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教师节的一封信

2024-04-30

关于致教师节的一封信(精选6篇)

篇1:关于致教师节的一封信

关于禁止教师有偿家教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近年来,在市教育局、泉沟镇党委政府及泉沟镇教育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我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我们真诚地感谢各位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曾多次明文规定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要求坚决禁止有偿家教,切实落实学生减负工作。从各方面调查情况分析,让您的孩子参加有偿家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首先,有偿家教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大量的补课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在完成在校学习任务之外,把大多数课余时间用于补课的奔波之中,哪有时间和精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又怎能提高创造力、思维能力呢?其次,补课养成了学生“轻课堂,重补习”的消极态度,导致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再次,补课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师有偿家教、节假日补课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和声誉,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与上级政府有关学生减负的要求背道而驰,与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格格不入。尽管有偿家教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但它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偏离了教育的精神内涵,异化了纯洁的师生关系,它使教师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淡薄了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失去了师生互动中纯洁的情感,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在此,学校要求学生不参加有偿文化补习活动,禁止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

治理有偿家教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需要各位家长的支持、配合与监督。因此,我们希望你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有偿家教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教师有偿家教的歪风,积极引导孩子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读书和社会实践活动,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支持、强迫孩子补习!还孩子一个健康发展、自由发展的天空!

欢迎广大家长投诉举报。

举报电话: *** ***

泉沟镇张家兰子联办小学

2017年1月

篇2:关于致教师节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好!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第二十二个教师节在这硕果累累的时节悄然而至。值此喜庆之际,我校学生会代表全校同学向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老师,你们辛苦了!

九月,我们深情歌唱,让祝福在秋叶间飞扬;九月,我们感动敬仰,是您在播洒着希望;九月,我们点燃理想,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九月,我们不会遗忘:是您教会了我们思想,是您让世界有爱和光明,是您用辛劳构建知识的殿堂,是您在我们迷茫时指引方向。

多少春秋,您以兢兢业业、执着从教的敬业精神,以两袖清风、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始终不渝地献身于三尺讲台;多少次通宵伏案,一盏青灯伴您度过漫漫长夜,青丝之间早已添了华发。如果黑板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您就是一名水手,以粉笔为桨,带我们划动书本这只船去远航。年复一年,一只只雄鹰展翅高飞,后面总紧随着您殷切关爱的目光,春华秋实,您呕心沥血,就像春蚕奉献一生的忠诚,就像冬梅吟唱早春的歌声,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簇拥的鲜花,我们沐浴在您爱的阳光里,汲取着智慧的甘霖,学会了用灵魂去歌唱。

正因为您的付出,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强盛;正因为您的奉献,才使景泰二中有着光荣的历史与美好的未来;正因为您的教导,才使得一代又一代青年茁壮成长。敬爱的老师,祖国不会忘记您,社会不会忘记您,我们学生更不会忘记您。你的生命将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延续,您的青春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闪光。我们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会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的教导之恩。

桃红流丹,李熟飘香。今天,在这个属于您的日子里,让我们把最艳丽的鲜花送给您,把最明亮的圣火火炬献给您,也把最真诚的祝福献给您!

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桃李满园!此致 敬礼!

篇3:致乡村教师的一封信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在崔永元先生基金会的全力支持和关心下, 在土雪先生“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行动的辛勤努力下, 湖南省参加“第六期·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活动的老师们就要启程了。在此, 我们向“崔永元基金会”和“我们的自由天空”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他们为我省的乡村教师做了一件实事, 一件好事;也要向来自三湘大地的乡村教师表示热烈祝贺, 祝贺你们有幸获得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和考察的机会!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一直用有限的财力支撑着庞大的基础教育事业,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完全得益于“自强不息,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精神,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教育强省”战略, 更得益于我们有一支数量稳定, 作风过硬, 素质优良, 业务精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你们———令人尊敬的乡村教师们, 你们在艰苦的环境下, 扎根乡村, 用心坚守, 辛勤耕耘, 无私奉献;你们立足于厚重而博大的湖湘文化, 并努力创新, 不断发扬光大, 使我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再创辉煌。教育事业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你们是这项伟大事业的奠基者和铸造者, 你们为湖南省实施教育强省战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真诚向你们道一声:老师们, 你们辛苦了!

是一个学术性社团组织, 由全省各市 (州) 教育局、教师培训机构、各县 (市、区) 教育局、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 各中小学及相关人员自愿组成。经省民政厅批准, 自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多年来, 研究会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协助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顶层设计, 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着力打造培训者队伍, 积极建设优质培训资源, 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 我们改革培训机制, 创新培训模式, 利用各种培训手段, 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各市县培训计划的实施, 共培训中小学教师50万人次,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提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湖南省“教育强省”战略实施过程中, 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 我们研究会有幸见证了乡村教师们就要踏上北京考察学习之旅, 和你们一样, 我们非常激动, 因为这次行动正好说明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关爱与支持。老师们, 请千万珍惜这次短暂的学习和考察机会。在这十天里, 相信你们会用心体验祖国首都的庄严与伟大, 感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追随现代教育的步履。衷心希望你们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努力学习, 勇于实践, 开拓视野, 增长才干。

真情无价, 大爱无言。为了这次学习和考察计划得以实现, 全国各地许许多多不知姓名的朋友们, 慷慨解囊, 热情捐助, 使得你们能顺利成行。感谢这些有识之士始终牵念着我们湖南偏远山乡贫困家庭的孩子, 也感谢他们始终记挂着扎根山区坚守乡村的老师。衷心希望各位乡村教师朋友能真切感受到这份真情和挚爱, 今后, 我们要用心去铭刻他们的爱心, 用行动去回报他们的真情, 胸装高尚理想, 怀揣忠诚大“爱”, 一如既往坚守三尺讲台, 植根乡村教育, 让爱心和真情催生出璀璨而丰硕的果实。

临别之际, 我们奉上一份微薄的礼物———一本《中小学教师心理修养》, 一本《守望道德星空》, 一本《班主任培训教程》, 这些书都是我们研究会近年来精心编写出版的教师培训用书, 虽然不是精神大餐, 但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师德修养、心理维护和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最后, 谨祝活动圆满成功!谨祝老师们此行平安!

篇4:关于吴宓致林语堂的一封信

老《万象》的老板平襟亚出过一部《作家书简》,全部手迹影印。因正值天翻地覆之际,虽然印数不少,却未能广泛流传。近日有人以此书为母本,略作增删,加上些文字,编了一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张泽贤著,上海远方出版社2007年版)。其价值在于复制原书图影,使一般读者能一睹这些难得一见的手札;不足的是,无论是点校排印,还是解释评析,都存在大量硬伤。例如,其中所收吴宓的一封信,仅过录一遍,错误就不下五六处。现对照图影,重新校订如下:

《徐志摩与雪莱》一文,本嫌过于自赞,引诗句太多,乃承登出,而尊作按语尤极通妥,甚感甚感。前函言正在撰作评尊作my country&mypeople一文云云,乃以近日清华校潮鼓荡,居处不宁(弟向住校内),兼以他故,致未作出,然意思已完具,不久定必写出就正也。其他拟作之文,题材均有,当照日前××先生复示所指示者,一一依序作出,随时寄上。至《人生问题大纲》,已二次刊登,退回不登,弟决无微憾。钱钟书君由牛津函言,曾作《吴宓诗集》介绍短文,系广告式,寄交尊处,求刊布云云。按十二期文前,登有中华书局广告半面。中以《吴宓诗集》居首,读者已尽知。倘再介绍,反成蛇足。况拙作能于中,与世之读者相见,已引为大幸,而弟所希望与兄之文学的合作,最好无形迹(不见之于文字,不使一般人注意及之)、无勉强(即弟作文之立意遣词完全由我,不稍事揣摩,而兄对于吾稿之舍取增删,亦完全由自己,不稍事迁就。如此方好)。今诗集在他处亦不乏介绍之文矣,故私意钱君钟书之介绍广告,直以不登为是。弟昔在《学衡》中,于同人之私的方面,亦限制极严,中国老话“公事公办”,即谓“应客观之事,当以客观办之”也。弟朋友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中称,此信“不知写于何年何月何日,更不知写给何人”,又猜测是写给陶亢德的。这一猜测还不算太离谱,陶亢德当时正和林语堂一起办《宇宙风》杂志,信中的“XX先生”,极有可能是他。但信无疑是写给林语堂本人的,因为里面明确写有“尊作my country&my people”(《吾国吾民》)。

吴宓《徐志摩与雪莱》一文,于1936年3月1日发表在《宇宙风》第十二期上。所谓“尊作按语”,即指文前六百余字的“语堂案”。按语开头说:“雨僧此篇悼志摩亦所以自悼,过于坦白,吾知其必为刻薄者所诟病。然吾深知雨僧,宁可使其真坦白,不可使其为假雨僧。”结尾又说:“雨僧以白璧德信徒而侃谈恋爱,城中刻薄鬼,乡下闲谈婆闻之,自必如拾至宝,搬嘴弄舌诟谇之以为乐。雨僧自知不懂世故,嘱我看看此稿,有无于己不利;我仍把他发表,不怕乡下婆闲谈也。惟我近日已‘学乖’,作文战战兢兢,雨僧亦能稍懂世故,与我‘学乖’乎?”吴宓一向“过于坦白”,关于自己的恋爱和苦恼逢人便说,又写诗撰文,公诸于世。这不仅没有赢得多少同情,反而招来刻薄的批评和闲话。看到林语堂这样的按语,他自然觉得“尤极通妥”。

吴宓与林语堂早在留学美国时,就已相识。《吴宓日记》1919年9月19日写道:“林君人极聪敏,惟沉溺于白话文学一流,未能成为同志也。”虽然道不同、志不合,从日记上看,两人当时还是有一定的“社交”来往。只是回国之后,各自忙碌,好多年都没有接触。吴宓的文章是怎么交给林语堂,发在《宇宙风》上的?这封信又是何时写的?《吴宓日记》1934年1月1日至1936年7月1日的部分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1936年8月4日的记载:“晨,函(英文)林语堂,送其出国。以评文未能作成,深致歉忱。”这里的“评文”,当是信中提及“正在撰作评尊作my country&my people一文”。此文后来似乎是不了了之。

这封信里还提到另一篇投给林语堂的稿件:“至《人生问题大纲》,已二次刊登,退回不登,弟决无微憾。”查该文1935年8月曾刊于《清华周刊》第十卷第六号,1936年5月15日又刊于《人物月刊》创刊号。所谓“已二次刊登”,说明写信的时间应该在第二次发表之后。与日记合而观之,大致可以确定,这封信是写于1936年5月15日至1936年7月1日之间。

吴宓信中还谈到钱钟书为《吴宓诗集》写的一篇书评。李洪岩、范旭仑《为钱钟书声辩》一书,曾提供一条线索。钱钟书于1935年《吴宓诗集》出版之际,即收到出版者中华书局的赠书,并有复函:“敬启者:奉到惠寄吴雨僧先生诗集,感谢无既。已为《人间世》作文介绍。专此复谢,即颂大安。此上中华书局编译所,钱钟书顿首,七月三十一日。”《人间世》也是林语堂编的,曾于1935年6月5日的第二十九期上刊登钱钟书的《不够知己》书评,此后并无《吴宓诗集》书评。有人怀疑这篇书评是否真的写了,因为钱钟书给中华书局回信时,正忙于结婚、出国等事宜。吴宓致林语堂的信说的明白:“钱钟书君由牛津函言,曾作《吴宓诗集》介绍短文,系广告式,寄交尊处,求刊布云云。”可见,他当时的确写过一篇书评投寄林语堂处,一直没有消息,到牛津后还惦记此事,写信给吴宓谈起。吴宓致林语堂信中,对于这篇书评的态度却耐人寻味。

吴宓对钱钟书的学识与才华极为欣赏,《吴宓诗集》中就附录了好几首钱钟书的诗。但两人性格不同,处事作风迥异,属于“尊而不亲”一类。钱钟书在清华外文系读书时,较亲近的老师是温源宁和叶公超,而吴宓与温、叶二人的关系并不好。特别是温源宁1934年在The China Critic七卷四号上发表Mr.Wu Mi,AScholar and a Gentleman一文,吴宓一直耿耿于怀。得知有人以为他会认同该文,并引为知己,吴宓十分反感,在1937年2月28日的日记里写道:“呜呼,温源宁一刻薄小人耳,纵多读书,少为正论。”有意思的是,该文初刊时未署名,许多读者疑为钱钟书所作。这使他不得不写下一首七绝来辩白:“褚先生莫误司迁,大作家原在那边。文苑儒林公分有,淋漓难得笔如椽。”诗后有自注:“或有谓余为雨僧师作英文传者,师知其非,聊引卢氏杂记王维语解嘲。”温源宁的这篇文章后来收入他的人物速写集Imperfect Understanding,钱钟书撰写书评,在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上发表。据说,林语堂对其将书名译为“不够知己”,大加赞赏。而将《吴宓诗集》书评寄给林语堂,正是紧随其后的事。

吴宓当然不至于由温源宁迁怒到钱钟书,他也没有看过那篇书评,可他并没有按钱钟书的意思去“求刊布”,反而说“直以不登为是”。吴宓申明的理由虽然冠冕堂皇,却总让人觉得有些不近情理。他是否有什么预感,觉得这篇书评会像温源宁一样“谬托知己”?

钱钟书的书评投寄林语堂后,便出国了。不久,温源宁为Then Hsia Monthly约稿,将《吴宓诗集》寄到牛津,让钱钟书撰写英文书评。于是,1937年3月7日。钱钟书以通信的形式写了篇英文书评寄回。他很快觉得意犹未尽,又以英文重写一篇正式的评论,并直接寄给了吴宓本人。

《吴宓日记》1937年3月30日写道:“下午,接钱钟书君自牛津来三函,又其所撰文一篇,题目Mr.Wu Mi&His Poetry,系为温源宁所编辑之英文《天下》月刊而作。乃先寄宓一阅,以免宓责怒,故来函要挟宓从速将全文寄温刊登,勿改一字。如不愿该文公布,则当寄还钱君,留藏百年后质诸世人云云。至该文内容,对宓备致讥诋,极尖酸刻薄之致,而引经据典,自诩渊博。前半略同温源宁昔年China Critic一文,谓宓生性浪漫,而中白璧德师人文道德学说之毒,致束缚拘牵,左右不知所可云云。按此言宓最恨……又按钱钟书君,功成名就,得意欢乐,而如此对宓,犹复谬托恭敬,自称赞扬宓之优点,使宓尤深痛愤。乃即以原件悉寄温君刊登,又复钱君短函(来函云候复),告以稿已照寄。”4月11日又写道:“日昨接温源宁寄回宓三月三十日所寄去之钱钟书撰《论吴宓之诗》一文。附函,谓半月前钱君曾致温君一函,中论宓诗,命刊登《天下》,业已登入。今此文更详,碍难重登。应由钱君负其责也云云。宓即又以原稿,并温函,寄回牛津钱君收,以了此公案云。”

钱钟书何以想到将Mr.Wu Mi and His Poetry一文寄给吴宓,是不是因为听说他曾阻止林语堂刊发中文书评,不得而知。评《吴宓诗集》的英文信刊于1937年第4期Then Hsia Monthly上,吴宓寄回的那篇正式评论则没有下文。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遗稿,找到该文的一份不完全的草稿,上面有多处修改。她将其与那篇书信体的书评一并收入《钱钟书英文文集》。两相对照,除了内容的前后秩序有所调整,基本观点和句子都没有什么变动。

篇5:致教师的一封信

您好!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您已经当了我们两年的班主任了。您就像太阳一样,给我们温暖,把您的能量无私地传递给我们;您还像我们的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疫情的关系,寒假过后,我们没有如约在校园相见,我是多么想念您呀!

我在家中,情不自禁地回想我们在学校的一幕幕,您总是很认真地为我们上课,一道数学题,您可能要鼓励我们思考多种解决办法;一个汉字的任何一个笔画,都不允许我们轻视和遗漏,您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用心做事,没有做不好的事。不要用马虎搪塞你的小错,小错多了会酿成大错!”所以,我每次做题和写字,都会认真检查一遍,直到确认没有错误了,才放心地舒了口气。谢谢您,老师,您让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老师,您的嗓子特别爱沙哑,但您仍然坚持为我们上了一节又一节的课,甚至舍不得时间喝口水。您不辞辛苦地为我们批改一摞摞的作业,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每当我们调皮犯错误时,您都会第一时间耐心地教育我们,我们听完后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老师,您虽然对我们很严厉,但是我们知道您的良苦用心,所以同学们是那样喜欢您。谢谢您,让我们变得坚强和自律。

老师,您可真是一个幽默的人呀!记得有一次,您在讲课文《牛郎织女》,下课时,您想起吴昊龙的作业没有交,笑着对吴昊龙说:“吴昊龙,难道你的作业跟织女飞上天了吗?”我们听了哄堂大笑,就连没交作业的吴昊龙也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这一幕,同学们至今都历历在目。老师,自从您教我们,班级经常会爆发出开心的笑声。谢谢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受开心快乐。

最近,因为疫情我们暂时不能复学。我要在网上学习。每天网课学习之余,您还不辞辛苦给我们加一节答疑课。3月22日那天学校上班,您刚从学校回来,已经下午五点半了,六点您还要为我们数学答疑,晚饭您都没有来得及吃,就开始为我们上数学答疑课。老师,您真是一位敬业爱生的老师呀!

还有几个月,我们就要升入初中了。一想到马上和您分开了,我就想哭,我真得舍不得离开您。老师,我一定记住您的教诲,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祝您身体健康!

写信人:

篇6:致教师的一封信

我们的“未来教育家成长工作坊”成立一年了。好像有很多老师对“教育家”这个名称还是不敢大声说出来,唯恐别人笑话自己。其实不必,因为当初成立这个组织,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一起种植教育家的美好梦想。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一起互相激励,共同成长。不在乎结果,在乎的是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有梦想就有希望。如今,翻阅着每位教师的成长手册,为“我们都有了梦想”而感到喜悦,为在梦想的路上取得的进步而感到欣慰。瞧:于慧用博文记录了她成长路上的反思感悟,赵梦颖在自己的教育人生规划目标中也一步步前进,段金均、王芳、闫妍、闫雪、翟娜、王春晓……都稳步行走在梦想的路上。

教育家的梦想其实并不遥远。

有幸得到李振村先生主编的《当代教育家》全部期刊,反复拜读,我从中读懂了“教育家的梦想其实真得并不遥远”。

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平凡的课堂上。李振村先生说:推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唤醒更多校长和教师的教育家梦想,分享教育家的智慧和思想。这是《当代教育家》杂志诞生和存在的理由。再看看从里面朝我们走来的一位位教育家:雷夫、佐藤、常丽华、王春易……

美国教师雷夫,25年时间,在第56号教室里创造了轰动美国的教育奇迹——他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让孩子们如此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教室:每天自愿提前两个小时到学校,放学后还不愿意离去;他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把那些称为“小魔鬼”的顽劣学生,塑造成小绅士、小淑女,一个个品行端正、彬彬有礼、气质儒雅;他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让那些来自贫困移民家的孩子,学习热情飞速提升,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就读。雷夫的成功是什么——热爱和激情。正因为热爱和激情,才执着的投身于教育,才创造出促孩子们发展的丰富的课程。

常丽华,有人说是“中国的雷夫”,也有人说应该成雷夫是“中国的常丽华”。多次听她诗意的报告,很羡慕她们的“小蚂蚁教室”。也正是因为有了热爱和激情——她才能执着的坚守住自己的教室,带领着孩子们走过幸福的充盈的童年。常老师的孩子们太幸福了,既有诗词歌赋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游学课程拓宽视野;既有话剧表演的锻炼,又有经典电影的吸纳……常老师给孩子们是一个真正多姿多彩的童年啊!

上一篇:澳州留学下一篇:高中生安全与法制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