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24-04-24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共8篇)

篇1: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事教学工作已十二个年头。从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学校一线骨干教师,我回忆这十二年来,常常问自己:我在教学生涯中积累了哪些心得体会呢?又有哪些可以用来指导我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经验呢?此时深夜的灯光下,将我之所谓经验剖之于众,供专家们的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一、语文的教学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民族精神的外化,所以语文教学应以文化传承发扬,各民族精神的感悟学习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文化的内容,人类的精神情感,让学生体会感受,从而让文化、思想的精髓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积淀成文化素养,优良的精神境界,美的艺术的追求等等。老师们不该让语文教学仅仅变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应试的工具。如果那样,文化的美将荡然无存。

二、现代语文教学是大语文的教学,不公包含文学、文字、表达写作,也包括实际生活的种种文字的运用。在这种大语文观的背景下,我认为,在注重文化传承,精神情感的

体悟的同时,语文的实际运用也不能荒废,也就是常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综合性运用,应用文体的写作等等,让学生既能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也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潮流,具有较高社会生活实践能力。

三、语文学习是思想的学习,情感的流露。要想学生能进入课文中描绘的种种世界,没有轻松、活泼、自由的环境是不可能。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放下架子,平等和蔼宽容地对待学生,为学生卸去许多老师带来的压力,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气氛;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把学生们当成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精神,而且敏感,固执的大人来看,课堂上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允许甚至是赞赏他们的过错,奇思怪想。十二来,我没有看到一个成天板着脸、很严肃地上语文课,把学生只当作一个个没长大的小屁孩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能获得很好语文教学效果的老师。

四、语文教学是思想精神的绽放,是情感的宣泄,是美与丑的感悟,需要学生精神的活跃,思想的亢奋,活动的奔放。因此语文教学需要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活力,切忌死板僵化。天天、年年、一副脸孔的教学模式,再专心、再敏锐的学生也会疲乏,自然失去了课堂的活力,而变得思维懒散、死气沉沉。哪里还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呢?

其实,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只需要我们稍稍改变教学的手段,追求点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就行了。

五、语文教学也是知识点滴积累的过程,技能、素养逐步养成的过程。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夯实基础,早下手、勤积累、抓反复,毕竟语文知识的丰富、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强化就行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每一天都应采用一定办法让学生去积累字、词、句的知识,去掌握常规的语法知识,形成朗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在起始年级,就应该设置好知识积累,素养形成的手段和方法,然后三年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不半途而废,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语文的知识面、涵盖面很广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广泛拓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课文。学生在拓展中体会、比较、丰富,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深遂的理论深度。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检查实施,力求每个孩子都去读课外的名著名篇;也常常印发与教学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文学常识,同类文章比较,语法知识,美文赏析,不同观点等等,去丰富他们的知识,活跃他们的思维;也常常采用剪报、手抄报、积累本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他们自己查、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中学会知识,形成感悟,获得深刻的体验等;我也坚持让学生每周写篇随笔的作法,这既是训练写作,也是积累素材,还是锻炼思维的好

方法。这些课外拓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众多学生的“短板”。众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先从理论角度讲讲怎么怎么写,然后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再评改、评讲。这种传统方式的继续沿用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许多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习惯的地方,它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的讲解、评点成为了他们思维、认知的一个参照、一个标准,这是束缚学生的。陶行知曾说过:“老师改一百篇作文,不如学生自己改一篇”。这句话其实强调的是学生自由思想,主动实践的重要。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一般不讲写法,不说思路,不在学生评点之前评点。我采取的方式是:

1、先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同学思考并列提纲,然后大家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内容包括:审题,切入点选取,立意,材料、结构等等;

2、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课外写篇文章,再选一堂课,将两三篇优秀文章与两三篇问题作文在班上朗读,由学生自己评析,老师只作适当点评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能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思考与表达,能促学生形成能力的有效方式。

八、现行初中语文教学有中考考试的任务和压力。一个优秀的负责任的语文老师还应该研究考试动向,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以指导和锻炼学生。新考试动向的把握,答题思

路和技巧的简要准确地概括提炼,往往能使学生学习应考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不成熟的见解,贻笑大方,只能作为我一个普通老师的一般想法,恳请专家们指正批评!

班主任、年级组长工作经验总结

班主任、年级组长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工作实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关系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效果,关系到众多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班主任的成长极为重要。我在任班主任和年级组长期间感触至深,得到几点体会。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作用在学生身上,影响学生的成长。在师与生的单向关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职业操守的守与弃,负不负责的态度,待学生的爱与公正与否,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模仿、在学习、在受熏陶,或是在厌恶,或是在反抗叛逆,种种行为均会影响学情景交融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年级组长更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在学生道德养成、学业成果上影响巨大。所以每位班主任、年级组长应该有一颗始终向善向美向公正的心,应该认识自己身上有比普通老师更重的担子。

二、以爱为基础,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有自尊、有自知、有较成熟认知的“小大人”来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把学生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来对待,言

语中时常夹杂些粗暴、威吓,甚至厌弃的言辞、情感,总觉得孩子无论怎样都该尊重教师,遵从老师的训诫和约束。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需知现在的中学生知识界宽、接触面也广、主体意识强,你不经意的批评、轻视或嫌烦都会在他们内心激起波澜,产生自尊或自弃,或叛逆的情感态度。同样,你的亲切、重视、喜欢、表扬、相信也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产生良性自尊、自信、自重,向善向美的情感态度。所以老师的爱,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对学生的教育。在这里,我建议每位老师、每位班主任都应该好好地学习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知识。若能恰当地运用发展心理学中的原则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我相信班主任老师们会收获惊喜的。

三、以“平等”为基础,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你平等、对等的对象来看。在教与学的角色中,师与生本来就是对等的,不存在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师生和谐自由轻松的环境,师才能有成效地教,生才能有兴趣地学。班主任老师你平等地待学生,放下姿态,不高高在上,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和亲切,也才能有兴趣,有动力地学。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身为“小皇帝”的学生们,他若不亲近你班主任,你将会花费十倍的努力,也收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我一贯反对班主任老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居高临

下,眼中无物,“傲视群生”。因为你不尊重学生,学生也不会从心里深处尊重你;也一贯仅对班主任老师当着家长,其他教师的面数落,厌弃学生,因为这样你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损伤了学生的颜面,很容易让学生走向反抗你或自暴自弃的两极,那就毁了一个学生。这也是现代教育家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贯主张。

四、“严厉”与“仁慈”相结合。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中需制定一套合理、严明的纪律,并解释其合理性和遵循的必要性;然后严格地执行,做到纪律执行有据、有度、严格、公平。这是一个良好的班级所必需的。纪律的严格执行能让班集体奖罚有理有据,形成和谐、向上的班风。与此同时,班主任老师又应该“仁慈”,平时做到和蔼可亲,关心学生生活、家庭、心理、情绪变化等。班主任“仁慈”的一面是班主任亲和力的体现,是班级的凝聚力量,是师生“心换心”的前提。仁慈,让学生紧密地团结在你周围、亲近你、信赖你;严厉让班级事务管理中有法可依、有据可依。

五、积极营造浓厚班级奋进风气和文化氛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单位,每一个集体单位都需要一定的精神风气和良好文化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凝结点,是良好学习风气的催化剂。班主任应利用板报、文化墙、标语、手抄报、演讲、辩论、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创设浓厚文化氛围,熏陶和教育每个学生。这也是班主任优

秀管理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经验是: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爱护每个学生,并以严格的纪律为保障,以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为促进,积极认真地搞好班级管理,就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2: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经过课改实践,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体味学习的快乐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利用媒体资源,创设美丽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如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怎样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呢?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就自制了生动的课件,1、出示星云图,让孩子们说说星云像什么吗?在观察讨论中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2、借用课件把复杂的星球运动浅显化了,让他们知道这一过程是漫长的、神奇的。由此可见,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所以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会为你创设一个美丽的课堂。

五、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六、注重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起积极的作用。从我一接手新班级起,就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课,每周两节阅读课,设立班图书角,我买些书,发动学生捐些书,在班里设立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组织读书评比活动。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安排诸如 “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活动,既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又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还开展了诸如举行爱国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根据课文编演课文剧等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教师个人德育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已,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格,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团结同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平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了下学期更好的德育工作,我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通过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在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良好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2、关爱学生

首先,应给予学生以真挚的师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告诫我们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在感情上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比如有这样的一个学生,他在班内的纪律,学习方面都比较落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无端的去责怪他,而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详细调查,找出他落后的原因。原来他是因为贪玩缺乏学习兴趣,一时下来破罐子破摔,愈来愈差,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真诚地邀请他一起去打球、谈心、讲故事、交流感情等,从心理上清除与老师之间那种无形的隔阂,并把老师当作真诚可信赖的朋友,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在经过一番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对症下药解决了他心中的困惑,从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逐渐上升,并对班集体的事也积极主动了。这时,老师便可适时地给他提出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使他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这样促使他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逐步转化成一个先进的学生。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备课时,仔细分析教材,敏锐扑捉其中的德育因素,把他们纳入教学中。我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有意义的课堂实践活动,让英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同时设法让学生懂得,学好英语是学习者自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需要。总之,本学期工作已顺利圆满完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总结成绩,争取德育教学工作再上一新台阶。

中学语文校际教研公开课通知

各有关中学:

为开展中学政治校际教研,共同探讨教学中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有关学校教研组要求,决定开展中学政治校际教研公开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开课时间、地点:2011年11月8日下午2:30开始;双沟完全中学;

执教人: 孙兴民(第二节);吴九大(第三节);

上课内容:“新时代劳动者”(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三节)

主持人:王为民;鲁玉莲;

参加人:各有关学校高

一、高二政治教师;欢迎各高中政治教师前往观摩、研讨。

特此通知

芜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篇3: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 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 研究学生, 探究教法, 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 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 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 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 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激活学生好奇心, 探究欲,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心理, 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思维的开启, 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 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 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 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 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等状况, 仔细研究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 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

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 我们仔细研究教育究与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挑战自我, 扩展创

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 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 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 要在未来跟上时代, 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终身学习, 去吸收新东西, 更新知识结构。可见, 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 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 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 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 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 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 读书笔记 (摘记) 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 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 系统指导, 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 借“题”发挥, 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 又有创新, 鼓励学生放飞思想, 大胆发挥……

篇4:谈初中语文教育经验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语言艺术

如今的课堂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以上所列举的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尽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些教师忽略教学语言的艺术所致。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二、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要性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原始概念的剖析,定理、原理的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现行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教学语言的严密、准确,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趣味性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生动、幽默性。新的课改理念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性、统一性

教学语言应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的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语言。它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是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是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也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不同的课使用的课堂语言也应像不同的文章一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炼句,根据课文、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时而选用描写性语言,时而选用叙述性语言,时而选用议论性语言,对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篇5: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2

建新中学

刘慧

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体味学习的快乐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利用媒体资源,创设美丽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所以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会为你创设一个美丽的课堂。

五、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

六、注重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起积极的作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篇6: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校地处五大连池,悠悠的驷步河水,孕育了一批无私奉献语文教研的弄潮儿。语文教研组现有9名语文教师,重庆市级骨干老师1名,中级职称5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名,其它都是在自学本科,都是中青年教师,有三位是学校行政领导,平均年龄28岁,充满朝气,结构层次趋于年青化。虽然我校是万州区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但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并不怨天尤人,而是立足本校实际,在校本教研中观念先行、求真务实、以生为本、开拓创新。

一、改变观念,营造浓厚氛围

语文课改已全面展开,课改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理念先行,实践跟进。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就谈不上具体的课改操作;没有实践的内化,理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这次课改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成员都清醒地认识到:不学习,我们必将被淘汰。为了创建学习型团队,我校早就制定了《教研组常规教研学习制度》,《教研量化考核计分办法》。学校考核以100分记,教学占50分,教研占30分,师德占20分,并与教师的评职晋级挂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组要在落实上做文章,求实效,切实落实教师学习制度。

1、团队学习制。我们根据学校的安排坚持单周星期三晚第一节进行理论学习,每月两次。主要有三种形式:a、集中学习有关课改的理论,几年来,我们组织学习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等专题论文和资料。b、以经验交流为主的论坛形式,每学期我校语文组都要组织一次全体成员参与的学习心得交流,每一次交流都会给其它教师以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专家引领制度。原五桥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文生老师曾先后来我校作“语文课堂的十读”、“语文课的务实”等专题讲座。

2、同伴互助制。人们常说:独学无友,孤陋难成。我校语文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青年教师有着敏锐的思维,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达到齐学共进的目标,我们采用了结对互助的方法。谭值元、张雪峰、向莉君、等中级教师分别与何碧翠、李靖、王化平老师结对学习。这种结对学习的模式,对中级教师是一种压力,对青年教师则是动力,而最终效果是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齐头并进。

3、教师自培制。我校语文从2004学年开始每人就制定了“教师自我发展五年规划”,每学期又根据五年规划制定更为具体的“教师自培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培的目标,理论学习的书单,写学习心得的篇数。我们语文组定期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来检查、反馈教师自培计划的落实情况,并纳入教师的考核。通过自培,教师的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业务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二、开拓创新,凸现课改特色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脚点在教研组,我校语文组在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只能在落实常规教研组制度上下功夫。

1、精心组织每次教研活动。根据学校要求,每学期的计划必须经过全组成员的协商,内容丰富充实,注重实际效果。计划的内容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坚持定时、定点、定主题发言人,我们充分利用本组教师资源,坚持每一位教师轮流主讲。几年来,先后有谭值元老师有《如何注重课堂组织教学》,张雪峰老师有《怎样体现课堂的务实》,向莉君老师有《个性化阅读指导》、李枫老师有《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很多的讲座都能很好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因此,对人对己的帮助都是很大的。

2、切实做好“五个一”工程。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练兵课和一节示范课,教师每周至少听一堂课,并对这堂课进行一次点评;每月撰写一篇手记,每月一次案例,每学期上交一篇精品课教案,每学期上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学校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作为考评先进教研个人的重要依据。

3、重视集体备课,注重合作交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更需要合作交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达到碰撞思想、启迪思维、凝聚智慧、才能实现双赢,从而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学校建立完善了鼓励教师集体开展教研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三课”活动,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听课、评课,通过自身实践和合作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在校内上公开课、听课,还是在校外去上课、听课,相关教研组的老师为上课的老师积极地出谋划策,准备资料、认真听课,细细评议,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识:这不是某个老师的事,而是所有赶中老师的一件事。

4、另辟蹊径,物化教研结果。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抓手,重务实,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着重开展了“照镜子”的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学课标,习教材”研讨会,对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办法是:首先由教研组结合教学内容选定课题集体备课,再由老师进行试讲,集体进行评议后,再派另一位骨干教师到另一个班去授课,同时学校派专人进行摄像刻录成盘,然后由本组老师集体观看后对授课老师量出书面建议,授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作好记录.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照镜子”活动相当成功。针对古文很难教由许桦老师上了一节《两小儿辩日》的研究课,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都达到了很完美的境界;针对名篇散文很难上好由向莉君老师上了《春》,这堂课,她采用赏析品味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法,使师生真正融入于文本中;长文最不容易上好,张雪峰老师采用“长文短教法”上了《伟大的悲剧》,整堂课,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李枫老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上了《安塞腰鼓》,在读这一环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求真务实 加强教学科研

教研组活动重在一个“研”字,前面讲到的理念学习需要研究,集体备课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质量分析要研究教学得失、教学手段需研究多媒体整合。我们认为,这一系列的研究综合起来就是加强教学科研。

1、强化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自我反思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一个教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对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工作要做到“三思”,教学前的反思,要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要求及时,主动;教学后的反思,要有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2、启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课程新模式。我组于2002年承担了《语文六七年级衔接研究》的课题研究。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成立了由谭校长亲自“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全部语文教师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分工到人。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抽取部分教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先制定计划、搜集素材、精心备课,围绕这个课题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通过大家的努力,此课题于2005年秋顺利结题。

四、以生为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校本研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环节上下功夫。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众所周知,学生在写作中显露的才情是其阅读积累后文字表现能力提升的现化。因此,我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课外阅读能力指导的培养。

1、上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图书馆添置了一万多元的图书,这为我组开展课内课外阅读的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现在我们坚持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并加强阅读的指导。老师们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一批好书,这样使课处阅读成了课内学习的延伸。

2、改变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校本教研的学生问卷调查中,问学生是否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说从没受到过表扬。这说明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看重优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新课程提倡的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一味地喊“好学生”回答问题,而是把更多的机会给所谓的基础差的学生,同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3、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我组于2002年成立了《駟步河文学社》,由学生担任学社的社长,由谭值元校长担任该社顾问,李靖老师担任该社主编。几年来,文学社坚持每月出版一期报纸,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还吸收周边学校师生参加该文学社。并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中学生作文》上发表。如何小莉的《青春》,邓小华的《地球的眼泪》,向云的《我不再是个小孩子》等。

4、搭建竞争平台,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于2003年组织了首届“七年级作文大赛”,参赛的作品竞多达125篇,其中向云的《七年级的生活》、李金花的《斑玲飞渡之后》、张秋琼的《春天》获一等奖,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五、春华秋实,促进语文教研跨越式发展

播撒辛勤,收获硕果。2002年,万州区首届优质课大赛,我校语文老师张雪峰获五桥一等奖、万州区二等奖;2004年万州区首届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大赛,我校邓奠龙老师获五桥一等奖、万州区二等奖;2005---2006年,在龙驹片区举行的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我校李靖老师获得了一等奖; 2005年万州区举行的语文基本功大赛,我校李枫老师到龙驹片区参加初赛,获龙驹片区一等奖,万州区三等奖。我校承办的语文课题《六七年级语文衔接研究》已顺利结题。

我校每年都有论文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一、二等奖,有的还获得重庆市级和国家级奖:2002年谭值元校长撰写的论文《浅议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获万州区中语会一等奖,2003年他的论文《六七年级语文衔接研究的论证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评定为第19届年会语文教学优秀科研论文,荣获语文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级),同年,他的论文《初中<语文>第一册“试用本”“与修订本”的对比分析》在首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003年,蒲承文老师撰写的论文《农村初中活动课程的问题与对策》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2006年,他以《激趣 巧引 搭台 创新》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二等奖;2005年,张雪峰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与文本对话》获重庆市中语会三等奖。

今天的赶中语文教研组,在驷步河畔,乘着课改东风,正把语文教研推向纵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定会在素质教育的天空谱写新的篇章。

二00六年十二月三日(供稿人 张雪峰)我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拟定的基本流程是:确立课题和基本方案、教师说课——教研组对方案进行讨论促进个人反思——教师第一次上课(有时进行录音录像)——备课组进行讨论协同反思——教师个人反思修正教学方案——教师第二次上课(有时进行录音录像)——教研组协同反思,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深化反思——教研组形成评课综述报告。

这种教研方式源于我校科学组,他们采用这种教研方式,组内培养了2名骨干教师、3名市级以上教坛新秀。于是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对此进行改进和提炼,并向全校各教研组进行推广这个具有我校特色的“五思七环,说课、评课、上课一体化”的课例式校本教研。

当然,模式是可以变通的,主要是提倡多次开课,多次反思,个人反思和组内教师协同反思相结合,使全组范围内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师都能尽可能的参与其中,共同发展,快速提高。因此,我组在大量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校拟定的模式上有稍微的创新。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学校模式基础上拟定的基本流程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备课、说课、反思、修改——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修改——再次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呈现教学课例,认识并解决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多次修改教学设计,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这当然视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呈现的“教学课例”,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等不同的形式。

比如我组开展过这样的一次课例式校本教研活动。1)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在说明文系统知识淡化的新课改背景下,该怎样处理说明文教材?2)一执教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说“屏”》,备课说课时,执教教师认为这篇小品文在课堂上应重视文本情感内容学习,这个新颖灵巧的认识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3)上课听课之后,组里对该课堂先“感受对屏的情感”后“学习屏的知识”的教材处理进行了讨论研究,最后一致认为:虽然新课改淡化文体知识的学习,但是文体的特征还是应该在课堂上有所体现的;说明文的教学总得让学生在学习之后了解一些文体知识和说明事物的相关知识。所以应该先学习屏的知识和说明方法,在明晰了屏“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的“巧”的特点之后,再感受作者对它的情感,这样就水到渠成一般的自然了。4)第二次组织上课听课之后,组里教师发现该执教教师在改进第一次的不足时,有些过了,以至于完全采用的是老一套说明文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组织学习了“屏”的特点、功能、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介绍时采用的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因为内容过多,所以很难使学生学得深入学得透彻。课堂内容机械而繁杂,这正是新课改的大忌。于是针对这个现象,组里进行了较为长久的对话研究,促进再一次的反思和修改。5)第三次组织上课听课,之后综合评议,大家逐渐认识了新课改背景下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教材处理的“火候”把握。这样围绕几节课而展开的课例研究,重点解决了课改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它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不仅仅着眼于改进这几节课,更是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方式来发展教师的课改能力。

四、教研的要素

在构建我组课例式校本教研的运行链中,业务学习、同伴帮助、自我反思是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三大要素。

业务学习,是教师与理论著作的经常性的对话,尤其是学习课例研究著作,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组在6月11日(周一)下午的教研活动中,组织学习了6月9日(周六)刊登在我市一家报纸上“校园视窗”专栏里:《新课改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这篇“课例评析”文章。文中写道我市万里中学校长袁湛江老师在认真倾听两位语文教师执教《杜甫〈登高〉》后提出,新课改中需要教师的探究能力,尤其是对教材深度理解和把握的探究能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因素”,大家看了后深受启发。执教的两位教师对杜诗理解不全不深,对诗歌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悲伤”的层面,没有对其“大悲”的“雄浑”进行一种自觉地追求。组里教师一边学习一边自我对照,不禁也羞赧万分。原来,我们的课堂上不也犯了这个错误?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组里同行的对话,尤其是与我组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市区骨干、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对话,思想的不断碰撞,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智慧更为宽广的发展。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在集体诊断的基础上个人自我反思,在更清晰了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重点和难点之后,重建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课例。

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和谐的统一。一方面,业务学习和同伴帮助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的智慧、思想、经验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并搭建平台,分享成果,形成特色,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支撑硕大的教研群,实现了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教研的思索

篇7: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在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取得了点滴的进步,下面我就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经验总结一下:

一、提高自身素质,达到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语文老师,知识的涉及面要更广,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于是我在课余时间参加了中文本科学习,为了每一科的考试,我每天都要学到晚上10点,雷打不动,通过努力,我很多学科都考到了80分,有时我也把我自考的经历讲给我的学生,很多学生都受到了我的影响,知道了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学生也逐渐热爱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平时我也经常读一些教学刊物和各类文学名著,来提高自己,通过学习,在知识丰富的同事,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时,由于自己在参加自考时曾对古代汉语颇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能够准确的给予解释,一些课外文言文也能轻松的翻译出来。

二、严格要求自己,关爱每个学生

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也一定会落实,没有特殊事情我从不会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学生一时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差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后进生,到了社会上反而适应能力更强,有很多我们教着时认为是差生的,毕业后却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所以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只要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了,那么即使这个老师课讲得并不好,学生也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加强研究,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在自己从教的十几年中,自己参加了多次优质课的评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得到了很多锻炼,我也清醒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有多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在课堂上我注意做好几个方面:

1、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新课时我总会把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讲给学生,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情境下写成的,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少讲,多让学生去读,讲的少就逼着自己去研究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魏书生老师有一段话讲的非常好,他是这样说的:如果讲某篇课文的时候,生怕讲的不全,而被考试钻了空子,就面面俱到,那就太累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哪一篇课文,都可以展开来出上一百道习题不止。为了堵这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比如鲁迅的《故乡》一课我们三节课能讲完,可如果你愿意讲,讲十节可能还有内容可讲。因此我在教学中对于每一篇课文就是抓住重点内容去讲,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我就大胆舍弃,这样就能节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去做练习。这样教师讲的轻松,学生也不会感觉太累。效果也更好。

3、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讲读课文就多用点时间,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学习。而对于自读课文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很多问题就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于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解决。通过这些方面,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比以前好了。教学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本重难点 在任教语文学科的近二十几年中,光语文教材就换了五次之多,往往是自己刚刚熟悉了这一套教材,结果教材就换了,于是自己又要重新熟悉新的教材,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每换一次教材,我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一套教材的六册收集全,然后通读一遍,自己对于全套教材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每一个学期开始也是这样,发下新教材我也总是按自己上学时的习惯,先把教材读一遍,明确这一册教材的整体内容,这样自己教学时就能的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做的无用功也相对少一些。通读一遍课文后我就能明确本册教材涉及哪些文体,涉及哪些内容,然后我再分析出本册教材中的篇目,在学期的教学中我就能放矢。新学期的节课,我同样也不会讲新课,我也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教材,当然我不可能要求学生象我一样通读教材,我只要求学生选择写得很好的或感兴趣的文章先读一遍,我也能从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一旦热爱了学科,那么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

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本重难点 在任教语文学科的二十几年中,光语文教材就换了五次之多,往往是自己刚刚熟悉了这一套教材,结果教材就换了,于是自己又要重新熟悉新的教材,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每换一次教材,我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套教材的六册收集全,然后通读一遍,这样自己对于全套教材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每一个学期开始也是这样,发下新教材我也总是按自己上学时的习惯,先把教材读一遍,明确这一册教材的整体内容,这样自己教学时就能的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做的无用功也相对少一些。通读一遍课文后我就能明确本册教材涉及哪些文体,涉及哪些内容,然后我再分析出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篇目,这样在学期的教学中我就能有的放矢。对于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同样也不会讲新课,我也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教材,当然我不可能要求学生象我一样通读教材,我只要求学生选择认为写得很好的或感兴趣的文章先读一遍,我认为这样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一旦热爱了学科,那么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研究考试动向,进行针对性教学。

六、仔细研究,探究规律

通过研究,也确实有所得,我很快就能熟练的把握考试的题型,比如:考试时积累运用会考到字音、字形、字义,复习中我就拿出几节课专门复习六册课本中的生词,对于课内文言文一般就考查三个题:

1、解释4个词语,2、翻译两句话

3、考查关于文章内容或写法的问题,复习时我就选出六册课本中的重点文言文以这三种题型为导向复习,具体到某一册教材我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之后我又开始试着总结一些常见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在上课时教给学生,比如课外阅读会考到赏析语言的题目,我就给学生总结出一个答题思路: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使文章怎么样。这样学生遇到此类题就按这个思路做,这就象数学题上的公式一样套上就行。再比如考试经常会考到某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我就给学生总结出:开头段作用就是:引起下文、为下文某个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开篇点题;中间段就是过渡即承上启下;结尾段就是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主旨或者照应开头,首尾呼应。这样学生面对一些同类题型时就不会茫然失措,因此在语文考试中成绩都比较理想。

虽然我积累了一点经验,但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作为初中语文组的代表,在此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教研收获,我倍感荣幸。

我的成长,首先要感谢语文组的前辈和同仁们。是他们,为我铺垫成长的平台;是他们,为我创造学习进步的机会;是他们,为我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我更要感谢重庆一中这个辉煌的舞台,感谢学校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回忆我的教研之路,有以下三点想和领导、老师们汇报: 第一:广泛阅读,创造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是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语文教师就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书看得多了,在文学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我的语文教学观,就源自于有一次我向周鹏老师请教,他向我推荐了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我读完后进而又读了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思想》、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系列书籍,并最终确立了自己言语教学语感中心说的语文教学观,成为这种教育思想的坚定践行者。

二、潜心研究,让智慧开花。同样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的教研之路,是我的指导老师——陶老师亲手带我上路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命题,要求我全部原创,并且逐字逐句一一点评,包括标点符号,让我深刻明白了原创、严谨、人文关怀等诸多命题的原则,命题水平迅速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每道都原创、每次都突破自己”的命题风格。后来,也是在陶老师的引荐下,我开始了与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研究员王方鸣老师的合作,连续五年来,每年都参与重庆市中考语文科研试题的命制、连续五年都参与编辑重庆市教科院的中考语文复习综合本,是6位编辑中唯一的中学一级教师。在此,除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们,还特别感谢唐校长,他为我打开了

一个全新的广泛的研究天地——综合实践课程,我参与了重庆一中独创的综合实践课程“三•三模式”课程结构”的全部研究过程,拜读了《有效课堂论》《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的二十多本著作,获益匪浅,进步良多。

三、不断反思,创新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经验 + 反思 = 成长”的教师成长模式。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对“缺憾”的思考,就是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学生的亮点与问题,反思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度,反思教案的完善与改进„„把反思记录下来,即使只言片语,也是日后创作论文的重要灵感源泉。我的好些文章,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识到: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思考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相信,读写不断,思考就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就会不断。虽然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还没有发表过著述,还需要不断努力。

篇8: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一、展示与导入

教师课前三分钟播放 《说唱脸谱》视频, 并提出问题:同学们, 在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歌曲。 请同学们边听边看, 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脸谱? 欣赏之后, 学生汇报, 引出关公———我们老百姓敬重的大英雄, 甚至把他视为神灵。 接着, 教师可提问:你知道关公的哪些历史故事, 愿意讲给我们听吗? 然后请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后, 教师可说:关公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冯骥才的《花脸》, 感受作者不一样的童年乐趣吧! 教师首先请学生就作家冯骥才展开讨论, 随后进入“词语秀”环节:学生读词语。 教师应在学生读时纠正字音。 之后, 教师应再让学生齐读词语两遍。

接下来, 教师应请学生浏览课文并思考课文围绕“花脸”写了哪几件事。由于学生在课前对于这篇文章做足了功课, 所以很容易得出“买花脸———戴花脸———闯祸 —— 年后受罚”的故事线。这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单, 可以发现学生对以下3个问题十分感兴趣:“我”为什么戴关公的花脸?“我”闯下了一个怎样的大祸?“我”闯祸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有什么反应? “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则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前提。

二、品读课文, 指导朗读

教师在课堂中应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展示, 并在交流和展示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取长补短。 在对课文主要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教师应该设计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和研究。教师应要求学生用找、画、读的方法自学“买花脸”和“戴花脸”部分。 最后, 教师引领点拨,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 走进文本, 感受作者对花脸的情感变化。 在小组合作中, 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效果明显。

在集体交流时, 教师应要求汇报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他人的收获, 赞同相同的观点, 质疑不同的思考。在集体交流时, 学生之间有对话, 更有对文中的“我”对花脸情感变化的探讨。 在层层推进解决问题后, 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师应在对课堂主要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剖析中, 指导朗读方法,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现作者对花脸的情感变化过程, 感受作者儿时的快乐和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并以表情、语调和动作表现出作者对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是以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 因此朗读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语调应该是天真烂漫的, 语气应该是活泼的。例如, 描写“我”喜爱花脸的句子, 要读得高昂些, 如“这花脸好大, 好特别! ”“这刀! 这花脸! 没想到一下子得到两件宝贝。 我高兴得只是笑, 话都说不出。 ”“这样, 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花脸, 谁说都不肯摘, 睡觉时也戴着它, 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就是马上戴上它, 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文中同样描述了“我”对花脸的感情从开始的喜爱, 到敬畏, 到最后想要和它融为一体。这就是“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 是这张花脸实现了“我”心中渴望成为英雄的梦想。课文最后闯祸和挨打部分, 表现了“我”害怕、无奈、灰心丧气的状态。 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如“每每从眼孔里望见爸爸阴沉含怒的脸, 我就觉得自己不再是关老爷, 而是个可怜虫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从而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通过这件事, “我”还悟到了一个怎样的祖传的经验, 得到了什么教训呢? 那就是: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 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 也不会立刻受到惩罚。 这一段,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同时发表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这就是孩子们盼望过年的更深一层的缘故”, 与作者在课文开头所写的哪一句相呼应———“但对孩子们来说, 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 便是我要写在这张纸上的”。作者就是运用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使文章叙事跌宕起伏, 结构巧妙完整。

一张小小的花脸使作者的童年充满了喜怒哀乐, 同时这张花脸也寄托着冯骥才对过去过年可以戴花脸这样一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一往情深。 其实, 我们每个人身上也肩负着这样的责任, 希望大家对过去的这些传统艺术更加用心, 不要让这些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中总有一些事让他们印象深刻, 难以忘怀, 可以从中悟出一些独特的经验。此外,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冯骥才的另外几部作品, 以使学生在阅读其他作品中有新的收获。

摘要:《花脸》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往事”, 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 表现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 这对于学生来讲, 是有着强烈共鸣的。《花脸》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学生在学习时充满了兴趣。文章内容较为浅显, 从字面上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对花脸的无限热爱之情。本节课是以读为立足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对关公花脸的喜爱及学习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行文中的写法。但究其实质, 作者是想通过买花脸、戴花脸的生活细节, 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 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这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读此文, 通过品读, 层层递进地感受体会到全文的情感发展过程即可。

关键词:导入,品读

参考文献

[1]徐静.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以《花脸》一课的教学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 2015 (6) .

[2]朱娜.浅谈教材资源的补缺与拓展——《花脸》案例交流[J].新课程:上, 2014 (5) .

[3]王玲湘, 胡兰.《花脸》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 2015 (12) .

上一篇:学习《员工违法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下一篇:最新一二六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