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2024-04-12

论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精选6篇)

篇1:论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论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艺术设计是一种介于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新学科和职业,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从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而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类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维护自然生态的循环是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的前提,只有把经济发展变成地球的生态循环的一部分,这种发展才可能持久下去,无限富裕和无限享受最终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品。

关键字:

艺术设计发展概况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运动,特别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结果是从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创作手段、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从古典文明以来的传动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这个运动浪潮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值观、艺术服务的对象和艺术的思想内容,它同时还完全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20世纪有次巨大的艺术革命,影响深远,并且形成了我们现在称为以来以“波普类文明带来什么结果迄今依然不分明,一就是没有结果,完全不同,因此,或者称为评论标准的多元化,的完全脱离;艺术逐渐变的难以收藏、甚至无法欣赏,因而,失去了艺术活动的支持基础。

现代艺术远东的产生时间争议很大,派为开端,但是,如果从它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来看,应该说这个庞大的远东是在期开始于欧洲的。媒介的改革。视觉取悦,表现方式则是写实性的。身的感受,但是逼真的写实技法、成不变。文艺复兴发展了同样的创作目的。法国的法兰西美术学院是欧洲于国家和皇室,3种新的逼真再现的技法;透视、人体解剖、色彩,都被吸收用于 前景 我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艺术与设计。2次大战前后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其中的一次,”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另一次是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在艺术创作上越来越多的强调艺术家自17、18在这段洪流中,革命性的、比如艺术的目的、1907年到两次完全艺术的价 19世纪20 世纪初传统在可持续性设计的思想基础上重新设计各种产艺术设计 教育体系 现状 发展 方向

彻底的改革,对这个庞大的运动浪潮,它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内容,世纪之初到“经典现代主义”运动开始的当代艺术远东,这个运动的结果是混乱的,到底这个运动浪潮给人但是,我们可以比较明确的说当代艺术运动的结果之这个浪潮绝对是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与战前的现代艺术运动讲究群体性战后的当代艺术远东浪潮造成了艺术评论的混乱,在评论上毫无标准可言,艺术创作的绝对个人化,艺术本身对社会 有人认为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人以法国的印象现代艺术的核心是对以往艺术内容的改革和对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从思想上来看,传统艺术的目的是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训诂,再现性和装饰性的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受社会哦道德伦理的控制、艺术受资助力量却基本一世纪集大成的美术中心,艺术服务粉饰太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有一些艺术家希望表现自

我,但只能在这些目的的外衣下,偷偷表现自我。到19世纪,艺术服务的对象是富裕的资本家,操纵艺术市场的是画廊和艺术沙龙,艺术家在广阔的市场中有自己更大的选择,因此,出现了新艺术的探索。1860前后的“印象主义”首先在题材的技法上改良,同时也利用光学发展的成功,改变陈旧的固体颜色体系,动摇了色彩的传统根基。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个人的感受带入了艺术创作,刺激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个人表现越来越成为艺术家希望传达的内涵。梵高、高更、挪威的爱德华.蒙克等人 都以绘画表现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恐惧;欧洲也出现了一批以回哈象征某中观念或个人心理的象征主义派别;还有的艺术家对原始的艺术、法。如19

到1904年在德累斯顿的德国表现主义集团年在慕尼黑出现的另一个德国表现主义集团新的时代,急剧发展、都市的膨胀、城市生活的复杂化、贫富悬殊的扩大、阶级关系的紧张、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化,新的政治思想这些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思想的、物质文明的因素,都成为新艺术的刺激。

1900人表现,强调心理的真实写照,强调表达人类的潜在意识。受弗洛伊德的试验心理学影响,从表现主义,的,这一体系的发展,反对一切存在的文明结果,包括语言、文字,是艺术上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反美学发展,但是,它对于人类自我感觉的强调,对于人的想象、感受的表象的强调,则为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谓“真实的展起来的“探索的途径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内容的,比如达达主义,制,而在形式上,则探索平面上的偶然性、自发性、随意性组合;意大利发展起来的未来主义,意识形态上是企图表达对工业化的顶礼膜拜,化的虚无主义否定,术运动中,有不少对于现代平米哦按设计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形式风格上的影响。其中以立体主义、的影响最大。的借鉴,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总体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

我国艺术设计发展中的阻碍

“野兽派20世纪初,艺术上的个人主义发展达到了高潮,个人表现的欲望强烈,产生了到超现实主义,”、“减少主义一方面是通过无政府主义的方式,而在形式上是在探索如何表达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它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摒弃传统艺术方法,”就是这种尝试的结果。“桥社”“蓝骑士--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层出不穷,”、“光效应艺术“灰色地带”,也就是说有一些艺术运动,是包含有两个方面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尝试新的原创性的表现方

年在巴黎出现的立体主义集团,”,象征着现代艺术运动正式发展起来。现代技术对于生活方式的冲击,另外一路,“风格派”等等,都属于这一路的发展。在这两个表达对于第对机械美学的推崇,4维空间,表现机械的美。超现实主义对于插图和版面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

”,直到战后美国发次大战的厌恶和抵1911非洲艺术、棉件艺术有浓厚兴趣,世纪末法国的,1907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觉刺激和精神的因素,工业的

年以来,欧洲的艺术基本沿着两条不太相同的路径发展。一条是强调艺术家的个一直到战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抽象表现主义基本是属于这一路则力图在形式上找到所”,代表新时代的方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荷兰的大色域艺术1对所有过去的传统文这些众多的艺

1.利益至上的毒害

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2.艺术教育的错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或者干脆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和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我国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新的文化模式即将到来,然而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中,我国未来的设计,将是如何一番面貌——这一问题等待着当代的景观设计者们去解答。

1.功能发展方向

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发展方向占首位,它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物体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看的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甚至可以说是便宜的。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阐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 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艺术设计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艺术审美发展方向

设计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将审美原则作为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众是设计的决策者,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直接投射在现代设计中,不同时一代、民族、地域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年龄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的人,在审美情趣上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些审美习惯在感觉上多么不同,的东西,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或少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征。转型与革新,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3.独创发展方向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是设计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民族文化,体现历史文脉,传达场地精神三个方面。文化艺术精髓,体现了民族美学思想与民族性格。南园林三个派系,她们都分别表现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系的重要原因,我们中国现代设计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创造力。

4.时空发展方向

设计也是随着线性量度发展的,代人的审美趣味,体现时代潮流,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功能条件下创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亲切感舒适的艺术化环境。纵观历史,任何时一代、设计,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材料、技术,和表达语言。

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起来,艺术设计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顾生活的周围过设计的物品,当生产、生活资料的功能得到满足后设计也逐渐焕发出它特有的生机。在中国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黄金时代。就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的艺术设计将实现本土化设计与全球化设计的融合自从

因此,是为当代人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决不能在历史的描摹中停滞不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总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环境和谐概念,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中国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艺术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重要在它们的深层总有一种相同必然带来大众审美观念的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自成体在现代文化艺术的根基下追寻新的凡是有深远意义的环境艺术,中国设计迅速、,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没有经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总会或多也不以生而是宜蓬勃地发展,艺术,它已,21世纪将是:中国,新的文化艺术模式的形成,在 中国园林最伟大的特征就在与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南方园林与岭因此景观设计要体现当景观设计就是要根据不为大众提供有归属感任何地点,脚踏实地地解决时代的问题,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物品外在的美感塑造,可以说

中国迎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现代艺术设计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国设计,如何能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准,实现设计国际化;如何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在设计领域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重要战略课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业的支持,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因知识经济而转型为一支重要的产业大军。

平面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用途很广,专业覆盖面很大,涉及领域较为宽泛,并且在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所占比例很大。针对我国平面设计艺术发展的现状,我们特别强调加强造型艺术表现的能力,重视手绘在这个专业里的特殊作用,完善艺术思想和市场应用的结合,体现前沿的艺术形式。目前的广告设计基本上是走在前端,特别是户外、报刊、网络等等,广告设计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现在的就业前景如何,不仅要看这个专业的前景如何,更多要靠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艺术天赋,社会需要的是一些真正懂得设计意蕴和艺术境界的设计师。

在平面设计艺术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重点体现出三个板块的教学: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实习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更有利于培养专业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未来将是一片繁荣。在对待自己的专业时,首先应确立自信,珍惜良好的发展环境,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时尚生活,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除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之外,更要提升个人自我素质,这在以后无论是应聘,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布鲁诺: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彭富春:美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2~8

篇2:论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型设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生态设计的先导性,设计与生态的结合,从更深层次给设计注入新的思想,是当代设计的支点.尤其在当今世界性的谋求生存和发展中,把生态观纳入设计的.范畴,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已成为科技发展和设计物化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强化、完善、实施这个系统,也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点和发展的大趋势.以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创造性,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 者:谢大康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刊 名:厦门科技英文刊名: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3“”(5)分类号:F1关键词:

篇3:论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民族总有属于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传统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而这正是动画艺术民族化的源泉所在。从这个意义来说, 动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 更是对本民族精神内涵的完美诠释。当然, 要想最大程度地实现动画艺术设计的民族化, 一定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找出其中的精华, 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当然, 寻求动画艺术设计的民族化, 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 或者对外国优秀动画片的盲目排斥。事实上, 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与动画艺术较为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 在“古为今用”的同时, 实现“洋为中用”。

追溯历史,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艺术创作开始, 到80年代, 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工作者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在“民族化”道路的探索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他们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书画、京剧脸谱、皮影、剪纸、木偶、年画等表现手法, 通过对传统题材与当代题材的加工、翻新, 创造出了国际动画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学派”。这些动画作品中的角色设计、动作拟定、情节发展体现出中国的韵律与节奏;故事寓意也与中国传统社会人生的价值理念一致, 从而深深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改革开放,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同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日渐深入, 国外优秀动画品大量涌入中国, 这其中, 尤以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所占分量最重。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日渐多元, 动画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令人惊讶的是, 曾经创作出众多优秀动画作品的中国动画界却变得沉寂起来, 让众国人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哪吒闹海》、《黑猫警长》、《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大闹天宫》、《葫芦兄弟》之类, 孩子们喜爱的是机器猫、唐老鸭、米老鼠、变形金刚、奥特曼都是进口动画片中的角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金德龙就曾指出:国产动画片任务简单化、脸谱化的原因是长期承接国外动画片的中期加工, 前期创意涉及与后期制作严重滞后, 很多创作者不重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只是一味灌输, 导致作品缺乏悬念, 枯燥无味, 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随着动画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 很多国家对动画产业高度重视, 纷纷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予以大力扶植, 这也导致当今动画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动画艺术设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就在于能否利用欧美、日韩的动画设计经验, 创造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又具鲜明时代气息的动画作品来。用本民族的语言解读、宣扬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审美体验, 是国外优秀动画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也是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 国外很多动画作品中都包含有中国元素、中国背景, 如美国迪斯尼动画《花木兰》, 无论是故事取材、表现手法、角色设计场景配乐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 尽管在情节表达上仍然没有摆脱“美国式”的固定模式, 可不可否认的是, 这对一个外国动画片来说, 已实属不易。而且不容置疑的是, 浓郁的中国味正是这部动画片吸引中国观众的一个亮点。再比如日本动画片《龙珠》,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及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十二生肖的内容为背景。而《三国志》更是直接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搬上了荧屏。

由此可见, 中国的动画艺术设计要想真正走向世界, 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一定要认真考虑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之中。背弃传统, 等于断绝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不可能, 也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一味模仿西方的成功经验。今年来, 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工作者们积极探索, 已经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 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麋鹿王》等优秀国产动画片, 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究其原因在于, 这些动画作品正是将前面所说的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 这也是中国动画艺术目前发展良好的一个有力证明。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中国动画距离往日的辉煌还有相当差距, 我们只有立足根本, 古为今用, 洋为今用, 才能不断创作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 同时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应该坚定信念, 踏踏实实走向民族化的道路。

摘要:渊源流传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动画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 从这个意义来说, 动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 更是对本民族精神内涵的完美诠释。中国动画界应该全面深入地对中国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创作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又具鲜明时代气息的动画作品来, 使中国动画真正走向世界。

关键词:动画艺术设计,文化传统,民族化

参考文献

[1]、裘晓菲:民族风格动画的思考, 《科教导刊》, 2009年14期;

[2]、李婷:论民族动画的传统审美精神, 《文艺评论》, 2009年1期;

[3]、陈晓俊:浅谈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美术风格, 《电影文学》, 2007年10期

篇4:论我国图形创意发展中的设计需求

【关键词】图像创意;设计需求;以人为本

世界范围内,现代平面设计经历了工业化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人类的传达方式,经历了图形——文字——图形的不断轮回过程,从图形化的传达模式到文字传达,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正是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时,文字传达方式的种种弊端便一一显现。首先,文字的阅读速太慢,跟不上今天高速度的信息传播。第二,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定,文字往往无法形成国际化的交流语言。第三,文字的识读具有严重的模糊性,这一点远不如图形来的简洁、准确。[1]因此,人类再一次进入了图形化时代,这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也是信息化传播方式的重要特征,但这种轮回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轮回,而是新模式的再造。中国的平面设计在艺术观念上和形式表现方面,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中的法则正逐渐被改变,我国图形创意发展有了新的设计需求。

(一)图形创意发展要具备风格化的设计需求

风格的形成通常是时代和民族设计经过实践的磨练,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模本化的束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二十一世纪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人类的知识产生裂变,出现了许多边缘性学科,知识大爆炸,各种艺术形式也在反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它很难用传统的观念分类,一些作品甚至已经打破艺术门类的局限,采用五花八门的材料,但是虽然图形造型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很清晰。[2]就是艺术进入了更加自由化的表现境地,人性得到最大释放,人们从不同的心理走向表述自己对艺术理解,形成了风格化的艺术走向。

(二)图形创意发展要具备时空化设计需求

新时代的全球商业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从网络购物与电视广告中阕得一般。这一切都为图形创意发展创造了一种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和设计业的重叠,使得设计工作者们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环境中获得一片天地。图形创意新传媒中的重新运用某种意义上缩短了时空差,使人们的想象随时空而延伸变化。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期刊设计者排版时往往通过变换图形大小形来区分主次。而现在,我们经常能够在网络上看到用多种特别方式排列的图形:有的用斜线掠过整个屏幕,有的则排版在版面的边缘,以突出神秘的感空间觉。这种具有动态感觉的交互式作品和印刷品的典型特征的代表,是新时代设计的时空化需求。

(三)图形创意发展要具备国际化的设计需求

由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图形的结合,在交流后形成的新风格引领了更具有融合性的青年一代。在进行图形创意时,将多种民族图像以某种需要组合,以求获得尽可能的宽广的设计描绘,以达到多样性文化信息传达的目的。[3]图形创意作为视觉语言,它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近似的,在构思和表现上图形语言表述也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图形创意发展的的国际化需求,对保持敏锐的设计以求同世界设计接轨就显得尤为需要。

(四)图形创意发展要具备本土化设计需求

设计师长期所处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设计的认识。因此,本土的文化势必对对其设计一是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纵观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中国传统的图形造型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我们知道现代的平面设计源于19世纪中叶以来抽象的绘画风格,而这些西方近现代派绘画在发展的早年都曾经受到过东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绘画所强调的散点透视,以虚当实,以白计黑和日本浮世绘风格等形式和形态的处理方法。[4]应该说,本土化的图形创意对现代设计具有改良作用。对具中国地方特色的旧的图形设计进行改造,则使元素不但传达了现代设计观念,更能传递现代信息,从这一点上来说,基本符合现代设计的功用,从而摆脱了图形在使用上语意上的差异。

(五)图形创意发展要具备绿色设计需求

绿色设计思想是当今设计的主题,它承载了对人类未来的殷切希望。刺激消费的美学概念曾经是现代平面设计的评判准则,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能源破坏,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调。绿色设计需求给图形创意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它强调在保护自然资源,制止视觉污染。另一方面,通过传达对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图形创意,使大家能够主动杜绝资源的浪费。图形创意应该是是相连的,互动的。因此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笼罩下,要做一些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的好的设计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好在在中国,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

参考文献:

[1] 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周卉. 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主义[M].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年

[3] 汤晓玲. 现代设计思潮中的中国平面设计[M].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2007年

篇5:论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在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涵义和意义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公众参与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的三大问题:公众参与的渠道少、保障弱,机制不顺畅;公众参与的主体窄、范围小,结构不合理;公众参与的`代价高、水平低,效果不理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的对策.

作 者:陈润羊 花明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 34(4) 分类号:X22 关键词:公众参与   非政府组织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  

篇6: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前景

术的主

英播1班侯淼馨20090601108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的变革等等,一方面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外部条件,一方面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鲜活丰富的内容。外部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播音主持艺术自身各要素的不断优化。当然这种优化的实现,最终还要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内部动因起作用。具体讲,科技进步、经济改革落实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上,导致了传统工具的更新,使传播条件改善、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方式变革,呈现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媒体管理的产业化、媒体运作的市场化、传输方式的集团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沟通方式的交互化等等。这一切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观念、创作依据、创作状态等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来源丰富,播出数量较大,传播频率加快,直播节目增多,受众更加主动,交流更加敏捷,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这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模式,都在作用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二、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

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既要紧紧抓住其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由此产生出的基本特征,又要全方面、多角度来表明其表现形态。

1、“传与受”始终贯穿播音主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就抓住播音主持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它在媒体安家。它用播音主持艺术创造解释自己,但它不会因为媒体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为媒体、主持字面名称的消化而消失,今天叫播音员、主持人,明天叫传媒人、传达者,这些称谓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广播、窄播,还是交互式传播,传的主动性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传与受”这一矛盾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2、“播音员”“主持人”界限缩小,趋于融合。这是因为上边所论述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致。“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从未来发展来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从事的创作活动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播音中要编排、要交流、要主持,在主持时要传达、要报告、要播出。事业的发展,由因人设岗、因人论岗变为以岗定人、因事论人。关键不在于你叫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是否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专多能,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实际的融合会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3、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脱离媒体,出现“制播分离”或部分“制播分离”现象。由于媒体增多、竞争的激烈、产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也由于传播的集团化、节目中心制,使得一些非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如娱乐、综艺节目、少儿、专题节目、体育、科技等的主持人首先脱离某个媒体,伴随节目独立走向市场,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媒体。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会就职于某个媒体。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规范化,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其规范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纪律、语言的规范(按照国家等级标准要求上岗,未来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社会,科技含量高的广电等传媒会率先使用,到时,语言不规范难以工作),还包括评估体系标准的规范等等。

5、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程度提高。由于“制播分离”,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脱离媒体,走上社会,由于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市场机制需要一个相同的管理标准,给人以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和权力,要求国家主管部门设立或委托专门委员会进行专业宏观管理,制定相关法规法纪,依法管理。其管理不仅仅是“有了任务、有了工作去做”,还应该包括主动的测试、评估、监控、审核等等。管理部门要制定各个等级的上岗标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考核认定专业资格、水平,颁发相应证书,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考评。

6、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无论大台、小台,无论多媒、单媒,所有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传播信号上星、入网,都是面向全球播了,如收看省台已不仅仅是某省的观众,信号上星、入网,无论何地,有相应接受器的人都可收到。这就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具有国家意识,都应具备对内对外宣传的素质要求,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播音员和主持人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一些人也不能再靠着电台、电视台的光环生存了,要凭真本事,要在竞争中站住脚,脱颖而出。

7、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会更高,适应力会更强,种类会更多,个性会更鲜明。这是因为:

(1)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播音员、主持人不光能出声在电台主持,也能上镜在电视台主持:反之也有可能成立。

(2)节目分化越来越细,主持种类越来越多。如文艺节目主持,又可细分为综艺类、娱乐类等;少儿节目主持也可有讲述式、游戏式、表演式等多种。细化后岗位多了,可能会出现一人多岗,这更要求主持人的适应能力要强。

(3)由广播到窄播又到交互式传播,21世纪不光是信息社会,更是美学的世纪,既传播信息也要出精品。所以,要求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能力,富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8、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从对其符号系统重新构建来看是创造,从对前一次创作过程创造后所形成的创作素材来看是再造。这创造和再造,有时交互进行,有时同时开展。由于其技术含量增多,其知识结构表现为以新闻、语言、艺术、技术为主要版块的集成,是各知识结构群的有机统一。

9、创作主体知识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增多,能力增强。创作主体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访编辑兼做;以节目为单元,广播电视兼播,对创作主体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上述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得创作主体要具有政治辨别力、敏锐观察力、现场反应力、转换应变力、快速记忆力、信息采集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审美力、技术操作力、策划创新力、节目制作力、市场竞争力、媒体适应力、心理承受力、整体驾驭力和综合调节力,这样才能把握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在上述新的变化中,创作主体的创作主导地位没有变,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创作主体作为党的宣传员、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没有变。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及副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尽管有数字机器参与,那只不过是语言的帮手、辅助而已,不能代替创作主体自身语言的表达。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将更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来。

10、播音主持创作依据节目稿件、音乐、画面、音响等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节目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人们的节目意识日益增强。部分节目脱离媒体而走向传媒市场;稿件形式的多样化,稿件体现形式的立体化,稿件有形和无形的弹性化;音乐、音响的电脑化、仿真化;画面图像的多维化、立体化等等,但是各种创作素材的创作依据地位没有变。

11、受众在新的时期,素质日益提高,审美能力日益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由广播到窄播到交互式传播方式的形式,使其分类更细,其接收和反馈更为便利,越来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受众的接收规律没有变,依然是物理—生理—心理的运动过程。民族审美心理没有变,受众者的地位也不因其主动性增强而改变。

三、如何面对未来

在21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科技的发展、传媒的进步,已经把广播和电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播音员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状态,这对广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大批真具水平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将应运而生。他们以节目为单元,以播音为主业,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播音又能干电视播音,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创意策划又能制作节目,成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创造者。

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拓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实践,服务传媒一线,总结历史经验,关注国际传媒,仅仅抓住规律,加强预测研究,组建研究梯队,活跃学术空气,开辟传媒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方面,要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传媒一线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更新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发挥特色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的有机统一,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上一篇:8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下一篇:三不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