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04-26

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通用6篇)

篇1: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昌吉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昌吉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昌吉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市产业密集带上,全市土地总面积8215Km2,折合1232.2万亩,其中山区面积501.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7%;平原面积400.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2.5%,沙漠面积330.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6.8%。昌吉市市区位于乌鲁木齐以西,东距乌市中心35Km,西距石河子市118Km,北距五家渠市28Km,312国道从市区穿过承担了部分城市道路的功能,乌奎高速公路、北疆铁路从城市南缘经过,使得我市成为北疆各地通往乌市的交通要塞。

在2003年修编的《昌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将我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副中心、卫星城市;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基地。昌吉市现状建成区面积为30.4Km2,28万人;规划2010年建成区面积为36.8 Km2,35万人;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42 Km2,45万人的中等城市。市区整个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度10.6‟。

城市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东优、西扩、南进、北调。东优:优化东部区域的用地结构,调整城市入口区域的景观形象;西扩:城市远期发展方向为向西;南进:近期内,城市的发展轴沿世纪大道、北京路向城市南部区域推进;北调:现状城市北部区域为城市旧城区,规划期内需要对用地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规划构思:

四条城市产业发展带

城市住宅产业发展带:发展服务全市、全州,吸引部分乌鲁木齐客流,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不同类别的住宅。

城市教育产业发展带: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分校的形式吸收乌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

城市工业产业发展带:主要发展低污染,节水型的制造业,吸纳乌鲁木齐市的中低端产业扩散以及各地希望进入乌市都市圈的相关企业。

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带:利用地缘、土地和交通优势,发展以仓储业、运输为主体的物流业,争取成为面向天北经济带和第二欧亚大陆桥的物流基地。

六个城市活力中心:

旧城商业中心:集中了现状建成区的商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新城行政中心:位于城市综合功能片区的西部,安排为城市新的行政商业中心,带动城市功能片区向西拓展。

新城文化中心:位于城市两大功能片区的结合部,围绕绿核,安排城市的文化、体育、娱乐中心,服务整个城市。

新城教育中心:位于城市产业功能片区的西部。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设置为科技教育园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新城创业中心:位于城市产业功能片区的东部,工业园区管理中心,产业孵化器。

物流中心:结合三工镇和火车站建设服务物流企业的设施。

路网结构:城市路网以312国道市区段、石河子路、吐鲁番路、世纪大道、北京路、中山路“三横三纵”为骨架,结合现状采用不规划的方格网结构,并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建立两个城市交通环:内环为市区内交通性环路,联系各功能区;外环为公路网,起分流过境车辆入城的作用。

居住用地规划:现状城市居住用地1038公顷,占城市总用地38.85%。城市住宅建设多以低、多层为主。在总体规划中,居住区围绕城市中心布局,形成三个新居住区。

居住区一:位于新城北区,以多层高中档住宅为主。

居住区二:位于城市中部,塔城路以北,312国道市区段以南,北京路以西,世纪大道以东。

居住区三:位于塔城路以南,吐鲁番路以北,中山路以东,北京路以西。

规划居住用地共1248.15公顷。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市区内现状有工业用地544.1公顷,各类仓储用地150.9公顷;至2020年,城市市区中规划各类工业用地372.96公顷;规划各类仓储用地61.82公顷。

给水工程规划:昌吉市现有水厂一座,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运行管理,抽取地下水作为水源;新建中的第二水厂也是以地下水为水源。远期规划拟建三水厂。

排水工程规划:昌吉市现有污水处理厂两座,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目前日处理仅3万吨,该污水处理厂经扩建后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到15万吨。排水管网已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片区,总长达47.3公里。远期规划新建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第三污水处理厂。

供电工程规划:昌吉市区现有110kv变电站两座,近期新建昌吉北郊110kv变电站,以满足城区经济发展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电信工程规划:昌吉市现话机总数约为10万部,交换机容量为15万门,规划增设六个电信模块局,两个移动通信局,两个有线电视分中心。

供热工程规划:昌吉市现需纳入集中供热范围的建筑面积约883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规划到2020年城市规划集中供热面积3699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

燃气工程规划:现有气门站,规划远期新建一座门站,主管网工作压力设定值0.3Mpa。现昌吉市天然气为主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

城市文化

近年来,昌吉市连续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因此,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添城市文化内涵显得尤为迫切。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昌吉市重点抓了四项基础工程:一是注重挖掘历史文化;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三是繁荣和发展各类文化艺术;四是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清代粮仓位于昌吉市宁边古城东南角,总建筑面积约为650平方米。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粮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开始为清兵屯积粮草,解放后又为解放军存放军粮,为保卫祖国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1987年,清代粮仓作为宁边古城的一部分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该建筑系土木结构,留存的粮仓已基本成为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2006年和2007年,昌吉市连续两年对清代粮仓进行了落架维修和对粮仓的二期文物本体进行了修缮,同时加快了布展进程。

2007年,昌吉市将清代粮仓和三十里大墩烽火台成功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07年,昌吉市抽调专人深入各乡镇、办事处扎实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将回族饮食文化、哈萨克骨雕、昌吉社火、新疆曲子等8个项目向自治州进行了申报。目前,已建立市级目录33项。

文化阵地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昌吉市十分注重文化阵地建设。2002年,昌吉市建成了总面积为4591平方米的市文化中心,将市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文物保护管理所融为一体,解决了昌吉市多年来没有文化活动阵地和办公场所的问题。

回民文化是昌吉市众多民族文化的首要特征,为进一步将回民文化发扬光大,2008年,昌吉市在市人民公园东南方向建设一条占地面积为48.8亩回民风情街。建成后的回民风情街集观光、游览、购物、美食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回族风情。同时,在今后的几年中,昌吉市还将加快市文体公园、恐龙博物馆、游泳馆、体育馆等一批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昌吉市以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为主线,形成了多样化的文艺风格。

一是节日文化隆重热烈。坚持在节庆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如:每年的迎春文艺晚会、正月十五的社火秧歌大赛、“六一”的少儿文艺演出、“七一”建党节的专场演出、国庆节的书画摄影展等,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在群众文化普及中,重点突出了民族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昌吉市组建了“花儿”艺术团;阿什里乡、庙尔沟乡分别成立了“达尔汗文工团”和“海纳尔业余艺术团”;阿什里乡首创的乡歌《昌吉的拌面拉条子》等享誉疆内外,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特色文化有声有色。自2002年以来,昌吉市每年夏季5月至10月在亚心广场、吉瑞祥时代广场等组织开展“彩色周末”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由最初城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参与扩大到村组、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在形式上以歌舞、演唱、小品、戏曲等为主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累计举办广场文化活动749场(次)。连续五年被自治区评为“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先进市。

三是社区文化蓬勃开展。以“文体四进社区”为载体,以群众活动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参与为主体,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采。目前,全市有秦腔、新疆曲子等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团队达812支,在文体团队的带动下,各社区的文体活动常年开展得红红火火。目前,昌吉市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农村文化等,成为各族群众强大的精神支撑。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昌吉市文化市场得到培育和规范有序发展。目前,全市有文体经营场所1023家,其中网吧119家,棋牌室242家、歌舞娱乐场所78家、电子游戏厅93家、书刊摊点67家、台球厅、保龄球馆等其他场所93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约产值逾5000万元。形成了以娱乐、音像、互联网服务场所、图书期刊、棋牌室、歌舞厅等多门类的文化体育市场,并由城市向农村辐射,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2003年以来,昌吉市先后获得“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化建设先进市”等多项荣誉。

目前,清代粮仓现已征集农耕民俗文物大小50余件;市文体公园、恐龙博物馆等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以“观音故里”为主的佛教文化也正在发掘之中。此外,今后五年,昌吉市还将陆续新建少儿图书馆、新区大型文化广场、新区文化会展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场所,不断加大对优秀创作剧目的奖励,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回族花儿与昌吉文明 作者:新疆昌吉市文明办主任:马生辉(女,回族)

新疆著名花儿歌手、昌吉市政协委员、昌吉市文化馆 寇红(女,回族)

走进昌吉,你可以随时随地听到“回族花儿”演唱的歌声和韵律,车载音响,人们聚会、婚庆宴席、晨练广场、校园课间„„处处都洋溢着“花儿”的情思。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的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

沙枣树上雀娃子叫喳喳,贵客进门忙阿妈。

相互说声赛俩目,请到炕上桌桌摆哈。

红枣桂园散着清香,茶叶枸杞子泡出了花。

冰糖葡萄透着清凉,热气腾腾请你喝吧。

唉嗨哟,朋友啊,热气腾腾请你喝吧。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的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

沙锅里的开水呀哗啦啦,泡透阿妈的盖碗茶。

阿妈的情意溶在茶里,百年风味难忘哈。

红花种子一颗心,淳朴厚道人人夸。

细细品呀慢慢尝,热气腾腾清你喝吧。

唉嗨哟,朋友啊,热气腾腾请你喝吧。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的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

一、什么叫“花儿”?“花儿”的起源及昌吉“花儿”的流传

“花儿”之所以被称为“花儿”,是与人们的爱情生活紧密相关。生活在西北高原的青年男女,他们经常用山歌来作为表达情意的手段,向对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在山歌中,男方亲昵地称女方为“花儿”,女方亦亲热地称男方为“少年”。于是,这种用来称呼情人的名词,就变成这种山歌的名称了。与“花儿”相对的词是“少年”。这是两个富有诗意的名称,他们也反应出了“花儿”这种民族在内容上的基本特点。

从“花儿”的名称和民间广为流传的“花儿”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事实来看,这种民歌大抵是最先由民间情歌开始,而后来才渐渐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生活内容的。所以,我们可以认定,“花儿”的内容,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绝大部分都是倾诉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的。这些情歌是传统“花儿”的最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儿的曲调叫着“令”“令”一般因歌唱时所加衬语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常见的“令”有“洮州令”、“莲花令”、“河州令”、青海大令、撒拉令等。由于花儿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模仿性较强。演唱者的习惯加以变换,所以有的花儿出现变型,这也是很自然很有地方特色的事。

回族人民性格粗犷、豪放、喜欢在山野之间即兴高歌,创造了“花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流传在大山里和广阔的大地上。花儿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回族民歌,是回族民间文艺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为回族人民所珍爱,也为其他兄弟民族所喜欢。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许多民族的歌手都会唱“回族花儿”。

“花儿”的故乡在甘肃临夏、洮岷等地区。明清之际,大批回族人被迫从内地向西北边疆迁徙,到解放前的几百年间,内地回民又有几次大的西迁活动。昌吉回族主要是前清时期至今逐渐从西北各地传播到滨湖河畔,并且生了芽,开了花。昌吉花儿的演唱者,大多是清代渭南、河湟各省区迁徙来的。他们与关内各地回民交往密切,因此不同类型的回族花儿在昌吉互相流传。于是这朵鲜花的种子又有了后裔。据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苗圃一村70多岁回族妇女马永兰介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来了一批自流来昌人员与她们的在村上劳动时就兴对唱“花儿”:

一对(儿)黄牛犁地(呢),回头(儿)上鞭梢子绕(呢),想起了尕妹子回去(呢),心里刀子(嘛)绞(呢)。

„„„„

东山(呢)打一个梅花鹿,西山(呢)打一个野孤;

你回去给你的姐姐说,我想给你当一个姐夫呢!

从以上这些花儿的内容看,大都歌唱了普通男女青年纯沽的爱情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抒发了对昌古这片热土的爱恋之情,外来人员和本土居民一样深深眷恋着昌吉。

“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其风格、结构形式和唱法也不大相同。大致说来,可分为两派:仪式以临夏地区“花儿”为代表的临夏花儿,仪式以临潭(即洮州)、岷县地区“花儿”为代表的洮泯花儿。除此之外,还有河州(也叫河湟)、青海、东乡、保安等类型。昌吉回族花儿主要为河湟花儿类型。

新中国成立后,受尽苦难的回族人民翻身得解放,花儿的内容与时俱进,它几乎完全由情歌翻转过来,变成了对新社会新生活的颂歌,人们用花儿的形式来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各项政策和自己的幸福生活。表达他们对新社会的热爱,表达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在建设家乡、奔向未来的昂扬斗志和喜悦心情;歌唱社会日新月异,各方面的巨大变化,表达人们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和新的向往。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富于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生活,勤于耕耘和劳作,勇于探索和开发,善于学习和创造,从而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花儿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新生活、新思想、新风貌的画卷。

“山花开不败,心花万年香”。在滨湖河畔的昌吉旅行,人们会经常听到这么一句深情的话。心花,就是从心里绽放的花,指的就是本地一种声调高亢悠扬,情感深沉凝重的山歌—昌吉回族花儿。

二、“昌吉花儿”演唱传承昌吉文明与发展

好不过五月的夏晴天,黄花儿开给在路边,不走大道(者)走地边,一心要听上个“少年”。

“花儿”本是心上话

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儿拿来头割下,不死了还是这个唱法。

生活在昌吉的回族人,不论是大姑娘,小媳妇,老奶奶,还是体格强壮的小伙子,头戴白帽的花甲老爷爷,光着屁股的稚齿小儿,他们都对“花儿”有一种特别的钟情。在丰收的季节,在喜庆的日子里,在广阔的田野,凝聚这一个民族的精神,唤起了回族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向往。在一曲曲雄浑深沉的花儿声中表现出来的是回族粗矿、豪放、刚烈、坚韧的性格,是赤裸裸的爱,火辣辣的情,是水一样的柔情,奔放不羁的个性,是兴兴衰衰的人生,倾吐不尽的人生况味。犹如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中有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全部感情,是心灵的呐喊,灵魂的颤抖,是从歌者的心中流出的一条感情的河,也是昌吉回族人从心灵深处涌来的生命之歌。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昌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从“昌吉花儿”中人们深刻体会到、品味到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就想品味“花儿”一样品位享受人生。昌吉市二六工镇是全国回民聚集的乡镇、回民族人口占全镇80%以上,《二六工是个百花园》这首创作歌曲就生动的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点:

哎,天山脚下的二六工呀,就是我的家,不少人们都知道这是花儿的家

白布的尕汗褂,青色的尕夹夹,唱花儿迎来金凤凰这是回民文化。

„„„„

哎,北边高速路呀,南边铁路线,我的故乡二六工是个百花园,蜜蜂彩蝶花中笑迎来旅游潮,农家乐的特色饭赛过了麦当劳。

„„„„

哎,棉花堆成了山呀,番茄国外拉,鸸鹋马鹿特色养殖是个金疙瘩,沼气进万家呀庭园搞绿化,各族儿女手拉手奔向现代化。

„„„„

哎,新房一排排呀,幸福大道铺到家,自来水通到了锅台上阿妈笑哈哈,旧貌换新颜美名传天下,远程教育到农家致富离不开它

„„„„

哎,政策就是好呀,感谢党中央,把好事落到了农民的心坎上,父老乡亲们乐呵呵生活奔小康,欢迎八方的朋友们来做客观光。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花儿本是心中的情,唱不出它,心里就像猫抓„„„„

是啊,在“昌吉花儿”的家园中,我们的艺术家们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古老的花儿艺术延续,新的花儿歌曲创作诞生,盛世年华中的社会经济发展使“昌吉

花儿”又注入了新生和活力。

上去者高呀山,哎呀望呀平川呦,哎呀平川里,哎呀有一朵红牡丹呀。

有心者摘呀花,哎呀没怕远呦,哎呀来摘红牡丹呀。

红牡丹开花红艳艳,红艳艳呀,滨湖河两岸春满园,清清的河水映蓝天,花儿废除了我们心坎坎,哎呦,哎嗨哎嗨呦,红牡丹开花红艳艳,滨湖河两岸春满园,阿哥阿妹心相连呀,双手呀开出幸呀嘛幸福泉呀。

红牡丹开花红艳艳,红艳艳呀,尕妹妹呀摘花喜呀嘛喜笑颜呀,一颗牡丹一颗心,一颗心呀,要送给阿哥呀,哎嗨哎嗨呦,阿哥阿妹心相连,携手并肩建家园,致富的路上大步走呀,幸福的日子万万年呀,万万年呦。

新疆昌吉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比例较大,“花儿”文化因此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土壤。近几年,为了使“花儿”这枝“文艺”大观园中的奇葩开放得更加光彩夺目,昌吉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筹建填补新疆空白的“花儿艺术团”。2007年,昌吉市通过面向全疆公开招聘、组建了“花儿”艺术团,为了打造全国一流“花儿”艺术,还从焉耆回族自治县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请来了两位颇有造诣的“花儿”歌手,为了弘扬“花儿”确保“昌吉花儿”后继有人,从2006年开始,昌吉市二六工镇正式成立了花儿培训班,打造“全疆回族花儿特色第一镇”,挖掘回族花儿艺术,搜集民间艺人,整理回民文化故事,传奇人物资料及工艺美术、“花儿”词曲,民族服饰,传说舞蹈等回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昌吉市一小成立了“少年花儿培训基地”,由著名的回族花儿歌手寇红担任教员培训;昌吉市文明委、宣传部、文体局推出了“花儿”体操供市民在广场操练;以首府城市昌吉市为主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特色城市品牌处处展现—昌吉回民风情街的打造就是要把昌吉市的民族文化用建筑写进历史,写进这个城市的记忆。回民风情街的设计是结合了中国地域特色与中亚地区民族建筑风格来定位的。回民小吃街建成营业,并被认定为全国首家“中华回民小吃名街”和全疆首家餐饮实训基地。从2007年至今,昌吉市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回民美食文化节,挖掘产生了一大批回族饮食特色产品和回民饮食文化作品,走进昌吉不仅能品味回民特色小吃和民族传统大餐,更能领略回民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如果说现代文化元素是昌吉市的特色,那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昌吉市的魂。马良骏纪念馆主体已完成,将在2009年竣工,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不断扩大延伸;花儿大剧院也将助推昌吉花儿事业的发展;“文化昌吉”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文体公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将打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昌吉。正如歌词描述的一样滨湖河新城、滨湖河景观更是带动了昌吉的发展与兴旺的象征。

丝绸的路上百花开(吆)昌吉的城楼上彩旗飘(吆),尕妹们捧起盖碗茶(吆)哎——吆,动听的乐曲声传来,动听的乐曲声传来,„„„„

秀美的风声惹人爱(吆)滨湖河边的牡丹花开不败(吆)

清清的河水流下来(吆)哎——吆,多少只小船儿划来,多少只小船儿划来。

„„„„

昌吉的城里迎宾客(吆)水灵灵的牡丹花你来看(吆)

朋友啊请到昌吉来(吆)哎——吆,喝一碗香喷喷的茶来,喝一碗香喷喷的茶来,昌吉回族花儿唱出了人们的情思,唱出了人们的向往、也唱出了昌吉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在825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全市人民奋发图强,2008年,实现地区牛产总值133亿元,增长l 6.1%;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25.7%;财政收入9.3亿元,增长25.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亿元,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l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亿元,增长21.5%;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叮支配收入l 2500元,增长l 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202元,增加617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西部876个县市第l 4位,较去年上升9个位次。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也全面发展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和城乡市民文明素质得以提升,昌古市先后荣获的荣誉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献爱心工程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市”、“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卫生红旗城市”、“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市”、“白治区奶源基地市”。“名吃之乡、休闲之都、宜居之城、花儿之苑、观音故里”的城市名片正展示出这座千年古城靓丽的风姿。全市人民已步入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之中,鼓足信心,誓在五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昌吉花儿”也在这座城市绽放奇彩光芒,在传统花儿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旋律和节奏,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作品,在昌吉广为传唱,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阿妈的盖碗茶》、《花儿的故乡》、《月亮阿哥牡丹情》、《庭州的月亮》、《歌唱咱们新农村的好风光》、《阿妹是金凤凰》、《花花尕妹》、《昌吉美》、《红牡丹花开红艳艳》、《朋友请到昌吉来》、《滨湖河畔花儿艳》等。昌吉是歌舞之乡,浓郁的回族花儿文化,正是她丰厚的文化积淀。

昌吉美,昌吉美,昌吉美,六六二呀儿呀子吆,昌吉美得醉人心,滨湖河畔美如画,牧民山下牧歌脆

哎„„„„哎吆,哎嗨吆,河水淙淙流呀,草原牛羊肥呀,林荫大道宽又长绿色长城望不尽,昌吉美,我们的昌吉美。

昌吉美,六六二呀呀吆,昌吉美得醉人心,人民勤劳又勇敢,劳动致富粮成堆;

哎„„„„哎吆,哎嗨吆,麦海翻绿浪(呀),棉花如山堆(呀),年年都有了好收成,家家户户笑开了颜,昌吉美,我们的昌吉美。

昌吉美,六六呀呀子哟,昌吉美得醉人心,山美、地美、人更美,小伙儿帅来,姑娘追,哎„„„„哎吆,哎嗨吆,城乡多么美呀,高楼拔地起呀,边疆建设大发展,各民族生活甜又美,昌吉美,昌吉美,昌吉美,我们的昌吉美。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11年1月25日在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 马建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及“十一五”回顾

2010年,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抢抓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自治州党委九届八次以及市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1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1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6亿元,增长4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8亿元,增长26.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亿元,增长18.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02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42元,增加141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408元,增加15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5‟以内。

全市上下围绕中心,创先争优,加快发展,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有4项工作、3个部门获得国家级先进和国家相关部委表彰;有6项工作、6个部门获得自治区级先进和表彰;有2项工作、9个部门获得自治州级先进和表彰。昌吉市被科技部确定为新疆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昌吉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狠抓重点产业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预计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8亿元,增长18.3%。完成工业总产值191亿元,市属工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70亿元,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21.4%。“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2%。特变电工进入世界机械行业500强,跻身中国500强第388位。“TBEA特变电工”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麦趣尔乳业、天山畜牧进入上市辅导期。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75吨和5500吨。

——园区发展提速升级。多方投入1亿元,“一区六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工业产值125.6亿元,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24%。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33.1亿元,工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52%,新引进企业47家,到位资金8.1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预计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8.1%。市财政投入1.04亿元,带动全口径6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加工番茄、榨汁葡萄分别新增5000亩和1万亩,形成了15个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基地,新增温室面积2789亩。新增州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订单农业比重达到87.3%。畜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新建养殖小区10个,托牛所6个,挤奶厅15个,畜牧业占大农业收入比重达到53%。农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努尔加水库开工建设,完成高效节水面积11万亩,植树造林面积3.4万亩,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余人次。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预计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7.8亿元,增长18.1%。“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兑付补贴资金1061万元。昌农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建成运营,新疆新合作昌吉仓储物流中心顺利落户。完成昌吉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及努尔加大峡谷景区专项规划编制,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节、第二届花儿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实现旅游收入7.2亿元,增长30.3%。举办了首届房交会,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78万平方米。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6.3%。浦发银行、交通银行落户发展,政府性融资及协调各类贷款达7.91亿元。一年来,我们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发展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完成城市建设投入5.06亿元。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16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编制。滨湖河生态景观世纪园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展馆、南公园改造建成开放,绿洲南路、天山路等7条城市改扩建道路竣工通车,西外环等3条亚行贷款城市道路加快建设。乌昌大道西延、北京路北延等重点交通工程全面开工,总投资4.64亿元的11条224公里重要农村公路启动建设。天然气复线管道工程全部完工,20个小区供热二网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扎实开展,市财政投入1340万元,4个乡镇、20个村的镇容村貌明显改善。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完成,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关停企业14家。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积极引进和争取项目,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发展蓝图科学勾划。按照市委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科学规划为导向,在全州率先实现“三化”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编制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3个重点专项规划,部署了“三年见成效、五年全面实现”的总体安排,深化了建设适宜居住创业的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区域中等城市定位,积极探索“镇区一体化”、“飞地经济”、“总部经济”等发展模式,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率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工作取得实效。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8.95亿元,新引进投资项目18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庞大汽贸、新汶矿业等4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全年开工项目233个,完工177个,储备项目295个。66项重点项目,开工63项,完工或完成投资计划35项,完成投资34.7亿元。果业果蔬二期、华建陶瓷二期、格莱雪冰川水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华电昌吉新热电、永成农机装备制造、恒安纸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共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项目252项,补助资金6.8亿元。援疆工作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援疆工作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福建工业园基础设施试点援疆项目一期完成建设,完成投资2004万元。

一年来,我们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市财政统筹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达1.97亿元。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26.2万人,享受各类社会保险待遇1.93亿元。3165名“五七工”纳入社保统筹,6459名企业退休人员享受每月120元采暖补贴。为1740户城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070万元,为1904名“五七工”和60岁以上低保老人发放生活补贴288万元,为8395名困难群众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60万元,520户城乡解困户在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方面享受优惠优待,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优化整合敬老院,将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由3500元提高至4000元。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为2409名高龄老人发放特殊生活补助123万元,补贴范围扩大到80岁以上。启动了“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关爱工程”,将883名农牧区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2475名残疾人纳入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助范围,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示范市称号。

——惠民实事全面完成。一是市一幼教学楼续建、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宿舍楼竣工交付使用,市一中教学楼、三中宿舍楼主体完工。二是20个村、10个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室和14个村卫生室建成使用,宁边路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榆树沟镇等5个乡镇文化站主体完工,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楼启动建设。三是完成23个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绿洲路街道托老中心及16个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训练站、5个社区康复室、3个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成使用,中山路、建国路街道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四是完成农牧区抗震安居房1969栋、廉租房254套、经济适用房200套、残疾人危房改造35户。2.2万平方米抗震加固和10万平方米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和谐一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现牧民定居160户。五是120公里农村公路建成通车,完成1200公里农村公路养护任务。大西渠、六工、滨湖、佃坝4个乡镇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完成建设。主要农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面积达50.4万亩,参保率达66.7%。六是为全市3604名符合调资要求的企业退休职工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200元达1290元。实现就业再就业6752人,其中“4050”人员106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98个。七是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医疗保障基金人均分别达到15元和180元,1984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人均450元住院分娩补助。八是西街、柳树巷、32号、36号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九家沟村、小三四工一村城中村改造启动实施。九是“数字城管”项目试运营,森林公园奇石园、人民公园闽疆石雕园和6个街头游园建成开放,新增绿地462亩。十是干部职工房改退款工作稳步实施,为701人退款1272万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麦趣尔、蓝山屯河节水、新疆慧尔3家公司被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特变电工变压器等25个重点技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国家授权专利85件。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稳步实施,“双语”教学和“内初班”工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双语”教学覆盖面达100%。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百日广场”、“乡村百日”等文体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绿宝国际体育城、东方奥斯卡国际影城投入运营,昌吉恐龙馆、体育馆等一批文体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大喇叭”无线覆盖工程和农村“公益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控扎实有效。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惠民奖励扶助资金达328.2万元。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完成。中心敬老院、国防教育中心等项目完成建设,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检查验收。募集社会资金226万元用于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等各类援助,帮扶奇台资金达390万元。新增13个州级和谐社区。兵地、军地、油地关系融洽友好,驻市单位团结协作,融合经济加快发展。统计、审计、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档案、史志、老干部、工青妇、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年来,我们狠抓社会稳定,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7·5”事件周年、世博会、亚运会等敏感节点期间,全市社会安定有序。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不断加强,“三防”措施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市辖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及人员密集场所技防安装覆盖率达100%,111名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和244名专职治安巡逻员全部上岗执勤。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格局,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生产形势运行平稳,应急处突能力不断强化,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80起、死亡41人、受伤220人、直接经济损失65.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0%、10.9%、7.6%和52.6%。——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健全完善了政府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等制度,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分解、督查落实、责任追究等机制,政府工作科学、规范和制度化建设取得实效。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州、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204件,政协委员提案197件,办复率达100%。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强化纠风工作,党员干部廉洁勤政意识进一步增强。144名工作人员通过公开招考得到录用,少数民族比例达30%以上。加强责任和节约型政府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全年偿还历史债务2.7亿元,政府采购节约资金2228万元。“数字昌吉市”规划启动编制。

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也为“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五年平均增长15.6%,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分别比“十五”末翻了1.2番、1番和2.34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0.4亿元,比“十五”增加127.7亿元,年均增长20.9%。二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十一五”末的13.1:43.7:43.2。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培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加工番茄、葡萄、小麦、棉花、奶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以旅游、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房地产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昌吉市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东优、西扩、南进、北调”的城市发展方向和“三河夹两城”的空间发展格局。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入19.75亿元,打造了一批以滨湖河生态景观带、回民小吃街、泉昌回民文化园等为代表的精品亮点工程,昌吉市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镇化率达60.2%。四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财政金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娃哈哈、上好佳、神华集团、郑煤机等一批中国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市,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66亿元,是“十五”的3.05倍。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62亿美元。五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用于社会事业发展资金41.42亿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五年用于民生改善支出39.1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8.63%。社会保障、抗震安居、牧民定居、扶贫帮困等民生工程得到有效落实,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历届市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大力协作,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不懈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各族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老干部、老同志,向为昌吉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驻市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区、州及兵团驻市单位、援疆和挂职干部,向所有关心、支持昌吉市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不相协调,改善民生任务还很艰巨;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干部队伍中还存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任务及2011年主要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踏实干、务实干、豁出去干的精神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福建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以“率先跨越、富民强市”为主题,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商贸活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发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争当自治州“三个率先”发展排头兵,全力打造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把昌吉市建设成为适宜居住创业的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区域中等城市。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必须看到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我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已处于加速上升期,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必须看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我们科学制定完善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坚定了投资昌吉、建设昌吉的信心和决心;必须看到我们拥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央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启动,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必须看到我们拥有一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干部队伍,自我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迸发,我们一定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确保中央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并凸显成效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13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47亿元,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8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亿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0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64‟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集聚,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以重点产业为依托,以园区发展为平台,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加快构建产业集聚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93.5亿元,增长18%。工业总产值226亿元,市属工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21%。

主攻重点产业。完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依托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推动支柱产业向高度集中、成片规模、优化提升方向发展,实现工业产值188亿元,工业增加值46亿元。重点围绕打造机电制造、石油化工、农副食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延伸配套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打造机电制造“百亿产业集群”。围绕将特变电工打造成为“五百亿集团”目标,加大政策、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扶持,启动特变电工总部经济基地、国际装备物流基地一期、物流货运周转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输变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支持特变电工“二次创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二是打造石油化工“百亿产业集群”。积极抢抓自治区鼓励发展石油石化下游产品加工业机遇,重点抓好天然气储备库、蓝山屯河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贡献份额。三是打造农副食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汇源果汁二期、益海番茄加工、中粮昌吉综合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建成投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四是加快煤电及矿产资源加工业发展。抢抓“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硫磺沟矿区列入准南煤田规划重点开发区域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加快推动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神华屯宝500万吨、兖州矿业300万吨等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依托溢达纺织、蓝山屯河等企业,壮大提升纺织和新型建材产业。培育规模企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加速构建以大企业集团为中心,若干产业配套和企业分工协作,大、中、小企业匹配的企业群和产业群,着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10亿的企业和税收过千万的纳税大户。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统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将本土企业名优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帮助中小企业创品牌、争订单、拓市场,促使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年内新增14个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全力支持麦趣尔乳业、天山畜牧、泰昆集团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争取1—2家企业上市。

做大园区经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端化发展、高效益推进的思路,着力提升“一区六园”发展层次和水平,重点抓住昌吉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大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加快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下简称高新区),带动三工八钢工业园、闽昌工业园等园区整体联动、共同发展。“一区六园”实现工业产值153.6亿元,增长22.3%,其中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53.1亿元,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61.7%。一是抓好规划建设。编制完成高新区126平方公里发展规划、42.8平方公里二期控制性土地利用规划及战略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加快编制硫磺沟煤电煤化工产业规划,着力提升三工八钢工业园、闽昌工业园规划水平,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和定位。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和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相结合,加快“一区六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高新区道路、标准厂房、绿化、福建工业园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三是加快项目引进。重点抓好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新引进企业50家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集中力量,全力扶持,努力将三工八钢工业园、闽昌工业园打造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加快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组织构架、创新机制和投入机制,着力构建“三大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科研人才队伍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积极争创品牌,年内创建自治区名牌产品3个。

二、加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始终把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号工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以大投资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实现大发展。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开展“规划年”活动,市财政继续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三次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等各领域专项规划编制,为促进产业协调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好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研究政策导向,超前论证包装,强化对接跟踪,重点抓好已上报至国家、自治区的295个项目对接工作,年内争取上级补助资金7亿元以上。严格实行重点项目“四个一”、“全程代办”及“周例会、月调度、季讲评”等工作机制,明确形象进度,强化督查落实,确保项目按期完工并发挥效益。重点抓好华电昌吉新热电、新铝铝型材、亚通管材等60个重点项目建设,促其尽快投达产。强化政府项目监管,确保工程优良、资金安全、干部廉洁。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工作,认真落实新一轮对口援疆规划,加快实施8个援疆项目,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借助福建省资金、产业等方面优势,重点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市场拓展、园区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狠抓重大项目引进。围绕“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和为大企业集团配套招商,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招商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北京、上海、福建泉州联络处招商“前沿站”的作用,积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力争在引进大企业集团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重点加强对华能总部、辽宁宏运集团无水港及管材生产加工、山东高速市政工程、山西太原重工等一批大项目的跟踪对接,争取项目尽快落地。全力抓好会展招商,突出做好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招商参展工作。加快“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积极承接福建等内地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争取区内外大企业集团总部在我市布局,谋求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发展。依托特变电工集团等对外发展平台,积极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紧紧围绕在全州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这一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市财政投入1亿元以上资金,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9亿元,增长8%。

着力抓好农业规模化发展。坚持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打造产业基地的基础工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基地规模化。继续抓好小麦、棉花、加工番茄、葡萄等基地建设,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和亩均效益。重点做大做强林果业,突出发展榨汁葡萄产业,面积增加至3万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温棚瓜菜、林果、储藏保鲜等设施农业建设,着力解决好提高农民种植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温棚建设规范提升和产出效益等突出问题,加快乌昌地区反季节蔬菜无公害有机基地、应急储备和贮藏保鲜集散中心建设,年内新增温室面积1500亩、储藏保鲜库1500吨。以牛羊育肥、养殖小区建设和奶业发展为重点,以良种化、优质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新建养殖小区10个,新增优质奶牛5000头,育肥牛羊85万头(只),畜牧业占大农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5%。

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用产业化的思维谋划和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重点在瓜菜、肉品、果品等品牌打造和整合上实现突破。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市场营销队伍,通过福建等外销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和开拓能力。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农产品订单率达到88%以上。

着力抓好农业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和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控等技术的运用,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10万亩,新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5个。完善农产品安全体系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强化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着力抓好努尔加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喷滴灌等成熟高效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5万亩;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

着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场承包经营制度。健全科技培训和推广服务体系,以实用性技术和现场培训为主,广泛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生产技能。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同时,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和示范乡镇、村的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四、加大城乡统筹推进力度,促进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年内投入资金7亿元以上加快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要求,编制完善乡镇总体和集镇发展规划,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街景设计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8个专项规划。完善城市基础功能,完成延安北路、宁边路、建设路等14条城市道路、4条巷道续建和升级改造及电子警察二期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枢纽功能,完成乌昌大道西延和城市北郊、高新区客运站建设任务,启动昌吉客运西站建设,全力做好城际轻轨、南北绕城干线、乌昌大道昌吉城区段等重点交通项目的规划对接。完善城市保障功能,启动编制第三水源地规划,实现一、二水厂全面并网,新建23公里供水管网和38公里排水管网。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城投公司等各类融资平台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各方参与的城市投融资体制,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大幅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建设;研究制定物业弃管小区管理办法,加强对物业弃管小区的管理;加大对供排水、供热、供电、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监管和日常维护力度,确保运行安全。

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将历史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与城市景观、实体建筑有机结合,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工程和标志性街区、建筑、社区,整体推进城市有形特色文化建设。重点完成滨湖河生态景观、中山路滨湖河大桥等工程。进一步完善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加快推进西街、柳树巷旧城改造和南五工二村、三畦村、九家沟村、小三四工一村城中村改造,着力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加大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力度,合理布局绿地、游园、广场等公共休闲场所,年内新建4个街头游园,新增绿地400亩,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镇区一体化”发展模式,把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功能和定位,将榆树沟和二六工镇纳入高新区、三工镇纳入三工八钢工业园和火车站仓储物流园统筹规划发展,将大西渠、六工镇纳入城市规划区统一建设,滨湖镇、佃坝乡围绕华电工业园做好服务,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重镇、工业强镇、文化大镇和旅游名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治理。不断加大北部荒漠区域保护治理力度,重点抓好国省道、高新区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完成3.75万亩造林任务。深入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市财政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3个示范乡镇和20个示范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年内完成头屯河大桥南北2公里范围内的企业搬迁工作。继续加大公益性公墓管理力度,强化乱埋乱葬综合整治。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项目用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鼓励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下达指标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构建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导,以旅游和房地产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6亿元,增长18%。优先发展主导服务产业。做强现代物流产业,加大火车站仓储物流园规划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三旺新疆欧亚国际物流港、新疆新合作昌吉仓储物流中心、全优种子农资展示交易中心、江西济民农机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升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整合、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推进米兰春天新天地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做大做强支撑服务产业。做大旅游产业,围绕打造全疆“旅游目的地”目标,重点在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景区开发建设、接待能力、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促进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实现旅游收入9亿元,增长31%。规范提升乡村游,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上规模、高档次的农家乐。启动大沙河森林公园及乌昌大道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着力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游、自助休闲采摘游。积极推进索尔巴斯陶、努尔加大峡谷等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回民特色餐饮文化产业,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餐饮龙头企业,高水平举办美食文化节及“地方名吃、名店、名厨”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扩大消费、提高效益。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坚持市场和行政调控并举,优化整合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合理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化精品住宅小区,全面打响“宜居城市”品牌。年内完成市域房地产开发面积120万平方米。

积极培育壮大广告会展、信用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社会化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协调带动。

六、加强财税金融工作,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进一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资金筹措,挖掘增收潜力,切实加强税收组织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力争财政增长21%以上。认真落实好国家各项减税让利和补贴政策,着力培植

篇2: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根据《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家庭财产以及实际生活状况,符合我市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家庭。

第三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遵循下列原则:

(一)属地管理;

(二)低收入标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公开、公平、公正;

(四)动态管理;

(五)按需认定;

(六)与我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二章 认定范围及标准

第四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持有城镇常住户口、符合我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家庭认定,适用本办法。

失去原有耕地,在城镇居住10年以上,并具有居住地证明的农民家庭,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和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生活的人员。主要包括: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能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成年但无生活能力的兄弟、姐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第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我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市民政局会同市发改、财政、统计、物价、房管、劳动保障等部门制定,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报市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七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

第八条 家庭收入指标,按照我市城市低保标准的2倍,结合家庭人员数和其他相关因素确定;家庭财产指标,可对家庭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车辆、大件家电、金银饰品、房产等非生活必需财产进行折币计价,确定指标上限,具体指标金额根据实际确定。普通住房作为生活必需财产,不计入家庭财产折币总和。

我市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按延吉市城市低保标准的2倍确定。2010年我市低收入家庭标准拟定为每人480元/月各相关救助项目部门提出委托认定的,部门提出基本标准,经市低收入家庭认定领导小组批准后,按批准的标准执行。

我市低收入家庭人均财产指标上限,按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上限的3倍确定。

第三章 认定机关及各部门职责

第九条 延吉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在延吉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实施,由市民政、财政、社保、人社、工商、税务、房产、公安、交通、运管等部门共同承担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相关部门职责:

民政部门:是城市低收家庭认定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低收入家庭认定的日常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我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关政策;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委托街道、社区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对符合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申请家庭进行审批和建立档案;向设立和提供救助项目的部门、团体和社会组织提供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有关资料作为参考数据。

财政、社保、人社等部门根据民政部门需要,向其无条件提供核定低收入家庭成员所需的工资复查明细、其他相关的收入证明等资料,并提出参考意见。

工商、税务、房产、交通、运管等部门根据民政部门需要,向其无条件提供核定低收入家庭所需的交费、交税,个人拥有车辆、房产等财产证明资料,并提出参考意见。

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申请、审核、入户调查、管理和服务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初审意见。

社区居民委员会受市政府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协助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承担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将创造条件配备低收入家庭核定专职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剂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行、入户调查、数据采集、证表印制和建立档案等。

第四章 家庭收入核定

第十二条 家庭收入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在上一所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经市以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政府颁发的对特殊贡献人员的奖励金,见义勇为奖励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省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二)优抚对象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及护理费。

(三)政府和社会给予贫困在校生的救助金、生活补贴和在校学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贷款等。

(四)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济金。

(五)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死亡职工亲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人身伤害赔偿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六)按规定由单位及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统筹费。

(七)经市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四条 家庭财产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财产。

主要包括: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

第十五条 申请人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

(一)拥有私家轿车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二)两年内购置或者豪华装修住房的(因拆迁或者棚户区改造购置经济适用房的除外)。

(三)家庭成员在高收费非公办幼儿园入托,在中小学自费择校就读,属非国家统招生自费在高额收费的高校或者系、专业就学的。

(四)家庭成员中有自费出国留学、劳务的。

(五)因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六)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

(七)不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赡养、抚养和扶养义务的。

(八)有为获取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故意拆分户口、合并户口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九)经市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认定程序

第十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由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户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经办机构,并填写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申请时必须提供如下材料:

1.书面申请报告;

2.身份证及复印件;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婚姻状况证明;

5.家庭成员关系证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材料不齐全需要补正的,经办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是申请人同意授予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其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受权的书面凭证。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凭申请人的授权书积极配合对其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的调查核定。

(二)街道(乡镇)审核。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经办机构接到申请后,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授权书,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财产及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核定,符合条件的,填写 《延吉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审批表》,签署意见,并在申请人家庭所在社区公示15日,对公示结果无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审核。报市民政部门审批中心审批;认为不符合条件的,要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三)市民政部门复核、审批。市民政部门接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经办机构的同意意见后,要在申请人所在社区进行公示7日,对公示结果无异议的,予以审批,并出具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取得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的家庭,其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应当在延吉市人民政府网站上进行长期公示。

自接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审核、复核、审批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证明材料不齐全的除外)。

第十七条 低收入家庭的证明,只有社会救助项目实施部门提出规定条件,民政部门才可开展认定工作。经核实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的,民政部门可出具证明材料,并及时反馈给社会救助项目实施部门,证明材料不交给申请人本人。

第十八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 低收入家庭,不需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统计、物价、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配合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

第二十条 市民政部门以及经办机构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期限为一年,期满后,申请人需要申请重新认定。市民政部门以及经办机构建立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定期复核制度,至少要每半年复核一次。

对家庭收入情况好转的,要及时取消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并终止其相关待遇。

市民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当随时受理申请,并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完成对申请家庭的复核、审批工作。

第二十二条 市民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档案,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收入、财产以及享受到的所有社会救助项目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授权民政部门逐步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审核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利用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对比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家庭收入和财产、骗取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有权不予认定或者取消其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对于已经取得的社会救助款物,由市民政部门予以

追回,同时废止已出具的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城市低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篇3: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地域文脉是地方特色的源泉,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 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地域文脉的断裂和消失是现代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雷同, 这导致了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结构的相似。这样就使城市原有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发生了改变, 地方特色也随即消亡。所以我们应运用现代方法和技术来更好的展示某一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和价值观, 使之传承下去。

2. 地域文化体现元素

地域特色文化形式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 城市建设中多以物质实体作为表现。实体物质是长期的历史文化传承, 是历史文脉很好的集成。具体包括天空、山脉、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和建筑、广场、道路桥梁等人造景观。

3. 实例解析

3.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 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州首府城市延吉市, 是中、俄、朝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金三角”的支点城市, 是中国图们江地区中心城市, 是民族特色的东北亚著名旅游城市。全市总人口50万人, 其中朝鲜族占57%左右。近年来, 延吉市为了提升城市影响力, 构筑城市形象, 创造城市品牌文化特色, 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保持上做了不少的努力和实践。

3.1.1 金达莱广场。

金达莱广场, 是市民节假日休憩、聚会、娱乐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在广场中心位置设置的主题雕塑为“金达莱花”, 雕塑采用白钢材料, 设计造型上形如盛开怒放的金达莱, 金达莱是延边州州花, 金达莱花傲寒怒放表达了朝鲜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情怀。

3.1.2 天池大桥。

天池大桥是城市的重要的交通节点和城市景观节点。桥长270米, 宽38米, 双向六车道。主桥采用V形拱塔双索面斜拉式, 桥面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钢结构拱塔。拱塔为两个椭圆形拱, 塔高46米。大桥设计理念为“达莱祥瑞”, 设计采用朝鲜族喜爱的金达莱花为设计原本, 构思巧妙, 主塔形式为盛开的金达莱花, 从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色。

3.1.3 延吉桥。

延吉桥是连接河南商业区和河北商业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桥长240米, 宽51米, 双向六车道;主桥上部结构主跨采用飞鹤拱造型与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组合体系, 着力凸显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桥设计理念为“白鹤振翅欲飞”。鹤是朝鲜族文化的图腾, 吉祥物, 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在河南桥的方案设计中, 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并充分的传承了民族文化。

3.1.4 延河景观壁画。

延河景观壁画, 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是以朝鲜族的生活、生产、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主, 是运用了现代审美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来对传统文化演绎和展示的。它的建成已成为延吉市民族文化展示区、宣传区。

3.1.5 民族人物雕塑。

精美的人物雕像载歌载舞, 他们展现了民族的精神面貌, 传播了历史的时代信息, 生动地代言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特点, 是直接体现地域特色的实物载体。

3.2 延吉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 城市地域特色还存在着

不足之处, 在城市特色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2.1 城市建筑形式缺乏创新, 城市整体色彩基调不明显。

朝鲜族有着素衣民族美称, 喜爱的颜色也是光鲜亮丽, 在建筑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城市色彩灰暗, 建筑形式也始终没有脱离复古思维。

3.2.2 缺乏特色民族文化商业街区。

延吉市有自己的商业街, 但民族文化特色氛围不足, 只是通过简单的铺装、花坛、灯柱、休息座椅设计, 完全不能充分体现朝鲜族文化特色。

3.2.3 沿河景观带缺乏民族元素。

沿河景观带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公共空间, 是感受城市文化气息的场所, 也是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现在的延河亲水平台上以餐饮和娱乐设施器械为主, 没有对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布置和设计。

4. 城市特色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中, 人们对城市特色保存和继承有了一定的总结和想法, 我们应该着重注意这些技法的运用和研究, 使城市更加凸显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4.1 设计原则。

“重视地方文化, 保护地方文化, 传承地方文化”是基本原则。地方传统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提炼和沉淀的,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4.2 设计方法。

城市是有机的整体, 有着连贯的历史发展过程。修缮、调和、对比和转化基本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能够有效的发展城市特色、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4.2.1 修缮。

对原有历史建筑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修和补足。在尊重原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 用现代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铝合金配以木材等轻巧材料对传统建筑进行添加。通过“新”元素衬托“旧”元素, 增添了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

4.2.2 调和。

设计中采用类似的手法, 或取其形似, 或取其神似, 将新景观的形态统一到旧景观的历史氛围中去, 或是对旧景观进行形式上的更新设计。以保持新景观与旧景观的协调, 体现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

4.2.3 对比。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旧景观作为片段存在于新景观中成为废墟, 并凸现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其二是新景观作为历史的片段, 直接与旧景观拼合在一起, 表现历时性的过程。

4.2.4 转化。

转化指保留历史建筑和环境原有的结构和形态, 转换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和主题。

结语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发展, 标志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在当前形势下地域文化特色不单单是地域特质的表现, 更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是旅游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延吉市是有着显著的朝鲜族文化特色的城市, 在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上有着无可伦比的优越, 只有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才能充分体现地域城市文化的特色, 成为未来城市生态经济模式的重要发展支撑点。

参考文献

[1]《天池大桥设计》.上海林李设计院, 2008.

[2]《河南大桥设计》.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 2009.

[4]杨瑛.城市形象与市民社会地空间权利[J].建筑学报, 2000, (9) .

篇4:浅析延吉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

关键词: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延吉市

21世纪将是旅游的世纪,我国旅游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迅速发展 ,已成为了继汽车产业、房地产业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并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延吉市旅游业也随着国内外旅游的持续升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旅游业已经荣升为延边州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了旅游行业的重要性,逐渐对于旅游行业依赖度增加,凭借个人意愿来购买旅游产品。形象对于旅游城市来说,更加不可忽视,本文从延吉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存在的品评信赖度、城市形象策划和运营方面的种种问题出发,希望对延吉市旅游城市的发展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 、延吉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现状分析

1.1延吉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坐落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部,长白山山脚下。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延吉市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全市的经济实力、城市面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数十年的开发,这些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延吉依托自然风光开展风光游、依托边境开展异国风情旅游的重要环节。夏季到延吉消暑、冬季到延吉看雪,已成为众多游人的钟情之所。

1.2自然旅游资源

延吉市土地面积1350平方公里,占全州3.16%,其中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春季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特点。所辖周边地区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以延吉为起点,北边有清山绿水的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各类景观;南面雄伟的长白山,;眺望东,中朝俄三国交界的防川岛,不仅可不仅可领略“昼看三国景,夜闻异国情”的边寨风貌,一路上还可以浏览那起伏的长白山脉,浩翰的原始森林和奔腾和图们江水。延吉市旅游资源概况如下表:

1.3人文旅游资源

延吉市内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可谓:“一城一湖,一山一河”,一大城市中心,即延吉市中央商贸娱乐区和生态文化休闲区,集商业贸易、美食娱乐、旅游服务集散中心等于一体;延吉市东部有海兰湖综合度假区,可以体验民俗生活,高尔夫运动、会议度假、冰雪运动和水上运动;南部有帽儿山民俗风情区,可以享受民族风情、登山越野、野营烧烤、森林浴等;北部有依兰河乡村风情区,可以让游客体验农家乐、山地越野等;西部还有朝阳川、三道镇的四季生态乐园,可以让游客体验现代农牧业,采摘与购买特色的蔬菜、瓜果等。

二、 延吉市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城市形象开发缺乏创意

延吉市不应企图打很多张名片,有一张拿出手的名片就已经很不得了,什么都想打可能什么都打不好。要明确形象形象是指消费者怎样看待你的形象,反映的是当前形象给人的感觉,它已成为消费者消费时最重要的指标。延吉在自身形象的形象口号、图案设计、广告传播力度等方面,仍停留在贫乏无力上,无法给消费者一种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无法感觉形象的存在。

2.2 延吉市旅游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对合作期关键作用的合作政策、机制和战略问题通常要长时间深入的调研。分析和协调,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据多数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据定了该区域的发展效应和经济效益。在旅游城市建设范围内,行政权力的坟山和潜在地方保护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城市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延吉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发展建议

3.1做好延吉市旅游形象创新,注重创意整合

(1)形象LOGO:综合考虑延吉市的文化底蕴,城市特性和民族特色,可将延吉这一汉字进行抽象美化造型,辅以“YAJI”艺术语音拼注。(2)形象精神:延吉城市形象应该是承载着人文历史和昭示美好希望走向新的未来的复合体。(3)传播口号:一句精妙传神朗朗上口的传播口号对传播一个形象的知名度有非常大的作用。联系延吉市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传播口号。(4)形象代言人:形象代言人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易于记忆和宣传。一个极富魅力和活力的现实的或虚拟的城市形象代言人,对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和发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延吉人杰地灵,有众多的著名人士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3.2 以区域为依托,注重竞争与机制完善

那么,延吉市如何立足“前沿”建设开放城?我认为,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打造沿边开放示范城既是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延吉市应依托区域资源,整合竞争方式,在现有旅游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行政资源上对旅游业特别是城市形象建设有所倾斜。当今情况下旅游的竞争策略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化,旅游的竞争方式从单一的技巧竞争向战略竞争和形象形象竞争转化。区域旅游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特征也更加明显。而构筑地域大文化、谋求区域联合成为当今时代竞争的根本性战略。

结 论

延吉市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延吉市一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城市。本文以旅游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和多方收集资料,参考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比国家旅游局评选旅游城市的标准,准确分析了延吉市的社会经济现状、城市产业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在此基础上针对延吉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整理,并提出做好延吉市旅游形象创新,注重创意整合,以区域为依托,注重竞争与机制完善,创新旅游形象传播媒介,扩大宣传影像,注重旅游城市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树立生态旅游理念,使延吉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独具特色,城市化机制更加完善。(作者单位:延边自治州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注释

①旅游城市的建设,陈建勋,2011.1期

②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中南大学,卢瑾,2007

③开发“三江”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旅游品牌,马华全,2004,6期

④图们江增长三角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李凤霞,2005

⑤延吉市发展冰雪旅游的对策研究,陈龙,2011.9期

参考文献

示例一:期刊论文

[1]姚作为 我国旅游业形象化进程初探 经济经纬[J].2001.5

[2]李蕾蕾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23-24

[3]昆智 营销城市[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6

[4]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M].上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8

[5]苏姗.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1

[6]G哈丁.美国《公地的悲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篇5: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同志们:

今天,利用半天时间,我们召集相关部门听取2012年城市建设、规划和交通工作项目以及征收工作汇报,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明确今年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去年11月份以来,我们连续召开了城市规划交通调研汇报会、项目工作会议、七届市委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我在不同层次的会议、不同场合就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多次安排部署。1月31日,我们又召开了2012年重点工作汇报会及项目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城市建设工作再次进行了明确和安排。算上今天这次会议,已经是第五个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关于今年的城市建设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我在市委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已经做了安排部署,之后也听取了部门的专项汇报,对2012年城市建设工作“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探讨。今年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总的要求就是:将现代文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建设现代化州府城市、首府都市圈副中心”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在塑造城市风貌、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文化方面实现新突破,全面拓展新疆“美食文化之都、宜居创业之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现 代化城市,率先在全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建、规划、交通等部门要按照这一具体要求去制定计划、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如果说去年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属于“试水”阶段,今年就是我市城市建设真正进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大框架、大手笔的建设阶段和攻坚阶段。今年计划投入城市建设资金将达到12.6亿元,城市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分管市领导、相关部门要迅速跟进,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高端站位、高位推动,以思想大解放实现城市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

高端站位,就是站位要高、定位要高,要突破自身所处的区域,站在更高的位置,勇于同强的比、同先进比,通过深度的思想解放,实现后发赶超。高位推动,就是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亲临一线,加强指导,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深度解放思想,高起点谋划。全市上下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进行深刻的解放思想,特别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建设活力创新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上来,把理念提升到历史、文化、个性、魅力的角度上来。要以现代文化为支撑,注重挖掘城市内涵、人文特色,千方百计营造城市文化特色,使城市更富有生命力,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大发展、大提升。要强化横比意识,在全国、全疆同类县级市中找准自己的位次,看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处在什么位置,比先进找差距,争取在全国同类县级市中走到前面。要通过思想的解放、工作标准的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扩大工作成果、显出成效。

二是要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今年,城市规划建设任务繁重,事关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参与,亲自指挥实施。对于规划设计、规划方案、城市建设项目、组织协调等各环节的工作,分管市领导要亲自上手,对于市委、市政府看准了的事情、作出的决策要毫不犹豫地推进,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亲自协调。所有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主要领导只要有时间,都要亲自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做好分工安排,经常深入一线、现场办公,查看进度、督促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上下齐心、不折不扣地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实现短时间内出大效益。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要明确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期限、牵头单位、建设规模、建设单位、投资额度、责任人等。一般项目由分管领导挂帅;重大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力亲为,一线指挥,全力以赴抓好项目推进工作。同时,要尽快成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局(代建办),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变革创新,提高水平。要通过专项研究和政策、机制的建立完善,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分管市领导要加快建立城市规建管“智库”,通过聘请国内和自治区知名专家担当城市发展顾问,充分借助其高智力、理念新、专业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智囊团”的作用,为城市发展建设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要充分发挥好昌吉市城乡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快成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切实增强规划的综合调控和指导。特别是要严格规划的批后管理和全程跟踪,防止建设单位随意调整规划。

二、要全面建设一支适应城市建设大发展的干部队伍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一个城市经营的好坏,最终要落在城市管理上。区、州党委、政府对于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寄语了很高的期望,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是否适应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这支队伍要全面提升能力、提升素质。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都要认真思考研究。一要加强学习,提升理念。要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更多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投身城市建设。在职干部职工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水平。今后,要定期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组织部门领导、技术骨干以及参与城市建设的建筑公司、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到疆内外考察学习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差距,借鉴经验。关键是要学习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学习他们与时俱进的思维观念和独到新颖的创意设计,把发达地区的经验变为我们自己的经验,坚持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规的措施,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建设,在加快发展中缩小差距、赶超先进。领导班子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城建队伍,以适应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二要全面加强保障。关于今年的城市建设工作,建设、规划、交通三家单位对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的建设项目要尽快排出来,进行分类。市财政局、城投公司要通过财政资金、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多个渠道,尽快筹措资金,为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财政局要结合财力实际,研究制定相关匹配性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

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保运转。要严格控制行政支出,该控的一定要控,该压的一定要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今年的城市建设面宽、量大,涉及到的和接触到的工程多,同时诱惑也多。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特别加强廉政教育,城建口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切实管好自己的人、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不去、不该拿的不拿。在这里,我强调一下,对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作风和廉政上的问题,纪检部门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三、要加大执法力度,全力做好服务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相关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全程指导、加强管理的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确保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要认真负责、强化责任、严格把关,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改造区域供排水、供热、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要同步建设、同步进行,不断满足居民需求。

二要做好征收工作。今年征收工作面宽量大,市征收办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抽调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知政策,培训之后能够马上进入角色、投入工作。对于被抽调的人员,各单位要无条件服从,做好工作交接。行政执法、国土、规划、建设以及街道办事处要全力配合,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严格落实市领导、部门、办事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协调力度,更加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利用开春这一段有利时机,加快项目征收进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要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各单位、各部门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高度关注民生,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征收过程中,最大限度保障被征收户的利益。要严格按照《昌吉市旧城(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认真做好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要把改造工作与改善民生统筹考虑,切实解决好涉及改造区域居民的就业、就学、就医、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真正使各族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要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要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精心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以一流的建设质量、一流的建设速度和一流的效益,确保项目顺利建设、早日竣工,努力把城市建设项目建成样板工程和精品工程。

同志们,抓好今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希望全市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努力把昌吉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6: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昌吉市2012年科学技术大会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州科技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刚才,大会隆重表彰了在科学技术事业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次表彰,是市委、市政府在一个财政内,专门拿出820万元专项资金对2011年自主创新、品牌战略等工作进行表彰奖励,这都是市委、市政府为深入实施“文化名市、科教兴市、生态美市、产业强市”战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市产业、文化、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大举措,在全疆乃至西北地区也是力度最大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辛勤工作在科技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昌吉市在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的强劲动力、形成的向好态势,既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更为“十二五”实现率先跨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以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特变电工已创建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始终把昌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创新基地,累计引进孵化企业300家,开发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新产品52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达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建立了6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国家级、2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均占全区总量的30%以上。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与区内外30多家院校结成对子,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是已拥有大量技术专利和一批自主品牌。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目前,每年申请专利、国家授权专利均在100件以上。已发展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拥有品牌数量始终稳居全疆县市前列。自有的专利和自主的品牌,日益成为我市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开

拓市场、走向市场的重要保证。

四是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技改项目14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达11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62个,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全市民营企业及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到62家。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工作中也还有许多矛盾和薄弱环节。

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全市地均产值仅264万元/平方公里,在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居于后列;

二是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还不多;

四是创新人才不足、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管理人员、拔尖人才比较短缺,全市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占人才总数的0.8%;

五是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告诉我们,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此,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我市创新之路的探索和实践,要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名市、科教兴市、生态美市、产业强市”四大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坚持走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影响力、公共服务力、综合软实力和干部执行力,全面建设现代制造加工、活力创新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真正实现特色资源优势向特色经济优势的转化,真正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昌吉市发展”模式。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涉及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任务繁重而艰巨,既要全面推进、整体提升,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就我市来讲,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主攻方向,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完成试点任务,充分发挥创新在“三个率先”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力争把我市早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我市作为试点城市,要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创新能力明显、科技支撑作用突出、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创新发展模式。要全面落实国家和区、州出台的自主创新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和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要始终高于财政正常性支出增长。进一步完善企业和社会主体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政策,大力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参与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今天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30家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希望各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从昌吉市经济社会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研究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在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面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强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孵化中心、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以项目和技术为载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全面放大科技成果应用的市场效应。要大力培育自主创新品牌,鼓励和扶持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今年,力争新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家,国家授权专利达80件以上。

三要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成果转化。要紧紧围绕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整合和集聚化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昌吉国家高新区要努力打造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硅谷”,着力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取得一批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和部分企业技术与装备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要以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新起点,切实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步伐,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强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逐步退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全力支持特变电工、华电等一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实现由资源依托型生产模式向科技型、清洁型、循环型生产模式转变。

四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软实力。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继续抓好人才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传统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为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搞好服务。要大力挖掘自身潜力,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当前要抓住人才再流动、再分配的有利时机,通过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面向区内外抓紧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形成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前沿领域的发明创造,更加注重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那些在一线无私奉献、取得重大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表彰重奖,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自主创新中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提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实效当前,全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当前形势的科学

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总体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创新举措,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确立“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发展必须抓创新”的观念,认真落实“一把手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到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要确保科技经费到位、科技人员待遇到位、发展科技产业的政策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宏观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合力。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企业要用足用好中央、区、州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稳定的投入机制。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要进一步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实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营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同志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全市上下都要发扬敢于担当、敢于超越的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把昌吉市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典范,开创昌吉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

上一篇:论物理学的人文精神下一篇:防外来暴力侵害应急处理预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