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秋天里枯萎散文

2024-05-22

父亲在秋天里枯萎散文(精选6篇)

篇1:父亲在秋天里枯萎散文

父亲在秋天里枯萎散文

去年夏初,父亲得了重病,胆管恶性肿瘤,也就是胰腺癌。医生告诉我,即使手术,父亲撑不了很久。用不了多长时间,胆汁就会顺着血液涌遍全身,身体的肤色也会慢慢变黄,人慢慢消瘦下来,直至死亡。我听了,没敢告诉父亲,就撒了一个天大的谎言,做了个假病历给他看。我感觉天瞬间塌了下来,我却用满不在乎的表情,来填补天空中补也补不完的漏洞。

家里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开始圆这个弥天大谎。从太阳探出头圆到星星挂满屋。我知道,这谎言的城墙筑的再高,也经不住那一点点黄色泄密。自己心里一遍遍虔诚地祈求着,祈求那讨厌的黄色不要过早来到。

一个礼拜后,正值炎炎夏日,父亲告诉我他看不清东西。我看了一眼父亲的眼睛,那白眼球部分像秋天里的黄,极为刺眼,就像两把尖刀,开始日夜不停的挖着高高的谎言围墙。我意识到,病魔把父亲攥的越来越紧了。

两三天后,父亲整个人都掉进了秋天里。那讨厌的黄色就像海浪一样,一次一次淹没着父亲,一层一层染着它经过的所有。我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感觉天越来越低,压在我背上,让我用尽全身的力气,不至于在父亲面前摔倒。

父亲告诉我身上痒的难受,就像好多蚂蚁在爬。我告诫父亲不要用手抓,怕抓破皮肤后感染病毒,就用温热的湿毛巾给他擦洗。擦洗过的毛巾带着秋天的黄色和无数只蚂蚁的尸体。我一遍遍擦洗着,只希望让黄颜色的父亲变得淡一些,再淡一些;让可恶的蚂蚁少一只,再少一只……

父亲问我这黄是咋回事?我接着筑墙说,是口服药的效果。父亲半信半疑,慢慢的开始讨厌这黄色,讨厌着自己。饮食上不喜欢吃南瓜、小米粥等等一切黄颜色的食物。认为这些会让他瘦的更快。他关紧门窗,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照镜子,不再出门散步。不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是他怕别人看到他身上的黄颜色。但是那无孔不入的黄色就从门缝、窗缝中挤了进来,弥漫在空气中,紧紧的粘在父亲的身上。

我极力的开导父亲,慢慢的父亲走出了房门,把脚步再一次留在了熟悉的路口。但是父亲的脸上却多了一幅口罩,那口罩很大,盖住了整张脸。只有我知道,那衣物下面的黄颜色更黄了。父亲那双已经深陷下去泛黄的眼睛,就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每个见过他的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父亲是个坚强的人,散步的`时候不喜欢我扶着他,我又怕他体力不支摔倒,便远远的、偷偷的跟着他。风一吹,父亲的身体就像一根细高的旗杆在摇摆着,身上的衣服就像一面旗帜在冽冽作响。每次看到这一幕,我只好转过头,因为自己眼睛酸了,也不想那高高的城墙倒下来,砸伤我心里这像纸一样的精神支柱。

冬天来的好快,父亲病得更重了。他不再问自己的病情。因为那该死的黄色摆脱了很久也没有甩掉。临近春节,父亲央求我回家过个年,我无条件答应下来。我小心翼翼的背着他一口气上了五楼,感觉就像背着一捆干柴。到了家,我给父亲洗了澡,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看到了这片枯叶,一条条经脉露在外面,硌着我的眼睛。我的目光能穿透整片叶子,似乎看清了对面的墙壁。又逢父亲的本命年,给父亲穿上红颜色的衣服和袜子,在别人眼里是图个吉利,而在我眼里,只想遮住厌倦的黄色。父亲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红色,盖住了整个新年。

新年的元宵节是在医院里过的,整个节日都充满了药水的味道。几天后,父亲彻底昏迷了。我知道父亲被这讨厌的黄色折磨的累了,想歇歇了。在最后的几个小时里,我紧紧攥住父亲的手,感觉父亲的身体在一截一截的凉去。那黄色也不再变得更黄了。父亲的另一只手,时而在胸前拍打着什么。像是拍掉所有灰尘,又像是驱赶着一身的秋色。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父亲走了,一句话也没有给我留下。他把自己永远留在了那个秋天里,让自己沐浴着阳光,不再寒冷。我只是没来得及问问父亲,你还讨厌这满身的黄色吗?我不知道最后的答案,只知道父亲帮我圆了这个天大的谎言。每当我遇上黄色的事物,总会多看上几眼。特别是今年的这个秋天,我感觉黄颜色来的更早,漫山遍野,比往年更多了……

篇2:父亲在秋天里枯萎散文

我的奶奶是1922年出生的,9月6日去逝,终年87岁,卧床不起达23个月;那年我的伯伯67岁,伯母62岁了。在伯伯的精心照料下,奶奶又艰难地度过了两个寒冷的冬天。这个三口之家坐落在鄂西武陵山区、三峡附近一个深井一般的峡谷里,那里的悬崖刀砍斧削一般,从任何一个山头向下看都是阴森森的万丈深渊,从任何一道峡谷向上望都是苍茫雄伟的巨岩耸入云天,所以奶奶的后代都越过这些大山落户到好一些的地方去了。这儿曾经是成吉思汗的一支王姓后代,自1732年落脚此地并繁衍生息后现在都落户山外乃至全国各地去了,只剩下极少的一些土家民族化了蒙古族老人和破败的土房子,我的伯伯就用一生在这儿守候着他的母亲。

奶奶是个裹了脚的女人,解放初期家境相对好点,其实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穷的,但那时却被打成了地主。听说爷爷是个很懂时代的人,连小孩的尿布都拿去交公了,一家人住进了木柴和树棍围成的茅屋里。我父亲到现在还有哮喘的老毛病,据说就是小时候没铺盖睡在火坑边留下的病根。但真正的灾难还没有开始。

1958年是我们国家三年大饥荒开始的时候,爷爷却在磺矿洞里遇难了他是在呼叫其他工人跑出来后,又进去试图抢救几件工具时被塌在洞里的(到现在也没有谁说过他是烈士)。爷爷的遗体被抬着往家里走,半路上遇到了家里送信的人奶奶最小的儿子病饿而死。一天之内死了父子两个!没有谁认为36岁的弱女子我的奶奶能面对这样的灾难!他们只好在半路上掩埋了我的爷爷。就在那一年的下半年,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过逝了。第二年春天,伯伯的外公外婆又去逝了。一年之内,奶奶痛失6个亲人。我不知道奶奶和他剩下的`五个孩子是怎么度过那个天大的难关的。

那时伯伯才16岁,我父亲7岁。伯伯是长子,长哥当父。伯伯过早地挑起了山一般的重担,他必须得挑起这个本来应该由爷爷来挑的担子。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伯伯不能让他苦难的妈妈眼泪哭干了又哭瞎双眼。伯伯以他16岁的稚嫩的肩背开始背粪、挑水、扛柴;以他16岁的还软弱无力的双手开始耕田、挖地、施肥;以他16岁还瘦小的个头跑遍漫山遍野,帮他的母亲找野菜,刮树皮和寻找一切可能吃的东西来保证不让弟妹们饿死。要是半夜里偷偷在地里挖到一个隔年遗漏的马铃薯,他会欣喜地叫醒弟妹们,一人吃上一口我无法知道那些细节,大人们都怕回忆那些岁月。我是从父亲他们那些兄弟姐妹是那么心疼伯伯来推测伯伯当年的付出的,那种敬仰只佩父亲才能拥有!我每回说到伯伯对我父亲他们的好,他只是哈哈一笑:我没有照顾好他们,但是还没饿死他们!他们竟然奇迹般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都活了下来。

接着,伯伯居然还供我父亲和叔叔去山外读了3年书,书费是伯伯打柴背到山外20多里的地方卖了给换的。伯伯帮着奶奶把两个姑姑出嫁了,还把我的父亲和叔叔过继或者倒插门到远处好的地方去了,而他自己却独自留下来赡养奶奶。

如果说父亲他们那些兄妹们都心理很正常,没有缺少了父爱的后遗症,这就是他们的长兄弥补了那份感情;如果说奶奶的后代都是那样温文尔雅,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四代人了还那么和睦相处,这应该是伯伯树立了榜样并建立起了一个爱的辐射中心的缘故。每一年的春节和平常的重要节日,亲人们又从山外汇聚到这个深谷中,享受奶奶美味可口的饭菜,听伯伯边喝酒边高声地谈论家常。

现在好了,在我们这辈人中和下一代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高中生、中专生更多。伯伯的大女儿也在南方教高中,几年前他的大女婿意外死亡,这让他很忧伤,也让他不得不更节约些。小女儿也结婚了,但不在附近。他鼓励孩子们都出去,都到好的地方去。只有他哪儿也不去,他要用一生来守护他生死与共的母亲!

伯伯的善良缘自于一辈子温柔优雅的奶奶,而所有的亲人都会记得伯伯的风范:敦实的中等个子,宽肩膀,大脑袋,如来佛一般的大耳朵,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蒙古族的满月似的面庞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坦坦荡荡的洪亮而豪迈的笑声,大嗓门讲话,绘声绘色,表情丰富,手舞足蹈,充满激情,是地方上的好口才。要是他除下那顶从来都是一个样式的帽檐略微歪斜的蓝色帽子,换上没沾泥土的新装,我敢保证你会觉得他的气质不凡,如果他也有机会读书,一定会超过他的后辈中的任何一个大学生。这时我会为他那双打过铁的粗大有力的手,因为一辈子干着粗活而长满老茧感到悲凉。他把一生都用来守候他的母亲了!所以我的奶奶一直到85岁的时候还是红光满面,眼睛能穿针引线,牙齿能完好无损,耳朵能细辨秋毫。奇怪?灾难的岁月怎么就没有在奶奶的脸上写下沧桑呢?伯伯的孝心就是她长寿的仙丹!

没想到奶奶86岁突发半边风,大量用药后又坏了胃,居然卧床不起了。几次病危之后,又奇迹般地的活下来了。17个月来,伯伯一直在给他的母亲洗屎尿裤,洗脏被子。67岁的伯伯不能让一辈子干净整洁的母亲失去尊严,他和伯母一起帮奶奶擦洗身体,把奶奶的头发梳洗好,把她的那张瘦了许多但皱纹依然不太多的曾经那么俏丽的脸庞洗干净。他勤洗勤换床单,居然还记得洒上的香水。他要让奶奶的五六十个儿孙还是那样亲密无间地贴近她,坐在床沿上,握着她的手,扶着她的肩,抱着她的背,轻轻地拭去她的多情的泪水。或者让奶奶还是那样自尊地偶尔吃上一口因为儿孙劝得太久而不忍拒绝的美食,然后说唉,你劝这么久了,我本来不想吃的,怕你不好想,就吃一口吧,行了吧?然后脸上的表情充满了10万个满意。

奶奶不能下床大小便了,伯伯就一天好几次抱她到便桶上去;有时还要把奶奶移到外屋火炉边的沙发上坐一会儿,还专门设了个软座,放了被子,让奶奶斜躺着感受一下与来看望她的亲人们一同烤火或者吃饭的气氛;天气好的时候还要让奶奶晒晒太阳。这时候,67岁的伯伯没法抱起奶奶走长一点的距离了,就让伯母扶着,他就蹲下身子背着奶奶出去。我第一次看到伯伯吃力地背着奶奶的样子,感动极了,这不就是当年奶奶背着她的孩子时的模样吗?只不过现在背上的是87岁的母亲,弯着腰展开宽大的后背的是她67岁的儿子。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没有比这更美的姿态!

但是奶奶终于还是走了。我当时正离得很远,学校又正开学,没有看到送终的场面。父母他们那一代人都守着的。我们在外忙的人都相继赶回去的。

忘不了出丧那天早晨。按我们这儿的习俗要开棺最后看一眼奶奶然后盖棺送出去安埋的,在那一瞬间,我听到了世界上最悲怆最苍凉的声音:那么沙哑,那么突然,那么短促,那么低沉,那么撕心裂肺,那是用尽了所有的力量抑制后不得不挣脱出来的声音,像个孩子那么真真切切无法掩饰,那是伯伯的声音,我简直怀疑是不是搞错了,我所认识的伯伯居然会发出这种声音!他张大了嘴巴,眉头和面部完全像孩子一样没法控制伤心,但是他还是控制住了大部分的眼泪,坚强的伯伯他一生也没有学会流泪。可是这是这是我一生唯一听到过的伯伯最为特殊的几秒种的哭声。屋子里仿佛只有这种声音,没有人还可以控制自己的眼泪。我看到我的伯伯双手抓着打开的棺材的一头,把头埋在了棺材上,尽量想记住奶奶的面容,他悲伤得几乎有些站不稳了。然后,我看到幺姑跑过去一把拉开了伯伯,说不能让泪水落在棺材里,特别是落在奶奶的头上,这是我们这儿风俗的大忌讳。伯伯很快恢复了正常,仿佛刚才没有发生过这种悲伤,因为他要安排所有的人把奶奶送出去。他没有时间沉浸在痛苦里,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他很典型的男子汉的样子。

篇3:父亲在秋天里枯萎散文

一、吟味品读感受语言音韵之优美

正如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 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汪曾祺本人也说过“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因素”, 因此散文要多读, 在读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葡萄月令》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 介绍了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 没有华丽的辞藻,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这时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多读, 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 然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发现, 文中很多句子亲切自然。比如很多句子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下过大雨, 你来看看葡萄园吧, 那叫好看!”“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都搬了吧, 那也不够用啊!”“可是你得快来!明天, 对不起, 你全看不到了。”“哦, 下了果子, 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读到这些句子时, 仿佛感到作者正在与老友谈心、交流栽种葡萄的经验。反复吟咏这些语句, 就能品味出文中那温暖至极的人情味。

看似平凡朴实的语言, 但仔细品味却又妙语连珠。所以像这样的文本, 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可以有选择性地范读, 也可以有代表性地反复读, 读出语气、读出趣味、读出作者的情感, 读出语言的真味。

二、涵咏比较揣摩文辞语言之精当

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 一经赏析常常会支离破碎, 意境全无, 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妙往往“只可意味难以言传”, 或者一旦言传出来就毫无美感可言。这可能与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强有关, 也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对于一篇散文, 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增、删、移、换、比较等手段去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 品味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

比如在赏析《葡萄月令》的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就先作了一个赏析示范:“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句话该怎么说?

生: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

师:这是常规的表达方式, 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呢?

生:文中的句式和标点的使用有强调的作用, 突出了葡萄的特点。

师:有道理。听老师把这两句话放到一起读:“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语意有何改变?感情一样吗?

生:感觉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把葡萄生长过程中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捕捉到了, 感觉作者特别关心葡萄似的。还有, 短句读起来更富音韵美。

……

在赏析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恰当时候、恰到好处地对个别词句进行变化、比较, 就能引导学生发现平淡语言外表下的独特的意蕴。长期这样引导训练, 就能让学生找到品味语言的方法, 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生1:“黑色的土地里, 长出了茵陈蒿。碧绿。”一句中, 句式上巧用倒装, 强调“碧绿”, 黑土地、碧绿茵陈蒿, 几个简短的句子, 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富有活力生机的画面, 这也是葡萄出窖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样表述“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碧绿的茵陈蒿。”就过于平常了, 少了一点韵味。

生2:“树醒了”“树枝软了”“树绿了”, “醒”用拟人的手法, 把树写活了;“软”写得很形象, 也很富动感;“绿”写得富变化感、色彩美。几个词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春回大地的流动变化的画面。而且句子简短,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音韵美。如果用长句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汪曾祺说过:“语言像树, 树干树叶, 枝液流转, 一枝摇, 百枝摇, 它是‘活’的。”“文章的语言看上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 顾盼有情, 痛痒相关’。”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涵咏、比较、品读、玩味, 琢磨其中的一句话, 一个词, 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 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效果。只有这样, 文本才会逐渐变得饱满立体起来, 语文课堂才会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味。

三、咀嚼玩味品味文章情韵之悠长

言是思想的载体, 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要想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还得品其语言想见其为人,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葡萄月令》是一篇状物散文, 它描写的首先是物, 但其次又不是物, 因为字里行中融入太多只属于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因此它写的可能还是“人”。正如徐卓人在《永远的汪曾祺》一文中这样写道:“把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月写来, 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咀嚼文字, 玩味语言, 带领学生沉入到言语的世界中,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的独特魅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韵味。

在《葡萄月令》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设计了“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环节, 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 咀嚼词语去看描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而学生在品读中发现, 文章无论是写葡萄的生长还是劳作的现场, 作者都是一边儿描摹着, 一边儿在欣赏着, 带着浓厚的兴味。特别是有这么几个场面描写“不大一会, 小叶就变了颜色, 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 绿了。”“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浇过了水, 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 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若不是用了善于鉴赏的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去看去听, 岂能细致微妙地捕捉?

总而言之, 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写作技巧之精, 还能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份至真至美之情。不管语文教学多么需要“人文”, 语言始终是走进文本深处的最重要的“抓手”, 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 就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摘要: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语言为抓手,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 揣摩咀嚼玩味, 沉入到语言的世界里, 从音韵到词韵到情韵,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的魅力和文本蕴含的丰厚的人情韵味, 从而让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关键词:散文,语言,品味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论[M].江苏文艺.1994.

篇4:在父亲住院的日子里

在父亲住院的日子里

■君贺康萍

去年元月6日,父亲在家中钉挂绘画作品时,不小心踩翻了脚下的凳子,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双颚出血,病重的父亲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在父亲住院期间,组织、战友、亲人为父亲带来了关怀,送来了温暖,一桩桩、一件件,令人难以忘怀。

病床前的家庭会

一直身体康健的父亲突然得病住院,这可急坏了我们全家人,母亲、儿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时时挂念,频频来到医院守护看望。根据父亲的病情和医院的治疗方案,父亲需要在医院有一个较长的治疗阶段,对父亲的守护和生活料理需要做长期打算,统筹安排。长子祝君及时召开“家庭会议”,商量父亲住院期间的守护、生活料理事宜。家庭会议商量决定,晚间守护任务由三个儿子和长孙承担;周一至周五白天由母亲负责守护;周六、周日昼夜由四个儿女家轮流负责。全家总动员,全力做好父亲守护任务的战役打响了。长子祝君每星期按时将值班表打印分发给各责任人,守护工作井井有条,有序进行。

错把儿媳当女儿

春节刚过正值工作繁忙时,父亲再次入院当天,几个儿女恰巧有会议或出差,儿媳卫丽青、史萍主动承担了办理父亲入院手续的事情,两姐妹一会儿跑到门诊登记,一会儿跑到住院部找床位,一会儿交钱,一会儿填表,一阵忙乎,终于办好了入院手续,刚想坐下喘口气,主治大夫又让她们到医生办公室填写病人入院登记表,病人年龄、家庭住址等等具体情况。当医生填写填表人与患者的关系时道:“你们是父女关系吧?”她们忙说:“不是,”医生用诧异的眼光问道:“那你们是病人的什么人?”姐俩答道:“是儿媳妇,”医生停顿一下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填啊?”过了一会儿医生接着说:“填表人只有父子、母子、夫妻关系,你们是病人的儿媳妇,该填什么呢?”姐俩想了想说:“那就填公媳关系吧,”医生忍不住笑了:“我填过很多病人的表,还很少遇到你们这种情况。”这正是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父亲的守护一切都按照家庭会议的决定实施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母亲从周一到周五白天守护任务很重,况且母亲也是近80高龄的老人了,白天守护除了要记账、划价、取药、陪护和做一些专门检查外,另外在父亲打吊针时,还要看护,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母亲的身体怎能吃得消?如何才能减轻母亲白天守护超负荷的难题摆在了家人的面前,经过大家再次商议,鉴于父亲住院时间较长,儿女当前工作又很忙的实际,决定还是找一名护工负责白天的守护,帮母亲分担一些。很快经人介绍就找到了一名护工,可谈来谈去护工不能满足我们提出的守护时间要求,只好作罢。一时间,大家一愁莫展,忽然母亲想到在西宁有一位老家的亲戚,现退休在家,可否请他来帮忙看护一段时间,第二天一大早,这位老家的亲戚就来到了父亲的病床前,从母亲那里得知,这位亲戚前些年曾有过联系,原在铁路部门工作。母亲说他的年龄比你们大,就叫刘哥吧。刘哥的来到使父亲的守护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强。刘哥负责上半天的守护,他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悉心照顾,不仅完全彻底地做好守护,而且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到医院看望。表姐余景莲全力支持丈夫刘哥的守护,她还亲自烹调了可口的家乡饭菜送到我父亲的床前。刘哥的儿子工作十分繁忙,也赶到医院看望父亲。和刘哥相处时间长了,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刘大哥。”为了表达我们的谢意,准备给他一些辛苦费时,他坚决拒绝接受,不容商量。刘大哥、表姐一家人待人诚恳、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真可谓危难之时方见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踏破铁鞋寻药忙

父亲的病情在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下得到了缓解,为了确保脑积血的化瘀,需要吃一种叫“消瘀胶囊”的中成药,可这种药医院没有,三儿媳杨凤梅自告奋勇承担起了寻药的任务,又是打电话、又是托熟人、又是找关系,到底把药给寻来了。由于每天需要服用,很快“消瘀胶囊”又告急了,凤梅再次费尽周折负责寻药,没几天,几大盒“消瘀胶囊”又送到了病床前,据说这种药工厂已经停止生产,她把人家库存的药都拿来了。真是不信东风唤不回,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调剂伙食费思量

父亲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大量的药物,整天十几个小时躺在病床上,身体得不到运动,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加强父亲的营养,做点可口的饭菜成了女儿和三个儿媳妇的心愿。动脑筋,翻菜谱,互通电话勤交流,你送米饭,我送面,你送荤,我送素,你送干来我送稀,鸡、鸭、鱼、肉、虾都送到。为了及时将热乎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女儿和儿媳妇们可谓劳累又尽心,从策划、采买、加工、送达细细运筹,精心落实。有的为了送晚饭,中午下班后就要采购好,洗好,下午一下班飞速回到家,一阵急忙乎,自己顾不上吃一口,装盒、打的,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病床前。双休日送饭菜更是忙坏了几个女士,一大早上市场采买,到家又洗又切,再烹调,又是炒,又是炖,又是炸来又是蒸,饭做早了不行,凉了不好吃,做晚了唯恐受饥,掐着点,估着时,送完午饭做晚饭,把一顿顿美味可口的饭菜按时送到病房。摆开来,辣子鸡、红烧鱼、灰菜、青椒炒肉、炖羊肉、饺子、包子、面片、蒸面……样样俱全。看到父亲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她们的手艺,听到父亲“真好”的赞美,个个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八仙过海显神通,饭香菜美手艺高。

爱心孝心两兼顾

人们常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女儿祝萍、女婿甄明夫妻俩去年的任务很重,他们的女儿文静要参加高考,几个哥哥考虑到小妹家的实际情况,尽量少给他们安排守护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好高考冲刺阶段的女儿。女婿甄明得知没有给他安排晚上守夜值班后,主动要求守护值班。女儿祝萍一方面要照顾好女儿,另一方面还要时时牵挂住院的父亲,送饭看望,甚至带病坚持守护,还带来父亲喜欢的书报,细微之处见深情。

孝敬老人做表率

大儿媳卫丽青在父亲住院期间,忙里忙外,最为辛苦,父亲住院初期,一会儿缺这,一会儿缺那,她来回奔波,及时到位,做饭、送饭、托熟人、调病房,为守护人员备夜餐。考虑到公公住院,婆婆往返较远的情况,主动将婆婆接到家中照料。为了给婆婆提供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又是洗床单,又是洗被褥,婆婆到家后,她精心周到安排好婆婆的生活,可谓无微不至。学校开学后,过去由她送午饭的问题凸现出来,为了保证公公中午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她每天下班后,都要跑菜场、进超市,为第二天给公公送饭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过度劳累,引发了高血压,患上了重感冒,她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照顾公婆。大孙子海波出差调研的任务很重,有时返回西宁已经到了晚上,他不顾一路的疲惫,及时加入晚上守护行列,在父亲、三叔出差期间他多次顶班,作为孙子辈,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照顾爷爷的重担。海波女朋友刘芳在州县工作,也多次到医院看望。小孙子海涛远在上海学习,得知爷爷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多次打电话问候。外孙女文静、孙女海媚学习任务重,爷爷住院期间多次上医院看望。

老伴悉心伴身旁

父亲住院治疗期间,母亲每天相伴在父亲的身旁,精心呵护、不厌其烦。父亲平时养成了买书报、读书报的习惯、患病后,脑压高、头晕眩,无法正常读书看报,细心的母亲从家中拿来了半导体收音机让父亲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为了使父亲更多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便主动当上了“专职读书读报员”。窗外寒气袭人,床前书声朗朗,其乐融融。父亲住院前,母亲每次外出都有父亲相伴左右,平时上街采买的任务大都是父亲的事,父亲住院后,母亲时常要回家看看,还要采购一些临时需要的物品,为了不给儿女们添麻烦,自己打的、乘公交车。很少独自上超市购物的母亲,为父亲精心挑选一些可口的小吃,调剂口味。由于儿女们工作比较忙,父亲的晚饭大都要到医院的食堂排队购买,医院食堂购买晚饭的人很多,有时候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可到跟前饭已卖完了,还要继续等候第二次饭菜的到来,时间长了,母亲掌握了买饭的时间规律,适时而至,既能买到热乎乎的饭菜,也不用耗费那么多的等候时间,儿女们戏言:“妈进步好快啊!”

组织战友送温暖

父亲住院后,父亲原工作单位——省文化厅的领导和同事们十分关心,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协助我们办理住院手续,并多次员到医院慰问看望。战友关怀情更浓,当父亲的老战友听说父亲住院的消息后,结伴前往医院看望,老战友相见格外亲,忆当年、话友情,病房内洋溢着浓浓的战友情。儿女工作单位的领导、同事、朋友得知父亲住院的消息后,也纷纷来到医院看望。

千里之外寄深情

当湖北潜江、陕西安康、白河的亲人得知父亲因病住院的消息后,纷纷打电话、来信进行问候,还寄来了父母喜爱的明前陕青茶祛病健体。去年是父亲79岁寿辰,按老家的习惯过九不过十,千里之遥的亲人多次表示要专程来青海为父亲祝寿,他们祝愿父亲早日康复,到时在青海相聚,为父亲过一个热烈、欢快、难忘的大寿。

从冬到春,父亲在医院接受治疗已两月有余,看着窗外瑞雪飘舞,看到小草吐出嫩芽,闻着飘到床前的阵阵花香,父亲的脸庞红润了,病情一天天在好转,心情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激昂,触景生情,赋诗三首,抒发美好情感:

窗前偶拾(三首)

新绿

柳未发芽树还瘦,满园枯黄冬未走。

唯有春雨知时节,一夜小闹送新绿。

满园春

园内林木几十株,列队问我选哪株。

我选红桃吐新蕊,我选杨柳挺且直。

我选青松高而洁,我选和谐满园春。

雪答

雪花飘飘舞窗前,雪问东风是何年。

篇5:关于秋天的散文:等你,在秋风里

秋天你会来。因为我看懂了枫叶的脉络,河流的走向,过云的踪迹。

一声簌簌,似你衣角掠过苍林。我默立风中,不忍前行。看还是不看,那些离别的重逢,重逢的离别?问还是不问,这几多风雨,你又曾在何处憩栖?

蓦然回首,一只飞鸟振翅越上林稍,只旋下一枚小小的叶子扑与掌心。狭长的,尖细的,有密密的锯齿轻轻地划过,就象多年后的一个回望,柔软而忧伤。

你什么也不说吗?当初的那个四月,你的言语曾沸腾了多少次冰冷的雨滴呢?你似飓风的凝眸曾卷走了多少落花呢?

是啊,已经是秋天了。时光的清洗,磨淡了最深的印。从绿叶葱茏到面色苍白,我一点点看着你慢慢收回的树的手掌,日渐变冷的温度凝结的白霜,冬天已然被你推开了一扇门,再多的暖意也唤不醒那些柔软的斑斓的春秋了吗?

落叶的零乱里,风舞流年。这疑似的花雨不断敲打着记忆,疼痛着回眸。我已冰冷,冷过寒冬的第一场风雪,若你依旧想起春天的雨中漫步,会不会在离去时再次转身,轻轻而又坚定地说:”冷了,我们快点一起走吧。"

秋天你会来的。因为天又冷了,而这多愁的风缚住我,走向《秋声赋》的更深处。你不来,我不走。

篇6:我在秋天里怀念夏天的你伤感散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到深秋,仿佛这个秋天格外的有趣,该来的不来,该走的不走。每一片秋叶都在风中翩翩起舞,是因为他们并不愿离开母体,可是无情的秋风却硬要将他们吹落。秋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埋藏了多少的侠骨柔情。同时秋天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季节,要么硕果累累,要么一无所获。

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穿梭在来来往往的车辆之间,或者,站在都市的立交桥上,抬头仰望天空,云彩的变化依然让人羡慕,低头听一首熟悉的歌曲,或想起某一本可以唤醒记忆的书,或翻起一张发黄的旧照片,都让人感叹。路过那条街的时候,很凑巧地看到那张久违的脸,依然熟悉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擦肩而过时善意的微笑,一切仿佛近在咫尺,事实是一切只是过眼云烟。

我们都在前进,忙忙碌碌,不是我们不愿意停下来,而是我们不敢。不是我们不愿意等待,而是我们不敢,因为等待会变得遥遥无期,也许会等到水流花谢,了无痕迹。深秋,我听到树叶飘落的声音,那是心碎的声音。抬头仰望天空,我的脸上依然是波澜不惊,而内心却已翻江倒海。一个人不寂寞,想一个人才寂寞。只是起初的思念里夹杂着甜蜜,现在更多的是无奈与失落。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爱着的那个人也正好在爱着你。可事实上,我们都很难幸运吧?曾几何时,我认为,总有那么一个人,可以看穿我的坚强,让我毫不犹豫地变得愚蠢,而今,我开始害怕了,我害怕真的陷入无边的黑暗,从此万劫不复。

上一篇:竞聘材料党口部门下一篇:工厂财务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