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2024-05-03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精选6篇)

篇1: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神木五中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要求

为了全面推行“五环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要求。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在导学案的长期编制、使用实践中,对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要求、规范、编写过程、使用方式等都形成了较完备的操作系统。

导学案设计遵循主体性、目标性、导学性、合作性、探究性、情境性、层次性、实用性、规范性、创新性原则。

通常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在某些要素上应有所侧重。

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一份导学案具体流程为主备人自主备课(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主管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科等对导学案的使用制定不同的发、用、收、评、纠方案。

1.导学案不是凭空编制的,它不能脱离教材,要立足学生,落实三维目标;

2.导学案设计要在容量、难易、问题典型性等方面做好分析;

3.导学案导学要抓好“两头”,即课前和课后带动中间,从而带动课堂教学;

4.制定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每一份导学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在课改不同时期,使用导学案教学要有所区分,特别是初期,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引领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

6.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信马由缰;

7.各层面的管理与评价手段要跟上,确保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得以落实。

二、导学案的作用

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教师对教材“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导学案”是不能代替教材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携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2、导学案的功能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

“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其一,目标的导向作用。目标不同于目的,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制定目标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外显性动词使用要恰切,让学生读得明白,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另外,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目标是一堂课学习的中心是师生学习的“方向盘”。

其二,环节的导线作用。导学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课型有具体的环节安排,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检测。各环节及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本着时间分段、任务切块的原则,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起到了“路线图”的作用。

其三,学法指导的导航作用。围绕着目标及环节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于各个学习环节设有学法指导。目标、环节为学习指定了方向及线路。那么,学法指导就在于告诉学生怎样走,相当于学生学习的“向导”。其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贯穿始终。其主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

“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

“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3、导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也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

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学生在“用导学案”“品导学案”中感受师资的差别!

4、导学案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学生在独学、对学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导学案批改时发现,并把问题带入课堂,针对性强。使每堂课都是从问题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又充分思考的疑问开始,学生都是有备而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学生学的基础,教师教的基础,是课堂生产的依据。

三、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的编制应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昧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

6、方法性原则。具体、明白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

7、课时性原则。每节课完成哪些学习内容,并注明课时数。

四、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开学第一周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组员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打印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教务处、教科室各一份。

2、假期由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一般按单元、章节确定主备教师)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要求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集中编写。

3、“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4、备课程序: ①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五环导学”。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组会上分发给所有组员。

②由备课组长主持,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就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训练题的选择,导学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广泛的研讨。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核、分管领导审定后,交文印室印刷。

④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导学案,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自己个性化的备课。此项由教务处和教科室督查,作为非主备教师是否有备课的依据。

⑤教后反思,补充总结

虽然导学案是统一的,但教师的个体有差异,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设计的目标?环节与措施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检测是否效果良好?同时,导学案在实施过程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了解,以便再次修改。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5、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并保存完整的电子稿,期末将纸质文本与电子稿各一份交教务处存档。

五、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一)导学案的数量要求:

要求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允许出现。

(二)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导学案电子稿的规格要求:纸张设置为8开纸,左右两栏,双面使用。标题类文字均为四号加粗宋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栏目,加实心方括号,如【学习目标】。行距为1.5倍。

(三)导学案的组成(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3)温故而知新

与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把它和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4)学法指导

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是不合格的导学案。

根据导学案中每一环节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在导学案中的每一环节给学生提供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标明学生完成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学法是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思考、阅读理解、总结归纳、理解记忆等。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5)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学、对学、群学)。一般安排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质疑存疑等内容,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基本完成任务,课前预习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课内预习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语数英科目可安排课前预习,而其他科目原则上安排课内预习。

(6)展示提升

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新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新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7)达标检测

①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10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②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③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④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8)学习小结

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及自己的收获、学习方法。

(四)导学案的质量要求:(1)知识问题化。

所谓知识问题化即把要讲授的知识设计为一个个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2).问题情境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以教材为主要预习材料,更适用于文科。)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发现了……等等。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问题层次化。

①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不管在知识体系里还是在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②问题的层次可分为A、B、C、D四层,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A类题,是课本再现型,为识记级。学生只要看课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解决。

B类题,是课本延伸型,为理解级。学生看课本的同时,只要适当地看一看工具书或其它课外资料,就可以解决问题。

C类题,是模仿运用型,为掌握级。学生只要简单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就可以完成。这类题,可以直接使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例题、习题的变形。

D类题,是灵活运用型,为拓展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后,才能完成。这类题难度较大,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建议每份导学案中,A类和B类题所占比重,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D 类题,在每份导学案中不得超过一题。

四、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六、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导学案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我的收获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每科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收缴并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二次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必要时组织小组长分层批阅。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三)对备课组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要务实,绝对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团队负责。备课组内部一定要团结互助,通力合作,尤其是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一定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2、备课组长要对导学案严格审核把关。对教学进度、教学反思、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资料整理等进行宏观把握和具体督查、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七、导学案上课流程

1.导入课题,明确目标及环节;

2.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预习疑难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

3.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做好展示准备);

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师生学习点拨、质疑点评); 5.穿插巩固(小组成员帮扶互助,补充完善学案);

6.达标测评(对当堂知识采取不同形式检测,落实目标)。

神木五中 2014.2

篇2: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已深深地在我们的课堂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不管是“345”优质高效课堂,还是“1248”课堂推进策略,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都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的编写与有效使用是实现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的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

1.导学案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案,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案,更是师生课堂沟通、当堂练习的练案。导学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与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帮手。

2.导学案要指导学生以本课所学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活动、自动生成答案的快乐舞台,从而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学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历史学科在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中总结了以下成功之处,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教斧正。

第一部分

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若缺少这两点,教师的灵性、创造性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体现不出来,一份学案就变成一份试卷,一本练案,一本习题集。

二、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意见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 备好学生是导学案如何设计问题探究的层次、探究引导的路子、范例点拨的层次和目标检测选题的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教材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课本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以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对课本内容的重新整合,杜绝使用挖天窗式的填空题。知识问题化目的是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知道怎样借助外力,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4.学案的编写要体现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十二点备课法”

“十二点”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整合点、重难点、自主点、合作点、探究点、测试点、生成点、创新点和反思点。“十二点备课法”是教科研中心2010年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全面思考十二个要点,并将其融合,达到点面合一。

三、导学案的编写格式

导学案编写的主要条目包括五大方面: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其中学习过程又包含了六个方面:1.自主学习,自我检测;2.交流展 1 示,合作探究;3.拓展延伸,感悟历史;4.知识建构(总结归纳);5.巩固练习;6.学习感悟。

四、导学案的栏目说明

(一)课标要求

把握课程标准,掌握中考教学导向,从而明确导学案编写的大政方针。

(二)学习目标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既突出科学性,又要符合学情,重视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的文字表述要落实简约化原则,符合教情、学情,不要照搬教参,冗长啰嗦。学习目标不要写成教学目标,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三)学习重、难点

文字表述要简洁,不要照搬教参。对照着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始终都有明确的目标。一个学案中教师要突出思考如何突破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并不是一般的通法说教,也不一定每节课都必须有这些方面,可视具体内容而定。

(五)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通过对知识的高度整合,列出自学提纲(或者以其他形式进行整合,如图表、知识树等形式),特别注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整合。最好不要以填空的形式。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在班内进行交流解决。教师可预先将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有针对性、选择性的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3.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深刻研究教材、发掘教材,挖掘出历史教材的情感教育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4.知识建构(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5.巩固练习

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掌握所学内容。

6.学习感悟

包括小结、知识网络图、感想、疑惑、巩固练习、自我评价表等。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点、生成点、困惑点,从而学有所得。

第二部分 导学案的有效使用

一、教师要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引领、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与拓展。

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与解决,从而使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生也要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导学案的使用,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是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求索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用好导学案。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积极而不是消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或拒绝,必须自主阶段认真写,课上互动认真标,课后修订认真改,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教师帮助、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适当增删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课上互学、高效利用

(一)自主学习离不开导学案

1.每堂课教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2.“先学后教”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等多种形式。

3.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二)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教师利用学案设计有效的合作探究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宏观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1.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

2.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3.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集体解决。

学生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讲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2人一对的讨论;其次是小组内的相互讨论;再次是全班的合作讨论。

(三)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 各小组的主要展示者,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板书展示。对本小组领取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

(四)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教学贯彻“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首先是学生自学,然后是小组讨论,之后是全班讨论,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由教师来解决。

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的精讲不仅是解答问题,还应包括规范学生的一些概念、步骤及规律性的东西和方法。

(五)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课上集中将学习中的困惑记在学案上,个人的疑难批在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写在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注在学案上,以便于课堂生成。

(六)学后反思、拓展提高离不开导学案

对课堂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的概括是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反思可以借助学案。

拓展提高更需要学案。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后,根据新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要求进行拓展和提高。特别是对于好学生更要给他们发展的空间。

(七)复习备考、有效训练离不开导学案

学生的自学是探究新知的过程,学习新知识之后的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以及阶段复习都需要用到导学案,可以通过自主评价等环节自查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的进行复习。课堂有效训练要有检测目标:要实现堂堂清、人人清。

四、教科研中心统一编写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善于学习,要会学习,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2.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学情。下发之后,不做思考,不作加工,不去揣摩,全盘拿来就用,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取舍使用。

3.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校情。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大胆取舍。要创造性地使用学案,要用最新的实例论证观点,使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4.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教情。学案的编写时间紧、任务重,难免在质量上会良莠不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利用自己的业务积累创造性的对学案进行大胆改进。

五、学案使用时的基本操作程序

1.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要根据初中学生在校时间、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特点、不同年级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编排,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具体应体现如下原则:

(1)明确目标

预习学案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定位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预习内容,所学历史中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知识的重新梳理,本节学习内容中的主要基础知识;二是预习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三是对学生预习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

(2)精设提纲

根据预习目标,合理设计预习任务,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旧知识,预习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纲中所设计的问题要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梳理、理解、识记。要杜绝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机械再现,突出对知识的识记、梳理、归纳和总结。

(3)巩固效果

通过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完成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案所设计的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要为新内容的学习打基础,训练题量要适中。

(4)发现疑惑

在预习学案中,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4(1)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教材。

(2)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2.小组互助 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做到:一是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中的学科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要有合作探究的价值,提倡通过材料的引用创设新情景的题目,避免简单的无效的问题。二是,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中,教师要积极地,有选择地深入学生学习小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要做到:根据老师的安排,依据合作探究的题目,迅速地对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注意力要集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启发,学习小组长要鼓励成绩后进学生踊跃发言。讨论的结果由小组长做好纪录并选出中心发言人。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后,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进行交流展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疑义、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解决。确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进行恰当精讲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力争不出现偏题、怪题,并给展示时表现好的小组加分。小组内对导学案中的题目形成统一认识后,可进行全班集体展示。

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本环节是体现教师指导与引领作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疑义、争议的困难问题,教师不要去直接告诉他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恰当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记笔记、学会补充、学会质疑;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要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3)要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知识建构,有效训练

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建构,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应如何 5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教师要选取学生知识构建中的典型代表,及时展示,引导学生形成规范。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课堂达标测试。检测试题要以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要求有梯度、分层次)。所选题目应注重考查本课时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难度适中,题量不宜过大。

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要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组内、组际互评等手段来解决。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5.延伸训练、能力提升

课后拓展延伸是对本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理解和拓展应用,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层次设计课后拓展内容,拓展内容设计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延伸性、探究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拓展要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做反馈矫正。

六、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1.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

2.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做文章,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3.不同课型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知识新授课 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预习准备新课的掌握、理解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侧重于知识建构,有效训练、延伸训练,能力提升。

总结复习课 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侧重于有效训练、拓展迁移、延伸训练、提升能力。

测试讲评课 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应该怎样做;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侧重于反思总结、训练完善。

综合探究课 学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史料、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如何阅读并有效地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运用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去解决相关问题。侧重于知识延伸、能力培养。

习题训练课 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通过习题训练进行知识的梳理、巩固、完善。教师通过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分析解答,使学生去疑解惑、顿悟贯通、综合拓展。侧重于掌握知识、解题能力。

4.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束语

篇3: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如何编写导学案

(一) 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解决认识

导学案的最大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但由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庞大, 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仅有少数悟性较高的学生能够把语文学得很好。所以, 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过程。

导学案的编写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同样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大量资料, 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课堂上的展示是否精彩, 学生在单位时间知识获取的多少与能力提高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的高低。为此, 教师必须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切实安排导学案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习环节以及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方法途径。只有做到这些, 我们的导学案才能对学生课堂学习起到“导学”的作用。

(二) 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方法

流程安排应尽量科学、全面。导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主要流程图, 是课堂问题探究以及前期准备、后期拓展与能力提高的前置。一般情况下, 导学案应包含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问题探究、知识拓展或问题迁移等方面内容。具体地说, 学习目标应分层次地明确告知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等内容, 为使目标落到实处, 尽量使用一些可查、可测的词语, 如“说出”、“写出”、“举出”等;课前预习属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所设置的多为基础性知识, 也应明确告知学生方法与目标, 内容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进行设置, 不求难度, 重在夯实基础, 为课堂问题探究做好知识储备;问题探究为课堂教学主要或重点内容, 探究的问题应以教材为中心并密切联系生活, 探究方法与形式可为阅读分析、体会感悟、表达交流等,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知识拓展或问题迁移部分内容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安排“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或“实际运用”等内容, 尽可能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环节设计体现课堂教学思路, 凸显教学主要环节。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仍需要教师的过渡性语言予以提示、引导。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语文学科学习的一般步骤, 尽量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规律, 因而不管是课前预习还是问题探究, 相关问题的前后顺序应趋于合理。

问题探究植根文本, 避免知识题目化。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 意在通过相关问题的研究有重点地探究文本教材, 形成新、旧知识的串联,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题目化很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就是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直奉行着“拿来主义”的部分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导学案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尽可能地与文本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阅读、文本知识的梳理与探究去逐个解决问题;传统教学中的朗读、分析、书写、表达不可丢弃, 温故知新的道理不可偏废。

二、导学案的使用

通过检查批阅, 进一步了解学情, 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导学案应提前发给学生, 课前抽查或批改。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和课堂展示的准备工作, 二是为了确定课堂教学与展示的重点内容。导学案完成质量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检查批阅, 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问题探究的准备情况, 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时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确定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案只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体思路, 绝非课堂学习的全部。使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时, 不能以导学案为中心, 重点应放在文本教材的探究与挖掘上。首先, 导学案只是提纲挈领式地告诉学生本节需要探究或掌握的几个重点问题, 忽视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危险的。其次, 导学案是提前编写的, 而且是共享的,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常常会对之前编写的导学案进行重新审视、质疑甚至大面积否定。这种情况下, 单纯以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全部内容,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有悖于教师的愿望。再者, 课堂是不可完全预设的, 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小问题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如果仅以导学案为本, 而忽视教材的研究, 岂不可惜!

篇4:对话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1学习目标怎样制定更科学

制定学习目标就是为课堂定“调子”,研读课标并与分析学情有机结合决定了课堂的经纬度,避免因无创造性的理解或教条式的复制课程目标而导致学习目标制定的高、大、空或低、小、少。课程标准是个基本标准即“基调”,应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若面临的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基于学情适当创造性的下调“基调”;若面临的是优势学情,则应灵活提升“基调”。这样利于形成基于学情、师情和校情的动态目标。

课程目标是“基调”,在实际设计中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设余地。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学习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给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选择,以促进所有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这样利于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维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经历-反应-领悟;知识维度:了解-理解-应用;技能维度: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对于尖子生、中等生或学困生来讲,都有了适合自己的套餐选择。尖子生当然可选择:领悟-应用-迁移。

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线。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一份科学的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可概括为:学生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2怎样才能避免导学流于形式

观念转变不够、轻导学案的复备环节、对导学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导学流于形式。

要明确导学内容及目的。即“为什么导”、“导什么”、“怎么导”。

导情境——激趣,点燃。“知识是盐,情境是汤。”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会变得有滋有味;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以是实验、动画、情景剧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思维陷阱式问题情境诱导,激发思维的碰撞,暴露认知冲突,进而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概念课,也可先破后立。

导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初期,可以由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也可解读学习目标;后期,还可让学生圈画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等,总之要指向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自主进入抽象、枯燥无味的知识世界的探索。

要明确导学的任务和方法——即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兼顾学情采用合适的导学方法。如类比比较速度大小的方法总结出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等。

3怎样处理好导学案编写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偏重于“教”则将导学案异化为“教案”,简单的问答式,学习方式单一,尽管是将知识问题化,但问题肤浅,答案唯一,使思维停留在问题的浅层次上。偏重于“学”则将导学案异化为“学案”;填空、习题式,题海式,则将导学案异化为练习题。重知识轻能力,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导学案应“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案”与“学案”分别扮演着“蒸馒头”、“吃馒头”的角色,而“导学案”中的“导”则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的效果。所以,以“导”促学,促学生发展。围绕“学”导情境、导目标、导任务、导方法,总之,导是为了更好地学。

4为什么有些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编写、使用态度消极

不想使用导学案,可能是导学案编制质量不高,对学情、学法、教学手段分析预设不够。主要表现为:(1)有些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操作性不强,不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不便于学生操作;(2)导学案不系统化,一些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有些导学案内容呈现习题化,缺乏“导”的功能;(3)导学案形式单一,盲目地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使学案过分僵化,缺乏新意。从而导致学习活动的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导学案缺乏吸引力。有些导学案一整张密密麻麻全是文字题目或是习题,学生一看就心中厌烦,毫无学习兴趣。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要求和内容,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导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无集智备课,或集智备课流于形式。多数情况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对“三究四学”课堂有抵制情绪,主要是长期安逸现状的一种惰性作祟。面对新事物的表现的无疑是从的一种恐惧,怕改变,从而出现的一种排斥。在课改初期,缺乏革新与斗志,面对初期的课改,面对新事物缺乏欣赏的眼光,看不到精彩,处于长期的负面情绪。

5独学是核心,如何有效落实

重视独学,有效落实,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培训方法是关键。让学生明确“如何独学?”如读教材:(1)看:通读教材;(2)划:用双色笔划记重点;(3)答:回答教材中的“思考”、“探究”、“插图”中的问题;(4)做:完成课本练习;(5)提:提出“疑问”。实验操作:(1)明确实验目的;(2)设计实验方法;(3)读说明书;(4)选器材;(5)明确实验原理等。

篇5: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

第一部分

教师怎样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又叫学习工具单或学习活动单,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组成: 主要有(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构成)一是学生独学,教师导学;二是学生合作(对学、群学),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三是学生达标,教师测评包括: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明确,让学生能接受明白,读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目标的制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切不可太高。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成。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我能记住”、“能说出”、“我会运用﹡﹡我能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温故知新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课前检测要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连,要少而精。

(三)学习内容或探究部分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同桌或对桌交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在小组内需要讨论交流完成的问题等。在这里教师不能只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去完成,还要想好哪些问题学生可能解决不了,所以就要有一些学习方法的设计,比如有温馨提示,加油站等,帮助学生去理解完成学习内容。教师除了有文字上的帮助外,在学生自学讨论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他们的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这部分的作用是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四)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己能够总结或归纳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让学生去总结,学生总结不了的或不完善的,教师一定要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清楚地表示出来。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要有层次性,应包括两部分,即一般检测和提高能力的检测,一般检测要求学生都能掌握,要紧贴学习内容,而提高能力的检测主要针对班上的优等生设计的,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的,这样就解决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比如语文一般问题可以设计成写一写本课学过的生字、词语,读或背课文的那一段等,数学一般问题可以设计概念、公式,一些简单的计算等,英语一般可以设计成抄写本课的英语单词或重点句子等,主要是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而能力提升就要提高难度,语文可以设计成对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者是你的看法等,数学问题就要在设计成一些中等的习题或考试易出的应用题,而英语就可以设计成默写单词,背诵等。

所以达标检测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也就是能力提升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教师要及时指导,点拨。

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 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我们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认真设计导学案,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通过讲解、点拨、示范、提醒、激励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授之以渔。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第二部分 学生怎样使用好导学案

高效课堂教学在我校实施已有两年了,自己作为一名亲历者,不再是从前的“一言堂”,“满堂灌”,“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老师,相反现在感觉轻松很多,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已经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在我的课堂上也充满了掌声、笑声和欢呼声,出现了你争我辩,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高效课堂。所以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导学案就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而高效课堂教学主要分成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要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单,否则,教师认真编写了导学案,而学生认真没有完成,没有落实。“高效课堂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完成预习单呢?

一、留给学生充分预习时间。

现在的孩子,课程多,练习作业也多,每天早晨,从跨进学校的那一刻起,学习时间就安排得紧紧的,有时下午放学还有练习,何时预习呢?我们的做法是,各科老师尽量少留家庭作业或不留作业,如果语数英品德科学都有练习的话,学生怎么完成导学案,怎么去充分预习?所以我们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头一天下午就把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并利用当天时间在学校引导他们预习,10-15分钟就可以了,也就是先教会学生预习,留好预习时间。所以,我们老师在放学前不能只简单的说一句“完成导学案”就完了。这样学生根本就不会认真地思考,他们会把导学案当成课外练习,要么胡乱去做,有的干脆不做,这是没有效果的。这在我们学校以前也存在这种情况,导学案发了之后,第二天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有的或一字不写,所以教师不要着急,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养成的,慢慢来,需要耐心。所以开始的时候要在在学校预留时间,学生都在完成预习单,教师在旁边指点、督促。这种大环境里学生才会专心的去完成预习单,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给学生完成预习的方法

1、我们在教学生预习的时候,先完成简单的或学过的知识,也就是让他们自己完成导学案上的活动一“课前检测”内容。这些题是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要求学生一定要做正确,并且记住一些必要的概念、公式等。

2、在导学案的第二个环节上设置了探究新知,就是自学课本内容,让学生尝试解决,要求要多用脑,勤动手。还设置了温馨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例题中的问题,可以请教家长、同学等,如果还解决不了的做好批注,待小组学习时,师生共同解决。

3、引导学生质疑,针对孩子的思维特点,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预习,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这样,他们的预习有了方法,才可以在多次、反复训练中形成技能。如果教师只说让学生预习,小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这也是不行的,比如:读了学习题目,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自己读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质疑,我要学习什么,这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等,如果还有问题写在导学案中的我的问题方框中。还有,学生的预习应该持之以恒,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天天坚持。这样才可以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

三、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和激励。

小学阶段的孩子,预习的坚持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不能管住自己,学习不自觉,有效学习的时间很短,时不时还有学生不完成导学案也很正常的。要想让学生形成稳定的预习习惯,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教师就必须借助外力的因素,督促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其中之一就是借助家长的力量,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天放学之前,我们会把今天的预习要求以校讯通的形式通知家长,要求学生每次做完导学案,家长针对校讯通的要求,逐一检查。如果学生没完成,家长就会提醒并督促孩子完成预习任务。其二,多种方式的检查。学生第二天来到学校,组长检查,做好记录,汇报给教师。教师可以抽查,对完成预习作业较好、预习认真负责的学生给以公众表扬,也表扬了孩子的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家长也加入了指导孩子学习的队伍中来了。没有反馈的预习是不完整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们的预习加以检查:有时让孩子们打开课本,把导学案放在课桌上,然后,教师巡查,选出认真的学生并给以表扬或加分;有时还让预习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他组员的预习情况,或谈谈自己预习的经验;让学生把自己预习的结果在小组或全班展示出来,激发他们预习的自信心和动力。有时各小组交换检查。大多情况会针对某一次的预习要求让同桌相互检查、相互学习;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巩固和强化预习的效果。其三,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给预习较好的学生颁发奖状、小卡片,在全班大力表扬,激励自觉预习的正气,还可以这一月专门检查评比学生的预习情况,下一个月进行小组长的培养等,坚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了,高效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一半。通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的预习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篇6: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景星镇小学 李春峰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导学案的编制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教学方式。

通过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反馈调控关系的研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有效地使用课堂调控技巧,能使课堂教学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信息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控教学;及时捕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了解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才能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 “导学案”的模式,形成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探索与实践适合数学教学内容与各种课型特征的学案设计与课堂基本操作,构建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探索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最大程度的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研究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优化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策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1、探求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数学课堂教与学关系的研究。①.导学案与教案、教科书关系的研究。②.学案与课堂教学反馈调控关系的研究。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反馈调控策略。

①.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目标对数学课堂的调控。②.导学案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的研究。

③.以学案为载体的信息反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数学课堂的调控策略。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一方面主要调查学生对教师讲课、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兴趣等方面进行一些情况了解,为后续“导学案”设计模式、确定原则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实施研究中不断调查了解,进行分析,调整“导学案”样式中的一些条款。

行动研究法:主要对小学数学“导学案”样式进行不断的实践、调整、修改,再实践、调整、修改,逐步完善。

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过程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4月——2014年8月

1、问卷调查分析;

2、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

1、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研究;

2、意见反馈及调整。

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1、归纳总结;

2、撰写实践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导学案在数学中课堂中的运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建立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反馈调控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教与学关系;探索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反馈调控策略。实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大优化,切实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指导上,走近学生,指导学法,使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1、本组推出至少一节研究课。

2、每位成员至少撰写一篇论文。

上一篇:求勤奋才能成功的语句下一篇:乔羽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