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申请的基本条件

2024-05-22

入党申请的基本条件(通用6篇)

篇1:入党申请的基本条件

入党基本知识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党,它与其他政党和社会团体有哪些区别,这是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19诞生起,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完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段话阐明了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入党基本知识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党的最终目标

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的表述。“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它概括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

入党基本知识三:申请入党的条件

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既是申请入党的条件,也是做一名共产党员的起码要求。

这句话有几层含义:第一、加入党组织必须年满十八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一个人到了十八周岁才算成年,才能有比较确定的政治判断力,以确立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终身志向。第二、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没有中国国籍的人不能加人中国共产党。第三、加入党组织必须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党章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作为申请入党的条件,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单个党员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是思想上、政治上高度一致的革命者的政治组织。党的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它包括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以及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党的章程,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处理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党纲党章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是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员承认党纲党章,是党在组织上一致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承认”,不仅是口头上的拥护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有实现党的纲领、执行党的章程的决心和行动,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第四、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是指共产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过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积极为党工作,是指党员有义务担负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并且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党组织要根据具体情况,给每个党员分配适当的工作,并进行检查和指导。每个党员都应当自觉接受并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决议是为完成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件事情,经过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党的代表会议或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全体党员必须贯彻执行的事项。党的决议代表党员的意志,必须贯彻执行。如果对党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但在行动上必须执行,不能采取各取所需和阳奉阴违的态度。如果每个党员可以自行其事,那么党的团结统一就会受到破坏,党就没有战斗力。所以,申请入党者愿意执行党的决议才能加入党的组织。不愿意执行党的决议的人就不能当党员。 第五、按期交纳党费。党员按期交纳党费,不仅是从经济上帮助党,更重要的是,按期交纳党费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表现,也是检验党员是否具有组织观念的一个标志。在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之后,应当自觉地按期交纳党费。如果党员不按规定交纳党费,应当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党费,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篇2:入党申请的基本条件

党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吸引群众最党走,并把那些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以壮大组织力量。但吸收是有条件的:一方面,党规定出一定标准作为吸收和发展党员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入党又完全是以自愿为基础的,不允许有任何的强迫性的成分。这表明既不是所有要求人党的人都可能人党,也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必须入党。因此,党章第一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步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年满十八岁的劳动者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这话表明三层意思:

1.规定自然年龄必须年满十八岁。为什么规定为十八岁呢?因为一个人到了十八周岁进入成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了一定的政治信仰、政治鉴别力,有了一生的志向。

2.规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必须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为什么这些成分的人才能申请加人党呢?这是根据党的性质而确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一性质表明,党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成员来自于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他们必须是劳动者,而不是剥削者,绝不允许剥削分子入党。反之,党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

3.规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必须是有中国国籍的公民。这也是根据党的性质而规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党,在确定自己的名称时,从一开始就把“中国”二字写入其中。这就表明它不是国际性的政党,特指为中国的政党。但是在建党初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党条件并不限制国籍,如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凡接受我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忠于党,不分性别国籍,经过一名党员介绍,均可成为我们的同志”。四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的规定:“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这种无国籍之分的入党条件,在当时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党在非执政时期.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必须吸收和发展一切同情和支持本党的同志,壮大组织力量。同时也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既然党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招募党员也不应有国籍之分吐随着许多共产党相继执政,党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代表性愈来愈强,这样党员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就愈来愈重要,这种责任的基础是公民责任。因此党员能否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要看他国籍的公民身份。国籍不分的现象,逐渐在各国党党章中删除。反之,十分强调外国籍的公民不能申请加入本党。

二、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并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这是党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党是不能接收的;如果党接收了这样的党员,对党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做到这一点,必须弄清以下几点:

1.党的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党的纲领,就像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反映了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上的成熟程度,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的。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党靠什么来凝聚全党的力量?靠什么吸引人民群众跟党走?靠的就是党的纲领。它包括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及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因此,承认不承认党的纲领便成为党接收党员的一个根本性条件。只有在承认党的纲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与党保持思想和行动的一致,也只有在承认党的纲领的基础上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

2.党章是处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最高行为规范。为什么要把承认党章与承认党的纲领作为相提并论的入党条件呢?因为它也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内矛盾,包括个人与组织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各种关系中的矛盾总是不断地出现的。协调关系以解决矛盾的基本准则就是党章。否则党就成为一盘散沙。党章的这种作用维系着党,保持和加强着党的组织优势,使党有旺盛的生命力。党员在思想上承认党章,是党在组织上和行动上一致的前提。如果思想上不承认党章的存在,党内矛盾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党就会从组织遭到破坏,甚至瓦解。因此,每个申请加入党的人,必须在入党前就明了承认党章并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是党抉择你是否能加人党的先决条件。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章,不是一种口头承诺,“承认”二字的含义,应当是思想和行动的一致,做到这一点,是申请入党的一个条件。

三、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往其中积极工作要求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是列宁建党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他同马尔托夫争论的一个焦点。列宁主张,所有的党员都应该参加党的一个组织,遵守纪律和接受教育;申请加入党的人,承认党纲.在物质方面帮助党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者,才能成为党员。马尔托夫认为,党是一种组织上不定型、很松散的东西。党员不一定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不必履行严格的入党手续,甚至自己就可以宣_布自已是党员,严格的组织性会把知识分子给吓跑。争论的实质关系到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是把党视为有组织的部队,因而党员必须服从党的纪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还是把党看做一种组织上不定型、允许自由出入的俱乐部,因而党员可以不服从党的纪雄。我们党接受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在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中把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明确地规定为党员的基本条件。我们党也始终认为,只有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才能夺取党的事业的胜利。每一个申请加入党的人都应当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党员为什么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为党积极工作,是指党员有义务承担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并竭心尽力地干好T作。党内的工作大致分为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两个部分。主要包括:参加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参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以及时事形势教育活动;参加党内组织的各种联系群众的工作,参加党员的发展工作;参加党组织分配的各种群众团体的工作和社会工作等。

为党“积极工作”,从理论上讲,它是入党后的行为,党员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和职责。但一天没有被发展为党员,也就没有这种义务。那么对非党员的积极分子来说,怎样把为党积极工作作为入党条件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呢?首先,要树立为党积极工作的意识。申请加入党是自愿行为,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一种政治上的追求,是思想支配下的一种行为。因此,有了这种志向的选择,就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党员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思想入党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为党工作的意识。其次,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这是说,党组织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其行“,尤其是一些群众性、公益性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判断入党后能否为党积极工作的前提。

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既是党对申请入党的同志提出的一个条件,也是党为保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保持战斗力的基础。 四、愿意执行党的决议 所谓党的决议,是指为完成党的总任务、总目标,针对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经过党的会议讨论通过的决定。党的决议是每一个党员都必须执行的。因此,凡申请加入党的同志,必须具备愿意执行党的决议的条件。

愿意执行党的决议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党的决议代表多数党员的意志,个人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这一原则表明,我们党在决定问题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办事。因此,任何党员必须坚决执行党的决议,而不能违背。在行动上自觉地贯彻党的决议,才称得上合格党员。另一方面,对党的决议允许有不同意见,并可以保留,但在行动上必须执行。对党的决议有分歧是正常现象,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一致,总是有不同观点的。我们党总是鼓励那些勇于提出不同的见、不同见识的同志,因为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对党的决议有不同意见,正确的态度是:一是可以保留.但不允许有任何诋毁党的决议的言行,而且在行动上要坚决执行;二足向上级组织反映不同意见,但只要党组织没有作出修正、更改、撤销决议的决定,仍要无条件地执行党的决议,不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党员不能自行其是,不能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上,更不能自以为是.只能维护党的团结,党才有力量。所以,申请加入党的同志,必须在入党前就应具有愿意执行党的决议的观念,不愿意或做不到执行党的决议的人是不能当党员的。 五、愿意按期交纳党费

为什么要把愿意按期交纳党费作为申请入党的一个条件呢?其意义有两点:

1.党费是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党是政治组织,它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只能从自己的党员生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货币(实物),作为开展活动的经费。如果党没有经费是无法开展活动的,诸如各种宣传舆论必有设备、器械.举办的党报党刊,以及电台等等;党员教育活动中购置的书籍和刊物费用等等.都需要支付大量的开支。因此,党员有义务向党提供党费i以保证党自。足够的经费开展活动。

2.党员按期交纳党费是关心党的事业的表现,也是党检验党员有组织观念的一个重要标志。党员必须关心和忠诚党的事业,不仅要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也要在物质上帮助党、支持党。在战争年代,许多党员在领到一点津贴时,首先想到的是交纳党费;有的党员在牺牲前想到的还是把自己的值钱遗物作为向党交纳的最后一次党费,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的组织观念。在建设时期,也有许多党员自愿多交党费,甚至有的在辞世前嘱托亲属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党。申请加入党的同志,应当充分理解按期交纳党费的重要意义,在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之后,要自觉地亲自按期按规定交纳党费。这是强调要主动交纳和按期交纳党费:应当承认,我们现在有些党员既不能做到主动交纳,也不能按期交纳,要么就是组织委员追着去收,要么就是嫌按月交太麻烦,索性一交就是半年一年。这些行为有损共产党员的形象,是不合格党员的表现々因此,申请加入党的同志必须懂得,党员不按规定交纳党费,要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甚至

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就被认定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可作出决定并报上级组织批准,予以除名。

篇3:人才成长的基本条件

(一)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维环境。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制度性质、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科技发展和国家的人才政策等等。一般来说, 进步的社会制度、昌盛的国势、开明的政治、安定的环境、发达的经济形势、正确的治国方略和人才政策, 适宜于人才辈出。

人们在国运昌盛、社会稳定、工作顺利的环境下更容易取得事业上和学术上的成就。据说, 英国剑桥大学在上世纪培养出来的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大多是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 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急剧转变时期, 也可以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涌现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就是明证。当然, 这里主要是民主的学术空气, 有一个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 孔、孟、荀、墨、韩、老、庄等诸子百家自由争鸣, 各展所长。同时, 士人可以自由流动, 择木而栖。

所谓社会小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地域与工作单位、行业与社团、社交与人际关系、学校与师生关系、家庭与亲属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朋友、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同事等, 无不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授业传道、诲人成长的学校, 更是人们迈向人生的最早起点。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 就在于它的传统效应和师承效应。一般来说, 名校都有一套优良的教育传统, 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 英国历史上有29位首相、50位诺贝尔奖得主毕业于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剑桥大学有700多年历史, 逐步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摇篮。俄国莫斯科大学培养了莱蒙托夫、冈察洛夫、别林斯基等杰出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评论家。著名大学不在大楼多, 而在于培养和聚集第一流的大师, 成为大师荟萃之地。名师出高徒。例如, 1972年以前, 美国9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一半以上 (48位) 曾在前辈获奖人手下当过学生、博士后研究员或低级合作者。正如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汉斯·克雷布斯所讲:“我毫不怀疑我之所以有这个幸运的机会, 得归功于我在科学生涯的关键阶段里有过一位杰出的老师。”

工作单位有时对人才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的单位压制人才、嫉妒人才, 有的单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一个人碰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好的单位领导人、好的单位同事, 应该是一种幸运, 就可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既得到使用又得到培养, 从而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反之, 如果碰到一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单位领导人和尔虞我诈的工作环境, 就很难促进人才成长, 而只会扼杀人才。

至于家庭对人的熏陶和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影响、道德风气和生活条件的作用来实现的。它对人的成长与未来成就有着巨大影响。许多资料显示, 有相当多的领袖人物、政治家、企业家、学者和科学家出身于中等和高级专业阶层家庭或所谓“世家”“书香门第”。据美国1901年到1972年精英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资料:最高法院法官的父亲职业中, 专业人员占54%, 经理或企业主占34%, 合计90%;企业领袖的父亲职业中, 专业人员占15%, 经理或企业家占57%, 合计72%;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亲职业中, 专业人员占54%, 经理或企业家占28%, 合计82% (其中4位中学教师、5位牧师、6位大学教授、11位医生、4位工程师、2位学院院长、2位律师、1位牙师、1位外交官、1位作家和1位艺术家) 。可见, 家庭这种社会群体对人们成长的重大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和错综复杂的, 它包括政治背景影响、经济状况影响、道德教化影响、职业影响和文化影响。一般来说, 家庭背景优越、和谐、和睦的家庭有利于人才的顺利成长, 当然也有“寒门出贵子”、逆境成才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和事业。毛泽东、鲁迅、朱德等都曾回忆过母亲对他们成长和成功的影响与教诲。青年歌手谭晶说得好:“我从不知道什么是一夜成名, 我的每一步都是妈妈的陪伴、自己努力的结果。”爱情和婚姻对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很大作用。它不但直接影响家庭生活, 还可以成为人们事业上的一种精神动力。美满的婚姻和爱情曾经给了许多杰出人物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生活、工作、奋斗与牺牲的勇气。马克思、居里夫妇的爱情生活就是一例。

人才的成长总会受到社会思维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群体中和群体间, 必然进行思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各层次主体之间的思维相对相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关系系统, 不断地提高人类思维质量, 这就是社会思维场。社会思维场主要由知识场、观念场和心理场三部分构成。社会知识场亦即社会信息场, “信息圈”实际上就是知识信息的气氛。知识信息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传递和交流。社会观念场是由人们思想观念的相对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群体观念场。在人类认识体系中, 往往要建立各种分析、论证和评价事物的观念模型即思维活动所遵循的普遍原理、规则。这种观念模型一旦形成为某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 就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起到指导、定向的作用, 制约着人们的思维线路和思维结果。社会观念场的表现形态主要有: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社会传统、社会舆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等。社会心理场即社会情意思维场是指人的群体感情、群体意志、群体动机等社会心理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总体倾向。

社会思维场对人才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人才成长需要群体内和群体间相互思维交流开放的思维环境, 需要遵循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闭关封锁的社会环境很难促进人才涌现。交流互补、争鸣互促、民主集中是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 也是提高人类社会思维质量和促进人才辈出社会环境形成的根本途径。我国南宋“鹅湖之会”就是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和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两派之间直接讲论为学之道的“讲会”, 他们通过书信来往, 对太极问题笔战争辩, 进行着学术争论和思维交流, 从而造就了朱熹 (理学) 、陆九渊 (心学) 这些著名学派代表人物, 也推进了我国哲学的发展。学术交流可以产生互补效应。维纳创立控制论直接得益于他与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二进制电子计算机创始人格罗、博变创始人冯·诺伊曼、人工智能奠基人迈克卡洛等人的相互启发和学术交流。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也需要开放交流, 才能推进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

其次, 社会观念对人才成长十分重要。社会观念包括社会风气、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社会观念可以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即社会思维场, 直接影响人才成长。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作风、党风、政风的建设, 开展过多次整风运动, 对于形成大公无私、公正廉洁的思想作风和社会观念起了重要作用。社会风气的形有赖于领导作风的楷模、传统习俗的改进、社会舆论的引导、政治思想的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没有自由民主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治环境, 没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社会氛围, 就很难使大批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风起潮涌。由俭入奢易, 由奢返俭难。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而坏的社会风气对人才的影响却是十分剧烈的。同时, 一些行动集体性强的社会群体 (部门、单位、行业……) 风气的好坏, 对于其取得成绩大小以致成功或失败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总之, 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思维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

人才的成长除了社会环境这个客观条件以外, 还需要有主观因素, 首先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歌德1828年就说过:“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 ……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他活82岁, 进行了60年左右的创作, 单是一部《浮士德》就用了58年。但是, 有的人才年纪轻轻就不幸去世了。我国唐代著名鬼才李贺仅活了27岁, 三国时的周瑜活了36岁。曹雪芹也是中年夭亡, 没能完成《红楼梦》的写作。《简爱》的作者夏洛蒂仅活了39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生活节奏非常紧张, 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 才能竭尽其全力于人世。美国苹果公司的卓越领导人乔布斯激情四射、创造力非凡, 曾表示:“我们一周工作七天, 每天18个小时, 虽然辛苦, 但却很有意思。”可惜这个伟大天才只活到56岁, 就退出了生命的跑道。可见, 健康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才个体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情意思维素质更是人们成才、成功的必备主观条件。情意思维素质主要讲人才的德性修养, 它包括情感和意志。热烈的情绪、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成才所必备的情感因素。情感思维是社会思维的基础, 它由情绪、情操、情趣等形式构成。情绪主要表现为心情、激情和热情等。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操是指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而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和操守, 如求知欲、爱国心、坚定性等。情趣就是兴趣、爱好, 它是形成人们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也是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坚强的意志。意志思维是带有更大自觉性的情意思维。它是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进行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 包括志向、毅力、勇气、信念、信仰等。一个人才个体的情操实际上不单是情感问题, 而且也包含有意志问题, 是情感思维和意志思维的统一。高尚的情操来源于自发的强烈情感和自觉的坚定信念。所以, 陶铸指出:“什么是情操?情就是感情, 在我们来说就是无产阶级感情、集体主义感情。操就是操守, 在我们看来, 就是革命的坚定性。”所谓革命坚定性首先就是指对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百折不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40年时间, 而恩格斯为《资本论》后两卷的完成则付出了毕生的劳动。一个人只有意志坚定, 才有可能成长为杰出人才。意志思维主要是志向和信念。“志不强者, 智不达。” (墨子) “士贵立志, 志不立则无成。” (孟子) 对于人才来说, 没有远大理想, 就难有伟大的创造和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 成功随着工作来, 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

古今中外,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 都是胸怀大志的人。成就的大小和志向、理想的高低是成正比例的。苏东坡就说过:“古之立大志者, 不唯有超世之材,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王守仁还讲:“志不立, 如无舵之舟, 无衔之马, 漂荡奔逸, 终亦何所底乎?”正是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 鼓舞、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 奋勇拼搏, 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业绩。

如果说志向是人们的一种意志目标, 那么信念就是人们从理想、目标出发的, 自以为确信不移的一种信心、依赖、信仰的强烈心理状态和意志行为。人的意志就集中体现在信念上。一个人信念的丧失, 也就等于丧失了意志。信念不但是理论到实践的中介, 也是意志的精髓和灵魂。无论是人才群体或个体的成长, 都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早就说过:“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具有这一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样一来, 不管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失利的情况, 不管会经历怎样困苦时刻, 相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这种信念, 就会使你产生无比勇气和非凡的坚毅精神。”信念作为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它既以某种世界观和理念体系为基础, 表现为自觉意识, 又以非理性的意志行为, 深存于潜意识之中。信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意志品质, 是以信仰为基础的。人的信念、信心、勇气和毅力, 往往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充分信仰。它作为一种人的精神支柱是强大的驱动力。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就不可能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甚至视死如归的行动, 也就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而且, 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 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 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

(三)

人才成长的另一个主观条件是智力因素。人才的智能结构是才 (能力) 、学 (知识) 、识 (见识) 、技 (技术) 的动态综合体。清代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说:“学如弓弩, 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 才能中鹄。”当代科学家王梓坤教授说:“才如斧刃, 学如斧背, 识是执斧的手。”人才的能力结构主要指人才个体的才能, 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体系结构。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指人才个体的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哲学知识等基础知识的体系结构。所以, 比尔·盖茨说:“大学一定要读完。”人才的技术结构主要指考察人才个体的技能, 包括读、说、写、作等基本技能的体系结构。人才的认识结构主要是指人才个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个人经验启迪等的智力因素的体系结构。智能结构合理与否, 不仅对人才个体而且对人才群体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人才群体都需要有合理、高效的智能结构, 以便产生能力互补、知识互补、认识互补、技能互补, 从而促进人才群体成长, 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人才互补是人才群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和搞哲学的索洛文及搞数学的哈比希三人曾组成所谓“奥林比亚科学院”, 虽然学科专业不同, 却能相得益彰。可见, 无论人才个体还是群体都受智能结构的影响。

人的智识能力即智力, 属于人的认知思维范畴, 它包括诸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智力、智商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也是人生成就和人才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孙子》中有“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的说法。杜牧对五德进行注释时强调“兵家者流, 用智为先”。并说:“楚申包胥使于越, 越王勾践将伐吴, 问战焉, 夫战智为始, 仁次之, 勇次之。”可见领导者必须重视智的因素。智仁勇, 智为先, 智为始。人才的成就不单靠先天的天赋聪明, 也不完全靠知识、技能的掌握, 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往往是想象力、见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才成长必备的思维素质。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但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严格来说,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应该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性人才。钱学森曾指出:“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 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他认为,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 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 其中形象思维是关键。从脑生理学上讲, 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包括词语、概念等, 而右脑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包括表象、想象等, 只有二者协调互补, 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人脑的思维能力是十分巨大的, 据说人的大脑资源还有95%没有得到开发。任何人才要取得成就, 都必须同时利用和开发大脑两半球特别是右脑半球的思维功能, 努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马克思、爱因斯坦正是由于左右脑共同的优势加上客观环境、机遇和主观努力才使他们有了伟大的创造。比如, 爱因斯坦就不仅有高超的数学才能, 而且音乐造诣也很高, 能拉一手出色的小提琴。总之, 拥有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智识能力, 是人才取得成就不可缺失的主观条件。乔布斯成功之道就在于他直觉与想象力齐飞:人文与科学结合、艺术性与技术联系、融合创造力与技术, 坚持真正的创新准则。

(四)

人才的成长, 除了受环境因素、情志因素和智能因素的影响以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机遇。

人们常说:“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这里所说的“天”“机”“时”就是天时, 也就是“机遇”。所以, 机遇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天命”“时运”“机缘”等。机遇是包含着某种必然性的偶然性,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交叉点。机遇有的人能碰上, 有的人碰不上, 有的人碰上了能抓住, 有的人碰上了抓不住。处在同样客观环境中的人们, 可能具有同样高的情商和智商, 都很努力, 却不一定都在事业上获得同样的成功。这就有个机遇问题即“赶点”的问题。有的人干事, 每次正好赶在点上, 而另一些人则总是“差半拍”, 赶不上点。如果说, “智力”的本质是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那么把握机遇则是恰巧能适时反映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拿破仑说, 无论从事何事, 2/3应预先计划, 1/3由机会决定。海归博士陈章良说得好:“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我觉得不在出国与否, 而在于是否有一种拼搏的精神。同时, 把握住机遇, 你就能成功。”但是, 机遇不能从天降, 需要人主观努力去争取, 要靠人去及时把握、抓住。《孙子·计》篇强调:“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决策是“智”和“情”的统一。因此,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认知思维和情意思维结合起来, 善于适时作出决断。决断的关键在于不失时机, 抓住机遇、机会。日本经营家土光敏夫说过:“决断就是要不失时机。”所以, 在人才成长过程中, 机遇、机会虽然重要, 但主要还是要靠人的谋算。谋算好了, 就能不失时机, 谋算不好, 即使机遇来了, 也会错过。俗话说:“该断不断, 必有后患”, 该断不断, 就是失策。失策就等于失机。“时势造英雄”, “时势”就是客观时机, 任何人才的成功都离不开时势。所以机遇是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客观要素。当然, 不能把机遇简单地归结为“命运”。人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创造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 不失时机地做出正确决断, 以确保事业的成功。

篇4:高效校本教研的基本条件

一、研究前移

从目前各校教研活动的形式来看,虽然也不乏创新形式,但听课后评课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式,多数学校基本上处于若无听课、评课便无其他教研活动而言的状态,至于重开课后的专家评课而轻开课前的集体磨课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而评课,不论专家参加与否,除了部分执教者受益外,多数是难以激发每一个参评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能不一言堂已经是很不错了,而且很多评课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没有规范的研讨程序,没有浓厚的研讨氛围,很多学校评课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而大凡通过公开课成长起来的教师也十分清楚,自己的成功得益的主要不是开课后的评课而在于开课前的磨课,但就磨课而言也有个体磨课与集体磨课之分、简单磨课与系统磨课之别、随意磨课与规范磨课之异,仅仅只是个体磨课、简单磨课、随意磨课,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校本教研,既然是校本教研当然应该是集体研讨、系统研究、规范探讨的活动,因此,高效的教研需要有研讨前移、团队协作、集体备课的环节,而普通的上课、听课、评课是无法取得教研高效的。

二、课题引领

一说到课题,大家总认为那是专家研究的问题,非等闲之辈能及,其实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课题,只有将有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来做,我们的校本教研才不至于散沙一盘。当前各校的教研活动普遍缺乏明确而系列化的主题,活动的随意性、无序性、松散性较强。其原因在于,一是教研组长学期之初缺乏一个通盘的计划,二是活动赖以开展的载体仅局限于听课评课,三是研讨没有任务驱动且引人入胜的程序。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研讨活动没有核心问题,或者说缺乏主题。唯有明确的主题并能系列化地加以研讨,才能使教研高效。系列化的主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题,因此,要想教研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应该是围绕某个课题,开展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写出教学论文、写出教学案例、写出教学设计。不过,有明确的主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某次教研活动的实效,但可能难以保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实效,为此就必须将某一主题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问题,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分配给若干教师,然后大家进行系列化的协作性分阶段研讨,这样才能使教研高效。

三、生本理念

高效课堂与高效教研虽无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唯有贯彻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而生本课堂的实现需要生本教研的推进。当前的许多教研活动,其天生就是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而开展的,本质上都是关注教师授课技巧的师本教研,因此研讨时基本上都是撇开学生的学习而空谈教师的课堂表演才能,虽然在研讨中也会谈及学生的问题,但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围绕着对教师的设计水平与表演能力的评判而展开的,那么这样的教研即便最有效,也无非是助长了教师们对自身表演如何更能投听课教师所好的本领。而我们的教学研讨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研讨活动就应该多为学生着想,设计一些围绕“学生怎么学”的研讨主题与形式。比如,听课时多做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记录,多搞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多听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的故事叙述,将校本教研的方向彻底从研“教”转到研“学”方面来。这样,我们的教研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四、载体保障

任何活动的开展总需要相应的载体与平台,要让教研活动高效,必须将教研活动与学习活动、展示活动等密切结合,学校要有供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各种载体,如文化早餐、名师讲堂、微格课堂等。同时各种载体与平台还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具体的实施方案,否则也会流于形式。像文化早餐,由教育处负责编辑哲理短文、教学理念、前沿信息、教育叙事、优美散文等,印发到每个教师,每次控制在一页之内,保证教师能在去餐厅的路上轻松读完,让文化早餐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再如倡导微格教研,在全体教师中实施“后视镜”“放大镜”“显微镜”三个工程,帮助教师从细微处着手,重视反思、拓展思维、深入研究,关注学习生态,打造精品课堂,提升教学能力。诚然,当前开展教研的载体与平台很多,各校在选择与建立时必须切合本校的实际,要能吸引教师、留住教师、促进教师,时刻能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励教师的参与,提升教师的品质,切不可让这些载体与平台成为鸡肋、镣铐、秀台。

五、文化打造

一所学校的教研组如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也不注重自己的文化打造,自然就不可能有其特有的教研风格、教研风采、教研风气,就不可能取得高效的教研。如果一个教研团队通过文化打造,能达到职业心态的改变即从抬高自己转为欣赏别人,达到竞争方式的改变即从个体劳动转为团队合作,达到思维模式的改变即从谋生手段转为生命状态,那么可以说其教研工作真正进入了一种境界。当然文化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是需要学校对教研文化的建设有个总体的、为全体教师所认同的设想与规划,要有若干年分阶段的实施方案,因为文化是需要长年积淀的。其次是需要教研工作的负责人有较强的执行力,有些学校的教研组长隔三差五在调整,有些学校的教研组长根本不具有统帅能力,有些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经常受到冲击而取消,诸如此类的情形,是绝不可能打造起先进的教研文化的。再次是需要全体教研成员的理念统一、通力协作,如果全体成员各自为政、如同散沙,如果全体成员意见分歧、行动独立,如果全体成员互不往来、各自封闭,是不可能产生高效教研的。

六、成果提炼

任何工作我们不能只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结果,而且许多工作必须首先考虑结果,有结果意识才会有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事实上,我们学校中的很多工作之所以没有实效或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就在于事先没有目标的设定,没有结果的预测,试想几个学期几个学年下去,我们的教研工作徒劳无功、一无所获,大家还有什么干劲、勇气和信心再继续呢?因此,一个教研团队如果不注意教研成果的提炼,也没有显性的教研成果,这无论如何是算不上高效教研的。比如,没有丰硕的理论成果,发表的论文、撰写的案例、设计的课程几乎没有;再比如,没有突出的教学业绩,教师的教学比武成绩平平,学生的考试竞赛成绩也平平;又比如,没有名牌的团队骨干,团队中的成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这样的团队自然不可能呈现高效教研的状态。既然如此,那么学校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强教研档案的整理,加强教研成果的展示,加强教研经验的推广,让教研工作后续效应最大化。

总之,各所学校能积极探索各种校本教研的模式,当然很好,但如果在上述六个方面还相对缺乏,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这种模式已经成熟了,也不能说明这种模式是高效的。

篇5:日本申请留学的基本条件介绍

去语言类学校:

1、学历:满正规教育以上(三校生基本上可以,但个别学校不招三校生)。

2、年龄:毕业5年以内(部分学校可能要求毕业1-2年以内)。

3、日语基础:在报名截止前至少要学过150-200学时以上的日语,并出具日语学校的学时证明。如有日语能力考试等级证书更佳。

4、经济担保:最好是学生的父母做担保人。

a、担保人名义下有300万日元或22万左右人民币的存款,并能说明存款的来源。

b、担保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由工作单位出具在职证明、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收入情况最好能达到年收入10万人民币以上,可以是父母两人的合计收入)。

c、担保人名义下近3年内的存款情况(通过存折、存单、记名债券等体现),如能提供房产、股权、汽车等相应体现经济实力的证明更好。

5、最好没有申请赴日留学被拒签的经历(学校一般不接受曾经被拒签过的学生)。

6、有别科的大学中,有部分学校需要申请人有在日本的联络人(能帮助学生做安排住宿、代表学生与学校进行沟通等事宜)。

去大学或短期大学:

1、除以上去语言类学校的要求以外,对学生的日语要求是日语能力2级以上水平。根据学校情况有的要求学生达到日语能力1级水平。

篇6:贷款基本申请条件

1.具有中国国籍《不含港澳台居民》

2.年龄在21-55周岁

3.在申请城市生活,在现单位工作满6个月,4.月收入满2000元。

5.有信用记录并且良好《信用记录指申请过信用卡或者其他货款如房货车货等》

6.上班所在公司要注册满一年,个体经营营业执照要满一年。

适应人群

1.上班族;在符合平安易货险基本投保条件下,有工资收入能够通过自己的名下银行卡流水账单体现,同时在现单位在职且稳定工作,离职风险低的上班受薪人士。例如;公务员,医生,教师,企业员工,工厂职工,都需要公司出具相应工作收入证明。

2.私营业主:在符合平安易贷险基本投保条件下,以自己为企业法人,个人商户负责人的身份贷款,个人收入,公司业绩都可以通过银行卡流水账单体现的人士。

上一篇:再生产组织计划模型及影子价格分析下一篇:前后鼻音训练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