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2024-05-01

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精选6篇)

篇1: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丁国丽

2012-10-22 10:39:46来源:《当代经济》2012年第2期上

成本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和工作质量的一项经济指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劳动耗费都能在成本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其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预先规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达到企业管理目标。成本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主要包括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的核心是成本,因而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自身壮大发展的主要途径。成本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竞争地位,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加强成本管理,是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取得最优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可能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成本,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促进企业增产节约,改善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减少成本费用支出,以提高经济效益,做到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成本的协调活动以实现成本的有效配置,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增产节支,进行正确的成本分析、预算和决策等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树立全面成本管理意识

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只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而忽视投产前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及产品售后的成本核算,从而造成企业投资和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已不再是短期内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鉴于此,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树立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不仅要提高企业各部门和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而且还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延伸至企业外部,树立全局的成本观念。首先培养企业内部职工全员成本意识。企业各部门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围绕成本目标组织本部门活动,明确各项成本的经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将企业成本范围从生产环节扩展到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在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或预测决策阶段,还是在技术革新或销售服务等阶段,都要贯穿成本管理理念,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人人关心和支持成本管理,以促进各项成本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其次成本管理活动不应局限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还应包括企业外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派生出一系列的成本。如劳务成本、开发成本、设计成本、用户成本以及质量成本等。最后,将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使其渗透到开发、决策等各个领域,从而组成多元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做到成本管理活动环环相接。

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策略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是成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现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战略成本管理是随着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高科技应用于生产领域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而产生的,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推动着管理科学的迅速发展,现代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当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时,顾客对产品的消费在质量、时间、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相应调整企业战略,使成本管理进入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站在全局角度,以企业价值长期最大化为目标,围绕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长期保持成本领先优势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和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是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借助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赢得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控制成本的全过程,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引入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将战略的观念运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全局性和长远性,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实现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

三、注重价值链分析运用

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阶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价值链的分析,尤其忽略了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二维空间,每一个企业都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价值链分析的核心就是分析企业各项活动的成本,即项目科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及售后服务,了解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中所处的位置。相对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更加全面地考虑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有助于确定价值链中各价值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

链分析,而且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的成本。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应当注重价值链分析运用,把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不是追求企业短期效益,而是寻求企业长远的低成本发展策略。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企业生产过程内部成本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与上游价值链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寻找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的机会,搞好供应过程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在销售过程中加强与下游价值链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产品品牌优势,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上,帮助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把握机遇,预测和控制风险,做到知己知彼,达到洞察全局的目的,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

四、实现成本管理手段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信息系统现代化是成本管理现代化的标志,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成本管理工具,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系统,可加快成本管理的时效,拓展成本管理的空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面临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升级和变化,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工艺装备和服务上进行不断改进的双重压力。由此,成本管理已经渗透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对于这一系列的成本数据信息的应用与处理需要及时、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信息成为了现代成本管理理

念和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利用电子计算机实行成本统计分析,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可以高效准确地传递和处理成本数据信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从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成本预测、日常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上,加快了成本信息的处理和反馈速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现代化成本管理手段可以使企业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营,保证现代成本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被企业重视,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成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成本管理的动力源泉,企业的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管理必须立足于战略高度,完成成本管理重心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管理型向决策型转变,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生产经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素芳:浅议企业成本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4).[2] 沈宏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7).[3] 刘庆志: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4] 张宏萍: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0(3).[5] 仲振雷: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作者单位:江苏清源建设有限公司)

篇2: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论文摘要:人才在企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让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机制,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念,充分重视人才、网络人才、科学地使用人才。企业只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就能够不断地提升发展能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指导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人才流动比较频繁,择业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十分缺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途径,没有很好的处理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在劳动分配体系中的关系,难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等等。这些问题在第十一地质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探索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才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方面,培养和吸引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使用人才的过程也是人才的再培养、再提高的过程。当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关键,只有形成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所、人才辈出的局面。如果机制不活,人才就难以配置到合适的位置,潜能也就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员数量充足,但专业、知识、年龄等结构严重失调,导致一方面员工数量多、人浮于事,另一方面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又非常紧缺,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所以,解决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首要途径,就是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强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一是要在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提升现有技术人员专业学历,更新其专业技术知识,发挥其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继续培训使他们真正起到顶梁柱作用。二是要在优化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选拔重用真正干事业的人,这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必然选择。

2.盘活人才存量,用好现有人才

用好现有人才,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当前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人才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人才还没有完全配置到合适的位置,大量人才所学非所用,造成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的并存。所以,用好现有存量人才资源,减少人才的浪费,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要善于识别人才。识别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要坚持全面辨证地看待人才。当然识别人才,不能只依靠“火眼金睛”的“伯乐”,而要靠科学完善的人

才评价和竞争机制。二是盘活人才存量,充分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使用好现有人才,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对人才的整体状况做出客观分析和准确评价,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把那些闲置浪费及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激情,实现人才的科学合理使用。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要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搭建人才成长的事业平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使其收入与所承担的任务和贡献相符,既使人才的付出得到了合理回报,又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但仅仅通过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必要的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可以使人才的事业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得到满足。

3.扩大人才总量,引进急需人才

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各类人才,也是企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要引进人才,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有舒心的创业工作环境,要有相当的工资报酬。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作用,是企业目前应该重视和探索研究的问题。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储备规划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人才的引进应当慎之又慎,引进前必须做好人才引进的规划工作,对引进的人才的真实水平也要进行全面了解评估,防止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进名不副实的所谓“人才”。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智力、引进知识、引进技术,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三是发挥优势,搭建平台,以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第十一地质队地理位置偏僻,工作艰苦,吸引人才的软硬件都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事业平台,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

4.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后备人才

作为企业一定要抓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技能操作人才这二支人才队伍,后备人才队伍是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后备人才培养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开发和积蓄机制,是解决人才总量不足,优化人才结构,防止人才流失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储足了后备人才,才能储足发展后劲。一是确定后备人才重点,优化人才结构。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人才结构优化的过程。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按照发展战略需要,对人才进行甄选,从而确定后备人才的重点。二是坚持为用而储,储用结合。储备人才不是闲置供养人才,而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人才。所以,一定要发挥人才储备“蓄水池”、“充电器”的作用,实现在储备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储备,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5.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

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不同时期人才需求的重点不同,选人用人的机制、标准也不同,所以人才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也往往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滥竿充数、碌碌无为的所谓“人才”。所以,要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等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真正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或重用到重要岗位上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总之,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机制,好的环境需要靠人来创造,好的机制需要靠人来执行。所以,解决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想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企业人才队

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艳妍,晏承为.浅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创新[J].科教文汇,2008(1)

[2] 杨志国.与时俱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

篇3: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策略

物流就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 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 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一、物流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物流管理它主要研究经济合理、迅速有效地把企业完工的产品送到中间商或消费者手中, 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的职能。

(一) 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长期以来, 人们对创造利润的环节集中关注在生产领域, 因此把生产过程中降低原材料、节省物化劳动费用作为取得利润的第一源泉;把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省劳动费用作为取得利润的第二源泉;把物流合理化, 节省物流费用, 作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由于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物流配送已成为扩大市场, 降低成本取得企业优势的关键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当某一企业开始利用一项先进技术时, 其他企业也会纷纷仿效, 依靠“第一利润源泉”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与物质资源节约相似, 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创造“第二利润源泉”的潜力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惟有改进物流管理, 提高物流效率, 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二) 加强物流管理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物流管理是保障产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采购、存货、保管、收发、供应的活动, 其比较好的管理方法在比质比价采购, 经济订货批量, 经济存货点和定额发料上。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经营国际化、生产销售全球化, 传统的物料采购供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生产经营的需要, 物流管理进而实行供应链管理, 它形成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这条链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 才能使链上所有企业都受益。

(三) 加强物流管理是中小企业节约成本的途径之一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 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物流活动, 因此相对来说单位产品的物流成本较高, 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30%~40%。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大概只有10%~20%, 因此, 加强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 是形势所迫。由于现在的中小企业对于物流这一块多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 因此, 通过加强物流管理能够比较容易的节约企业成本。

(四) 物流管理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

物流管理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种资源, 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强物流管理特别是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创造新的整体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整条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能够根据自己企业的计划对整条供应链进行规划设计, 有效的整合供应链各方的信息资源, 实现供应链各方的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提高自己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上才刚刚起步, 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管理体系, 在物流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 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 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 缺乏系统功能。尤其是在涉及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国家运输系统和地方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 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基地建设发展缓慢。

(二) 物流观念落后

从观念上讲, 中小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运输+仓储”的阶段, 它们的物流管理内容, 一般只包括运输工具及运输方式的选择、储存定额及出入库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了物流管理最重要的职能即高水平地满足顾客需要,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 从中小企业方面讲,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信息化普及、集成化管理、物流作业水平普遍较低, 物流管理的手段普遍落后, 未能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成果。其次是物流服务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物流企业各类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信息管理尚未实现自动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尚未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整合;物流领导信息技术应用较少, 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四) 物流人才匮乏

人才是从事物流管理的根本, 是从事物流管理的主体。但是,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十分缺乏。中小企业在物流人才匮乏上表现的十分明显, 好多中小企业往往是引进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 却没有人会用, 还得高成本的引进配套的技术人才, 增加总成本。或是企业主知道要加强物流管理, 但是手下的管理人员却无法理解物流管理的涵义, 没办法把上层制定的物流管理策略推行下去。

(五) 物流成本偏高

在物流成本方面,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高, 不易控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我国中小企业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正确把握物流成本的特性, 在经营中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 只要能生产出产品, 产品又能销售出去, 一切万事大吉, 较少重视物流成本的核算。第二,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物流成本核算混乱。由于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科目, 因而较难对企业的物流费用做出正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因为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 所以企业的损益表中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最终因为无法完整的统计企业的物流成本, 使得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无法下手。

三、我国中小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 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因此, 政府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 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要为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 政府要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设施建设;要扶持、引导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 改善物流设施, 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再次, 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最后, 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 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二) 改变观念以提高物流效率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 必须在思想上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中小企业必须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 把物流运作管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进行研究和决策, 彻底改变过去只重市场促销而忽视物流管理的状况, 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其次, 接受第三方物流思想, 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分工产生效率, 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 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比较完整的供应链。

(三) 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

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 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 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四)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迅速提升品牌形象, 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 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此, 中小企业必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加强与管理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 积极参加咨询公司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 培养一批高级物流技术人才;建立物流操作示范区, 培养技术骨干, 并努力在物流方向建立人员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 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五) 重视物流成本的控制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加强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 强化物流成本管理意识。中小企业应该树立全员现代成本意识, 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是事关全局的大事, 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控制尤其是物流成本的控制潜力是巨大的。其次, 借助现代化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 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采用信息系统, 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 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 进行预测分析, 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 并辅以科学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就能最终实现降低中小企业物流成本。再次, 中小企业实施物流业务外包。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市场上的物流公司, 将其物流业务外包出去, 不仅能减少投资的压力, 而且还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最后, 加强物流库存成本控制。在整个物流成本中库存成本占了主要地位, 因此, 库存成本的控制是控制整个物流成本的关键。要想降低库存成本, 首先, 要有一个合理的产品库存量, 要有一个合理的订货点。其次, 仓库的选择要合适, 地理位置要最优。最后, 对于库存成本的管理要严格, 要有详细的进出库管理清单, 管好库存资金, 使企业领导者能清楚的知道库存资金的流向。

参考文献

[1]索琳.货运代理企业运作指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2]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篇4: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途径

一、当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1.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滞后

和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相比,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常常要进行融资管理与投资管理。其中,对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往往对资产管理存在一个传统的认识,即片面的认为只要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越大,那么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也会越好。但事实是,如果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占有较大的比率,极有可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这样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进行长期盈利能力和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除了一些陈旧的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也还应该有税收管理,风险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进行技术管理,人才管理,信息管理。

2.管理模式方法落后

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模式和理念落后,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陈旧老套的问题。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偏低,且专业性有待提高。此外,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常常是采取集中式管理法或家族式管理法,并未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综合管理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导致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罪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样势必会对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事实上,财务管理指的是合理运用企业资金,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上述过于陈旧的管理模式的应用,继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3.其它问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活动各个环节的开展都依赖每一级的决策,财务决策就是在正确的完善的财务管理进行的。而中小企业领导者大多数家族企业,实行领导集权,一个人或者一家人进行决策,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导致资金短缺,如果遭遇金融风暴,没有足够的管理和经验进行挽救和抵挡,就直接对企业正常生产与发展产生影响。

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1.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

可以说,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一基本前提和保证。在财务管理上要做到有章可依。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就会增加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企业内部构建一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极其有必要的,不仅能够避免金融贪污、腐败以及浪费现象的出现,而且有效避免了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错误的出现。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时都必须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一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所有财务活动工作,将大大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2.提升财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现如今,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此,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简单的财务管理无法满足企业的经济发展,所以,会计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需要财务人员具备高水平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的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会计信息,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对自身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以及财务人员并不是非常的了解。财务人员始终遵循领导的意图处理帐户,这让财务管理仅仅是走走形式,财务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相反的,对于具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者来说,无论是在融资管理还是投资管理中,都可为企业领导者提供相对准确的财务信息,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由此看来,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对决策管理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财务管理质量。财务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企业不能忽视每一个财务人员的素质好坏,及时观察和考核。此外,还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概念,在工作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3.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具有快速、准确的财务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应注重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效率,将网络财务引入到资源管理系统中,实现了财务问题的远程在线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对企业财务管理实施全面的监控

目前,财务监控成为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一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全面监控指的是将整体财务预算作为发展的起点,特别是加强对涉及到企业每一个部门的财务管理的监控。保证对每个管理环节,甚至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员工都要进行财务监控。此外,多元化监控包括事和事后监控,对资金流动,财务的预算,人事任命,融资策略等都要进行监控。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就是说,只有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才会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当前企业发展还存在大量的财务问题,国家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些优惠策政策,同时,企业自身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少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13,(15):27-28

[2]魏振达.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财经界, 2013,(32):45-46

篇5: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问题的缘起: 食品安全共治何以可能

食品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机制设计必须予以有效因应的重要民生法治议题。作为风险社会中食品安全治理优化的投影,近年来我国先后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切入,力图全面构筑食品安全风险防治体系: 及时废止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2009 年出台并于2015 年修订通过了系统性更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 设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从科层权威角度增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统一协调性;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整合优化执法资源; 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推动风险评估技术优化升级等。

然而,上述治理优化的种种努力却在当下遭遇严峻的现实壁垒:从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到双汇“瘦肉精”猪肉,再到跨国肉制品巨头福喜公司改装上市的过期劣质产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不少著名品牌异化成制售假冒伪劣的“避风港”,严重损及消费者的安全预期; 在日常的媒体报道披露中,“塑化剂”白酒、“苏丹红”鸭蛋、地沟油、毒豆芽等有毒有害食品始终不绝其踪,“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为公众心中挥之不去的安全阴影,并逐层累积、日渐放大成无处不在的集体焦虑。在现实的危机挑战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进程同步,开始积极探索多元治理之道。2015 年4 月24 日修订通过、同年10 月1 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将“社会共治”给予基本法律层面的确认,将之规定为今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从《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效力以及随后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多层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治理业已转向共治机制,其力图改变既往拘泥于监管中心主义的窠臼,全面吸纳一切可能的治理力量,建构增益互补的安全控制体系,这是食品安全领域福柯意义上治理技术的深刻变革。共治的制度化,意味着食品安全治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业已纳入协同互补的处理机制,而不再由公权力主体垄断治理。这一体系化的制度思路,既需要以国家强制为核心的监管权威,需要以专业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为代表的科学社群的智力支持,需要广大公众基于“用脚投票”的弥散化的市场制裁,更需要借助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

只有有机整合这些不同源泉、不同形式、不同适用机理的多元力量,才能彼此取长补短,发挥体系化治理效力。

二、通过信任的食品安全共治之道

从共治模式的运行机理看,其得以聚合各方的制度纽带在于信任。人类的任何社会合作行动,都需要一个基础性前提: 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约束性条件下,行动主体之间能够实现彼此期待的行为选择预期,建立起对于相对方行动之恒常性认知,在此基础上产生人际信任。舍此,合作将无从发生,也难以为继。“人际之间若无普遍的信任,社会就会解组,因为很少有关系建立在对他人行动全面、彻底确知的基础上。

信任附着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上,按起源划分,社会关系分为先赋性关系、准先赋性关系、获致性关系; 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 按照交往的亲疏距离分,则分为家人连带关系、熟人连带关系、弱连带关系、无连带关系。尽管视角不同,但上述分类分享了一个隐含的共同标准,即依据主体之间熟悉/陌生的差异程度进行界分。以社会关系为主轴,可以构建出人际信任的“差序格局”: (1) 社会互动以行动者自我为起始原点; (2) 与该中心原点的距离越近,情感性关系越强,越值得信任; (3)从中心原点外推开来,情感性关系逐渐减弱,工具性关系逐渐增强,信任也随着成员之间的离散化程度加深而淡化循此逻辑,在以工具性关系、无连带关系等为代表的陌生化关系中,倘若缺乏特定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行动者对于彼此行动的稳定预期,则其中的信任最为淡薄,也最难在这类关系覆盖的群体当中建立合作。

三、共治模式下的信任断裂及其展开形态信任

对于食品安全共治须臾不可或缺。然而,必备的制度纽带却在治理实践中遭遇层层断裂,导致共治实践在公权力执法、知识治理、市场规训等不同维度相继发生“失灵”,社会公众对之展现出复杂而微妙的不信任心理和集体焦虑,严重损及共治绩效。“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序决定了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将其作为优先目标纳入社会治理战略规划,由承载科层理性的监管部门予以实施。作为治理战略的实践者,监管部门既具有受托于国家—公意的合义理性( legitimacy),又具有整合智力支持、强制信息披露、惩处违法枉行的行动力,理应在价值、事实两个维度均获得足够的社会信任。然而从宏观层面看,公众对监管部门的执法绩效普遍表示失望: 在一年一度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 2015 年“中国平安小康指数”项下对食品安全明确表示担忧的人数比例竟然高达77. 8%,“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项下食品安全连续五年“荣登”榜首,而对于“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的民意排序,食品安全也以44. 8%的关注度名列第一。

篇6:加强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许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和价值都明显增加。而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具有潜在的服务意识,被称之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动力源”,利润增加的“催化剂”。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是必须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运作效率。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

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购建审批制度、验收管理制度、保管使用制度、转移报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合理、节约、高效。结合目前企业实际,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应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强闲置设备的调剂管理,使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合理流动,尽可能提高其利用率,以达到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统一。

二、用计划加强事前控制,合理配置、管理固定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thldl.org.cn的购置,必须在投资预算额、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的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各级机构应形成“没有计划,不得执行;执行计划,不得突破;专项计划,不得挪用”的观念,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与批准的计划相配套,各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计划的执行实施人为有效的监控。同时,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控制,科学合理地申请、安排计划,减少超计划情况发生。作为处罚措施,对于出现超计划等违规问题的机构企业管理决策机构可在处罚责任人的同时,按违规全额的一定比例扣减违规机构下一年度计划。

固定资产配置,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来进行,

规定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由设备部门统一购买(专用固定资产如电脑等信息资产除外),但必须先由各部门填写请购单,并由设备部门作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询价和价格比较,填写好准备采购的名称、规格、型号、性能、质量、估计费用等资料,送相关部门签字并报总经理批准。对一些专用固定资产如电脑、打印机等,由于其移动的方便性,管理上容易滋生漏洞,针对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应制定特别的业务处理流程,如电脑等设备应从确定采购的时候起就定好使用人,确定责任人。以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复建设,做好企业的精简工作。当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对设备及时进行测试和清点,并贴上标识铭牌。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并按合同条款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提出退货或索赔。这样才能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next]

三、盘活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闲置给企业的资产带来了很大的浪费,也影响了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为了更好地处置固定资产的闲置问题,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企业闲置资产的利用率。推行集中管理,有偿租赁的经营形式,对企业闲置的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外发布招租信息,让有经营头脑、有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特别是对一些季节性使用、分散性强、工期集中、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如施工设备、各种车辆等,这样既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2.对闲置的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花较少的资金,改造原有的闲置设备,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的存量的目的。

3.拓宽资产盘活渠道,加快资产盘活速率。各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沟通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范围,设法使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重新发挥作用。

4.制定和完善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为了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的盘活工作,上级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励政策,严格兑现,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给予优惠、奖励和支持,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5.报废一部分闲置资产。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对按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因技术落后造成的部分闲置资产,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应予以报废。

四、及时维修与保养固定资产并防止流失

无论是现正使用的还是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都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样才符合企业的长久战略。

上一篇:住校学生管理规定下一篇:基础会计复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