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考首开“艺术设计”本科段考试

2024-05-15

上海自考首开“艺术设计”本科段考试(精选4篇)

篇1:上海自考首开“艺术设计”本科段考试

□记者董川峰

晨报讯 从今年起,本市将正式开考高教自考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人员将拥有本科自考文凭。上海教育考试院日前宣布,今年10月首次开考的考试科目为3门公共课和一门专业课。

据悉,该专业由上海师范大学任主考学校,凡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校(含自考)艺术类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都可直接报考,无须加考课程;凡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校(含自考)非艺术类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报考该专业,须加考素描、色彩两门课程。年满35岁以上的考生可免考英语,但须换考3门不少于14学分的课程,且不得申请学位。考生可在9月7日-9日向主考学校办理报名、报考手续。

篇2:上海自考首开“艺术设计”本科段考试

来源:新民晚报

4月下旬,上海市举行了第50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4岁的刘翔走进考场,开始了金融管理本科专业的攻读之路。不过,他的身份有点特殊,是沪上某研究所的在读硕士。

和刘翔有着同样举动的不止一人。记者从自考办获悉,近年来,高学历的考生频频出现在自学考试考场,自学考试成为上海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为将来而学

刘翔是理工科的研究生,他自学考试攻读的是金融管理自考专业,和他的研究方向并不“搭界”。“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想通过自学考试,督促自己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刘翔说,“现在学了没有用,未必以后用不到。”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唐宏兴更有意思。他和妈妈如今是“同学”,母子俩都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妈妈读的是中医专业,儿子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其实,我是受到妈妈的感染才报的名。”小唐说,妈妈很有学习毅力,到现在为止已经考出了9门课,自己只是刚刚开始。

“参加自学考试,我并不是冲着文凭去的,只是想多学点知识。”小唐说,“将来我不可能一辈子搞技术,总要积累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生源有变化

上海市自考办主任徐来勇告诉记者,自1982年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以来,上海已进行了50次考试。至2006年末,全市已有近13.7万考生通过本、专科考试,取得学历。25年来,考生的来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82年,我国最初开设自学考试,是因为“文革”期间高考中断,高考恢复后招生计划有限,许多在岗人员苦于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考试恰好可以为他们搭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为他们提供一个“补文凭”的机会。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在职职工外,高考落榜生又加入自学考生的队伍。本世纪初,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在校大学生和高学历白领,开始参与自考,并从刚开始的“凤毛麟角”,变成如今的数以万计。

学习无终点

在物流业工作的郑小姐毕业于本市一所名牌大学。从念大学开始,她就开始参加自考,最先读的国际贸易专业,去年又开始读物流管理专业,最近她又将社会心理学专业列入最新的攻读计划。

“参加自学考试,会让我的专业基础更扎实,尤其是踏上社会以后,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郑小姐说,她现在考的物流管理专业,完成学业后,还能取得一张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为职场竞争增加砝码。而考社会心理学,郑小姐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在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我想更多地了解他人的心理。”

篇3:上海自考首开“艺术设计”本科段考试

关键词:自考英语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优化设计

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规模较大的、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形式, 它每年都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是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作为终身教育的实践者, 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对学习者理论提升的教育, 又是一种为毕业生提供生存发展和职业岗位方向的教育, 但从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中, 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并没有满足毕业生职业方向的需求, 致使多数毕业生在就业前对职业方向感到迷茫。因此本文对现行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

一、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一般按学科归属来设计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也沿用了这个传统, 以语言和文学为逻辑起点设计其专业课程体系。但是这种课程设计过分强调了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专业技能型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没有充分体现其职业方向。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现行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并没有体现这一培养目标, 不能迎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下面以北京市和郑州市的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 分析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北京市自考英语专业本科段的课程:

A、公共课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语法、词汇学、欧洲文化入门、第二外语;C、实践课:口译与听力。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 其培养模式是公共课+英语专业基础课+实践课, 在专业方向上没有设置课程, 并且根本没有设置专业技能选修课;整体课程设置体系“重英语基础、轻专业技能”的特点明显, 实用性不强, 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明确, 致使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之后对就业方向感到迷茫。

2、郑州市自考英语专业本科段课程:

A、公共课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现代语言学、第二外语;C、实践课:口译与听力;D、专业技能课:旅游英语选读、英语经贸知识。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 与北京自考英语专业本科段课程相比, 郑州市的自考课程设置多出了专业技能课的部分, 但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没有突出其专业倾向性, 内容不够饱满, 并且没有设置专业技能选修课。其整体课程设计仍以语言和文学为主导模式, 过分强调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

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自考英语专业发展严重滞后。

首先, 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没有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现行的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并没有树立培养“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 专业内容的设置比较保守,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并不明显, 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践课的操作能力不强。

其次, 自考英语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从而导致人才的表面过剩、实质短缺的现象。由于学科内容过于保守和封闭, 就造成了英语的专业知识和就业需求严重割裂。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的最好方式就是将课程的优化设计与人才的专向性培养相结合, 真正实现“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的内涵及其意义

1、以“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最早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它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反馈。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专项能力”, 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构成了“综合能力”, 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能力本位”强调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不再以传授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 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核心技术。

因而我们强调以能力为本的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计, 使其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切中当今社会的需求。在设计课程时, 要重点培养具体的专业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情感体验与能力相结合, 学科系统化知识和职业实践相结合。

2、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的内涵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要求和课程内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的一些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 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应重视学习者的需求、个性发展及自我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之间的学分与学时的比重关系。自考英语专业本科段课程优化更多的体现在相邻知识体系的整合, 必须考虑语言技能与专业方向及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要对现行的自考英语本科课程及时进行补充修改,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优化设计。

3、对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的意义

首先, 课程优化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拓展被现行课程所局限了的专业能力, 使学生具备更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 让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效结合。其次, 课程优化设计可以使自考英语本科段的课程结构更加饱满, 整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增加了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也充分体现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再次, 课程优化设计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课程的专业方向更清晰明了, 使其专业发展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

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毕业生的发展和“学科本位”为前提, 以“能力本位”为导向, 做到课程内容融通互补, 让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一体化。

1、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的原则

(1) 科学系统性原则:任何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在遵循课程设计规律的同时, 充分结合社会需求, 从基础到专业, 从理论到实践, 保证课程体系的现实可行性。

(2) “以学生为本”原则:课程优化设计要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及满足社会需求来确定其培养目标, 切合学生的就业实际, 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

(3) 针对性原则:其培养目标要有针对性, 使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 突出实用性, 以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出发点设计课程。

(4) 与时俱进的原则:课程的设置也要参照“适者生存”原则, 紧跟着社会发展的步伐, 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才能达到最终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2、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的内容

(1)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本科段的公共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旨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知识, 并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其课程设置为:高级英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现代语言学、第二外语、英语语法。

(3) 专业技能选修课程设置:从实用性方面来讲, 将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方向。培养目标: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及技能。专业技能课程为以下几门:英语词汇学、外语教学法、教育学概论、外语教学心理学;2) 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能系统的掌握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 能够从事商务或其他相关涉外工作, 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翻译技能。熟悉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与常识。专业技能课程为以下几门:英语经贸知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函电写作、外刊经贸知识选读。3) 旅游英语。培养目标: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 针对性的重点了解旅游中的英语常用词汇, 具有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的业务会话能力、较强的书写和翻译能力及导游、旅行社、酒店管理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为以下几门:导游学概论、旅游英语选读、旅游法规与实务, 语言与文化。

(4) 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将传统的、难度较大的口译和听力课程也分为教育、商务、旅游三个技能型方向, 使考试分类更加细致明确。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实践课考试科目, 其所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更好的迎合社会市场需求。综上所述, 自学考试英语本科的课程设计如下:

当前, 社会经济市场对新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迫使自学考试英语专业要进行新的课程改革, 而自考英语专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 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新时代的号召, 也应该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因而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优化设计要以毕业生的就业发展为前提, 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 吸取原自考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精华部分, 完善其不足, 摒弃工具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将重心放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课程的设计要遵循的科学规律, 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这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才能真正的在终身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邹妍.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2]周渝霞.“能力本位”观课程论指导下高职课程改革实践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3]廖哲勤,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孙翠兰, 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10.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徐路波.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探讨[J].湘潮, 2009.

篇4:上海自考首开“艺术设计”本科段考试

关键词:本科生;查阅文献;数据分析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环节,即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研究课题,运用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调查、试验、数模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数据来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观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选题

论文题目的确定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题目定得过深,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可能很难完成;题目定得过浅,又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做好选题指导是导师的重要责任。虽然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了几乎同样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各不相同,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选题时要因材施教。此外,导师在指导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课题本身的前瞻性,留给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尽量避免重复性大的课题。正因为选题重要,导师必须仔细斟酌,慎重决策,避免由于题目的缘故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能顺利通过的情况发生。

二、查阅文献

任何研究创新都要基于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而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查阅文献。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学科问题,并掌握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随着电子资源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及,通过大量阅读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查阅。下面就本科生如何利用这些电子资源来阅读文献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必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好奇和怀疑一向都是从事研究应该具备的内在力。阅读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时既要深入学习领会,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任何问题或疑问都来源于读者的深入思考。

阅读的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先读国内的,再读国外的;先读熟悉的,再读不熟悉的。对于那些重要但是自己又不熟悉的文献要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由于现在的电子资源非常丰富,要把所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系统读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查阅文献时,养成阅读论文摘要的习惯很重要,通过摘要可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

三、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当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由于已经对别人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验中如何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改进别人的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创新。试验获取的数据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立论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对于最后的论文结论至关重要。在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后,一定要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反复核对校正试验结果,以确保最后结论的准确性,切忌把偶然事件当成一般结论发表。数据处理既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试验数据分析,也可以是与别人研究成果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加以重点分析。

无论是做试验本身,还是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都是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当试验遇到困难时,及时发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试验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更应该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是有帮助的。

四、论文撰写

撰写论文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环,而之前试验获取的大量数据是整个论文的立论基础,如何把单调枯燥的数字转化为针对某一问题、现象或过程的定性描述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样的数据在不同人的眼里各不相同,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用严谨的思维和流畅的语言将这些信息讲清楚,这就是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大多数本科生可能之前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查阅文献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学习怎样撰写论文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除了注意论文的内容和观点外,还要熟悉论文框架和脉络。科研论文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是论文的基本框架却有一般规律可以借鉴。撰写科研论文一要条理清晰,二要用词严谨,所有的结论都要以试验数据为依据,任何虚假的信息都经不住实践的检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真诚地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同时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勇于提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功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毕业设计的过程正是四年大学时光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自己的导师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训练,从而以更昂扬的姿态和更坚定的步伐走向社会。

上一篇:秋季植树造林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