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老屋初中作文

2024-05-21

我爱故乡的老屋初中作文(精选6篇)

篇1:我爱故乡的老屋初中作文

我爱故乡的老屋作文

月亮从薄如轻纱的云后缓缓飘出,挂在墨蓝墨蓝的天空中,随着闪烁的群星一起散发金色的光芒。月亮的光辉散落在老屋的瓦片屋顶上,杉木门窗上。略显老旧的门窗随一阵风“吱呀吱呀”地响起,却也勾起我对这座老屋的滋味和无尽的爱。

实际上,这座老屋并不引人注目,它不如北京的四合院那般,见证过历史,亦不似苏州园林那样温婉小巧。故乡的老屋不过是由砖块瓦片,连带着祖先对后代的爱意堆砌而成的。每每回到老屋,我总能闻见扑面而来的潮气,家乡小吃的香气,还有长辈留下的烟火气……这些滋味,都见证着我对老屋深入骨髓的爱。

每当我回到这座老屋,总会看见长辈们早早的起床,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到了午饭时间,我就会看见桌子正中间摆着一大锅的食物——擂茶。擂茶是客家人的一种特色食物,在浓郁的.茶水中加入芝麻、虾仁等各种各样的佐料,每当那大锅的盖子一掀起,老辈们的思绪就都随着那香气飘远了。据说,制作擂茶是有讲究的,加入的佐料都要严格的按照比例。即便如此,每家制作的擂茶仍有各自不同的味道。热情的长辈们总是为我盛好一碗又一碗的擂茶,并总要我在他们的注视下喝完。擂茶独特的滋味,一直伴随在我对老屋的爱中。

老屋中百家糖的滋味也是我所爱的,家乡有个习俗,哪家有了喜事就一定要送去糖果来表达祝福。小时候偶尔回去,说起了在钢琴比赛上得了奖,这个消息一下子如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街道。各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送来一颗颗糖果,而我也一颗颗的吃下。说实话,那些糖并不是很好吃,但那份邻里间的情谊在用钢筋水泥筑造起的城市中,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种特殊的情谊,随着百家糖的滋味,深深存在于我对故乡老屋的爱里。

老屋只是一座再平凡不过的老房子,它深居于街道中,屋里的滋味却随风飘散,让我在城市中都能闻见。我爱故乡的老屋,爱老屋中混杂的滋味,还有,那见证了岁月,不停发出“吱呀”响声的杉木门窗。

篇2:我爱故乡的老屋初中作文

沉睡于村庄之中的老屋,带着时光的印痕,墙面斑驳,部分砖瓦也脱落掉了,虽说已显出苍老却仍不失昔日的庄严。

外爷与母亲决定收拾一下这里的房子,我跟着他们顺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乡间小路,来到了大门口。门的上方端端正正的镶嵌着几个大字“耕读传家”,大概是让我们晚辈们既要自力更(耕)生,又不要误了自己的学业吧?一晃,多年过去了,一切如旧,老屋基本没有变动过。

刚进门,便是一个大厅堂,厅堂的尽头的两扇门上,一把老式的锁安详地扣着。外公打开了锁,我们推门过去,眼前呈现出一片菜园。园中的韭菜如野外的猛草一般繁盛,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当然也夹杂着少许的野草。微风扫过,一种植物特有的芳香窜入鼻翼。靠墙的地方有一个铁笼,我知道那是鸡笼子。我曾经给鸡喂过食。当它从它的家溜出来的时候,我就追着它满院子跑,吓得它躲进了笼子。

沿着石砖铺成的路面继续前行,左手边是卧室,卧室里的两张桌子,一张上放置着台钟、镜子、针线盒等杂物,另一张放着墨水、算盘。哦!那应该是母亲与舅舅小时候学习用的工具。墙上贴满了照片,其中还有一组关于我的照片。照片上的我,大概三四岁的样子,那时候,我要喝水,回老家走的匆忙,没带我的喝水杯,母亲便用一只大瓷碗给我喝水。喝到最后,翻起的大瓷碗几乎完全扣住了我小小的脸庞,照片上显示出的我两只小手托着大瓷碗蒙住了脸。我小心翼翼的拂去了照片上的灰尘。老屋或许真的是老了!

第二间卧室,是我母亲的。久不住人,房子有点破旧,进了屋里,抬头似乎可以看到一角天空。第三间屋子,外爷原打算给舅舅和舅妈做新房用的,但他们在城里安了新家。外爷外婆也搬走了,我们也随着一起走了。我分明记得当时临走前我哭着,喊着,不愿离去,我那小小的心里曾经对着老屋承诺,你等着,我会回来看你的。

但自从我搬到新家后,从前的诺言便化为了对新房子的好奇,老屋就这样空置下来了。后来,老屋,就再也没有看它了。如今又一次回到了这里,却只感到了时光的流逝。

又一次,梦中,我又回到了老屋,可它却不老,如我初见到的一样,我欢喜的奔它而去,然而却忽然跌入水坑,老屋消失了,梦醒了,枕巾早已被打湿。

篇3:我爱故乡的老屋初中作文

一、教学目标确定不略

“从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是应用。”针对这一主旨, 分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典型的状物类文章的特点, 结合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景物,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笔者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用眼看、手摸、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 抓住特点具体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 并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笔者爱杨梅和爱故乡的深厚感情。以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重点词句, 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感受杨梅的特点。 (2) 通过品读词句、比较发现等方法, 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并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 积累好词好句, 能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 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某一方面的特点。

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向学生有意识地渗透《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状物类文章的文体。

二、阅读方法不略

略读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方法进行整合提炼, 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进行自主阅读。略读教学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习得。所以我在板块设计中主要渗透进这“三读”。

初读课文,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 让学生了解杨梅的特点

再读课文, 将先前学习的“圈圈划划”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自读中, 让学生感受杨梅的可爱, 并在写作手法上有所习得。

三读课文, 通过默读、师生配合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不略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阅读方法, 教学环节可设计如下:

先是出示实物说杨梅。说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为下文的情感升华作铺垫。随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一位作家笔下的杨梅”。

初读课文识杨梅。在阅读教学中, 整体感知是一个必然具备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读才能保证阅读效果。在略读课文之前, 通常有一段阅读提示, 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 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重难点等方面给予导向, 让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本。由于《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没有阅读提示, 笔者根据本册略读课文的提示, 设计了这样两个阅读问题:“作者介绍的杨梅是怎么样的”“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不略

选择描写杨梅外表的句子进行重点品读。“杨梅圆圆的, 和桂圆一样大小, 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 刺也渐渐软了, 平了。”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手法和细细体味文章。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 结合教师适时点拨与旧知相联系。《我爱故乡的杨梅》和《翠鸟》的作者一样, 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精心观察的结果呢!”———老师的点拨语, 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学法进行了迁移, 真正体现了“精读是准备, 略读是应用”的理念。同时, 也为接下来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 埋下了伏笔。

五、课堂亮点不略

第一是品读作者尝杨梅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交流自己的感受, 并在交流中发现这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尝杨梅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要写到自己的感受呢?”“那你能把作者尝杨梅时的感受用朗读来表现吗?”笔者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第二是笔者结合课件讲述作者王鲁彦生平漂泊的经历, 故乡的雨, 故乡的天, 故乡的山河与田野, 还有故乡的杨梅———奇异的形状、可爱的颜色、甜美的滋味, 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作者忍不住要用手中的笔勾画出家乡的一幅幅美景,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些优美的物象中, 让学生情感的体验达到至高点。

六、能力提升不略

略读课文应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 故在最后进行笔头练习,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能力大大提升。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学习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笔者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请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想摘抄多少就摘抄多少。

篇4: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不知是何时建盖的,只模模糊糊记得是在我牙牙学语的年龄。盖这座房子,父母亲经历了千辛万苦。用父亲的话说:“为的是争那一口气给子女有个落脚的归宿。”

那时,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屋里,北方的农村家家都睡土炕,一间屋子,两米长占满屋子宽度的炕被称为满间炕。泥一堵炕墙,几根支撑的柱子,然后拼上泥和着麦草千捶万捶砸成晒干的炕面,就成了农村人一代一代传衍子孙,流完汗休憩的地方,我和哥哥们都是在这样的土炕上长大的。

冬天的夜晚,风呼呼地刮着,真冷。母亲在灯下缝补衣裳,我们兄妹几个争抢着往炕洞里添柴禾,那里面,有星星点点的温暖在跳跃。炕洞的墙壁被火熏得黑乎乎的,也许只有这些黑乎乎的墙壁才能证实它曾经是多么的温馨,多少只手臂伸在一起,多少双肩膀聚集在一起,屋子里的欢声笑语曾经震碎多少檐下的冰条。

微黄的灯光下,我们挤在一张方桌上,吸收着改变命运的精神食粮,此时,黑乎乎的老屋显得那么明亮。屋子正中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沉默的父亲亲笔书写的。他希望我们走出农家,不再和祖辈一样背着日头过山。吃国家粮是我们那个时期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我脑海里经常显现瓢泼大雨时老屋外滴滴答答的情景,那时我经常坐在屋里的炕上,透过小小的玻璃窗框,看着院子里没脚的积雨,想着在风雨里忙碌未归的爸妈,担心和害怕时刻萦绕在心头,直到望见爸妈回家的身影,我才喜极而泣。

冬天,哥哥们常在院子里支起一个破筐捕捉麻雀,下面散放些吃食,引条麻线到屋里,这种把戏好像被麻雀看穿,收获寥寥。但是,从未打消过哥哥们再次捕捉的念头。打小有些胆小,老家叫“怕后”,黑夜里到院角上茅房总是跑去跑回,进屋“哐当”一声把门摔上,然后爬上炕,迅速钻进温暖的被窝。

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幼稚的孩童在秋天的夜晚,看着月光映进屋内,嫦娥仙子似乎就在遥远的地方翩翩起舞。在那个没有欢乐的偏僻乡村,月光就是人间的霓虹灯,麦场上捉迷藏的笑声常常能响到夜半三更。

电视机走进老屋是在1989年,父亲在镇上卖了粮食买回来的。黑白的,十四英寸。电视天线是父亲放了一棵榆树立在老屋墙角边的。收到的台并不多,也就三两个。那时正热播连续剧《渴望》,偏偏电视信号不好。哥哥把天线拨弄得像只要飞的蜻蜓,我们看着电视里的雪花,一会变多一会变少,急叫道,好啦,再调一点,好啦。有时碰上停电,电视寂静了,老屋寂静了,寂静得我们想哭。我们多想每天看着电视,一直看到电视里说:“亲爱的观众朋友,再见。”然后,一片雪花白。那时的愿望没出息得很,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买一台大一点的电视机,不停电,天天看到雪花白。

后来我外出读书,在外工作,老屋仅成了偶尔回去歇歇脚的地方。老屋几十年为三代人遮风挡雨,它累了,它老了,它矮了。每次回家穿着高跟鞋,踮一踮脚,就能摸到它的顶。疑惑着,当年,五口人怎么挤在这老屋下过日子的?

但是在老屋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找到失去的时光以及自己,一座矮小的老屋可以收藏一个人或几代人童年少年老年的经历,是用时空编年的历史博物馆。在又深又黑又窄的窗台缝里,有我扔进去的奶奶和妈妈纳鞋底时咬下来的针头,窗台上有我刻的字儿。

那么破旧脏乱,下雨时各处漏水的屋子,竟然会包容那么多的东西。原来人从家里走出去,身世却要家里的一草一木帮他记着。老屋是一个家几代人不自觉的历史,许多年轻的履历可以从它们古老的身体翻出来。那么多次梦见老屋,那里该是灵魂的归宿吧!

改革开放了,村子里的老屋都变成了红砖蓝瓦的高楼,往日坎坷不平的土路由水泥路代替了,外面世界的繁华吸引着我的父老乡亲。在新房子的衬托下,老屋越发显得矮小衰老,仿佛历尽沧桑的老人。我曾试着劝说爸妈,把老屋翻新了吧?爸妈说:“你们是离家的燕子,得给你们留个窝啊!”

故乡的老屋年年站在风霜里,守护着我已年迈的父母,不离不弃。尽管已经有了水泥凝固的高楼,可是老屋还是顽强地挺立在它们的身旁,虽然它是那样的老态龙钟,老得让我心酸。

我几度劝说爸妈和我们同住,都被拒绝。他们说:“住不惯城市里的床,舍不得老屋,舍不得老屋里的炕,忘不掉土炕上的欢乐和痛苦。”爸妈说:“睡在这炕上,踏实!”

老屋沉默不语。岁月深处,它与我日渐年迈的父母,温暖相依。

发稿/丁爱芳

篇5:故乡的老屋作文

老屋很大,远不像现在城市里的住房,虽然是单位建的平房,但由于前后都没有房子,父亲便把它改造成前有院子后有菜地的四合院。中间是几间住人的房间,另有一间厨房,还有父亲建的一个卫生间,里面砌了一个水池。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可以放水进去洗澡,像一个天然的小游泳池。

每到春天的时候,院子里便开满了各色的花。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大花园。人在花中,花中有人,美不胜收。好多人都说,这花开得鲜亮,一看,就知道这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火。每听到这些话,母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过得飞快,我的童年也在时光的流逝中随之走远。离开老屋的那天,母亲还为院子里的花浇了一次水。她说:这一走,便不可能再回了,也不知,今后这房子分给了谁。

母亲舍不得离开,而我又何尝不是呢?可是父亲的一纸调令,容不得我们停留。我们走后,那间房便分给了父亲的一个同事。有几次,都想回去看看,可是母亲却说:回去看了又怎样,估计早已是另一副模样了,还不如不去看,至少记忆里,它还是咱们的家。

几年后,还在故乡的姨妈说,那间房子前后都建了房。院子推平了,菜地也没有了。我无法想象,没有院子和菜地的老屋,将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也无法想象,将院子和菜地推平时,那家的主人,将会是怎样的心情。

而我也相信,人是有根的,在那里,住了几十年,从我出生直至中学毕业。那里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以至于,每当它出现在我的梦中时,我便仿佛再度回到了它的怀抱。

篇6:700字作文故乡的老屋

每当看到旧式建筑,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老屋。总想把这些渐渐消失的旧式建筑装进记忆珍藏起来,留点对逝去岁月的念想。

故乡的老屋至今还在,是间依林傍水的普通农舍,砖墙青瓦,杉木门窗。这栋三十几年的老房子,已有二十多年没人居住了。风化了的红砖,表面覆盖着一层细细的粉末。嵌砖缝的沙浆一条一条的脱落。砖缝间的泥灰,被野蜂钻出了一个个小洞,成为其栖居的窝巢。屋角的青瓦不知何时被风吹落了几片,露出了防雨的油毡和几截黑黑的椽头。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即便如此,每次走近老屋,都会勾起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老屋虽粗陋,却有着满满一屋的温暖和幸福。记得堂屋正中挂一幅书画中堂,古色古香,小时候,我常常望着画面发呆,画里的故事让我想象了很多年。中堂下面放一张漆黑发亮的八仙桌,对门而立。这也是那时家中最好的家具了。平时随和的父亲,一坐到太师椅上就有种说不出的威严。我和姐姐也趴在八仙桌上写作业,晚上停电时,中间一支蜡烛,母亲织着毛衣陪着我和姐姐。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三张幸福的脸庞。院子里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一到春天开满了漂亮的紫色梧桐花,映衬的天空都有了颜色。还有几株粗壮的.杨树,夏日里满院浓荫。放学回来,我们姐弟俩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笑声在树梢上回荡……随着父亲工作的调迁,我们搬到了新的住所。唯一带不走的,便是这栋老屋。如今,风雨侵蚀,剥落的墙壁爬满了岁月的痕迹。狭窄的窗户,长满青苔和杂草的灰瓦屋顶见证了多少快乐而美好的时光!

似乎是一股春风过后,二层“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整个湾子。唯有叶婆,仍住在村子里为数不多的青砖土坯老房子里。儿女几番让他们搬新房子去,叶婆说住了一辈子的老屋,舍不得。院子里一株老槐树是叶婆结婚那年栽下的,粗壮高大,浓荫如盖,记录着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鸡鸣犬吠显衬的老屋更加古朴、安详又静谧。走进院子,满是二十几年前的乡村气息,农家味道。我知道,我也深深眷恋着那些年乡村的记忆。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并且这种思绪越是浓烈越如陈年的酒,时间愈久愈是浓香四溢,而老屋就是盛酒的泥瓦罐子。当这些泥瓦罐子渐渐打碎消失后,我们没有了怀旧的物什,就再也嗅不到酒的醇香了。

前些天路过黄鹤楼,忍不住走进去观瞻。一幢标志性“汉.唐风”的老建筑,隐逸在一片葱郁的树林间。伫立楼前,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17个世纪。四周的高楼大厦,繁华喧嚣都渐渐隐去,唯有树枝上鸟鸣啾啾亦如1700多年前一样清晰悦耳。黄鹤楼承载着武汉的历史,留存着武汉的底蕴和记忆。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旅游调查报告下一篇:心理测验报告书写方法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