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2024-05-15

警察公安工作汇报(通用8篇)

篇1: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公安分局新警察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思想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去年十二月份,来我们XX公安分局参加工作的,公安分局新警察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思想情况汇报。在这期间,领导的关心与帮助,同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新鲜而充实的工作,很快就取代了我初来乍到时的那份陌生和不安。一年多的时间,我早已融入了XX分局这个大家庭。在这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XX分局是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充满生机活力的集体;在这里,是信念,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理想,为我插上了奋斗的翅膀;是关怀,使我的工作热情高涨。一年来,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使我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强化了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树立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具备了警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完成了由一名社会青年向职业警察的蜕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学习上:(1)政治学习。一年来,我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完善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树立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想信念,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并立志献身于公安事业,时时处处用合格人民警察的标准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业务学习。今年三月份,我参加了由省厅组织的“初任人民警察培训班”的学习,在培训中努力学习公安专业知识和各种警务技能,并掌握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工作汇报《公安分局新警察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思想情况汇报》。在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成功的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了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应变和决断能力、对群众工作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一年来,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在工作上:(1)派出所基础工作。在派出所领导的带领下,认真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努力完成上级各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在派出所的基础工作中,认真细致,积极负责,努力完成所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派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公安部“五条禁令”作为规范行动的指南;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老干警请教,通过老干警的耐心教导,得到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执法水平。(2)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始终是我公安机关的首要工作,只有群众工作做得好,才能保证辖区治安形势的安定。在所领导的带领下,认真开展服务群众工作,密切与群众的警民关系,使得一时间内在辖区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治安形势空前良好;同时加大110服务工作力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实现对人民的承诺,并加大治安巡逻和预防重大灾情工作力度,在今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辖区警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维护了辖区人民安全和政治稳定。通过在实际中工作,我清楚的看到自身素质与新时期对人警察素质要求的差距,从而产生了渴望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要求,正因为有了这个动因,使我产生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要求;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学习老干警的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使之变为培养自己的宝贵营养,为自己在今后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思想上。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为己服务”变成了“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自己的执法观念也由“执法管民”变成了“为民执法”;我还认识到人民警察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在公安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努力实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同时我还意识到,公安的职责是维护群众的安全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并紧紧围绕XXXX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在一年来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点进步,但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够全面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密切。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克服缺点,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展望明年。我坚信在公安局领导和分局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各基层派出所和各位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XXX分局的明天会更好!最后,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各位领导和同事道一声:感谢,感谢一年来大家对我的帮助和鼓励,谢谢大家

篇2: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其实从事森林公安工作有一部分原因是被警服所吸引,飒爽英姿,蓝色的衬衫像天空也似大海,打心眼里觉得好看。以前看见每一个着制服的警察都是心生羡慕的,那种喜欢就像女孩子喜欢每件新裙子一样的简单,根本挪不开眼。到了着警服的那一天,那种得偿所愿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让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左右端详,觉得成为警察的自己很是好看。于是与家里人挨个视频通话,听到她们的赞许,让他们感受到身为警察家属的荣光。

每天提醒自己我是一名警察,都是从警服开始,警衔,警号都在给自己敲警钟。扣子系到第几颗,腰带卡到哪合适,每一个穿衣的细节都是对职业的一种尊重。这种上升到内心的尊崇已经不再是入警前看到其他人着制服的那种小姑娘单纯对好看衣物的喜爱,它已经是一种既定模式的行为习惯,虽然目前仍旧做不到站如松、坐如钟,但是确实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对言行举止的规范,尤其在公共场合,深知这一身衣服代表的是使命与担当,荣誉与责任,也总能感受到在办案或者警务知识宣传过程中,老百姓对我们投来的信任的目光,在这种殷切目光注射下,心底有一个声音,它像涓涓细流更像微风拂面,它总是说:保持你的精气神,你很好,并且可以更好!所以面对案情的复杂或是琐碎,面对群众的抱怨或是误解,我们都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耐心和信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层层细化工作,直到让人民满意,直到对得起这身穿在身上的警服!

篇3: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我省公安机关自2014 年9 月开始实行全省公安民警警务实战技能训练考核 (考核1000 米、俯卧撑、设计、警械使用等) 活动以来, 到今年9 月份已经考核了10 期6000 多人次, 省厅这项考核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教育训练部门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公安民警的体质健康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但我们在考核中也发现公安民警体能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与公安队伍面对的日益艰巨和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公安院校警体教育训练部门也面临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加强警察体育学科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警体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创新的研究, 有利于公安学科的丰富和发展, 有利于建设一支我省高水平的警察体育教育训练队伍, 有利于推动警察体育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更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 有利于警察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和掌握警察技能, 提升警察战斗力。 (2)

1 警察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警察体育从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经过很多从事警察体育教育与研究工作者努力的结果, 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警察体育学科的课程体系:警察体能、射击、擒拿、驾驶、游泳、攀爬、越障、查缉战术等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警察的实战能力, 而且也使警察体育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公安院校的警察体育中很多课程成为了公安部精品课程。但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把警察体育专业从高校专业目录中取消以后以及课程的进一步细化等原因, 把很多原来归类于警察体育的课程比如射击、擒拿、战术等课程称为“警察实战技能”或“警务实战技战术”, 从而规避了这些课程归属与性质。甚至有些人认为警察体育就是警察体质健康教育部分, 与警察技能有关的课程都不能归属于警察体育学科。我院在警体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把原来的警察体育训练部一分为二, 把射击、战术教研室划归培训部, 把体能、擒拿教研室划归体育系, 各自教学。这种教学模式, 不仅割裂了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训练的一体化的推进, 也使我院的警察体能、技战术训练的教学、科研等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学科从学术上讲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但是从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上说, 则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 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因此, 笔者认为警察体育学科应根据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业务的发展需求来设置。学院在机构重建时应把警察体能、射击、擒拿、战术、攀爬等课程纳入警察体育, 重新组建我院的警察体育教育训练部门, 构建新的警察体育学科体系, 以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因为:

(1) 从全国公安院校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些课程主要归属于警察体育训练部 (或者警察技能训练部等) 作为公安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开设。

(2) 目前从事警察体能、技战术教育训练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和专业训练队, 其专业背景主要是体育, 少数教师来源于其他专业, 而且从事战术理论研究的居多, 这些课程融合在一起, 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和科研业务的开展。

(3) 虽然有些警察技能课程教育训练的内容、形式和竞技体育的训练方式有明显差异, 但两者训练的要求和目的上是高度一致的, 训练的规律、原则和训练方法类似, 均属于训练学的范畴。而且两者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受训者尽快形成专业技能, 保证受训者完成任务。

(4) 有些警察体育教师认为:警察技能和警察战术是融合法律法规知识, 案情背景, 打击和制服犯罪及犯罪嫌疑人需要而产生的包含战术思想、战术意识和战术行动的综合技能的运用。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 任何一项体育比赛都有战术的运用。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同样包含着战术思想、战术意识和战术行动的综合运用。警察技战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加强警察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警体技能实行模块化教学, 推进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教学训练的一体化

警察体育所属课程教学训练的规律、原理和体育运动训练类似, 但要学生把所学的这些技术转化成警察的实战技能与体育运动由于规则的不同, 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射击, 在竞技体育中注重的是精度, 而警察射击要求的是快速命中。因此在训练中, 方法和重点就不一样, 竞技体育中的射击训练的重点是据枪瞄准的稳定, 环数越高越好, 而警察射击更需要训练的是在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出枪、快速射击和首发命中的本领, 多数情况是以解除危机为目的而对精度的要求不一定要高, 除非是在射击比赛中。同时, 警察执法战斗有时需单兵作战能力强, 但多数情况下警察在执行执法任务时, 一个警察往往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需要多人协同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在对嫌疑人进行盘查时, 还需要同伴对嫌疑人和周边环境的控制, 以发现、识别与嫌疑人有关的人员、物件和控制嫌疑人的意外举动等。因此, 实施警体教学训练中, 在掌握警体基本技术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培养警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能力, 从而把这些警体技术真正转化成警察的实战技能, 转化成战斗力。

但从当前我院警体教学训练的实际来看, 比如射击只是从25 米改为15 米, 擒拿以散打基本技术、实战的以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从体育学的角度看, 由于课时少、训练时间短, 技术学而不精。从公安学的角度看, 虽然不需要过高的技术, 但所学的警察技能在警察执法实践中又没办法真正转变成实战技能。现在我院警体教学训练有点看着不像, 学着没用的感觉。这种教学训练模式极易造成现在的学生不愿练, 教师教学没激情的状况。因此, 创新我院警体教育训练机制, 加强警体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警体技能实行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并应以此为契机, 积极推进我院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训练一体化的发展, 从而提高我省警察实战技能训练工作水平。

(1) 在科学整合我院警体教育训练部门的基础上, 警察体能与实战技能教学应以3~4 个教师组成教学小组, 融合所有警体技战术课程, 建立多个警体技战术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为教学、科研小组, 认真研究警体技战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努力打造成为我省融教学、研究、实践为一体的警察技战术精品教学团队。

(2) 以警察执法实战为基础, 实行警察体能技战术模块化教学, 每个模块集体能、相关技能、战术协同、法律法规知识为一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执法程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技战术。在单兵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还要突出训练学生的协同作战理念。

(3) 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在执法运用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能是警察一切技战术运用的基础, 在警体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都应以体能训练为基础, 以促进警察技战术水平提高为目的, 使警察体能训练和警察技战术训练成为一个有机的训练整体, 在警体教学训练中努力推进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训练的一体化。 (3)

(4) 改进警体技能的考核模式, 建立一套完善的警体技能的单项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单项考核、学期考核、学年考核和综合训练考核等方式, 重点规范警察警体技术和执法行为, 重点突出执法的实际应用。 (4)

3 加强警察体育教师队伍职业化的培养建设

随着我国公安教育体制的改革, 今后公安院校的多数学生从事的职业就是警察, 公安院校教育职业化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现代社会公安高危而繁重的工作特点不仅需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要有一个健康身体, 而且需要多种专业技能, 这其中就包括警察技战术专业技能。因此, 在警察学历教育中只有同时注重警察体育健康教育和警察体育职业教育, 才能完成公安教育赋予警察体育教育的任务。 (5)

当前, 我国公安院校的警体教师多数是专职教师, 他们大多来自体育院校和从事相关专业的退役运动员, 其他专业的从事这一职业的少之又少。经过多年的公安教育工作的磨练, 他们具备警察体育专业技术, 甚至是某些专项的高手。但由于长期处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 外出学习、进修和下基层锻炼的机会很少, 不能了解警察执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缺乏实战经验, 使所教的警体技能缺乏实用性。 (6) 另一方面, 警察执法中技能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知识的运用过程。我们在盘查时, 不能只会站位、保持安全距离等战术, 还要懂盘查的基本程序、语言控制的技巧等。当使用警械、武器, 必须熟知警械、武器使用的条例和相关法律知识;当遇到少数民族的还要知道他们的民族习惯等。否则, 在执法中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有可能激发矛盾, 甚至在执法中不自觉地出现违法行为等情况。

警体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技能传授, 而是要使我们传授的技术技能转化成警察的执法战斗力, 使我们的教学训练真正起到为实战服务的作用。因此, 加强警察体育教师队伍职业化的培养建设是警体教育训练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警体教师队伍职业化培养建设必须做好:

(1) 要加强警体教师队伍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 警察体育从技术到技能直至战斗力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知识的运用过程, 警体教师在教会警察怎么练好的同时更要告诉他怎么用好。这需要具备公安学、法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我们在教学训练工作中考虑得越全面, 训练得越具体, 那对于警察来说, 在执法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就越高, 学习的兴趣越强。因此, 警体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 还要不断地学习与充实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训练效果。

(2) 要多加强校际、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和外出培训, 不断获取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新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

(3) 要加强公安院校和基层公安部门的联系交流活动, 多下基层调研或者挂职锻炼, 及时了解基层公安实战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从而在警体教育训练中做好缺什么、补什么, 需要什么, 教什么, 做到有的放矢。

(4) 要注重警体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合理配备, 以解决当前警体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其他专业知识缺乏的现状, 要在警体教师团队建设中形成互相学习, 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逐步培养成为一支一专多能、在年龄结构上有梯度、在专业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影响力、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警体教师队伍, 有效地推动警察体育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更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

4 拓宽警察体育教育训练思路, 创新警察体育教学内容

警察执法环境有复杂多变, 突发情况多的特点。特别是在执法战斗中, 很多时候需要警察在瞬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快速反应,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制止嫌疑人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训练常规的技术、技能外, 还应拓宽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思路, 训练警察灵活运用随身携带或者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攻击的器械, 把利用简便器材进行打击融入到教学训练中。比如对身边随处可见的石块、砖头、木板、木棍甚至是钥匙等如何在执法中合理应用, 应进行认真的研究与训练。

同时, 对警体教学训练的内容, 我们也要进行创新性的研究。比如:警察越障、攀爬的训练, 由于我们在师资、训练器材上的限制, 现在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上, 场地上的训练只是一种能力的训练, 而在警察实际的追捕行动中, 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越障、攀爬楼和设备器材在等着你。因此, 这种能力在训练中完全可以用爬山、攀树等训练来替代。警体技战术的教学训练内容还应以简单、实用、可练为原则。教学训练的内容不在多在精, 能够一招制敌就行;不在技术有多复杂而在简单实用;不在依靠专业的器械才能开展训练而在就地可练, 警察体育训练只有努力创新, 开设一些对于基层警察来说愿练、有时间练、有组织开展训练的条件和可能的训练内容, 才能取得训练的实效。

5 突破场地限制, 注重实际执法场、景、地的训练

要突破警体技能训练场地器材的限制, 模拟在城市、丛林、山地、水网稻田、河流、水塘等地形条件下执法的特点进行训练, 掌握好这些条件下执法的注意事项, 隐蔽方式、攻击抓捕方法等, 要把警察执法技战术的实战性贯穿于野外训练中, 注重不同条件下对地形、隐蔽物的利用, 要注重野外训练中人与人的沟通技巧、协同配合和人与物的巧妙结合, 以使警体技战术训练达到实战的需要。 (7) 比如没有游泳池, 可以在江、河、湖泊甚至是水塘中开展游泳训练, 这样的训练更加贴近警察的实战。

摘要: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是一门提高公安民警体质健康和技战术水平的重要学科, 警体教育训练工作应适应公安教育改革和警察执法的实际需要, 以实战需要为基础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警察体育教学团队及教师队伍职业化建设, 推进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训练的一体化进程, 不断提升警察技战术训练水平和警察队伍的执法战斗力, 推动警察体育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更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训练,创新

注释

11袁俊, 李大富.论军事体育学的学科属性[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0.29 (3) :71-74.

22 董如军.新时期中国警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 2015.34 (2) :7-10.

33 王国富.警察体能训练与警务技战术训练一体化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 (3) .

44 刘剑明.模块教学方式在警察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4) :209.

556 张铁民, 陈钢.对我国警察体育教育困境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 (8) :99-101.

篇4: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摘 要 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开展,对于公安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本文就针对公安警察院校学生的警察体能训练工作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警察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公安警察院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警察体能 警务技能 实施意义 实施策略

警察体能训练是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警务技能训练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警务实战技能和战斗力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警察体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教学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警察体能训练,提高教学训练的成效,是现阶段我国公安警察院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警察体能的概念与内涵

体能,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身体能力,是人体在生活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能力。通常来说,体能是以人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的,但是其又不等同于人的身体素质,而是包括了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具体到警察体能来说,警察体能与一般性质的体能又存在一定的不同。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警察这一职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员常常需要面对很多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例如:长途作战、连夜作战等等,这就对其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警察体能,指的是警察在面对各种艰苦、复雜的环境时,为了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融脑力和体力为一体的良好的综合生物学能力,其主要是由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一般身体素质和警察专项素质三部分构成的,这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指的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例如:跑、跳、投以及游泳、爬越等等;一般身体素质,指的则是一般性质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等等;而警察专项素质,指的则是符合警察职业特点和职业特性的专业化素质。

二、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意义

概括来说,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意义,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如下两点:

首先,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能够为学生各种警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警察体能训练是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而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训练活动。因此,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最为直观的、最为直接一点就是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能够为学生各种警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警察擒拿格斗技术、射击技术以及警械操作等技术的掌握和有效运用均需要有良好的警察体能来做基础。

其次,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体育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这一点对于警察体能训练来说亦是如此。系统、科学、艰苦、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这无疑是新时代警察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根据警察体能的特点,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警察体能训练有效实施的策略: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警察体能训练理念。要树立科学警察体能训练理念一方面要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来制定科学的训练的目标,以驱动学生的学习训练的内在动因,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在组织开展警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对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确保训练成效的关键。而要实现对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遵循多样化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来确保训练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遵循系统性原则、运动负荷合理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大、小周期来科学的组织开展训练活动,确保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最后,要重视警察体能训练中的安全防护和医学防护工作。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一般身体素质和警察专项素质,为学生警务技能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在开展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忽略了安全防护工作和医学防护工作,出现了运动损伤事故,不但无法取得预期的训练成效,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开展警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运动安全问题,通过安全防护工作和医学防护工作来将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卢兆民,王强,向朝文,卢信仿.警员警务技能水平差异的体能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篇5: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

笔者从近几年的公安宣传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公安宣传工作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的关系,增强警察公共关系理念

第一,公安机关开展公安宣传工作本身就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以形象管理为目标。二是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强调要加强组织主体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所采取的传播手段和形式是一致的。都要求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在形式上要做到单向传播式公关和双向沟通式公关相结合、宣传部门组织的公关活动与业务部门、警种执行政策、法规及窗口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态度、服务质量的公关活动相结合。

第二,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需要扩大公安宣传部门的职能。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统一机构和统一职能,力求形成整体公关态势。统一机构主要指在全国公安机关统一设置警察公共关系机构,或与宣传部门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职能主要是指公安宣传部门机构的职能与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职能按单设、合设相统一。二是大力扩展和完善职能,充分发挥公安宣传工作的作用。公共关系学阐述的职能可以概括为:采集信息、监测环境,咨询建议、参与决策,传播推广、塑造形象,协调沟通、平衡利益,教育引导、培育市场,科学预警、危机管理等六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和逐一消化。三是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队伍建设,提高全面公关能力。作为公安宣传部门来讲,加强警察公共关系队伍建设,很重要的是抓好培训、实践和改善人员结构三个环节,使每个宣传干部不仅政治、业务素质高,而且要有很强的公关意识和能力,为践行警察公共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公安机关开展公安宣传工作和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标准。重点要抓好“三个围绕”:一要围绕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考虑开展公安宣传工作和警察公共关系的新思路、新举措,服务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二要围绕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科教强警的方针,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监督的良好氛围,提高队伍的政治、业务和体能水平,加强纪律作风的养成,使广大公安民警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落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保一方平安”的重任。三要围绕群众满意的标准,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精神状态,在积极

推进公安行政改革,规范执法与服务机制,优化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建立信息双向反馈机制,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正确处理好公安宣传工作与公众需求的关系,增强公安机关的亲和力第一,坚持“真实性原则”,做到“善于谋划”。所谓“真实性原则”,是指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必须建立在组织良好行为和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向公众如实传递有关组织的信息,同时向组织决策者如实传递有关公众的信息。做到“善于谋划”一是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工作方针,做到深入基层和一线,掌握第一手宣传资源和题材,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真实地反映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二是要围绕公安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队伍建设的主题,做到强化策划意识,加大对重大部署、重大行动、重大事(案)件、重大战绩和成效的宣传力度,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弘扬正气,鼓舞士气。三是要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公安民警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在公安机关内部营造一种爱民、为民、亲民、近民的良好舆论氛围。第二,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做到“善于沟通”。平等互惠原则是指公关活动要兼顾组织与公众的双方利益,在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互利互惠。做到“善于沟通”:一是要以平等的态度与新闻单位及媒体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动关系。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公安机关上下各警种、部门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动关系。三是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公众和受众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动关系。

第三,坚持“全员公关原则”,做到“善于协调”。所谓“全员公关原则”,是指一个组织公关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依靠专职公关机构和公关人员的不懈努力,而且有赖于组织的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配合,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都注意树立公共关系的观念,都要关注并参与公共关系工作,都要为公共关系工作做出贡献。“善于协调”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善于组织媒体参与公安机关的“全员公关”活动。二是要善于组织、发动各警种、部门和公安民警开展全员公关活动。三是要善于组织策划全员公关活动的主题。

三、正确处理好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增强警察公共关系的导向作用

第一,在观念层面摆正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转化舆论监督的负面效应。三是要充分认识到舆论引导可以避免不当的舆论监督。

篇6: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和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决策部署,严格规范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工作,着力锻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公务员录用规定》《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的政治考察工作。

第三条

政治考察是人民警察录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重要措施。政治考察结论应当作为确定人民警察录用人选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政治考察应当贯穿于人民警察录用工作全过程,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全面衡量、择优录用,坚持依法依规、严密组织,确保考察结果全面、客观、真实、准确。

第五条

政治考察应当体现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符合人民警察职业特点。

第二章 内容与条件 第六条

政治考察严格按照人民警察的标准、条件和拟录用职位要求,重点考察人选是否符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政治要求,对考察对象在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道德品行、能力素质、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职位匹配度、是否具有需要回避的情形等,以及主要经历、出国(境)情况、奖惩情况、现实表现进行全面考察,并对考察对象的家庭成员进行延伸考察。

第七条

考察对象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三)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四)热爱公安事业,志愿从事人民警察职业。

第八条

考察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选:

(一)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行为的;

(二)组织、参加、支持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邪教、黑社会性质等非法组织,或者参与相关活动的;(三)组织、参加反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网络论坛、群组、直播等活动的;(四)编造、制作、发表、出版、传播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或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害信息,或者参加国家禁止的政治性组织等的;(五)通过网络组党结社,参与或者动员不法串联、联署、集会等网上非法活动的;(六)曾受到刑事处罚或者依据刑法被免予刑事处罚,或者曾被劳动教养、收容教养或者收容教育的;(七)曾因结伙斗殴、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等行为,受到行政拘留处罚的;(八)受过记大过以上处分或者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处分的;被机关按规定取消录用的;被机关或者国有企业辞退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的;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引咎辞职或者被责令辞职不满三年的;(九)曾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的;

(十)曾被开除团籍或者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十一)组织、参加、支持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十二)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或者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或者公众的;(十三)玩忽职守,贻误工作或者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十四)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或者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或者集体资财的;(十五)组织、参加、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的;(十六)在国家法定考试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或者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被认定为组织作弊的;(十七)已取得或者正在申请国(境)外永久居留权、长期居留许可的;配偶已取得或者正在申请外国国籍或者国(境)外永久居留权、长期居留许可的;没有配偶,子女全部取得或者正在申请外国国籍或者国(境)外永久居留权、长期居留许可的;上述人员属于香港、澳门居民已领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除外;(十八)个人档案中记载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团)时间、学历学位、经历、身份等信息的重要材料缺失、严重失实,且

在规定的考察期限内,考察对象无法补齐或者涉嫌涂改造假无法有效认定的;(十九)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的;(二十)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二十一)其他不符合担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条件的。

第九条

考察对象的家庭成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本人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选:

(一)因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社会影响恶劣的严重犯罪,或者贪污贿赂数额巨大、具有严重情节,受到刑事处罚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行为的;(三)组织、参加、支持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邪教、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参与相关活动的;(四)其他可能影响考察对象录用后依法公正履职的情形。

第三章 组织与实施

第十条

政治考察工作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管理、指导和监督,省级以上公安机关政工部门负责组织,公安机关纪检监察和督察审计、巡视(巡察)、法制、出入境、网安等部门配合,招录公安机关具体实施,相关公安机关配合做好工作。

第十一条

政治考察工作应当按照组建考察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培训、实施考察、形成考察材料、作出考察结论等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

招录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公安机关应当成立考察组,每个考察组必须由两名以上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在编在职人民警察组成。考察组成员应当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熟悉公安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规及人民警察招录政策,并具有一定的考察工作经验。

考察组成员与考察对象有公务员法所规定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

第十三条

考察工作一般采取网上核查、走访调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调阅干部人事档案、委托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进行。根据职位特点和考察工作需要,也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方式。

第十四条

招录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考察对象填写《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表》,并对其提供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居住证、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位要求相关的资格(技能)证书等原件材料进行审核。

第十五条

招录公安机关应当对考察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个人基本信息、违法犯罪情况等进行网上核查。

对核查中发现有问题的,可以委托属地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核实。

对考察对象以及家庭成员违纪违法等处理的认定,以作出处理的单位或者组织出具的法律文书或者处理决定材料为准。

第十六条

招录公安机关应当严格按照从严管理干部人事档案的有关规定,对考察对象个人档案中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团)时间、学历学位、经历、身份等进行审查。

审查中发现有问题的,应当委托其毕业院校、原工作单位、档案存放机构或者属地公安机关、村(居)委会等进行调查核实,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经初步审查未发现问题的,招录公安机关应当开展走访调查。走访调查主要包括:到考察对象所在党组织、工作单位、毕业院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机构、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村(居)委会,了解其现实表现,听取意见和反映。

对经历复杂或者录用职位对政治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对其家庭成员情况进行走访调查。

第十八条

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应当根据考察情况撰写考察材料,并在《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表》相应栏目签署意见。

第十九条

考察材料和考察意见由考察组全体成员签名。所附的证明材料应当注明出处,并由相关证明人签名或者单位加盖公章。考察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第二十条

招录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应当对考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考察结论,在《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表》上加盖招录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公章。

《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表》一式三份,一份报省级以上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备案,一份存入招录公安机关工作档案,一份存入录用对象的个人档案。

第二十一条

考察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日。

根据工作需要,招录公安机关委托相关公安机关进行考察的,受委托公安机关应从接到委托函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考察工作,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二十个工作日,并将考察情况书面反馈招录公安机关。

第二十二条

考察对象因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或者涉嫌违法犯罪且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考察对象的家庭成员因第九条第一项行为,正在被侦查、起诉或者审判的,可暂缓作出考察结论。自暂缓作出考察结论之日起九十日,上述调查或者司法程序仍未终结的,一般应当终止录用程序。必要时,可以延长三十日。

第四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录用考察工作由招录公安机关承担,并负主体责任。相关公安机关负相应考察责任。考察组成员按照“谁考察、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考察材料承担直接责任。

第二十四条

考察工作情况(含考察对象的个人信息)属于警务工作秘密,应当依法保护,严禁向他人或者无关组织泄露。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督察审计、巡视(巡察)、法制等部门应当加强考察工作监督。招录公安机关应当认真受理群众对考察对象的检举和控告,依据相关规定及管理权限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未被确定为录用人选的,招录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考察结论告知考察对象本人。

考察对象对考察结论提出异议的,应当书面提出复核申请。招录公安机关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并在三十日内作出复核结论,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十五日。

第二十七条

在录用人民警察考察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一经查实,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并视情追究单位及相关领导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则

第二十八条

各省级公安机关和国家移民管理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和其他人民警察建制单位录用人民警察的考察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本人的配偶、父母(监护人、直接抚养人)、子女、未婚兄弟姐妹。

本条所称父母,是指有共同生活经历的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是指有共同生活经历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兄弟姐妹,是指有共同生活经历的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本办法所称招录公安机关是指考察对象报考职位所属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相关公安机关是指考察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学习地、工作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第三十一条

篇7:警察公安工作汇报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执勤执法用语

第三章 执勤执法行为举止

第四章 着装和装备配备

第五章 通行秩序管理

第六章 违法行为处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查处轻微违法行为

第三节 现场处罚和采取强制措施

第七章 实施交通管制

第八章 执行交通警卫任务

第九章 接受群众求助

第十章 执勤执法安全防护

第十一章 执法监督与考核评价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行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行维护交通秩序、实施交通管制、执行交通警卫任务、纠正和处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以下简称“违法行为”)等任务,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 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应当坚持合法、公正、文明、公开、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第四条 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五条 交通协管员可以在交通警察指导下承担以下工作:

(一)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劝阻违法行为;

(二)维护交通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抢救受伤人员;

(三)进行交通安全宣传;

(四)及时报告道路上的交通、治安情况和其他重要情况;

(五)接受群众求助。

交通协管员不得从事其他执法行为,不得对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措施决定。

第二章 执勤执法用语

第六条 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接受群众求助时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文明、礼貌、规范的语言,语气庄重、平和。对当事人不理解的,应当耐心解释,不得呵斥、讽刺当事人。

第七条 检查涉嫌有违法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你好!请出示驾驶证、行驶证。

第八条 纠正违法行为人(含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下同)的违法行为,对其进行警告、教育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你的(列举具体违法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请遵守交通法规。谢谢合作。

第九条 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给予当场罚款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你的(列举具体违法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XX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XX条(或XX地方法规)的规定,对你当场处以XX元的罚款。

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缴纳罚款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9条的规定,你拒绝接受罚款处罚,可以扣留你的非机动车。

第十条 对机动车驾驶人给予当场罚款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你的(列举具体违法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XX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XX条(或XX地方法规)的规定,对你处以XX元的罚款,记XX分(或者扣留你的驾驶证/机动车)。

第十一条 实施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措施前,告知违法行为人应享有的权利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你有权陈述和申辩。

第十二条 要求违法行为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上签字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请你认真阅读法律文书的这些内容,并在签名处签名。

第十三条 对违法行为人依法处理后,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请收好法律文书(和证件)。

对经检查未发现违法行为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谢谢合作。

第十四条 对于按规定应当向银行缴纳罚款的,机动车驾驶人提出当场缴纳罚款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依据法律规定,我们不能当场收缴罚款。请到XXX银行缴纳罚款。

第十五条 对于机动车驾驶人拒绝签收处罚决定书或者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依据法律规定,你拒绝签字或者拒收,法律文书同样生效并即为送达。

第十六条 实施交通管制、执行交通警卫任务、维护交通事故现场交通秩序,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前方正在实行交通管制(有交通警卫任务或者发生了交通事故),请你绕行XXX道路(或者耐心等候)。

第十七条 要求当事人将机动车停至路边接受处理时,交通警察应当使用的规范用语是:请将机动车停在(指出停车位置)接受处理。

第三章 执勤执法行为举止

第十八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规范行为举止,做到举止端庄、精神饱满。

第十九条 站立时做到抬头、挺胸、收腹,双手下垂置于大腿外侧,双腿并拢、脚跟相靠,或者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身体不得倚靠其他物体,不得摇摆晃动。

第二十条 行走时双肩及背部要保持平稳,双臂自然摆动,不得背手、袖手、搭肩、插兜。

第二十一条 敬礼时右手取捷径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手心向下,微向外张,手腕不得弯屈。礼毕后手臂迅速放回原位。

第二十二条 交还被核查当事人的相关证件后时应当方便当事人接取。

第二十三条 使用手势信号指挥疏导时应当动作标准,正确有力,节奏分明。

手持指挥棒、示意牌等器具指挥疏导时,应当右手持器具,保持器具与右小臂始终处于同一条直线。

第二十四条 驾驶机动车巡逻间隙不得倚靠车身或者趴在摩托车把上休息。

第四章 着装和装备配备

第二十五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按照规定穿着制式服装,佩戴人民警察标志。

第二十六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配备多功能反光腰带、反光背心、发光指挥棒、警用文书包、对讲机或者移动通信工具等装备,可以选配警务通、录音录像执法装备等,必要时可以配备枪支、警棍、手铐、警绳等武器和警械。

第二十七条 执勤警用汽车应当配备反光锥筒、警示灯、停车示意牌、警戒带、照相机(或者摄像机)、灭火器、急救箱、牵引绳等装备;根据需要可以配备防弹衣、防弹头盔、简易破拆工具、防化服、拦车破胎器、酒精检测仪、测速仪等装备。

第二十八条 执勤警用摩托车应当配备制式头盔、停车示意牌、警戒带等装备。

第二十九条 执勤警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车况良好、装备齐全。

第三十条 交通警察执勤执法装备,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但应当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做到统一规范。

第五章 通行秩序管理

第三十一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时,应当采取定点指挥疏导和巡逻管控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十二条 交通警察在指挥疏导交通时,应当注意观察道路的交通流量变化,指挥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有序通行。

在信号灯正常工作的路口,可以根据交通流量变化,合理使用交通警察手势信号,指挥机动车快速通过路口,提高通行效率,减少通行延误。

在无信号灯或者信号灯不能正常工作的路口,交通警察应当使用手势信号指挥疏导,提高车辆、行人通过速度,减少交通冲突,避免发生交通拥堵。

第三十三条 交通警察遇到交通堵塞应当立即指挥疏导;遇严重交通堵塞的,应当采取先期处置措施,查明原因,向上级报告。

接到疏导交通堵塞指令后,应当按照工作预案,选取分流点,并视情设置临时交通标志、提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指挥疏导车辆。

在疏导交通堵塞时,对违法行为人以提醒、教育为主,不处罚轻微违法行为。

第三十四条 交通警察在执勤时,应当定期检查道路及周边交通设施,包括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设施等是否完好,设置是否合理。发现异常,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无法当场有效处理的,应当先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报告。

第三十五条 交通警察发现违反规定占道挖掘或者未经许可擅自在道路上从事非交通行为危及交通安全或者妨碍通行,尚未设置警示标志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向上级报告,积极做好交通疏导工作。

第三十六条 在高速公路上执勤时应当以巡逻为主,通过巡逻和技术监控,实现交通监控和违法信息收集。必要时可以在收费站、服务区设置执勤点。

第三十七条 交通警察发现高速公路交通堵塞,应当立即进行疏导,并查明原因,向上级报告或者通报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造成交通堵塞,必须借用对向车道分流的,应当设置隔离设施,并在分流点安排交通警察指挥疏导。

第三十八条 交通警察执勤时遇交通事故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04号)和《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违法行为处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九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发现违法行为时,应当及时纠正。无法当场纠正的,可以通过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条 交通警察纠正违法行为时,应当选择不妨碍道路通行和安全的地点进行。

第四十一条 交通警察发现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应当指挥当事人立即停靠路边或者在不影响道路通行和安全的地方接受处理,指出其违法行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十二条 交通警察查处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应当按下列程序执行:

(一)向机动车驾驶人敬礼;

(二)指挥机动车驾驶人立即靠边停车,可以视情要求机动车驾驶人熄灭发动机或者要求其下车;

(三)告知机动车驾驶人出示相关证件;

(四)检查机动车驾驶证,询问机动车驾驶人姓名、出生年月、住址,对持证人的相貌与驾驶证上的照片进行核对;检查机动车行驶证,对类型、颜色、号牌进行核对;检查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查询机动车及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信息、机动车驾驶人记分情况;

(五)指出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

(六)听取机动车驾驶人的陈述和申辩;

(七)给予口头警告、制作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违法处理通知书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节 查处轻微违法行为

第四十三条 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可以给予警告、无记分的违法行为、未造成影响道路通行和安全的后果且违法行为人已经消除违法状态的,可以认定为轻微违法行为。

第四十四条 对轻微违法行为,口头告知其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依据,纠正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后放行。

第四十五条 交通警察在指挥交通、巡逻管控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在不具备违法车辆停车接受处理的条件或者交通堵塞时,可以通过手势、喊话等方式纠正违法行为。

第四十六条 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邮寄违法行为提示、通知车辆所属单位等方式,提醒机动车驾驶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第四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依照本规范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确定轻微违法行为的具体范围。

第三节 现场处罚和采取强制措施

第四十八条 违法行为适用简易程序处罚的,交通警察对机动车驾驶人作出简易程序处罚决定后,应当立即交还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等证件,并予以放行。

制作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时应当做到内容准确、字迹清晰。

第四十九条 违法行为需要适用一般程序处罚的,交通警察应当依照规定制作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或者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告知机动车驾驶人接受处理的时限、地点。

第五十条 当事人拒绝在法律文书上签字的,交通警察除应当在法律文书上注明有关情况外,还应当注明送达情况。

第五十一条 交通警察依法扣留车辆时,不得扣留车辆所载货物,并应当提醒机动车驾驶人妥善处置车辆所载货物。

当事人无法自行处理或者能够自行处理但拒绝自行处理的,交通警察应当在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上注明,登记货物明细并妥善保管。

货物明细应当由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签名,有见证人的,还应当由见证人签名。机动车驾驶人拒绝签名的,交通警察应当在货物登记明细上注明。

第七章 实施交通管制

第五十二条 遇有雾、雨、雪等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性事故以及治安、刑事案件时,交通警察应当及时向上级报告,由上级根据工作预案决定实施限制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

第五十三条 执行交通警卫任务以及具有本规范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需要临时在城市道路、国省道实施禁止机动车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的,应当由市(地)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决定。需要在高速公路上实施交通管制的,应当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决定。

第五十四条 实施交通管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车辆、行人绕行线路,并在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绕行引导标志等,做好交通指挥疏导工作。

无法提前公告的,交通警察应当做好交通指挥疏导工作,维护交通秩序。对机动车驾驶人提出异议或者不理解的,应当做好解释工作。

第五十五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实施交通管制,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工作预案进行。

第五十六条 在高速公路执勤遇恶劣天气时,交通警察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迅速上报路况信息,包括雾、雨、雪、冰等恶劣天气的区域范围、能见度、车流量等情况;

(二)根据路况和上级要求,采取发放警示卡、间隔放行、限制车速、巡逻喊话提醒、警车限速引导等措施;

(三)加强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置交通事故,严防发生次生交通事故;

(四)关闭高速公路时,要通过设置绕行提示标志、电子显示屏或者可变情报板、交通广播等方式发布提示信息。车辆分流应当在高速公路关闭区段前的站口进行,交通警察要在分流处指挥疏导。

第五十七条 交通警察遇到正在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或者根据指令赶赴治安、刑事案件现场时,应当通知治安、刑侦部门,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以下先期处置措施:

(一)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

(二)组织抢救伤者,排除险情;

(三)划定警戒区域,疏散围观群众,保护现场,维护好中心现场及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确保现场处置通道畅通;

(四)进行现场询问,及时组织追缉、堵截;

(五)及时向上级报告案件(事件)性质、事态发展情况。

第五十八条 交通警察发现因群体性事件而堵塞交通的,应当立即向上级报告,并维护现场交通秩序。

第五十九条 交通警察接受堵截任务后,应当迅速赶往指定地点,并按照预案实施堵截。

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拦车破胎器堵截车辆。

第六十条 交通警察发现有被通缉的犯罪嫌疑车辆,应当视情采取跟踪、堵截等措施,确保有效控制车辆和嫌疑人员,并向上级报告。

第八章 执行交通警卫任务

第六十一条 交通警察执行警卫任务,应当及时掌握任务的时间、地点、性质、规模以及行车路线等要求,掌握管制措施、安全措施。

按要求准时到达岗位,及时对路口、路段交通秩序进行管理,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依法文明执勤。

第六十二条 交通警察执行交通警卫任务时,应当遵守交通警卫工作纪律,严格按照不同级别的交通警卫任务的要求,适时采取交通分流、交通控制、交通管制等安全措施。在确保警卫车辆安全畅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社会车辆的影响。

警卫车队到来时,遇有车辆、行人强行冲击警卫车队等可能影响交通警卫任务的突发事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车辆和人员,维护现场交通秩序,并迅速向上级报告。

警卫任务结束后,应当按照指令迅速解除交通管制,加强指挥疏导,尽快恢复道路交通。

第六十三条 交通警察在路口执行警卫任务时,负责指挥的交通警察应当用手势信号指挥车队通过路口,同时密切观察路口情况,防止车辆、行人突然进入路口。负责外围控制的交通警察,应当分别站在路口来车方向,控制各类车辆和行人进入路口。

第六十四条 交通警察在路段执行警卫任务时,应当站在警卫路线道路中心线对向机动车道一侧,指挥控制对向车辆靠右缓行,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严禁对向车辆超车、左转、调头及行人横穿警卫路线。

第九章 接受群众求助

第六十五条 交通警察遇到属于《110接处警工作规则》受理范围的群众求助,应当做好先期处置,并报110派员处置。需要过往机动车提供帮助的,可以指挥机动车驾驶人停车,请其提供帮助。机动车驾驶人拒绝的,不得强制。

第六十六条 交通警察遇到职责范围以外但如不及时处置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求助时,应当做好先期处置,并报请上级通报相关部门或者单位派员到现场处置,在相关部门或者单位进行处置时,可以予以必要的协助。

第六十七条 交通警察遇到职责范围以外的非紧急求助,应当告知求助人向所求助事项的主管部门或者单位求助,并视情予以必要的解释。

第六十八条 交通警察指挥疏导交通时不受理群众投诉,应当告知其到相关部门或者机构投诉。

第十章 执勤执法安全防护

第六十九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时应当遵守以下安全防护规定:

(一)穿着统一的反光背心;

(二)驾驶警车巡逻执勤时,开启警灯,按规定保持车速和车距,保证安全。驾驶人、乘车人应当系安全带。驾驶摩托车巡逻时,应当戴制式头盔;

(三)保持信息畅通,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

第七十条 在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及公路上执勤应当由两名以上交通警察或者由一名交通警察带领两名以上交通协管员进行。需要设点执勤的,应当根据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临时选择安全和不妨碍车辆通行的地点进行,放置要求驾驶人停车接受检查的提示标志,在距执勤点至少二百米处开始摆放发光或者反光的警告标志、警示灯,间隔设置减速提示标牌、反光锥筒等安全防护设备。

第七十一条 在执行公务时,警车需要临时停车或者停放的,应当开启警灯,并选择与处置地点同方向的安全地点,不得妨碍正常通行秩序。

警车在公路上执行公务时临时停车和停放应当开启警灯,并根据道路限速,将警车停在处置地点来车方向五十至二百米以外。在不影响周围群众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开启警报器。

第七十二条 交通警察在雾、雨、雪、冰冻及夜间等能见度低和道路通行条件恶劣的条件下设点执勤,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在公路、城市快速路上执勤,应当由三名(含)以上交通警察或者两名交通警察和两名(含)以上交通协管员进行;

(二)需要在公路上设点执勤,应当在距执勤点至少五百米处开始摆放发光或者反光的警告标志、警示灯,间隔设置减速提示标牌、反光锥筒等安全防护设备,并确定专人对执勤区域进行巡控;在高速公路上应当将执勤点设在收费站或者服务区、停车区,并在至少两公里处开始摆放发光或者反光的警告标志、警示灯,间隔设置减速提示标牌、反光锥筒等安全防护设备。

第七十三条 查处违法行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除执行堵截严重暴力犯罪嫌疑人等特殊任务外,拦截、检查车辆或者处罚交通违法行为,应当选择不妨碍道路通行和安全的地点进行,并在来车方向设置分流或者避让标志;

(二)遇有机动车驾驶人拒绝停车的,不得站在车辆前面强行拦截,或者脚踏车辆踏板,将头、手臂等伸进车辆驾驶室或者攀扒车辆,强行责令机动车驾驶人停车;

(三)除机动车驾驶人驾车逃跑后可能对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以外,交通警察不得驾驶机动车追缉,可采取通知前方执勤交通警察堵截,或者记下车号,事后追究法律责任等方法进行处理;

(四)堵截车辆应采取设置交通设施、利用交通信号灯控制所拦截车辆前方车辆停车等非直接拦截方式,不得站立在被拦截车辆行进方向的行车道上拦截车辆。

第七十四条 在高速公路发现有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低速行驶、遗洒载运物、客车严重超员、车身严重倾斜等危及道路通行安全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喊话、鸣警报器、车载显示屏提示等方式,引导车辆到就近服务区或者驶出高速公路接受处理。情况紧急的,可以立即进行纠正。

第七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交通警察安全防护装备配备和使用情况,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章 执法监督与考核评价

第七十六条 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对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现场督察制度。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检查和考核制度。

对模范遵守法纪、严格执法的交通警察,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违反规定执勤执法的,应当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警察工作职责,结合辖区交通秩序、交通流量情况和交通事故的规律、特点,以及不同岗位管理的难易程度,安排勤务工作,确定执勤执法任务和目标,以执法形象、执法程序、执法效果、执法纪律、执勤执法工作量、执法质量、接处警等为重点,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不得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不得以处罚数量作为考核交通警察执法效果的唯一依据。

考核评价结果应当定期公布,记入交通警察个人执法档案,并与交通警察评先创优、记功、职级和职务晋升、公务员考核分配挂钩,兑现奖励措施。

第七十八条 省、市(地)、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坚决查处交通警察违法违纪问题。

第七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值日警官制度,通过接待群众及时发现交通警察在执法形象、执法纪律、执法程序、接处警中出现的偏差、失误,随时纠正,使执法监督工作动态化、日常化。

第八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单位及其所属交通警察的执法档案,实施执法质量考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执法档案可以是电子档案或者纸质档案。

执法档案的具体内容,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商公安法制部门按照执法质量考评的要求统一制定。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过执法档案应当定期分析交通警察的执法情况,发现、梳理带有共性的执法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第八十二条 交警大队应当设立专职法制员,交警中队应当设立兼职法制员。法制员应当重点审查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的事实依据、证据收集、程序适用、文书制作等,规范交通警察案卷、文书的填写、制作。

第八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使用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实行执法办案网上流程管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督,加强对交通警察执法情况的分析、研判。

第八十四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时,严禁下列行为:

(一)违法扣留车辆、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和机动车号牌;

(二)违反规定当场收缴罚款,当场收缴罚款不开具罚款收据、不开具简易程序处罚决定或者不如实填写罚款金额;

(三)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四)违法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

(五)非执行紧急公务时拦截搭乘机动车;

(六)故意为难违法行为人;

(七)因自身的过错与违法行为人或者围观群众发生纠纷或者冲突;

(八)从事非职责范围内的活动。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八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第八十六条 本规范自2009年1月1 日起实施。2005年11月14日公安部印发的《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同时废止。

附件:

1、查处酒后驾驶操作规程

2、查处违反装载规定违法行为操作规程

3、查处超速行驶操作规程

4、查处违法停车操作规程

5、查处涉牌涉证违法行为操作规程

6、查处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操作规程

附件1

查处酒后驾驶操作规程

一、查处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应当配备并按规定使用酒精检测仪、约束带、警绳等装备。

用于收集违法行为证据的酒精检测仪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依法检定合格,并保持功能有效。

二、查处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一)发现有酒后驾驶嫌疑的,应当及时指挥机动车驾驶人立即靠路边停车,熄灭发动机,接受检查,并要求机动车驾驶人出示驾驶证、行驶证;

(二)对有酒后驾驶嫌疑的机动车驾驶人,要求其下车接受酒精检验。对确认没有酒后驾驶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立即放行;

(三)使用酒精检测仪对有酒后驾驶嫌疑的机动车驾驶人进行检验,检验结束后,应当告知检验结果;当事人违反检验要求的,应当当场重新检验;

(四)检验结果确认为酒后驾驶的,应当依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理;检验结果确认为非酒后驾驶的,应当立即放行;

(五)当事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或者饮酒后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当立即固定不少于两份的血液样本,或者由不少于两名交通警察或者一名交通警察带领两名协管员将当事人带至县级以上医院固定不少于两份的血液样本;

(六)固定当事人血液样本的,应当通知其家属或者当事人要求通知的人员。无法通知或者当事人拒绝的,可以不予通知,但应当在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上注明。

三、对醉酒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由不少于两名交通警察或者一名交通警察带领不少于两名协管员带至指定地点,强制约束至酒醒后依法处理。必要时可以使用约束性警械。

四、处理结束后,必须禁止饮酒后、醉酒的机动车驾驶人继续驾驶车辆,如现场无其他机动车驾驶人替代驾驶的,可以将其驾驶的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有关部门指定的地点,并将停车地点告知机动车驾驶人。附件2

查处违反装载规定违法行为操作规程

一、对有违反装载规定嫌疑的车辆,应当指挥机动车驾驶人立即停车,熄灭发动机,接受检查,并要求驾驶人出示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

二、经检查,确认为载物超长、超宽、超高的,当场制作简易处罚程序决定书。

运输超限运输不可解体物品影响交通安全,未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的,应当责令其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未悬挂明显标志的,责令驾驶人悬挂明显标志后立即放行。

三、对于有载物超载嫌疑,需要使用称重设备核定的,应当引导车辆到指定地点进行。

核定结果为超载,应当责令当事人消除违法行为。当事人表示可立即消除违法状态,依法处罚,待违法状态消除后放行车辆;当事人拒绝或者不能立即消除违法状态的,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扣留车辆。

对于跨地区长途运输车辆超载的,依照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对于运送瓜果、蔬菜和鲜活产品的超载车辆,应当当场告知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对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不采取扣留机动车等行政强制措施。对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应当责令驾驶人按照规定转运,驾驶人拒绝转运的,依法扣留机动车。

五、对于货运机动车车厢载人、客运机动车超载或者违反规定载物的,当事人拒绝或者不能立即消除违法状态的,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扣留车辆至违法状态消除。

对于其他违反装载规定的,在依法处罚之后,应当责令机动车驾驶人当场消除违法行为。

附件 查处超速行驶操作规程

一、查处机动车超速违法行为应当使用测速仪、摄录设备等装备。

用于收集违法行为证据的测速仪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依法检定合格,并保持功能有效。

二、现场查处超速违法行为,按照设点执勤的规范要求设置警示标志,测速点与查处点之间的距离不少于两公里,且不得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

能够保存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的,可以实施非现场处罚。

三、查处机动车超速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一)交通警察在测速点通过测速仪发现超速违法行为,应当及时通知查处点交通警察做好拦车准备;

(二)查处点交通警察接到超速车辆信息后,应当提前做好拦车准备,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拦车;

(三)对超速低于百分之五十的,依照简易程序处罚;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采取扣留驾驶证强制措施,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凭证。

四、当事人要求查看照片或者录像的,应当提供。

五、在高速公路查处超速违法行为,应当通过固定电子监控设备或者装有测速设备的制式警车进行流动测速。

附件查处违法停车操作规程

一、查处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应当使用照相、摄录设备、清障车等装备。

二、发现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机动车驾驶人在现场的,应当责令其驶离。

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的,应当在机动车侧门玻璃或摩托车座位上张贴违法停车告知单,并采取拍照或者录像方式固定相关证据。严重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应当指派清障车将机动车拖移至指定地点。

机动车驾驶人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的,应当使用照相、摄录设备取证,依法对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公开拖移机动车查询电话,并通过设置拖移机动车专用标志牌明示或者以其他方式告知当事人。当事人可以通过电话查询接受处理的地点、期限和被拖移机动车的停放地点。

三、交通警察在高速公路上发现机动车违法停车的,应当责令机动车驾驶人立即驶离;机动车发生故障或者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的,应当联系清障车将机动车拖移至指定地点并告知机动车驾驶人;无法拖移的,应当责令机动车驾驶人按照规定设置警告标志。

故障机动车可以在短时间内修复,且不占用行车道或者骑压车道分隔线停车的,可以不拖移机动车,但应当责令机动车驾驶人按照规定设置警告标志。

四、拖移违法停车机动车,应当保障交通安全,保证车辆不受损坏,并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

附件查处涉牌涉证违法行为操作规程

一、发现无号牌机动车,交通警察应当指挥机动车驾驶人立即停车,熄灭发动机,并查验车辆合法证明和驾驶证。

二、对于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机动车驾驶人有驾驶证,且能够提供车辆合法证明的,依法处罚,并告知其到有关部门办理移动证或临时号牌后放行;不能提供车辆合法证明的,应当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依法扣留车辆。

三、对于有拼装或者报废嫌疑的,检查时应当按照行驶证上标注的厂牌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等内容与车辆进行核对,确认无违法行为的,立即放行;初步确认为拼装或者报废机动车的,应当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依法扣留车辆。

四、对于有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嫌疑的,检查时应当根据车辆情况进行核对、询问,确认无违法行为的,立即放行;初步确认有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牌证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牌证违法行为的,应当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依法扣留车辆。

五、对于有被盗抢嫌疑的,检查时,应当运用查缉战术、分工协作进行检查,并与全国被盗抢机动车信息系统进行核对。

当场能够确认无违法行为的,立即放行;当场不能确认有无违法行为的,应当将人、车分离,将车辆移至指定地点,进一步核实。

六、发现不按规定安装号牌、遮挡污损号牌的,检查时应当按照行驶证上标注的厂牌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等内容与车辆进行核对。确认违法行为后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责令机动车驾驶人纠正。

七、交通警察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未携带机动车驾驶证、有使用伪造或者变造驾驶证嫌疑或者机动车驾驶人拒绝出示驾驶证接受检查的,依法扣留车辆。

八、交通警察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所持驾驶证记满12分或者公告停止使用的,依法扣留机动车驾驶证。

九、交通警察发现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车辆与准驾车型不符、所持驾驶证有伪造或者变造嫌疑、驾驶证超过有效期或者驾驶证处于注销状态的,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将驾驶证作为证据扣押。

十、机动车驾驶人所持驾驶证无效,同时又无其他机动车驾驶人替代驾驶的,可以将其驾驶的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有关部门指定的地点。

附件6

查处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操作规程

一、发现运载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车辆有违法行为的,应当指挥机动车驾驶人停车接受检查,除查验机动车驾驶人出示驾驶证、车辆行驶证外,还应当查验其他相关证件及信息,并依法处理。

二、对于擅自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区域,或者不按指定的行车时间和路线行驶的,应当当场予以纠正,并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处罚。

三、对于未随车携带《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的,应当引导至安全地点停放,并禁止其继续行驶,及时调查取证,并责令提供已依法领取通行证的证明,依据《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实施处罚。

四、对于未申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擅自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应当扣留运输车辆,调查取证,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处罚。

篇8:警察法与公安法概念辨析

(一) 从立法现状分析

根据法学理论和公安学基础理论, 结合当前我国警察立法的现状, 警察法的概念应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

狭义的警察法特指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其共有八章五十二条, 明确了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安机关、劳教机关 (已废除) 、监狱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 并从职权、义务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警察工作和警察队伍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是一部以普遍意义上的警察职业为对象, 对其职业活动进行规范的警察职业法。

中义的警察法指《武装警察法》, 这是由武警地位和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武警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是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的部队, 是人民警察之外的我国警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武装警察法》与《人民警察法》一样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立法目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从地位和作用上看二者都可以简称为“警察法”。但武警和人民警察分别隶属于军队和公务员两个不同的人事管理序列。武警部队官兵是军人, 实行将、校、尉、士官、兵的警衔制度, 由武警内卫部队、黄金、水电、交通、森林部队和边防、消防、警卫部队三大类组成, 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1而人民警察是国家公务员, 实行警监、警督、警司、警员的警衔制度, 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查院的司法警察构成, 那么从组织管理上看, 武警名为警察, 实为军人, 《武装警察法》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警察法”。

广义警察法, 是指警察机关与警察人员为达成警察任务、行使警察职权, 于执行职务时所依据或执行的一切法规范的总称。根据警察法规范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安机关警察法、国安机关警察法、司法机关警察法;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警察组织法、警察行政法、警察刑事法、警务保障法、警察监督法;根据警察法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警察实体法、警察程序法。

(二) 从“警察”的内涵分析

“警察”一词内涵丰富, 从词义上看, “警察”, “警”之于前, “察”之于后, “警者, 做戒也;察者, 审视也。做戒实为预防;而审视乃在处理之适当。是故警察者, 其作用乃在事前应当机警预防一切危害事情之发生, 而事后则当详明审察事情之是非, 以为处理。”简言之, 词面含义上的警察体现了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的警察工作的两大核心内容。围绕“警察”的核心, 现代各国各地区都建立了正式的警察制度、警察机关, 也形成了专门从事警察工作的职业群体, 从警察行为和警察主体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理解警察的概念———警察是国家以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为目而组建的享有行政执法权和刑事司法权的社会治安力量, 其通过武装的、行政的、刑事的手段进行执法或管理活动, 是进行社会安全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业群体。那么, 能够称之为“警察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应是一部对警察职业群体的职业活动和组织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的警察职业法。

二、公安法的概念

(一) 从立法现状分析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安法, 但从新中国成立以前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设立的治安保卫机关的职能性质以及配套的治安、保安法律法规的内容和作用看, 我国有公安法的法文化渊源。从1927年的中央特委下设保卫科 (特科) , 到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根据地建立了公安保卫组织, 都是党的安全保卫机关。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使用“公安”, 此后各根据地先后成立了公安局, 并颁布了大量的公安法规。在既有立法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法学理论和公安学基本原理以及当前我国公安立法的现状, 公安法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公安法特指作为公安制度基本法的具体法律文件, 即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法》, 它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其法律地位应当是我国公安制度、公共安全关系、公安队伍建设等方面基础性、主干性的法律。并且在“新国家安全观”中, 公安所维护的社会公共安全作为一种“内源性非传统安全”被纳入了国家安全的范畴, 公安法作为调整社会公共安全关系的法律, 还应是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二级部门法。广义的公安法是调整公共安全关系, 确立公安机关性质、职能、任务, 规范公安行政执法行为和刑事司法行为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由不同部门 (公安行政法、公安法刑事法) 、不同内容、不同效力层次的公安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又可以称之为公安法律体系或者公安法律部门。

(二) 从“公安”的内涵分析

“公安”一词包括了“公”和“安”。据《说文解字》的解释, “公”即“平分也”, 表示共同的、公正的、无私的意思。“安”即定也, 表示平静、稳定、安定的意思。那么, “公安”即表示社会秩序、公共财产、公民权利等社会整体的安定与安全的状态。

仅从字面上来解释公安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国公安机关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职能部门, 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活动是公安工作, 明晰公安机关、公共安全、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是全面理解和认识“公安”内涵的是三个重要面向。首先, “公安”作为机构的名称时, 就是公安机关, 公安部、公安厅、公安局是公安机关内部权责明晰、具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工作机构, 是实施公安工作的载体;其次, 从字面含义看“公安”相当于“公共安全”的简称, 结合我国公安的职责和任务, 公安应特指作为狭义公共安全的社会公共安全, 内容等同于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侵害的客体, 即人为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事件。再次, “公安”作为预防、打击和惩治犯罪为的实践活动时特指公安工作。具体来说, 公安工作是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标和对象, 通过政治、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履行保卫国家安全、维持社会秩序职责的专门工作。

综合来讲, 公安是以公共安全为核心内容、以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为载体及手段的综合性概念, 那么能够称之为“公安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是应当是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立法目的, 以规范和指导公安机关及公安工作为其主要内容的公共安全法。

三、公安法与警察法的关系

(一) 我国“公安”和“警察”的主体相互交叉

一方面, 我国“公安”制度的诞生之初即与“警察”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 公安与警察是基本相同的, 几乎所有警察的职责都由公安机关行使, 在1983机构改革后, 原属公安机关的间谍、特务案件侦查和监狱工作从公安机关中分离出去, 1995年人民警察法颁布之后, 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是人民警察的组成部分之一, 公安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是受警察法的调整。另一方面, 不能因为公安体制的改革和职责的分化而单纯地将“公安”视为“警察”的一部分, 因为在公安学基础理论里, “公安主体”是“公安警察”的上位概念, “公安”的范围除了“公安警察”之外, 还有承担着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内部保卫职能的“社会治安力量”, 其在人事关系属于所在单位, 在业务上受公安机关机构的指导。这部分公安工作及公安人员是人民警察法未做规定的。

“公安”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并不依赖于警察, 甚至在一定程度比警察的内涵更为广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语境下, 我国形成了以人民公安为核心价值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安制度和警察制度, 那么, 公安法与警察法作为与制度配套实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应是调整对象上的交叉关系与法律位阶上的平等关系。

(二) 警察法不能代替公安法

1. 理论依据

2011年, 国家教育部在严格控制新增一级学科数量的背景下, 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 公安学属于法学门类, 下设有治安学、侦查学、和边防管理三个专业, 并且批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设立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二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可以看出在大学学科设置上, 有作为公安一级学科的公安学, 并设置了博士、硕士学位培养, 但没有作为一级学科的警察学。因此公安学学科下设相关专业所涉及的具体公安关系也应当有专门的公安法进行调整, 仅仅依靠《警察法》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缺乏针对性性和科学性, 也与公安法治化建设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目标不相匹配。

2. 现实依据

公安法能够更好地体现我国公安制度的特殊性。当代世界建立以“公安”为内涵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制度的大国只有中国 (大陆) , 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都没有公安制度, 只有警察制度, 所以, 世界各国各地区仅有“警察法”而没有“公安法”。公安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法”是我国特有的法律概念, 也决定了公安法从功能上与警察法有所区别, 公安法是关于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管理权力分配与运行的公共安全法, 警察法是以普遍意义上的警察职业为主体, 对警察职业群体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的警察职业的法。

摘要:明晰警察法与公安法的概念是当前我国进行公安学理论研究与深化公安法治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从中外历史传统、我国立法现状、“警察”与“公安”词义本身角度看, 二者应是内容上的交叉关系和法律效力等级上的平等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语境下, 有警察法也应当有公安法。

关键词:警察,公安,警察法,公安法

参考文献

[1]程琳.公安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

[2]康大民.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7.

[3]陈晋胜.警察法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邱华君.警察法规[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9:2.

[5]程琳.公安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31.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终稿下一篇:网络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