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4-27

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篇1: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赏梅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觉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开放的时候,我却漂泊天涯,两鬓稀疏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清平乐·年年雪里》注释

?挼(ruó):揉搓。

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故应:还应。

篇2: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代: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篇3: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烟轻雨小

烟轻雨小。

紫陌香尘少。

谢客池塘生绿草。

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

重寻杨柳佳期。

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译文:

[1]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香尘:芳香之尘。

[2]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3]强半:过半。

[4]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注释:

[1]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香尘:芳香之尘。

[2]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3]强半:过半。

[4]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赏析:

篇4: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前言】

《清平乐·风高浪快》这首词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人间百姓疾苦。幻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既感奇特,又无比亲切。

【注释】

①蟾背:指月宫。蟾即蟾蜍,俗称蛤蟆,月中的精灵。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浑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后人就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②姮娥:即嫦娥。

【翻译】

清风妇面,云海波涌。万里之外的银河,我已经在蟾宫的脊梁上了。好象曾经那样熟悉嫦娥妖媚娇娆的姿态。素面清雅没有略施一点妆彩。身在银河宫阙与金玉珠色里尽情遨游。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吴刚酒美,借酒轻摇桂枝,身在九重天上,却时时体会人家风凉。

【赏析】

全首词虽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超尘出世的。他写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下界人民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这首词可能是寄托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描写遨游月宫的幻想而已。

词人运用丰富想象,畅言他遨游月宫的情景。但他虽在月宫,还是忘不了人间的凉热,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第一段写他御气乘风,很快到了万里之外的月宫,第二段写他到了月宫之后,身在九重天上,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

这是一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小令。上片破空而来,词人想象自己借高风快浪,骑着蟾蜍,在万里夜空中遨游,抵达月宫后见到了嫦娥,并看清了她的体态和容貌。原来这位美貌的月中仙子体态轻盈,脸上不施粉黛,显示出一种本色的自然之美。开头“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二句,是写万里飞行,前往月宫。“风高浪快”,形容飞行之速。“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诗意。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

下片想象自己在天宫的情景。“身游”二句,他在巍峨壮丽如银似雪的月宫里,俯视人间,只见下界雾气、混水不堪。天上是那样月明辉清,而人间却是那样龌龊昏暗,正如南宋政权的昏聩不明。“俯看积气濛濛”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从“俯看积气濛濛”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用“醉”字、“偶”字好。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天上,一举一动都对人间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既可造福人间,也能贻害人间。词人置身天上,神清气爽,再饮月中琼浆,感到心满意足。但他并没有忘记人间,带着醉意,他偶然地摇了摇桂树,便给炎热的人间带去了凉风。此处也透露了词人希望能从天上吹来一股政治清风,使南宋政权能变得清明一点。

篇5:《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作品介绍】

《清平乐·年年雪里》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原文】

篇6: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鉴赏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原文】

篇7: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清平乐·春晚》注释

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篇8: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

宋朝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清平乐·村居》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望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望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望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村。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村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望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望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作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作象化。特别是作者用村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望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村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村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望情态,表现村生望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村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望的羡慕与向往。

《清平乐·村居》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村居》创作背景

篇9: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注释

①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

②城如斗:指城形如北斗。

③玉关:泛指边塞。

④直控金山:是说瓜洲直接控制镇江金山,是东南的要冲。

赏析

篇10: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望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望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村。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村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望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望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作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作象化。特别是作者用村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望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村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村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望情态,表现村生望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村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望的羡慕与向往。

《清平乐·村居》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村居》创作背景

篇11: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点绛唇·金谷年年》注释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离歌:送别的歌曲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篇12:清平乐·年年雪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2)词的下阕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早年时的词人每年雪天都会头插梅花,陶醉于冬日美景和美好生活。这两句反映出词人早年欢乐闲适的生活状态。

上一篇:函公文格式下一篇:2024洛阳农村信用社考试题型分析及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