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习俗春节作文

2024-05-07

民风习俗春节作文(通用12篇)

篇1:民风习俗春节作文

过年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我们又开始放烟花,有的像开在天上的花儿,有的像切成一半的西瓜,还有的像一张可爱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形状,美极啦!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过年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从这天开始,人们都忙着准备各式的年货,大街上人来人往,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到了大年三十可真热闹,家家敢做年夜饭到处飘荡着酒肉的香味。大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了漂亮的年画,每一家都灯火通明,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相互谈论着自己一年来的收获。门外的鞭炮声起伏不断,我忍不住拿了一挂鞭炮跑了出去。

正月初一这天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们拿着长辈发的压岁钱高高兴兴的去买爆竹和玩具。

正月十五是过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县城观看社火表演。社火的队伍可真长啊,有锣鼓队,秧歌队。还有许多学生组成的方队。到了晚上人们举头赏月,吃元宵,看烟火,观灯展,猜灯谜,忙的不亦乐乎。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过年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过年

驾祥云门接福;蛇吐瑞气户迎春。告别了龙年,我们又迎来了蛇年。时间飞逝之快,今年的春节已经到来。在过年的这几天里,我都是开心快乐的度过,因为春节毕竟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既然是我们国家的节日,当然也少不了以下几大实事要做:

一、除夕之夜逛花市

除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除夕在二十九,所以我们会感到春节特别的快。在我们当地,这天最缺少不可的就是逛花市,买年花了,于是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便到了广场,来选购几盆心仪、寓意很好的年华。虽然一到这儿已是人山人海,交通也开始阻塞起来,而这种情景则更能反应我们对于春节的喜爱之情。最终,我们选了几盆蝴蝶兰,而在这时,我们也碰见来这里采访的记者正在问一位买年花的市民:你买的年花有什么寓意呢?该市民回答:吉祥啊!如意啊!我想也是,实际上每盆花都很好,都有好的寓意,只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二、除夕之夜看春晚

今年的中央春晚可谓是精心力作啊,瞧那舞台,由几百块方格组成,方块与方块之间可以上下移动,为舞台的场面增加了几分新鲜的感受。无论是舞台的优美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博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鼓掌,赢得了电视前面正在观看的群众的热烈好评啊。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由席琳·迪翁(CelineDion)演唱的“我心永恒”,我非常喜欢听这首歌,无论是他的旋律还是他的歌词,都非常的优美,加上荧屏背景的衬托,更使得人景歌旋四种相结合,使得这首歌更完美展现出来,一听到这首歌也使我联想起《泰坦尼克号》这部悲情的爱情美剧,啊!那感觉真是又说不出的话啊……

三、大年初一祭拜先祖,祈求平安

大年一早,我们全家就起来祭拜我们的老祖宗,祈求来年风平雨顺以及寄托对他们逝去的哀思及来年的平安,吸取老一辈人成功的经验,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打创造我们美好的每天,走好我们今后的每一步并默读自己来年的梦想,祈求祖宗的保佑,,蛇年大吉,加油哦!

四、大年初二、初三大拜年

本地都说:“初二是会娘家的日子。”于是初二的一大早,我们全家都来到了外婆家中,看着家中那琳琅满目的彩灯和沁人心脾的花香,使我感受到家乡浓烈的过年味啊。拜年,既可以拿到红包,又可以和家人共享一年来的心得体会,实在是两全其美啊!

……

“心想事成红运开,人和家顺福星照”,横批是“四季平安”,这福春联就是我家的春联,这副春联寓意非常的丰富,代表每个人在心想上能事事成功,家人与家庭能够和顺,为此我也将这幅寓意祥和的春联献给大家,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蛇年行大运,心想事就成。”

西瓜,还有的像一张可爱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形状,美极啦。我收到了许多许多的压岁钱了,我非常非常的开心,因为我又长了一岁。

过年

的这场风雪阻挡了多少回家的梦想,大人们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远的梦想。当人们带着多年的期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可风雪阻挡了人们回家的道路。留在外地工作的人,有谁不想念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有谁不想念母亲包的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天。或者有人说年这几天他能挣很多的钱,可为什么,人们能为了这几天赶回家里,因为,春节是中华人民以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节日是生命的盛典。若人们把节日的时间拿来挣钱,那岂不是侮辱了“节”这个神圣的字。

听到了闹钟的呼唤声,爸爸,妈妈和我从睡梦中醒来。大家匆匆穿上新衣服,匆匆穿上鞋子,又匆匆的像火箭一样冲到楼下。这匆匆的脚步声是做什么的呢?噢,原来是我们家要贴红彤彤的对联!“呯腾,呯腾,呯腾”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奋勇战斗”,对联很快整整齐齐地在门口边站岗了。它们似乎在说:“八方财源进福门,四季鸿运聚宝地,福到家了啊!”

中午,奶奶和大伯、二伯、叔叔,我们一大家人来到了饭店。进了包厢,大人们在一边聊天,而我和小弟弟在一边唱歌,跳舞。不一会儿,“啪,啪,啪”,随着一声声鞭炮的响起,我们大家陆续地坐到位置上。这时饭桌上已经排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有雪白白的山芋,有黄灿灿的玉米羹,有香飘飘的烧鸡,还有红烧的大鲤鱼……。我拿起筷子,从饭桌上夹起许多的菜,可是我眼大肚子小,才吃了不到一半。我刚想要结束“战斗”时,我突然想到了悯农这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劳动”。“吧唧,吧唧,吧唧”我十分努力的吃了起来。“呯!”我把筷子放下来,终于结束了“劳动”。我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哎呦!小肚子现在变成了一个大皮球了!

七点钟,饭菜已端上了桌,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停电了。把我急得抓耳挠腮“这大过年的,停什么电啊!”我抱怨道,幸亏奶奶拿来两根蜡烛,不然连年夜饭都吃不成了。我取来碗为大家盛饭,妈妈说:“今天我们吃的可是‘烛光晚餐’”大家都哈哈大笑。“今天的饭菜可真丰富啊!”我说,“有鸡,有鱼,还有四喜丸子!”我们喝着饮料,品着美味,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地过大年!

吃完饭,我们一家人点着蜡烛,坐在屋里聊天,真有秉烛夜谈的意味。过了一会儿,电终于来了,我们赶快打开电视看春晚。

快十二点了,性急的人已经点燃了鞭炮,外边爆竹声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天空也被点亮。

我抱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卷鞭炮,拉着爸爸就往外跑。在门口我们拆开包装纸,拉出引线,我接过爸爸的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赶快跑到门后,从门缝向外看。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巨响之后,门外铺着一层红通通的炮纸,妈妈说:“这叫大地红,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放完鞭炮我们又放起了礼花,我抱出礼花,在门口点燃,只听“轰”的一声,一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盛开了,像一朵斑斓的菊花,在黑的有些神秘的夜空中瞬间展开,又迅速凋零。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烟花,我真想用相机把它留下来,但美丽消失得太快,我只能把它留在脑海里。

过年了!

过年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迎来了以期待已久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中的第一天。这天,真个热闹。侧耳细听,有小朋友的嬉闹声,有大人们的聊天声,还有老人们的祈求声;,放眼望去,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一朵朵秋天里绽放的花朵,好不精彩。家家门前都贴着倒福字,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福到。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呐,桌上的菜可真丰富呀!有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和椒盐排骨,还有弟弟的最爱—豆沙包。可我和弟弟却无心情品尝这美味的菜肴。听着门外一声声爆竹声像,看着窗外一束束五彩烟火,你说,对于我们这还没长大的小孩来说,能不心动吗?这时,弟弟终于按捺不住了,大叫一声:“我要放烟花!”随即,这句话也的到了我的支持。爸爸不好拒绝,只得拿出烟火来。我和弟弟见有的玩儿啦,可把我们高兴坏啦,拿出烟火便放。弟弟见我的大,便吵着要换个。为了安全起见,不对,准确的说,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娱乐起见,自然是不可能的喽!弟弟见我不给,那可得了,便对我发起了攻击,糟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上映啦!爸爸见我们吵得不亦乐乎,马上当起了维护世界和平者。爸爸拿出一个特大烟火,放在门口点燃了引线。不一会儿,随着一声闷响,天空中便出现了五光十色的烟花,看见天空之中这美丽的烟花我和弟弟便不吵啦。在这么多的烟花之中我却一个也叫不上名儿来,于是爸爸便给我们当起了解说员:“看呐,那个晶晶亮的,撒的满天都是的就是‘满天星’啦!再看,这个像飘下来似的,还五彩缤纷的,就是‘降落伞’,快看,这是‘天女散花’一个个星火撒下来,可不就是花瓣吗?喏,这个快速的,像火箭一样划下来的就是‘许愿流星’还有还有……”对啊,这烟花不仅好看,名字也好听呢!哈哈,这回可长见识了,认识了这么多的烟花。

“过年啦,过年啦。新的一年又了来啦!”随着弟弟的一声欢呼,我们才意识到我又长大一岁啦。瞧,弟弟正为新的一年的来临唱欢迎歌跳欢迎舞呢:“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贺大家新年好……”看呀,弟弟手舞足蹈的,让情不自禁的跟着一起跳了起来。爸爸妈妈见我们跳的这么开心,似乎也心痒痒了呢,便也跟着来了。爷爷奶奶看我们跳的如此幸福,嘴巴笑得合都合不拢啦。我们一家人就这么快乐的跳啊,唱啊,笑啊······

篇2:民风习俗春节作文

早上,我和妈妈来到小菜场,采购了饺子皮、香菇、胡萝卜、鸭蛋、猪肉这些原材料,回到家先加工馅料。我当妈妈的助手,先把猪肉打成肉糜,香菇切成小颗粒,胡萝卜弄成蒜泥状,再把它们倒在一起,放上盐、味精、姜末、酱油、水等调料,最后打上一个蛋。我心有疑惑,妈妈一看便知,笑言:“加上一个蛋可对下锅后饺子皮起凝固作用哟!”哦,我恍然大悟,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

摆好盘子,上面放好纱布,我就迫不及待地包起来。照着妈妈说的先把中间的边压紧,再把两边往中间一捏。哎,馅不听话地露出来,没办法,只好把这烂摊子交给妈妈补救。重新拿起一只,我少取了些馅摆在皮子中央,对折,小心翼翼地这里一捏,那里一压,哈哈,总算裹好了,可放到盘子中间时,它又像一个醉翁到了过去。妈妈仍在一边鼓励我,我包得越发起劲,一个比一个站得稳。

过了一会儿,我把饺子放进锅里,用沸腾的水煮着,不一会儿,饺子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孩童,涨溢着脸,我把它们捞出锅,迫切的心情使我吃它的脚步加快了,啊,真是香在嘴里,甜在心间!

包饺子,练技艺,过大年,乐甜甜!

篇3:春节习俗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 吃过年夜饭, 围炉闲聊, 辞旧迎新, 这是我国普遍除夕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作为一种民俗, 除夕守岁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欢, 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隋唐时期, 守岁之风极为盛行, 唐太宗李世民也道:“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苏东坡更有诗云:“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 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 真是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尽致淋漓。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 长辈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这是因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的原因。压岁钱有两种,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成龙形, 置于床脚,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则是最常见的, 即由家长用红纸将钱包裹分给孩子。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 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 孩子就可以用这些钱去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的《压岁钱》中也提到:“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 压岁钱还牵系着一颗颗的童心呢。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所以过了年初一, 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了。关于财神, 民间有着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非常富有, 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 他也恰生于正月初五, 所以民间都把他当作财神来祭祀。后来蔡京被贬, 民间便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 玄字又为“胤”字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人们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直到现在许多商店、住宅都还供奉着他的木版印刷神像:面似锅底, 手执钢鞭, 身骑黑虎, 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 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接财神

五显财神的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因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 他们生前劫富济贫, 死后仍惩恶扬善, 保佑穷苦百姓, 故称“五显财神”。北京安定门外现在还存有一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 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 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 手捧一个宝盆, “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在春节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 以求财运和福运。

篇4:民风民俗春节亦生亦养

民俗原委

按照古代甲子计时法,夜里11点至凌晨1点称为子时。年夜饭原本是此时吃的,因此时正处于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故把这顿饭称为“交子”,就是“交子时”的意思。按照中国的用字习惯,属于食品的“交子”要加个“食”旁,故就写作“饺子”了。唐代诗人史青在唐明皇题为《除夕》的五步诗中吟的“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一特定时辰。

健康说道

年夜饭选定吃饺子,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饺子的成分起码体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营养学原则:一是主食和副食的搭配,用主食(面粉)作皮,副食(肉和蔬菜)作馅,既味道鲜美,又省工省时,饱腹和营养并重,连外国人吃了都赞不绝口。二是肉类食品与蔬菜的结合,或以肉为主菜为辅,或以菜为主肉为辅,或肉菜各半,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为人体接受。应该说,这是符合国人营养需求的一种创造,难怪它经久不衰,成为世代中国人喜爱的食品。

不要追求太白的饺子粉

如今,饺子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的寻常食品,除春节必吃饺子,体现传统生活习俗和象征特定的意义外,平时随时都可食用。根据营养学观点和机体健康的需求,饺子皮要尽量薄一些,以利于机体的吸收。所用面粉以普通粉最好,不必强求用上白粉。近年来,市场上的面粉越来越白的现象值得注意,滥用改良剂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据某省卫生部门对175种市售面粉的监测发现,超标运用稀释的过氧化苯甲酰作改良剂,“强行”使面粉变白的就有110种,超标率达44.75%,最高的竟超出国标7.85倍,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饺子馅应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以利于机体吸收。纯猪肉的灌汤饺子和猪油水饺应限制食用,以免造成营养失调。饺子吃法应以清煮为主,再配些醋、蒜之类的作料。油煎、炸食饺子的做法不宜经常使用,因油炸食品有促衰老作用,与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患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关链接

中国的近邻俄罗斯、印度、朝鲜、越南也都有饺子:俄罗斯的饺子个头大,要在牛骨汤里煮;朝鲜的饺子,是牛肉馅的,还放有大量的辣椒;越南的饺子,是鱼肉馅的,还加入了大量的橙皮、鸡蛋、猪油。远在美洲的墨西哥人也吃饺子,馅是用洋葱、番茄、芹菜、牛肉做成的,还不失西餐的风味:西欧意大利人的饺子像中国的菜饼,把馅加在两块面之间煮食;匈牙利的饺子馅是果酱加上猪油、鸡蛋之类,是名符其实的甜味道大混合……因此,人们说:“吃饺子,还是中国的!”

盼团圆,春节元宵

民俗原委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门的时候。元宵节这天,全国到处呈现一片热闹场面。民间把这一系列喜庆活动称为“闹元宵”,“闹”就是玩、耍,寓“尽情”之意于其中。据说这起源于汉文帝时期,是对扫除吕氏政权、国家再现太平景象的庆贺。后世这一节日规模越搞越大、活动形式越来越多,历代统治者接受这一启示,力图表现与民同乐、粉饰天下太平的思想有关。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

健康说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是在“吃”上做文章,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食品。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元宵”。

适量食元宵,滋养被虚

元宵对人体有滋养保健作用,是一种高热量的食品,这与它的面料和馅的原料有关。

元宵的面料糯米又称“江米”、“元米”,为“脾之谷”,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它具有补中益气的药用功能,对消渴尿多、自汗、泄泻的治疗有效。在中医古籍中,《本草纲目》用它治自汗不止、虚劳不足。李时珍综合各家之说,总结了它“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豆疮”的五大功劳。元宵馅中的食糖类,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脑的正常思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发挥等,无不与糖有密切关系。同时食糖类也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的作用,对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腹痛厌食、疮疡溃烂等症有防治或辅助治疗效果。过多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元宵在内)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多、腹胀等不良感觉,导致儿童龋齿、近视、疮疖感染、身体发胖等多发。

元宵把主副食巧妙团为一体,食元宵喝汤又有“原汤化原食”之长。节日吃出点祥和气氛,平时间或换换口味,也不失为一种对饮食美的品味。

相关链接

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浑浑圆圆,是“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除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

把元宵称为“汤圆”,在近代还有一则滑稽可笑的故事:1912年,刚当上洪宪皇帝的袁世凯,深恐吃“元宵”使得“袁消”,下令禁用“元宵”一词而改称“汤圆”。但禁令挡不住历史的潮流,80多天后这位短命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北京一直流传着许多讽刺这件事的打油诗,如“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诗吟元宵溯前朝,蒸化熟食水上漂。洪完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等。

寓来年,春节年糕

民俗原委

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日‘年年高’。”春节吃年糕,是因为“糕”与“高”同音,盼的是“年年升,步步高”。春节年年过,年糕常常吃。人们期望能“年年高、步步高、节节高”的想法要成为现实,还是要靠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天上既不会掉下馅饼来,人也不会凭空飞到高处去的。

健康说道

最早提倡吃年糕,是在每年的“重阳节”,九九“登高”,故此食“糕”。后来,人们把它和“年”连在了一起,就逐渐演化为春节吃年糕了。食年糕之风不仅北方有之,南方更盛。起码在近代,南方年糕无论品种还是吃法上都不断创新,成了春节家宴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可能与南方人以食米为主有关。就是目前北方的一些品种和吃法,也多是从江南引进或受到南方影响和启发的。

年糕的营养在大米

年糕的原料是黍、稻之类,而它们都富含各种营养素,以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热量和养分。如大米除主要成分淀粉外,尚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均是机体生长必不可少的原料。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主食,几千年来它成功地养育了一方子民。从医药学角度来说,它味甘性温,具补脾健胃、强肌壮体之功,一直被列为药中之上品,是中医食疗中多种“药粥”的基质。医圣张仲景用它扶正,方如“白虎汤”,主治壮热口渴、汗出面赤、心烦气盛、脉象洪大的实热亢盛之证。在仅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4味药的处方中,它就占去了一席之地。

家居江南的李时珍对糕认识更切,还在《本草纲目》中为它写了专门条目,说:“糕系黍糯和粳米分合蒸而成,状如凝膏。”

相关链接

年糕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中已有“糗饵粉瓷”的记载。“饵”,就是用稻米、黍米粉蒸成的糕。之后,历代都有以“饵”命名或直呼为“糕”的食品,说明“糕”已经在生活中逐渐普及了。如汉魏时期的“蓬饵”、隋唐时期的“龙凤糕”等,均小有名气。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有19种之多,分别是糖糕、密糕、粟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糕、生糖糕、蜂糖糕、线糕、闲欢糕、干糕、乳糕、社糕、重阳糕。

篇5: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除夕的早上,我们家各干各的,搞扫除贴好春联,便拜神保佑来年顺景。妈妈摆好拜神的贡品,准备拜神。晚上,在远方读书的姐姐回家了,妈妈早已做好丰盛的晚饭,一家有说有笑地吃团年饭。吃完饭,妈妈忘不了包利是。

新年初一,我和姐姐穿好新衣服,向爸爸和妈妈恭喜,“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给我们利是,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我们太早起来,吃过早餐。客人来拜年了,妈妈总是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摆上糖果、水果、瓜子、年糕……来款待客人。这时,大人们问好后,总是谈及他们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这些孩子就是爱闹、爱玩。我和叔叔的女儿丽丽提着红灯笼到大街小巷玩个痛快,真有说不尽的高兴!

不久元宵节又到了,杏坛文化广场可真热闹,前来观看,舞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篇6: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过年之前,我们要“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赶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春节民俗便是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了。

篇7: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在过年时,人们往往都会在自家的门上贴上写着吉利词句的春联,在窗上贴上鲜红的窗花和倒写的福字,以此来辞旧迎新。其实它们的来历还都从一个古老的神话说起呢!传说在过年时,有一种怪物会出来为祸人间,但它惧怕红色,于是人们就想出了贴对联、剪窗花等红色装饰来驱赶年怪、确保平安。同时,人们希望来年更幸福,于是就把好听的话语写在对联上,讨个吉利。

在除夕夜里,大家一定会聚在一起吃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这顿饭最受人们重视,平时不管大家相隔多远,也会尽量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年夜饭不仅最为丰富,也是一大家子人欢聚在一起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谈话,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习俗就是拜年了。春节期间,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彼此送上一份浓浓的新年祝福。当晚辈恭敬诚恳地给长辈作揖拜年时,往往能领到一份装着压岁钱的红包,那代表这长辈对晚辈的希望。

虽然上面只介绍了几种习俗,但过年的传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富饶啊,这正是我国的特色。中国的过年,不但隆重,而且包含着亲人之间浓厚的情意。

篇8:民风民俗作文春节

除夕那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写好的春联准备好,就等着爷爷的胶水。对于贴春联,我可是个行家,家里春联每年都是我贴的。而且不只是春联,还有那个大大的“福”

字。这“福”字必须要倒贴,寓意是“福”到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福气满满。

接下来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们的活儿啦,那就是包饺子。这个活儿看起来容易,学起来可就难多。这不,这次我也想试试。

首先,把馅铺在面皮儿上,再把面皮儿捏起来,这样一个饺子就完成。我照着“口诀”捏几个饺子,造型上都挺美观的,可实际上却不怎么样。可能是没捏紧的缘故吧,我包的那几个饺子一到锅里就全露馅,无奈的我啊,只能吃着面皮喝汤。

其实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们早早地吃完饺子便下楼放鞭炮。胆大点儿的毛头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则放烟花之类的。当鞭炮声响起来时,才发觉有浓浓的年味,这才是春节的开始。

篇9: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说到永康的春节习俗,那可真是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掸尘: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掸扫去室内、家具及厨房各角落的灰土尘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来年不利。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谢年:在除夕,永康城乡各地鞭炮阵阵,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摆出了方桌,点上了红红的蜡烛谢年,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祖:在我们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个祖坟,就在坟前放鞭炮,为了让祖宗保佑我们。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篇10:苗族的民风习俗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享誉盛名。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民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 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

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

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篇11:中国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那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己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篇12: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

在白浪河沙滩上打“转秋千”的热闹情景。据邓华《潍州旧影》

老照片故事会

第六场

时间

8月14日

地点

潍坊百大汽车园

主讲人

张黎明

潍坊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大家都知道,祖上是正宗老潍县人的家庭,过年过节在礼节和吃喝上都有许多特殊的习惯。虽说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在潍坊,4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老潍县舞龙灯、打“转秋千”之类的传统节日活动到底是什么样子了。8月14日上午,在百大汽车园老照片故事会现场,主讲人张黎明为大家讲述了老潍县人过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时的传统活动。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老潍县城里过节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好像重现在大家眼前。主讲人简介

张黎明,64岁,潍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北海书画院副院长,潍坊市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百大汽车欢迎各位文史爱好者莅临参观,如您有珍藏的老照片,可发送扫描件至lzpgsh@126.com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预约参观电话:73634637363989。

元宵节―――耍龙灯步骤复杂

在老潍县,过元宵节时,最热闹的活动当属闹花灯,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出灯耍”。以前,老潍县城里爱好扎灯、画灯和耍灯的子弟们从大年初二的晚上就开始“出灯耍”,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并在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所谓的“出灯耍”并不只是耍花灯这么简单,还包括踩高跷,跑旱船等杂耍项目,全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图个开心。

在整个“出灯耍”的过程中最有看头的压轴大戏便是耍龙灯。据史料记载,1915年潍县城里郭家巷所出的龙灯是这样耍的:表演开始前,先听见吹海螺的声音,意为“龙吟”,喜欢看灯的人有的顾不上吃完饭就扔下碗筷跑到街上去了。

表演开始后首先出场的花灯是“四大帅”,即鱼鳖虾蟹。后面跟着“小四大帅”,就是由四名孩童挑着的四盏小花灯,造型与前面的“四大帅”相同。在这些花灯之后还不是龙灯,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日月双灯,紧跟着是八对云彩灯、八对花瓶灯和八对蝴蝶灯,伴随着不同的锣鼓点出场,还根据所经地点的不同而排出如万象更新、四季发财等吉祥字形。

这些花灯耍完后便排成一座龙门状,这时便是压轴的龙灯出场的时机了。“龙”并不急着出场,而是卧在门内。有一人持“引珠珠”在“龙头”前三引“龙”出门。之后被“惹怒的龙”才会从龙门里一下子冲出来,一路从城里的大十字口沿着现在的东风街耍到东门,然后在那里的瓮城里耍一阵子。其它的花灯则全部被搭在东门的城墙上,从远处看,灯火通明,很壮观。耍龙灯的高潮是“龙”到白浪河取水。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所有耍龙灯的人站在连接城里和东关的小木桥上,“龙头”分别从左手边和右手边入水,然后迅速出来,后面的人全部按照这个步骤操作。于是,岸上的人看到一条闪光的“大龙”在桥两岸的水中不停穿梭,十分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龙灯经过城中大户人家时,户主为了让龙灯在家门口多停留一会,往往会拿出鞭炮点上。按照规矩,鞭炮声停止之前,龙灯是不能离开的。也因为这个原因,耍龙灯的时间经常被一再拖延,有的时候能从下午6点一直耍到第二天凌晨1点。耍龙灯的人回家以后双腿累得都无法搬到床上去。即使是这样,他们也非常开心。

清明节―――打“转秋千”很热闹

老潍县清明节有打“转秋千”的习俗。“转秋千”顾名思义就是转着打的秋千。以前的白浪河沙滩非常热闹,每逢清明节期间,南沙滩上会连唱三天京剧,而北沙滩上则会扎起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

支撑这个庞然大物的是一根用白杨树干做成的中心立柱。立柱底下是一个装有轴承的巨大底座,从底座向上,到达与成年人身高相当处,用四根木棍在立柱上交叉绑成供推动秋千用的双十字架,周围挡以木墙,其间可容十几人轮流推转。由此再向上四五米,便是有斜柱撑着的牢固架子,上面呈平台状,铺有木板,另有一斜坡状的木板走道,供打秋千的人上下。再往上四五米,便是“转秋千”的枢纽处,此处的中心立柱上斜出很多根木棍,用结实的绳索垂下十几到二十个秋千座位,俗称“牛索头”。

因为打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看起来有点疯狂,所以城中的大家闺秀们往往没有兴趣,打秋千的多是城外的乡村少女。由于负责推转“转秋千”的都是乞丐,所以为了抢占“转秋千”上为数不多的座位,乡村少女们都会提前一天找到乞丐们的“老大”,许诺说清明节当天会给他们捎来多少张饼和多少个鸡蛋,以求乞丐们给占好位子。

乡村少女们玩耍完毕以后便迎来了打“转秋千”的重头戏―――拔旗。在中心立柱的顶端插有一面小红旗,上面挂有1000枚铜钱。首先把多余的秋千座位绑起来,只剩下八个,上来八名彪熊大汉“压”秋千,然后秋千开始转动。此时,众人一拥而上,向立柱顶端爬去,第一个爬上柱顶拔下小红旗的人便获得那1000枚铜钱。爬上柱顶的人并不能马上下来,还要在上面“打故事”,就是表演节目。

中秋节―――蒸月念月祭月

老潍县人过中秋节,除了吃团圆饭、吃月饼以外,还有三项有特色的活动,那就是蒸月、念月和祭月。其中,前两项蒸月和念月中的“月”并不是指月亮,而是指一种满月形的面食。

平常百姓家一般在八月十五的前一两天发面、煮枣,由妇女们开始做“月”。“月”是由两层圆形的面饼,中间夹上煮熟的小枣做成的。然后在上面做一层很薄的带花边的“云肩”(因为形状像极了妇女披在肩上的“制如四垂云”的装饰物―――“云肩”)。在“云肩”上再做上各种精巧美丽的花卉图形,比如说杏花、天竺、竹子、石榴等。如果是给孩子制作的,还要做上一只从月宫里弄来的小兔子。这是显示妇女一双巧手的好机会。有的“月”做得精巧绝伦,像艺术品一样。

“月”做好蒸熟后,在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人手一个,在上面插上一只点燃的香,在天井里,过道里,大门外,便开始高声诵念儿歌,这个过程叫做“念月”。儿歌的词是:“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栓一天井了„„”此起彼伏的念月声成为中秋节夜晚一道别样的风景。

与此同时,妇女们在天井的西北角,面对东南角刚刚升起的一轮圆月设下供桌。

当明月升高,近于中天时,有的人家还要拿出一张箩,隔着丝网看月亮,传说可以看到月亮里的梭罗树和捣米的兔子。

上一篇:我有一个好家庭的作文下一篇:财务会计实习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