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承包合同书

2024-05-04

荒地承包合同书(精选6篇)

篇1:荒地承包合同书

荒山荒地承租合同书

(下称甲方)

(下称乙方)为了充分利用荒山进行山林开发,也给乙方带来经济效益,甲方与乙方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荒山开发种植,经双方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乙方将其承包的 的 亩山场(林权证号)租给甲方开发种植经营湿地松、油茶(经济林、薪碳林),实际面积以林业部门勘查为准,勾绘地形图附后。

二、甲方提供苗木,并承担种植工资,负责经营管理,乙方提供林地,未进入产出期乙方不得向甲方收取租山费管护费等任何费用,经营期间,乙方不得参与甲方经营管理。

三、成林投产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甲乙双方按比例分成,扣除人工工资、下山短途运输等费用之后,按纯利的30%归属乙方作为林地承租费,70%归甲方。乙方收益按各自的责任山面积自行划定分配,乙方各农户的山场面积作为本协议附件。

四、甲方享受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政策性补助与优惠政策。

五、在承包期内,乙方应将其林权证(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过户到甲方;承包期满后变更回乙方。

六、本协议的承包期为50年。

七、经营有利分成时,乙方在本协议规定以外提出的分成条件,由乙方协商自行解决,甲方不负责任追加任何费用。

八、山林经营期间,如出现火灾、偷盗、林地纠纷等情况,乙方必须协助甲方解决。

九、如遇国家政策性变化,双方不承担任何赔偿。

十、本协议未尽事项以双方协商同意后,以补充协议形式发生同等效力。

本协议签定后产生法律效力,双方不得反悔,一式三份,双方及林业主管部门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

身份证号码:

乙方(签字):

身份证号码:

年 月 日

篇2:荒地承包合同书

负责人: 住所:

承包方:重庆市渝北区

承包方代表 住所:

为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经发包方、承包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

一、承包土地的基本状况

1、土地属性:荒山

1、总面积约:荒地500亩(具体面积以四至界限为准)。

2、承包土地的四至界限:东至__ ,南至__,西至__北至__。

二、承包期限、价款及付款方式

1、承包期共计 43 年,自 10月 1 日起至 2055年 12月 31日 止。

2、承包费共计:人民币__万元。

3、付款方式:一次性付清承包款。

三、承包土地的用途

承包农户可以用于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等,也可以用于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旅游观光等(含用途相关配套设施)。

四、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监督承包方依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义务: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承包方提供必要的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执行区、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承包方履行耕作义务,确保土地不撂荒;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义务: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珍惜土地资源,不得荒芜土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六、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七、承包双方当事人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发包方、承包方各执一份,一份报镇人民政府备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双方签章后立即生效。

发包方:(印章) 承包方:(印章)

主要负责人: 承包方代表:

篇3:荒地承包合同书

风险社会的理念席卷全球, 也被我国法学研究者所广泛借鉴, 然而作为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一词中“风险”所主要指向的领域[1], 环境法学对此却并未做出有效回应。

众所周知, 森林在涵养水源[2]、防风固沙、调节全球碳平衡[3]、保护陆地生物多样性[4]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相比于对现有林地的保护, 在面积广袤的宜林荒地上植树造林对整个生态系统无疑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我国现行法律对荒地造林并无详细规制, 而《森林法 (修改草稿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中, 对荒地造林的问题也只是一语带过, 这无疑与荒地造林之难度和重要程度不相匹配。

在这一背景下, 有着丰富荒地资源、独特地缘性特征、深厚习惯法渊源的少数民族地区, 对宜林荒地的承包经营进行变通规定, 不仅有着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和应对全国范围内环境危机的双重意义, 还可以为森林法的修改提供重要借鉴。

(一) 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及森林资源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 但土地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 , [5]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自然区域。[6]但是, 由于地质、降水量、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 这些地区的生境敏感性普遍较高, 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7]而民族地区更是有一半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森林覆盖率为4.02%[8], 宁夏为12.8%[9], 临夏回族自治州为10.59%[10], 西藏为11.91%[11]。这些数据显示, 近年来, 少数民族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仍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加大了其植被覆盖的难度:广西、云南等省区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 山多地少, 土层浅薄, 土壤极易流失, 自然状态下恢复Icm厚的土层需要400多年时间;[12]由于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 截至2009年底, 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07.12万hm2, 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4.34%;[13]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 西部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日益严重并逐年向南推移;[14]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由于风蚀、水蚀等因素的影响, 以及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的危害, 不仅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还存在着荒漠化土地面积广、类型多、治理难度大等问题;[15]在川西北地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0%;[16]

(二) 少数民族地区变通立法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行政区域,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一定范围的自主立法权, 可以对部分法律———包括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作出变通规定[17], 从而更为灵活地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对《森林法》进行变通规定的依据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 我国《宪法》第116条和《立法法》第66条第2款对民族地区变通立法的授权, 使得民族地区自治立法有了宪法层面的依据;第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8条第1款[18]围绕资源问题的具体规定, 对民族自治地区的环境变通立法起到了指导作用。第三, 《森林法》第48条[19]针对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特别授权, 进一步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森林立法变通权的实现。[20]

(三) 少数民族地区地缘深厚的环境保护习惯法基础

法律的起草应当以社会现实为依托, 最少不能轻忽社会现实而妄图用法律去改造乃至再造社会, [21]寄希望于人们积极作为去保护环境的法律更是如此。我国幅员辽阔, 对习惯法的考察和体现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但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过程中, 却可以充分体现对当地习惯及习惯法的重视和尊重。

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着源远流长的环境保护传统, 如鄂温克族崇拜敖包树, 每逢干旱之时便会祭祀它;云南的哈尼、傣、彝、白族有着神树崇拜的历史, 这些民族将村寨附近的一片树林赋予神秘色彩加以崇拜, 认为神林是神灵的家园, 保护神林可以消灾除难;壮族为保护神山的神圣性, 不允许上山砍伐、挖药和打猎;云南迪庆藏族为了盖房等需求而不得不砍树时, 必先跪地祈祷, 向神陈述不得不砍伐的理由;在西双版纳, 大量的动植物图腾也为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22]这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间习惯及习惯法文化, 使得民族地区荒地造林变通立法有着文化和传承上的可行性。

综上, 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荒地造林的变通立法, 既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面积广袤的荒地资源、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又可以为国家立法提供重要借鉴, 还可以有效缓解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危机。

二、现行宜林荒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

荒地是指那些除现有农地 (耕地) 、草场和林地之外, 具有大农业利用价值 (即适合农、林、牧、渔用地) 而尚未利用的土地。[23]本文中所称荒地主要是指适宜林木建设而尚未利用的荒地资源, 即宜林荒地,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宜林荒地承包经营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 我国对此尚无详细规制, 其法律规范内容主要见诸《物权法》、《森林法》等法律文件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规定。

(一) 宜林荒地承包经营期限过短

《物权法》第126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 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可见, 我国《物权法》并未对荒地的承包期限作出特别规定, 但是在荒地, 尤其是土壤较为贫瘠的少数民族地区荒山荒地上种植林木, 其难度和收益周期之长较特殊林木的种植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这些土地实行三十年至七十年的承包期限, 难以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利益。

当然, 我国《物权法》第126条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自动续包制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较短承包年限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自动续包与承包期限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范畴, 前者较后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而言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更少的保护———如若不然, 《物权法》为何对特殊林木的承包期限进行了例外规定?

概言之, 现有荒地承包期限的规定与荒地绿化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并不匹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众对荒山荒地进行植被覆盖的积极性。

(二) 国有林地、荒地使用权物权属性的缺失

按照《宪法》及《土地管理法》等规定, 森林、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为国家和集体所有, 其中, 由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林地、草地等, 被《物权法》第十一章第124条[24]赋予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用益物权的属性;而由国家所有且未交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用地, 则仅依据《物权法》第134条[25]获得了参照适用的地位。

根据物权法定的原则, 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以及公示方法由法律规定, 当事人不能自由创设物权的种类以及确定物权的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26,27]也就是说, 《物权法》规制了集体所有 (使用) 土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将其作为用益物权的一种, 赋予了其物权的效力;而对于国家所有、未交由集体使用土地上的承包行为却未进行物权法上的规制, 在这些土地的承包者并不能主张《物权法》上的承包经营权, 其权利仅具有债权性质, 承包者与发包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多依据双方的承包合同确定。[28]

对国有土地物权属性的探索绝非吹毛求疵, 而是法律体系协调以及承包者权利保护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不动产市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市场, 土地物权是最为重要的物权类型;而我国没有土地所有权市场, 只有土地使用权市场, 更突显了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要性。[29]国有林地 (包括宜林荒地) 用益物权属性的明晰, 是层出不穷的林改制度的法律依托, 在林地, 尤其是风险更大、周期更长的荒地承包中, 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三) 少数民族地区变通立法的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享有在森林资源保护上的变通立法权, 但遗憾的是, 绝大多数民族地区都没有及时行使变通或补充法律的权力, 使得这些授权条款形同虚设。目前, 各民族地区对《森林法》作出的变通规定只有三项:

其一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变通规定》, 该规定全文共十三条, 于1996年8月2日经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后实施, 这也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第一项有关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变通规定;其二是《隆林各族自治县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补充规定》, 该规定全文共十二条, 于2001年7月29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后施行;其三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补充规定》, 该规定全文共七条,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些民族自治地区的《森林法》变通、补充规定虽然已经存在, 但内容却并不丰富, 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变通规定》更是出台在《森林法》修改 (1998年4月29日) 以前, 其大部分内容或已被《森林法》所吸纳, 或已因时间关系不能有效指引当今的法律实践。

三、少数民族地区宜林荒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构

“地方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地方立法, 这是各国的共同经验。”[30]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各自的经济、环境特征, 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传统, 其环境保护亟待地方性立法进行调整。笔者对少数民族地区荒地造林变通立法有如下总体设想:

首先, 鉴于荒地造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地区对《森林法》进行变通规定时, 理应对其予以足够重视并进行单章规制。

其次, 鉴于这些地区自然因素的特殊性, 其荒地绿化工作应当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 由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勘测荒地地质、分析适种植物种类、制定生态功能规划等工作, 并予以公布、执行。

最后, 出于法制体系的一致性、法律理解和执行的便利性等维度的考量,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立法应当考虑以最小的变动, 获得最大的效益。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在对《森林法》进行变通规定时, 也应当建立在充分考虑我国现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并在“变通”过程中, 明晰所“变通”之处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衔接问题, 且尽量在法律用语上保持一致。

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缘性特征, 笔者谨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 充分发挥当地习惯法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从产生和适用来看, 民间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是特定地域和人群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中逐步形成的。地域和人群的特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的相对缓慢, 习惯法也因此具有相应的稳定性。[31]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域之间的隔阂在逐渐消失, 传统的宗教崇拜理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人口的流动也破坏了熟人社会———这一习惯法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一切的变化使得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森林面积更是经历了可怕的锐减时期。

所以, 制定法对习惯法的吸收与融合, 一方面有利于制定法立法目的的实现, 另一方面也是习惯法得以存续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 环境保护方面制定法对习惯法的融合,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

第一, 调查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内容及适用范围。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着护林、造林的习惯法传统, 例如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留下许多特别的“护林碑”, 把保护山林植被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确定下来;[32]再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 该寺建寺前周边生长的林木很少, 第一世嘉木样建寺后, 就下决心植树护林, 并规定寺院每个僧人每年须种三至五棵树, 该传统持续了两百余年, 到20世纪50年代已出现茂密的大面积森林。[33]

由于习惯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习惯, [34]表现形式又千差万别, 所以对习惯法的调查和整理是一项较为艰难的工作。但这一调查却又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梁教授所说:“无论中国今日之社会情态与当年的情形有多么不同, 法律依然是在社会之中, 国家制定之法的力量和生命最终来源于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活本身。”[35]

第二, 阐释图腾崇拜、宗教禁忌蕴含的科学原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图腾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种冲击也会给环境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 当科学知识影响神话崇拜之时, 也应当注重解释这些图腾、教义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哲学智慧。比如众多少数民族存在的山、树崇拜, 认为破坏寨子周围的神山会惹怒山神, 带来厄运。这一古老的文化蕴含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哲学思想, 如果破坏森林, 虽未必会惹怒山神, 但却会带来切实的环境恶果, 而这一恶果最终将由人类自身承担。

第三, 及时将习惯法上升为成文法。

地域隔阂的打破, 法治观念的推广, 动摇了习惯法存续的基础。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破坏森林以求经济利益。以西双版纳为例, 由于热带雨林气候很适宜橡胶的生长, 当地人不惜放火烧山, 毁林种胶;对于一些古树或者国家保护植物, 这些人不敢直接砍伐, 就在距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把树皮剥掉一圈, 让其慢慢枯死。[36]由于没有砍伐许可证, 大片原始森林被就地烧毁;甚至当地另一经济作物———可持续利用的“铁刀木”林也未能幸免, 乃至龙山林也被砍伐, 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37]

习惯法观念是民族意识的主要方面, [38]民族地区立法过程中吸取当地的习惯法观念, 一方面可以让制定法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应然效力和实然效力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传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体现为更高位阶的法律形式, 让国家强制力成为习惯法内在价值的保障之一。

(二) 明确宜林荒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及权利外延

如前所述, 宜林荒地的承包经营权属于“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范畴, 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外延上有一定的重叠———《物权法》第十一章并没有将国有且未交由农村集体使用的林地 (包括宜林荒地) 作为用益物权的客体。然笔者认为, 林地 (包括宜林荒地) 的所有权归属国家抑或是集体, 不应当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利益存在差别的缘由。尤其是在荒地的承包经营上———对荒地进行植被覆盖较对现有林地进行管理、经营有着更高的难度, 物权属性的缺失将在对抗、流转、抵押、担保等方面对荒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益形成制约。

因此, 少数民族地区变通立法应当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赋予国家所有的林地 (包括宜林荒地) 承包经营权以物权属性, 并考虑同《物权法》等其他法律规范的衔接问题, 采用《森林法 (修改草稿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第二十条的用语, 称为“林地承包经营权”, 适用《物权法》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规定, 允许公民对林地 (包括宜林荒地) 的承包经营权及其上所建林木的继承与转让。[39]

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荒地资源权属不清, 地方管理部门权责不明的问题, 荒地承包经营权人对荒地进行经营管理往往会与不同的行政部门打交道, 在此过程中, 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则不利于对经营权人利益的保护。所以, 笔者认为, 在明确“荒地权”用益物权的地位后, 还应当对其权利的外延进行明晰, 如规定荒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荒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许可的林木砍伐出售权、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的权利以及森林景观开发利用权等。只有这样, 才符合多用途开发利用森林的环境理念。

(三) 延长荒地承包年限并完善续包制度

1. 延长荒地承包年限

如前所述, 《物权法》在对特殊林种予以例外规定的同时, 并未赋予荒地异于普通林地的更长承包年限, 这一方面难以保障开发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开发者榨取性利用、开发荒地资源的理由[40]———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及宏观政策的变动性, 增加了开发者的投机心态, 使其缺乏足够的动因保护所开发的资源。[41]

我国坚持公有制并不意味着坚持公有权。[42]相反, 在物权理论如此发达的当下, 充分利用物权的不同层次,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放宽对用益物权的控制, 可以加大土地资源的市场性, 使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在宜林荒地的承包经营过程中, 土地的用途主要体现为森林建设, 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所以, 宜林荒地的承包经营急需以更长的承包期限, 来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利益, 以促进荒地植被覆盖行为的进行。

2. 完善续包制度

目前, 我国《物权法》虽已将征收补偿的主体扩大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43], 并规定:“前款规定的承包期届满, 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但是, 在土地承包期届满后, 国家有关规定的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意愿的改变、土地用途的变更等原因都会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无法继续承包。而《物权法》却没有对这些情形进行列举, 更没有对相应情形下的补偿措施予以详细规定。

“权利没有救济, 将成为一纸空文”, 笔者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立法应当对土地承包期限届满而不能继续承包的情形进行列举式规定, 并完善不同情形发生时相应的补偿措施, 例如:若是因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自身原因不能续包, 则国家或集体只需对林木价值进行补偿;而若是因国家或集体原因不能续包, 则需考虑更高的补偿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利益, 促进当地荒地绿化工作的开展。

(四) “绿色地租”理念的提出

森林资源自身具有的独特生态属性, 决定了林业物权与传统物权性质上的差异———前者兼有私权和公权的双重属性。[44]所以, 我们会对林木所有权人的处分行为作出限制, 要求其对林木的砍伐与出售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那么, 在我们基于森林资源的生态属性对林业物权人的使用及处分行为加以限制的同时, 是否也应基于同一理由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偿呢?

森林的价值远不止被砍伐出售 (或可能被砍伐出售) 的林木本身, 更在于其所具有的稳固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以及维系物种多样性、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等生态价值, 这一生态价值为我们整个国家, 甚至整个人类所享有。各国无不将森林的环境效能放在首位, 而将“提供林产品”作为其次要功能。[45]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而这一影响又往往不会在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中显现出来, 这样的“外部性”促使“公有地悲剧”的发生, “外部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环境问题最典型的表现。[46]若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将环境资源纳入到成本和收益的运算之中, 即使外部成本内部化。[47]“绿色地租”便是对荒地绿化、林木建设等植被覆盖行为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进而以其生态价值抵交部分土地使用费及其他税费的制度。

《隆林各族自治县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补充规定》第3条规定:“在自治县境内承包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的单位或个人, 从有收入时起, 三年内免征农林特产税。”该条规定可视为绿色地租理念的一种体现, 值得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变通立法时予以关注及借鉴。

(五) 建立健全指导、监管及审核评估制度

地表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降雨能量的削减、保水以及抗侵蚀等方面, 且与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密切相关。[48]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土壤侵蚀敏感性使得当地的林木规划问题极为重要, 而这些对土壤、地形以及林木种类的研究工作, 不可能完全交由荒地承包经营权人独立完成, 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与指导。

所以,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部门需要在承包工作开始前便完成对荒地地质、地形的勘测, 并对当地生态功能及适种林木种类进行分析, 制定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生态建设规划, 且形成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强制规定 (后者需体现在与荒地承包经营权人签订的承包合同中) , 适时公布, 以便承包人对拟承包土地进行自愿选择。对于荒地承包合同中含有林木种植规划条款的, 有关机关应在与承包人签订合同前, 对该条款进行重点提示与详细讲解, 以保障承包人的知情权与交易自由权。

与此同时, 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荒地的林木建设提供适时的指导意见, 并对林木的数量、面积及生长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估, 且将评估结果按一定的年度周期形成评估报告, 以保障荒地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逐步加强当地的生态功能规划, 从整体上管理林木的种植、承包与经营, 才能逐步实现从木材管理到森林管理的过渡, 才能建立完善的森林管理体系。[49]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荒地资源丰富, 且有着深厚的环境习惯法基础和一定程度的自主立法权。探究民族地区荒地造林变通立法, 即能应对环境危机, 又能为国家立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变通立法现状、环境习惯法基础以及生态环境特征, 对这些地区宜林荒地承包经营变通立法提出整体设想, 并提出了整合当地习惯法、延长荒地承包年限、完善续租与补偿制度、引入绿色地租概念、对荒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等具体的制度性建议。

篇4:荒地承包合同书

沈银、沈良父子共同耕种村集体所有的荒地5亩(未缴纳过承包费),2006年6月村委会决定将该荒地以招标的方式发包,村委会通知沈银父子可以参与竞标并享有优先承包权,沈银父子没有参加招标会,后村委会通过招标方式将该荒地承包给同村村民方九,并签订承包合同。但沈银父子认为该荒地其长期占有使用,拒绝退出,并继续耕种。2009年3月18日,方九诉至法院,要求沈银父子排除妨害、退出土地并赔偿损失。3月19日,方九撤回起诉。

虽然,本案以方九撤诉结案,但对方九能否行使物上请求权请求排除妨害、赔偿损失,存在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方九与村委会签订的荒地承包合同有效,但是村委会在发包时,沈银父子就占有、使用讼争荒地,村委会将存在权利瑕疵的荒地发包给方九,其负有排除妨害,将讼争土地交付给方九的义务。起诉前,方九并未实际占有讼争的荒地,因此,方九不能行使物上请求权,只能要求村委会履行交付义务。

第二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权利的取得以有效的承包合同为要件,合同成立即取得物权。方九基于与村委会的承包合同取得讼争荒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要求沈银父子退出土地并赔偿损失。

第三种观点认为,方九可以选择物上请求权,要求沈银父子退出土地、赔偿损失,也可以基于合同要求村委会履行交付义务,实现合同目的。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

承包经营权是承包人因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或者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或者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权利,属于用益物权,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这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创设取得的规定,指承包人与发包人通过订立承包经营合同而取得承包经营权,分为家庭承包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的承包,后者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的承包,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承包的,都应当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于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需以登记为取得要件。本案,方九与村委会订立承包合同取得讼争荒地的承包经营权,根据物权的排他性,其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请求排除妨害、赔偿损失。

虽然,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以登记为原则,以不登记为例外,而不以交付为取得要件。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不动产物权,占有标的物是其特征之一。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主要内容,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即必须将标的物的占有(直接占有)移转给用益物权人,由其在实体上支配标的物,否则,用益物权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承包人的权利之一就是占有承包的土地以及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与此相对应,交付上述标的物就是发包方的义务。本案,方九作为承包人,有权要求发包人(村委会)履行交付荒地义务。其可以基于承包合同向合同相对方主张权利。村委会作为讼争荒地的所有权人可以要求非法占有人退出土地,向承包人交付。

篇5:荒地承包合同

甲方:六塔乡大水坑村委会

乙方:韩红甫(六塔乡大水坑村民)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经营养殖项目,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本村民的经济收入,就畜禽养殖地发包与承包的有关事宜,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1.养殖用地面积:长x宽70米x20米;四至,东至;保顺地顶头;南至:培敬地边;西至大路;北至;善亮地边。

2.经营项目为养殖业,其中:各项费用有乙方负责:

3.承包年限为二十年,自2011年10月1日起,至2031年10月1日(阳历)止。

4.承包费每年每亩200元,共计人民币2x200x20=8000元。此款自签订合同起一次性付清。

5.承包期间一切管护设施费用及其他费用均归乙方负责。合同期满后,如再次发包乙方优先承包。

6.承包期内如改变用途,必须经甲方同意后乙方可以改变用途。

7.承包期内,国家征用土地其补偿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补偿。补偿款归乙方。

8.承包期间内国家永久性占地补偿款甲乙双方各占50%。

9.达成此协议后,双方签字即可生效,此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司法所各一份。

10.甲乙双方自觉履行本协议。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甲方(盖章及签字):六塔乡大水坑村民委员会

法人:

乙方(签字.按手印):

见证方::

篇6:荒地承包合同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发包方、承包方各执一份,一份报镇人民政府备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双方签章后立即生效。

发包方:(印章) 承包方:(印章)

主要负责人: 承包方代表: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荒地承包合同范文三

发包方(甲方):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承包方(乙方):

为加快我团发展壮大,完善土地依法承包,致富职工群众,甲、乙双方根据《合同法》经平等协商,签订本合同,甲乙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为乙方提供九连现已开发的荒地,承包期为6年。

2、甲方与乙方签订本合同时,甲方一次性收取乙方团六年的土地承包费每亩400元,团一定六年不变。(不含连队每年收取的连管费)

3、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住房,合同外的人甲方不提供住房。

4、甲方为乙方提供有偿的生产资料和服务,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5、甲方有权按照团生产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要求,督促、检查、指导、管理乙方的各项生产活动。

6、合同到期后,甲方将对该土地从新发包,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与甲方签定合同后,必须按甲方经营管理办法和规定,足额向甲方交纳生产自理金,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乙方在合同期内,必须按46团经营管理办法,与甲方签定当年的生产经营承包合同,农产品订单合同。如乙方不与甲方签定相关合同,甲方将视为乙方自动放弃该土地的承包权。甲方有权无偿收回乙方该土地的承包权。

3、乙方在承包期内,不得私自将该承包的土地进行买卖,流转。乙方承包的土地如要进行买卖、流转必须由乙方以书面的形式向甲方提出申请,必须在得到甲方的书面同意方可,否则,甲方视乙方违约,甲方有权取消乙方的承包权。

4、乙方在承包期内,不得改变土地种植作物。乙方需改变承包土地的种植作物,需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向甲方提出申请。经甲方书面审定同意方可。否则甲方视乙方违约,甲方有权无偿收回乙方的承包权,所造成的一切责任由乙方负全责。

5、乙方在承包期内,不得无故将所承包的土地撂荒,否则甲方将无偿收回承包的土地。

6、乙方在承包期内,必须自觉遵纪守法,自觉遵守46团和连队的各项管理制度。

7、乙方在承包期内子女上学,享受团职工子女同等待遇。

三、甲、乙双方商议的土地承包期: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四、乙方承包甲方连,地号亩。

五、乙方在承包期内,主栽作物为棉花,没有团领导批示不得改种其他作物,否则视为乙方违约。

六、本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和途径:如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任何一方可以向司法行政部门申请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行一份。

八、本合同由双方签字(盖章)起生效。

甲方: 乙方(承包方):

法人代表:

委托代理人:

年 月 日 年 月日

看过荒地承包合同的人还看了:

1.个人荒地承包合同范本

2.承包荒山合同范本

3.承包地合同范本

4.承包土地种植合同格式

5.最新土地承包合同范本

6.个人承包土地合同

7.承包田地合同模板

8.最新土地承包合同书

上一篇:安徽电建一公司淮南顾桥电厂项目部行政事务科2010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韦晓亮作文分析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