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4-04-17

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共9篇)

篇1: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整千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四位数的认识。教学的主要任务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组成,二是认读,三是写。教学的难点是,中间有0的读法。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我出现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写的方面弱。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有点随意。板书无规则。不是整体的设计整体的板书。因为教师的板书就是示范,所以一定要重要的时候才写。要写才写,不能什么都写。造成板书的.无规则。

二、教学层次没有完全按照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进行调整。不应该在讲题的过程中再穿插其他的题目。如果要穿插,穿插的内容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设计。完全结合教材的内容。

三、难点的处理不够明智。我不应该一再地反复强调难点是什么。难点的处理应该是围绕这个难点怎么去突破设计。如针对性的练习等等。比如说,中间有0的除法。首先我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来找出相同点跟不同点。其次我也可以通过灵活设计来完成,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些数。我可以让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将它组成数。这样既能让学生认真思考,而且在这样的游戏竞赛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应让学生多动,多思考。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思考。不应该反复重复自己的和学生的话。用计数器进行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让每一个人都练习到。可以采用同桌互拨互说的方法。这样不但每位同学都练习到了,而且也能及时的暴露出问题,及时解决。

我想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避免掉这些错误。钻研透教材,这样子才能在课堂上面对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要放手自己的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篇2: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作者:易门县绿汁中学 高朝武

邮编:651101 电话:***

E-MAIL:ymgao2005@163.com 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中八年级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从事了四年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感受颇多,回顾过去,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以下了反思,并借此和同仁们进行探讨。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

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篇3:语文教学的四个反思

一.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我们坠入雾里之时, 能拨开迷雾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返回根本, 不妨问问自己: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语文作为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 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们的课堂决不能脱离语言环境, 一味的让学生大谈人生的意义, 仿佛政治课;那种架空文本和语言的综合课, 是否是脱离语文本质的所谓创新呢?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关怀, 它是建立在阅读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把人文性视为阅读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 而应该在工具性基础上渗透人文性, 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二.选修课为何面目全非?

选修课本丰富多彩, 如果善加利用, 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立足于必修的选修是拓展, 是提高, 但实际上选修课已形同虚设。

也许是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 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课都没有实行走班制, 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 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并且, 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 基本上都是《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 更不用说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 只上《中外传记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 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仍旧紧抓应试, 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令人担忧。

三.语文教师的位置何在?

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的教师自觉地从讲坛上走了下来, 将课堂交给了学生, 放任课堂, 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 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 气氛活起来了, 交流热闹起来了, 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 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 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 教师从倾听者沦为第三者, 从组织者变成放羊者, 从评价者成为好好先生。课堂教学实效性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认为, 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 在认知水平阅读素养等方面一般要比学生强一些, 作为与文本对话经验较丰富的人, 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 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 帮助学生完成阅读, 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其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应大胆及时巧妙的说不, 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刻。

四.语文教学能否和高考命题意图达成一致?

新形式下的高考将更加强调命题立意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 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 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文素养, 我们目前被应试扭曲的语文教学怎能与之同步?

这要求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 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增强思维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 高考试卷结构形式方面也值得商榷。试卷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 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 所选之题的难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 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又何时能实现呢?

篇4: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 反思教学内容——抓住重点

面对一堂课,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以怎样的标准确定教学重点”?“教学参考中的重点确定切实可行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思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案例1整式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材以通过“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学习,学会区分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觉得这样的重点设计,学生的知识无法形成体系,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学习因缺乏思维的挑战而兴趣不高.于是笔者大胆地将本节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将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代数式的分类”上,通过“代数式的分类”的学习,让每个学生自己找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分类标准,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满足.

对第一类继续分类,导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学习.

如果学生分类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分类,然后问学生这种分类的理由.

这种设计就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深入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摈弃了单纯的概念讲解,让学生学会区分,同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反思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将受益无穷.

案例2难点: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初中学生空间感较差,对于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处理.为此,笔者借助过多媒体、实物教学等等,收效甚微.有一天讲完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发现课间好多学生在折立方体玩.灵机一动,索性让每位同学各自做了6个5cm为边长的立方体.然后第二天的课堂我们就变成了搭积木大赛.先是小组内成员你搭我画,最后小组之间你画我搭.最后老师给两个视图,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来思考几何体的几种可能性.一堂课就在游戏中结束了,学生明显兴趣高昂,而且实践出成效,有的学生到下课时已不需要搭就能通过想象来构造几何体了,特别是最后的两个视图的问题,学生都能抓住问题分析的要点——万丈高楼平地起:俯视图是关键.

由此可见教学手段未必要先进,未必要新奇,能很好地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难点突破之后,要再一次静下心来反思,因为其间蕴藏着的无限的教学财富、教学启发.

3反思教学智慧——彰显亮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呈现出独特的教学智慧,这些都是课堂的亮点,在听课时,要努力捕捉这些亮点,积极反思“这节课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什么”?“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智慧哪些是我所没有的”?“我应该怎样借鉴这些智慧,很好地运用在我的课堂上”?

同时,如果数学老师只将目光锁定在本学科,那么视野必定局限.新课程强调课程的整合,因此,从科学甚至语文、英语、社会课中寻找教学的智慧,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

案例3认识勾股定理.

反思“勾股定理除了具有数学之美,是否还具有文学之美”?“将勾股定理作为概念来教学,还是作为情景来模拟”?“这会是教学的亮点还是教学的败笔”?

笔者决定大胆尝试.教学的灵感来自费颖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陶渊明《归园田居》,她没有对诗句逐一分析,以此概括出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读诗句,根据诗句猜测主人的身份:农民?诗人?体会作为隐居诗人的独特气质.这是一堂特别有灵气的课,听后,笔者写了反思,强烈地感到我们在概念教学的弊端,将概念当成记忆的内容,不问其来处和出处,学生常常有种莫名所以的感觉.于是,决定借鉴语文的教学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智慧,能唤醒自己的创造力,也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

4反思教学经验——发现盲点

事实上,即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走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发现教学过程的盲点,积极寻求消除盲点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焕发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案例4直角三角形的运用.

盲点认为知识的讲解只有从实际到抽象,学生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学生的盲目快乐,以为学生获得的是知识习得的快乐,对于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认为知识本身是难点,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反思直角三角形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时,一会儿要求学生计算法国菲尔铁塔的高度,一会儿是美国歼12战斗机飞行的路程,又是运河杭州段的宽度,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的确很热烈,但是,课后练习换了一个背景又摸不着边了.反思后发现学生往往是学了这个图形就容易被这个图形牵着走,而忽视了一些文字的含义.所以有时候从抽象到实际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他们豁然开朗.因此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步骤1:先出示两个基本图形(上图).让学生判断其构成元素,涉及了哪些量的关系.最终把问题引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公共的直角边、两直角边之和或之差这三组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2:把这三组量标上一定的字母之后就让学生两两组合互相求解,通过练习,把这些量的关系处理地非常熟练.

步骤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变式,将锐角变成了仰角或俯角或方位角,鼓励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学以致用.

通过反思,我们明白,教师主观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行为,常常在学生方面看来未必合理,甚至很不合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不能只沉浸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认识之中,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和体验.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编者按:本刊分两期刊发杨世明老师组织的同一课题《整式的加减》的四个“同课异构”教学案例,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欢迎大家评议、讨论、对比,看哪一种效果好,更吸引学生,吸收率高,抑或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特别是国培班的两节西藏老师的课,让大家对西藏的教学现状有所了解.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本文试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 反思教学内容——抓住重点

面对一堂课,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以怎样的标准确定教学重点”?“教学参考中的重点确定切实可行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思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案例1整式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材以通过“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学习,学会区分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觉得这样的重点设计,学生的知识无法形成体系,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学习因缺乏思维的挑战而兴趣不高.于是笔者大胆地将本节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将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代数式的分类”上,通过“代数式的分类”的学习,让每个学生自己找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分类标准,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满足.

对第一类继续分类,导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学习.

如果学生分类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分类,然后问学生这种分类的理由.

这种设计就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深入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摈弃了单纯的概念讲解,让学生学会区分,同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反思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将受益无穷.

案例2难点: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初中学生空间感较差,对于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处理.为此,笔者借助过多媒体、实物教学等等,收效甚微.有一天讲完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发现课间好多学生在折立方体玩.灵机一动,索性让每位同学各自做了6个5cm为边长的立方体.然后第二天的课堂我们就变成了搭积木大赛.先是小组内成员你搭我画,最后小组之间你画我搭.最后老师给两个视图,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来思考几何体的几种可能性.一堂课就在游戏中结束了,学生明显兴趣高昂,而且实践出成效,有的学生到下课时已不需要搭就能通过想象来构造几何体了,特别是最后的两个视图的问题,学生都能抓住问题分析的要点——万丈高楼平地起:俯视图是关键.

由此可见教学手段未必要先进,未必要新奇,能很好地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难点突破之后,要再一次静下心来反思,因为其间蕴藏着的无限的教学财富、教学启发.

3反思教学智慧——彰显亮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呈现出独特的教学智慧,这些都是课堂的亮点,在听课时,要努力捕捉这些亮点,积极反思“这节课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什么”?“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智慧哪些是我所没有的”?“我应该怎样借鉴这些智慧,很好地运用在我的课堂上”?

同时,如果数学老师只将目光锁定在本学科,那么视野必定局限.新课程强调课程的整合,因此,从科学甚至语文、英语、社会课中寻找教学的智慧,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

案例3认识勾股定理.

反思“勾股定理除了具有数学之美,是否还具有文学之美”?“将勾股定理作为概念来教学,还是作为情景来模拟”?“这会是教学的亮点还是教学的败笔”?

笔者决定大胆尝试.教学的灵感来自费颖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陶渊明《归园田居》,她没有对诗句逐一分析,以此概括出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读诗句,根据诗句猜测主人的身份:农民?诗人?体会作为隐居诗人的独特气质.这是一堂特别有灵气的课,听后,笔者写了反思,强烈地感到我们在概念教学的弊端,将概念当成记忆的内容,不问其来处和出处,学生常常有种莫名所以的感觉.于是,决定借鉴语文的教学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智慧,能唤醒自己的创造力,也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

4反思教学经验——发现盲点

事实上,即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走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发现教学过程的盲点,积极寻求消除盲点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焕发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案例4直角三角形的运用.

盲点认为知识的讲解只有从实际到抽象,学生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学生的盲目快乐,以为学生获得的是知识习得的快乐,对于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认为知识本身是难点,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反思直角三角形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时,一会儿要求学生计算法国菲尔铁塔的高度,一会儿是美国歼12战斗机飞行的路程,又是运河杭州段的宽度,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的确很热烈,但是,课后练习换了一个背景又摸不着边了.反思后发现学生往往是学了这个图形就容易被这个图形牵着走,而忽视了一些文字的含义.所以有时候从抽象到实际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他们豁然开朗.因此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步骤1:先出示两个基本图形(上图).让学生判断其构成元素,涉及了哪些量的关系.最终把问题引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公共的直角边、两直角边之和或之差这三组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2:把这三组量标上一定的字母之后就让学生两两组合互相求解,通过练习,把这些量的关系处理地非常熟练.

步骤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变式,将锐角变成了仰角或俯角或方位角,鼓励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学以致用.

通过反思,我们明白,教师主观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行为,常常在学生方面看来未必合理,甚至很不合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不能只沉浸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认识之中,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和体验.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编者按:本刊分两期刊发杨世明老师组织的同一课题《整式的加减》的四个“同课异构”教学案例,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欢迎大家评议、讨论、对比,看哪一种效果好,更吸引学生,吸收率高,抑或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特别是国培班的两节西藏老师的课,让大家对西藏的教学现状有所了解.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本文试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 反思教学内容——抓住重点

面对一堂课,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以怎样的标准确定教学重点”?“教学参考中的重点确定切实可行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思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案例1整式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材以通过“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学习,学会区分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觉得这样的重点设计,学生的知识无法形成体系,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学习因缺乏思维的挑战而兴趣不高.于是笔者大胆地将本节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将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代数式的分类”上,通过“代数式的分类”的学习,让每个学生自己找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分类标准,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满足.

对第一类继续分类,导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学习.

如果学生分类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分类,然后问学生这种分类的理由.

这种设计就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深入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摈弃了单纯的概念讲解,让学生学会区分,同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反思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将受益无穷.

案例2难点: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初中学生空间感较差,对于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处理.为此,笔者借助过多媒体、实物教学等等,收效甚微.有一天讲完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发现课间好多学生在折立方体玩.灵机一动,索性让每位同学各自做了6个5cm为边长的立方体.然后第二天的课堂我们就变成了搭积木大赛.先是小组内成员你搭我画,最后小组之间你画我搭.最后老师给两个视图,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来思考几何体的几种可能性.一堂课就在游戏中结束了,学生明显兴趣高昂,而且实践出成效,有的学生到下课时已不需要搭就能通过想象来构造几何体了,特别是最后的两个视图的问题,学生都能抓住问题分析的要点——万丈高楼平地起:俯视图是关键.

由此可见教学手段未必要先进,未必要新奇,能很好地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难点突破之后,要再一次静下心来反思,因为其间蕴藏着的无限的教学财富、教学启发.

3反思教学智慧——彰显亮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呈现出独特的教学智慧,这些都是课堂的亮点,在听课时,要努力捕捉这些亮点,积极反思“这节课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什么”?“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智慧哪些是我所没有的”?“我应该怎样借鉴这些智慧,很好地运用在我的课堂上”?

同时,如果数学老师只将目光锁定在本学科,那么视野必定局限.新课程强调课程的整合,因此,从科学甚至语文、英语、社会课中寻找教学的智慧,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

案例3认识勾股定理.

反思“勾股定理除了具有数学之美,是否还具有文学之美”?“将勾股定理作为概念来教学,还是作为情景来模拟”?“这会是教学的亮点还是教学的败笔”?

笔者决定大胆尝试.教学的灵感来自费颖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陶渊明《归园田居》,她没有对诗句逐一分析,以此概括出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读诗句,根据诗句猜测主人的身份:农民?诗人?体会作为隐居诗人的独特气质.这是一堂特别有灵气的课,听后,笔者写了反思,强烈地感到我们在概念教学的弊端,将概念当成记忆的内容,不问其来处和出处,学生常常有种莫名所以的感觉.于是,决定借鉴语文的教学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智慧,能唤醒自己的创造力,也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

4反思教学经验——发现盲点

事实上,即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走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发现教学过程的盲点,积极寻求消除盲点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焕发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案例4直角三角形的运用.

盲点认为知识的讲解只有从实际到抽象,学生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学生的盲目快乐,以为学生获得的是知识习得的快乐,对于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认为知识本身是难点,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反思直角三角形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时,一会儿要求学生计算法国菲尔铁塔的高度,一会儿是美国歼12战斗机飞行的路程,又是运河杭州段的宽度,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的确很热烈,但是,课后练习换了一个背景又摸不着边了.反思后发现学生往往是学了这个图形就容易被这个图形牵着走,而忽视了一些文字的含义.所以有时候从抽象到实际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他们豁然开朗.因此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步骤1:先出示两个基本图形(上图).让学生判断其构成元素,涉及了哪些量的关系.最终把问题引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公共的直角边、两直角边之和或之差这三组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2:把这三组量标上一定的字母之后就让学生两两组合互相求解,通过练习,把这些量的关系处理地非常熟练.

步骤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变式,将锐角变成了仰角或俯角或方位角,鼓励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学以致用.

通过反思,我们明白,教师主观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行为,常常在学生方面看来未必合理,甚至很不合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不能只沉浸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认识之中,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和体验.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篇5:小组的利与弊的四步教学法反思

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在新课改的潮流中被广大教师青睐,应用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旧城镇“四步教学法”推进会(二)中,周海松老师交流自己的经验时提到,按照学生居住的坐落,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外小组,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及课外作业。这一做法比较新颖,回到学校自己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对其中的利弊作如下分析。

首先谈谈“利”。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上面提到的课外小组也一样,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有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交流,个体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在一起,可能迸出与众不同的火花,产生“1+1>2”的效果;其次,小组内还可以互相督促,共同完成课后练习及预习案内容,避免有的同学经常出现“忘记”做作业的习惯,达到同学之间共同进步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然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尚在尝试摸索阶段,必然会出现负面的效应,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课外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就像一群无缰的`野马,讨论问题经常会离题千里,甚至做与其无关的事情,这样,时间花了,效果不见得有多好;

其次,由于课外小组是按照学生居住的坐落来分的,有的小组可能成绩都比较好,不要说合作,就是单一完成,可能效果也会比较好,而有的小组一个“领头羊”也没有,这样,“兵带兵,兵教兵,兵练兵”的效果就不明显;

再者,重塑了学生的攀比心理。中国是礼仪之邦,小组成员今天到张三家学习,轻则糖果招待,有的还把饭菜也包了。明天到李四家呢,李四可能就会对家长提出无理要求了。长期以往,必然会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形成。

第四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虽然说学生是按照坐落分组的,但大家毕竟不是住城里的单元房,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让家长陪伴吗?白天呢,大多家长又都不在家,一群顽皮的孩子在一起,弄出事情来还美名其曰:“是为了做作业。”试问,这是谁之责?

篇6:植树问题的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包含三个问题(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材第106页例1通过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能运用规律或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树和小路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你们知道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

2、揭题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猜想规律。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在全长100 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你认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质疑:对吗?我们需要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设想。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可100有点长,研究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方便呢?(对,我们可以先研究20的小路一边栽树情况)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1)研究在20的小路上栽树的问题。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线段图,看看每个5栽一棵,一共要栽几棵。

(2)研究30、35、40……小路上的植树情况,完成手中的表格。

总 长

(米)

间隔的距离(米)

间 隔 数

(个)

棵 数

(棵)

20

5

30

35

40

……

……

……

3、讨论交流,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棵数=间隔数+1)

4、解决问题,运用规律。

(1)解决课本第106页例1,“在100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2)思考:如果是“两边都植树”,那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呢?

三、深化提高

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小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

2、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灯?

第二关:

1、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1路公共汽车从新城到老城设有10个站台,每相邻两个站台之间的距离为1千米。1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全长多少千米?

第三关:

1、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2、一条路原有木电线杆46根,每两根之间相隔12米.现在要全部换成水泥电线杆 ,如果每两根电线杆之间间隔20米,需要多少根水泥电杆?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获取这些知识的?

五、拓展延伸

假如只栽一端,或者两端都不栽,棵数与间隔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想研究吗?那么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课后研究研究,好吗?

六、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线路一侧,两端都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

篇7:巧算红薯体积的四年级数学小论文

星期天,我与妈妈出去散步,在一个弄堂里,我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烤红薯的香味。闻到这香味,我的肚子就“咕咕”地叫了起来,“妈妈,我们买个红薯吃吃吧,我饿了。”我拉着妈妈的手央求道,“买一个倒是可以,不过……”“不过什么?”我急忙问,“不过买了以后先回家,算出了红薯的体积,你才能吃。”“行!行!”我满口答应。

回到家,我早已把要算红薯体积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拿起红薯就要吃,“哎,怎么开始吃了?不是说好要算红薯的体积吗?不能说话不算数!”“啊?”我大吃一惊,“还真要算啊?”“那是当然!”妈妈说,“你要先算出红薯的体积,才能吃!”“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算个红薯的体积吗?难道能难倒我?” 我翻开数学书查看,可书上只有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呀,再说了,这红薯是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又不能把它揉捏,怎么算呀?我托着下巴冥思苦想。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一本《数学名人小故事》,我翻开它,饶有兴味读起了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讲阿基米德利用等积代换算出了金皇冠的真假。我灵机一动,想道:我不是也可以用等积代换来求红薯的体积吗?于是,我拿来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我往杯中到了10厘米的水,然后把红薯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杯中的水上升了。我又量了一下,现在的.水是15厘米,也就是说,杯中的水上升了:

15-10=5(厘米)

按照等积代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红薯的体积,由此,可以算出红薯的体积是:

(6÷2)2×3.14×5=141.3(立方厘米)

“妈妈!我算出来了!我算出来了!是141.3立方厘米!我算出来了!我能吃红薯了!”我一路小跑来到妈妈跟前,“哦?算出来了?”妈妈放下手中事情微笑地看着我。“嗯,是141.3立方厘米。”我自豪地说,“那你说说看是怎样算的?”妈妈又问道。我把我实验的过程讲给妈妈听,妈妈听了之后向我翘起了大拇指,还夸我是“数学小博士”。

篇8:教学反思与提高的四个步骤

教育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教育的主体目标是育人, 而人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 也会导致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教学反思更加重要。教学反思体现为“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地重新概括—积极地验证”四个过程。

一、海纳百川, 积少成多 (经验的累积)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作为非常复杂的个体, 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产生很多不确定的意外。一次, 笔者和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聊天 (那时我正好接了一个不是很好带的班) , 他对我带这样的班遇到困难深表同情, 我当时说:“这个班如果带好了是一份经验, 以后碰见好带的班会轻松。如果带不好也是一份经验, 下次就知道如何调节了。”虽然在管理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随着不断总结, 最后成功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所以, 如果想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具有反思能力, 更具体一点说就是反思失败原因的能力。不断地接受新的任务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怕失败,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终有一天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观察是最好的老师 (观察分析)

教育是复杂的, 并非单纯地重复。教育是随机的, 一成不变的方法只会让自己陷入逐渐失去自我的漩涡。作为教师, 要善于观察生活, 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后隐藏的内容。通过观察学生的小举动可以及时发现很多问题。如一个女孩突然注意起了穿衣打扮, 那么她很有可能出现了早恋问题。一个平时上课听讲效率很高的学生频繁出现走神儿情况, 那么他的生活或家庭可能遇到了困难牵扯了精力, 等等。如果教师能提前发现这些现象, 也许能尽早地帮学生走出困境。而要做出足够提前预判是和经验的积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情发生后, 随着事情发展, 教师可以分析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所包含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 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 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 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 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 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分析, 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三、胜利的果实 (抽象地重新概括)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世界公认的教育大家, 都要每天三次反思自己, 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其实每位教师几乎都能做到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也能经常听到、看到教师在日常相互交流心得。当教师把各种信息汇总到一起的时候, 如果能将各种信息的共性、特性提炼出来, 构建一个案例的具体模型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案, 这就是将经验转化为成果的过程, 也是由主观的经验层面上升到理念的精神层面了。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讲课还是可以的, 后来翻看自己的笔记才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讲得都不到位。于是慢慢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 基本上做到了知识点覆盖到位、层次清晰, 后来又接手了一个“学困班”, 发现以前总结的经验又不能达到要求了, 学生们可以听得懂但是掌握和落实还是存在困难。于是经过提炼, 将自己的一些思路总结成了口诀式的记忆方式, 这样我发现学生掌握起来方便多了。我又将其他阶段的知识也编成口诀, 这样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经过实践证明这套教学模式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习惯, 朗朗上口好记好用。可见, 及时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将分析的结论转化为成果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产生质的提升。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积极地验证)

篇9:语文教学的四个反思

一.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我们坠入雾里之时,能拨开迷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返回根本,不妨问问自己: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语文作为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的课堂决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一味的让学生大谈人生的意义,仿佛政治课;那种架空文本和语言的综合课,是否是脱离语文本质的所谓创新呢?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关怀,它是建立在阅读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把人文性视为阅读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在工具性基础上渗透人文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修课为何面目全非?

选修课本丰富多彩,如果善加利用,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立足于必修的选修是拓展,是提高,但实际上选修课已形同虚设。

也许是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课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不用说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外传记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仍旧紧抓应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令人担忧。

三.语文教师的位置何在?

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的教师自觉地从讲坛上走了下来,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教师从倾听者沦为第三者,从组织者变成放羊者,从评价者成为好好先生。课堂教学实效性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认知水平阅读素养等方面一般要比学生强一些,作为与文本对话经验较丰富的人,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其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的说 不,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刻。

四.语文教学能否和高考命题意图达成一致?

新形式下的高考将更加强调命题立意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文素养,我们目前被应试扭曲的语文教学怎能与之同步?

这要求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考试卷结构形式方面也值得商榷。试卷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又何时能实现呢?

总之,愚钝的我常常“四顾心茫然”,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任何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仍然期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所以撰此文与同仁探究。

上一篇:小少先队大队委员竞选活动方案下一篇:图解处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