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秋节的成语故事

2024-04-26

与中秋节的成语故事(共14篇)

篇1:与中秋节的成语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与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传说故事

说起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都想到了象征美好团圆的月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细数下流传最广的中秋节六大神话传说故事,配以当代知名画家王家训老师的传神画作,添点节日的气氛,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

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

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

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的六大经典传说故事2016-08-18 16:36 | #2楼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篇2:与中秋节的成语故事

传说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

他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

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了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不死药不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

人们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篇3:与中秋节的成语故事

一、在故事里寻觅有价值的内容

1. 特别的叙事方式

初读课文, 便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用斯杰潘老人回忆的方式讲述故事, 而不是直接由他转述?合理的解释是;斯杰潘老人在这篇课文中是不能删除的。一旦删除, 便不存在关于猎枪的对话, 而没有那支挂在墙上二十年不动的猎枪, 这个故事的意蕴将大打折扣。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老天鹅身上, 你就会看到一个勇于担当、不惜牺牲的英雄;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在天鹅群上, 又会发现团结的重要;如果再把目光由天鹅扩展到斯杰潘老人身上, 你则会感受到故事中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警示。这种特殊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把握故事主要丁内容的路径, 而且通过这种“特别”走近文章主旨。

2. 特殊的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重点是5、6自然段中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一是老天鹅破冰的特写镜头;二是天鹅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课文在内容安排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以老天鹅为“点”, 群天鹅为“面”, 就像一幅画, 让人感到疏密有致。于是, 既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点”的深度, 又要能在对比观照中感受到“面”的广度, 体察出点面结合传达的深意, 应是这两段教学需解决的重要内容。

3. 生动的比喻手法

课文中运用了多处比喻, 如以下几处:

(1) “ (它) 并没有飞走, 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2) “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一句把老天鹅比做石头, 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落下的情景, 让人强烈感受到老天鹅扑打冰面之壮举;第二句则是把天鹅的叫声比做劳动号子, 形象地写出了整群天鹅破冰时热闹的情景和气氛。第三句没有用比喻词, 句式有了变化, 从侧面烘托出天鹅破冰之艰辛。抓住这些语言现象, 读出这些比喻背后的东西, 才能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

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丁丁

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却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湖岸?猎枪究竟为谁而挂?仅仅为了天鹅吗?显然不是。通过对文本更深层的领悟, 笔者以为猎枪是为同学们而挂, 为所有热爱动物的人们而挂, 为世人而挂斯杰潘老人的“挂枪”行为告诉我们, 必须像老人那样, 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 这是编者的初衷, 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深切体会到的

二、在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的特点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的特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理念的阅读教学就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 而应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内在规律。从这一视角出发,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读故事”转变为“赏故事”。在“赏”中发现故事特点, 教给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 初读课文, 认识故事的文体特点及其特殊的叙述方式, 学习从语言材料中准确提取信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步, 欣赏故事, 以总问题“默读课文, 从哪些字、词、句、段中感受故事的生动”来展开教学, 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感悟、运用中明白故事的特点与特殊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 悟故事, 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步教学法简洁但不简单, 每一步教学都暗含着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训练点、生长点和思考点。

1.略读故事, 了解主要内容

赏故事, 先要了解故事大意, 就是概括课文内容。概括是很好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方式, 也是新课标修订稿第二学段“阅读”的训练重点。根据课文“故事中套故事”这一特殊表述方式, 紧扣课题设问:是谁向我们讲述了天鹅的故事?故事给了他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用“讲清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概述还处于似会非会的状态, 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略读课文→提取信息→思考表达”的教学流程, 重点训练“从文字材料中准确、熟练地提取信息”的能力。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说, 教师作为引导者、点拨者,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 及时点拨, 在互动对话中渗透概括的要义——精简。有了这种整体性的概括训练, 再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了解老人所讲的“天鹅破冰”的故事就水到渠成了。

2.欣赏故事, 发现鲜明特点

(1) 点面结合, 故事更丰满

四年级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对于跳出内容来欣赏“点面结合”的写法, 需要教师智慧地引领。教学中, 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老天鹅破冰与整群天鹅破冰两个场景的异同:第一步, 分别朗读有关描写老天鹅与整群天鹅的句子, 发现不同, 揭示“特写”与“整体”相融合的写法;第二步, 抓关键词感悟天鹅形象, 读出“点”的深度、“面”的广度以及与侧面描写相融合, 内容理解更深刻。第三步:多种形式朗读“点”“面”, 在朗读中感受“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故事更丰满。第四步:告诉学生, 在写生活中的场景时, 如加入一个“特写”, 就会更加丰满生动。四步教学中, 既有自主的朗读对比, 又有体会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 还通过朗读抒发出真情实感, 触摸文章的写法, 达到了情智交融的境界。

(2) 形象比喻, 故事更生动

文中的比喻句有多处, 可引导学生细品一处, 先扶后放, 再领略其比喻的妙处。以老天鹅破冰这一句为例, 引导学生从“像石头似的”中体会老天鹅不怕痛, 文中没有出现“痛”字, 却让人“痛彻心扉”, 这就是比喻的妙用。接着举一反三, 体会其他比喻句的妙处。最后, 出示改编后的5、6自然段 (删除了比喻句) , 让学生来讲一讲这段故事。通过对比, 学生马上明白了:不用比喻, 故事毫无味道!比喻的作用不言而喻,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时候, 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 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因此教学比喻句, 既要关注比喻内容, 又要品味比喻的妙用, 让比喻为学生所接受、所应用。教内容, 更要教方法!

(3) 品读拟声词, 故事更鲜活

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克噜——克哩——”的叫声, 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感悟和品味天鹅的叫声, 体会它们的情感, 并运用“如果你是这群天鹅中的一只, 你会说什么”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体验, 表达内心感受。三次叫声分别在破冰前、破冰时和破冰后, 这就可以把想象三次天鹅叫声的说话训练与复述故事相结合, 为课后习题1中的“背诵段落”作铺垫。学生在复述故事中想象说话, 感受拟声词让故事更鲜活的效果。

3.交流故事, 抒发内心的体验

本课的结尾, 在写到“挂在墙上的猎枪再也没动过”后就戛然而止, 此时要激起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 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猎枪再也没有动过?猎枪为谁而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两个问题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鼓励学生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并让学生明白:令人回味的故事, 就是好故事!为学生播下一颗鉴赏故事的种子。

篇4: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此砍伐,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断。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篇5: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

朝初有中秋节 赏月是当时贵族的风尚

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但仅凭这些元素,并没有形成中秋节。在汉代,月亮祭拜基本为皇家垄断,之后一直到唐代,都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

中秋节形成于唐初,在那个特别爱好月亮的年代,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

赏月并非独赏,不是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是与亲友、同僚一起,这就有了“团聚”的意义。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相伴随。

到了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增多。如白居易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晚唐诗人殷文圭有“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诗句,直接点出了中秋团聚赏月的习俗。

唐代还盛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

从月宫回来途中,一行人经过潞州城(今山西长治),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还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城市上空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

宋代中秋成了玩月狂欢节

唐朝的八月十五是一个赏月节,至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高潮。无论社会中上层人士,还是下层民众,各家皆登高赏月,欢聚痛饮,直至深夜,许多人家甚至天明乃散。

宋代的中秋节有一种普遍的闲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贫穷人家就是典当家什,也要换些酒来。这晚商铺更是开到凌晨三、五点,玩月的`游人络绎不绝。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京中秋节的盛况:各酒店都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上人人争相饮酒,到中午十一二点,各家酒店的酒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中秋时节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争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门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有生动描述:“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可谓社会上中下三阶层的人过中秋的实录。

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无论贫富、长幼,皆参与其中,宋代的中秋节简直是全民狂欢,和巴西的狂欢节有得一拼。

明清以后中秋节以拜月、团圆为主

到了明朝,中秋习俗不再像唐宋,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被淡化了,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复见,甚至各个家庭的中秋活动也不一定要包括赏月。取而代之的是,拜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

宋代也有拜月,那时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赐福自己,少年求功名显达,少女求貌美如嫦娥。到明清,拜月变成了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至现代社会,拜月习俗基本消失。

家人团圆,也在明清时期与中秋节正式挂钩,中秋有了“团圆节”之名,吃特制的中秋月饼也成为团圆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当时有习俗,已经出嫁的女子,在中秋节这天必须在公婆家,不能在娘家过,否则就不称为一家团圆。

明清之后,中秋节更重人伦与亲情,唐宋时期犹如古希腊人那样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苏东坡享用西湖船

1071年,35岁的苏东坡带着小他11岁的妻子王闰之,到杭州任通判。

彼时的杭州多姿多彩,春秋两季,全杭州人都在湖滨游玩,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还有寻乐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赏雪景。重要的节日,比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中秋,重阳,湖上全是游逛之人,且必须前一天预定游艇。

西湖的小船很别致,船头有长长的引水竹管,中间可摆一张饭桌。游人无须自带食物,茶具、碗筷全由船家提供。这种船娘通常精于烹饪,所烧的菜肴称为“船上菜”。船夫还捕鱼卖于游客,供放生之用。湖上另有船贩卖食品给游客,有些卖瓜子、栗子、糖藕、烤鸡等,有的专门卖茶,有的船上载着艺人,按照习俗靠近游客的船,表演歌舞、特技、投掷、射击等游戏。良辰佳节,苏东坡少不了携家眷或同僚游玩,写了不少西湖船的诗句,如“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雀尾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几年后,饱览杭州风光的苏东坡改任密州太守。在又一个中秋之夜,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徐志摩中秋夜游西湖

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节,徐志摩与堂弟徐绎义同游西湖。原来准备去烟霞洞访胡适共同赏月,因时间晚了未去。不过中秋节那晚,他们在湖上玩得很畅快,虽然月儿只是若隐若现的。

他们在旅馆开了房间后,立即坐车到楼外楼去。9点左右时,月儿终于从云阵里奋战了出来,满身挂着胜利的霞彩。徐志摩在楼窗上望见湖光渐渐的由黑转青,青中透白,东南角上已经开朗,高兴地大叫起来。他原以为雨会到来,月不会出现的。

他们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晕,是月华吧。月出不久就被乌云吞没了。兴高采烈的徐志摩一行人雇了船,一直向湖心进发。

上岸买栗子吃,买莲子吃;坐在九曲桥上谈天,讲起湖上的对联,骂了康有为一顿。后来走过去在桥上发现有三个人坐着谈话,几上放有茶碗。

徐志摩正想说他们倒有意思时,忽然,他觉得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定睛一看,原来就是他们刚才在骂的康大圣人!

周作人写绍兴中秋祀月

各地过中秋的风俗有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预测气象等。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有一首《中秋》:“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记载了江浙一带中秋的风俗。

周作人在诗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和北瓜(就是西葫芦)放在供桌上,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大至一斤的红烛,孩儿们挨个磕头,直到烛残月西而罢。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

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

周作人又在《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一节说:“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即所谓月华。如不幸落在人身上,则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

篇6:与中秋节的成语故事

羿如愿以偿,欢喜无限,回来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

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像氢气球一般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一定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

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蛤蟆。

篇7:中秋节的成语

【月没参横】见“月落参横”。

【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语本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月明星稀】皓月当空,星星稀少。

【月盈则食】谓月满时才发生月食。亦用以比喻盛极则衰。

【月缺花残】比喻美女之死或美好事物遭受摧残。

【月值年灾】谓时运不济而遭灾祸。

【月朗星稀】同“月明星稀”。

【月异日新】同“日新月异”。

【月落星沉】见“月落星沈”。

【月落星沈】亦作“月落星沉”。谓天色将明。

【月下老人】亦作“月下老儿”。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典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略谓:杜陵韦固,元和二年旅次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固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雠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后多用作媒人的代称。

【月下老儿】见“月下老人”。

【月下花前】唐白居易《老病》诗:“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本指美好的憩游环境。后多指易触发男女情思的环境。

【月夕花晨】见“月夕花朝”。

【月夕花朝】借指良辰美景。

篇8:火柴与化学的故事

白磷能够发生缓慢氧化而自燃, 白磷的发现, 揭开了制造化学火柴的序幕。

1680年, 英国科学家波义尔发现沾有硫磺的木条与磷接触时硫磺即可着火燃烧, 这是最早制成的化学火柴。1786年, 法国化学家贝托雷首先制得具有助燃性的氧化剂氯酸钾。1771年瑞典人舒利发现了白磷能用兽骨制取的方法, 降低了白磷的生产成本, 给人们又提供了研制火柴的新途径。1831年, 法国人苏里亚利用白磷与胶水作成的乳液粘在小木杆上, 干燥后得到的白磷火柴既易划着又不自燃。成为最早的白磷火柴。不过, 这样的白磷火柴有两个缺点:一是随处可以划着, 给贮存和携带带来许多不安全因素;二是白磷有剧毒, 常给生产火柴的工人的身体造成危害。

1845年, 奥地利化学家希洛特发现了白磷的同素异形体——红磷。红磷对人体无害, 着火点也比白磷高 (白磷40℃, 红磷240℃) , 但是红磷与氯酸钾混和在干燥状态下极易爆炸。为了让红磷取代白磷, 1855年瑞典人兰特斯特朗发明了一种安全性很好的火柴, 并获得专利。他把发火剂 (红磷或三硫化四磷) 和助燃剂 (如氯酸钾、二氯化锰等) 分开来放在火柴头和盒面上, 使其不混合在一起。

现在, 火柴的生产已达到全盛时期。除木杆安全火柴外, 还有用蜡纸卡片制成的书夹式火柴、防风雨火柴 (加大氯酸钾用量) 、彩色火柴 (加入某些金属盐) 等。随着打火机的问世, 火柴可能成为历史文物, 会像火镝那样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但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因为它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篇9: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为了以后的路子宽阔些,于是,我就报考了第二学历,学了经济学,希望以后的双学位有助于自己在职场上的发展。

后来,我还准备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希望自己毕业的时候能够进入学校教书,这样,以后的就业路子就会更宽。

那阶段,我非常匆忙,业余时间又是去经济系听大课,又是准备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复习。

我在电话里和父亲说后,原本以为父亲会对我大大表扬的,没有想到,父亲说道:“你的英语就好到不需要学习了?现在又是学经济学又是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你把时间和精力都分散了。你记住一句话,‘瓶子里装酒就不能装酱油’,人生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

父亲的话让我清醒了过来,我很快中断了经济学的研修,也放弃了考教师资格证,一门心思学习英语口语,每天要听十个小时的英语口语。大四的时候,我在外面租房子,每天晚上看电视,只看英语频道的节目。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翻译公司上班。周末的时候,我去一家英语辅导学校给大家讲授口语。挣钱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也可以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毕业后,经过两年的自我提高,我达到了英语的同声传译的水平(就是大型场合下,演讲者的话能够同时翻译过来给受众人群,达到这种水平的人,全国也就几百号人)。同声传译按小时收费,每个小时高达一两千元。

后来,我跳槽到一家大型翻译公司上班,经常被公司派到一些大型商务会议或者国际性的行业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因为业绩好,客户们很满意,公司很快提高了我的工资,在此公司第二年,我的年薪已经拿到了七十万元,很快以按揭的方式在上海买了住房。

又过了两年,我提前还清了房贷,然后买车、结婚。生活的还算满意。

如今,我每年实际只需要工作四个月,我的年薪就能拿到八十万元。

近些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我在职场中算是发展最顺利的一个,这主要得益于父亲当初的教诲,使得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攻”英语口语上,在这方面领先于许多人,口语方面占得了优势。

生活中有句俗语“艺多不压身”,这句老话在时代巨变后,显得很有局限性了。如今很多行业发生了细化,已经远远不只三百六十行了。如今职场对“精通”要求很高,以前的那种“样样通但是样样松”是要被职场排斥和淘汰的。只有集中时间和精力把某项技能学精通,才有可能在职场中打开一扇大门!

篇10:中秋节的故事作文

记得去年的中秋节,我是在家里度过的。桌上的菜肴色香味俱全,我们一家大小围在桌子旁,快快乐乐地吃晚饭、说笑,偶尔爸爸会说一两个笑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感觉有点像过春节一样,一样团聚在一起。只不过,完饭后,不是放鞭炮,而是进行一项中秋特有的活动:吃月饼赏月。收拾好饭碗后,我们都带着月饼上楼顶去赏月。楼顶上早就坐满了来赏月的人。“好像我们来晚了啊。”我皱着眉头说。“没关系,反正月亮还等着我们呢。”哥哥笑道。一抬头,月亮含蓄地朝着我们笑了。黑漆漆的天上,一轮明月挂在上空,就像一颗挂在黑布上的明珠。一阵风把黑云吹淡了,变成一缕一缕的灰色飘带。一缕飘带在月亮面前飘过,突然感觉像是嫦娥在月亮前飞过,那缕飘带,就是嫦娥身上的羽衣。只不过,因为是夜晚,所以原本颜色鲜艳的衣服都成了灰黑色。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这首诗。对啊,天上的月亮就像一个白玉盘,白的无瑕,漂亮。有时,会在月亮里看见正在捣药的小兔子,看它那不慌不忙地捣着药,真令人羡慕;有时又会看见吴刚在月亮里奋力地砍着桂树,那天上的星星,就像是他砍树时,不小心掉落下来的桂花。令人想起“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句诗;有时,又会看到嫦娥抚摸着怀里的白兔,出神地望着她和后羿的家,一惊醒过来,嘴里又轻轻地叹息着。

“你知道吗?在中秋节时,大家都喜欢吃的月饼,因为被人们寄托了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愿望,所以又叫做团圆饼。”哥哥说道。我想,这个月饼肯定是因为后羿思念嫦娥,而做出来的。不知道月饼是不是这样来的,但我更愿意相信我的想法。

篇11:中秋节的故事50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2】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3】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4】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5】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 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 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6】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诗人上场 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 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7】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8】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 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 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9】中秋节的故事

每逢中秋,月饼集宠爱于一身,被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套上不同颜色的衣裳,外加烫金的吉祥字样,容光焕发地站在街头的柜台里、摊头上展览,月饼们也很兴奋,摆出不同的姿势招徕来往的顾客,引得路人驻足观望,感觉到与往日不同的非凡气氛,中秋来临了。

于是乎, 他们纷纷掏钱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月饼,饱存锦囊,带往家中,诱得小孩又一阵子抢,真可谓是节日到来热闹家家;有的路人当场被月饼的香甜诱得直流口水,像猪八戒尝人参果似的,迫不及待随手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囫囵吞下,旁人见此轰然大笑,使得那“谗猫”脸上绯红,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篇12:描写中秋节的成语

2、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3、花残月缺: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4、月过中秋:指错过时机。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亮、最美,故用以比喻良机。

5、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6、月光皎洁:形容月光明亮洁白。

7、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篇13:中秋月饼包装设计与销售

关键词:月饼包装,设计,销售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经过历史的演变,月饼的内涵逐渐丰富,它已不单单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华夏文明之瑰宝。月饼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祈盼,成为维系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象征,成为心灵沟通的纽带。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月饼代表着中华人民传统工艺与智慧。在中秋节吃月饼、送月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月饼的包装设计作为中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构思中蕴含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月饼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月饼包装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上百种品种,根据这一现象,南宁市包装装潢设计研究所自1986年起,将《中秋月饼包装盒》作为研究所的一个研制和设计科研项目,组织科技设计人员集体攻关,每年组织设计人员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湛江、桂林、柳州、桂平、贵港、百色等地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包装设计与包装材料上下工夫,逐年更新月饼包装,包装设计新颖、美观、典雅、大方、实用,得到顾客的喜爱,月饼得以畅销,使厂家赢得了市场。在当今商品经济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贴近消费者的设计情感,激发其购买欲望,成为月饼包装设计的必然趋势。

1 月饼包装设计的三大要素

1.1 构思与构图

构思是设计前必须准备的工作,在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掌握情况后,再深入设计主题进行思考、挖掘,这一阶段就是设计的构思阶段。

有了好的构思,还需相应的构图表现。月饼包装设计的构图需要融入中秋传统文化元素和运用一些中西绘画的构图规律,它与绘画的构图理论是相通的,西画讲究色调,追求色彩的节奏变化,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色彩处理;中国画强调章法,强调画面的诗情画意;中西绘画有着写实、抽象、写意的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些理论对包装设计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月饼包装设计的构思,可以运用传统和现代的2种构思与构图方法,可运用民间美丽传说的故事和富贵吉祥、喜庆、团圆及具有现代感的画面作为设计构思。

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中秋诗词佳句作为月饼包装设计构思的主题思想表现月饼包装设计的构思。

月饼包装有其自己的属性,它的特点在于突出商品性。商品性并不等于艺术性,它是通过艺术性体现商品性,使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1.2 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和商品柜台展示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是商品包装的灵魂。包装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视觉艺术”。月饼包装除了要求科学、经济、牢固、美观、适销外,还要特别注意给消费者“视觉冲击”。就是俗话说的“你的设计作品是否‘打眼’”。国外商人曾作过这样的测定,一个消费者在超级市场上选择他所需要的商品时,眼睛在货架上扫视,所停留的时间约1/150 s商品能在瞬间吸引消费者,并要使消费者辩明是否是他所需要的商品。月饼包装设计就要在这1/150 s的时间内做文章。

月饼包装的色彩设计较多地采用中国传统喜庆的大红色和高贵的黄色为主体颜色,红色体现了中秋节的喜庆和中秋节人们团聚的喜悦之情,是欢乐时刻人们乐于接受的颜色。黄色在中国古代象征着高贵,它能表现出月饼独特的属性色,给人以丰硕、甜美、香酥的感觉,是一个能引起食欲的色彩,体现出喜气洋洋、暖意融融的喜庆气氛。色彩不但可以左右人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月饼产品形象的定位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运用好色彩的心理效应,能发挥色彩在月饼包装设计中特有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3 文字

1.3.1 月饼包装文字设计是包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商品陈列在货架上是依赖包装上的文字设计传达信息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宣传和推销商品的重要作用。

汉字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汉字构成因素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位于首位。文字起源于象形,这就是“书画同源”的意思。由于汉字特殊的构成,它不仅是表达思想、感情和记史录事的工具,更是我国一门独立的艺术。

1.3.2 月饼包装设计上文字的选用

主题文字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设计构思选择不同的文字。月饼包装设计上,采用较多的是传统书法文字,中国书法艺术中篆、隶、楷、行、草5种字体各具特色:篆书来源于象形;隶书和楷书讲究结构形式美;行书、草书具有节奏韵律感;中秋月饼名称的文字通常选用的文字有隶书和楷书2种,隶书和楷书的结构形式美、字形美,与吉祥、团圆、喜庆的月饼包装设计上的画面结合完美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化装饰作用。运用书法的形式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书法艺术在月饼包装设计中被广泛运用。书法字体由于其产生的年代不同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月饼包装设计上,不仅能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作品的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派。再采用具有现代感的字体,如宋体、楷体、黑体、魏体、汉语拼音及各种实用美术字体,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能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美观、典雅、大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使产品更加容易获得消费群体的喜爱。

一个好的月饼包装设计,构思与构图、色彩和文字能做到配合完美、统一、协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月饼包装设计成功的关键。

2 销售

一件好的月饼包装设计作品必须通过印刷、材料转换成包装产品以达到月饼产品畅销的效果,是月饼生产厂家推销月饼产品的最终目的。

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中秋,月饼在节日里为必备食品,因其具有特殊的季节性,月饼销售时间短,所以在接到月饼生产厂家的月饼包装设计委托和设计方案后,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不同地方、不同习俗、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的心理和月饼生产厂家的需求,南宁市包装装潢设计研究所每年设计和研制出几十种不同档次的样品,邀请区内外、各地市各大月饼生产厂家、酒楼、酒店和消费者代表前来看样,在听取不同的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定稿,帮助月饼生产厂家实现预期目标。

月饼包装选择的材料有纸盒包装、纸塑盒包装、马口铁包装、木盒包装、竹编盒包装和塑料礼盒包装。月饼包装设计转换成好的包装商品,是月饼包装产品销售的重要一部分。

月饼包装设计与包装材料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畅销的目的。

月饼包装设计遵循月饼商品的不同特性,服从销售人群、销售地区的不同的要求,服从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不同欣赏习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是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设计师要善于抓住月饼包装的特点,突出月饼包装的商品性,出点子、想办法,恰到好处地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声推销员”称号的月饼包装设计,更好地把月饼产品销售出去。

篇14:中秋节:寻找失落的狂欢与感伤

秋之中,月之圆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在三秋之中,故称“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据说,中秋节来自古代拜月敬月的习俗,因此整个中秋的节日活动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八月十五月亮正圆,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文人墨客则在这一天赏月咏月,留下了无数浪漫的诗篇。

当然,关于月亮的一系列富有诗意的传说,也就顺理成章地收归中秋节名下。嫦娥奔月,可谓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嫦娥本人更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成为千古传颂的对象。关于嫦娥奔月的版本很多,但没有争议的是,嫦娥奔月后成了月中仙人。这月宫之中还有一只玉兔,其来源说法也很多,但它作了嫦娥的宠物,没有疑问。鉴于嫦娥已经成了月亮的代言人,所以我国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而第一颗绕月卫星也得名“嫦娥一号”。

另一个苦情的传说来自樵夫吴刚。他醉心仙道却始终不肯专心学习,惹怒了天帝,被留在月宫砍伐永远也砍不倒的桂树,日复一日,徒劳无功。月亮上那些黑黑的影子,据说就是那些折磨吴刚的桂树。

最富传奇色彩的传说是唐玄宗游月宫。某年玄宗在中秋望月之时,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遂由天师作法,步上青云,漫游月宫。此行玄宗还默记了月宫中的仙乐,回到人间谱曲编舞,便是大名鼎鼎的《霓裳羽衣曲》。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从上古以来的拜月,到后来的赏月,再到唐代,中秋正式成为官方节日。宋明以后,中秋节在全国盛行开来,承载了中国人千年的狂欢与感伤。

全民狂欢与文人式感伤

最晚从宋代开始,中秋节成了全民狂欢的节日,“玩月”这个词在宋人那里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只可惜今已不用。且看北宋东京人的中秋节:

当日,各商店重新装修门面,并售卖新酒,市民哄抢狂饮。下午三点左右,诸店酒已断货,轮到螯蟹、石榴、梨、枣、栗、葡萄、柑桔等美食鲜果上市。当夜,富人在家里登上台榭赏月,而普通百姓则争占酒楼(去晚了没座)玩月,整个城市里音乐齐鸣,人声鼎沸,夜市通宵营业,儿童们嬉戏达旦。好一个不眠之夜!

再看南宋临安人如何度过中秋佳节:

王公贵族与富人登上高楼,赏月之余,大摆宴席,琴瑟伴奏,欢饮高歌。一般百姓,也要登上家中平台,齐聚子女,安排家宴。就连最贫穷的人,也要放下手里的活计,买酒欢饮,不肯错过这个节日。人们还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当夜商铺营业至凌晨四点,城里玩月的游人通宵不绝。正所谓“今夜无人入睡”!

中秋通宵游乐之风,至少持续到明代。明嘉靖年间,杭州的人们吃过赏月之宴后,或乘船,或步行,通宵游玩。清代虽无通宵游玩的记载,但是月下的家宴也是必不可少的。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明代已经形成,清代则出现了月饼品牌店,北京前门的致美斋就被誉为京都第一。

历史上中秋节的狂欢,几乎包括了当时吃喝玩乐的所有形式,也几乎包括了所有社会阶层,真正达到了“全民”的高参与度,是世俗欢愉的极限。那股热闹劲儿,足以让今人羡慕不已。不过,狂欢之余,文人式的感伤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爱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与月有缘,因而也成了文人感物伤怀的好时候。

同是中秋节,苏轼在赏月畅饮之余,想念弟弟苏辙,感叹人生得失;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和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寄托了浓浓乡愁;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则在诉说自己的孤独。辛弃疾用一首《满江红·中秋寄远》来表达佳节思亲之情,而元好问的中秋却用来唠叨日瘦、衣寒、行路难,以致“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今人余光中继承了中秋文人的感伤传统,写有《中秋》一诗,用“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要一刀挥成了残缺”的句子,表达盼望两岸统一以及思乡的情绪。歌曲《十五的月亮》之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也是切合了人们“佳节思亲”的心理需要。

狂欢之后有感伤。或许中秋节就像中国人历来追求却永远达不到的“圆满”一样,美好,却总有遗憾。

上一篇:对象下一篇:公私合作模式(PPP)及其在我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