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麻雀的故事

2024-05-26

儿童故事麻雀的故事(精选6篇)

篇1:儿童故事麻雀的故事

屋檐下,住着一只老麻雀,一只很有学问的老麻雀,和一只小麻雀,一只好问的小麻雀。

这天,小麻雀从外面回来,好奇地对老麻雀说:“刚才我发现人牵着一头牛,牛被拴着了鼻子。我不明白,牛为什么要被拴着鼻子呢?”

老麻雀说:“牛体形庞大,重量是人的好几倍,甚至还多。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小小的人是根本无力把它拽拉动的。但是,人类有智慧,最聪明,他们很容易抓住了牛的弱点——那就是鼻子。因为牛对鼻子最敏感。于是,人想:倘若咱们用绳子拴着它的鼻子,拽它一下,它就会很难受的。所以,就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牵着它,它也会乖乖地一路跟它前行。”

回答了这个问题,小麻雀又问:“那么,羊为什么要套住颈项呢?”

老麻雀说:“这也是因为羊不易被徒手把它控制住。但它不像牛,所以人发现了它头大(有犄角)颈小的身体结构,立刻计上心来,于是就在它的颈上套一个不大不小的项圈,然后把绳子拴在上面,这样只要你拽着绳子,它就不得不听你的话了。”

听罢,小麻雀似乎感到很满意,很快活,它不停地扇动着翅膀,像是在拍手,又像是在叫好。

篇2:儿童故事麻雀的故事

麻雀说:“我身体没有什么毛病,只是肚子饿得慌,连飞的力气也没有了。”

红喉歌鸲笑着说:“我当是什么事情,原来你只是为没有找到食物烦恼。食物到处都有,你只要努力寻找,怎么会饿肚子呢?”

麻雀说:“如今植物种子已经很难找到了,我只能抓些昆虫充饥。刚才我发现了蟋蟀,心想可以美餐一顿了,哪知他钻进草丛逃跑了。我在这里等了很久,再也没有发现昆虫走过。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呢?”

红喉歌鸲对麻雀说:“我可以让蟋蟀自己走到我们面前,你就等着抓他充饥吧!”(童话故事:)

红喉歌鸲见麻雀不相信自己的话,就张开嘴巴开始模仿蟋蟀的叫声。他发出的“瞿——瞿瞿——”声和蟋蟀的叫声一模一样。蟋蟀听到叫声,以为是同伴在呼唤自己,毫不犹豫跳了过去。麻雀见果然有蟋蟀自己跳过来,欣喜万分,急忙把他一口咬住。麻雀津津有味地吃完蟋蟀,对红喉歌鸲说:“你模仿昆虫叫声的捕食方法很了不起,我十分佩服!”

红喉歌鸲说:“模仿昆虫叫声的捕食方法不是我的创造,是我们我红喉歌鸲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存绝招。我还能逼真地模仿蝼蛄、金铃子、油葫芦等昆虫的叫声,能够把他们引诱出来。”

麻雀叹了一口气,说:“你掌握了这个绝招就不愁找不到食物了,生活过得那么幸福、快乐。我却常常为吃饱肚子担忧,生活过得艰难、痛苦。”

红喉歌鸲语重心长地说:“消极的叹息毫无意义,应当积极地面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等待机会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成功的机会就更多了啊!”

篇3:儿童故事麻雀的故事

在北京, 程洁老师一直有记录自己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习惯,在孩子1岁多时接触到了“学习故事”, 然后开始为孩子写 “学习故事” 并读给孩子和家里人听。 程老师说:“我发现,开始写‘学习故事’以后,我在家里的地位上升了,每天下班回家,我妈妈(外婆)都要跟我分享白天她看到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 ‘哇时刻’, 让我记下来。 前些天,我妈妈自己写了第一个‘学习故事’,问她为什么不等我回来记,她说怕自己又像以前那样忘记了! ”

北京延庆第三幼儿园的刘胤老师在探究和尝试 “学习故事 ”一个学期后 ,谈到 “学习故事 ”给她带来的最大改变:“因为每天都被能干的孩子所感动着, 职业幸福感增强了; 因为看到的都是孩子能干的方面,所以, 再不和孩子较劲了, 师幼关系变得更和谐和融洽了;因为观念转变了,所以能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让他们更加享受童年生活。 ”

那么,“学习故事”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孩子在老师眼里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让老师们的工作状态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呢?

一、“学习故事” 是一套由明确儿童观引领的儿童 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 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Te Whariki》(注:毛利语,音“特·法里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原则和儿童学习和发展线索引领着 “学习故事” 的评价理念和实践。 在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儿童观引领下,“学习故事”希望教师相信儿童,在日常学习情境中发现儿童能做的、优势和兴趣,并以此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切入点,在不断“注意-识别-回应”儿童学习的过程中, 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促进和拓展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以支持儿童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主动学习和探究, 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建构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论。

不过,许多教师在刚接触“学习故事”的时候,经常会问“学习故事”和我们以前所做的观察记录、照片故事或教育反思有什么区别呀? 它们似乎都是在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解读,并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引。

教师们的观察很敏锐,是的,从形式上看,“学习故事”和“观察记录”等老师熟悉的观察和记录幼儿学习的方式似乎很相似。 不过,在每一个儿童都是“有能力、 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这一儿童观的引领下,“学习故事”有着明确的观察和评价儿童学习的视角,那就是在观察和评价中尽力去发现儿童的优势、 能做的和兴趣, 而不是去找儿童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学习故事” 希望教师们捕捉儿童每日生活和学习中一个个让人惊喜的“哇时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刻画儿童作为 “有能力和有自信心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 这一形象,解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并在与儿童分享教师所写的 “学习故事 ”时和他们一起回顾学习历程 ,让他们也能看到自己是 “有能力和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学习故事 ”中的观察 ,是为了倾听和读懂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兴趣、想法、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收集能帮助我们全方位了解孩子的信息,然后再加以分析。 因而,撰写“学习故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孩子的不足,为孩子制定“补缺”的方案,进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游戏;而是为了懂孩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懂他的所思所想,建立和孩子之间互动互惠的关系,然后再思考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很多教师都表示,从“学习故事”的“发现优势、能做的和兴趣” 这个视角观察和评价幼儿能够让他们用欣赏和接纳的眼光去看孩子。 例如,当发现一个斜靠在墙边一直站着阅读同一本书的孩子时, 教师不再马上想着 “如何培养他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兴趣”之类的预设教学目标;而是先欣赏和接纳这个“专注”阅读的孩子, 试图了解 “他为什么会对这本书这么感兴趣呢”, 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兴趣, 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孩子探究感兴趣的内容。 同样的,当发现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时,老师也开始学着不马上将这些“问题行为”与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联系在一起, 而是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想法,并从环境、关系和儿童自身等层面解读孩子的行为,然后再思考和选择如何回应儿童。

在不断发现孩子的优势、能做的和兴趣的过程中, 在记录下来的一个个“学习故事”中,教师们开始发现孩子自身的力量! 有的教师说,“学习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儿童,评价儿童发展的观念发生转变,也开始体会和接受真正的儿童观”;还有的教师说感受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无论是在自己如何看待孩子上,还有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上”。 这可能就是“学习故事”的魔力之一吧!

二、“学习故事”是一套支持儿童在“玩中学”的思 维和行为模式

新西兰早期教育机构中儿童的学习状态以由 “儿童———环境———关系”主导的生成呼应式学习为主,由 “教师———教材———教具”主导的规定好的课程基本看不到,而“学习故事”中记录的也大多是发生在孩子热切专注地投入到“生成呼应式”学习状态中让教师感觉到的惊喜的“哇时刻”。 于是,北京三义里一幼的刘婷老师在了解了新西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后发出了 “环境好开放,时间好充裕 ,孩子好自由 ,老师好轻松 ” 的感慨。 新西兰教师写的“学习故事”中孩子们自主、自信的游戏和学习状态更是让中国的教师们也憧憬和期待不已。

为什么新西兰的幼儿教师就可以 “不上课, 不研课,不做课”呢? 没有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教学活动, 只在“玩中学”,儿童能够全面发展吗?

在《Te Whariki》中,“课程”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早期教育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 在这样一个广义课程观的引领下, 新西兰幼教工作者把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幼教机构中的一草一木, 幼教机构中所有人 (儿童、教职员工和家长)都视为课程的一部分,儿童学习的契机也就蕴含在每一分钟里、 一草一木中和与身边每一个人的交互关系中。 课程发展的线索也就是蕴含在儿童自主自发地探究周围环境的过程中, 即儿童 “玩”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注意和识别每个儿童对什么感兴趣,在探究什么,发现儿童学习的线索,追随儿童的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在与儿童不断互动和呼应中促进学习和课程的发展。

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大班陈莉老师就在 “学习故事”中记录了一段支持儿童在“玩中学”的学习旅程。 一天, 一位小朋友把几辆旧玩具车圈在了一个木条积木搭成的圆圈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是赛车场,从而引发了小伙伴们天马行空的关于赛车的讨论。 这也让班里的教师们注意到到孩子们对赛车的兴趣, 在以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教师们持续“注意———识别———回应” 着孩子们的游戏,追随并支持孩子们对赛车、赛道、赛手、赛车比赛、赛车团队的兴趣。 而孩子们的学习也从仅有几个孩子参与的对各式各样赛道的探究, 发展成了几乎吸引了全班孩子参与的“汽车争霸赛”。 在教师们撰写的学习故事“神奇的赛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主导自己学习和主动参与的身影, 看到了孩子们对 “赛车”的兴趣是如何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酵”和一步步推进的, 也看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支持孩子们“玩中学”的过程中,班里老师们亲身体悟到 “活动的生成与发展追随孩子的脚步…… 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轨迹……” 这两句话的含义和价值。

发生在陈莉老师班里的故事让我们发现了“学习故事”的另一大魔力,那就是它有可能让教师亲身体会到儿童在 “玩中学” 的价值, 并在不断 “注意———识别———回应” 儿童自主自发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支持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线索, 然后鼓励孩子不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挑战自己,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发展学习品质,并且建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支持着孩子们探究,而孩子们也给教师们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让教师们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也激发了教师们进一步促进孩子学习的力量。

三、“学习故事”传递的是对学习的热情、喜悦和爱

在《学习故事和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形象》一书中, 玛格丽特·卡尔和温迪·李写道,“学习故事经常记录的、尽力做的是至少在某个文化、物质、学习、模式和概念空间里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师们在“学习故事” 中经常会写到的是“儿童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并在 “学习故事中传达他们在自己描述的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兴奋之情, 以及那种会传染给家庭和儿童的对学习的热爱”。 于是,当教师带着爱和喜悦分享自己所撰写的“学习故事”时,他们也在分享积极正面的学习经验,邀请孩子参与自我评价,并与家长分享经验,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习。

有一位妈妈把老师写的元元造坦克的学习故事发布到朋友圈,朋友们立即回复了16个赞和以下评论。

“元元的动手能力真强! 老师也很认真负责呢 ! 这样的幼儿园值得上! ”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很有创造力而且还能发现问题的出处,挺棒的! ”

“‘工作的样子’好专注呀! 照片配上老师的记录真的很珍贵,妈妈的正能量影响着元元越来越棒。 ”

“ 老师花这么多时间去关注 , 引导 , 记录 , 太难得了! ”

元元妈妈也做出了自己的评论:“姚老师的成长记录太专业了,分析精准,制作精美:纸都剪了花边,文字与照片配合得当,叙事层次清晰、细腻,叙事的人称是‘你’,像是在和孩子对话。 我的记录肯定不如姚老师专业,首先图少,而老师做的就像是一个绘本;其次页面也不够美观;再者分析也不精准。 不过我会尽量去写, 不但记录元元的成长,也记录自己的反思、感悟,所以成长的故事不但是元元的成长史,也是妈妈的成长史, 家庭的发展史。 我的学生建议我在元元结婚时把成长的故事送给他做纪念,我觉得这主意很棒。 希望他透过这些故事感受生命的神奇,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成长有故事, 有故事的人不寂寞, 有故事的人生更精彩! ”

从元元妈妈和她朋友们的评论中不难看出, 她们被学习故事中元元学习的“热情”所感动和感染,她们看到了元元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而学习故事中传达的情感因素也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们建构积极自我认知的渴望。

那么,“学习故事”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篇4:麻雀的故事

喜鹊喜欢唧唧喳喳叫,麻雀也喜欢唧唧喳喳叫;喜鹊吃虫,麻雀也吃虫。可是,除了这些,喜鹊和麻雀就不太一样了。

天刚亮,喜鹊早早起来了,它唧唧喳喳叫几声,农夫也醒了,拿起锄头去田里锄草。喜鹊飞到田里捉虫,虫子是喜鹊的早饭。

麻雀起的很晚,它也喜欢吃虫,却不愿意捉虫,觉得那样太累。它看农夫和喜鹊不在家,就把家里的粮食偷吃了一点。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有一天,农夫生病了,早晨没有去田里干活,很晚才起床,正看见麻雀偷吃粮食。农夫很生气,训斥了麻雀几句。

第二天,麻雀只好和喜鹊一起下田捉虫,农夫也下田了。一会儿,麻雀对喜鹊说自己吃饱了,先回家了。麻雀一到家,又去偷吃粮食,这一次,它被喜鹊抓住了。因为麻雀一走,农夫不放心,打发喜鹊回家看看,果然,麻雀的老毛病又犯了。农夫一生气,干脆把粮食用坛子封了起来,麻雀想偷吃也吃不着了,只好天天下田捉虫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田里的庄稼成熟了,麻雀一看,机会又来了,它咬住一个谷穗,敞开肚皮吃了个饱。农夫又发现了,他不动声色,做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稻草人,放在田里。麻雀一见稻草人,以为是农夫,吓得再也不敢偷吃粮食了。

转眼秋天到了,农夫家的粮食丰收了,他额外留出两份粮食,一份给麻雀,另一份给喜鹊。麻雀说自己一份不够吃,喜鹊说自己愿意捉虫吃,于是,喜鹊那一份粮食也归了麻雀。

要过年了,农夫家里来了两个客人,他们是玉帝派来的天神,要在人间选一个象征幸福如意的鸟,做新年的“吉祥物”。麻雀抢着说自己最合适,可是,天神听了麻雀和喜鹊的故事,最后,选定喜鹊为“吉祥物”。麻雀很不服气,唧唧喳喳吵了一夜。

直到今天,麻雀还在农夫的屋顶上唧唧喳喳叫,显得愤愤不平,偷吃粮食的老毛病也没改掉。

篇5:儿童故事麻雀学做窝

蜜蜂听了很高兴,说:“好啊,你先采好多好多花粉,再酿蜜、做蜡。”

麻雀说:“这么难啊,你们送给我一些蜡不就完事了吗?要不然,我还是做一个简单的吧。”说完,就飞走了。

第二天, 麻雀又去看望燕子,它想:我也可以跟燕子一样,有这样一个漂亮的窝。就对燕子说:“燕子燕子,你们多幸福,在人们的屋檐下做成窝了,你教教我吧。”

燕子听了很高兴,说:“好啊好啊,你先把泥巴一口口的衔过来,粘到木梁上。”

麻雀想:这我能办到。它一下子飞到了河边,刚含起一口泥,就把泥巴吐了出来。“啊,呸呸呸!”这泥巴的滋味可不好受。

麻雀想:我还是做一个更简单的窝吧。又飞走了。

第三天,麻雀又去看望喜鹊,喜鹊筑的窝已经快完工了。麻雀说:“喜鹊喜鹊,让我看看你是怎么筑窝的。”

喜鹊听了很高兴,说:“好啊,欢迎你做我的邻居。你唧唧唧爱聊天,我喳喳喳爱说话,咱们住在一起,热闹多了。你把树枝一根根搁在树杈上面,就作成窝了。”

麻雀衔了一根小树枝,把它搁在树杈上,没想到小树枝没搁住,掉到了地上。麻雀又飞到地上,把它衔起来,小树枝又掉了。

麻雀想:“喜鹊在树上筑窝,挡不住风雨,也不稳当,还是跟它再见吧。”

从此,麻雀再也不想学做窝了。它在人们的窗台上面,找到一个洞,衔了一些干草和鸡毛,马马虎虎铺了一下,就住了下来。

故事里的小麻雀总是羡慕别人的住所,但是自己却总是怕麻烦,所以最后只能马马虎虎做了自己的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将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有趣。

★ 英语评论范文

★ 新闻评论范文

★ 文艺评论范文

★ 精选励志故事

★ 经典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精选

★ 关于小麻雀的睡前故事-小麻雀模仿苍鹰

★ 论文评论范文800字

★ 社会评论范文大全800字

篇6:小麻雀的故事

我是一只小麻雀。听妈妈讲,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生活在大森林里。哪里空气不仅新鲜,还充满了野花的芬芳清香。地上到处是花,和蘑菇。大家生活的都很和谐。蜜蜂弟弟如果蜂蜜采的太多了,我们会提着小桶,帮蜜蜂弟弟把蜂蜜运回他的家。我的朋友大雁姐姐经常送小蚂蚁去学校上课。到了森林狂欢日,大家在蚂蚁学校的操场上举办狂欢晚会,大家熙熙攘攘地在操场上来往。

听了妈妈的话,我十分羡慕。我回想现在:森林是什么样的我都不知道我一生下来眼前就是一座座楼房,空气还充满了一股臭味。听妈妈讲这都是人类建造的。他们大肆的砍伐树木,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向美丽的天空排放废气,工厂排出的废气污染了小溪,小溪里的鱼儿都被毒死了。

妈妈还说:“人类到处修建高压电塔,我们麻雀体积小不会触电,可是许多大个子鸟一碰到电线就会粉身碎骨。有些人类疯狂的捕捉我,不是用弹弓,就是用猎枪,我的许多朋友就死于人类的手下,甚至,它们还用捕鸟网,当我们成群结队地飞过去时,只要被捕鸟网捕

住的,不是被小孩玩,就是被大人抓来烤着吃。

不过人类也不都是坏的,有些少先队员在树杈上用木板给我们做鸟窝。有爱心的人发现我的朋友受伤了,还为他包扎伤口呢!

我希望人类能的保护动物,多保护大自然,这样大家的世界都会

上一篇:黄河的格言下一篇:遵义医学院儿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