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财产分割协议

2024-04-11

同居财产分割协议(共9篇)

篇1:同居财产分割协议

同居财产分割协议1、2、同居期间,我签了财产分割协议有效吗?

3、同居财产分割协议书

4、男女双方没有进行婚姻登记。

以将来婚姻目的而共同生活在一起面形成的一种关系。

5、根据婚姻法及相关规定,同居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6、同居双方在同居期间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生活的行为。

这样就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经济等方面的纠纷。

7、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8、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

1、同居关系财产分配

2、同居期间,我签了财产分割协议有效吗?

3、同居财产分割协议书

4、男女双方没有进行婚姻登记。

以将来婚姻目的而共同生活在一起面形成的一种关系。

5、根据婚姻法及相关规定,同居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6、同居双方在同居期间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生活的行为。

这样就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经济等方面的纠纷。

7、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8、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

深圳律师:黄华(12年律师经验)

律师咨询:132,4296,6417(免费)

执业律所:广东蛇口律师事务所(中国首家律所)

律所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创业路海王大厦A座14层

篇2:同居财产分割协议

甲方:邬

性别: 身份证号:

住址: 联系电话:

乙方:王远海

性别: 身份证号:

住址: 联系电话:

甲乙双方于 至 在一起生活,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现因感情问题无法继续共同生活。现根据《婚姻法》、《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现在对同居关系期间存在的财产问题,自愿达成如下财产分割协议:

一、乙方一次性给付给甲方 万元,此款为先前双方购买 小区 房产时甲方借给乙方之房款。

二、双方位于 小区 的房产归于乙方名下,甲方自愿放弃对该房屋享有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

三、乙方将房屋内由甲方购置的家电(后附家电清单)完好移交给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阻挠甲方搬运拆除家电,因拆除家电对于房屋造成任何后果(包括造成本协议签订时正在存续的房屋租赁合同违约)皆由乙方负责。

四、自该协议签订之日起,甲乙双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向对方主张同居关系存续期间的权利。协议签订之日后发生的除外。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方各一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如有一方违反协议,另一方可凭此协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

见证人:时间:

篇3:同居财产分割协议

一、现行司法实践中对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相关规定

目前来说, 对于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所产生的纠纷, 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情况中都存在。

前者, 在协议离婚中, 婚姻关系双方当事人达成离婚协议, 由于一方反悔, 另一方要求按照离婚财产分割协议处理。对于这种情况, 婚姻法虽然未作出明文规定, 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以下简称《解释二》) 第8条有所涉及。①最高人民法院释义认为其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 第8条的前提是婚姻关系双方当事人间存在一个离婚协议, 该离婚协议有涉及财产分割的部分, 并且双方当事人采取在登记机关协议离婚这一方式; (2) 规定了离婚协议中当事人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或者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 对于男女双方都是有法律拘束力的; (3) 离婚后一年, 当事人因为履行财产分割协议而又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1]《解释二》第8条第1款提到了两种关于财产分割协议的形式: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协议和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后者于离婚之时达成, 因此其成立、生效应与离婚协议一致, 其法律拘束力只能指离婚后的效力。前者虽达成于离婚前, 个人认为其法律拘束力也仅指离婚后的效力。因为关于财产分割, 双方是基于离婚这一意思, 只有离婚成功, 该协议才生效, 而且根据法律的意义脉络, 第8条第2款“履行上述财产分割协议”的规定对于两种财产分割协议都适用, 由此得出, 只有离婚后才能发生财产分割的事情。而且前述最高法院的释义显然也认为第8条适用于离婚登记后, 其法律拘束力也指的是离婚后的效力。

后者, 在诉讼离婚中, 婚姻双方当事人一方提出离婚诉讼, 任何一方请求法院按之前已达成的离婚财产分割协议进行判决, 而另一方存在异议。对于此种情况下, 法院该如何进行判决, 以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2011年7月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以下简称《解释三》) 第14条对此作了相关的解释。②该条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婚姻双方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未成, 后在诉讼离婚中对先前的财产分割协议有异议的情况下, 该财产分割协议是不能生效的, 法官应重新根据情况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此时, 该财产协议对婚姻双方当事人不产生法律拘束力, 也不能成为法官断案的依据。

二、诉前离婚协议的性质

在《解释三》没有出台前, 对于诉前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问题, 学界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有效的, 也有人认为是无效的。《解释三》虽明确规定了在协议离婚未成, 当事人在诉讼离婚中对财产分割协议有异议时财产分割协议不生效, 但大家对于诉前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性质仍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要研究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性质问题, 必须要在诉前离婚协议的性质中探讨。对于诉前离婚协议的性质, 主要有以下一些学说:

(一) 离婚协议是一种混合型民事合同[2]

离婚协议中既有人身关系性质的内容, 又有关于财产性质的内容, 前者包括离婚和子女抚养关系的内容, 后者则是关于财产分割、债务处理等。离婚协议中关于人身关系的约定, 只能经婚姻登记机关确认后发生效力。而关于财产关系的约定是一般的民事合同性质, 按照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该约定自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时就具备效力。此种说法将离婚协议的内容进行了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划分, 试图以合同法的原理来解决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问题;但是, 财产分割协议很有可能在离婚合意生效前生效这一点不合理, 而且其与《解释三》的规定不一致, 因此可以排除。

(二) 离婚协议是附条件的协议

离婚协议性质上是一个附生效条件的协议, 在约定条件成就时, 即夫妻双方在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或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 生效的合约。在其生效问题上, 参照《合同法》第45条的规定, 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作为离婚协议的一部分, 只有在婚姻双方当事人离婚后才生效。此种说法产生的关于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与《解释三》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从法理上来说,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在条件没有成就之前, 对于双方当事人仍有拘束力, 表现在当事人不能恶意促使条件成就。如果当事人恶意促使条件成就的, 应当认定条件没有成就。而离婚协议的法律拘束力仅在离婚后才显现, 不符合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的特征, 因此该说法也不能解释离婚协议的性质。

(三) 离婚协议就是一个涉及身份关系的协议[3]

只有登记机关登记这一唯一的生效要件, 未经登记的离婚协议没有效力, 对于婚姻关系双方当事人也没有任何拘束力, 任何一方都有反悔的权利。在该种说法下关于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与司法解释也相符。可是, 一般情况下, 夫妻离婚协议中不仅仅有解除夫妻关系的协议, 还有关于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的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份关系的协议就能概括的。根据法律行为的基本理论, 离婚协议中包含数个意思表示:有解除夫妻关系的意思, 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意思, 确定子女抚养问题的意思, 由于包含了数个效果意思, 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因此, 离婚协议以一个法律行为来界定是不符合法理的, 是不正确的。

(四) 《解释三》出台后, 有学者认为离婚协议的内容具有复合性, 根据包含的效果意思进行判断, 其是数个法律行为的混合, 有涉及到解除夫妻关系的内容, 也有关于财产分割的内容, 但其都是身份法律行为, 在效力上具有关联性。

身份法律行为是指以身份以及身份引起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包括形成行为和附随行为两类。所谓形成行为是指直接以一定亲属身份的发生、变更或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如结婚、离婚、收养等行为。所谓附随行为是指以形成的行为为前提, 附随此等行为而为的法律行为, 如有关夫妻财产制的约定、离婚时有关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的协议等。离婚协议中既有形成的身份法律行为, 即解除夫妻关系的协议, 也有附随的身份法律行为, 即关于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的协议。[3]形成行为为要式行为, 以登记为生效条件。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为内容, 具有财产法律关系的特点, 但其有特殊性, 即它是以离婚这一行为为前提的, 是一附随行为。形成行为不生效, 附随行为也不生效, 即当离婚不成时, 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也不生效。这种说法与《解释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是根据《解释三》第14条当事人双方协议离婚未成, 一方对财产分割协议反悔的, 该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 是因为对其他条款如子女抚养问题未达成统一意见, 而对财产分割协议无异议, 此时该财产分割协议效力又如何呢《解释三》对此没有规定。一般来说, 根据法理, 关于财产分割的法律行为, 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此时财产分割协议应该是有效的, 但是按照附随身份法律行为这一性质来说, 形成行为 (解除身份关系的协议) 不生效, 附随行为 (财产分割协议) 也还是不生效的, 这与意思自治相矛盾。此时关于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仍然存在争议。

三、诉前离婚协议性质新解:法律行为基础理论

笔者认为对婚前协议的性质, 还可以用法律行为基础理论来解释。法律行为基础理论起源于温德萨伊德在1850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前提假设论”, 认为行为人通常假定其所欲发生的法律效果在一定环境下才能发生, 然而, 此种关于事物特定状态的持续的假定并未成为合同条款。如果相对人已经意识到这种“预想”已经根本影响了行为人的意思, 则这一基本的假设 (前提) 被证明是错误的, 则不应当令行为人受其诺言的拘束。也近似说合同本身所缔结的是附条件的, 条件即被假定的事物状态在合同有效期内保持不变。

一战爆发后, 厄尔特曼教授在1921年提出了“行为基础丧失理论”, 依厄尔特曼的解说, 所谓“行为基础”, 指行为缔结之际表现出来的、且当时相对人明知这种前提观念的重要性而未作反对表示的一方当事人的前提观念, 或者多方当事人的共通的前提观念, 是行为意思得以构筑其上的、对特定情事的存在或者发生具有的前提观念。二战后, 拉伦茨提出“修正行为基础说”。对于法律行为基础障碍制度的规定, 可见于《德国民法典》新债法第313条。③

法律行为基础 (Geschaeftsgrundlage) 指成为合同基础的那些情况。具体有哪些, 法律并未明确说明。拉伦茨将“行为基础”区分为主观的行为基础和客观的行为基础。前者指在订立合同时, 存在于双方当事人间, 为双方所明知的以某一条件存在、继续存在或将来发生为前提的观念。后者指作为合同的客观基础, 为了实现合同客观目的而在逻辑上必须存在的全部情事。[4]

《德国民法典》新债法第313条适用于双务合同, 但也适用于和解以及适用于不完全双务合同和单方负担合同, 如赠与、借贷或者保证等。由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体现诚实信用原则, 而诚实信用原则贯穿民法始末, 故法律行为基础理论应不仅适用于债法上的合同, 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上的合同应都可以予以适用。[4]

我们可以将离婚协议看成一个婚姻关系当事人双方基于离婚的立场上所订立的合同, 无论有没有体现在合同中, 合同的基础都是登记离婚或者到法院协议离婚。离婚这一合同基础仍然适用身份法律关系, 以登记为要件, 一方当事人在离婚未成时, 可以任意反悔, 离婚协议因为合同基础不能达成可以解除, 但并非一定无效。其效力由当事人决定, 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如果当事人对财产分割协议仍愿意继续履行, 其仍然为有效。由此可知, 法律行为基础理论的行为模式完全可以涵摄《解释三》第14条的行为模式。由此看来法律行为基础理论对于《解释三》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解决了司法实践中许多疑点, 完善了原来立法的不足, 并回应了一些当下的热点问题。对原先司法实践中争议很大的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作出了一些解释。尽管如此, 对于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性质理论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关键词: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法律拘束力,法律行为基础障碍

参考文献

[1]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78.

[2]孙经纬.论诉前离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4.

[3]许莉.离婚协议效力探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1) .

篇4:同居财产分割协议

我国 《物权法》第103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使司法实践中对于同居财产的分割惯例受到了否定。家庭关系,一般指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而同居关系不属于家庭关系,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也就不能再类推适用夫妻财产的分割规定,按一般共同财产处理。

如果想要在恋爱期间共同出资买房,最好在购房合同和房产证上写上双方的名字,此外两人最好签订一份详细的财产清单协议,从而将两人各自的财产明确化,从而根本上避免今后分手时的争产问题。

理财金手指:购房应谁购买谁署名

这起案件看似普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透视这起案件背后的恩怨情仇,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

从理财的角度看,对于购买房屋这种价格昂贵的家庭重要资产,一般还是应该遵循“谁购买谁署名”的原则。如果是双方共同出资购买的,也应该在房产证上写明双方的出资比例。否则一旦热恋走到了尽头,往往会为此类房屋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在处理房产这类重大资产的问题上,未婚男女还是要多长个心眼为好。如果首付款是由一方或双方父母“赞助”的话,最好在“赞助”时就白纸黑字留下凭证。如果觉得有必要,每一笔资金都应留下收条和借条,来证明自己房款的真正来源是父母而非自己或其他人。因为万一今后分手或离婚,还可能会损害到父母的利益。

篇5:非法同居期间财产分割问题的研究

一、法律适用不

一、判决结果不一的局面,因此急需司法机关给予统一规范。本文从同居的认定、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认定、相关举证并结合有关的法律规定加以阐述。

一、同居的认定

同居关系与事实婚姻有所区别:

同居关系,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有配偶未办理结婚登记,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或男女双方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不符合事实婚姻的法定条件的两性结合。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虽未进行婚姻登记,但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并且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事实婚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① 未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欠缺形式要件。② 符合婚姻的实质条件,从而有别于非法同居关系。③ 具有目的性和公开性,即必须公开地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④ 必须发生在1994年2月1日婚姻管理登记条例实行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

(一)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之前,未办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起诉时双方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如诉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

(二)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之后,未办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同居时双方均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如同居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

(三)自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起,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以下简称《解释

(一)》)第5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后,男女双方

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二、有关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认定

《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一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下列财产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一)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二)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三)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法释[2003]19号)第一条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主要考虑到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婚姻法明令禁止的行为,如果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解除这一同居关系,人民法院当然应当受理,并依法解除同居关系。至于男女双方均无配偶的同居关系,因该关系不是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当事人如果起诉仅仅要求解除同居关系,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但当事人如果就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提起诉讼的,属于法律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平等地保护子女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居期间的财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并非完全相同,婚姻法系调整夫妻身份及其财产关系的专门法律,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应适用婚姻法的规定处理。但因同居双方未办理婚姻登记,双方没有形成法律上的夫妻身份关系,对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就不能适用婚姻法的规定处理,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22条“属于事实婚姻的,其财产分割适用本意见。属于非法同居的,其财产分割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处理”。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财物,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规定的精神处理”。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3、《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十五条“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就当事人一方所有的财产应理解为同居前个人所有的财产,而非同居期间取得的财产。

因此,同居期间取得的财产,宜依据等分原则处理。

二、相关举证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篇6:有必要签订同居期间财产协议吗

发表时间:2011年04月02日 关键词:同居期间财产协议

广西-桂林

莫军勇

90783670

5摘要

同居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婚前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面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法律上的问题。同居期间有没有必要签订一个财产协议呢?

有必要签订同居期间财产协议吗

原著作品 作者:广西桂林 莫军勇

同居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婚前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面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法律上的问题。

同居期间有没有必要签订一个财产协议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是持反对的观点的。因为同居期间正是恋爱双方感情的最热的时期,如果某一方要求签订一个财产协议,无疑是给正在热恋中的双方浇了一瓢凉水,非常影响双方的感情。

但是从作者执业多的经验及遇到的无数案例来看,从法律人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同居期间十分有必要签订一份同居期间财产协议。

情理上的必要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即使拥有一些个人财产,数量也不会太多,之前未婚同居被定性为“非法同居”,未婚同居的情况也是少之又少,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故而几乎没有人去考虑签订同居期间的财产协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未婚同居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拥有的婚前财产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观念更趋理性宽容,因而签订同居期间的财产协议势必渐渐成为趋势。

男女双方同居,是以爱情为基础,因此签订同居财产协议不仅不会淡化这一点,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爱情基础。由于同居双方对同居期间财产的归属有了明确的约定,双方的眼睛不再盯住另一方的财产,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强化感情,且不必为了同居期间的财产纠葛影响到双方的感情。

另外,现代社会的人们离婚率越来越高,同居分手率更是如此,与其分手时双方为财产的所有权争执不休,不如未雨绸缪事先作出约定。这样,一旦双方感情不幸走到了尽头,双方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再者,如果双方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中,对于分清婚前财产或是共同财产也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法律上的必要

同居在法律上姑且可以解释为:男女双方没有进行婚姻登记,以将来婚姻目的而共同生活在一起面形成的一种关系(我们这是不包括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的关系,也不包括一般的同室居住的“同居”)。根据最新的《婚姻法》及相关规定,同居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现实中同居这一行为又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同居双方在同居生活期间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生活的活动,这样就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和经济等纠纷。其中发生最多纠纷的就是未婚生育的子女的抚养、同居期间的财产处分、同居期间的债权债务的处理。

根据《婚姻法》及其相关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而对同居财产的规定却非常的有限。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 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0.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11.解除非示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12.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间患有严重疾病未治愈的,分割财产时,应予适当照顾,或者由另一方给予一次性的经济帮助。”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为共同财产,而对何为共同所得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面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务处理,在司法实践中要证明某一项债权债务是为共同生产、生活而产生的也是十分的困难的。

如果签订了同居期间的财产协议,明确了双方同居期间的财产范围避免了将来不必要的财产纠纷,就省去了一系列法律上的麻烦,客观上给双方将来婚姻避免了极大的法律风险。

服务地址:广西桂林市漓江路十八号广西嘉宸 事务所

服务热线:***

篇7:财产分割协议

2.正文。

(1)分产的原因。

(2)具体分配方案。

3.尾部。

立约人、见证人分别签字、盖章,并注明立约的时间。

二、格式:

财产分割协议

立约人:

证人:

财产分割原因:

财产范围:

分割方案:

立约人:

见证人:

立约日期

年月日

三、举一范例供制作时参考:

财产分割协议

立约人:

王××,男,58岁,×族,××市××区人,退休工人,现住××市××区

××胡同××号(系下列立约人之父)。

王××,男,32岁,×族,籍贯、住地同上,系王××之子。

王××,女,24岁,×族,干部,家住××市××区××小区××号。

见证人:赵××,男,50岁,××市人,现住××市××区××胡同××号(与立约人王××系邻居)

立约人王××共有一男一女,二子女均已结婚,现三人均表示愿意分家析产,改变过去共同生活的状态,各立门户。经协商,达成如下分产契约,并由邻居赵××作见证人。

(一)王××随其长子王××一起生活。

(二)现住平房3间,归长子王××所有,长女王××随其丈夫另住。

(三)家具及家用电器。熊猫彩电、组合音响、海尔冰箱归其长子王××,录相机、摄像机各一台,归其长女王××。

(四)存款×万元,由其长女王××分得×万元,长子王××分得×万元。其长子王××负担其父王××日常生活费用。

(五)王××如遇重病或其他意外,费用由其长子王××和长女王××共同负担。

(六)以上所列各项,立约人完全同意,并有见证人作证。

王××

见证人:赵××

××律师事务所

篇8:浅析非婚同居财产分配制度

关键词:非婚同居,财产分配,立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了普遍的改变, 对于家庭的功能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非婚同居的现象普遍的增加, 从而随着两性关系的破裂导致的财产分割等纠纷也有普遍的上升。在很多国家都对非婚同居用成文法或者判例法加以规制和保护, 以保护弱者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我国的法律制度在这方面却是缺乏完善的立法体制的, 笔者立足于我国非婚同居的现状对非婚同居财产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为其的立法问题提供参考建议和价值。

二、非婚同居问题的争议和立法现状

(一) 非婚同居财产分割问题的提出

首先对于非婚同居及其财产纠纷的争议是普遍存在的, 也是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一方面人们认为我国的《婚姻法》不承认非婚同居, 也不鼓励非婚同居, 并且中国非婚同居的人数远远没有达到国外那么大的规模。但是, 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想的开放和包容性, 使得非婚同居现象渐趋普遍, 法律应该与时俱进, 对此加以规制, 避免滞后性。杨立新教授认为, 立法机关应关注非婚同居这一社会现象, 并加以规制, 在婚姻立法中规定“准婚姻”的形式, 将这种社会现象纳入法律的轨道, 防止在发生争议的时候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而更好地保护非婚同居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①中山大学张民安曾对非婚同居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重点论述了同居配偶间的财产关系和遗产继承权。他认为, 对非婚同居配偶间的财产关系, 应以协议制为原则, 婚姻财产制为补充;非婚同居配偶间应该设立有条件的遗产继承权。②中国人民大学的高留志博士提出非婚同居立法规制原则, 即区分对待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 他认为不能赋予非婚同居以婚姻的效力, 否则婚姻法的价值追求将会受到冲击;法律在对非婚同居进行规制的时候, 应该持一种中立态度, 对非婚同居现象不加倡导, 但也不加贬斥, 仅将其作为一种事实存在而给进行调整。

(二) 我国关于非婚同居财产制度的立法现状

首先要明确的是非婚同居制度的法律地位。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可以被认为是非婚同居。我国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改变了以前认为非婚同居为非法的立场如果双方同居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的, 就按照同居关系处理, 并没有认定其为非法行为。并且, 同居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 法院可以判决解除双方的同居关系。随后。《婚姻法解释二》出台, 法院不再受理同居当事人解除同居关系的诉讼, 并且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 属于《婚姻法》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

其次, 对于非婚同居财产问题的法律制度现状。非婚同居发生纠纷后的财产大致归属一般是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划分, 没有约定的则为双方各自所有, 对于同居期间的财产和债务等问题, 依照法律规定应该认定为一般共有, 而非夫妻之间的共同共有的标准, 还有很多情况下是依照按份共有的原则来进行划分的。目前《婚姻法》并没有对于非婚同居期间的财产问题进行规定, 大多数情况下法院审理非婚同居案件都是依照《民法通则》或者《合同法》来进行的,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 非婚同居问题虽然不像婚姻那样受到法律的认可, 但是它确实更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非婚同居的现象在增加, 但是人们的法律意识并没有提高, 他们选择同居的时候并不会有合意签订合同的法律意识, 所以是盲目的选择了同居。等到非婚同居的关系破裂之时, 便会引起各种财产纠纷, 并且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三、国外关于非婚同居财产分配的研究

(一) 英美系非婚同居财产分配的规定

美国是判例法国家, 它以判例法的方式来对非婚同居制度来对当事人的权益进行保护, 美国司法判例表明, 美国更偏好当事人在尊重双方意愿和自由的情况下, 用合同的方式来规定双方的人身及财产关系, 赋予非婚同居合同的合法性, 只要该同居合同是当时人真实意思的表示, 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那么法律就赋予它法定效力, 并予以保护。当事人既可以保持同居关系, 还可以通过合同来对双方非婚时期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 包括对财产权的享有、对子女的抚养以及继承权的享有。

英国对于非婚同居的态度也是由否定到认可进行转变的。英国通过判例对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财产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立法规定。一方面, 英国人除对土地和房屋外, 调整夫妻、同居伴侣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则与调整一般社会成员相互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则基本相同, 一般通过契约或信托法来对财产问题进行规定。另一方面, 非婚同居者没有相互扶养的法定义务。英国借助合同的方式来调整同居关系, 非婚同居当事人可以对同居期间的财产、子女抚养、相互赠与、设立财产信托等事宜进行协商约定, 并适用合同法的一般规则。非婚同居这不享有相互继承财产的权利, 但是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在遗嘱中给予对方这样的继承权, 当然非婚子女不受此影响, 均享有继承权。

(二) 大陆法系之法国非婚同居财产分配的规定

法国主要通过紧密关系民事协议来对非婚同居进行规制。现《法国民法典》第515—l条规定, 所谓“紧密关系民事协议” (PACS) 是指, 两个异性, 甚至两个同性的成年自然人之间为组织共同生活而订立的协议。这种紧密关系民事协议和前面提到的合同相对理论一样, 都要求具有缔约能力的的双方要在尊重彼此意愿的基础上, 对同居期间的人身财产关系进行约定, 并且不能违背禁止性条件还要到相关的登记部门进行登记, 协议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财产的约定, 在明确所有权的情况下按照约定执行, 如果约定不明确则双方平均分配, 如果财产取得日期不明确的则默认为是签订协议之后的财产。非婚同居协议之后所得的财产由双方共同所有, 并且对半平分。当事人因共同生活以及共同住房所产生的对外债务是由同居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另外, 非婚同居双方有相互之间给予实际的帮助的强制义务, 这种强制义务的标准一般低于夫妻之间的扶助标准。另外, 和英美法系的国家一样, 非婚同居双方不产生法定继承权, 但是可以由当事人通过约定或者遗嘱的形式进行继承。法国主要以合同方式来解决非婚同居财产问题, 法律也给予非婚同居者最大的自由, 最少的约束。

四、非婚同居财产分配制度的构想

(一) 非婚同居存续期间同居财产的归属

第一, 约定财产制优先于法定财产制非婚同居是当事人的自由选择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同居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契约来约定同居前财产及同居期间财产的归属和分配。法律应充分尊重同居双方的财产约定, 不对约定财产制的范围及种类做出任何限制, 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第二, 法定财产制为分别财产制。目前我国婚姻法的法定财产制为共同财产制, 而非婚同居者的法定财产制为分别财产制。非婚同居者为了享受比婚姻更大的自由而选择同居, 当然不包括与对方共有财产, 因此只要当事人双方没有约定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非婚同居前后各自的财产归各自所有, 不因非婚同居关系而混同, 同居另一方不得对其加以限制和干涉, 非婚同居者可以约定采取婚姻法中的任何一种财产归属形式, 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结合, 但若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时, 只能适用分别财产制。推定为共同所有的条件是财产不能证明为那一方所有或者财产不能分割。

第三, 事实合伙作为补充。事实合伙是指非婚同居者就财产分割上视为合伙。非婚同居者在同居期间和同居关系终止时都涉及到财产分割, 事实合伙可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二) 共同生活费用的承担

共同生活费用的支出, 是每个同居家庭必然发生的事实, 作为维系同居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共同生活费用的承担法律应加以确认。③否认彼此间存在共同生活费用的支付义务, 并拒绝对此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 就难以维系和保障非婚同居者的共同生活。当一方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持日常生活时, 另一方如有能力应单独承担共同生活费用, 以维持共同生活的正常进行, 此时, 生活费用的负担转化为扶养义务。在非婚同居者之间, 没有法定的扶养义务, 但非婚同居双方不但现实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而且发生收入和财产上的混同, 并有一方辅助另一方的情况存在。

(三) 债务的负担

非婚同居双方共同生活, 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生活而产生对第三人所负有的债务, 也可能为生育子女, 抚养子女而发生一些费用, 对于当事人的个人债务, 由本人以其个人财产偿还。对于同居期间产生的债务, 应根据其性质而区别对待。根据契约自由原则, 非婚同居双方应根据订立的契约来负担债务, 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共同承担、分别承担、部分共同承担或部分分别承担, 如果双方对共同债务没有约定, 性质上应当认定为连带债务, 双方各自负全部给付义务, 债权人可先后请求同居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全部或部分给付, 也可以同时请求同居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全部或部分给付。

(四)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后财产分割问题

同居关系解除后会引起的财产分割、债务清偿和经济帮助补偿权, 非过错方的赔偿权等财产纠纷问题, 我们总结主要有以下建议:第一, 关于财产分割问题, 解除非婚同居关系时按照同居契约进行财产清算或分割。如果没有订立同居契约, 按照合伙原理进行清算或分割, 对家务劳动的价值应当予以承认, 非婚同居一方财产的形成、维持、增加是基于同居另一方在共同生活中从事家事劳动的特殊贡献, 财产享有方应合理地给予补偿。第二,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应妥善处理债务的清偿问题, 债的效力不因非婚同居关系解除而改变。为共同生活在非婚同居期间产生的债务为共同债务, 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为抚养子女、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以及基于共同生活的住房而发生的费用为共同债务, 承担连带责任, 对内最终分解为双方的按份责任。第三, 经济帮助请求权。在配偶间存在法定的扶养权利与义务, 而非婚同居双方之间不存在这种权利与义务, 但基于共同生活也产生共同生活费用的给付义务, 在非婚同居期间, 生活困难的一方依靠对方生活, 当非婚同居关系解除后, 如果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 任由其脱离家庭流入社会, 必然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造成社会负担的增加, 也违背了立法规制非婚同居的宗旨。因此, 在解除非婚同居关系时, 也赋予确有困难的一方享有经济帮助请求权, 但应规定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

五、结语

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多, 引发的财产分割纠纷也越来越多, 而我国立法规制方面却存在不足。关于这个问题, 本文参照和借鉴了国外的经验, 提出了几点关于同居财产分割的问题, 希望以后我国的非婚同居财产分配制度能更加公正公平, 也更好的保护非婚同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杨立新.确认准婚姻关系的必要性及其一般规则[EB/OL].http://www.jcrb.com/zyw/n469/ca332234.htm, 2007-3-12.

[2]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效力[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

[3]何丽新.我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14.

[4]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论文, 2007:73.

[5]姚婕.非婚同居法律问题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 2012-3-8.

[6]张影.非婚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性质与归属[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2) :73.

篇9:协议离婚后能否要求重新分割财产

编辑同志:

2005年11月我的丈夫与一女子有婚外情被我发现,我向他提出离婚,但他就是不肯离。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提出我们共同所有的价值二十余万元的一间门面房归他所有他才同意离婚。为尽快从婚姻的围城中走出来,我同意了他的要求,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在婚姻登记部门办理了离婚手续。但在离婚后不久我就下岗了,生活出现困难,请问,我能否要求对离婚时财产分割的不合理协议进行变更,重新分割共同财产?

李芳

李芳朋友:

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协议是离婚的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它当然是可以进行变更或者撤销的:一是由你们双方协商一致进行变更或者撤销;如果双方不能就变更或者撤销达成一致意见,则只有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变更或者撤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9条规定:“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从以上规定来看,你要求变更或者撤销离婚协议财产分割的内容,即要求重新分割财产要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在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向法院提出;二是要证明你在订立该协议时是有被对方欺诈或者胁迫等情形的。请你斟酌自己的情况,看是否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尤其是后一个条件。如果你具备后一个条件,在一年内向法院提出变更或者撤销的请求,是可以获得法院支持的。

是否可以到法院解除同居关系而拒绝对方提出的同居补偿

编辑同志:

我妻子因病去世后,经人介绍,我与未婚女青年谭某相识并共同生活。同居半年后,我觉得两人性格不合,难以继续在一起,遂提出分手,但遭到谭某反对。谭某要我补偿5万元钱才同意分手,可我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请问,如果谭某不同意解除同居关系,我是否可以到法院起诉?

房祖德

房祖德朋友:

你觉得自己与谭某性格不合,无法共同生活,想分手,这很简单,你只要不再与谭某继续共同生活,同居关系即自行解除。由于你拿不出5万元给谭某,故担心谭某纠缠不休,于是就想到起诉这条法律途径。但这条法律途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条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3条、第32条、第46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由此可见,法院对同居关系的司法介入,其目的在于:一是遏止破坏婚姻家庭关系的行为;二是解决因同居导致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而不在于解除同居关系本身。

由于你与谭某不属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故如果单纯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法院是不予受理的。如果你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纠纷而起诉,法院虽予以受理,但只会就财产分割纠纷进行审判,而不涉及同居关系。

另外,谭某要求你补偿她5万元,这是没有法律根据的。男女谈恋爱、同居,一般是为了培养感情,增进了解和信任,进而步入婚姻殿堂。如果未能终成眷属,任何一方都无须因此对对方在感情上、精神上的失落或受伤害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丈夫病逝后,我还要赡养公婆吗

编辑同志:

两年前,我丈夫因患癌症去世,我靠自己微薄的工资加之公婆的资助才勉强供一双儿女上学。今年年初,公公突发脑溢血,失去了劳动能力,年迈体弱的婆婆也需要人照顾。两位老人没有了经济来源,要求两位小叔子给付养老费,可两位小叔子却说,老人资助过我,养老费应当3家(两个小叔子和我)分摊。我也想孝敬两位老人,但每月650元的收入还要供两个孩子上中学的现实,又使我无能为力。请问,丈夫死后,我还要赡养公婆吗?

柳慧

柳慧朋友:

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对老年人应该履行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关于哪些家庭成员负有赡养义务,该法第11条指出:“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婚姻法》第28条也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根据上述规定,赡养人的范围应当包括老年人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

虽然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有赡养义务,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所以夫妻二人在对双方共同财产行使平等支配权时,一方应该支持和帮助对方在经济上、生活上赡养和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的义务不是赡养义务,这一规定只适用于夫妇关系存续期间,如果赡养人同其配偶解除婚姻关系,或者赡养人死亡,就不存在这种协助赡养的义务了。

上一篇:外研八上module2学案下一篇:品鉴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