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王玉金 乡愁比较阅读

2024-04-25

4 王玉金 乡愁比较阅读(共3篇)

篇1:4 王玉金 乡愁比较阅读

乡愁教案

王玉金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本文凝炼含蓄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本文凝炼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四、教学主要过程

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三句形象化描写“愁”的诗句引入“意象”,由“愁”导入“乡愁” 环节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男女生分别通读两首诗 学生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环节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环节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环节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 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2.席慕蓉的《乡愁》

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延伸:乡愁是------------------------------。4: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环节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积累有关乡愁、爱国的诗句进行积累。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六、作业

1、做课内作业

2、根据分析的愁滋味,尝试创作诗歌。[板书设计] 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席慕容 时间: 第一节 空间: 第二节 对应物: 第三节

课后反思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本课以朗读来组织教学,我故意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篇2:4 王玉金 乡愁比较阅读

1、比较鉴赏相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意境, 及其体现的不同情感。

2、结合时代, 对词人的情感进行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诗词意境, 感悟词人“愁”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 对词人的情感作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千古文人万古愁”, 对文人墨客而言, 愁, 似乎是最无法摆脱的生命缠绕。但是在他们笔下, 愁的原因不一, 浓淡有别, 仪态万千。请同学们回忆几句写愁的诗……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 让我们走进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 去感受她那万古的愁情。

二.吟咏“触”情

我们与词人相隔千年, 所以要借助想象去穿越时光, 达到与词人心弦的共振。请同学配乐朗诵。 (对比朗读———感悟“愁”之浓淡)

三.想象“入”境

读过了两首词, 展开想象, 你仿佛从词里看到了什么?

读《醉》,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

读《声》,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

四.“愁”之比较

问:《声声慢》之“愁”浓于《醉花阴》, 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归纳:行为显愁、心理绘愁、景与物衬愁。

(一) 品味意象

1、人物

《声》“怎一个愁字了得”, 超越极限的“愁”。

《醉》里, 通过“永”“凉”“透”“又”等点出“愁”的身与心的强烈感受。

追问:“重阳”, 透露了词人所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思念远人, 赵明诚。因而《醉》里的愁, 是“一处相思, 两处闲愁”。

2、景物

找出两首词相同的意象, 仔细比较, 揣摩其传达愁情的浓淡之别。 (引导提示:挖掘情感, 关键在于把握意象的特点, 特别注意修饰它的动词、形容词)

以下由学生发言, 教师伺机引导:

(1) 酒

《醉》“东篱把酒黄昏后”, 借酒销愁。“把”字, 把玩之意, 有赏酒之闲逸,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声》“三杯两盏”, 狂饮大醉, 可见其愁之深;“淡”非酒淡, 而是愁浓, 连酒都消解不了。

(2) 风

《醉》“帘卷西风”, 也许大 (“掀维帘”) , 但未必冷。

《声》“晚来风急”, 风猛烈强劲;“敌”, 风寒冷彻骨。皆显心之凄冷悲凉。

(3) 黄花

《醉》“人比黄花瘦”, 其形“瘦”可见诗人相思成灾而花颜憔悴;其味“香”, 联系《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一诗, 体会菊香不能与丈夫分享的遗憾, 其神韵与李清照高洁的品质相通。

《声》“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二) 愁之原因

问:那到底发生什么, 会使她如此“愁”?

明确背景:写在词人晚年, 处境悲凉:丈夫病逝, 山河破碎, 民族危亡……所以此时的愁, 已经不再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而是《诗经》里的黍离之悲, 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 是国愁家愁情愁交织的大愁, 是永恒之愁。

五.再现“愁”情。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 让词人的词风一改年少时“争渡”的欢快明朗, 也不似闺中思人作品的清丽柔媚, 而变得低沉哀婉。请选择《声声慢》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或一阕, 用散文话的语言再现其意境。

六.“愁”之评价

问:一首《声声慢》, 满纸呜咽, 她的愁是否消极?

参考:不消极———面对国难家愁, 她没有逃避, 没有麻木。虽然身为女性的她, 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 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但她以心抗世, 以笔唤天, 她将这漫天愁绪, 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而这种愁越浓, 就越能折射出她对安定、幸福的热切渴望。在她很多的诗作里, 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的家国之忧, 这种大气而深沉的悲愁, 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深沉关怀。

七.结语

篇3:4 王玉金 乡愁比较阅读

1、比较鉴赏相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意境,及其体现的不同情感。

2、结合时代,对词人的情感进行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意境,感悟词人“愁”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对词人的情感作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千古文人万古愁”,对文人墨客而言,愁,似乎是最无法摆脱的生命缠绕。但是在他们笔下,愁的原因不一,浓淡有别,仪态万千。请同学们回忆几句写愁的诗……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让我们走进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去感受她那万古的愁情。

二.吟咏“触”情

我们与词人相隔千年,所以要借助想象去穿越时光,达到与词人心弦的共振。请同学配乐朗诵。(对比朗读——感悟“愁”之浓淡)

三.想象“入”境

读过了两首词,展开想象,你仿佛从词里看到了什么?

读《醉》,我仿佛看到了 ;

读《声》,我仿佛看到了 。

四.“愁”之比较

问:《声声慢》之“愁”浓于《醉花阴》,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归纳:行为显愁、心理绘愁、景与物衬愁。

(一)品味意象

1、人物

《声》“怎一个愁字了得”,超越极限的“愁”。

《醉》里,通过“永”“凉”“透”“又”等点出“愁”的身与心的强烈感受。

追问:“重阳”,透露了词人所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思念远人,赵明诚。因而《醉》里的愁,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2、景物

找出两首词相同的意象,仔细比较,揣摩其传达愁情的浓淡之别。(引导提示:挖掘情感,关键在于把握意象的特点,特别注意修饰它的动词、形容词)

以下由学生发言,教师伺机引导:

(1)酒

《醉》“东篱把酒黄昏后”,借酒销愁。“把”字,把玩之意,有赏酒之闲逸,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声》“三杯两盏”,狂饮大醉,可见其愁之深;“淡”非酒淡,而是愁浓,连酒都消解不了。

(2)风

《醉》“帘卷西风”,也许大(“掀维帘”),但未必冷。

《声》“晚来风急”,风猛烈强劲;“敌”,风寒冷彻骨。皆显心之凄冷悲凉。

(3)黄花

《醉》“人比黄花瘦”,其形“瘦”可见诗人相思成灾而花颜憔悴;其味“香”,联系《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诗,体会菊香不能与丈夫分享的遗憾,其神韵与李清照高洁的品质相通。

《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二)愁之原因

问:那到底发生什么,会使她如此“愁”?

明确背景:写在词人晚年,处境悲凉:丈夫病逝,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所以此时的愁,已经不再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而是《诗经》里的黍离之悲,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是国愁家愁情愁交织的大愁,是永恒之愁。

五.再现“愁”情。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让词人的词风一改年少时“争渡”的欢快明朗,也不似闺中思人作品的清丽柔媚,而变得低沉哀婉。请选择《声声慢》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或一阕,用散文话的语言再现其意境。

六.“愁”之评价

问:一首《声声慢》,满纸呜咽,她的愁是否消极?

参考:不消极——面对国难家愁,她没有逃避,没有麻木。虽然身为女性的她,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但她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而这种愁越浓,就越能折射出她对安定、幸福的热切渴望。在她很多的诗作里,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的家国之忧,这种大气而深沉的悲愁,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深沉关怀。

七.结语

臧克家这样形容李清照:“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近这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张弘,教师,现居重庆。

上一篇:固网彩铃业务实现方案下一篇:第三课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