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2024-04-15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精选8篇)

篇1: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

三、实习时间

201x年9月24号、25号

四、实习内容

(一)采集昆虫

1.使用工具

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对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应在发生期采集。采集的季节,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决定。一天之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日出性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夜出性昆虫在日落前后及夜间才能采到。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较大,而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蜇伏不动,不易采到。

采集地点也要依据采集目的而定,根据不同种所处生态环境而选择合适地点。一般来说,森林、果园、苗圃、菜园、经济作物林、灌木丛都能采到大量有价值的标本,但是高山、沙漠、急流等处往往可以采到特殊种类。了解各种昆虫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地进行采集。

(1) 植物上的昆虫 大多数昆虫以植物为食,植物茂盛、种类繁多的环境是采集昆虫的好地方。

(2)地面和土中的昆虫 除了少数几个目的昆虫外,绝大多数昆虫均可在地面和土中采到,地面的环境极其广泛复杂,可采到各种昆虫,在土中可挖到多种鳞翅目昆虫的蛹、步甲、虎甲、芫青、叩头虫等的幼虫及蝗虫的卵、蝼蛄各虫态、拟步甲和食虫虻等幼虫,在植物基部或根部可以挖到土居的蚜虫和介壳虫、天牛及小蠹虫等。

(3) 水中的昆虫 无论是静水、流水、盐中或温泉中均有昆虫生存,如鞘翅目中的沼梭、龙虱、豉甲等;半翅目的划蝽、仰蝽、负蝽;蜻蜓目、毛翅目、广翅目、襀翅目、蜉蝣目昆虫的幼期以及脉翅目的水

蛉、长翅目的水蝎蛉幼虫均生活在水中。双翅目昆虫的幼期有一半在水中生活。

(4) 动物身体上的昆虫 如吸食人和动物血液的虱目、虱蝇;嚼食动物皮毛的食毛目昆虫。寄生于动物体内或皮下或粘膜组织的马胃蝇、牛皮下蝇、羊鼻蛆蝇、大头金蝇以及幼虫寄生于蜗牛、鼠妇的短角寄蝇;还有寄生于蝙蝠的蛛蝇、蝠蝇、日蝇;在鸟巢中可采到丽蝇和日蝇。动物的粪便中能采到各种粪金龟、埋葬虫、隐翅甲和蝇类。

(5) 昆虫身上的昆虫 从昆虫体内外和其周围发现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也是采集的好方法,如许多鳞翅目幼虫体内外采到各种姬蜂、茧蜂、寄生蝇;介壳虫、蚜虫、粉虱体内采到各种小蜂幼虫,而捻翅目的昆虫可以从蜂类、蝽科、飞虱、蝉科和稻虱科上采到;寄蛾科的幼虫可从蝉身上采到。生活有蚜虫或介壳虫的植物上,往往可以采到瓢虫、草蛉、蜗蛉、蚂蚁、食蚜蝇等捕食性昆虫。

(二)昆虫的种类识别:

1、尺蠖

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尺蠖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2、绿盲蝽

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美国白蛾

属鳞翅目,灯蛾科,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

篇2: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实习地点介绍: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和西安市周至县境内,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太白山气侯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的带状分布。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 太白山蒿坪保护站在蒿坪镇,蒿坪镇位于陕西省紫阳县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蒿坪镇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1200mm,自然资源丰富。从黑虎崖到大殿植物垂直分布,从落叶阔叶林到混交林再到针叶林。我们在夏季6月24日到6月28日在太白山蒿坪保护站进行昆虫学调查。

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只要包括昆虫的采集、昆虫标本的制作、虫害调查及标本的保存和鉴定。

1.昆虫采集:白天利用捕虫网来回扫、毒瓶直接抓等方法在道路旁、山上、草丛里、河水边等地方进行昆虫采集;晚上采用诱虫灯进行昆虫采集。 2.昆虫标本制作:根据昆虫标本针插部位的要求及昆虫标本大小,应用不同型号昆虫针针插后整姿、展翅,干燥后按类群装入昆虫标本盒保存。幼虫等用75%酒精浸泡装于离心管中。

4.害虫调查: 调查校园里蚜虫的种类和寄主。

5.标本的保存与鉴定:保存在标本盒内并借用相关书籍图册将收集的昆虫鉴定到目、科。

实习结果

标本采集

一共15个目72个科

直翅目 蝗科、螽斯科、蟋蟀科、蚤蝼科 (共4科)

鞘翅目 花萤科、埋葬甲科、叩头甲科、伪天牛科、步甲科、瓢甲科、伪瓢甲 科、叶甲科、伪叶甲科、象甲科、天牛科、锹甲科、丽金龟科、金龟科、蜣螂科、扁泥甲科 (共16科)

双翅目 大蚊科、蝇科、花蝇科、虻科、食蚜蝇科(共5科)

膜翅目 熊蜂科、胡蜂科、姬蜂科、叶蜂科、蚁科(共5科)

长蝽科、同蝽科、异蝽科(共10科)

鳞翅目 木蠹蛾科、天蚕蛾科、天蛾科、小卷蛾科、卷蛾科、夜蛾科、灯娥科、尺蛾科、苔蛾科、舟蛾科、螟蛾科、鹿蛾科、粉蝶科、蛱蝶科(共15科)

同翅目 叶蝉科、沫蝉科、禅科、绵蚧科(共4科)

蜻蜓目 色蟌科、伪蜻科(共2科)

革翅目 球螋科、蠼螋科(共2科)

毛翅目 石蛾科、管石蛾科(共2科)

襀翅目 大襀科、襀科(共2科)

脉翅目 蚁蛉科、栉角蛉科(共2科)

蜉蝣目 蜉蝣(共1科)

螳螂目 螳螂科(共1科)

广翅目 鱼蛉科(共1科) 半翅目 猎蝽科、龟蝽科、缘蝽科、大缘蝽科、盲蝽科、蝽科、姬蝽科

标本制作

1、选择昆虫针

依昆虫标本大小不同,选定适合的昆虫针。例如金龟子等可用5号虫针,中型蝴蝶用3号针,而小型蚊子则用0号针即可。

2、插针

插针位置一般以插在昆虫中胸右侧为准,而椿象则插在小楯片右侧,针插入的深度用三级板测量,但有时必须视虫体厚度来调整。

3、展翅

有些昆虫要展翅,例如蝴蝶、蜻蜓等。展翅时,先将插好针的标本,小心插入展翅板中,使虫体陷入凹槽内,而翅膀和展翅板呈水平位置。随后以镊子将翅展开,

使前翅的后缘和身体呈垂直。将翅调整至理想位置后,一手以压条纸压住翅膀,一手拿大头针插在压条纸四周,但不能插到翅膀,使压条纸与展翅板紧密接合,藉以固定翅膀。展翅后,另外调整一下触角、脚及腹部位置后。

4、整姿

整姿时,前足及触角向前,中后足向后,将身体各副属器官伸展开来。用镊子将欲固定的部位放到适当位置后,以大头针协助将肢体固定在整姿板上。

5、保存

理想的标本盒,其四周应该留有空隙,以便放置樟脑丸。标本盒需放置於通风、乾燥处保存。一个保存良好的标本馆,一般标本可以维持上百年而不致损坏。

害虫调查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害虫种类有虫株率虫口密度 调查人寄主(危害部位) 总株数 有虫株 样株数 每株虫数

4.9

林苑广场中间 杏瘤蚜果杏(枝叶) 188 580-150 侯思皓

林苑广场中间 桃粉大尾蚜 碧桃(枝叶1811560-120 管洪信林苑广场南侧 绣线菊蚜、桃蚜 美人梅 1x7 566-127 杨月1号楼东侧 三角枫多态毛蚜 三角枫 2514554-116 刘美娟经济树木园 梨二茬蚜 梨树 95 567-118 尹晓庆喷泉附近豆蚜 中槐188 550-110 侯思皓

4.23

林学院行政楼北 杏瘤蚜 桃蚜 杏树(枝叶) 20 17 5 160-230 杨月 经济树木园 桔蚜 柿子树 84 4 154-240 刘美娟 林学院行政楼松大蚜油松 82 2 200-310 尹晓庆 西北角

国际行政楼前紫薇长斑蚜 紫薇184 5 224-345 侯思皓 树木园前 有3种蚜虫火棘 129 5 220-300 管洪信 数字化楼前3号楼北 桃蚜 碧桃(枝叶) 96 5 210-340 杨月

4.27

一号楼北侧 柏大蚜 侧柏 4 11 250-400 尹晓庆 1号楼前 苹果瘤蚜 垂丝海棠 5 260-400 侯思皓 林学院行政楼前 棉蚜、桃蚜 贴梗海棠 30225 265-415 管洪信

经济树木园 杏瘤蚜 杏树(枝叶) 8 65 238-385 杨月 游泳池旁边 栾多态毛蚜棉蚜 栾树15 85 246-397 刘美

娟 2号楼前 桃蚜金银忍冬 12 44 214-412 尹晓庆 3号楼北侧 桃蚜红叶碧桃7 33 200-425 侯思皓 林学院行政楼北 绣线菊蚜桃蚜桃树10 75 210-435 管洪信 喷泉广场 球蚜 木槿 5 22 205-403 杨月 一号楼东侧棉蚜 石榴树 8 44 301-425 刘美娟

7.6

林学院行政楼北 杏瘤蚜、桃蚜 杏树(枝叶) 18 000侯思皓林苑广场南侧 绣线菊蚜、桃蚜 碧桃(枝叶) 18 000管洪信经济树木园梨二茬蚜 梨树 9 000杨月国际行政楼前 紫薇长斑蚜紫薇18 000刘美娟数字化楼前3号楼北 桃蚜 碧桃(枝叶)19 000尹晓庆1号楼东侧 三角枫多态毛蚜 三角枫25 000侯思皓游泳池旁边栾多态毛蚜、棉蚜 栾树 15 000管洪信喷泉广场 球蚜石榴树 8 000杨月2号楼前桃蚜金银忍冬 12 000刘美娟 结论:

1.4月9日蚜虫虫害刚刚开始,有虫株数和每株虫数都不多。

2.4月23日到4月27日属于蚜虫的大爆发期,有虫株数和每株虫数显著增加并达到最大值。 3.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同种蚜虫可以在不同的寄主上生活,一种寄主上也会有多种蚜虫寄生

实习收获

本次实习一共5天,除了下雨天,白天上山下河,晚上守在幕布前抓虫子,回来还要整理标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道了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和过程,还积累了用捕虫网抓蝴蝶的经验,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一起捉虫子、一起爬山、一起玩耍,不但感受到大自然昆虫的美妙,亲近自然;而且还增进我们之间的友情和师生情。

篇3: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1 综合实验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1.1 预先布置任务

简单讲解云斑天牛的生物学习性和危害规律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云斑天牛有个大致了解, 知道在校园里危害白蜡树树干的害虫是云斑天牛。让学生带着对云斑天牛的感性认识和求知的欲望去查阅文献资料,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1.2 实验方案评价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 并对其进行修改指导。

云斑天牛的危害调查实验内容, 应确定云斑天牛种群密度的调查指标, 调查指标应首选排粪口, 羽化孔、蛀孔和颗槽等危害特征指标也可以采用[3]。然后确定调查样方, 开展危害情况调查。能否正确确定调查指标是判断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云斑天牛的成虫采集, 徒手抓捕有一定危险, 容易受伤。因此, 要想圆满完成该实验内容, 需要设计一款专门的实验器具,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锻炼具有重要作用。

1.3 实验器具的设计

由于云斑天牛的个体较大、足和牙齿锋利, 徒手抓捕容易对抓捕者造成伤害。笔者根据云斑天牛成虫的生物学习性和形态特征, 专门设计了一款云斑天牛成虫采集器, 该采集器具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易行, 在提高云斑白条天牛成虫的野外采集效率和成虫的成活率方面效果显著。

云斑天牛成虫采集器的主体部分为存放管, 在存放管的两端各设置开口, 开口上设置管盖。采集器所用材料均为透明塑料。存放管两端均设开口, 无需调转存放管的方向, 便可将采集到的成虫置于管内。管盖和存放管之间用连接带连接, 采集到成虫后, 可盖上管盖并封堵存放管。管盖为内卡式, 外侧设置打开柄, 通过打开手柄, 开启管盖, 取出采集到的成虫。连接带为塑料连接带。管盖中间钻一通气孔, 便于管内采集的成虫呼吸, 防止成虫窒息而死。

1.4 云斑天牛成虫采集器的应用

在白蜡树的树干上发现云斑白条天牛成虫后, 将两端开口的存放管放置于云斑天牛成虫头部的前方, 轻轻驱赶云斑天牛尾部, 天牛将会自行钻入采集器的存放管内。若天牛成虫未爬向存放管, 也可用手抓住天牛2个触角的基部, 强行将其推入存放管内。然后将两端的管盖按下封堵存放管的管口, 以防逃逸。采集到的成虫带回实验室后, 通过打开柄打开管盖, 敲击成虫尾部, 成虫便可从存放管中自行爬出。

经过学生的野外采集试验表明, 利用云斑天牛成虫采集器采集成虫, 可明显提高捕捉效率, 减少对抓捕者造成的外部伤害, 同时对保持云斑天牛虫体标本的完整性也有很好的效果。

2 促进实践教学的探讨与体会

2.1 立足地方特色, 培养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依托地域特色, 选择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害虫作为实验对象, 可锻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 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实验选取的云斑天牛是当地危害非常严重的害虫, 学生在该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开发设计新的实验器具,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根据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实验器具“云斑天牛成虫采集器”, 以解决成虫抓捕困难的现实问题。在这一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面对实际问题, 积极思考, 寻求解决办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 结语

园艺昆虫学是一门与生产一线关系密切, 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 其实验教学内容更需要贴近生产实践, 该实验以在当地危害严重的害虫云斑天牛为实验昆虫, 让学生开发试验器具, 自主设计实验, 很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 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 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日瞾, 赵明宪, 杨靖民, 等.“园艺植物昆虫学”省优秀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 (10) :64-65, 68.

[2]马雄, 丁吉红.通过改进实验器具促进师范院校动物学实践教学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 2013, 30 (6) :110-112.

篇4:杏仁对昆虫毒性的实验

在制作昆虫标本时,为了得到完整的昆虫标本,首先要尽快毒死昆虫,然后再固定。在自制毒瓶时,可选择的毒剂有氢氰酸、乙醚、醋酸乙烷、桃仁等。氢氰酸、乙醚、醋酸乙烷都是化学试剂,而且氢氰酸有剧毒,不适于家中操作,而桃仁相对于上面的化学试剂要安全些。但是当只有杏仁时,是否也能用来杀死昆虫呢?如果能的话,杏仁是通过什么方式杀死昆虫的?在什么条件下,杏仁可有效地杀死昆虫?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下面的实验。

2 实验过程

(1)实验用具:250 mL玻璃瓶若干、0.3g蚱蜢若干、苦杏仁若干、吸水纸若干。

(2)实验方法:在1个250 mL的玻璃瓶里面放入15g杏仁,先捣碎杏仁,再放入玻璃瓶,然后加水浸湿,在上面铺一张吸水纸,然后拧紧瓶盖,分别放置2h、22h、45h后,再放入蚱蜢后拧紧瓶盖,观察并记录。同时做两组对照实验,对照组A玻璃瓶中不放杏仁,对照组B玻璃瓶中放入捣碎杏仁,不加水,直接盖上吸水纸,其他条件相同。

注:此实验是在20℃的条件下进行的。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1)第一次实验(杏仁加水2 h后,放入0.3g重的蚱蜢后)的实验记录(表1)。

(2)第二次实验(杏仁加水22 h后,放入0.3g重的蚱蜢后)的实验纪录(表2)。

(3)第三次实验(杏仁加水45h后,放入0.3g重的蚱蜢后)的试验记录(表3)。

3.2 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只有杏仁加水后,才能起到毒剂作用。这说明有毒物质的释放需要水,玻璃瓶中的吸水纸隔开了蚱蜢和杏仁,蚱蜢不是吃杏仁死的。有的蚱蜢是趴在瓶壁上死的,这说明蚱蜢不是喝了吸水纸上的液体才死的。瓶盖紧闭,对照组A的蚱蜢没死,说明实验组的蚱蜢不是憋死的。由此可以推断杏仁加水后产生了有毒物质,这种有毒物质可挥发成气体,从而杀死了蚱蜢。

从实验结果还可看出自制毒瓶放置2h以上效果会更明显。

4 结论

(1)杏仁能杀死昆虫,可以作为自制毒瓶的毒剂。

篇5:实验昆虫人工饲养技术与管理

实验昆虫人工饲养技术与管理

实验昆虫在生物学学科的`多个领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昆虫的环境要求、营养、疾病控制和管理,用人工饲料成功饲养了多种实验昆虫.

作 者:温小昭 邓钧华 吴海昌 Wen Xiaozhao Deng Junhua Wu Haicha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生物学通报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BIOLOGY年,卷(期):42(7)分类号:Q96关键词:实验昆虫 人工饲养 管理

篇6:农业昆虫学 虫情报告

摘要:

本文就黄淮海平原对玉米黄呆蓟马的基本特征、为害情况以及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并根据治理方法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分析

关键字:玉米黄呆蓟马、为害、治理、思考

一、玉米黄呆蓟马基本特征

黄呆蓟马的学名是Anaphothrips obscurus(Müller),属昆虫纲,缨翅目,蓟马科(Thripidae)。黄呆蓟马主要分布在宁夏、新疆、甘肃、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台湾;日本、欧洲、非洲、美洲。其为害植物有糜子、玉米、谷子、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等。

卵:长0.3mm左右,宽0.13mm左右,肾形,乳白至乳黄色。

若虫:初孵若虫头、胸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触角较粗短。二龄后乳青或乳黄,有灰斑纹。触角末端数节灰色。体鬃很短,仅第九、十腹节鬃较长。每九腹节上有4根背鬃略呈节瘤状。前蛹(三龄)触角分节不明显,略呈鞘囊状,向前伸。体鬃短而尖,每八腹节侧鬃较长。第九腹节背面有4根弯曲的齿。蛹(第4龄)触角鞘背于头上,向后至前胸。

成虫:长翅型雌成虫体长1.0—1.2mm,黄色略暗,胸、腹背(端部数节除外)有暗黑区域。触前翅淡黄,前脉鬃间断,绝大多数有2根端鬃,少数一根,脉鬃弱小,缘缨长,具翅胸节明显宽于前胸。半长翅型的前翅长达腹部第五节。短翅型的前翅短小,退化成三角形芽状,具翅胸几乎不宽于前胸。

二、玉米黄呆蓟马的危害情况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对黄呆蓟马为害玉米情况进行陈述。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玉米黄呆蓟马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每年5月中下旬从禾本科植物迁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发生在春玉米或麦类作物上,6月中旬进入成虫盛发期,6月20日为卵高峰期,6月下旬是若虫盛发期,7月上旬成虫发生在夏玉米上,该虫为孤雌生殖。成虫有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行动迟钝,不活泼,阴雨时很少活动,受惊后亦不愿起飞。成虫取食处,就是它的产卵的场所。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卵背鼓出于叶面“初孵若虫乳白色。以成虫和1!2龄若虫为害,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色或乳黄色。

3、4龄若虫停止取食,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鞘。枯叶内或掉落在松土内化蛹。6月中旬主要是成虫猖撅为害期,6月下旬。七月初若虫数量增加”有转主为害的习性。

为害症状:玉米黄呆蓟马以成虫、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对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危害叶背导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粉,端半部变黄枯干,甚至毁种。幼虫取食玉米心叶、玉米苞叶、花粉粒和花丝。

三、病害发生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黄呆蓟马在玉米上的病害在之间发生与为害的差异与湿度关系密切,但与气温关系不大。降雨对玉米黄呆蓟马的种群数量有很大的抑制作用,甚至导致虫量下降。

2、虫源基数高由于当地农民对玉米黄呆蓟马缺乏正确的认识,玉米上出现症状时农民往往认为是玉米种子的问题或者是出现了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而疏于防治,从而造成虫源逐年积累。

3、耕作制度方式改变近些年来,随着套种和免耕等耕作方式的推行,玉米黄呆蓟马病害有加重趋势。黄淮海平原中有些地方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栽培方式,或者麦收后不经犁地,直接机播、点种的种植方式。由于玉米黄呆蓟马春季在小麦上为害,那么上述种植方式有利于其为害玉米发生。

4、虫源在寄生植物件转移黄呆蓟马在寄主植物间转移,主要与寄主的生育期有关,往往成为一项影响消长规律的重要因素。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玉米黄呆蓟马向玉米地迁移,从而进一步为害玉米。小麦地是玉米黄呆蓟马想玉米地迁移的虫源基地。

四、对玉米黄呆蓟马的综合治理

1、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玉米蓟马的为害症状,认识虫体形态,掌握活动规律,了解相应的防治方法。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2、准确测报。根据玉米黄呆蓟马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掌握黄呆蓟马的发生动态;从而为农民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信息,提高防治效果。

5、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合理有效利用抗病品种,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使其在虫害综合防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2)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由于小麦是玉米黄呆蓟马的理想寄主,因此不能采取麦田套作玉米的方法,同时在玉米田周围也不能种植小麦。其次,应注意在植株收货后,玉米种植前进行深翻耕、灭残茬,将遗留在土壤或者植物残体上的黄呆蓟马清除。

3)调整播期。玉米黄呆蓟马的生活周期短,适时栽培,避开高峰期。在适宜的条件下,玉米黄呆蓟马在玉米苗期及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发生量大。抽雄后,玉米黄呆蓟马的数量随即显著下降。因此,可以调整选用早熟的品种从而避免虫

害大发生。

4、化学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是控制玉米黄呆蓟马的有效措施。可以采用对种子处理(包括浸种、拌种等方法)、叶丛喷药的方法对玉米黄呆蓟马进行防治。

5、物理防治。通过研究发现。蓟马具有趋蓝色的习性,可用蓝板来吸引蓟马,减少成虫产卵和为害。

6、生物防治玉米黄呆蓟马的天敌主要为小花蝽、窄姬猎蜷、蜘蛛、蜡类、赤眼蜂、草岭、阶梯脉褐岭及一种食虫菌。所以可以相应保护和利用它的天敌,从而减少虫源数量。

五、对治理措施的思考和分析

我国植保方针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为出发点,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将农业、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增产的目的。

1、害虫的综合治理不仅要考虑治理结果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由于现在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缺少大量劳力,因此选用抗虫品种的方式是应对农村现状最为省力、省时、方便管理的方法。

2、防治害虫并不是完全对其全部杀死,而是允许害虫在经济受害允许范围内继续存在;而害虫也是在超过一种数量水平带来严重经济损害的情况下才称之为害虫。在防治时,虽然化学药剂防治时最为有效的方式,但会对农村居住环境、食品安全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多手段、多维度的方法来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全面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可以大力发展交叉学科,鼓励多学科协作。由物理防治可知,我们可以研究其物理特性;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可知,我们需要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模型等。因此,随着防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学科协作、交叉学科的应用势必将成为主流!

References:

篇7: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农业昆虫学》课程实习报告

学 院:

学院

专 业: 20**级植物保护2班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同组成员: 完成日期: 2013年 7月 12日

农业昆虫学课程实习报告

摘要:朱砂叶螨、莴苣指管蚜、豇豆荚螟、黄曲条跳甲、菜粉蝶、黄守瓜等害虫的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为害规律、为害特点 关键词:蔬菜害虫、形态、习性、发生为害规律、为害症状 前言:

一. 实习目的及要求

(一)实习目的

农业昆虫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践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次农业昆虫学实习旨在使我们学生学会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各类农作物的重要和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的识别及种类、危害状、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以后从事农业害虫的调查和治理和昆虫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各种作物的主要农业害虫的种类。2.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识别特征。3.掌握农业各害虫危害的特点。4.掌握农业害虫的发生特点与环境。5.了解农业害虫的调查方法。

二.实习时间

2013年6月23日——2013年6月27日

三.实习地点

**大学**校区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农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生产实习基地

四.实验方法

1.由老师带队以小组为单位在基地各类农作物和果树上观察、识别害虫,并抓虫、拍照、用笔做记录。

2.在实验室内,老师鉴定每组所抓害虫

五.实习器材及工具

捕虫网、塑料箱、镊子、酒精、三角袋、相机、笔、纸

实习内容:

蔬菜害虫

(一)朱砂叶螨(又名红蜘蛛)

拉丁学名: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分类地位: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蛛形纲 真螨目 叶螨科 形态特征:

雌:螨椭圆形,体色常随寄主而异,多为锈红色至深红色,体背两侧各有1对黑斑,肤纹突三角形至半圆形。

雄:螨前端近圆形,腹末稍尖,体色较雌淡

卵:圆形,初产乳白色,后期呈乳黄色,产于丝网上或叶背。生活习性: 幼螨和前期若螨不甚活动。后期若螨则活泼贪食,有向上爬的习性。先为害下部叶片,而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端群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向四周爬行扩散。朱砂叶螨发育起点温度为7.7~8.5℃,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的6~7月份为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但温度达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暴雨有抑制作用。天敌:食螨隐翅虫、花蝽、食螨瘿蚊等 本次实习发现于:南瓜叶、木薯叶 危害情况:危害较重,一片叶子上的朱砂叶螨量较多,大多在叶背危害。可像蜘蛛一样结网。分析:

朱砂叶螨发育起点温度为7.7~8.5℃,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的6~7月份为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本次实习时间为六月下旬,气温较高,干旱少雨,符合朱砂叶螨大量繁殖危害的环境条件,且附近天敌数目少,对其种群数目的控制效果低,因此危害较重。小结:

朱砂叶螨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的农林大害虫,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可为害的植物有32科113种,其中蔬菜18种,主要有茄、辣椒、西瓜、豆类、葱和苋菜。危害寄主种类较多。以成若螨在叶背吸取汁液。茄子、辣椒叶片受害后,叶面初现灰白色小点,后变灰白色;四季豆、豇豆、瓜类叶片受害后,形成枯黄色细斑,严重时全叶干枯脱落,缩短结果期,影响产量。繁殖力较强,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速度快。喜欢在叶背取食危害,不喜欢潮湿的环境,喜干旱。施用化学农药是目前控制朱砂叶螨为害的主要手段,努力发展朱砂叶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生物防治研究很必要。

(二)莴苣指管蚜

拉丁学名:Uroleucon formosanum Takahashi 分类地位:同翅目 蚜科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3.3毫米,宽1.4毫米,纺锤状;体土黄色或红黄褐色至紫红色,头顶骨化深色,腹部毛基斑黑色,腹管基部前后斑大型,黑色,体表光滑,背毛粗短,第1~5腹节每节具毛11~13根,6~7节,每节5~6根,第8节具长毛2~4根。触角3.4毫米,细长,第3节具短毛25~32根,具突起指状次生感觉圈76~123个;喙细长,达后足基节;腹管长管状。尾片色浅,长锥形,具长短毛18~25根。无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色浅,除腹部各背片具毛基斑外,各有大型缘斑,第7、8节各具横带斑纹1条;触角第3节具次生感觉圈121~148个,体色同无翅雌蚜。发生规律:

1年生10~20代,以卵越冬,早春干母孵化,在20~25℃条件下,4~6天可完成一代,每头孤雌蚜平均可胎生若蚜60~80头。最适大量繁殖的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为60%~80%。北方6~7月大量发生为害。10月下旬发生有翅雄蚜和无翅雌性蚜。喜群集嫩梢、花序及叶反面,遇震动,易落地。

主要危害作物:莴苣、苦菜、泥胡菜、苦荬菜。为害特点:

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嫩梢、花序及叶背刺吸取食,使叶片畸形扭曲。受害处蚜虫群集,并有灰白色蜕皮。刺吸菜叶汁液,分泌蜜露污染蔬菜,可诱发煤烟病,此外,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

本次实习发现于:莴苣叶

危害情况:分布于每株莴苣上心叶处,虫体数量较多 分析:

莴苣指管蚜喜高温干旱,繁殖快。实习的这段时间及之前,天气属高温干旱,少雨,适宜其大量繁殖危害。发现的蚜虫多在心叶取食危害。小结:

莴苣指管蚜分布在北京、吉林、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寄主于莴苣、苦菜、泥胡菜、苦荬菜等。成、若蚜群集嫩梢、花序及叶背面吸食汁液。

(三)豇豆荚螟(豆野螟)

拉丁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分类地位:鳞翅目 螟蛾科

分布:华东、华中、华南以及东北、西南部省去均有发生,偏南方种类。寄主:豇豆、菜豆、扁豆、豌豆等荚面少毛之豆科蔬菜,最喜食豇豆。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3mm,翅展24~26mm,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18mm,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列4个,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生1根刚毛。

发生世代:华南七代以上。暖冬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北方一蛹在土中越冬。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规律:

成虫:有趋光性,需花蜜作补充营养。卵:散产于花瓣、花托、花蕾上

幼虫:5龄。初孵幼虫蛀食花,1花一般有1~2头,3龄后蛀入豆荚内食豆粒。1荚1虫。被害豆荚雨后常腐烂。还可蛀荚或卷叶将两叶粘贴取食,仅剩叶脉。蛹:化蛹于叶背主脉两侧。被害植株附近图表。浅土层内、落叶中化蛹。

一般卵高峰后10天出现蛀荚高峰。有多次转荚为害习性,喜高温高湿。一般4~6月发生,南方为害盛期为6月下旬~9月。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最适温度:28度,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天敌:捕食性天敌——小花蝽(捕食幼虫和卵)寄生性天敌——赤眼蜂 本次实习发现于:豇豆上 为害状:

幼虫蛀豆荚、种子、蕾、花瓣、嫩茎等,并卷叶为害,造成落花、枯梢,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分析:

为害不算很严重,虫体数量不多,可能因为近期雨水少,湿度相对较小,不利其生长发育繁殖。或者附近其天敌数量较多,对其种群数量起到控制的作用。豆野螟除了广东、海南等地可以终年危害外,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越冬,冬季来临前,很可能逐渐南移至可终年繁殖危害的地区。小结:

豆野螟是豆科作物主要害虫,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华东、华中、华南以及东北、西南部省去均有发生,偏南方种类。主要危害豇豆、菜豆、扁豆、豌豆等荚面少毛之豆科蔬菜,最喜食豇豆。幼虫蛀豆荚、种子、蕾、花瓣、嫩茎等,并卷叶为害,造成落花、枯梢,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有多次转荚为害习性,喜高温高湿。

(四)黄曲条跳甲(俗称狗虱虫、跳虱,简称跳甲)拉丁学名: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分类地位:鞘翅目 叶甲科

寄主:常为害叶菜类蔬菜,以甘蓝、花椰菜、白菜、菜薹、萝卜、芜菁、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但也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2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排成纵行。鞘翅中央有一黄色纵条,两端大,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善跳。卵 长约0.3毫米,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乳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4毫米,长圆筒形,尾部稍细,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各节有不显著的肉瘤。

蛹 长约2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翅芽和足达第5腹节,腹末有一对叉状突起。为害状:

虫态有成虫、卵、幼虫、蛹,以成虫和 幼虫两个虫态对植株直接造成危害。成虫食叶,以幼苗期最重;在留种地主要为害花蕾和嫩荚。幼虫只害菜根,蛀食根皮,咬断须根,使叶片萎蔫枯死。萝卜被害呈许多黑斑,最后整个变黑腐烂;白菜受害叶片变黑死亡,并传播软腐病。

发生规律:

生活史和习性 黄曲条跳甲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3~5代,南方7~8代,上海6~7代。在华南及福建漳州等地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在江浙一带以成虫在田间、沟边的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越冬期间如气温回升10℃以上,仍能出土在叶背取食为害。越冬成虫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活动,在越冬蔬菜与春菜上取食活动,随着气温升高活动加强。4月上旬开始产卵,以后越每月发生1代,因成虫寿命长,致使世代重叠,10~11月间,第6~7代成虫先后蛰付越冬。春季1、2代(5、6月)和秋季5、6代(9、10月)为主害代,为害严重,但春节为害重于秋季,盛夏高温季节发生为害较少。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湿度 湿度对黄曲条跳甲的发生数量关系最大,特别是产卵期和卵期。成虫产卵喜潮湿土壤,含水量低的极少产卵。相对湿度低于90%时,卵孵化极少。春秋季雨水偏多,有利于发生。

(2)温度 黄曲条跳甲的适温范围21~30℃,低于20℃或高于30℃,成虫活动明显减少,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食量剧减,繁殖率下降,并有蛰伏现象,因而发生较轻。

(3)食料 黄曲条跳甲属寡足食性害虫,偏嗜十字花科蔬菜。一般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地区,终年食料不断,有利于大量繁殖,受害就重;若与其他蔬菜轮作,则发生危害就轻。本次实习发现于:白菜叶 分析:

近期气温偏高,但都在30度以下,适宜黄曲条跳甲繁殖,虽然气候略干旱些,但白菜叶浇水较多,附近比较湿润,有利黄曲条跳甲生长、繁殖。黄曲条跳甲的数量较多,危害稍重。

(五)菜粉蝶(菜青虫)拉丁学名:PierisrapaeLinne 分类地位:鳞翅目 粉蝶科 形态特征:

菜粉蝶属完全变态发育,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体黑色,胸部密被白色及灰黑色长毛,翅白色。雌虫前翅前缘和基部大部分为黑色,顶角有1个大三角形黑斑,中室外侧有2个黑色圆斑,前后并列。后翅基部灰黑色,前缘有1个黑斑,翅展开时与前翅后方的黑斑相连接。常有雌雄二型,更有季节二型的现象。随着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其色泽有深有浅,斑纹有大有小,通常在高温下生长的个体,翅面上的黑班色深显著而翅里的黄鳞色泽鲜艳;反之在低温条件下发育成长的个体则黑鳞少而斑型小,或完全消失。

卵竖立呈瓶状,高约1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橙黄色。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幼虫共5龄,体长28~35毫米,幼虫初孵化时灰黄色,后变青绿色,体圆筒形,中段较肥大,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断续黄色纵线,气门线黄色,每节的线上有两个黄斑。密布细小黑色毛瘤,各体节有4~5条横皱纹。蛹长18~21毫米,纺锤形,体色有绿色、淡褐色、灰黄色等;背部有3条纵隆线和3个角状突起。头部前端中央有1个短而直的管状突起;腹部两侧也各有1个黄色脊,在第二、三腹节两侧突起成角。体灰黑色,翅白色,鳞粉细密。前翅基部灰黑色,顶角黑色;后翅前缘有一个不规则的黑斑,后翅底面淡粉黄色。寄主:

寄主植物有十字花科、菊科、旋花科、百合科、茄科、藜科、苋科等9科35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寿命2—5周。产卵对十字花科蔬菜有很强趋性,尤以厚叶类的甘蓝和花椰菜着卵量大,夏季多产于叶片背面,冬季多产在叶片正面。卵散产,幼虫行动迟缓,不活泼,老熟后多爬至高燥不易浸水处化蛹,非越冬代则常在植株底 部叶片背面或叶柄化蛹,并吐丝将蛹体缠结于附着物上。以蛹越冬,一般选在背阳的一面。翌春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边吸食花蜜边产卵,以晴暖的中午活动最盛。卵散产,多产于叶背,平均每雌产卵120粒左右。卵的发育起点温度8.4℃,有效积温56.4日度,发育历期4—8天;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6℃,有效积温217日度,发育历期11一22天;蛹的发育起点温度7℃,有效积温150.1日度,发育历期(越冬蛹除外)5—16天;成虫寿命5天左右。菜青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0一25℃,相对湿度76%左右,与甘蓝类作物发育所需温湿度接近,因此,在北方春(4—6月)、秋(8—10月)两茬甘蓝大面积栽培期间,菜青虫的发生亦形成春、秋两个高峰。夏季由于高温干燥及甘蓝类栽培面积的大量减少,菜青虫的发生也呈现一个低潮。已知天敌在70种以上。

主要的寄生性天敌:卵期有广赤眼蜂。为害症状:

幼虫咬食寄主叶片,2龄前仅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表皮,3龄后蚕食叶片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只残留粗叶脉和叶柄,造成绝产,易引起白菜软腐病的流行。菜青虫取食时,边取食边排出粪便污染。幼虫共5龄,3龄前多在叶背为害,3龄后转至叶面蚕食,4—5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7%。发生规律:

7—8月份因高温多雨,天敌增多,寄主缺乏,而导致虫口数量显著减少,到9月份虫口数量回升,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寿命2—5周。产卵对十字花科蔬菜有很强趋性,尤以厚叶类的甘蓝和花椰菜着卵量大,夏季多产于叶片背面,冬季多产在叶片正面。卵散产,幼虫行动迟缓,不活泼,老熟后多爬至高燥不易浸水处化蛹,非越冬代则常在植株底 部叶片背面或叶柄化蛹,并吐丝将蛹体缠结于附着物上。本次实习观察虫态:成虫,未观察到幼虫。分析:实习中未观察到幼虫,成虫数目较多。可能的原因:一是,幼虫躲藏的隐蔽且有保护色不易察觉。二是,此时在海南,大多数菜粉蝶都处于成虫阶段,幼虫较少见。因为幼虫少见,且菜粉蝶的危害虫态是幼虫,所以此阶段危害很轻,但预计当大多数菜粉蝶的卵孵化,进入幼虫期时,为害可能会很严重,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小结:

寄主植物有十字花科、菊科、旋花科、百合科、茄科、藜科、苋科等9科35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寄主范围广。分布全国各地。幼虫咬食寄主叶片,虫粪会污染菜叶,4—5龄幼虫危害最重,菜粉蝶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蔬菜害虫,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其造成的伤口容易导致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如引起白菜软腐病的应及时最好其发生的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防治的策略。

(六)黄守瓜

拉丁学名:Aulacophora indica(Gmelin)分类地位:鞘翅目 叶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略带棕色。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之半,触角间隆起似脊。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有1弯曲深横沟。鞘翅中部之后略膨阔,刻点细密,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呈三角形突出,露在鞘翅外,尾节腹片末端呈角状凹缺;雄虫触角基节膨大如锥形,腹端较钝,尾节腹片片中叶长方形,背面为1大深洼。

幼虫:长约12毫米。初孵时为白色,以后头部变为棕色,胸、腹部为黄白色,前胸盾板黄色。各节生有不明显的肉瘤。腹部末节臀板长椭圆形,向后方伸出,上有圆圈状褐色斑纹,并有纵行凹纹4条。生活习性:

成虫喜在温暖的晴天活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烈,阴雨天很少活动或不活动,取食叶片时,常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使叶片留下半环形的食痕或圆洞,成虫受惊后即飞离逃逸或假死,耐饥力很强,取食期可绝食10天而不死亡,有趋黄习性。雌虫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常堆产或散产在靠近寄主根部或瓜下的土壤缝隙中。产卵时对土壤有一定的选择性,最喜产在湿润的壤土中,粘土次之,干燥沙土中不产卵。产卵多少与温湿度有关,20℃以上开始产卵,24℃为产卵盛期,此时,湿度愈高,产卵愈多,因此,雨后常出现产卵量激增。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先为害寄主的支根、主根及茎基,3龄以后可钻入主根或根茎内蛀食,也能钻入贴近地面的瓜果皮层和瓜肉内为害,引起腐烂。幼虫一般在6~九厘米表土中活动,耐饥力较强。幼虫老熟后,大多在根际附近作椭圆形土茧化蛹。幼虫孵化需要高湿,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时不能孵化,90%时孵化率仅15%,100%时能全部孵化。幼虫和蛹不耐水浸,若浸水24小时就会死亡。

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和土缝间越冬 寄主:

食性广泛,可为害19科69种植物。几乎为害各种瓜类,受害最烈的是西瓜、南瓜、甜瓜、黄瓜等,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向日葵、柑桔、桃、梨、苹果、朴树和桑树等。为害症状: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喜食瓜叶和花瓣,还可为害南瓜幼苗皮层,咬断嫩茎和食害幼果。叶片被食后形成圆形缺刻,影响光合作用,瓜苗被害后,常带来毁灭性灾害;幼虫在地下专食瓜类根部,重者使植株萎蔫而死,也蛀入瓜的贴地部分,引起腐烂,丧失食用价值。发生规律:

黄守瓜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各地均以成虫越冬,常十几头或数十头群居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缝、杂草落叶或树皮缝隙内越冬。翌年春季温度达6℃时开始活动,10℃时全部出蛰,瓜苗出土前,先在其它寄主上取食,待瓜苗生出3~4片真叶后就转移到瓜苗上为害。本次实习发现于:丝瓜叶上

分析:本次实习见到很多黄守瓜,其成虫喜在温暖的晴天活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烈,我们田间观察的时间正好是处在其成虫的活动最多的时间,且近期温度较高,基本都是晴天,利于其活动、危害,因幼虫孵化需要高湿,阴雨天气有利于其产卵及幼虫孵化,近期基本没有下雨,较干旱,不利其卵孵化,所以预计未来的一段时间,孵化率不会很高,虫体密度可能暂时减少。若赶上阴雨天气,且雨水不至过多,黄守瓜的卵会大量孵化,虫体密度激增。凡早春气温上升早,成虫产卵期雨水多,发生为害期提前,当年为害可能就重。粘土或壤土由于保水性能好,适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受害也较沙土为重。连片早播早出土的瓜苗较迟播晚出土的受害重。小结:

黄守瓜是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均有记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越南也有分布。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喜食瓜叶和花瓣,还可为害南瓜幼苗皮层,咬断嫩茎和食害幼果。叶片被食后形成圆形缺刻,影响光合作用,瓜苗被害后,常带来毁灭性灾害;幼虫在地下专食瓜类根部,重者使植株萎蔫而死,也蛀入瓜的贴地部分,引起腐烂,丧失食用价值。防治黄守瓜首先要抓住成虫期,可利用趋黄习性,用黄盆诱集,以便掌握发生期及时进行防治。防治幼虫掌握在瓜苗初见萎蔫时及早施药,以尽快杀死幼虫。苗期受害影响成株较大,应列为重点防治时期。

实习心得和收获:

虫害严重时,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真的很大。虫子大量取食叶片,影响蔬菜产量,影响其光合作用。蛀食根部,会使影响水分和光合产物的运输,使植株萎蔫死亡。取食花和果实影响产量。虫粪影响蔬菜品质和价格。此外,害虫在取食危害的过程中会造成植株的伤口,为病原菌的侵入创造有利条件,会间接引发蔬菜病害,如菜粉蝶的幼虫,间接引发白菜等软腐病。害虫在发病植株或带病植株上取食后,会携带病毒,通过再取食健康植株,传播病原菌,如蚜虫的为害可以传播病毒病等。害虫的发生、繁殖、为害与生态因素(如天敌)、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防治虫害时要根据这些条件以及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做好害虫发生的预测预报,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信息素诱杀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这次实习,在田间观察害虫的形态及为害状,生活环境,让我们在实践中加深的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习中,顶着烈日在田地中穿梭,走了好多路,抓虫也好辛苦,自己还在抓虫的过程中被蜂蛰伤了,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头,不过学植保的就应该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愿意付出汗水。扎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学有所成。

附录:(害虫图片集锦)

1.朱砂叶螨

2.莴苣指管蚜

3.豆野螟

5.菜粉蝶

6.黄守瓜

篇8: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一、调整教学大纲

目前,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昆虫学教学实习都在7月末进行, 而且实习地点单一。几年下来, 这种实习模式的弊端也越发显著。一方面, 时间单一, 不利于学生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不同昆虫;另一方面, 地点单一, 不利于采集各种地貌条件下发生的昆虫, 使学生不能在野外验证在实验室看过的实验标本, 从而降低实习效果。

实验时, 学生在实验室看到的是“死”的昆虫标本, 这应该是记忆的第一阶段。为了强化记忆, 必须适时将学生拉到野外实习, 在实习中学生通过和昆虫的多次感官接触, 才能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因此, 调整教学大纲, 使昆虫类的实验和实习安排在昆虫发生的不同时段, 穿插进行, 而且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使教学实验和实习有效的融合, 从而达到实验、实习双赢的效果。

二、注重昆虫形态描述的凝练, 增加趣味性

(一) 选择最独有的昆虫形态特征作为鉴定的靶标, 简化鉴定程序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某目、科或种的昆虫, 就必须在寻找突出形态特征上下工夫。例如, 在讲授鞘翅目金龟子总科特征时, 要重点突出触角的特征, 让学生记住所有的金龟子都是鳃叶状触角, 告诉他们以后遇到甲虫不知道是不是金龟子时就先看它触角, 如果是鳃叶状就一定是金龟子。再如, 在讲双翅目麻蝇科时, 抓住麻蝇前胸背板灰白相间纵条纹的鲜明特征, 以“病号服”戏称之, 学生就很容易牢固记忆。

(二) 善于总结凝练昆虫的形态特征

学生初学该课程时会因为记忆的困难而感到困惑, 此时, 教师要将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整合凝练为一些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较强的语言, 如把顺口溜、昆虫诗句巧妙运用于教学当中, 使一些枯燥的描述变得有趣和容易理解, 也可以使那些不容易记忆的目、科特征变得不再难记。如, 河南郑州的王立军老师这样总结直翅目和鳞翅目:前开后跳直翅目, 口器咀嚼前翅覆, 蝗虫螽斯油葫芦, 唯有蝼蛄开掘足;口器虹吸鳞翅目, 四翅膜质鳞片覆, 蝶舞花间蛾扑灯, 幼虫多足害植物。不仅如此, 有些合辙押韵的顺口溜已经流转成为一行行的昆虫诗句, 广为昆虫教学所利用。如, 我国已故昆虫学家杨集昆老先生写的昆虫分目诗这样描述螳螂目和蜻蜓目:合掌祈祷螳螂目, 挥臂挡车猛如虎, 头似三角复眼大, 前胸延长捕捉足;飞行捕食蜻蜓目, 刚毛触角多刺足, 四翅发达有结痣, 粗短尾须细长腹。另外, 一些有趣的昆虫成语也非常有助于昆虫学生物学特性的教学, 如朝生暮死 (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 、飞蛾扑火 (蛾类具有趋光性) 、蜻蜓点水 (蜻蜓在水中产卵的习性) 、金蝉脱壳 (幼虫的脱壳习性) 等等[2,3]。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昆虫学实验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手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 还可以把昆虫的细微特征清晰地展现出来, 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很轻松地把学生引领到所学的内容中, 使教学变得轻松而有吸引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动画、虫鸣等技法使多媒体课件变得更加活泼和具有灵性, 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 改进昆虫标本制作技术

昆虫标本是学生认识和了解昆虫的重要手段, 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具, 昆虫标本的制作质量和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观察效果。因此, 在制作昆虫标本时, 必须以直观性和科学性为前提, 改变原有陈旧的制作模式, 尽量增加标本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全面细致地表现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某些生物学特性, 让学生学习、认识昆虫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愉快,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实验设计,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而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实验内容和设计。传统的昆虫学实验一向是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 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指导, 然后在实验中严格按照实验指导写明的方法进行操作, 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很小, 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由于是被动地接受, 往往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 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也会下降。随着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成为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本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的复合型实验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学生综合性素质[4,5,6]。

四、改进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是对认真学习学生的鼓励, 也是对懒惰学生的一种督促。为了比较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实验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力争公平公正地给出评价。从考勤、实验态度、操作手法、结课考试、实验实习报告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综合能力, 强调不仅注重结果, 更注重态度和过程, 采用分段计分的方式, 使考核更准确, 评价达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

实验或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采取现场观察法、行为记录法、评级量表法、个体排序法等对实验和教学实习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考评方法。

(一) 现场观察法

教师在实验室和实习现场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实习、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直接对学生在实验实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观察, 进而进行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二) 行为记录法

对学生在能力、表现、优点过失、创新等各个方面做及时记录, 并把记录结果通报给学生本人, 使其能及时纠正错误、发扬长处和优势。这种考评办法对教师要求很严, 不能时断时续, 以免漏记。

(三) 评级量表法

考核者根据量表, 对考核对象每一个考核项目做出评价和记分, 但这种方式适用于已经构建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验和实习。具体评价项目评分的标准和信息来源又要采用现场观察、行为记录等方法来完成。

(四) 个体排序法

把考核目标按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个体排序法中的个体可以是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或者一个学生个体[7]。

近年来, 我们应用以上方法对对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昆虫学实验、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改革举措调动了学生实验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了理论基础、增长了专业才干, 为他们将来在植物保护工作领域发挥栋梁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兴福.努力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4, (10) .

[2]王立军, 郑成森.顺口溜识记昆虫中几个目的特征[J].生物学教学, 2006, (9) .

[3]杨集昆.昆虫分目“科普诗”[J].大自然, 1983, (2) .

[4]张启良, 刘玮, 夏立, 韩玉慧.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优点和可行性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 2002, (4) .

[5]田运生, 刘维华, 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 .

[6]孔滨, 孔静.关于高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6) .

上一篇:共青团的光辉历史下一篇:学会宽容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