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2024-04-26

关于中秋节的词语(共14篇)

篇1: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月白风清

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月地云阶

指仙境或美境

月黑风高

语出元元怀《拊掌录》:“殴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后用以比喻险恶的环境

月朗星稀

同“月明星稀”

月露之体

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语本《隋书·李谔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月落参横

亦作“月没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夜深。参,二十八宿之一。《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宋秦观《和黄曹忆建溪梅花》:“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家之阍人王叟,时汲水沃地去暑热,或掇破几椅,持烟筒,与李妪谈故事,每月落参横,仅见烟斗中一星火,而谈犹弗止。”一说,形容天色将明。首见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须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尔。”

月落星沉

见“月落星沈”

月落星沈

亦作“月落星沉”。谓天色将明

月满则亏

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月貌花容

形容女子容貌姣美

月没参横

见“月落参横”

月明千里

月光普照大地。语本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月明星稀

皓月当空,星星稀少

月缺花残

比喻美女之死或美好事物遭受摧残

月夕花朝

借指良辰美景

月夕花晨

见“月夕花朝”

月下花前

唐白居易《老病》诗:“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本指美好的憩游环境。后多指易触发男女情思的环境

月下老儿

见“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

亦作“月下老儿”。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典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略谓:杜陵韦固,元和二年旅次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固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雠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后多用作媒人的代称

月异日新

同“日新月异”

月盈则食

谓月满时才发生月食。亦用以比喻盛极则衰

月圆花好

①花好月圆。象征幸福美满。常用作祝颂之词。语出宋晁端礼《行香子》词:“莫思身外,且斗樽前,原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②比喻良辰美景

月晕础润

比喻事情将会发生的先兆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见“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值年灾

谓时运不济而遭灾祸

篇2: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积年累月 经年累月 积日累月近水楼台先得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

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镜花水月 日月如梭 日月经天

蹉跎岁月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猴年马月 峥嵘岁月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积年累月 经年累月 积日累月 天高月圆 积岁累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

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镜花水月 日月如梭 日月经天

蹉跎岁月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猴年马月 峥嵘岁月

冰壶秋月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百星不如一月 步月登云 闭月羞花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常年累月 撑霆裂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裁月镂云

喘月吴牛 雕风镂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篇3: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简单归纳一下, 存在分歧的方法, 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件演示法。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课件演示, 使学生立刻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我认为, 运用课件演示法进行词语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比较适合。因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生活积累少, 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 而且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课件演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而高年级的词语教学就要慎重地选择运用这种方法, 若使用不当, 就会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种是换词、扩词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近义词互换 (或扩词) , 在对比或说话练习中感悟词语的意思或巧妙的用法。但这种方法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进行的, 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不太适合, 因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少, 生活阅历浅。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比较适用。

第三种是引导学生查字典法。让学生先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理解, 接着出示字典里关于这个词的多种解释 (或让学生查字典) , 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不论是低年级的学生, 还是高年级的学生, 都应该培养他们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那么, 这种方法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好’”呢?也不尽然。有些词语的意思, 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就能理解, 那就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去查字典了。

以上所述, 是教师选择词语教学方法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当然, 也有特殊的个案, 在此仅举两例。

【案例一】

生:什么是“络腮胡子”?

师: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连着鬓角的胡子就是络腮胡子。

师:听了他的解释, 你们明白了吗? (不少学生摇头) 你 (指发言的学生) 说说哪儿是鬓角。 (该生指腮帮子, 众生笑。)

师:你是从词典里查的, 是吗?

生:是的。

师:你很认真, 值得表扬。如果能再查查鬓角在什么地方就好了。鬓角就是指这里 (指自己的鬓角) 。马克思, 恩格斯, 还有, 对了, 你看咱们教室里孔子的画像, 他们就是络腮胡子。

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片段。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词语的意思, 但不一定就是真正地理解了。于老师顺手拈来, 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和孔子的画像来解释这个词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望不见”为什么不改成“看不清”, 谁能说说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下?

生:因为看远处用望, 看近处用看, 所以不能换。

师:“望”和“看”意思一样。“望”, 向远看;“看”, 远近都可以。也可改成“看不见”, 但是课文里面这么用词, 既准确又恰当, 明白吗? (生点头)

这是窦桂梅老师执教《初冬》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她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 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别“望”和“看”的意思及不同, 理解词义的方法顺其自然, 妙手偶得。

两位名师打破了不同年段词语教学方法的常规界限, 反其道而用之, 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 不能简单地说一种方法好或不好, 更不能看到名师用得巧、刊物上说得好, 我们拿来就用, 这样做容易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再好的方法, 用错了地方, 对学生来说, 就会贻害无穷。所以在教学中, 只有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恰当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 才是好的方法。

篇4:一项关于抄写词语的尝试与思考

一、抄写词语的初级阶段

通常老师们的做法是先抄写后默写,以默写来检验抄写的效果。这一模式中也有几种不同的做法:

(1)老师确定抄写内容,也就是根据教师经验判断抄写词语的必要性。好处是教师能结合现有学情,比较有针对性地选择;不足是因为老师仅凭个人判断,缺乏个性和灵活性,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起被捆绑起来,高耗低效。

(2)学生自主选择抄写词语,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能结合个人情况有目的地练习、识记,但是也有放任之嫌。事实上的确有一部分学生钻了空子,有甚者就挑“大山”“小路”这类词语以应付,根本达不到抄写的效果。

(3)老师指定必抄的词语若干,学生再自主选择一小部分,达到规定的数量。这一方法好像克服了前两种的弊端,但学生仍然缺乏选择权,尤其是一些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抄写词语对他们来说仍有浪费时间之嫌。

以上方法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尝试的,三年级基本上还是由老师确定抄写内容,四年级以上可以有部分选择权。不过,抄写词语仍是一项基本固定的作业,也成为了一种模式与思维定势,从没有学生质疑过。但是,从实际默写情况来看,效果也保持在原有的状态,未见明显提高。

二、抄写词语的升级阶段

我反思,抄写词语的目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为了让这本“规定要有”的本子上密密麻麻,以此来证明教师的教学进度,最终目的是学生掌握了,不写错了。那么,抄写就是一种手段,希望通过多次重复来达到记忆的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没有更好的方法,没有识记的动力,抄多少遍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才有了老师们讨论抄几遍的问题。

我觉得,即使不抄写,只要能默写正确就行了。记得我中学三年最骄傲的就是没做过英语作业,当然不是我一个人不做,而是大家都不用做,可是班级的英语成绩总是年级第一。其实,虽然没有抄写单词、课文这样的机械作业,而我在背诵上花的时间远多于抄写,因为每堂英语课都要听写单词、词组、句子,还要被点名检查预习情况,天天如此,谁也不敢大意。由此我想,在语文学科抄写词语上是否也可以借鉴?

(1)进一步做法是彻底放手,划出一部分词语,让学生自己决定要不要抄写,但是默写内容绝不限于此。选择先默后抄的,当默写全对后可以得到双倍的奖励,即抄写本和默写本上同时得到“大拇指”,当默写有错后除去必要的订正,抄写本上补做词语抄写;选择先抄后默的,若默写正确不再奖励。因为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选择不抄写,鼓励自主学习,能提前准备,不光要有挑战的勇气,更要有解决的办法,比如读书更注意细节,对形象不够清晰的字词能做针对性的巩固复习。

调查显示,40人中有26人觉得喜欢这个方法,并且19人觉得较之以往正确率有提高。认同的学生觉得,这给了他们很大的选择空间,他们不但能根据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是否抄写,甚至可以根据当天的作业量情况进行一些调整,以减轻一点负担;并且因为没有挑战次数的上限,即使默写有错了,还能继续尝试,没有压力,不受打击。但是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缺乏挑战精神,即使有能力也放弃尝试,这一方法对这部分学生没起到促进作用。

(2)先默后抄。为了让一部分没有勇气的学生也体验到不抄写的“快感”,我对之前的抄写方式又做了改革。这个做法彻底颠覆了原有的顺序,不管愿不愿意都要提前准备,以默写后结果为是否抄写的标准,且以默写内容为抄写内容。这让有能力没勇气的学生感受到了好处,认识到了自己的水平,觉得被推了一把,很欣喜,但同时也挫伤了一些“冒进”的学生,觉得准备没了方向,不知从何着手,加大了难度。调查中也有“不领情”的学生,他们觉得自己很被动,事实上他们是很愿意抄写的。调查显示,40人中有23人赞成这一方法,13人认为正确率有提高,主要反映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更多的学生喜欢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像自助餐总是受欢迎一样。事实上,就我批改的情况来看,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别不是很大。

我认为,决定正确率的不是先抄或后抄,而是态度与方法。回回没有进步的挑战意义不大,有能力却不敢挑战的进步有限。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向学生讲解了以上两种做法的出发点,帮助学生一起分析默写错误的原因,提出一些提高默写效果的方法。不论哪种方法,想要获得成功都离不开前期的充分准备,比如:默读不能完全取代大声朗读;读书时要眼和口配合,一字不落地看和读;对字形印象不够清晰的要着重复习,也可以自己抄写。

三、抄写词语的转型阶段

不管是抄写还是默写,我觉得单一的听写词语只会让学生又回到最初机械的状态,因此在默写的内容上要有转型。

通常,我除了挑选学生易错的词语进行听写,还会提出些小问题,如:课文作者、出处,作家的代表作,写出某个词的近(反)义词,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人物,写出作品的写作手法等。回回都有意外的默写,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学习是综合的、全面的,知识的掌握也应该是融会贯通的。在经常性“出难题”后,不少学生变聪明了,他们不再是单一地关注文本,能结合课堂学习和笔记做一些简单的知识整理了。每一次默写都成了一次知识梳理。

四、关于抄写词语的一些思考

(1)兴趣是个好老师。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有了兴趣的引领,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并保持较长的注意力。从前面对不同抄写方式的调查中反映,虽然学生对方法的认同有差异,但是大多被调动起来了,参与到对方法与结果的关注中,乐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调查讨论本身也是对学生情绪的一种调动,学生看到老师对这一细节的重视,引发了好奇,主动要求加入实验的队伍里来了。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起他们的兴趣、热情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到学习有挑战,有创意,就会投入进来,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抄写词语。

(2)竞赛是个好方法。

有兴趣,还要保持住。利用多数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顺势引导到学习竞赛中,保证人人都有能力参与,给予大部分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平时根据实际默写、抄写情况给予“大拇指”認证,期末统计给予“大拇指”总数,向保持前列的部分学生颁发有特殊意义的奖品。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没有几个会不心动的。也正因为有了竞争,才能在集体中营造向上的学习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

(3)明确目标很必要。

奖励是较低层面的追求,如果学生能逐渐明确了学习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习动力的后续。因此,在前面两项措施的实施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层面的目标。而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如同山顶飘动的红旗,引领着一群登山者向上攀登。在阶段总结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大拇指”的数量转向其意义,看到这些获奖同学取得的进步,收获的成功,帮助一小部分学生认清方向。

(4)掌握方法尤重要。

篇5:形容中秋节月亮的词语

冰轮 明月 皓月 满月 望月 秋月 淡月 冷月 钩月

弧月 残月 月光 月色 月影 月食 月蚀 斜月 半月

弦月 月晕 月轮 月牙 银光 弯弯 高悬 惨淡 朦胧

明净 素雅 宁静 清辉 皎洁 洁白 晕圈 笼罩 轻纱

幽静 恬静 金黄 寒光 素月 残缺 明镜

冰壶秋月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步月登云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经年累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常年累月 撑霆裂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裁月镂云

喘月吴牛 雕风镂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飞霜六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

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篇6: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_经典词语

1、秋兰飘香:秋季兰花飘香四溢。

2、五谷丰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3、秋收冬藏: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4、秋菊怒放:秋天的菊花都盛开了。

5、春华秋实:春天耕种,秋天收获。

6、一丛金黄:描写秋天果稻谷成熟了。

7、秋实累累:秋天的果实累积的很多。

8、一丛火红: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花。

9、果实累累:结的果子数目多得无法计算。

10、稻谷飘香:秋天稻谷成熟了,飘着阵阵香味。

11、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12、粒粒归仓:收获的粮食要放到仓库中(储存)。

13、年丰时稔:稔:庄稼成熟。年成好,庄稼大丰收。

14、秋雨绵绵:指金秋时节的雨,预示着丰收与喜悦。

15、穰穰满家: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16、瓜果飘香:瓜果成熟时的芳香,一般用来描写秋天。

17、麦穗两歧: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18、丰收在望:丰收的景象看得见丰收:大多指农产品丰收。

19、丰收季节:秋天粮食等都成熟了,因此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0、硕果累累:累累:连续成串。秋天果实成熟了,一串一串的。

21、时和年丰: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2、仓箱可期:仓箱:盛粮食的工具。粮仓有望装满。比喻丰收大有希望。

23、盈车嘉穗:盈:满。稻重长得茁壮,一棵就能装满一车。形容粮食丰收。

24、五谷飘香:五谷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秋天粮食成熟了,飘着香味

拓展阅读:秋天的句子

1、天空变的如此宁静,变得又高又蓝。而白云有如羊群,再细看,又有如棉花糖。天空仿佛被海水洗过了,如羽毛一般的轻盈。

2、秋风萧瑟,层林尽染,一片金黄;阳光下,走在这密林之中,确有一番别样味道。

3、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4、不知道从多久起,仿佛一场紧张的拼搏终于渐渐地透出了分晓,田野从它宽阔的胸膛里透过来一缕悠悠的气息,斜坡上和坝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开,四下里的树木和庄稼也开始在微风里摇曳,树叶变得从容而宽余。露水回来了,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悄悄地挂上田间。露岚也来到了坝子上,静静地浮着,不再回到山谷里去。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痛炙人的脊梁,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来了!

5、瑟瑟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它年我欲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8、一片,两片,三片……落叶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把自己的营养回报给了大地母亲。

9、小草黄了,树叶黄了,我听见风踩在树叶上沙沙地响。

10、梨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子,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走近一看,梨子脸上还长着许多小雀斑呢!梨子很多,把树枝越压越弯,越压越弯,有的梨子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

篇7:关于身体的词语

1) 朱颜鹤发:形容老人身体健朗。

2) 深谋远虑:计划周密而思虑深远。

3) 风姿潇洒:形容人的姿容仪态清高绝俗﹑洒脱不羁的样子。

4) 能言巧辩:形容口齿伶俐,能言善道。

5) 鹤处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出众。

6) 虎体狼腰:形容人雄壮威猛,气概轩昂的样子。

7) 鹤发童颜:形容老人气色好、有精神。

8) 大人大量:形容人心胸宽大,不会记恨。

9) 料事如神:预测事情的发展非常准确。

10) 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描写身体的成语解释

1) 心胆俱裂: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2) 要害之地: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3) 身无完肤:①指被打得遍体鳞伤。②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

4) 五脏六腑: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5) 心慈面善:形容为人和善。

6) 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7) 胸有丘壑:比喻思虑深远,胸怀远大。

8) 浓眉大眼:形容人的眉目分明,带有英气。长相粗犷豪放。

9) 势如奔马:气势如奔腾之马般勇猛威武。

10) 鹤骨松姿:形容人身体清瘦,外表、气质有仙风道骨之貌。

11) 白净面皮:形容脸色干净洁白。

12) 燕颔虎须:形容人容貌生得威仪,有富贵之相。

13) 大大法法:形容身体高大健壮。

14) 三头六臂:比喻人神通广大,力强可畏。

15) 乐善好施:指乐于行善,喜好施舍、济助他人。

16) 精悍短小: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悍。

17) 直鼻权腮:鼻子挺直,面颊宽阔。用以形容相貌。

18) 魁梧奇伟:形容身材雄伟高大,风格奇特非凡。

19) 好模好样:长相端正。

20) 心细如发:形容心思极为细密,如头发一般。

形容身体的词语解释

1) 胸无宿物:比喻为人坦率正直,对人没有成见。

2) 一表人物:形容人相貌俊秀,风度翩翩。

3) 臂有四肘:比喻不凡的相貌。

4) 眉清目秀:形容面貌清明俊秀,长相美丽。

5) 彪形大汉:形容身材高大,健壮如虎的男子。

6) 施恩不望报:形容人有爱心,而且心胸宽大。

7) 胸有甲兵:比喻人有智谋。

8) 栋梁之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9) 孤身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形容孤儿无亲。

10)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11) 孤军独战:孤:单独。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比喻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无援的情况下从事某项工作。

12) 一手一足: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13) 独行踽踽: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

14) 孤舟独桨:比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15) 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正直,没有心机。

16) 挺胸凸肚:强壮威武的样子。

17) 龙凤之表:形容贵人或帝王的相貌。

18) 不怒自威:形容人威严内敛,外表虽然平和,威严自然外现。

19) 豹头猿臂:形容人相貌凶猛,体态健硕。

篇8: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见识少, 知识面窄, 理解力差, 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常常难以理解, 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 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 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地理解, 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明白, 是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去思考的。根据孩子特点及低年级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促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词不离己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 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 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他们的自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词不离境

“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 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在词语教学当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体会。有些词, 由于学生年龄低, 阅历浅, 生活视野不广, 对词所描绘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像隔着一层轻纱似的, 不够透彻。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从词义方面讲解, 要注重创设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 自己探索, 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 词不离文

新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只教给孩子词义, 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低年级的课文中, 很多词语都能在读通读懂上下文的基础上, 理解词语。

4. 词不离理

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 即拥有字理。何谓字理?所谓“字理”, 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在教学词语时, 如果能结合词语中关键字的字理来理解词语, 那么对词语的理解是真正深入到我们祖国文字的根里了。

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 自始至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这样, 我们的词语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语文就是语文”。

二、词语积累是关键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而语言的积累从积累词语开始。

1. 词语之花盛开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 思维形象, 他们喜欢有趣的东西, 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带领着孩子在每篇课文后面建立起了美丽的“词语花园”。所谓词语花园, 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摘抄在每课书后面的空白处, 抄好后, 给它配上你喜欢的画。虽每一课学生要这样抄抄词语, 画画“花园”, 但每个孩子都乐此不疲, 他们互相比着谁的花园最漂亮!在这种孩子喜欢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词语。

2. 词语之妙多背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 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力生根。”小学生记忆力强, 经过背诵的文字在他们的脑海里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精彩的小文章、儿歌、童话故事比比皆是, 怎样让文中的精妙词语在孩子脑中打上深深的印迹?背诵是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好办法!

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 就得多读, 多背。

3. 课外之词多读

学生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可见,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 就一定要多读书, 多积累。

我们学生的词语学习仅靠课内远远还不够, 我们更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走进生活。我每天抽出10分钟给孩子读故事, 这是孩子很喜欢的一件事。每到一个故事读完了, 我总会当作无意地问孩子:“刚才故事中有哪个词你印象特别深刻呀?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解疑、强调。由于事前并没有布置这样的任务, 孩子很随意, 能说多少就多少,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关注故事中的一些新词、特别之词。孩子此时所说的词语都是兴趣而致。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儿童对积累语言文字产生兴趣时,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而且记忆深刻。

三、词语运用是目的

词语的理解、积累说到底, 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需考虑如何将已积累到的语言文字进行合理地整理、提取和运用。《课标》指出:“有效的语文训练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跨越, 使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词语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去思考, 并应该去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是每天抽一点时间, 对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 让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指导用词的准确, 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可以主动地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 达到“共振”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当天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词语, 造一句完整的句子。我经常在教学了词语之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写一两句话, 由于没有任何的束缚, 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 真正让课文中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是写写画画。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写日记, 在批改日记的过程中, 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用词。发现孩子用了一个刚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 我就用彩色笔将这个词语鲜明地画出来。学生一拿到本子总是会看看有没有那样色彩明丽的波浪线, 还会和周围的同学高兴地谈着自己的某个词得到如此殊荣。在这样不断地强化中, 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理解、积累的词语运用于作文日记中。

词语教学, 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在低年级就重视词语教学, 相信我们才能还语文以本色!

篇9: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关键词语言词汇实践发展

学生积累的词汇越多,使用时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就越有可能选择出最恰当的词,准确、简洁、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学生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越强,其思维的准确性、系统性与灵活性就越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

一、在感悟语言文字过程中积累

积累不是简单、机械地抄写,也不是看谁记得多,而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一点地积淀,融入自己的语汇。真正意义上的积累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运用的过程。

二年级教材《爱迪生救妈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学生对于“无可奈何”这个成语不理解,这时,我指导学生根据情境表演,只见“爸爸”眉头紧锁,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不停地搓着手,嘴里念叼着:“怎么办,怎么办?”学生们心领神会。当他们遇到毫无办法的情景时,自然想到了“无可奈何”。有个孩子写话练习中写道“小鹿来到树下,使劲地往上跳,可就是够不着苹果,它无可奈何地回去找小猴帮忙。”可见,“无可奈何”一词,已经在那次情景中悄然渗透到了孩子的内心深处。

教师注重学生词语积累的过程,引导学生变机械记忆为意义积累,以理解促进积累,以积累深化理解,既注重积累量的增加,又注重质的变化。

二、积累要以教材为本、习得方法

一篇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就不是一般意义的文章,而是阅读教学的材料,为学生积累词汇发展语言提供了条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例子”,同样也是学生习得积累方法的“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

1.在识字写字中积累。给字组词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字义、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内部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把生字作为训练的基础材料,一字尽可能的多组词,使学生在准确分辨和记忆字的音、形、义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2.在想象和联想中积累。学生死记硬背词汇,只是记住了一些“空壳”,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想象和联想可以使词汇活起来,活在语言环境中,活在学生思维中。

3.在比较和鉴赏中积累。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认真理解重点的或有个性的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多读,读出味道来;会比,能议论出味道来。

4.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广读多背是积累的好办法。教师要经常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美文佳句,久而久之,文章中的语言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表达之中,起到积极的改造语言的作用。朗读积累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读,而是将多种朗读形式与文本情景、体会用词有机结合起来。

5.在单元归类中积累。创造条件帮学生不断地巩固词语、积累词语就要不断地同遗忘作斗争。针对教材本身,分阶段组织学生将同类词语或词组归类整理,对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学习语言表达形式,巩固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对提高学生词语的分析、慨括能力,以及语言表现形式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累要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很大,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就不够了。当学生在课堂中习得方法,获得美的享受,就会将能力迁移。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不能局限于教材,要丰富信息,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

1.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除了课本以外,电视、电脑、网络、书籍等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把学生从学习一本教材引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刻。”我们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周围的词汇,养成随看随记的习惯。然后,适当开展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活动。如:“周末拾贝”,鼓励学生读好书,抄录好词佳句,读给伙伴听,与大家共享;“故事大王——讲故事”;“小小播音员”——文学作品美读等等。这样,在学生先积累内化,再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2.到生活中积累。大自然是美妙的,社会的天地是广阔的,它给人以无限的学习空间,触动人的心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教室,去野外、图书馆、阅览室、大商厦、菜市场等,接触生活,让他们开阔视野,尽情地去观察想象,在更广阔的生活中识字,积累词汇,提高兴趣,这也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篇10:关于鸟儿的词语

池鱼笼鸟、飞鸟惊蛇、飞鸟依人、高鸟尽,良弓藏、龟文鸟迹

寒蝉僵鸟、鹄形鸟面、花香鸟语、惊弓之鸟、倦鸟知还

篇11:关于勇敢的词语

2、以一当十: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3、强将手下无弱兵: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4、以一当百:当:相当。一个人抵挡一百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5、安行疾斗:行动从容,战斗英勇。

6、雄兵百万:数以百万的英勇的军队。形容军事强大,兵多将广,英勇善战。

7、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8、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9、英姿勃发:英勇威武,神采四溢。

10、登锋陷阵:冲锋陷阵。形容作战英勇。

11、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篇12:关于表达心情的词语

表达心情的词语有什么11、澹泊寡欲:澹泊:恬淡;寡:少;欲:欲望。形容心情恬淡,不图名利。

2、久旱逢甘雨: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3、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4、痛快淋漓: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5、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6、惘然若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7、满腹牢骚:牢骚:抑郁不平之感。一肚子的不满情绪。形容心情极为抑郁,很不得意。

8、望云之情: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9、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虑着急。

10、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1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12、语重心沉: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表达心情的词语有什么2

捏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非常紧张的心情。

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挖耳当招: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心焦如焚:心里焦躁,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焦灼难忍。

满脸春风: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屏气敛息: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了呼吸。

满心苍凉:形容心中充满苍伤与凄凉。

灭此朝食: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归心如箭: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心怡神悦:心情怡悦,爽朗豁达。近乡情怯:指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神清气爽: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熏风解愠: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观望不前: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心怡神旷:心情怡悦,神态爽朗豁达。

心焦如焚:形容心情焦灼难忍。形容心情焦灼难忍

满面红光: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表达心情的词语有什么31、心灰意冷: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2、悲痛欲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3、忧心忡忡:忡忡:非常忧虑不安的样子。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忧虑。

4、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5、心如刀绞:内心好像有刀子在绞动一样,形容非常痛苦的样子。

6、心花怒放: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7、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

8、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9、心急如焚:焚:烧。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0、心旷神怡:解释意思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11、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2、异乎寻常: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

13、心花怒放:形容内心高兴极了。

表达心情的词语有什么4

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

满心欢喜:形容心里十分高兴。

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去的心情万分急切。

心旷神怡:旷:开阔,开朗;怡:快乐,愉快。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感觉。一般多用于表示心情的美好。

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面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抓耳挠腮: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坐而待旦: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心潮起伏:起伏:时上时下。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悲痛欲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表达心情的词语有什么5

心事重重:心里有很多顾虑放不下。

心如刀绞: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悲痛欲绝:欲:将近,快要。绝:气息终止,死亡。十分伤心,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满心欢喜:心里面全装着欢喜,形容非常欢喜的样子。

喜上眉梢: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篇13: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一、重点词语理解要“厚实”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特别是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能简单地在字词意思上作机械识记。既要在时间上有量的保证, 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有质的保证。一位老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

师:小朋友, 看了这一段动画, 你可能会明白一些。 (大意:寒风呼啸, 一人身单衣薄, 蜷缩在屋角。另一人看见了, 为他送来炭火, 让他取暖。)

生:我明白了“雪中送炭”就是有个人很冷, 另一个人给他送去一些炭火, 让他暖和一些。

师:是啊, 在别人最寒冷的时候给他送去温暖, 这叫做“雪中送炭”。现在四川人民遇到了自然灾害, 咱们应该送去什么呢?

生:送去衣服、药品。

生:送去食物……

师:对, 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 给他送去及时的帮助, 这都叫“雪中送炭”。

这样在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联系生活实际, 增加了词语理解的厚度。

二、关键词语品味须“精准”

唐朝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北宋工部尚书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反复斟酌, 告诉了我们用词要准确的道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品析, 让学生明确用词要准确。

如:《雷雨》一文中“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

生:这里为什么不说蜘蛛从网上掉下来呢?

师:从讲桌上拿起一本书举起来,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把手一松, 书便“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接着, 又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墨水瓶, 瓶上系着一根细线, 捏紧细线的一头轻轻放下, 只见墨水瓶顺着细线慢慢地垂下来, 完好无损地触到了地上。这样, 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 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 学生对于“垂”的理解已不言而喻, 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抽象词语处理求“形象”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三课《有趣的作业》中“大自然”一词的不同处理。

第一次:师:“大自然”是指哪儿呀? (生:愣住)

师:继续引导:哪些地方是大自然?

第二次:师: (生读句子后, 出示“大自然”一词) 谁会读? (生:读词语)

师:猜猜看, 同学们去过哪些地方呢? (生:去过公园、去过森林里……)

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说到的公园、森林、河边、田野等都是大自然。

由两次不同的教学, 我们可以发现, 低年级孩子在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时, 教师切忌用抽象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比如:用语言直接解释, 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孩子感到一片茫然。而后面的教学, 教师把抽象的词语通过和学生的生活积累联系, 通过语言环境的创设,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这些抽象的词语, 对“大自然”一词也有了比较具体而感性的认识。

篇14:关于中秋节的词语

那么怎样给小学生说明哪些词是成语,哪些仅是普通的四字的词语?成语与词语的区别何在?这就需要课前先理清思路,让学生基本能明白成语的简单概念。那究竟什么叫成语,经查阅资料,对成语的概念有以下一些说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说法,“所谓成语,是指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能独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为四字格式。其特点大都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另外,成语也是熟语的一种,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和古诗文;很多固定格式,虽不是成语,但在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往往成了阅读的拦路虎。因此,本书选收条目时,以常用常见成语为主,一些格言、名句等也适当予以收录。”

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词也。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成语的含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的固定性短语。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汉语中概念的固定片语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组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语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中长期、广泛及习惯使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与古诗文等的固定词组和短语,一般为四字格式,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具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用于作文或口语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简而言之成语是长期习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下面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说明成语的概念。

按格式:小学语文课本出现的成语多是四字成语,但也有是三字或多于四字的少量成语。如“莫须有”,“落汤鸡”,“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也就是说成语不定全是四字格式。

成语按来源:一般出自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诗文。

小学课本里成语多是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井底之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这类成语学生接触积累较多,多举学生熟知的实例,方可达到一说了然。

来源历史故事的有:“惊弓之鸟”,“一箭双雕”,“百步穿杨”等。

来源优美神话传说的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出自古诗文的成语,如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等,如“柳暗花明”出自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按成语的收录:按照比较严格的界定,现在大约有五千条左右的成语,但也有收录两万条的成语词典。小学语文课本里大量出现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就没有收录,但既然“精卫填海”,“盘古开天”等这些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那学生列举的“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这类成语词典查不到的神话传说四字词语也应该不算错吧。因为这几个词语人们经常使用,家喻户晓,广泛使用,如人们把“牛郎织女”用来比喻长期分居的夫妻。由此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凡是成语词典里没有收录的词语就不是成语。

按成语意思:成语不能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

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判断语义,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难飞」等;也有些必须了解来源、出处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这就使得一些不能从字面理解的成语被很多人们误解,又因为无人查实,这些成语几乎被当成人们误解的意思来运用。如「空穴来风」,人们认为它是指无根据的传言。而据《正版语文》中所说,它其实恰恰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又如「素面朝天」,人们认为「素面」是指不加修饰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实「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语的意思从典故得来,应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成语按用途: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意即成语是用于作文里使作文论点更具说服力,口语用之,让言语更加精炼达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然小学生也无需做学问,非要分清成语与词语的区别,但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成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会提到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与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等混淆不清问题。我们老师可不能含糊不清地解释吧,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课前有必要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江口一小"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与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像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作是成语。

成语与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作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作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像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落汤鸡”不能说成“落汤鸭”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上一篇:管仲列传教学设计下一篇:注意养生健康短信,心身都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