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2024-05-27

小学英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小学英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英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幸福初中

江爱华

2016年4月 1日,我们国培4组在县进行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三台东部美丽的塔山中学进行送教下乡活动,我有幸参 加了这次送教活动,我听了两堂课,做了题为《中考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的专题讲座。

送教时间为一天。上午9点,县教师进修校领导做了重要的讲话,指明了国培的意义和重要性。讲话后进行了关于阅读教学的问卷调查,接着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塔山中学的赵丽容老师讲的,第二节是送教团队的专家张冬菊讲的示范课,下午我进行了专题讲座。送教团队的组长候海水老师全程组织当天活动,井然有序。一,观课感受

两节课上得都非常生动和精彩,她们都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拓展为目标,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现就此次听 课,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通过观摩两堂展示课,感受到两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两位教师都体现 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 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 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1.教师具有较高的基本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位教师的 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文本。赵老师、张老师的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们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张冬菊老 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两位教师的板书都很规 范,这一点我和她们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我的板书基本功。

2.纵贯两节展示课,我们感觉老师们的常规教学能力都非常强,十分重视 学生双基训练的落实,不是原来那种华而不实的评优课,是扎扎实实的常规教学 研究活动。这些课内容很扎实,课堂容量很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英语教 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听过的这些课中,两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 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听课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做讲座感受

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去培训过什么别的老师,也没有做过专业的专题讲座,当接到这个任务时,就非常紧张,首先自己没有什么专业能力,专业水平,专业理论,要去培训那么多本来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所以在准备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真的怕出丑。PPT我修改了至少4次。虽然最后效果也许不是那么满意,但我从中得到的还是很多。最先,我连做PPT都不能熟练操作,后来至少我还学会了这怎么去美化它,怎么调整顺序,字体的大小,内容的编排等。在做中学!这是真的!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教育理念!我相信如果再有下次,我一定会不那么痛苦地去制作PPT了!

关于阅读理解教学,这也是中考英语复习的一个重头戏。因为分值很大,历年来都是老师重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难度也很大。因为阅读文章太多,只能教给解题方法,所以我就从《课标》,阅读策略,分考试题型逐一进行考法分析,解法分析,典型例题及结合2015年中考阅读题,这样还是较有条理的!总之,这次外出送教其实也是一次学习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在做讲座时,因为自己不是专家,所以底气不足,讲时有点快,有点不清楚,我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对课 堂教学不断探索,把教学做得更精彩!2016.4.6

篇2:小学英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第一次听到生本这个字眼,很茫然。但在逐渐的了解和实施过程中,我渐渐的体验到了这种教学理念下课堂的转变。点滴之中,有许多学生带给我的惊喜和亮点,也有一些困惑。

生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要勇于做积极的旁观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学生,也要重新认识自己。在此,就自己在英语学科上的一点心得体会,谈一谈我的看法。

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课堂上学生做任务时候,有时优等生表现,众人旁观;合作热闹,出现了浑水摸鱼的现象。

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小组讨论是“交流—互动”的主体,教师改变了过去领着学生分析课文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

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一段时间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5)小组讨论的时间过少,导致讨论的效果不好。(6)通过生本教育我再一次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浅陋。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下列的教学对策:(1)前置性作业

每节新授课前都布置一些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晚上回家通过听录音、找资料自学,第二天回校汇报,课堂上进行前置性作业汇报时,学生非常积极,效果也越来越好。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主要根据本节或本课的学习主题而制订,设计作业时注意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2)小组建设

首先,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制订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明确自己要做些什么。然后再分别与各小组的学生谈话,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同一个团队的,小组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小组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的组员都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支持你。慢慢地我们发现各个小组组员间的关系变得密切了,互相帮助、为小组争荣誉这种良好氛围也在逐渐形成。(3)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周全。首先,任务不要过大,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迎合学生的兴趣,要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并体现竞争意识,角色分配要具体、明确,让每个人都有事做。

(4)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发言好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加分,每周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小组和个人评比,选出每周的明星小组和个人。(5)教师的“教”要灵活。

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6)备课时要认真、仔细,争取在课上利用自己的的知识及时帮助学生,给学生答疑解惑。

只有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上课时我们才能得心应手教好自己的学生。有了这些储备,我在课堂实际授课中展开了大胆的尝试。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

篇3:小学英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培计划”(2015)中西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桃源项目县的实施工作就在中央“支持计划”精神的感召之下拉开了序幕。

一、项目实施回顾

1. 项目构想

为了进一步弄清湖南省桃源县(以下简称“我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就发展状况剖析乡村教师对于专业培训的现实需求,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组成联合调研组,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的相关要求,精心设计了包括18个选择题、3个问答题,涵盖乡村教师培训各方面因素的调查问卷,并组织了8个调研小组对我县范围内17个乡镇的18所学校、43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反馈以及听课、座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结合问卷及相关问题答案,可以了解到我县乡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培训需求主要体现在“参与需求”“课程需求”“形式需求”几个方面。

根据广大参培语文教师的需求,我们构想了如下培训内容和方式:

(1)师德讲座。通过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朱金凤和我县架桥镇省级师德标兵易月珍两位省级师德标兵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参训教师进一步感受教师工作平凡中的伟大。

(2)名师送课。通过我县名校名师送课,让参训教师了解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3)专家讲座。通过本土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对我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全面剖析和新教育教学策略的引领,让参训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领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骨干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当地骨干教师与名师同课异构,现场展示课例,让参训学员领悟到当地教师与名师之间的差异,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5)交流互动。专家进行课例解读;针对示范课进行分析点评;授课教师谈教学反思路;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及专家交流互动。

(6)在岗实践。通过在岗实践,提升参训教师学以致用的能力。

(7)综合评价。运用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听课教师、学生、专家的评课意见综合评价示范课、案例课。

实施这一项目,我们力图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听师德专题报告,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平凡和伟大,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名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密切联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有效帮扶、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开展现场诊断、评课、议课等参与式活动,增强我县乡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行动观察、自我反思、感悟体验、行动设计等有效教研的专业引领能力;通过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阶段,搭建名师、教研员、乡村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激发其主动规划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提高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通过跟踪指导和多元评价等方式,让每一位参训教师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实施概况

2015年我县小学语文学科送教送培选择西路片山区6个乡镇,即龙潭镇、观音寺镇、理公港镇、黄甲铺乡、牛车河乡、钟家铺乡为送培单位,活动从9月30日启动,本项目共分四个阶段实施计划,2016年1月11日结束第四阶段;参训教师达95人,结业学员95人,结业率为100%,参与活动班级15个,学生800多人;选择县域骨干教师5人,送示范课5堂;选择当地骨干教师10人,上研讨课10堂;选择常德市师德标兵朱金凤、易月珍,为学员上师德课2堂;聘请龙韦宏、葛国清、佘协华三位特级教师为活动指导专家,指导讲座、点评共达10堂次;研修内容涉及师德与小学语文教学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互动交流、课堂实践等;整个培训过程组织严密、效果显著。

培训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集中授课、名师骨干教学展示、专家诊断、沙龙研讨、随机听课、点评讲座等方式,具体阶段安排为:

(1)师德讲座、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研讨阶段。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组织倾听朱金凤、易月珍两位师德标兵的育人事迹,重温“师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研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展示示范课2堂,当地骨干教师研讨课2堂);听取龙韦宏、葛国清专家评课及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主题讲座。

(2)研讨阅读、写作教学策略研讨阶段。其主要内容为:第一阶段培训小结;研讨阅读、写作教学策略(展示示范课3堂,当地骨干教师研讨课2堂);听取佘协华、葛国清专家评课及阅读、写作教学策略主题讲座。

(3)教学展示与现场诊断阶段。其主要内容为:学员对一、二阶段活动评价及成果资料收集;分两组深入乡镇学校,采取“听课—评课—交流”现场诊断学科教学问题,共计划听阅读课5堂,听写作课1堂,为广大教师顺应课改、创新语文教学把脉;姚志毅、葛国清两位专家对各小组所听课例进行现场评课并进行教学问题诊断;通过座谈、书面征求后一阶段培训建议。

(4)培训成果大展演阶段。其主要内容为:校、乡“精彩课堂”大展演(共计划每个乡镇展演一堂优质课,共6堂,课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葛国清、龙韦宏两位专家作即兴评课,诊断教学问题;结合课例,举行“我的语文教学观”沙龙研讨会,专家、学员现场研讨。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对四次活动全面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研修设想。

3. 主要做法

(1)着力训前调研在。开展本次送教下乡活动前,我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按学科成立了项目团队,通过对我县范围内17个乡镇的小学18所学校的437名教师进行问卷反馈以及听课、座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的分析,了解到我县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理论的支撑;学科教育技能的牵引;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学习指导方法。而这些需求又以山区学校教师要求最为强烈,因此,我们选择了西路片区的6个乡镇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送教送培的“基地”,并根据分析结果拟定了相应的送教下乡的内容。

(2)周密制定方案。计划是行动的指南,本年度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以“国培计划(2015)”湖南省中小学“送培到县”项目实施总方案为指导,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通过师德巡讲、课例示范、教学观摩、互动研讨、专家论坛等培训环节,形成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切实有效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师德修养,帮助参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指导思想;通过示范课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流程、驾驭课堂、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教学教研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本年度内,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相关任务。

(3)精选专家、骨干。对于“送教下乡”来说,专家、骨干的引领相当重要。我们特从全县在岗的8名特级教师中聘请了龙韦宏、葛国清、佘协华三位特级教师作为学科指导专家;特地从漳江小学、文星小学、实验学校选拨了王一帆、唐先桂、熊燕、鲁华丽、聂爱英等五位县市级骨干老师送示范课。

(4)严密组织活动。每组织一次活动,我们都把每个细节都尽量考虑周全,如班级管理、报名注册、场务服务、设施设备、专家点评、会议主持、交流评课等多个环节都安排得一一到位,所有参训老师都对活动组织赞叹不已。

(5)完善资料积累。每次活动,我们都能做到训前有计划,训中有活动,训后有资料,所有资料都做到内容丰富,格式正确,存有价值。

4. 经验分享

领导重视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高度重视“送教下乡”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阶段总结会,学情分析会;如小学语文第一次送教下乡在龙潭中学进行,县教育局副局长魏启新,教研室龙韦宏,进修学校副校长吴凤初,纪检书记周吉初都亲临阵地,指导活动开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龙潭中学校长王东波三次活动,每次出场讲话、评课,而且是“一陪到底”,各乡镇人事专干也亲自带队,参加活动,其精神难能可贵!

训前调研是做好送教、送培的前提。教师需要的培训才是有用的培训。从我们大量的调查走访得知,对于语文老师,最需要的是语文教学理论的支撑,理念的指引;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来临之时,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大方面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语文老师还有教师研修方面和个人业务成长方面的需求,为此,我们急语文老师及所急,广泛开展主题研修方法的指导,如很多语文老师对“合作研修与送教下乡”如何有机结合,还不很了解,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借助送教下乡这个研修舞台,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校与校的合作研修。开展“区校合作研修”:首先是选择研修现场,一般是“知名学校”“特色学校”“课改样板校”“特色教研组”等;其次是确立学科研修主题;如11月在我县龙潭镇现场开展的桃源西路片校小学语文学科合作研修活动中,就由合作学校共同确定了“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四个研修主题;再次是确定研修对象、研修方式、培训者、理论专家、参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实践者,通过协商共同达成研修目标。如可以选择这样的研修方式:1诊断式研修。让参训者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与疑惑,共同揭示问题本质,得出解决办法;2自主发展式研修。通过在共同体内进行分享、交流和完善,自我反思、自我定位、自主规划、自我促进;3团体辅导式研修。团体成员间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

我们把全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近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做到每一次活动有主题、有总结、有反思,通过这些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拉近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推进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如部分村完小老师对于校本研修模式中提出的“菜单选点指导”模式很赞成,但是搞不清如何操作,为此,课程指导专家就做出了下面的培训指导:村完小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紧,空余时间少,可以根据本人所需,采取“菜单选点指导”模式开展校本培训。

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是:制定菜单—选择主题—自学思考—专家指导。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1理论讲座;2专题研讨3案例反思;4教学检测;5总结提高。在“联片研训”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相同相近原则。即“联片研训”考虑到学校间的地域位置、学科特点及教学年级等因素的相同、相近性;第二,资源互补原则。即联片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为利用,互为促进,统统提高;第三,有的放矢原则。即“联片研训”围绕片区学校实际需要开展,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在此同时,我们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内容的针对性,了解片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了解他们对课改的认识,体现缺什么思想就补什么思想;坚持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经验的东西是难以站住脚的;坚持研训内容具体化,发挥教师集体力量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攻关。

详尽方案是做好“送教下乡”活动的“导航器”。整个项目方案的制定仅仅围绕为学校服务、为老师服务,以帮助培训辐射点学校形成乡镇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以学科教学研究,帮助老师研课磨课,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方法;本年度小语“送教下乡”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阶段安排如前所述)。

整个研修方案对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都明确了具体要求,如课程专家、授课者、管理员的职责就是这样的:

(1)学科专家。负责送教课程、授课教师安排,负责与专家团队接洽,落实送教名师、学科专家授课讲座内容;负责做好送教示范课的磨课工作;填写活动记录表,每次一份;加强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授课教师。服从学科专家安排,按学科专家的指导认真备课,积极参与示范课磨课,按时送课并按要求进行教学反思,为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班级管理员。做好学员的报名统计、报名册、学员问卷调查等受训前的资料准备工作;做好现场的学员报名和管理工作;组织好学员的问卷调查,填写参培小结表和研修日志,每人每次各一份;组织三分之一的学员填写培训者评估表,每年一次;做好学员的考核评价;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宣传报道。

优质团队是做好“送教下乡”的有力保障。小语学科在整个送教送培项目中是优势科目,三位特级教师、本项目专家各具特色,龙韦宏老师为我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对全县小语教师需求及教学现状了如指掌;佘协华老师身为省重点小学副校长,分管语文学科,对小学语文整个教学系统及教材变化和课堂教学问题非常熟悉,这样能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送教下乡活动;葛国清老师坚守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研阵地,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熟知当前教师教育、校本研修的方法与步骤,所做的讲座,能作为老师急需的理论支撑。

跟踪指导是活动持续开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还采用了与时俱进的跟踪指导方式,让研修成果得到有效升华。活动让学员获得更大的惊喜就是,本次培训和以往的培训不同,培训没有随着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为了将研修成果落到实处,项目团队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将学员的优秀成果和学科专家的指导意见等优质资源定时发布,方便学员随时随地了解研修动态,梳理疑点,这样,让每一位参训学员的研修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现场活动与跟踪指导,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听讲座,掌握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到了有效的改进措施,特别是通过活动,让部分年龄大的教师学会自制课件,学会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式,总之,用参训教师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通过培训切切实实提高了教学技能。

多元评价是活动检测的有力手段。“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评价主体除了项目团队的成员,还有学员本校的领导,评价内容有学习态度、提交的各种研修成果,还涉及到学员在学校运用研修成果的情况,像这样的评价方式,学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真正促进了学员的发展。许多学员是这样评价活动效果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无论是示范课、研讨课还是学科专家的专题讲座,都是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探讨的,有效帮助学员理清了教学思路,困扰老师的部分问题得到深度解决。

齐备资料是“送教下乡”活动成功的有力见证。师训部姚志毅主任担任过多年中心小学校长,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她设计的整个活动流程与资料收集目录,实际实用,能反映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特别是收集与制作的音视频影像资料为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内容。

总之,本年度的“送教送培”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过程清晰,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参与研修的主动性,小语学科所开展各项活动为我县中小学2015年度“送教下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实践引发的思考

送教下乡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方式,以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为主旨,以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受到了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反思近两年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本人认为目前送教下乡活动的培训实效性、针对性、方式方法、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与加强,对于如何开展高效、优质的“送教下乡”活动,本人特作如下思考:

1.“送教下乡”的前期准备应充分

送教下乡是帮扶薄弱学校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真实有效。只有做到前期任务具体、方向明确,才能避免送教下乡活动变成一场独角戏,也才能够让薄弱学校教师有持续学习改进的热情和专业提升的空间。前期准备具体包括:

(1)合理规划。活动组织者要制定送课下乡活动规划,即每学期开展几次活动,每次是哪一个学科,每次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每次活动怎么开展,每次活动的预期目标,等等。活动组织者要有系统思维的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让受帮扶的教师觉得可望不可及,从而把送课下乡活动变成促进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自觉行动。

(2)明确要求。应该说,每次活动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何让这些人力、物力发挥最大效益,对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包括对组织者、送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的要求。其中,对于组织者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根据规划提前告知给参与教师的研讨主题和目标,将教案或设计提前发放给听课教师,精心设计有关主题的观课议课表,每次活动要确保时间充足等;对送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提前通知送课内容和研讨主题,根据规划精心备课并提前将教学设计写出来,教案中对关键的教学步骤要写清楚设计意图,上课时要利用薄弱学校现有的教学辅助设备,要有有关研讨主题的教学论文,要耐心解答听课教师的疑惑等:对听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要熟悉听课内容并设想自己如何上课,要依据研讨主题在相应的表格上详细记录教师表现、学生表现以及自己的思考,要能围绕主题做一次简短发言,围绕主题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交流等。

2.“送教下乡”的现场操作应精当

观课议课、专题讲座、解答疑问,让薄弱学校教师有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传统的送课下乡活动的操作程序是送课教师上示范课—上课者说课—上课、听课教师进行评课—组织者进行总结。在其中的相互评课阶段,由于农村教师大都比较拘谨,往往都是同去的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学校领导评课,没有能够真正互动起来,不利于激发薄弱学校教师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为此,不妨把送课下乡活动的操作程序改为观课—议课—专题讲座—解答疑问。

(1)观课。送课者上主题课时,预先设计好有关授课内容和授课愿景的观课量表,也就是将研究的问题化为观察点,让听课教师按照表格记录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同时,要求教师将“思”贯穿于“观”的全过程,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热烈、意外冷场、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思索,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是由于及时记录了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加之深入的思考,才可能会使议课时的互动成为可能。

(2)议课。在议课阶段,要集中话题、关注焦点,依据事实,从现象出发讨论问题。这样的议课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进行判断或者作出结论,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际操作中,由于有大量的的事实记录和分析,在议课阶段,“一言堂”的现象基本杜绝,也增强了上课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为所有参与者铺就专业成长和经验共享的道路,真正实现共同成长的校本教研目的。

(3)专题讲座。送课者一般都是区域内学校教师当中的佼佼者,对教育教学领域某个问题往往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利用送课下乡的机会,让他们面向薄弱学校教师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扩大听课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听课教师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4)解答疑问。送课者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往往能结合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听课教师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对开展教学研究也不再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改进的后续热情。

3.“送教下乡”的后续行为要跟上

资源共享、网络讨论、师徒结对,让薄弱学校教师获得持续学习的有效帮助。

(1)资源共享。城区学校要及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包括课件资源、优秀录像课、优秀设计、优秀论文等)上传到网络上或将文本送给帮扶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学科研究前沿等,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2)网络讨论。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网上学科工作群,让两所学校的教师能够通过网络经常相互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做到交流经常化、帮助经常化。

(3)师徒结对。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与农村薄弱学校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机制,让他们的学习、交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4:“送教下乡”不能走秀

但是目前的“送教下乡”活动多存在形式单一、形式主义、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仅依托“送课”形式来组织活动,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为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鉴于这两种情况长期存在,所以送教下乡活动效果多不明显,甚至非常不明显。

那么,送教下乡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一、 送什么

送教下乡,必须先深入送教的接受方进行调研,弄清楚接受方的教育需求及要求。唯有如此,送教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受教方教师欢迎。当前,每所学校或每个教育区域所需要的教育扶促项目或内容多不相同。有的学校缺的是先进教育理念,有的学校虽有先进教育理念,但缺乏具体操作技术,有的学校则可能既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又缺乏操作技术。同是缺乏操作技术,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送教者在送教时多是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喜好来确定送教内容。为此,笔者觉得,送教方在送教之前必须对受教方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具体教育需求。不经调研,盲目地“送课”,多会造成“送的”不是受教学校教师“想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送教方只能在形式上达到“送教”之目的,真正的“送教”目的或效果很可能无法实现。

“送教下乡”关键是送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的灵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向受教学校教师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应该成为“送教下乡”的主要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实现有效传递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笔者觉得,通过开设示范课或观摩课的形式,并辅以讲座加以诠释,可使受教者完全理解送教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与思想,也可让其学会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如果“送教下乡”仅以课的形式“送教”,则很难达到“送教”之根本目的。“送教下乡”重点是送教学经验与教育技术。笔者觉得,当前乡村薄弱学校缺乏的不只是教学硬件,最缺乏的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教育技能的教师。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可依托“送教下乡”这一平台来逐步实现。在送教活动中,送教者应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或案例,从教育技术层面加以诠释,以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二、 怎么送

为真正达到“送教下乡”活动的目的,笔者觉得,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开设示范课、观摩课

送教者接受送教任务后必须精心准备,反复酝酿各个教学环节及整理贯穿其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真正为乡村教师送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2.开设业务讲座

授课只是送教活动的一个环节,完整的送教活动,必须包括理念与技术的诠释。要结合所授课诠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使用问题,能真正让听课教师学到教育技术与技巧。以案例诠释理念与技术是最为有效的送教形式。示范课、观摩课需配以专题讲座或深度评课,这样有助于听课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内化,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3.持续或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一次送教下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乡村教师所有问题。因此,送教下乡活动应持续、定期开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变乡村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技术差距,实现城乡教师教育技术与理念均衡发展。

三、 由谁送

“送教下乡”时必须精选一些思想开明、作风正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能将自己教学技术与理念诠释清楚、一线教师公认的优秀教师来承担送教任务。送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送课。当前,有些送教组织者多认为送教活动就是送课。送教应包括送课及授课理念、教学技术等完整的诠释。当前的骨干教师、名师遍地都是,活动组织者一定要甄别清楚,选对选好送教者,否则,送教活动的真正目的便难以达到。

总的来讲,“送教下乡”是一种利己又利人、利校又利国的有效教研活动。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各级教研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实、做深这项工作,要务求实效,不能走秀。组织者要提前规划,精细组织,做到以受教方教育需求确定送教内容,以送教内容选拔送教人,绝不能以骨干教师、名师或其他优秀教师的专长确定送教内容或盲目送教。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与反思活动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乡村学校及教师要积极、主动联系教研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变上级主动“送教”为乡村教师主动“要教”。唯有送教内容真正具有针对性,活动才能有效果,或效果才能更好些。

篇5:小学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一、经受了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及教导处的精心安排,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对于一个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培训的老师来说,要“送教下乡”承担小学1-6年级七个村小校点的美术课的教学任务,确实有很大的压力和诸多的困难。因此,为了完成活动任务,我不惜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首先,认真学习和钻研大纲及教材;其次,针对村小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和编制教学方案,并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和学具及美术材料;第三,认真上好“送教下乡”的每一堂美术课,尽量使用普通话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示范演示,注意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等,总之,通过这次活动,使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经受了一次难得的磨练与锻炼。

二、对美术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次“送教下乡”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每来到一所村小校点,都能明显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和对我们的欢迎。每当我进入课堂时的一刹那,都会深切地感觉到了村小那些孩子们的好奇、淳朴、热情、可爱。上课期间,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从心里感动。我感觉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课都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学生交流。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使我对美术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三、在送教活动中的感悟。

这次送教下乡,通过对村小实际情况的了解,从与村小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反馈的信息中我有以下感悟:

1、艺体科的送教下乡活动切合村小实际,得到了村小大多数老师的好评和学生们的欢迎。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艺体学科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通过送教下乡这种活动形式,较好的发挥了中心校对村小进行引导示范的辐射作用。让村小教师感受到艺体科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

篇6:送教下乡到见天小学心得体会

10月18日,作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延伸,我校一行7人在市教育局冉局长的带领下,来到柏杨坝镇见天小学。我想象中这所学校是破烂的小木屋,凸凹不平的泥水操场,满脸胡须、头发花白的教师,一群胆怯的孩子„„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所小巧灵龙的山区小学,这与我先前的想象相差很远。这是一座两楼一底的砖混结构的新教学楼,有硬化了的水泥操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上空迎风飘扬。穿着整洁服装的小朋友在铁制的校门两侧列队欢迎我们,一位外穿草绿色背芯的中年老师用铿锵有力的比较标准的普通话通过音响设备热情地招呼着我们,直觉告诉我必须重新认识见天小学。

欧显英老师首先在601班讲授《鹿和狼的故事》,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思维十分活跃,发言特别积极,教学效果好。以前,这里的学生虽然没有认真上一堂美术课,可王玥老师和三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度过了一堂愉快的《植物籽粒拼图》40分钟,那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创造出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李敏老师上完一年级音乐《好朋友》这课,一位叫冉雪琴的小女孩拉着李老师的手说:“李老师,我今天最快乐,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

见天小学51岁的蔡德斌教师讲授六年级语文《穷人》,以“人——穷人”直接引入课题,精彩的课堂演绎着实令人难忘,大家一致认为是一堂精品课。

就地取材,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并让学生用一些特殊而又趣的方法记住它们。抓“忐忑不安”研读课文。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学习课,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然后老师引领学生理出本来的顺序:(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已经存在的)(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桑娜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仍旧从四句话中体会:

1、着重通过体会“已经够他受的了”感受桑娜家的穷和苦,也体会到妻子对渔夫的关爱、体贴。

2、“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感受桑娜的左右为难,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桑娜抱养孤儿的决心的句子,再读,再感受。

3、最为难的“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文中的两次沉默,两次欲言又止)丈夫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是怎么做的? 从中发现渔夫的矛盾,从“快去”、3个“!”、“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体会他把两孩子抱来的决断。尤其感受“熬”字。

小结内容,升华主题。穷人美好心灵、更加贫穷、善良、关心、更加痛苦、母爱的伟大、坚强、„„)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课文,整篇文章中为什么除了课题没有一个“穷”字?(有学生响亮地回答:“穷人不穷!穷帮穷,穷不嫌穷”)

蔡德斌老师的技艺精湛,基本功相当过硬,语言流畅,似行云流水,环环紧扣,步步递进。学生参与面广,想象丰富,教学效果好,是常规教学的范例。

见天之行,我体会到,大山深处有能人,大山的孩子有出息,信息时代城乡差别大大缩小,与其说是去送教下乡,不如说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培训。作为老师,不能做井底之蛙,必须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我们必须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经常与兄弟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达到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上一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下一篇:燃油宝营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