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生百病

2024-04-30

佛曰人生百病(精选2篇)

篇1:佛曰人生百病

佛曰人生作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题记

曾一度懵懂走过了多少轻狂的岁月,也曾在灯火阑珊之处独钓孤舟,终究是我不懂。过去的风景已不再属于我,佛曰人生,心灵在佛法中升华。默念着……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是啊,人生在世未免会有苦难,何苦去埋怨?何不坦然面对?遵循本心,意义和价值终究会明白的。何苦纠缠?学着佛陀拿一朵花细细闻,是否看到了笑容?明白了,拈花一笑,灵魂的旅途。仿佛置身其中,无比宁静,像空旷的山林缥缈无际。脱离轮回,这是何等的境界。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却诠释了六道众生的理念。人是有凡心有欲望的,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万恶出于心,若心净了便可抛除邪念除去邪淫,不随生死相续。“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由此看来人活一辈子并不容易。人生在世间时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唯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静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才能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佛教教义的核心是: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消除人的欲望便可避免苦的因果。

《悟性论》中这样说:“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我一直苦苦探寻其中的道理,我说理解的是有思虑,就必须承受生死的苦难。对于生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是凡夫俗子,都不断重复着生死。我希望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花如笑靥,叶若浮萍,即便盛开也不该初心;我希望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叶展凝碧,叶落如蝶,即便枯萎也无怨无悔!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一叶一菩提。把握生命的每分每秒不留下任何遗憾。亦是无悔。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佛曰人生,悟出人生的道理。领悟佛法的真谛。

篇2:佛曰人生百病

佛曰: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说:众生善恶。

问:有人说:明心见性后,生死便了,对吗?

答:明心见性的人,离了生死尚远,正像上面所说,暗室的电灯,虽已开亮,垃圾尚待清扫,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就说电灯没有开。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只因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界当前,未能不动此心,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自能不失觉照,知其虚妄,不取不舍,不至于黏滞执著,留连忘返。譬如有线风筝,虽在空中飘荡,却有一线牵住。只要假以岁月,勤加打扫,习染分分化,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曾与李源友善,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圆泽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荆州。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当船到南浦,看见一妇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惊问其故,他说:‘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开这妇人。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不逢则已,现既相遇,实难避免。’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信,并说‘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再与公相见。’圆泽和尚当晚入寂。过了三日,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并对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十三年后,李源自洛阳到杭州,以赴前约,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说:‘泽公健否?’牧童说:‘您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未能亲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后自可再见。’大家看!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得了宿命通,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而见思烦惑未尽,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此外,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历史上一直流转。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脱,依旧生死轮回,实值得人们深思!

问:这样看来,明心见性,彻悟根本,好像也不管用,生死关头仍难透脱,是吗?

答:不!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这是学佛的根本。所以菩萨六度万行,都以般若为先导,若无般若,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不名为度。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开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学人必须自谅根性,择一专修。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兼仗他力为易。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总结上面所说,‘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我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向!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皈依我佛吧!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行僧之旅。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佛曰:为何不必? 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

佛说: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拈花微笑示天机,祖师西来无意,万法本闲人自闹,庭前柏树子,烦恼即菩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我不是一尊千面观音佛 可是我心底有一种佛性 人间的烟火熏黑了心灵 我孤独地寻觅我的光明

不可说,皆虚幻的一切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不敢怜悯自己的感情 因为我要一个人的悟性

我感悟本无树的菩提林 我感悟亦非台的明镜影 我感悟一叶花的平常心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

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一些肤浅见解,现在综合起来进行解答,作为参考,并就正于大德长者。

佛性也叫觉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实相、圆觉、本来面目……等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也都有佛性,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众生因迷此性而流转。

问:佛教说:佛性‘不落空有,不可言说’,又有能离肉体而客观地存在的说法,佛性既不是物质,怎能独立存在?那岂非堕入唯心论,而与灵魂等幼稚学说名异实同?

答:‘不落空有’即不著空有的两边,因空有对待,都是生灭的有为法,著空著有,都不能显中道佛性。‘不可言说’正说明言语文字,只能勉强说明佛性,不能代表佛性,可见佛法重实验的精神了。同时,佛性既类似一种能量,故有客观存在的可能。佛法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具有它圆融的看法——心物不二,这与唯心论哲学的论点有所不同。至于灵魂之说,属于业识、中阴一类,是虚妄的、偏执的、有漏的、生灭的;而真如佛性是真实的、圆融的、无漏的、不生不灭的,不能相提并论。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问佛:为嘛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嘛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问佛:你多大? 佛说:我就算一岁,我也是佛;你就算100岁,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那也是人。

我问佛:世事本无常是什么意思? 佛说: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我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

三、口

上一篇:致人们的一封信下一篇:小学生作文——爸爸陪我去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