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2024-05-02

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通用9篇)

篇1: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XX有限公司

关于报送XXXX年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的评估

报告

XXX环境保护局:

XXXX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单位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司位于XXX县XXX镇XXXX村,是一家生产XXXX产品的企业,我司XXX生产车间安装有XXX计XX枚,属Ⅳ、Ⅴ类放射源(Ⅲ类射线装置),放射源编码分别为XXXXXXXXXXXX和XXXXXXXXXXXX(数量多可以列表)。

二、工作措施落实:

1、建立了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健全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安全保卫制度、辐射防护措施、台账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

2、对从事辐射工作的操作人员已通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按要求参加各种辐射安全培训及辐射工作会议。

3、对放射源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

4、按要求对工作场所安装了放射源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

5、在停产检修和节假日放假期间落实专人对放射源进行看管,并按要求执行了报告制度。

三、现状评价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以上措施,我公司认为我公司的放射源管理达到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要求,现有放射源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下一步,我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制度,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放射源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特此报告

XXXXXX公司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篇2: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省级以下《辐射安全监督员证》的情况,应当在核发后一个月内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备案。

第三章 证件管理

篇3: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核与辐射恐怖袭击是指通过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粗糙核武器或袭击核设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导致一定数量人员伤亡与人群心理影响,从而破坏国家公务、民众生活、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活动。随着国内外恐怖势力的日益猖獗,国际核材料走私日趋严峻。从1993年起,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掌握的核走私事件就有800余起,其中20起左右走私的核材料可做成初级原子弹。在可预见的未来,尽管核与辐射恐怖发生的概率要比常规恐怖小得多,但其危险性却与日俱增,因此积极应对核与辐射恐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医学应急救援中,现场辐射监测技术水平及其装备配备直接影响着医学应急救援的效率与质量[2],是医学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只有及时发现并迅速查明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及放射性污染分布情况,才能确定事件的性质,采取有效的现场控制和应急干预措施。我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军用核辐射监测装备技术,但主要是针对核战争条件下作战保障需求而开展的,在应对核与辐射恐怖应急辐射监测领域,其装备整体水平和功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3]。因此开展核与辐射恐怖医学应急现场辐射监测技术构成及装备需求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应急救援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现场辐射监测技术需求

依据IAEA《核或辐射应急监测的通用流程》技术报告,核应急监测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个人监测、航空监测、空气采样、环境与摄入物样品采集以及现场γ能谱分析等7项任务。本文主要探讨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医学应急条件下的现场辐射监测,因此其主要任务应包括:环境辐射监测、放射性污染检查、个人剂量监测、空气污染监测、环境与物品采样监测、γ能谱分析等。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可能发生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涉及地域、人员范围广,产生的放射污染和辐射剂量率可能相差很大。因此,监测装备应根据各自承担的技术任务和要求选配,并考虑其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和便携性因素。

2.1 环境辐射监测

环境辐射监测是在核与辐射恐怖条件下对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测量,主要测定γ、β和中子线,监测量主要包括放射性活度、吸收剂量(率)和周围剂量当量(率)等。其目的是测定现场的外照射剂量率水平和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确定事件的性质、级别和污染范围,提出采取应急干预措施的建议(包括隐蔽、临时避迁、撤离、服用稳定性碘等),预测应急人员与公众的预期剂量和可防止剂量,指导应急行动区域的划分。进入现场后首先使用风速风向仪等获取地面上空气象参数,然后通过乘车或徒步巡测与停止间探测相结合的方法(若需大面积探查与发现辐射源,可用高灵敏车载式与机载式γ辐射巡测系统),测定放射性污染范围和污染区辐射水平的地域分布与时域特性,并依据辐射水平将应急行动区域划分为控制区(危险区+内警戒区)、监督区(外警戒区)和非限制区(外警戒区以外),同时在上风向外警戒区(如有可能,要尽量靠近水源)展开医学应急救援。其剂量率控制水平及应急行动区域的划分见图1。

2.2 放射性污染检查

放射性污染检查是在核与辐射恐怖条件下,对人员、车辆、技术装备以及建筑物表面等放射性污染情况的测量,主要测定α、β射线。监测量主要是放射性沾染程度,即受沾染表面单位面积的放射性活度。目的是检查和判断各种污染表面是否超过控制水平,确定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从而及时采取去污措施。主要任务是:对进入分类组(场)的伤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指导收容分类;对洗消后的伤员进行洗消效果检查,使之达到放射性核素人体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水平;对疑有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人员进行内污染判断;对进出污染区的人员、车辆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查,提出是否需要去污的建议,严防被污染人员、车辆进入安全区造成二次污染。

检查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时,需先测量监测点的本底,然后测量全身。检查α污染时,探头距污染表面小于0.5 cm,但注意不要接触;检查β污染时,探头距污染表面约2.5~5.0 cm,移动速度约5.0 cm/s。可从头顶开始,仪器探头在身体一侧沿脖子、领子、肩臂向下至鞋,并特别注意腿两侧、脚、臀、肘、手和脸等重点部位。耳道、鼻孔、口角及伤口可用棉签擦拭,并将擦拭物置于试管中。脱下的衣物应放置在密闭容器中,并贴上患者姓名标签,以便进一步鉴定放射性核素种类。测量完成后标出污染分布范围和污染水平。检查伤员洗消效果时,如β+γ污染水平大于4 Bq/cm2,或α污染大于0.4 Bq/cm2,β射线>10μSv/h,γ射线大于本底的2倍,则应继续去污。当然,要做到完全去污是很困难的,因为总有少量放射性物质会残留在皮肤表面,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监测仪器指示去污已不可能再有成效时,去污工作就应再行评价或终止。对疑有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人员要进行内污染判断,可采用体外直接测量、排泄物及其他生物样品分析和空气采样分析等方法。

车辆、技术装备以及建筑物表面放射性污染检查与人体体表检查方法类似,不过由于面积较大,不便进行全面检查,应着重检查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和容易严重污染的部位。对不平的物体表面,可用一定面积的滤纸(大于100 cm2)擦拭被污染的表面,测定滤纸表面附着的放射性,用以评价表面污染程度,并假设转移因子为10%~20%。

2.3 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是在核与辐射恐怖条件下,对公众和应急人员进行的内、外照射剂量监督,监测量主要是深部个人剂量当量或深部吸收剂量。因为事故时造成的吸收剂量可能超过0.1 Gy,该剂量水平有可能引发并能观察到确定性效应,因此事故时常用深部(10 mm)吸收剂量Hp(10)。个人剂量监测的目的是评估相关人员受照剂量,为医治伤员和控制应急人员受照剂量提供依据。

2.4 空气污染监测

空气污染监测是在核与辐射恐怖条件下,对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α/β放射性活度的监测。监测量主要是放射性污染浓度,即单位体积受污染物的放射性活度。目的是评估事故区域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可能吸入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可用监测结果的10倍估算人员实际吸入量。一般视情况采用现场实时连续α/β气溶胶监测或取样测量。

2.5 环境与物品采样监测

环境与物品采样监测是在核与辐射恐怖条件下对粮食、蔬菜、水果、水源、药品等放射性污染情况的检查,监测量主要是放射性污染浓度。目的是对长期潜在照射进行预测,控制人员内照射剂量,为恢复行动决策提供依据。环境与物品采样监测一般需要经采样、制样、核素分离、测量和数据处理等步骤,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完成。样品的采集、处理、测量与结果处理步骤较为复杂,可参考文献[4]进行。

2.6 现场γ能谱分析

现场γ能谱分析的目的是测定各种具有γ辐射的放射性核素的性质与强度,进行核素识别,从而为伤员救治中使用相应的放射性核素阻吸收或促排药物提供依据。

3 现场辐射监测装备需求

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积极兼容”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装备,加强核与辐射恐怖医学应急监测技术准备和装备平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体系。根据上述任务分析,现场应急辐射监测装备应至少包含下面6个技术功能模块。

3.1 环境辐射监测装备

环境辐射监测装备主要用于监测环境中γ、β和中子线的剂量率或累积剂量,根据量程不同,可分为环境级和防护级2种类型。进入污染区前,因事先无法预知事发区域的剂量率水平,因此需要采用高灵敏度的环境级辐射监测仪和宽量程防护级辐射监测仪相结合的方法。防护级剂量率仪应具有长臂探头,以增大操作人员与放射源的距离,确保应急人员在适当安全距离范围内完成测量任务。另外,为方便操作,剂量仪应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环境级辐射监测仪可选用BH3103B X、γ剂量率仪,其能量响应为25 keV~3 MeV,量程范围为1~100μGy/h。防护级辐射监测仪可选用含长臂γ探头的高量程6150AD便携式多功能辐射仪,其能量响应为65 keV~3 MeV,量程范围依据配备探测器的不同而有差异,其中6150AD-15探测器的量程为0.01μSv/h~10 Sv/h。在发生核恐怖袭击时还需要一台中子剂量仪,如RG-5085便携式中子监测仪,中子能量响应从热中子-20 MeV,量程范围为0~100 mSv/h,是理想的核反应堆、实验室和医院中子及剂量测量的便携式仪器。另外,CARTOGAM便携式实时γ成像系统体积小、质量轻,具有远程操作能力,能以视觉图像方式实现放射源空间与剂量分布的定位,广泛应用于现场放射源的快速发现。

3.2 放射性污染检查装备

放射性污染检查装备主要用于测量受污染表面单位面积的放射性活度,通常使用β/γ表面污染监测仪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射线及同种射线的不同能量选择合适装备。探测α时,通常采用ZnS闪烁探测器,也可使用端窗型G-M计数管[5]。例如,ADM300SI型军用便携式辐射检测仪,其ABP100探头采用大面积100 cm2ZnS闪烁探测器,工作时无需充气,并可甄别α/β,给出α、β和总α+β测量结果,α灵敏度达4 Bq/100 cm2;CoMo170表面污染监测仪,采用ZnS闪烁探测器,可给出α、β+γ、α+β+γ测量结果,并预存20个自由编程的核素库。探测β/γ时,通常采用G-M计数管探测器,如MCB2简易α、β、γ表面污染测量仪采用15 cm2G-M计数管,探测效率14C为14%、90Sr+90Y为50%、60Co为32%、241Am为35%。有时也采用电离室探测器,如Fluke451B型电离室巡测仪,具有1个用钢丝网保护树脂窗口的电离室和1个完整的α、β的屏蔽挡板,在测量α、β时要打开α、β屏蔽挡板,量程范围为0~500 mSv/h。事故较为严重、伤员较多时,可采用适用于人员和车辆检测的RadSentry门式检测仪。放射性内污染检查可采用车载式内照射监测仪或内污染体外检测专业设备,如S2275型肺及全身双功能测量计数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后者一般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

3.3 个人剂量监测设备

个人剂量监测的常用设备有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和直读式个人剂量计。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包括热释光退火炉、热释光读出器和热释光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能够记录整个事件中人员的受照剂量,但需后处理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在应急情况下,每个应急人员还需佩戴一个直读式个人剂量报警仪,如RAD60个人剂量报警仪,可佩带于人体躯干部位,用于测量由X和γ辐射外照射产生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和个人剂量当量率,并设有7个独立的报警,量程范围为1μSv~9.99Sv,剂量率范围为5μSv/h~3 Sv/h。对于事故中受伤的公众,由于事先不可能佩戴剂量计,可利用人体器官、组织或随身携带物品的辐射特性估算外照射剂量,如可利用牙齿、指甲、手表中的红宝石等的热释光现象。对于中子照射,可利用中子活化作用,测量佩带在身上的金属物或血液、头发和其他物件的感生放射性。对于内照射剂量监测,可利用体内或排泄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进行估算。

3.4 空气污染监测装备

空气污染监测装备主要用于检测空气中α/β放射性活度,可使用空气放射性活度连续测量仪进行现场实时α/β气溶胶监测,也可使用移动式空气采样器或车载空气采样器,经滤纸采样后进行测量。例如,i CAM连续空气α/β气溶胶监测仪,探测效率α为24%(5.7 MeV),β为24%(36Cl,90Sr),可实时监测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活度。而i Solo智能便携式α/β计数器可识别并消除氡/钍及其子体影响,并实施谱分析和剥谱处理,采样结束可立即测量,快速给出测量结果,广泛应用于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其采样设备可使用Hi-Q公司的CF-901-DIGITAL空气采样器。i Solo智能便携式α/β计数器的能量范围α为3~10 Me V,β为100 keV~2.5 MeV,探测效率α为40%,β为30%。

3.5 环境与物品采样监测装备

环境与物品采样监测一般在事故的中后期进行,使用设备包括低本底α、β测量仪和低本底γ谱仪等,如BH1216Ⅱ低本底α、β测量仪,BH1324F微机多通道低本底γ谱仪等。上述监测大部分需要在实验室完成,本文主要讨论事故现场的应急辐射监测,因此不再展开。

3.6 核素分析设备

核素分析一般使用γ能谱仪,一般采用NaI或LaBr探测器。NaI闪烁探测器耐腐蚀,但其能量分辨率比较有限,对于只涉及少数几种γ放射性核素的恐怖袭击,如131I或137Cs,采用NaI探测器即可[5]。与NaI探测器相比,LaBr探测器具有更好的能量分辨率、更高的探测效率和更准确的核素识别率,因此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inspector1000便携式γ谱仪,具有LaBr探测器和NaI探测器,测量范围为10 nSv/h~10 Sv h,具有剂量(率)寻检测量、放射源寻找、核素识别、无源效率刻度方法的活度测量等功能。涉及多种放射性核素时,则需要采用高纯锗探测器,如FALCON 5000便携式高纯锗谱仪,具有剂量测量、放射源寻找、核素识别、活度测量等功能。

4 结语

目前,核与辐射恐怖已由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威胁,因此,开展核与辐射恐怖医学应急中的现场辐射监测技术研究,给专业人员配备合适的辐射监测仪器,对提高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防范与响应核与辐射应急事件的技术和装备还在研究之中,各国用于此类目的的监测仪器与方法研究均处于起始阶段,很难看到已成体系的专用反核与辐射恐怖的技术装备系列[6]。但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后果处置与其他核事故的处置具有较大的技术通用性,本文按照“积极兼容”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核与辐射恐怖医学应急的现场辐射监测技术与装备体系,可为应急救援决策与装备配备提供参考。

摘要:根据核与辐射恐怖袭击的特点,结合现场医学应急救援中辐射侦检的任务,研究了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医学应急中的现场辐射监测技术与装备需求,按照“积极兼容”的原则,提出了一套适合核与辐射恐怖医学应急的现场辐射监测技术与装备体系,可为应急决策与装备配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医学应急,辐射监测,技术,装备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百荣,巢哲雄,王丽婷.反核与辐射恐怖装备需求分析[C]//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核学会,2006:445-448.

[2]江其生,李峰生,李伟,等.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需求[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22-25.

[3]朱晓行,李昂,祖国泉.防次生核灾害监测装备体系研究[C]//全国第一届核技术与公共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核技术与安全学术委员会,2007:129-133.

[4]王德文,刘耀.恐怖袭击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82-483.

[5]来永芳,黄伟奇,王永红.核应急监测装备的构成及基本要求[C]//第七届全国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五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监测技术分会,2009:295-299.

篇4: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一、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是适应核电大发展的迫切需要

截至2008年底,我国运行的核电机组11台,国务院核准在建或即将开建的机组有26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已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机组17台,合计54台机组。据此计算,到了2012年,我国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数量将达到或超过法国、日本的核电规模,成为核电大国。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将与美国现有核电机组规模相当,进入世界前二名,成为核电强国。因此,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核电发展处于运行与建造并重的阶段,运行机组的数量较多,建造机组的数量极大,这给核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我国作为核大国,研究性反应堆和其他核设施,特别是老旧核设施安全隐患突出,历史遗留的放射性废液、废物和乏燃料等的贮存条件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时量大面广的放射源,均给辐射监管部门提出了严峻挑

战。

二、严格有效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在为我国核电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监管

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管理体制是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核安全局负责核设施安全监管、卫生部负责放射源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局负责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环境监测。经过几轮政府机构改革,最终确定了由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对全国核安全、辐射安全、辐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20多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在核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民用核设施核安全监管、辐射环境监测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些工作,保障了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和运行安全,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在核电技术设备引进、汶川地震应急等重大事件和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核电良好的安全状况充分印证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有效。从1984年10月国家核安全局成立开始对核电进行监督以来,我国核电站建造质量和运行安全均处于受控状态。到目前为止,我国核电站尚未发生过2级以上事故,安全状况良好。这一方面得益于核电建设和运营单位严格遵守核安全法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核安全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三、监管力量的不足和技术支持平台的缺乏,将严重制约监管职责的履行和监管水平的提升,不适应核电发展的形势需要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当前核能事业高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与其他核能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监管体系不够顺畅,力量严重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管职责的履行。目前,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职责除包括国外相同机构的职责外,还负责核安全设备、辐射环境监测和电磁辐射的环境监管职能,但部机关核安全管理司加上直属的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六个地区监督站,总人数才300人左右,与核电先进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目前法国、日本各有50台核电机组,监管人员为2000人左右;美国有104台核电机组,监管人员为3900人左右。监管人员的严重不足,已给在役和在建、新建核电厂带来了不利影响。如在役核电厂每年大修期间的装载核燃料、机组临界等控制点,均需监管部门对业主提交的申请方案进行审评,并派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连续监督。如监管人员不能到位,将直接影响机组的核安全风险控制和大修时间,进而影响核电厂的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能力支撑平台缺乏,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升。按照国际成熟实践,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要深入到设计、建造、运行的第一线,对设计进行独立的核算验证,对设备可靠性进行技术审查,对核电厂建造、调试、运行进行全过程的现场监督,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安全影响进行独立的技术评价。但是,由于目前能力缺乏,缺少独立的安全审评、核算验证、试验、检验的必要装备和能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中尚不能开展深入的技术审查和独立验证。而核电厂业主,不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法律的适用主体上,都不可能也不可以代替监管机构来建立类似的技术支撑平台。

四、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机构和队伍建设。面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建议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力量。如可以在环境保护部下,考虑设立部管局——国家核安全局(副部级);可以适当增加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的数量。与此对应,根据工作职责的加强和工作任务的增加,逐步适当增加人员,在2012年,国家核安全局系统人员总编制人数增加至12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至2000人左右。同时,监管机构也应积极创新监管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切实履行核安全监管职能。如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程序,明确重点规范监管行为;切实做好在役核电厂监督和执法确保运行安全;加快新建核电项目审查进度和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核设施建造现场监督,确保建造质量;进一步完善核安全审查、许可、监督、执法、应急响应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能力支撑体系建设。技术能力支撑体系由共用条件、核设施安全监管能力、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监管能力以及核技术利用监管能力等七个方面组成。建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和项目成熟度有序进行;同时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借助现有核工业部门的能力,建立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篇5: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第十九条 持证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所在单位申请换发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证件:

(一)证件有效期届满的;

(二)持证人所在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

(三)持证人从事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区域范围发生变更的;

(四)其他应当换发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证件的情形。

篇6:核与辐射检查工作报告

一、事项名称:《建设项目(核与辐射类)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审批》

二、办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8号)省厅下发《关于下放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通知》(黔环通[2014]242号)

三、受理范围及环评等级

(一)销售、使用Ⅳ、Ⅴ类放射源,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项目,填报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

(二)110KV(不跨区)送(输)变电工程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三)本辖区内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

上述项目中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敏感区的,由省环保厅直接审批。

四、申报条件

(一)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

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等级要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

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环保部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写。其中放射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10.1-1995)编写;以电磁辐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9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T24—2014)的规定编写。

(二)对建设项目的要求

1、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

2、开发建设项目需要有省级部门批复的项目建议书或其它有关部门有效的立项依据;

3、放射性建设项目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相关规定;核技术应用项目应具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七条所列条件;

4、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及其导出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

五、办理流程

(一)项目业主报送环评审批文件到市环保局污控科,符合审批要求的由污控科受理,不符合要求的返回业主并说明原因;

(二)污控科受理环评文件后,组织涉及相关县(市、区)环保部门业务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对环评文件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建议;

(三)业主就审查会议中提出的修改建议,及时反馈环评编制单位进行修改完善;

(四)业主单位将修改完善后的环评文件及相关报批资料先报送相关县(市、区)环保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市环保局审批;

六、申报材料

(一)需提供的资料:

1、报告书

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式2份(含电子文档); ②技术评估意见一式15份(报告书、报告表); 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备案表》各2份及电子文档(由环评单位制作、填写);

④主管部门预审意见(有主管部门的才需提交); ⑤下一级环保主管部门预审意见;

⑥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时,需要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扫描件或者复印件);

⑦属于备案制的项目,需提交权限经济主管部门的备案文件(复印件);

⑧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⑨不涉及商业机密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电子文档(PDF格式);⑩业主承诺函(可以公开不涉及商业机密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电子文档)。

2、报告表

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一式10份(含电子文档); ②技术评估意见一式12份;

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备案表》各2份及电子文档(由环评单位制作、填写);

④主管部门预审意见(有主管部门的才需提交); ⑤下一级环保主管部门预审意见(报告表内签署意见或单独出具预审意见);

⑥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时,需要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扫描件或者复印件);

⑦属于备案制的项目,需提交权限经济主管部门的备案文件(复印件);

⑧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⑨不涉及商业机密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电子文档(PDF格式);⑩业主承诺函(可以公开不涉及商业机密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电子文档)。

3、登记表: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一式5份(含电子文档)

(二)所提供资料不符合以上要求的不予收件。

七、办理时限

报告书:法定60个工作日; 报告表:法定30个工作日; 登记表:法定15个工作日。(以上办理时限不含公示期)

八、收费依据和标准:此项不收费。

九、受理地点:遵义市环保局污控科

十、行政投诉

(一)受理单位:遵义市环保局效能督查室

(二)电话:0851—23119199

(三)投诉方式:书信、来访、电话等

(四)办理时限:15个工作日(节假日除外)

(五)注意事项:(1)投诉人投诉请留实名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向投诉人了解有关情况和反馈办理情况;(2)投诉人在投诉时,投诉事项须具体明确,写明发生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和当事人(包括被投诉方),并尽量提供相关事实或证据材料,最后写明诉求。

十一、行政复议

(一)受理单位:遵义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科

(二)电话:0851—23119038

(三)方式:书面申请

(四)时限要求:(1)申请行政复议时限:具体行政行为发生60天内;(2)作出行政复议时限:60天内(案情复杂经主要领导批准可延长30天)。

篇7:核与辐射安全(本站推荐)

摘要: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公众的关注。核工业的不断发展,使核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被更为广泛的应用。但由此引发的核废料,乏燃料与放射性物质污染问题倍受公众关注。本文介绍了核工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前景,应用特点,使核能在安全利用的同时,又避免对人员造成放射性伤害。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乏燃料处理:放射性固体:微生物清除。

一.放射性固体的处置

1、地面处置

处理铀尾矿最流行方法。在居民稀少地段,选择干涸湖塘或洼地,将铀尾矿堆放其中,最后在尾矿堆顶覆盖厚层粘土、砂砾,植树种草,降低雨水的侵蚀和尾矿砂中氡射气的向外逸散。

2、浅地层处置

广泛采用处置低放废物。

深度一般在50m以内。任务是在废物可能堆人类造成不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300-500年),将废物中放射性核素限制在处置场范围,防止核素扩散。处置工程有近地表处置和混凝土沟壕浅埋。

3、地下深处置

竖井—坑道处置: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有地表打竖井到深部,然后由竖井底部打水平坑道,并将废物罐放在坑道中或由坑道底板打下去的盲井中或钻孔中。主要用来处理高放废物。废矿井主要用来处置低、中放废物,优点是不占用大片土地;处置成本低;可供处置废物的空间较大;处置深度大,安全性好,对生态环境无明显有害影响。

深钻孔处置:主要对高放废物的处置,其工程原理是通过钻孔找到地下若干米处一个合适处置核废物的不渗透岩层的地质凹陷处。

竖井—坑道—大口径钻孔联合处置:处置技术简单,成本低廉。

深岩硐处置:主要处置高放废物,即寻求地表以下500m以下深部不透水的厚岩层,并将固化高放废物容器处置在特为之开凿的地下深岩硐内。

4、海洋处置法

海洋投弃法:低、中放废物的海洋投弃,是将固化放射性废物容器投弃至远离陆地的公海深海区,沉入海底与陆地隔离的处置方法。

滨海基岩中暗竖井-坑道处置法:低、中放废物的滨海处置,构建海底处置库,用竖井-水平坑道处置系统处置中、低放废物。优点:安全性好;不占用陆地土地;无需长途运输,且远离居民居住区。缺点:处置成本高;海底施工技术复杂。

海床处置法:工程原理是将废物罐装放在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是将放射性废料固化处理后,再用容器装备贮藏于海洋埋藏区。

5、冰盖处置法

它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废料容器被置放在地表贮存室中,其下的冰体逐渐融化而下沉到基岩;用锚索把废物罐悬挂在一定深度的冰盖中;把废物罐放在浅孔中,由废物自身的热把冰融化,直至废物罐沉至冰盖底部,其留下的空洞自然在封冻而使废料被隔离在冰层之下达数千年之久。国际公约不允许,早期设想方案已废弃。

6、岩石融化处置法。

把高放和超铀废物(废液或泥浆)直接倒入地下洞穴里,液体随后蒸发,残留的核废物所产生的热引起周围岩石的熔化和核废物的分解,最后与熔浆均一混合,岩浆固结成岩,废物被岩石包容。

二.放射性废液的处置

1、浅层渗入法

直接将中、低放废液排入地表沟槽内,借助岩土体的渗滤、吸附作用,来净化放射性废液的一种处置方法。

缺点:具有局限性和不安全性。

2、深地层注入法

将液体废物注入孤立的深含水层内,使之长期被禁锢于地下。(要求地下处置主岩厚度较大,地质构造稳定,地下水运动速率不大)在弱透水的岩层的一定

深度范围(500—1000m)内的钻孔中用高压水使围岩产生裂隙,将废液与粘土、水泥和其他添加剂混合成灰浆,用高压泵注入到钻孔中,借助压力使其沿裂隙面扩散,扩展延伸至一定范围后快速固结在自身造成的岩石裂隙中,永久地固化在深部岩层中。长期与生物隔绝,使其衰变到无害水平的安全处置目的。

深地层固化法是一种安全、经济处置中、低放废液的理想方法。

三.放射性物质处置的最新方法

1、物理法

1.1 吸尘法

用真空吸尘器吸除降落在物件表面上的污染物。此法简单易行,但对固定性的核污染去除的效果较差

l.2 机械擦拭法

利用特殊设计的设备对不复杂污染面进行远距离擦拭或打磨,并配备排气净化系统除去擦拭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l.3 高压喷射法

利用高压喷头射出水或者蒸汽,用机械力破坏污染层,压力可高达l 000 kg / cm2。也可在水或压缩空气中加入氧化铝、碳化硅、钢、玻璃等磨料,用磨料冲刷受污染表面,达到去污的目的。但这些磨料不但会损伤设备表面,而且会造成二次污染。

l.4 超声法

该法利用l8 ~l00 kHz 机械振动在固液交界面产生空化作用达到去污的目的,但受容器尺寸的限制。

2、化学法

化学去污就是利用化学清洗剂溶解带有放射性核素的污腻物、油漆涂层或剥离氧化膜层,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所用化学药品包括无机酸类、有机酸类、氧化还原类、螯合剂类、碱类、表面活性剂以及溶剂、缓蚀剂、促进剂等。去污效果与去污剂种类、浓度、作用时间、湿度、搅拌情况等很多因素有关。一般多种清洗剂交替去污比单一清洗剂连续重复使用效果好。更换去污剂时,漂洗不可少,以防止试剂相互干扰。电化学法

该法将去污部件作阳极,电解槽作阴极,在电流作用下污染表面层均匀溶解,污染核素进入电解液中。此方法去污效率高,电解液可重复使用,二次废物量少,可用于结构复杂部件去污,可远距离操作,在l 000~2 000 A/"电流下可使部件表面光滑均匀,但费用大,需严格控制操作,不能对非金属部件去污。物理-化学联用法

该法利用化学药剂的溶解作用加之机械力去除放射性污染物,相对单一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微生物清除方法

微生物清除技术,是一种把自然存在的生物损害性行为转变为有用活动的方法。“Tbiobacilli”是所知能使混凝土受到“微生物作用裂解”的3 种细菌中的l 种,在其生存过程中会制造一种腐蚀性副产品——— 硫酸,在侵蚀混凝土表面的同时能松弛污染层。研究人员利用Tbiobacilli 的这种特性,将

Tbiobacilli、纤维素与一定比例的单质硫混合,然后把其产生的黄色粘凝物“H2 SO4”涂在混凝土上,之后再把软化裂解的小块混凝土吸离墙壁、天花板或地板即可。在实验中已采用此技术每年除去l0 ~ l2 mm 的污染层。缺点是速度较慢,但对某些目前还不能处理的核污染,微生物清除法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焚烧处理

焚烧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处理可燃放射性废物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被核元素污染的纤维类物质、塑料、橡胶类物质、有机离子交换树脂、废有机溶剂等可燃性的废物,可采用焚烧进行处理[7],以达到大大减容的目的,最后再对焚烧后所得的焚灰进行水泥固化,以便进行最终处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所在“多用途放射性废物焚烧工程试验装置”研制成功的基础上,给某核工厂设计、加工、安装的国内第一套“可燃核废物焚烧装置”在600 h 的试车中,各项技术指标均达标,处理效果好[8]。焚烧虽然有很好的减容效果,但只能用于可燃的核废物处理,并且费用较昂贵。超级压缩处理

以前认为不可压缩的废物如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渣、各种管道、阀门等,现在可用压力达2 000t 的超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处理,从而达到减容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将受核元素沾染的设施一并处理,减少向环境的转移,但压缩后体积较庞大,后续处理较麻烦,处理成本相对较大。

8、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

铲土去污:将被核物质污染的土壤(一般是表层土)铲走运至专门的核处置场地进行处理和处置,可从根本上杜绝放射性元素进一步扩散和进入食物链。

9.地下盐穴处理核废料的方法

篇8:将航天技术用于核与辐射监管

据了解,中国辐射环境检测体系由环境保护部、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省级监测机构共三级力量组成。为提高核与安全监管能力,环保部于2011年开始启动了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共分三期完成。

304所已完成辐射监管能力建设一期、二期项目软件测试工作,共面向约20个省市及地区的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开展测评。该所负责人表示,核与辐射监测体系具有实时性强、数据量大、稳定性高、整体技术复杂度高、涉及虚拟专用网络和3G网络的大型组网业务等特点,304所在航天航空领域测试中积累的经验被派上用场。

“一起核事故可能导致数百平方公里土地变成荒地,一枚放射源的丢失也可能引起若干人员伤亡。”这名负责人说,中国核与辐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时,就曾對中国境内的辐射环境监测系统的应急能力提出挑战。

他表示,航天人秉承“军民融合”理念,在建设一期、二期项目软件测试期间,应用辅助测试工具开展功能、性能测试,测出现行软件的漏洞。而在第三期项目过程中,304所还对软件的高易用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准确性等要求开展验收测试,服务对象将涉及6个地区站和两个环保部直属中心。

篇9: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2.急性放射病有几种分类?

急性放射病分为三类:即骨髓型、肠型和脑型放射病。其中,骨髓型放射病根据受照剂量不同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目前,重度以下放射损伤病人可以救治成活。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肠型放射病和脑型放射病还没有救治成活的经验,一般治疗原则为减轻病人痛苦,延长存活时间。3.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

在通常情况下,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来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国家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4.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5.与怀孕有关的风险有哪些?应该怎样降低这些风险?

由于碘片具有阻断甲状腺碘吸收的作用,对怀孕妇女服用碘片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孕妇甲状腺摄取放射性碘的几率较普通成人要高。其次,胎儿的甲状腺应给予保护,特别是在怀孕后的第二、第三孕期。然而,除此以外,在当前情况下并没有特别的医学理由表明要避免怀孕。6.剂量与远期效应有什么联系?

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通过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接受放射诊疗的病人、职业受照人群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身辐射剂量低于100毫希时,未发现明显的辐射致癌效应。

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遭受辐射后数年里,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在10年后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在核事故情况下,如果放射性碘沉积在甲状腺中,它会导致甲状腺局部剂量效应,而不是全身效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经验教训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该事故造成年龄在0~18周岁的儿童暴发甲状腺癌病例超过了5000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心理影响。这主要是缺乏风险沟通机制所导致的。因此,在核应急状态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公众交流机制非常重要。7.低于多少剂量可以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

流行病学统计研究表明,当剂量低于100毫希时导致癌症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然而,电离辐射的线性无阈模型是辐射防护的基础。这就意味着,理论上任何剂量的电离辐射均可导致一定的生物学效应,但是这种效应还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验证。因此,我们无法说那个剂量水平就是绝对的零风险。在电离辐射防护中应尽可能遵循防护水平最优化原则(ALARA原则)。

8.在突发事件现场出现伴有外伤的放射性污染伤员时,公众应如何自救、互救?

在实施现场救护任务的应急救护人员到达以前,现场公众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以下抢救任务:(1)挖掘被掩埋的伤员;(2)灭火和使伤员脱离火灾区;(3)简易止血;(4)简易包扎或遮盖创面;(5)简易固定骨折;(6)清除口鼻内泥沙,对昏迷伤员将舌拉出以防窒息;(7)给伤员服用随身携带的药品(如止痛药);(8)简易除污染;(9)护送伤员等。

9.核事故发生后,即使没有受到辐射,也会感觉害怕,这是什么原因?

任何一次事故,不管是否已经或并没有受到实际的辐照,都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并且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同时,医学工作者应对工作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恐慌状态。

10.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涉及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对此,首先要贯彻预防的原则。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有的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也有的表现为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现失态的表现。这些情况要求心理学家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患者的家属和相关的人员应及时为有这些表现的人员安排心理治疗。

11.哪些人员应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灾后应对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员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灾者;其次是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而需要帮助。12.隐蔽指的是什么?

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13.撤离指的是什么?

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14.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

这个是很难预测的。它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

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造成多大的辐射剂量,它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影响呢?

取决于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公众受到的剂量可能会在较低甚至很低水平的范围。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毫希/年,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的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印度一些地方高达200毫希。

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戈瑞时,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然而,对于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的输运后,是不大可能出现如此高剂量照射的情况。15.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早期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天~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16.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17.睌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18.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19.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就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隐蔽一段时间及烟羽通过后,隐蔽体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进行通风是必要的,以便将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因而对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20.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就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剂量减少约90%。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只要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21.服碘防护指的是什么?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分发给居民服用,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22.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的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岁~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23.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对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稳定性碘服用量应保持在有效的最低水平。对有些人,例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24.碘片(KI)能防辐射吗?它是如何防辐射的?应该服用多少量?

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切尔诺贝利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均在0~18岁之间。因此,碘化钾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他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接触放射性碘可导致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特别是幼儿。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可在甲状腺中蓄积。在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患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碘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云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作用。然而,在长期持续性释放状况下,则有可能出现重复照射的情况。

再次强调,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就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25.哪里有碘化钾可用?

国家库存碘化钾。预存碘化钾药片是对任何一个运营核电厂的要求,也是其应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6.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物与饮水?

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食用或饮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国家标准将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消费食品,一类是牛奶、婴儿食品和饮用水;对不同核素分别规定了需采取干预行动的浓度水平。

27.怎么知道自己的房屋和其他物品受到放射性污染?

在疑有或确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将快速组织现场的监测和评价,以判断放射性污染的性质、实际的污染水平及范围,用以指导后续的应急行动中对应急响应人员的监护和伤员的救治。除了现场快速监测外,还会采用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测量的方法进行放射性监测。

公众可以借助于沟通程序与政府主管部门或媒体取得联系,获得自己关切的信息,包括自己房屋和其他财产的放射性污染情况,并按应急响应组织的要求决定应采取的措施。

28.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的发现,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最早发现放射性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铀盐矿发射着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发现了另一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4年后她又发现了镭,居里夫人建议把物质能够自发发出射线的性质称之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放射线后将变成新的同位素,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稳定同位素,而这一过程则称为放射性衰变。29.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受到哪些辐射照射?

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希,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希,食入为0.3毫希。可以看出氡是最主要的照射来源。30.辐射如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人体从吸收辐射能量开始,到产生生物效应,乃至机体的损伤和死亡为止,涉及许多不同性质的变化。

在辐射的作用下,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会被电离或激发。这些生物大分子的性质会因此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及代谢亦遭到破坏。实验证明辐射可令DNA断裂或阻碍分子复制。此外,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大量水分子中,当辐射作用于水分子时,水分子亦会被电离或激发,产生有害的自由基(如 OH-

1、H+自由基等),继而使在水分子环境中的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

上一篇:听小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下一篇:支部党员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