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 Module 8 Seasons and Weather教案学案

2024-04-08

3B Module 8 Seasons and Weather教案学案(通用8篇)

篇1:3B Module 8 Seasons and Weather教案学案

教案学案集

九年级思品教案 第二单元 关爱自然 关爱人类教案 单元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从理性上认识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及坚持这一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 2、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特别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化――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选择――我国环境的现状――针对环保的国策――怎样保护环境”为线索,让学生关注环保,关注自然,以关爱自然为己任,以保护环境为自豪。 第一节 “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选择”,以初中生赵名鸣的故事引入,通过周边环境变化,赵名鸣的困惑和忧虑以及故事中赵名鸣父亲的话“孩子,那不是我们该管的问题,挣钱才是最重要的。”引出中心话题:“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从“曾经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开,指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像今天一样如此严峻。接下来讲到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随着人类开发自然的力量的无止境和滥用资源,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正日益严峻地显现在人们面前。那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怎么来解决?自然就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我国的环境压力”,从要学生来谈“沙尘暴、藏羚羊、非典”等我国典型的环境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引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接着,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以图片、数据、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来对这一沉重的话题来一一展开,进行阐述。这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大专题,都可以做大量的文章,那么在教材里,怎样让学生自然地在接受教育时又进行自我教育,在给教师给出话题时而又不限制其发挥,不把教师圈定在教材里,这的确花费了编者们很多的心血。最后,选定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漫画、数据等帮助说明。整个这一章节的容量很大,但又不显臃肿、冗长,而是在非常轻松的情况下来达到它的教育效果。 第三节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处理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样,中国要解决环境问题,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把“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本节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关于环保的相关政策,并树立环保意识,把“环保”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来。 三、教学时数:10课时 第一节 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选择 第一课时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曾与自然和谐相处 2、明确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3、认识到由于人类的破坏,我们已出现生态危机 教学重点: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材料1: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 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关注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讲授新课 【师】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人是始终受大自然哺育的。在人类之初,人与自然曾经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生】(细读教材28页“荷马名言”) 【师】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生】(小声读教材28页小体字)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事例?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加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危机,也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默读教材29页小体字) 【师】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严重的环境破坏事故或公害事件? 【生】(相互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师】(根据以下材料进行补充) 环境公害事件 为什么会发生“公害事件”?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不明显的。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环境干预的能力也越来越大,资源消耗和排放废弃物大量增加,加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主观上不注意保护,致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政党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从以下发生的世界著名公害事件中,可以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发展略见一斑:这些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极大的危害性。令人担忧的是,全世界环境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 1、什么是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 2、什么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 3、什么是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 4、什么是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5、什么是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发生于1961年前后的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病症剧增,尤其是使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多人。 6、什么是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了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多人死亡。 7、什么是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8、什么是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0000人,16人死亡。 9、什么是博帕尔毒气事件?发生于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 10、什么是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师】生态危机是怎样出现的呢? 【生】(看书后进行回答) 【师】读《撒哈拉的变迁》,看看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生】(看书后讨论并回答) 三、小结 在关心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时,我们要不要关心我们的衣食之源――地球?是谁在改变我们的地球?是谁在毁灭曾经的绿水青山?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 四、巩固练习1、关注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关注_____________的关系,就必须认真反思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反思我们对待__________的态度。 2、在人类之初,人与自然曾经保持着_____________的关系。 3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A、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B、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已丧 C、人类不热爱大自然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第二课时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黑板出示材料】: 一个公共牧场,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个牧民都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各自牲畜的头数,使之与牧场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一是尽可能地增加自己拥有的牲畜头数,使自己的经济效益很快得到提高。 提问:(1)这两种选择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2)你主张做出何种选择? (学生讨论并回答。明确: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 讲授新课。 【师】: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和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途径的方法,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共同选择的发展模式。你知道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吗? 【生】:阅读教材031“信息平台”。 【师】:那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看书后回答。明确: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师】:你知道“网开三面”和“里革断罟”这两个典故的由来吗? 【生】:思考、讨论。 【师】: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十分注意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古人都如此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为了子孙后代着想,那么我们呢?由这两个故事,我们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这几个词的含义是什么?你看到过现实生活中有与此类似的现象吗?针对这些现象你会提出什么建议? 三、 总结: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四、 巩固练习: 1、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普遍

篇2:3B Module 8 Seasons and Weather教案学案

浅谈“教案”变“学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可近几年来,教师迷惑了。在偏僻的乡镇学校,教学质量在直线下降,与城市的距离更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句话,教学方法落后了。那古老的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了。 刘国正先生说:“教学方法要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感到确实如此。语文课要求活,只有把课教活了,才有语文课的高效率。为了把课教活,教者就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开拓联想,时时点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去展示、去想象、去飞翔、去创新、去成长。 为此,教案变学案就尤为重要。太谷的“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值得借鉴。 众所周知,教师上课要备课,备课要写教案,这个本来起“备忘录”作用的教案,却被教师神秘化了。教师备课时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单方面为自己怎么上课进行设计,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且教学过程养成了死守教案的习惯,何时把教案上设计的程序演练完毕,这堂课就算完成任务。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案已经化成捆绑教师手脚的绳索,教案不改,教学活动就没有生气和出路。而“学案”则不同,它是针对学生学习需要,特为学生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它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明确的要求,上课前要求学生按照“学案”上简明扼要的目标提示、教学要求、学法指导,进行预习和自我检测,这样,学生上课就不是只带着两耳去听课,而是带着问题进课堂,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费时少,效果高,学有所得,生动活泼,课堂教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学案”具有两重性: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是“教与学合一”的方案,这种方案克服了教师单方向的缺陷,也避免了学生单方面学的不足,它将教与学溶为一体,可取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一、教案变学案,教学的立足点变了 立足于教师的教还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传统教学观立足于教师的教,视教师为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课堂教学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案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视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想学、能学、会学,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案教学给教师的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职责是让学生自己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心,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破疑解难。 二、教案变学案,备课的角度变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过去备课是教师单方面备教材、备方法、写教案;学案教学备课是教师、学生双方都备。教师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写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方法去设计,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写学案;学生备课是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为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着力点是为学生编写一个有用有效的“学案”,学生备课的着力点是如何用好“学案”;教师把“学案”当作学生过河的桥,给学生攀登知识、发展能力铺路搭桥;学生把“学案”当作攀登知识的阶梯,一步一个台阶,由易到难,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低效学习到高效学习,沿着“学案”设计的目标,到达知识的彼岸。 三、教案变学案,上课的支撑点变了 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教案变学案的出发点,也是教案变学案的落脚点。靠什么来体现预设的目标呢?一靠学生自学。靠学生自渎、自解、自悟文本,自找重点、难点、疑点,自带问题上课,互动合作交流,开展兵教兵、一帮一活动,这是支撑学案教学的一条主线――给学生自学时间,促学生自主发展。二靠教师引领。通过学案提示,学生自学展示;进行学法指导,提问引发思考;排难解疑探究,精讲点拨正误,这是支撑学案教学的一条助学线――扶助学生上马,放飞学生奔跑。三靠训练达标。面向全体,重在参与;整合知识,学有所得;目标检测,分层优化;当堂训练,实践强化,这是支撑学案教学走向成功的一条检测线――给学生自测自评机会,让学生自构知识体系。三条线相辅相成,构成了教学成功的三个支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教案变学案,是适应当今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彰显了“活”的教学法。

篇3:3B Module 8 Seasons and Weather教案学案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提纲, 自我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查阅学习资料, 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 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 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疑难问题的排除者。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做到“扔掉教案”, “心中有案”, 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那么, 中专语文教师该如何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呢?我以为, 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补充或改进:

一.利用有效资源, 广泛搜集资料

除了教学参考书给教师提供的必要的教学资料, 还可以利用有效资源, 搜集大量资料。占有资料后进行选择, 将学生需要的内容在课前印发或抄录给学生, 供学生参照理解。把这一步做在“学案”中, 不仅是“告诉”了学生一些新知识, 更是给了他们理解课文的一把把金钥匙, 使他们能自己尝试开启, 提高学习能力, 品尝胜利的喜悦。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 学生仅仅凭借课文中描写的那片幽美宁静的荷塘月色不一定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中隐含着的淡淡哀愁的心情, 先生为何会“忽然想起”了采莲, 想起了江南?为何要引用《西洲曲》中的几句诗?恐怕学生无从理解。如果教师备“学案”, 将体现古人眷恋江南的情结的诗词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等) 收集给学生, 将《西洲曲》原文及内涵让学生先行了解, 学生的问题大概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 《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恐怖。”学生也似懂非懂, 如果学生事先了解了法、美的侵华历史以及鲁迅先生一贯运用的比喻、讽刺、幽默等写作手法就会对文章中出现的类似句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因材施教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学生的实际水平, 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正所谓“因材施教”, “材”的状态决定了“教”的方法和度量, 而我们面临之材究竟如何呢?单以我们现在所教的中专生为例,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基础知识薄弱。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 (2) 心理素养不够理想:由于中考失败, 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自信, 耐挫力下降, 缺乏创意, 想象力、意志力薄弱。 (3) 行为习惯较差。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缺少自我提升意识。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积极上进的决心, 没有自我完善的信念, 他们更多的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 中专语文教学要做的是:鼓励学生, 激发他们重新奋起的勇气。利用中专时间宽松, 压力轻的特殊优势, 留给学生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教师放权还权, 把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交还学生, 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学的具体情况, 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 让学生不完全依赖老师, 不完全依赖资料和答案, 让学生自己完成感知、发现、探究、辨别、理解到再认知活动过程, 以便达到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

三.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案”中, 教师是本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的。“学案”中则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如学习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为何选择生日当天卧轨自杀?诗人表现的明媚温暖的感觉和他选择的人生结局有冲突吗?再如:《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中的“泪珠”和“珍珠”的神似点和形似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这正是“学案”比之于“教案”要求更高之处。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 它能起到“以问拓思, 因问造势”的功效, 并能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关键。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 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 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等, “学案”中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 上课就越从容, 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形成一个互动的、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

四.科学设计, 除“牵”重“导”

现在的中专语文教学仍然用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 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 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 不切实际地拔高、升华甚至圣化主题, 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 从而导致矫饰虚假的文风。作文即做人, 失去了真情实感, 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只会写出鹦鹉学舌般的假大空文章。追究其深层原因, 主要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把学生当成“木偶”牵制他们的思维和活动步骤。

笔者有幸听了岳老师的公开课《荔枝》。上课后, 岳老师开门见山, 让学生看手中的“学案”,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去读书、思考, 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们边读边画, 时而凝神思考, 时而翻阅工具书查阅资料, 不时地写写记记, 学得非常认真;然后是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同时参与到其中一组, 这两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占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最后是师生集体交流, 教师点拨疑难问题。由于有了前面学生自主扎实地学习,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胸有成竹, 回答问题语言流畅, 谈吐自如, 个性鲜明, 小组之间互相辩驳和补充, 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紧跟其后的是“我来显身手”, 每个学生都来做一做, 检测一下本节课学习的效果。整堂课紧张而有序。

这节课上, 没有往常公开课哗众取宠的“轰轰烈烈”的“活跃”场面, 没有执教教师的煽情鼓动,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静静地读书, 思考, 心平气和地商讨, 辩解, 耐心地听取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巧妙而科学的设计, 在课堂上形成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得。

五.试行选卷制, 巩固教学成果

为巩固“学案”教学成果, 可尝试改变传统的统一出题考试的方式, 实施选卷制, 即把考卷按难度大小分为A、B、C三等, 再根据等级的不同, 在总学分中实行加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试卷考试, 不管选了哪个层次的试卷, 考试成绩都一视同仁。这种做法可取的一面, 在于它考虑到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层次上的不同, 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在语文“学案”教学中, 也不妨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法指导, 对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估计, 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教学”, 在教学时间、学习深度、提问等方面作出恰当的不同安排。这样的语文课必然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力所能及地思考、讨论, 分析文章, 回答问题, 练习写作, 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谈谈学案与教案

传统的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是为教师上好课而预设的教学方案。教案教学是教师站在高于学生的高度,站在已知知识的高度对学生的居高临下的指导。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以老师讲授为主,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在教育观念、目标要求、课堂角色、课堂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等方面不同于教案。学案,顾名思义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学而编写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由学生直接参与探索,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的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学讨论、探究新知为主,侧重使学生“会学”。

“学案助学”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创新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1、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学案能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讨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3、学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与互动的立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案助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的转变,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案”是定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制定‘学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并最终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样,学生也就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既然学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那么编制学案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学情,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的学案,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同时学案的设计要具备以下特点:

1、要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體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如有必要,可两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要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都应该单独设计学案;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在哪道试题上得到了体现,自己的缺陷又在哪里;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

学案在形成之前同年级同学科老师都必须先熟悉教材和课标,真正把握每个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与其他知识的前后联系等等,然后通过集体备课敲定学案成型,在集体备课中先有主备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备课的思路,其他教师进行完善和补充,最后由主备人执笔形成学案,学案形成后,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学案进行变通,使学案能指导自己的学生自学,顺利的掌握知识。由此可知,学案的形成是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说明了集体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克服单打独斗的弊病,实行资源共享,使每个教师都能从中受益,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也说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它需要每个教师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观点展现给其他老师。由此看来,用学案之后,教师在课前较以往要忙得多,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人备课大家享用”的轻松状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集体备课固然重要,但其作用更多在于对教材难点、重点以及突破等方面的交流,一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虽然使用的是统一的“学案”,但在上课时要照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不要脱离了实际教学;不能也不应该通过统一“学案”束缚了教师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教学风格。

篇5:《劝学》教案学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已、就、中、疾、致、假、绝”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然、焉”等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能举出几个历史上勤学苦读的事例吗?(积累活动一)

提示:头悬梁(孙敬)锥刺股(苏秦)凿壁偷光(匡衡)映雪夜读(孙康)闻鸡起舞(祖逖)[正面] 伤仲永[反面] 能说出几句劝勉学习的格言吗?(积累活动二)提示:学而不厌,侮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则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激励学习方面的一篇美文。三.作者简介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继赴楚国,由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著作终老其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一书共20卷,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所作,少数出自其弟子之手。《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四.教师范读或听文本朗读录音。五.学生自读。六.文本解读。

(一)第一二段: 提领重点词句。

重点词:已于輮有中然就参省知

重点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问:文本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4.学生试读试译。

(二)第三段: 1.提领重点词句: 重点词:而疾假水绝生

重点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小结: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学习的作用。

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善假于物的事例吗? 学生试读试译。

提示:乌鸦喝水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狐假虎威

(三)第四段

1.提领重点词句。

重点词:焉跬步无以一用心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难译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问: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哪个方面?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讲的? 明确: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从三个方面来讲的:一要勤积累,二要坚持不懈,三要用心专一。七.小组活动。试把文本的结构纲整理出来。提高自己青出于蓝

中学习的重要性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 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登高博见

点己不足(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假舟揖

学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坚持不懈骐骥驽马 以(正反对照设喻)朽木金石

已要专一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

八.探索文本写作特色。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试结合最后一段谈一谈。九.整理知识卡片。

通假字:輮有知生兼词:焉 活用:輮水利一上下日

古今异义:金爪牙寄托用心闻 实虚词:劝已中然就疾假致绝焉 特殊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难译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固定结构:无以(有以)名句:课内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节选之外的名句: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②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劝学》练习学案

(一)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①木直中(zhîng)绳 ②虽有(yîu)槁暴(pù)③不积跬(guǐ)步 ④锲(qì)而不舍

⑤金石可镂(luî)⑥驽(nú)马十驾

⑦假舆(yí)马者 ⑧輮(rïu)以为轮

⑨用心躁(cāo)也 ⑩生(xìng)非异也。

A.①②⑥⑧⑩ B.②③⑤⑥⑧ C.④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⑦⑨

(二)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三)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四)下列句中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五)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六)指出句中多义词的正确义项.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极,非常 C.横渡,横穿 D.高超,绝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客舍、房舍 B.住宿、休息 C.放弃、不要 D.施舍.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A.金属 B.黄金 C.锣 D.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七)将下面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归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A.用相同类型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表达意思的有_________________ B.将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从对照中揭示道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八)下面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的几种翻译,请选出最佳的一句()

A.刻一下就舍弃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B.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刻成

C.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D.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成功;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九)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B.善假于物也 / 于是余有叹焉 / 青取之于蓝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不如登高之博见

(十)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善假于物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达到隔断猛烈功劳 B.得到渡过大成绩

C.得到断绝快功绩 D.达到横渡强成功.填空。

本段在论述学习贵在积累时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4.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A.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B.说明即使是个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D.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刻几下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B.刻几下但是马上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C.刻几下于是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D.刻几下并且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是()

A.“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B.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的。

C.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本段的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道理的。

F.本段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但又紧紧相承,层层递进,即知识必须积累,积累必须有恒,有恒还须专一。

(十二)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也。”选自《春秋》

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数:屡次

B.寡人将大诛于子诛:责罚

C.而君反以罪臣罪:责怪

D.仓库少内内:交纳

2.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退而自察也 自察:自我反省

B.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C.原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D.再拜,便僻 便僻:气愤的样子

3.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死之 b.景公许之

c.今子治而乱 d.景公迎而贺之

A.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B.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D.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a.属托不行 b.以利贫民

A.a.下属请求的事情都不准许 b.把好处让给贫民

B.a.上级嘱咐的事情都不去做 b.以此使贫民获利

C.a.不听从私人请求和托付 b.用来使贫民受利

D.a.不接受亲属委托的事情 b.认为这对贫民有利.a.并会赋敛 b.便事左右

A.a.并且乘机增加赋税 b.随意送给您的亲信

B.a.加倍征收赋税 b.随意送给你的侍从

C.a.会同官吏一起收刮 b.随便赏给自己的部下

D.a.上下串通一起收刮 b.就让部下得到好处.a.子强复治东阿 b.寡人无复与焉

A.a.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 b.我不再指责了

B.a.您务必要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指责了

C.a.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干涉了

D.a.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干涉了

7.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d.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e.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f.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a.b.c.d.e.f.B.b.c.d.f.C.c.d.e.D.c.d.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到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参考答案:

(一)A(二)B(三)B(四)D(五)C

(六)1.C 2.C 3.D

(七)A.1.4.5.7 B.2.3.6

(八)C(九)B(十)B

篇6:《采薇》教案、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二、自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文学常识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共收入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风 ”、“雅 ”、“ 颂 ”三部分。“ 风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赋 ”、“ 比 ”、“ 兴 ”三种。

3、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朗读 ② 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思路脉络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

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春、夏、秋,后面回家时是冬天)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的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三、内化提升

边 愁 崔 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

萎。

(1)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2分)

(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2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2分)(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

四、总结质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名校学案》知能达标演练

2、预习《离骚》导学案

3、有能力的学生练习背诵《离骚》

《采薇》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二、自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不遑启居()载饥载渴()靡使归聘()

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雨雪霏霏()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彼路斯何()岁亦莫止()

2、文学常识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共收入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风 ”、“雅 ”、“ 颂 ”三部分。“ 风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赋 ”、“ 比 ”、“ 兴 ”三种。

3、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朗读 ② 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

4、思路脉络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 1-3章为一层: 4-5章为二层: 6章为三层: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三、内化提升

边 愁 崔 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

萎。

(3)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

四、总结质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名校学案》知能达标演练

2、预习《离骚》导学案

篇7:《说美》学案-教学教案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学习本文要从反复朗读开始,边读边质疑、边思考,对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要深入理解,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质疑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三)研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1、有一位同学经常因为自己的容貌不够漂亮而苦恼,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100字左右的短信劝说他(她),仔细研读课文在信中要恰当的引用文中的语句。

2、在信中划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凡人论美。

1、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你认识的美。

2、四人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3、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三、巩固·延伸 比较阅读 论美

◎伏尔泰[法国]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如果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学家们请教,他们的回答将是夸大了的胡言乱语,他们认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质上与其是一致的。

我曾经和一个哲学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剧。“多么美好!”他说道。“你在这里面发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我问他。“是因为作者已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说。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对他身体有好处的药。它达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诉他说,”多么美好的药!“他意识到不能说药是美好的,并意识到在你把美这个词运用到任何事物以前,它一定在你身上引起了敬佩和愉悦的感情。他同意说那悲剧在他身上引起了这两种感情,并说这就是美。

我们一起去了英国:同样那出戏也在那里上演,翻译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观众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说,”美的理念对英国人来说和对法国人来说不一样。“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结论:美是很相对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时髦的东西到了北京就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却了写一篇有关美的长篇论文的麻烦。思考: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2、与课文相比,你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吗?

四、相关链接

(一)《论美》原文 of beauty

in beauty, 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 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 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whereof 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 by geometrical proportions;the other, by taking the best parts out of divers faces, to make one excellent.such personages, i think, 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not but i think a painter may make a better face than ever was;but he must do it by a kind of felicity(as a musician that maketh an excellent air in music), and not by rule.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 shine, and vices blush.(二)《论美》另一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 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三)关于培根

篇8:3B Module 8 Seasons and Weather教案学案

“学案”, 简而言之就是学习方案。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案不是教材的翻版, 不是练习的汇总, 而是侧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相对于教案而言, 学案是给学生看的学习方案。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从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 笔者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实践。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以教师指导为主导,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 由教师指导学生先学, 然后教师再教, 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 学案指导导学, 导学依据学案, 使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导”, 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

传统教学大多沿用知识、教材、教师、教案和学生之间的单一线性知识传递过程, 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加工再传授给学生, 学生处于“接收”状态, 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学案导学”教学则建立起知识、教材、教师、学案和学生之间的新的关系型知识传递过程, 如图1所示。图中, 教材主要传递陈述性知识, 学案主要传递策略性知识, 教师更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弥补教材的知识内容

1. 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使知识内容更具前沿性。

现今,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 可谓是日新月异, 而计算机教材一般要考虑到学校主流的计算机硬件条件和应用程度, 因此, 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学案的引入,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学案中加入最新的计算机资讯、知识和技术,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最新知识, 掌握最新技能。

2. 弥补教材的通用性, 使知识内容更具专业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目前中职学校作为公共课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因此, 编写教材时是以中职学生的共性作为依据。但中职学生有明显的专业性, 而且更喜欢有个性的内容。学案的引入, 使学生学习更具个性和专业性的内容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在学案中补充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 通过学科整合, 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习WORD时可以补充一些最常用行政公文 (如通知、请示等) 的格式与排版内容;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EXCEL时可以补充一些财会电子账表的制作内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练习文字录入时可以补充一些国际商务字符的内容;等等。

(三) 增加教师的指导时间

学案代替教师的“口”为学生提供自学的工具和指导,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中, “一对一”地指导学生,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树立学习信心, 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由课前和课中两大部分组成。其中, 课前是学案的设计与编写, 课中是导学的组织与实施。实施环节如图2所示。

(一) 课前:学案的设计与编写

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操作材料, 学案的设计与编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份完备的中职计算机学案, 应当包括问题要素、情境要素、教学与学法要素、多媒体使用要素等基本要素。在学案的设计与编写时, 教师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 而后再设计自己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学习。

1. 学案的设计。学案的设计具有两重性, 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1) 教师的主导性。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从学习者的角度在学案中为学生设计必需的导学题和必要的材料, 巧妙“埋雷”。

(2)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全体性, 即学案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每位同学积极主动参与;二是个体性, 即学案设计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差异, 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案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2. 学案的编写。学案的编写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内容安排。

(1) 学习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分析。以纲目式列出每次课的学习内容;拟订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达到的目标;点明学习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2) 学习内容安排。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呈现、学习方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自我小结和问题反馈等。

因此, 学案设计完全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的“学”服务。优秀的学案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会学、会用、会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课中:导学的组织与实施。

1. 激趣导情, 提出问题—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开辟一条以非智力因素改善智力因素的通道, 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生趣”, “趣从志生”, 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 思路就能拓展。

在教学“Excel数据统计与筛选”时, 笔者以学生颇感兴趣和熟悉的QQ农 (牧) 场中的数据 (种子成熟期、经验值等) 和图片等素材制作成一个QQ农 (牧) 场视频作为导入。创设的QQ农 (牧) 场情境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 更重要的是, 视频中的数据为本堂课后续数据的统计和筛选等操作奠定了基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修炼好“诱导”功。

2. 引导探究, 分析问题—引导。

“引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切身经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 开拓思路, 使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后, 在学案中设计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学案中的“埋雷”主动“探雷”和“挖雷”。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也可以小组合作, 必要时教师再进行启发、引导, 以补充完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

3. 释疑破难, 解决问题—疏导。

学生在依据学案的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在学生生疑的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疏导作用, 帮助学生释疑破难、解决问题。一方面,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行疏导或建立“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自己动手解决, 使学生既感受成功, 又扩展思维;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去体验, 设计解决问题的“台阶”, 保证教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

4. 讨论交流, 深化问题—指导。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交流、讨论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提炼、技能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变教师总结为学生小结”等方式组织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总结操作要点, 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深化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总之,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学会编导, 善于诱导, 巧于引导, 精于疏导, 重于指导, 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学案导学”的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案是教师为自己的“教”而编写的“脚本”,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的“学”而创作的“剧本”。“学案导学”的课堂需要教师既是资深编剧又是给力导演, 把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演员”—学生。从教案到学案, 从“牵手”到“放手”, 相信“学案导学”的教学课堂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乐学、会学和善学。

参考文献

[1]陈晓隽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法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杨兆林.“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 (1) .

[3]秦雪丽.“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3000字论文下一篇:抓内涵促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