬疑小说。峰回路转的推理角度让人措不及防,一切真相均在本书的最后一毫米。由知名制作人兼编剧尼尔•贝尔和乔纳森·格雷共同书写,整本书情节紧凑,镜头感强。

5、《第5位莎莉》 ( The fifth Sally ) [美] 丹尼尔·凯斯

“雨果奖”、“星云奖”双项国家大奖的获得者丹尼尔·凯斯,开创了多重人格心理小说的先河。丹尼尔被誉为“精神分析小说大师”,《第五位莎莉》即为他这一地位的基石之作。它在讲述复杂人性,也是一部现代道德小说,展现了每个女人都有的五种个性。《第五位莎莉》是丹尼尔根据真实案例改编写成的小说,以令人目眩的心理领域为背景,刻画出陌生而复杂的多重人格世界。

6、《毒巧克力命案》( 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 )[英]安东尼·伯克莱

班迪克斯把别人寄给尤斯特的巧克力拿回了家,太太吃后中毒身亡。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研究学会”帮忙查案。《毒巧克力命案》作为多重解答的鼻祖,是反转再反转的经典。作者安东尼并非是要找出真凶,而是通过六种都合乎逻辑的解答,来体现推理的局限性,从而对推理小说进行反思。

7、《神秘河》 ( Mystic River )[美]丹尼斯·勒翰

十岁的大卫不幸被人绑架并遭受性侵犯,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他与好友吉米的友谊击得粉碎。二十五年后,吉米十九岁的女儿凯蒂惨遭谋杀,案件将两个曾经的好友再次绑到了一起。《神秘河》将一出凶杀案的纵深脉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被认为是丹尼斯·勒翰最具代表作的佳作。20,小说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编成同名电影,一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六项提名、两项大奖。

8、《24个比利》(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 [美] 丹尼尔·凯斯

1977年10月,比利·米利根在美国俄亥俄州连续犯下3起强奸案,却因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被判无罪。《24个比利》基于以上真人真事写成,用纪实的笔调记录了比利从童年到犯罪后接受治疗的人生经历,披露了比利一生的隐匿真相。

比利是无助的受虐者,却也是一个天才,惊人的天赋表现在他的24重人格各自的专长上,他们分别是雄辩家、神枪手、画家、鼓手、电力工程师、逃脱术大师……天才的集合。24个比利一致对抗外部世界的残暴冷漠,他们轮番出现,时而懦弱时而凶狠,亦正亦邪,使故事本身具有扑朔迷离的神秘趣味。

9、《脑髓地狱》(ドグラ・マグラ) [日] 梦野久作

日本变格推理小说宗师横构正史曾评价《脑髓地狱》:“能够读完本书的人不多,读完本书头脑朦胧、想要自杀”。《脑髓地狱》被列为“变格派四大奇书之首”,是梦野久作倾注一生的作品。他巧用“双重性”、“一人多角”、“多重解答”,从而造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复杂状态。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谜团愈加错综复杂,让读者分不清真实和梦境,这一切要留待小说的结尾才会揭晓。

10、《黑暗馆不死传说》 (暗黒館の殺人)[日]绫辻行人

江南孝明偶然得知,在九州地区中部的深山老林中,还有一座中村青司参与修建的宅邸——黑暗馆。作为馆系列的收笔之作,绫辻行人用八年时间完成《黑暗馆不死传说》。它被列为“变格派四大奇书”之一,绫辻行人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刻意将几十年前和几十年后的两个故事交叉出现,就此将读者带入高难度的理解境地。

篇2:有关心理学的书籍

数学系 数学教育2班 曹宇 110006012006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系统学习中复习、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习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习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习,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习于太过懒惰。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习永远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习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习,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虽然书中的观点我也并不全部赞同,而且有些内容让我毫无阅读的欲望,但是整本书还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着完美,那样太过强求。也许是我不够达到那种超脱的境界,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更加不知道我该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

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这让我很挫败,我想努力,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指引我的路标。我知道,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即将面临的社会。应付那个对我来说熟悉又陌生的社会,该怎样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于偏离我预计的轨道太遥远,该怎样是我处之泰然,荣辱不惊。想了想,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他们能让我更完善。我该怎么形容现在的感觉喃,挫败,无语,烦躁,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有人说追寻梦想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许是我太过偏激,太过执著,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追寻梦想的过程很美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也许,正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与过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结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贵与不已,那,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所以,每一个不在经历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去要求、批判别人。

篇3:书籍形态符号中的心理暗示

1. 书籍中的色彩对心理的暗示

书籍中斑斓的色彩除了其装饰作用以外还具有十分广泛的心理暗示功能。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 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不仅会影响人的情绪, 而且会影响到动物的情绪。

颜色的心理暗示, 是各种混合色组成的心理暗示的基础, 将这些颜色所蕴涵的心理暗示进行融合, 是把握整体色彩感觉的钥匙。

2. 书籍中图形对心理的暗示

图形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自形成以来一直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因为它能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地传达信息,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图形弥补了文字描述的间接性和不准确性, 辅助了文字的表达, 美化了书籍, 缓解了读者的视觉疲劳, 图形的大小与文字有节奏地搭配, 增强了版面的趣味性, 书籍设计中合理地运用图形则能延展文字传达的深远意境, 正所谓“图形是有形的, 而意境则是无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设计中不同的画面分割、排列、组合会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暗示, 对图形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对阅读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有两张同样内容的照片, 一张是正常的, 一张是经过模糊处理的, 经过模糊处理的图片则更梦幻, 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乃至更想知道图片清晰的样子, 目光停留在模糊照片上的时间更长,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心理。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 不同的受教育背景, 不同的性格和理解能力以及不同的年龄对同一图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书籍设计中图形的选择和处理, 可以充分利用读者的不同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联想空间激活设计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象征手法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设计, 于无形处打动读者, 使书籍所表现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3. 书籍文字设计对心理的暗示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 字体与文笔流利顺畅, 文字的可视性强, 传递的信息层次清晰鲜明, 在阅读视野中, 各部分的归属一目了然, 图形的应用与文字的字体相得益彰, 文字能够随着叙述的节奏在翻阅中使读者产生盎然的趣味, 这就是成功的文字应用。设计师让文字有了灵感, 同样文字又赋予了设计师设计灵感。文字在设计师的眼中之所以以图片的形式存在, 也因为文字本身的图像信息向读者传递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和“运动”的表情, 使文字具有了力量和声音, 赋予文字“不动之动”的生命特征。比如“山”字, 在一定的空间内, 如果将其最大限度地放大, 会让读者感受到“山”的巨大, 心理就会出现面对大山的压抑感, 而如果反过来将“山”最大限度地缩小, 又会使“山”如“小丘”一样充满灵动之气, 将同样的文字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就会给读者带来迥异的心理变化。

4. 书籍表现形式对心理的暗示

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形状以及书籍开启的方式和书籍内文的排版都是书籍表现形式的研究范畴。

“书信为读, 品相为用”, 书籍的本质是提供阅读, 但是单纯文字的阅读难免使人觉得枯燥, 现如今的阅读更多的是读文字、读形态、读图形、读字型、读空间、读节奏、读层次……人类的思维模式可以在翻阅的过程中建立, 开启书籍时, 这一动态的行为塑造了一个奇妙的阅读环境, 影响读者的心境。随着对书本的翻动, 文本的主体语言随即和视觉符号不停相互转换, 提供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书籍的形式将信息进行美的编织以后, 使书籍变得既有阅读性又有趣味性, 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日本设计师驹形克己设计的《我诞生了》一书, 虽然仅有二十几页, 字数只有百字, 却能够将文字、图像、材料、工艺等元素进行全方位整体设计, 将一个专业性强的, 非理性的生命孕育过程生动逼真并充满趣味地表达出来, 书籍设计师没有在表面进行花哨地装饰, 而是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体现, 戏剧化的视觉语言将书籍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书籍设计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除异型书外, 普通开本设计也有独特的情感语言, 对开本的选择是设计师体现书籍内涵的方式之一, 开本大小不同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吴勇曾经说过“开本的宽窄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窄开本的书显得俏, 宽的开本给人驰骋纵横之感, 标准化的开本显得四平八稳。设计就是要考虑书在内容上的需要”。诗集一般采用狭长窄小的开本, 这既反映出诗集的艺术特点又和诗的形式多为行短而转行多有关, 读者阅读诗集时在横向上停留的时间短暂, 窄本的设计使文字的连贯性更强。因为厚重的大开本总是给人以端庄郑重的心理感受, 所以一般应用在经典著作和学术论著上。书籍板式设计中, 从左到右排列或从上到下排列也产生了相应的秩序美, 文字的行距、字距、行与列的关系也会给读者以或轻松或紧张或宁静或压抑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1]万萱;书籍形态的异化[J];包装工程;2007年1期

[2]马青;书籍封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8年6期

[3]孙海婴;新技术与新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年2期

篇4:与设计有关的优秀书籍

《一定要会的InDesign CS5创意版式设计108例》

向读者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平面设计和排版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本书根据专业分类将InDesign排版设计制作划分为11章内容,各章全面而细致地讲解InDesign CS5软件的知识点及InDesign排版设计制作的技巧,并配有大量的图片说明,让初学者很容易掌握InDesign排版设计制作的方法。

《7天精通PHOTOSHOP CS5 UI交互设计》

全书共分为7天,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全面介绍了Photoshop在网页与界面设计方面的处理方法和技巧。第1天,快速入门——Photoshop图形界面设计;第2天,牛刀小试——图标设计;第3天,交互设计——登录界面设计;第4天,网络天地——网页界面设计;第5天,移动体验——手机界面设计;第6天,交互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第7天,娱乐互动——播放器界面设计。 本书配套的多媒体光盘中提供了本书中所有实例的相关视频教程,以及所有实例的源文件及素材,方便读者制作出和本书实例一样精美的效果。

出血线是用来界定图片或色地的哪些部分需要被裁切掉的线。(出血线以外的部分会在印刷品装订前被裁切掉。所以也叫裁切线)。出血就是出血线以外的图片或色地,也就是会被裁切掉的部分。 这里讲了出血的规范以及工艺展示。

《版式设计事典》

是日本人出的一本专门介绍排版技巧的书,内容包含纸面的构成、页眉设计、文字排版技巧、标题设计、构图表现研究等等,每一项都非常实用,实操性都很强。

《如果文字排版漂亮,整个设计也会相当漂亮》

这里主要讲如何提高文字的可读性,如何让文字内容符合整体要求,文字排版如何给人以美感等技巧。

《平面设计最重要的视觉法则》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心理学与设计就必然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对某些图案的认知及视觉理解与人的心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对心理学某些原则的了解则有助于我们对设计的整体把握。其中,平衡感是最重要的一个视觉法则。

《平面设计的版式设计》

篇5:与有关成功的书籍

作者: [美]威廉·庞德斯通

为 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 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如果你想了解价格的奥秘,就来读这本书吧!

《浅薄》

作者: [美]尼古拉斯·卡尔

“谷 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 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互联网时代的看法:互联网会在现代人的心智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本书会让你看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影 响的另一面。

《定位》

作者: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

20多年前,美国《广告时 代》杂志约请年轻的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撰写一系列有关营销和广告新思维的文章,总标题就是“定位的时代”。系列文章刊载之后,引起全行业的轰动,定位成 了营销界人人谈论的热闹话题,经作者之手送出的文章就达12万份之多,由此开创了营销理论全面创新的时代。过去,定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营销中 必须考虑的要素。本书适合所有对商业感兴趣的同学阅读。

《麦肯锡方法》

作者: [美]埃森M拉塞尔

《麦 肯锡方法》披露了麦肯锡小心守护的一系列管理技巧——那些可以帮助任何水平的任何人像麦肯锡顾问一样思考的工具。这是一套你可以应用在任何社工、实习、团 队管理中的方法,像你的咨询顾问一样,为你指出通向成功的解决方案。这是从事咨询行业的必读书,也是希望丰富管理素养、提升自身领导力的同学的良好参考。

《社会契约论》

作者: [法]卢梭

篇6:有关法律的经典书籍

3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3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34.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3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36.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37.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

38.孔庆明著:《中国民法史》

39.艾永明著:《清朝文官制度》

40.邱远猷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

41.**著:《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

42.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

43.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

44.倪正茂著:《法哲学经纬》

45.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

46.郭道晖著:《法的时代精神》

47.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

48.程燎原、王人博著:《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

49.谢晖著:《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

篇7:与父亲有关的励志书籍

康永哥是个gay,众人皆知。康永哥对小S的爱,也是众人皆知。所以当他在康熙来了演唱会上泪眼婆娑地对着小S唱《无以伦比的美丽》的时候,大家都被煽中了。

除非领养小孩,估计这辈子他很难成为一个父亲了。不过,他还是喜欢小孩的吧。这本名义上写给当时尚在小S肚中的许千金的书,估计没人会真的相信那个整日嬉笑怒骂的“妖女”能生出一个书袋妹来。这本写得很用心的书算是康永哥作为一个潜意识中的父亲写给某个未知的宝宝的吧。

篇8:有关心理学的书籍

每年教初一新生, 都会发现一个问题:我认为很简单的操作, 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做一遍, 总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 再演示一遍, 还是不行。通过观察, 我发现他们不存在听讲不认真的问题。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但后来发现, 其中有几个学生竟然是年级中的前几名, 智力绝对不应该成为问题。进一步了解情况发现, 这些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很差, 有的连鼠标操作都不熟练。但即便是信息技术基础差, 我在课上所演示的操作步骤也是很简单的, 以他们的智力条件怎么能学不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书店读到《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 (刘儒德等著) , 书中介绍了心理学中的64条规律和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其中第二个效应讲的是7±2法则, “1956年,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 (GeorGe A.MIller) 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1]从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汉密尔顿观察撒在地板上的子弹, 一眼很难看到7个以上;到1887年, 雅各布斯对无序数字记忆的实验;再到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字母记忆的发现;一直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2]读到这里, 我眼前一亮, 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的演示步骤是不是太多, 结果超过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了?”通过反思, 我发现自己在演示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在演示一个问题的时候, 往往会捎带把另外一些我认为很简单的问题随手做一遍给学生看, 这就导致了演示步骤增多, 结果超出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所以学生模仿操作的时候常常卡壳。

我马上调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演示方法, 减少了演示的随意性, 课堂效果明显有了好转。第一次演示后学生的完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那几个基础差的优生还是完成不了。我只能把原因归为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太差了, 我想给他们一段时间补一下操作的基础, 以他们的智力条件应该能很快跟上来。

然而, 事实证明, 我的想法是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他们的动作操作虽然没有问题了, 但他们依然不能完成课堂上最基本的任务, 这些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那几个优生学不会呢?

我回头又把书中7±2法则这一节仔细看了一遍, 发现里面还提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组块记忆, 说的是专业人士在记忆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时记忆容量要超过这个7±2法则, 原因是专业人士的记忆单位与普通人不一样。比如, 原书的例子“认知心理学”, 对于小学生来讲就是5个字, 对于稍懂一点心理学的人来讲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 而对于专业心理人士来讲, 就是一个组块。[3]我接着往下读, 在随后的第3节——《专家记忆优势》中, 通过丹麦心理学家迪古特对真假象棋棋局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进一步解释了组块记忆的原因, “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4]读到这里, 我想, 对我们的教学来说, 前面基础知识的掌握, 会让学生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 以组块方式进行记忆, 这样他们学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而基础知识差的学生, 则无法有效形成组块, 导致学不会或者学习困难。我再一次思考我的问题, 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几个优生的基础差, 那些在我和大多数学生眼里简单的操作, 其实很多都是一个组块内容, 对于我们来讲这就是一个容量为1的记忆, 但对他们几个来讲, 其实是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还没有形成组块。例如, 选择一段文字, 对我们来讲, 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 对他们来讲, 是按下鼠标左键、拖动、放手3个操作步骤, 这样一来, 我感觉很简单的几个步骤, 在他们眼里就可能变成十几个步骤, 这远远超过了7±2的记忆容量, 所以轮到他们做的时候, 卡壳就很正常了。

于是, 我上课时候有意加强了对演示步骤的组合解说, 一个操作任务, 我把它分解为5个以内的小任务, 对每一个小任务再分解为5个以内的基本操作——元操作。[5]如Word中给标题加下划线, 以前我只是一边演示, 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而“念念”的也多是废话。现在我把步骤分为“选标题”→“打开字体菜单”→“设置下划线”, 让学生以组块的方式先记忆大体的步骤, 然后针对每个步骤再去细化为具体的元操作。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 效果并没有立竿见影, 但进行这样的教学后, 学生在哪个环节卡壳就很清楚了, 通过同位互助和教师辅导, 慢慢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组块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组块的思考:

第一, 组块应该根据基本的功能组织形成, 从具体的软件中学习, 但最终应该超越具体的软件, 而成为通用的功能组块。比如, 文件的保存、打印, 文字的格式设置等, 都应该成为独立于各种软件之外的组块。

第二, 组块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步骤组合, 应该得到一定的抽象, 这样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实现迁移的功能。比如, 上面讲到的下划线设置, 通过其他格式的设置练习, 让学生总结共性的操作步骤, 抽象出“选择对象”→“执行命令”的基本操作方法, 这也是符合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念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后的学习都会在这一基本结构指导之下, 有的放矢, 学生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明确方向的了。

第三, 组块的建立是不断发展的, 就像滚雪球一样, 组块在学习的深入中不断扩大, 这也是学习累积性的反映吧。比如, 文字处理的内容学习完了, 其本身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组块, 在PPT、Flash、Photoshop等软件中, 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等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组块, 不用再去细讲了, 教师的精力和教学重点可以放到这些软件本身的特色功能上。

第四, 组块建立的基础不是外显的操作步骤, 而是内含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所以组块的划分标准应该以信息技术内在的知识为准, 而不是外在的操作。

第五, 如果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的, 那么组块的设计上限不能超过5个, 以照顾全体学生。

在按照以上原则重新安排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后, 每节课的基本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这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但随着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加深, 一些需要以基本任务为组块的拓展任务的完成度明显下降, 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操作还不熟练, 不能把它内化为一个组块, 进行更上一层的思考和记忆, 这是需要时间不断熟练和训练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介绍的64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 都是从一个具体的故事情境开始, 然后介绍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再把它和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 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讲, 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 心理学的理论并不能直接给我们答案, 需要我们把理论和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 去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验证, 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7页。

[2]米勒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George Miller, “The Magical Number7, plus or Minus2: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81-97 (1956) 。□

[3][4]刘儒德等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8、14页。

篇9:推荐几本有关作业成本法的书籍

其次要推荐的书是:美国EMBA精要系列成本管理精要,作者:斯腾詹等著,吕洪雁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4-10。这是我今年发现的一本书,如果不是怀着对大师的尊敬,我甚至觉得他比首先推荐的书还要好。这本书讲的都是道理,书中有作者对成本的很多观点;观点是最有价值的。虽然理解观点需要一些基础。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第三要推荐的书是:作业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实施方案(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出版社2002年11月。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在于这是作者就长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经验之谈,尤其有一部分讲成本信息的分析,还是很有启发的。缺点只是文字太多,可能让人读起来有些累。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作业成本法,坚持一下就行了。

第四本要推荐的是:王平心著,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本讲述作业成本法的专著。前半部分讲理论,对子搞研究做论文的人参考价值更大些;后面有三个实际的案例,讲的比较详细,还讲了作业成本法如何实施,这是其他书很少讲的,但是本书的实施着重讲的是如何设计科目体系,对于ABC项目的成功我现在感觉不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他还有几本书:成本管理系统设计: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控制模型,这是一本薄书,东南大学的老师翻译的,这本书讲了一个实施方法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刘希宋。方跃,绍晓峰,贾静著,作业成本法——机理、模型、实证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这是我国最早介绍作业成本法的专著,我感觉还是很实在的,值得参考。我第一次网上购书就是购买的这本,可能现在网上买不到了,我有电子版本。

其他还有两本书:分别讲解作业成本法在银行业的应用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内容不是很精彩,价格定的较高,可能是针对银行业内部团购的书吧。这本书的编委是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大员,看来他们是看到国外金融行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比较普遍,想在国内推广。

总的说来,这些书都是理论偏重,有些有案例,但是不是特别详细,尤其都没有谈到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因为这才是作业成本法实施成功的关键,理论很简单,项目控制才是关键,估计这都是大家的看家本领,不会轻易写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这些书很难对实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有直接指导作用,请各位不要因推荐而期望过高。

在AMTblog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来这里写下你的读书笔记、工作体会、生活体验,你也可以从别人的分享中得到很多。所以还等什么呢?

篇10:有关抑郁症的书籍

A Long Way Down

豆瓣读者评论说「如果才华能换成金钱的话,霍恩比大概买得起美国」。尼克·霍恩比的这本小说虚构了四个人在平安夜因为自杀相识并相知的故事。

霍恩比利用他的写作技巧和智慧,缓慢地展开了关于这四个截然不同的人分别与抑郁症作斗争的故事,书中无数的转折将故事情节推到人难以预料的地方。

2. 你爱的人郁闷时该怎么办

What to Do When Someone You Love Is Depressed

本书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米奇·格兰特博士,整个童年都与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母亲作伴。在此书中,他与苏珊·K·格兰特共同指导人们,如何成为患有抑郁症的亲人们的支撑。

最后一本书在国内还没有看到翻译版,但是冥想君觉得很值得推荐,因为我们会关心身边最亲密人的情绪状况,而这本书能给抑郁人士的亲人和爱人们带去希望和安慰。

3. 钟形罩

The Bell Jar

西维亚·普拉斯这本作品实际上是一本自传。

它讲述了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的女性在《纽约城》杂志社做实习时,不幸落入绝望的深渊。之后自杀未遂、接受心理治疗、重拾自信返回社会展开新生活的一系列过程。

这本书被《大西洋月刊》列入美国的经典——作者优雅地展示出她的才学,运用了她的幽默和表现力讲述了这个神奇的故事。

4.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这本是冥想君研究抑郁的入门书籍,里面有很多实用的调节方法,非常实用。

此书的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某个时刻下你的情感、思维和感受,并且不去苛责自己,是一种比想尽办法找出路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慈爱的美德》作者莎朗·莎兹博称赞此书——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不仅帮助了那些罹患抑郁症的人群,也对陷入负面思维和自我怀疑的漩涡中的人有益。

5. 忧郁:走出忧郁

The Noonday Demon: An Atlas of Depression

美国家图书奖的获奖书籍。

这本书远不止是一本回忆录,它同时也是一本关于抑郁症历史、文化引申和许多种相关治疗的详尽的调查。

作者安德鲁·所罗门关于抑郁症的亲身经历提供了对这种疾病感性而真切的认知。这本书能帮助读者积极主动的改善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的重要意义,诚如作者所说,抑郁症患者是不太会去寻求帮助,不容易引起关注的一群人,所以需要有人为他们代言,让人们了解这些人。

6. 遗失心灵地图的女孩

Girl, Interrupted

1967年,18岁的苏珊娜·凯森吃了50片阿司匹林,看过一次心理医生,被搀进出租车,立刻送往波士顿McClean医院,并住院治疗抑郁症18个月。

这本书讲述了她的住院经历,之后,此书被改编成电影。直到安吉丽娜朱莉把乳腺切除,媒体挖出她与奥斯卡最亲密经历是凭《Girl Interrupted》获得最佳女配角。

篇11:有关爱情的书籍推荐

作者:【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马宁

出版年:-11

《初恋总是诀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十六部短篇就一条特别的「爱」纵队列队而来。在本.杰伦的创作空间里,爱的范围极其广泛:异性爱、同性爱,还有自我爱,从中不难洞悉爱的虚伪、爱的脆弱、爱的荒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爱的幻想。爱的年龄层次也被具体割裂开来:青春少年之爱、热血青年之爱和孤独老年之爱。本.杰伦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准确地找到了他想呈现给读者的关于爱的一切可能性。十六个故事就像高贵的瓷器,被本.杰伦这位卓越工匠逐一精雕细刻一番,伦理、道德、人性和种族的美与丑,善与恶被他深深地勾勒在小说里。

『我在等你,虽然我还没与你相见,我已经开始想你了;我活在等待中,即使这等待是残破天空的一角,是缀满星星的沉重的布。你就是那照亮我,鼓舞我的一丝光亮。』

2《6点27分的朗读者》

作者:【法】 让-保尔·迪迪耶洛朗

出版社:广师大·理想国

译者:周小珊

出版年:-1-15

其实,这是一个热爱书的人与一个作者的恋爱故事,又充满悬疑。

《6点27分的朗读者》将故事聚焦于几个小人物,这些普通人在卑微的工作中怀着对阅读的爱恋。主人公吉兰·维尼奥勒专门负责粉碎滞销的书籍,他每天忍受着枯燥乏味的工作和脾气暴躁的上司,下班后从机器中抢救出几页文字,在早班通勤的地铁里朗读。同车的人们都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老太太德拉科特姐妹还邀请他给一群老人读书。

吉兰在地铁上发现了一个U盘,里面存储着一个名叫朱莉的厕所清洁员的自叙,充满兴味与哲思,一共72章,他对朱莉产生了兴趣,朋友们一起帮助他寻找这个女孩。

3《爱你就像爱生命》

作者: 王小波 / 李银河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年: -5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我想我现在了解你了。你有一个很完美的灵魂,真像一个令人神往的锦标。对比之下我的灵魂显得有点黑暗。

——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 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4《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作者:【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陈黎 / 张芬龄

别走远了,连一天也不行,因为,

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一天是很漫长的,

我会一直等着你,仿佛守着空旷的车站,

当火车停靠在别处酣睡。

别离开我,连一小时也不行,因为

那样点点滴滴的不安会全数浮现,

四处流浪觅寻归宿的烟也许会飘进

我体内,绞勒住我迷惘的心。

啊,愿你的侧影永不流失于沙滩,

啊,愿你的眼皮永不鼓翼飞入虚空:

连一分钟都不要离开我,最亲爱的,

因为那一刻间,你就走得好远,

我会茫然地浪迹天涯,问道:

你会回来吗?你打算留我在此奄奄一息吗?

5《面纱》

作者:【英】 W.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译者:阮景林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他说道,『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6《爱情故事》

作者:【美】 埃里奇.西格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奥利弗,照你这样坐在那里就知道看我读书,这次考试你恐怕要过不了关了。

——我没在看你读书,我在读自己的书。

——瞎扯,你在看我的腿。

——只是偶尔瞟上一眼。读一章书瞟一眼。

——你那本书章节分得好短哪。

这一段馋得我不行,想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景也不过如此了吧。

7《务虚笔记》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

我心中的,探讨爱情问题最经典的小说,没有之一。

读完《务虚笔记》会有一种短暂的失语症,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心灵的叩问,当一系列精神洗礼结束后,心里则留下了更多的空洞,更多无处倾泻的言语。关于生死,关于苦难,关于爱情,关于过去未来,关于开始结束……《务虚笔记》几乎承载了史铁生所有的思维程序,以及他充满苦难的人生旅途。

《务虚笔记》里的人物们都只有着一个简单的符号似的名字——残疾人C、医生F、诗人L、画家Z、WR、X、女导演N、T、女教师O……当一个人消逝,留在这个世上的能被人想起的似乎也只是名字背后的那些飘渺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多少都与爱有关。那些人物从相似的起点出发,他们对爱的不同诠释使其从相似的起点一点一点分裂出来,渴望、害怕、遗失、抑制、寻找、诘问、虚构、毁灭、欺骗、丢弃——然后开始经历不同的苦难,然后开始拥有不同的未来,然后开始诠释不同的人生。

《务虚笔记》里所有的所有琢磨到最后你只会发现,没有什么为什么,只是因为那些爱,他们是否懂得爱,我在这个有别于史铁生的“写作之夜”重新审视那些爱,而这也只能成为我对《务虚笔记》务虚的笔记。

8《爱的人们》

作者:【日】 川端康成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谭晶华

出版年:2015-4

只有爱过,才会有爱的记忆;这份记忆反过来又将影响到这些再次投入爱的人们。《爱的人们》中,收录了川端康成围绕着「爱」而展开的9个小短篇。这些发生于生命中的「爱」之瞬间,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了终其一生的影响。

川端康成用一贯细腻、简洁的笔法,通过一些对话和描写来捕捉这些发生在「爱」中的真实瞬间。川端的笔就像反光镜片一样,将人们的感觉、印象、心理给悉数折射出来。

篇12:有关书籍阅读的励志名言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4、在你渴望时,它前来给予详细指教,但是从不纠缠不休。——比切

5、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6、蹩脚的旅行者只知道“到此一游”,蹩脚的读者只知道书的结局。——AW科尔顿

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1、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巴金

12、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1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7、读者方面,从一字一句阅读开始,通过读完一篇,这观赏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川端康成

18、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上一篇:年终总结会议讲话稿下一篇:骨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