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应用说课稿

2024-05-21

欧姆定律应用说课稿(精选7篇)

篇1:欧姆定律应用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学好本节,能为今后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简便运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意识,我设计了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运算。

说学法

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定向评价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习回顾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合作探究

3、应用练习提高巩固

4、互动总结归纳反思

复习回顾

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猜想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为新课作铺垫。

探究新知

把教材中的例题中的时间改为一到四天,并把文字千米改为字母N,不呈现问题,引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李叔叔第一天计划从A城到B城骑115千米,第二天从B城到C城骑132N,第三天从C城到D城骑118千米,第四天从D城到E城骑85N。

我们的问题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设计意图】引学生解决问题,在展示时只选择最优化方案板书,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重点的识别。

练习展示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84+35+16

108+77+92+23

356+(44+88)

612+169+31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学生练习后的讲评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学生的评价和订正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引导学生汇总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篇2:欧姆定律应用说课稿

1、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

2、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篇3:高中物理《欧姆定律》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 高中必修本 (下册) 安排这节课的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 ;学习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 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 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 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 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 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 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 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 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 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 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 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 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 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 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 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 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 怎样进行实验设计, 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 怎样进行实际操作, 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 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 不能任意外推, 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 有以下构想:

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 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 (不一定让学生回答) ?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 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

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 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

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 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 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 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 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 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 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

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 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

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 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 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 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

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 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

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 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 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 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不能任意外推。

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 达到巩固之目的。

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 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 但占时不宜过长, 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 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

可预先制作电路板, 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 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 要注意层次清楚, 避免节奏混乱。

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 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5、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 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篇4:电荷 库仑定律说课稿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 第一节 电荷 库仑定律。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带电的实质和电荷的守恒。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问题解决法、实验归纳法、类比法

学法:观察 → 思维 → 综合 → 结论

三、 说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两个有关电现象的视频,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提出问题: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3、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吗?

答: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從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量代数和不变。

(二)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库仑定律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课件演示]让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问:这说明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F=mg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课件演示]带电量不同的小球靠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讨论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⑴库仑扭秤实验:

出示库仑扭秤挂图,简单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实验结论,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⑵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⑶点电荷

概念: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的介绍: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库仑定律的两点注意:

(1)适用条件: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或特定的空气)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应用库仑定律计算静电力时应注意:式中的Q1和Q2,用所带电量的绝对值进行计算。根据两个电荷的电性异同来判断静电力的方向。

(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在前面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习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课堂练习:

四、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时间安排

1、旧知识复习、新课引入5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综合练习10分钟,4、学生小结5分钟。

六、课后反思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动画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

(2)在讲述时,要讲解要简洁、准确,突出主要概念,同时,节省时间给学生自己来学习;

篇5:欧姆定律应用说课稿

1、地位和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将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知识结合可推导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将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结合,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此外,牛顿运动定律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实际上几乎贯穿了经典物理学的全部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单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题目并不多见,主要是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作为一个知识基础体现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本部分内容的考题突出了与实际物理情景的结合,出题形式多以大型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从近几年的高考形式上来看,2009年上海物理卷第22题、海南卷第15题、江苏卷第13题、安徽卷第22题、山东卷第24题、08年上海单科卷第21题、海南卷第15题,07年海南卷第16题均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总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本节复习课是力的知识,运动学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学好整个物理学奠定基础。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解题 方法,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变式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学会画受力分析图和过程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养成积极思维,解题规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重、难点

(1)本节为复习课,重点内容是选好例题,讲清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方法。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情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了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掌握方法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此前学生已有力的初步知识,运动学规律,简单的受力分析,矢量运算法则,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解决,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方法和良好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涉及到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成可能是本节学习的关键,应加以突破。当物体经历一个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法分析

本节将采用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和讲练结合法,通过例题变式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通过例题变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品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例题归纳解决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解题程序,让学生逐步习惯于时间题 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并养成画情景图的良好习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调动课堂气氛,赞赏学生提高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会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动手画物体受力示意图,运动情景示意图,构建物理模型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学习过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方法。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学问题。我们通过以下例题来体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要点回顾与梳理

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的物体进行分析

超重状态:

F-mg=ma , F=mg+ma , F>mg

失重状态:

mg-F =ma , F=mg-ma , F

可见,在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物体实际重力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外界对物

体的压力(或拉力),即物体的“视重”发生变化。

即视重<实重──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

视重>实重──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二)知识要点针对性训练题

(三)、类型例题解题思路探究

(四)、类型题解题方法总结

(五)、类型例题变式训练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分析小结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当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由F-mg=ma得F=m(g+a)>mg,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当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F=ma得F=m(g-a)

特别是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零,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2、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运动中的某一物理量:应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然后找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运动中的某一物理量.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所受到的某一个力:应先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加速度a,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从而就可以求出某一分力.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求加速度a,然后再去求所要求的物理量,加速度象纽带一样将运动学与动力学连为一体.

篇6:《欧姆定律》说课稿

欧姆定律是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欧姆定律是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

1.教材地位: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符合了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而且它还是接下来学习“伏安法测电阻”和下一章学习“电功率”的重要基础,所以说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占据电学的核心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A、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B、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认识科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性.B、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的能力.(2)介绍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情感.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来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二. 教学设计

1.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干电池、开关、小电灯、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同的多个定值电阻、导线.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 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八分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8分钟)

提问:既然电流与电压、电阻都有关系,那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他们的关系呢?大家回想以下在前面我们研究电阻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另两个变量有关时,可以先让其中一个变量不变,再探究另一个变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教法:师生互动总结具体的实验方法第一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画出电路图;第二步: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R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的电路图,指明需要用到的仪器;学生交流、小组间讨论、反思,找到最佳方案。

③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这个环节是本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实验中要团结、合作,教师要适时指导。

(三)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让学生展示测量数据并陈述自己的新发现,然后跟同学交流,让思维相互碰撞。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

⑥交流与合作:

师:本节通过探究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同学们从提出问题开始,包括猜想、设计实验„„同学之间互相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或不合理的地方?别人的方法和结论跟自己一样吗?问问别人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取长补短)在此过程老师结合学生交流讨论内容做适当的点评更正和总结。7.讲解一些有关欧姆的生平和趣事。

(四)练习反馈:

(课件)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有梯度的布置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篇7:欧姆定律优秀说课稿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重要的基本定律,它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电学物理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它的学习还将关系到电功、电功率等更多、更深内容的学习和应用,所以欧姆定律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起关键桥梁的作用。电学内容是物理中考的主要考点,而欧姆定律又是电学中的重点和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2.知识结构

(1)通过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2)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生 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 的能力,但对较复杂的问题不能主动探究,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中,也有少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反应敏捷,能力较强。应对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要素上,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三.说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曲折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2.重、难点 对于欧姆定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欧姆定律,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来处理多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熟练地使用各种仪器、仪表(电压表、电流、滑动变阻器),包括正确连接线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欧姆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重点。对学生来说,这个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测量的数据较多,又要控制变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欧姆定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实验器材 教学方法分析:控制变量法、实验导学、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教学仪器分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各种电阻丝、开关、导线、干电池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那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定量的关系呢? 2.重难点突破

A.实验电路的设计 我们选择一电阻R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过这个电阻的电流、电阻两端的电压以及电阻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流过电阻的电流,同时,在电路中还要接入一个滑动变阻器,以方便调节测出多组数据,得到可靠、科学的规律、结论。实验电路图设计如下: B.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在用实验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时,须应用控制变量法,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步,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变化关系 第二步,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之间的变化关系 最后,综合可得到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C.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问题把握 按照以上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在第一步中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实验操作过程中,只要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依次改变电压的大小,即可得出电流大小。操作过程思路清晰,操作简单。但在第二步中,当更换不同电阻时,电阻两端的电压表示数会发生改变,需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来调回到原来的示数,以确保电压保持不变,但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隐蔽性较强,难度较大,不少学生会忽略这一步,而造成后面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需要教师对有的小组作一点拨和提示,以越过这一障碍,为归纳出正确的结论铺平道路。3.欧姆定律的应用(规范的解题格式)

在运用欧姆定律解一些简单计算题的时候,教师要先精选例题示范,将解题的过程与步骤作一分解,特别是将规范的解题步骤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标准模式。

例:一盏照明电灯发光时的电流是0.11A,工作电压是220V,该电灯工作时灯丝的电阻为多少? 分析:首先画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相应的符号,明确已知量和所求量,然后,用欧姆定律 求解。

解题步骤是:(1)画电路图

(2)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3)求解 格式为 已知:U=36V, I=0.11A 求R 解:

由欧姆定律I=U/R,可变形为R=U/I。代入数据,得 R=220V/0.11A=2000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欧姆定律应用说课稿】相关文章:

欧姆定律特征06-01

欧姆定律规律06-10

欧姆定律实验06-07

探究欧姆定律教案05-24

欧姆定律比例问题04-09

欧姆定律基本内容04-15

欧姆定律的原理05-06

欧姆定律知识总结05-16

欧姆定律基本概念05-18

欧姆定律导学案05-27

上一篇:诸暨市道路运输管理所2013年安全管理下一篇:一本好书《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