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语文

2024-05-18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语文(通用8篇)

篇1: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语文

送教下乡语文听课心得

李 燕

2014年4月1号,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下乡送教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专业课,她们讲得十分出色,通过观摩这几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观摩这节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她们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郭利敏老师那种和蔼可亲的语气和笑容让特别值得我学习,她讲的《动手做做看看》通过亲身体验鱼放到放满水的鱼缸,水到底会不会溢出来,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顿时课堂活跃了起来,也让孩子知道了答案,也明白了凡事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一课里,郭老师运用了默读、大声读、齐读、自由读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加深了孩子对课文印象,也能让孩子在读中理解课文,唯一不足的的是孩子写得少,课件与书写有些出入。

这三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让孩子对认识的字查字典,孩子能发现的、能读懂的都不会去讲。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三位老师讲课都特别重积累、对字、词、句的延伸也都掌握的非常好。

我相信在课下这三位老师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来准备这节课。因为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各位老师就充分表现了这点,不仅教师基本功十分扎实,语言清晰,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而且无论从制作的课件还是上课的技巧来讲,构思非常得好,让学生在这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能够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年轻教师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通过这次听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篇2: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语文

九道初中

王琼

从2016年10月开始,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房县送教下乡初中语文培训活动,聆听了刘银君和张琼语文专家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教学示范课,还听了语文教研室张中军主任的精彩讲座。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也在后期阶段中上了一节小说课《变色龙》,着实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可以这样说: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更是快乐的、幸福的,之后的反思更是隽永悠长的!在这几个月的培训,走进了专家的世界,感叹于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把我印象最深的记录下来,给自己留个纪念,愿我也能拾级而上。

一、专家讲座,高屋建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张主任指出: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其他素质能力的重要抓手。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彰显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准确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地实施教学活动,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二、名师课堂,催人深省

刘银君老师和张琼老师的精讲课文《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让我感受到名师的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学生和老师,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徜徉在语文大餐中,细嚼慢咽,意味悠长!精彩的课堂需要细节来构建。关注细节,就是关注课堂的生成,也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

另外,课堂上,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入情入境的语言环境中读懂文本。他们将文本教材作为“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语感和语言”的工具性的重点训练材料,在充满人文情怀的语境中,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会朗读、与文本实现对话的过程,更是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过程。教学时,刘银君老师就文中具体抒写“感动”的段落,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理解、感悟、品读,引导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场景。这样的效果,就是实实在在地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从名师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成就精彩的课堂,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文化修养,要坚持学习,成就学生亦是造就自己,培养学生就是提高自我。

三、亲身实践,升华自我

在聆听讲座的同时,我们还观摩了几位老师的示范课,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这次培训的实效性。有幸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还上了一节小说课《变色龙》,本课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自学——共议——深悟”的结构模式,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成功的尝试:突出了重点,在诵读和自学中体味、感悟。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基本教学主线,突破了难点,通过学生在人物对话中找到了主人公的六次判定,五次改变,分析改变的原因,深入找到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点,再引导学生深思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来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问、思考、研讨,环环相扣,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成功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在《教育哲学》中解释“教”的时候说——“‘教’„„意思是努力带来‘学’”。这节课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教就是要努力带给学生可学的,而不是在那里磨洋工。

在成果展示,授课这一环节中,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进行同课异授,让我眼前一亮,思维更加开阔,假如再让我讲这一课的话,我一定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教学方式,让机械的重复变成一种享受,可能换来的是我们师生幸福的明天。

篇3: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语文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培计划”(2015)中西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桃源项目县的实施工作就在中央“支持计划”精神的感召之下拉开了序幕。

一、项目实施回顾

1. 项目构想

为了进一步弄清湖南省桃源县(以下简称“我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就发展状况剖析乡村教师对于专业培训的现实需求,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组成联合调研组,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的相关要求,精心设计了包括18个选择题、3个问答题,涵盖乡村教师培训各方面因素的调查问卷,并组织了8个调研小组对我县范围内17个乡镇的18所学校、43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反馈以及听课、座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结合问卷及相关问题答案,可以了解到我县乡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培训需求主要体现在“参与需求”“课程需求”“形式需求”几个方面。

根据广大参培语文教师的需求,我们构想了如下培训内容和方式:

(1)师德讲座。通过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朱金凤和我县架桥镇省级师德标兵易月珍两位省级师德标兵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参训教师进一步感受教师工作平凡中的伟大。

(2)名师送课。通过我县名校名师送课,让参训教师了解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3)专家讲座。通过本土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对我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全面剖析和新教育教学策略的引领,让参训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领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骨干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当地骨干教师与名师同课异构,现场展示课例,让参训学员领悟到当地教师与名师之间的差异,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5)交流互动。专家进行课例解读;针对示范课进行分析点评;授课教师谈教学反思路;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及专家交流互动。

(6)在岗实践。通过在岗实践,提升参训教师学以致用的能力。

(7)综合评价。运用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听课教师、学生、专家的评课意见综合评价示范课、案例课。

实施这一项目,我们力图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听师德专题报告,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平凡和伟大,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名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密切联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有效帮扶、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开展现场诊断、评课、议课等参与式活动,增强我县乡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行动观察、自我反思、感悟体验、行动设计等有效教研的专业引领能力;通过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阶段,搭建名师、教研员、乡村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激发其主动规划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提高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通过跟踪指导和多元评价等方式,让每一位参训教师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实施概况

2015年我县小学语文学科送教送培选择西路片山区6个乡镇,即龙潭镇、观音寺镇、理公港镇、黄甲铺乡、牛车河乡、钟家铺乡为送培单位,活动从9月30日启动,本项目共分四个阶段实施计划,2016年1月11日结束第四阶段;参训教师达95人,结业学员95人,结业率为100%,参与活动班级15个,学生800多人;选择县域骨干教师5人,送示范课5堂;选择当地骨干教师10人,上研讨课10堂;选择常德市师德标兵朱金凤、易月珍,为学员上师德课2堂;聘请龙韦宏、葛国清、佘协华三位特级教师为活动指导专家,指导讲座、点评共达10堂次;研修内容涉及师德与小学语文教学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互动交流、课堂实践等;整个培训过程组织严密、效果显著。

培训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集中授课、名师骨干教学展示、专家诊断、沙龙研讨、随机听课、点评讲座等方式,具体阶段安排为:

(1)师德讲座、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研讨阶段。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组织倾听朱金凤、易月珍两位师德标兵的育人事迹,重温“师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研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展示示范课2堂,当地骨干教师研讨课2堂);听取龙韦宏、葛国清专家评课及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主题讲座。

(2)研讨阅读、写作教学策略研讨阶段。其主要内容为:第一阶段培训小结;研讨阅读、写作教学策略(展示示范课3堂,当地骨干教师研讨课2堂);听取佘协华、葛国清专家评课及阅读、写作教学策略主题讲座。

(3)教学展示与现场诊断阶段。其主要内容为:学员对一、二阶段活动评价及成果资料收集;分两组深入乡镇学校,采取“听课—评课—交流”现场诊断学科教学问题,共计划听阅读课5堂,听写作课1堂,为广大教师顺应课改、创新语文教学把脉;姚志毅、葛国清两位专家对各小组所听课例进行现场评课并进行教学问题诊断;通过座谈、书面征求后一阶段培训建议。

(4)培训成果大展演阶段。其主要内容为:校、乡“精彩课堂”大展演(共计划每个乡镇展演一堂优质课,共6堂,课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葛国清、龙韦宏两位专家作即兴评课,诊断教学问题;结合课例,举行“我的语文教学观”沙龙研讨会,专家、学员现场研讨。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对四次活动全面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研修设想。

3. 主要做法

(1)着力训前调研在。开展本次送教下乡活动前,我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按学科成立了项目团队,通过对我县范围内17个乡镇的小学18所学校的437名教师进行问卷反馈以及听课、座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的分析,了解到我县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理论的支撑;学科教育技能的牵引;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学习指导方法。而这些需求又以山区学校教师要求最为强烈,因此,我们选择了西路片区的6个乡镇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送教送培的“基地”,并根据分析结果拟定了相应的送教下乡的内容。

(2)周密制定方案。计划是行动的指南,本年度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以“国培计划(2015)”湖南省中小学“送培到县”项目实施总方案为指导,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通过师德巡讲、课例示范、教学观摩、互动研讨、专家论坛等培训环节,形成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切实有效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师德修养,帮助参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指导思想;通过示范课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流程、驾驭课堂、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教学教研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本年度内,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相关任务。

(3)精选专家、骨干。对于“送教下乡”来说,专家、骨干的引领相当重要。我们特从全县在岗的8名特级教师中聘请了龙韦宏、葛国清、佘协华三位特级教师作为学科指导专家;特地从漳江小学、文星小学、实验学校选拨了王一帆、唐先桂、熊燕、鲁华丽、聂爱英等五位县市级骨干老师送示范课。

(4)严密组织活动。每组织一次活动,我们都把每个细节都尽量考虑周全,如班级管理、报名注册、场务服务、设施设备、专家点评、会议主持、交流评课等多个环节都安排得一一到位,所有参训老师都对活动组织赞叹不已。

(5)完善资料积累。每次活动,我们都能做到训前有计划,训中有活动,训后有资料,所有资料都做到内容丰富,格式正确,存有价值。

4. 经验分享

领导重视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高度重视“送教下乡”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阶段总结会,学情分析会;如小学语文第一次送教下乡在龙潭中学进行,县教育局副局长魏启新,教研室龙韦宏,进修学校副校长吴凤初,纪检书记周吉初都亲临阵地,指导活动开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龙潭中学校长王东波三次活动,每次出场讲话、评课,而且是“一陪到底”,各乡镇人事专干也亲自带队,参加活动,其精神难能可贵!

训前调研是做好送教、送培的前提。教师需要的培训才是有用的培训。从我们大量的调查走访得知,对于语文老师,最需要的是语文教学理论的支撑,理念的指引;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来临之时,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大方面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语文老师还有教师研修方面和个人业务成长方面的需求,为此,我们急语文老师及所急,广泛开展主题研修方法的指导,如很多语文老师对“合作研修与送教下乡”如何有机结合,还不很了解,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借助送教下乡这个研修舞台,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校与校的合作研修。开展“区校合作研修”:首先是选择研修现场,一般是“知名学校”“特色学校”“课改样板校”“特色教研组”等;其次是确立学科研修主题;如11月在我县龙潭镇现场开展的桃源西路片校小学语文学科合作研修活动中,就由合作学校共同确定了“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四个研修主题;再次是确定研修对象、研修方式、培训者、理论专家、参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实践者,通过协商共同达成研修目标。如可以选择这样的研修方式:1诊断式研修。让参训者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与疑惑,共同揭示问题本质,得出解决办法;2自主发展式研修。通过在共同体内进行分享、交流和完善,自我反思、自我定位、自主规划、自我促进;3团体辅导式研修。团体成员间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

我们把全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近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做到每一次活动有主题、有总结、有反思,通过这些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拉近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推进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如部分村完小老师对于校本研修模式中提出的“菜单选点指导”模式很赞成,但是搞不清如何操作,为此,课程指导专家就做出了下面的培训指导:村完小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紧,空余时间少,可以根据本人所需,采取“菜单选点指导”模式开展校本培训。

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是:制定菜单—选择主题—自学思考—专家指导。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1理论讲座;2专题研讨3案例反思;4教学检测;5总结提高。在“联片研训”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相同相近原则。即“联片研训”考虑到学校间的地域位置、学科特点及教学年级等因素的相同、相近性;第二,资源互补原则。即联片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为利用,互为促进,统统提高;第三,有的放矢原则。即“联片研训”围绕片区学校实际需要开展,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在此同时,我们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内容的针对性,了解片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了解他们对课改的认识,体现缺什么思想就补什么思想;坚持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经验的东西是难以站住脚的;坚持研训内容具体化,发挥教师集体力量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攻关。

详尽方案是做好“送教下乡”活动的“导航器”。整个项目方案的制定仅仅围绕为学校服务、为老师服务,以帮助培训辐射点学校形成乡镇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以学科教学研究,帮助老师研课磨课,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方法;本年度小语“送教下乡”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阶段安排如前所述)。

整个研修方案对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都明确了具体要求,如课程专家、授课者、管理员的职责就是这样的:

(1)学科专家。负责送教课程、授课教师安排,负责与专家团队接洽,落实送教名师、学科专家授课讲座内容;负责做好送教示范课的磨课工作;填写活动记录表,每次一份;加强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授课教师。服从学科专家安排,按学科专家的指导认真备课,积极参与示范课磨课,按时送课并按要求进行教学反思,为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班级管理员。做好学员的报名统计、报名册、学员问卷调查等受训前的资料准备工作;做好现场的学员报名和管理工作;组织好学员的问卷调查,填写参培小结表和研修日志,每人每次各一份;组织三分之一的学员填写培训者评估表,每年一次;做好学员的考核评价;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宣传报道。

优质团队是做好“送教下乡”的有力保障。小语学科在整个送教送培项目中是优势科目,三位特级教师、本项目专家各具特色,龙韦宏老师为我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对全县小语教师需求及教学现状了如指掌;佘协华老师身为省重点小学副校长,分管语文学科,对小学语文整个教学系统及教材变化和课堂教学问题非常熟悉,这样能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送教下乡活动;葛国清老师坚守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研阵地,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熟知当前教师教育、校本研修的方法与步骤,所做的讲座,能作为老师急需的理论支撑。

跟踪指导是活动持续开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还采用了与时俱进的跟踪指导方式,让研修成果得到有效升华。活动让学员获得更大的惊喜就是,本次培训和以往的培训不同,培训没有随着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为了将研修成果落到实处,项目团队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将学员的优秀成果和学科专家的指导意见等优质资源定时发布,方便学员随时随地了解研修动态,梳理疑点,这样,让每一位参训学员的研修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现场活动与跟踪指导,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听讲座,掌握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到了有效的改进措施,特别是通过活动,让部分年龄大的教师学会自制课件,学会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式,总之,用参训教师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通过培训切切实实提高了教学技能。

多元评价是活动检测的有力手段。“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评价主体除了项目团队的成员,还有学员本校的领导,评价内容有学习态度、提交的各种研修成果,还涉及到学员在学校运用研修成果的情况,像这样的评价方式,学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真正促进了学员的发展。许多学员是这样评价活动效果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无论是示范课、研讨课还是学科专家的专题讲座,都是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探讨的,有效帮助学员理清了教学思路,困扰老师的部分问题得到深度解决。

齐备资料是“送教下乡”活动成功的有力见证。师训部姚志毅主任担任过多年中心小学校长,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她设计的整个活动流程与资料收集目录,实际实用,能反映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特别是收集与制作的音视频影像资料为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内容。

总之,本年度的“送教送培”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过程清晰,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参与研修的主动性,小语学科所开展各项活动为我县中小学2015年度“送教下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实践引发的思考

送教下乡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方式,以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为主旨,以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受到了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反思近两年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本人认为目前送教下乡活动的培训实效性、针对性、方式方法、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与加强,对于如何开展高效、优质的“送教下乡”活动,本人特作如下思考:

1.“送教下乡”的前期准备应充分

送教下乡是帮扶薄弱学校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真实有效。只有做到前期任务具体、方向明确,才能避免送教下乡活动变成一场独角戏,也才能够让薄弱学校教师有持续学习改进的热情和专业提升的空间。前期准备具体包括:

(1)合理规划。活动组织者要制定送课下乡活动规划,即每学期开展几次活动,每次是哪一个学科,每次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每次活动怎么开展,每次活动的预期目标,等等。活动组织者要有系统思维的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让受帮扶的教师觉得可望不可及,从而把送课下乡活动变成促进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自觉行动。

(2)明确要求。应该说,每次活动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何让这些人力、物力发挥最大效益,对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包括对组织者、送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的要求。其中,对于组织者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根据规划提前告知给参与教师的研讨主题和目标,将教案或设计提前发放给听课教师,精心设计有关主题的观课议课表,每次活动要确保时间充足等;对送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提前通知送课内容和研讨主题,根据规划精心备课并提前将教学设计写出来,教案中对关键的教学步骤要写清楚设计意图,上课时要利用薄弱学校现有的教学辅助设备,要有有关研讨主题的教学论文,要耐心解答听课教师的疑惑等:对听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要熟悉听课内容并设想自己如何上课,要依据研讨主题在相应的表格上详细记录教师表现、学生表现以及自己的思考,要能围绕主题做一次简短发言,围绕主题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交流等。

2.“送教下乡”的现场操作应精当

观课议课、专题讲座、解答疑问,让薄弱学校教师有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传统的送课下乡活动的操作程序是送课教师上示范课—上课者说课—上课、听课教师进行评课—组织者进行总结。在其中的相互评课阶段,由于农村教师大都比较拘谨,往往都是同去的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学校领导评课,没有能够真正互动起来,不利于激发薄弱学校教师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为此,不妨把送课下乡活动的操作程序改为观课—议课—专题讲座—解答疑问。

(1)观课。送课者上主题课时,预先设计好有关授课内容和授课愿景的观课量表,也就是将研究的问题化为观察点,让听课教师按照表格记录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同时,要求教师将“思”贯穿于“观”的全过程,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热烈、意外冷场、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思索,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是由于及时记录了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加之深入的思考,才可能会使议课时的互动成为可能。

(2)议课。在议课阶段,要集中话题、关注焦点,依据事实,从现象出发讨论问题。这样的议课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进行判断或者作出结论,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际操作中,由于有大量的的事实记录和分析,在议课阶段,“一言堂”的现象基本杜绝,也增强了上课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为所有参与者铺就专业成长和经验共享的道路,真正实现共同成长的校本教研目的。

(3)专题讲座。送课者一般都是区域内学校教师当中的佼佼者,对教育教学领域某个问题往往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利用送课下乡的机会,让他们面向薄弱学校教师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扩大听课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听课教师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4)解答疑问。送课者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往往能结合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听课教师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对开展教学研究也不再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改进的后续热情。

3.“送教下乡”的后续行为要跟上

资源共享、网络讨论、师徒结对,让薄弱学校教师获得持续学习的有效帮助。

(1)资源共享。城区学校要及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包括课件资源、优秀录像课、优秀设计、优秀论文等)上传到网络上或将文本送给帮扶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学科研究前沿等,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2)网络讨论。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网上学科工作群,让两所学校的教师能够通过网络经常相互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做到交流经常化、帮助经常化。

(3)师徒结对。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与农村薄弱学校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机制,让他们的学习、交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4:“送教下乡”不能走秀

但是目前的“送教下乡”活动多存在形式单一、形式主义、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仅依托“送课”形式来组织活动,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为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鉴于这两种情况长期存在,所以送教下乡活动效果多不明显,甚至非常不明显。

那么,送教下乡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一、 送什么

送教下乡,必须先深入送教的接受方进行调研,弄清楚接受方的教育需求及要求。唯有如此,送教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受教方教师欢迎。当前,每所学校或每个教育区域所需要的教育扶促项目或内容多不相同。有的学校缺的是先进教育理念,有的学校虽有先进教育理念,但缺乏具体操作技术,有的学校则可能既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又缺乏操作技术。同是缺乏操作技术,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送教者在送教时多是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喜好来确定送教内容。为此,笔者觉得,送教方在送教之前必须对受教方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具体教育需求。不经调研,盲目地“送课”,多会造成“送的”不是受教学校教师“想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送教方只能在形式上达到“送教”之目的,真正的“送教”目的或效果很可能无法实现。

“送教下乡”关键是送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的灵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向受教学校教师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应该成为“送教下乡”的主要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实现有效传递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笔者觉得,通过开设示范课或观摩课的形式,并辅以讲座加以诠释,可使受教者完全理解送教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与思想,也可让其学会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如果“送教下乡”仅以课的形式“送教”,则很难达到“送教”之根本目的。“送教下乡”重点是送教学经验与教育技术。笔者觉得,当前乡村薄弱学校缺乏的不只是教学硬件,最缺乏的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教育技能的教师。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可依托“送教下乡”这一平台来逐步实现。在送教活动中,送教者应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或案例,从教育技术层面加以诠释,以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二、 怎么送

为真正达到“送教下乡”活动的目的,笔者觉得,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开设示范课、观摩课

送教者接受送教任务后必须精心准备,反复酝酿各个教学环节及整理贯穿其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真正为乡村教师送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2.开设业务讲座

授课只是送教活动的一个环节,完整的送教活动,必须包括理念与技术的诠释。要结合所授课诠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使用问题,能真正让听课教师学到教育技术与技巧。以案例诠释理念与技术是最为有效的送教形式。示范课、观摩课需配以专题讲座或深度评课,这样有助于听课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内化,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3.持续或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一次送教下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乡村教师所有问题。因此,送教下乡活动应持续、定期开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变乡村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技术差距,实现城乡教师教育技术与理念均衡发展。

三、 由谁送

“送教下乡”时必须精选一些思想开明、作风正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能将自己教学技术与理念诠释清楚、一线教师公认的优秀教师来承担送教任务。送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送课。当前,有些送教组织者多认为送教活动就是送课。送教应包括送课及授课理念、教学技术等完整的诠释。当前的骨干教师、名师遍地都是,活动组织者一定要甄别清楚,选对选好送教者,否则,送教活动的真正目的便难以达到。

总的来讲,“送教下乡”是一种利己又利人、利校又利国的有效教研活动。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各级教研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实、做深这项工作,要务求实效,不能走秀。组织者要提前规划,精细组织,做到以受教方教育需求确定送教内容,以送教内容选拔送教人,绝不能以骨干教师、名师或其他优秀教师的专长确定送教内容或盲目送教。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与反思活动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乡村学校及教师要积极、主动联系教研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变上级主动“送教”为乡村教师主动“要教”。唯有送教内容真正具有针对性,活动才能有效果,或效果才能更好些。

篇5: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秦口小学

王春梅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能够参加这次的学习培训,我觉得十分幸运。在初参加工作时就能对自己今后的教师生涯进行提前省视,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在这次的培训学习中我学到很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敬请指正。

第一:我觉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好准备,必须多读书,多积累。古语云:“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多读书、多积累是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师大多被日常教学事务所困扰,对于读书不够重视,挤时间读书的老师很少。在“文本解读”一课时,讲授老师也说到:语文老师应大量阅读,回家只改卷子的老师是可悲的。这也让我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话:“老师都很忙,这个我知道,但还得挤出时间来多读些书。”从工作的角度讲,越忙,越要读书。因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我觉得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它是教师能力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如果我们在课前对教材钻研花的功夫较大,对教材理解得透彻,课就能讲得从容自如,浅显易懂。因为只有钻得深透,才能讲得浅显。教学时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如果对教材钻研未能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教师对教材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教学时必然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尴尬局面。而我觉得理解教材比较重要的是整体把握教材。先通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 思路;然后细读教材,把握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要点;再精读教材,分析每篇课文或每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就会“胸中有丘壑”。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难点重点分明,才能组织出高效的课堂。

第三:架设交流平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四: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机械繁琐的提问和讲解,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采用灵活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形式,如自读(自由轻声读、选读),群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名朗读),教读(引读、范读)等,促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第五:营造民主氛围,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凸现现代语文教学新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关注个性化学习,珍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全过程,没有说教,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六:教师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教师通过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活化教材,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和依赖,变为主动地学习,启迪了学生各自独特的想象,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经历一个感悟事理、发展语言的过程。

篇6:二年级语文送教下乡学习心得

今年参加了定安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聆听了四位名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注重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在课堂中被完美的体现,学生的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则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学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使人开拓视野,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不但要自己读,更重要的是带领孩子一起读。

名师在课堂上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上的人格魅力,人生境界,无不在指引着我们读书,而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黄金季节把我们的孩子抓好。

其次,注重对学生评价用语的使用。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作为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学会多维评价,如:“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好,非常可贵。同时,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再次,教材处理的独具匠心,可以说对于教材的把握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质量的好坏,一堂好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对于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独特设计。

篇7: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语文

我参加的是九年级语文组的听评课及讲座活动,为期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深有感悟,便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字,记载下来,以此帮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多的长进。

齐云彦老师和杨佛元老师的诊断课各有所长,各有弊端。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值得学习的机会。我能学到他们的长处,能看见他们的不足,就是我的一种进步。

谈放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了,他的课着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启发一:联系当下的网络热门话题——“拜神帖”来引入新课。谈老师用的导入信息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这足见平时他就很关注这些网络信息,并及时吸取可用之材,随时都能将这些信息带入课堂。我觉得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太少了,看的时政信息和网络热门话题也比较少,时刻准备学习的精神还不足,热情还不够,从现在开始,真的应该随时、随地学习。

启发二:整堂课用对对子的方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谈老师收放自如的对对子的课堂里足见谈老师的语文素养,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文素养,谁敢采用对对子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敢想敢做,还要建立在语文素养的基础之上,缺少这个基础,一切想法都是空想,又何谈“敢做”?相比之下,我就觉得自己差了好远,我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哪里?仅仅体现在能上好一节课,能带出稍好的成绩?我觉得还是自己的眼界过于狭窄,才会有这种认识。一个好老师,都要讲究自己的素养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要讲究扎实的语文素养了。

启发三:随时为学生创设情境,采用渗透式教学。谈老师在赏析胡屠户这个人物时,模拟了人物和场景,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胡屠户,破口大骂,他大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学生一起很亲切地感受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于是和人物有了“肌肤之亲”,这样虽然没有讲什么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但学生已经从模拟的场景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就是一种“渗透”。通过这种感受,学生更能感知和体会人物形象。这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成功了。

启发四:课件简单、极富概括性,完全是个人思想的集合和展现。从谈老师的课件就可以看出来,他对文本的研读颇具功夫。课件的内容就能展现出来谈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程度和理解。没有一番课后的深入地研读和挖掘文本,是做不出课件里的那些问题的。比如对胡屠户这个形象,他用了八个字——“千古一骂、万古一掌”便把课件内容及课堂的呈现巧妙地结合起来,毫无违和感,同时也很流畅。在分析人物时他又在课件上展示了十二个字——“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来分析重要段落,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这些可能不是考试要考的答案,但是却能很好地引导老师清楚讲课思路,从这个分析中又能答疑解惑、重难点明现,实在是让人佩服。课件的高度概括性,是谈老师课件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他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思想。

启发五:捕捉经典细节,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引导到位。谈老师捕捉的课文细节,均是自己在研读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困惑之处,经过反复揣摩和思考,集结在一起,成了自己的课堂上的精彩之处。有了课前准备的扎实研读,才会让课堂如此大放异彩。

启发六: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谈老师的课除了靠智慧活跃气氛外,大多还靠肢体语言。他就像站在讲台上的一个领舞者,每一堂课都是在跳着一支生动的舞。他的肢体语言和他的课堂高度融合,相得益彰。一位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像一位总导演一样,站在前方只管指挥好自己的演员就行。谈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位出色的“导演”!

谈老师说:“文学就是人学。”他说的话里就能感受到他对语文的认知和理解是高于常人的,他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是需要一点点去感悟的。这句话真的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觉得他的语文课堂彰显的就是他的个人魅力和思想,他真正实践了“文学就是人学”,真正走进了语文的世界,感受到了语文的温情和人性,这是我需要潜心去思考和学习的。

要打破自己的常规化的教学模式,就要主动去研读文本,试着走进语文深处,领略语文真正的风采!希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能且学且进、且行且远!

就评课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谈老师在下午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回答一:评课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回答二:考试有引领作用。关于考试,要经常思考两个问题:考试有什么变化?考试方向是什么?比如创设情境,反映在考试中就是考核情景应运的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活跃的、新颖的课堂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只是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巧妙设计,和教材、学生、课堂以及考试紧密结合。

回答三: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应充分,设计问题时要思考能不能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要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单元提示、预习、拓展研究、名著阅读等,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整合,做单元总结。

回答四:深入解读文本,抓住自己最困惑的问题作为突破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后面,谈老师又以“如何备课?备课中如何备学生?”为主题,做了一次讲座。

关于备课的问题,谈老师以“肖九问”为中心,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宝贵经验。

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研究文章的文体)

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研究写作目的)

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研究内容和主题)

4.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研究手法、语言等)

5.为什么会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研究编者意图、单元目标等)

6.最能体现文章的重要语段和句子有哪些?(找到教学的聚焦点、解决问题的抓手)

7.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或可能读懂的是什么?(学情分析)

8.教材提供了怎样的教学资源?(预习提示、课外延伸、活动探究单元)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备课中如何备学生的问题,谈老师就说了一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能力为目标”,之后就以这句话结束了整个讲座。

每次学习的时间都是这么宝贵,或多或少,我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以上这些都可作为我的收获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在此学习的基础上,我认真反思,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一、欠缺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我对很多文本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把该讲的讲了,该做的做了,但是缺少深度,我的课堂还缺少个人风采,缺少语文的“灵魂”,就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走进语文的深处去。

二、备课时没有认真地去备学生。备课中很少思考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概括的,哪些是需要深入引导的……这就表现在我对学情的分析能力还不够。

三、我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提升。一切用来搪塞没有时间学习的都是借口,我就是在找这种借口为自己开罪。看看已经成为名师的老师,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为此,我真的感到惭愧,希望自己以后每天都能学习一点点,都能进步一点点。

篇8:送教下乡课要立足“乡土”味

一、挖掘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发兴趣

由于“送教下乡课”不是对自己所教班级进行的授课,教师与学生彼此陌生,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的不尽相同,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要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者必须高度重视“送教下乡课” 的引入和对学生信息资源的利用。

笔者听过一节《燃烧与灭火》的送教下乡课。教者授课并未从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入手,而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熟知的乡村信息资源后,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以此引出“燃烧与灭火”的课题,又结合“火烧赤壁”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燃烧需要的条件,接着用诗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明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教师通过故事,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从故事引出课题到利用故事学习新知,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 充分利用了农村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引导

对于“灭火”的新知识学习,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她用彩笔将“灭”字的“一横”圈了起来,连听课教师也恍然大悟:不就是捂住火,盖住火嘛!也就是灭火的第一种方法: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中国汉字的魅力,此处被教师挖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而又富有人性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灶台做饭。烧水的时候,锅里的水溢出来有可能将炉火熄灭,教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掌握了灭火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火烧赤壁时如果没有可燃物,会有这个千古流传的绝唱吗?至此,教师已让学生顺利掌握了灭火的三种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火烧赤壁的故事入手,从汉字造型入手,从乡村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于无形中传授给了学生,使学生终身难忘。

三、依据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要我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也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进行教学。

由于送教下乡课面对的是农村学生,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改进,教师培训也如火如荼,可农村孩子的已有认知和表达能力与城市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送教下乡课”一定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备课。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控制课堂容量、联系学生实际等来进行教学,才能增强授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

总之,只有“以生为本”,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管是“城市版”的“燃烧与灭火”,还是“乡村版”的“燃烧与灭火”,我们的课堂都将释放出生活的精彩,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实现送教下乡的真正目的———使乡村教师的“教”与乡村学生的 “学”都能得以提升。

上一篇:谈读书培根教案下一篇: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