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2024-05-08

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精选8篇)

篇1: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县人民医院

重点专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县人民医院位于龙泉镇府东街,占地面积26.32亩,建筑面积16700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医院。现有在编职工 128 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2人。全院开放床位12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25个、行政后勤科室13个。

自2012年新医院运行以来,全院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扩宽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益入手,狠抓医院环境建设、医学人才培养、医疗设施改善、医技设备引进,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医院年门诊约22315人次,住院病人2548人次;年手术446人次,各项业务质量指标均达“二甲”医院和“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规定的标准。

为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医院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院近几年来大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使医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一、科学规划,确保重点专科建设四个到位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到位

按照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立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重点专科建设指导思想,按照有条件、有能力、有市场的原则,抓住两个要素: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石。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择优汰劣、公平竞争的办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科学规划:2012—2016,每年建立1-2个重点专科,每1—2年建立一个市级重点专科,到2016年底建立5—8个县级重点专科,2—4个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制订了重点专科发展规划,重点专科发展管理制度。

2、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到位

医院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委员会,院长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下设创建办公室(设在医务科);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院办公室、财务科、设备科、统计室负责人为成员,对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全院形成了重点专科建设三级网络管理。

3、增加投入,保障措施到位

实行四优先:重点专科优惠政策经费优先投入,科研优先立项,设备优先购置,人员优先进修。医院每年提取业务收入的1.5%,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基金,对重点专科开

展新业务新技术所需设备成本比普通科室优惠25%。从2013年起还增加了创建重点专科的外出学术活动指标,同时对创建重点专科的科室提高效益分成比例,医院每年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这些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了业务科室争创重点专科的积极性。

4、扩大影响,宣传工作到位

利用电视、报纸、专栏、标语等向社会广泛宣传医院重点专科,让更多的领导和群众了解,使社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同时,还利用医院的各种会议、文件、简报、黑板报向全院职工广泛宣传创建重点专科的目的、意义、任务及方法,使全院职工特别是重点专科职工积极自觉投身到创建工作中去。

二、精心组织,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顺利推进

1、以人为本,构筑人才建设平台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高风险行业,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源泉。医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点专科建设首位,并以此推动重点专科建设的步伐。

(1)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医院出台了分配制度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重点专科建设科室倾斜等政策,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提供了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对学科带头人加大绩效工资分配系数,重点专科的医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职称晋升优先;对科室建设名列全

院前列的科室负责人或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考察、参观、学习的机会,主动及时地解决业务骨干的各种困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医院,一展所长。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医院无业务技术骨干外流。

(2)建章立制,培养人才。我院出台了《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参加学术活动管理办法》,通过举办院内业务培训班、学术讲座和在职学习、进修深造、短期培训等途径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全院职工学习氛围浓厚,人才队伍迅速扩大,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人才结构更趋合理。涌现了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目前,我院共有高级职称专业人才12名,中级职称42人。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每周一次的继续教育大讲堂,推广国内外领先技术,提高医疗队伍的技术水平。

2、突出新技术,形成特色优势

医院以开展新技术来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制定了奖惩办法,每年对先进科室和个人进行重奖,调动其积级性。相关科室都把省人民医院在我院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当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院地合作,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推动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通过多年努力,全院重点专科建设呈现可喜局面。心内科通过完善实验室检查,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进行溶栓治疗,使

20例急性心梗患者康复出院;妇产科开展的无痛人流,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减少了病人的流失。骨科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解决了由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造成的髋关节、腰椎骨折病人及时就诊;把儿科从内科中独立出来,完善了儿科的整体建设,在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及早产儿的抢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普外科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染科按照传染病设置标准,独立设置病区,担负全县传染病的诊治,形成独特专科特色。检验科配备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化学发光仪等先进设备十多台,开展了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分析、脂类全套(包括载脂蛋白、脂蛋白a等)等 多项检验项目。药剂科建立严格的特殊药品、效期药品管理措施,严格执行核对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药品采购、保管、领发、账物专人负责,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保证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各项技术指标达标。放射科开展了胃肠气钡双重造影。

重点专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医疗业务整体水平提高,带动了全院医疗业务的向前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医疗优势。根据专科建设方向,制定本专业技术规范、指南、研究、开发通用的临床适宜技术。

3、科技兴院,医疗科教齐头并进

根据自身起点低、起步晚、基础差的特点,确定了以科技进步带动医疗业务发展的战略,把科技工作纳入了医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医院科研计划管理办法》、《医院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明确科研项目的申报程序,确定课题主持人的职责任务,重奖有功人员,仅2013年以来,就兑现科研成果、论文及先进科室及个人奖励资金5万元。加强与省人民医院、忻州市人民医院学术联系,与山西省人民医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经常请省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专家来院讲学、手术示教、临床查房。

4、完善硬件,环境设备日新月异

为使患者享受现代医疗服务,保证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医院投入巨资,先后引进配置了万元以上设备80余套,新设备以诊断准确、方便快捷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满足了临床、科教和患者的需要。医院不断地改善诊疗环境,新建了儿科、中医科、病理科、碎石中心。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的发展,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的同时,医院的业务收入增幅也逐年递增。

5、专科文化建设

我院高度重视科室的精神文化建设,我院通过在5.12护士节期间组织的技能比赛和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对职工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 6 的观念,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医院发展的各个环节,不断构建“医院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职工共享”的和谐医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院在重点专科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追加措施,改进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更具体,以对党、对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重点专科建设的步伐,力争建成一批有影响、有潜力、有市场的、有特色的重点专科,不断开创医院工作新局面。

2014年8月28日

篇2: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医院重点及特色专科建设情况汇报 在院委会和主管院长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帮助下,我院职工齐心协力,推动医院“三好一满意”和“十大指标”宏观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狠抓医疗质量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围绕科室工作性质,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围绕重点专科建设,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学规划,确保重点专科建设四个到位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到位

按照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立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重点专科建设指导思想,按照有条件、有能力、有市场的原则,抓住两个要素: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石。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择优汰劣、公平竞争的办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科学规划:—,每年建立1个重点专科,每1—2年建立一个市级重点专科和两个特色专科,到2015年底建立3—5个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制订了重点专科发展规划,重点专科发展管理制度。

2、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到位

医院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委员会,院长任主任,分管院长任副主任,下设创建办公室;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院办公室、财务科、设备科、统计室负责人为成员,对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全院形成了重点专科建设

三级网络管理。

3、增加投入,保障措施到位 实行四优先:重点专科优惠政策经费优先投入,科研优先立项,设备优先购置,人员优先进修。医院每年提取业务收入的%,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基金,对重点专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所需设备成本比普通科室优惠25%。从起还增加了创建重点专科的外出学术活动指标,医院每年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这些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了业务科室争创重点专科的积极性。

4、扩大影响,宣传工作到位

利用电视、报纸、专栏、标语等向社会广泛宣传医院重点专科,让更多的领导和群众了解,使社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同时,还利用医院的各种会议、文件、简报、黑板报向全院职工广泛宣传创建重点专科的目的、意义、任务及方法,使全院职工特别是重点专科职工积极自觉投身到创建工作中去。

二、精心组织,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顺利推进

1、以人为本,构筑人才建设平台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高风险行业,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源泉。医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点专科建设首位,并以此推动重点专科建设的步伐。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医院出台了分配制度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重点专科建设科室倾斜等政策,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提供了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对学科带头人加大绩效工资分配系数,重点专科的医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职称晋升优先;对科室建设名列全院前列的科室负责人或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考察、参观、学习的机会,主动及时地解决业务骨干的各种困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医院,一展所长。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二年来,医院无业务技术骨干外流现

象。

建章立制,培养人才出台了《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参加学术活动管理办法》,通过举办院内业务培训班、学术讲座和在职学习、脱产学习、进修深造等途径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全院职工学习氛围浓厚,人才队伍迅速扩大,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人才结构更趋合理。涌现了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基本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人才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学科带头人均在本地区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位。与此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推广新技术及农村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水平。

2、突出双新,形成特色优势。

医院以开展双新来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制定了双新奖惩办法,每年对获得双新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重奖,调动其积级性。相关科室都与省人民医院积极开展院科合作,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推动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通过多年努力,全院重点专科建设呈现可喜局面 儿科重点专科

儿科初科室工作计划及管理目标及重点专科的要求,经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各项考核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管理目标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德医风建设方面,自觉抵制医药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响应中央卫生工作精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未发生一起医疗纠纷及患者投诉事件。收到患儿家属送来的锦旗8面,退收病人红包3000元。、每月月末科室举行一次本月工作总结讨论会,会上科室人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优点继续发扬,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正,效果良好。、一年来,科内除坚持正常的业务学习外,认真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把核心制度真正落实到临床实际工作的每一处。未发生一例医疗纠纷及事故。不滥用抗生素,不乱开大检查,努力增加

医疗技术含量。科内抗生素使用率由原来的78%现降到50%以内,药费金额占整个住院费用总额的20%,护理费、治疗费、处置费占整个住院费用总额的比例55%左右,检查费占整个住院费用总额的25%左右,结构比例合理。各种设备利用率达100%。、配合医院相关部门共同搞好婴幼儿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5月27日成功举办一期“健康宝贝俱乐部”知识讲座,为50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9月成功举办一期亲子运动会,530名儿童参加。家长们本着“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的目的积极参加,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了儿科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一年来儿科cpap呼吸机治疗人数36人,经皮治疗肺炎、腹泻5000余例。、儿童健康测评系统工作站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测评,并建立健康档案,使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及周边0-3岁的

孩子都能得到正规的儿童保健,及时指导孩子的合理喂养,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临床治疗7例危重早产儿,大大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特别是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早产儿上机和上转的机率。这也是我科今年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的体现。、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双侧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封闭治疗小儿脑瘫60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一年来儿科患者较多,共收住2536名患儿,医护人员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的工作,床位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加床现象非常普遍。nicu收治456名危重患儿,较去年同期多102人。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70人,上机36人,抢救420人次。、一年来,护理方面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输液22648人次,静脉推注8913人

次,病区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达到98%,一针穿刺成功率达97%。、为培养科室技术骨干,选送2名医护人员分别去省人民医院和郑大一附院进修学习,同时引进本科生1名。、我科取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发表了国家级及省级论文9篇,参加省级市级学术会议10次。、一年来共出入院患儿2536人次,较去年上升530人,上升率20%,床位使用率100%。年总处置收入266万元,药品占总收入20%,明显低于医院规定的药占比。

心血管内科特色专科 继续推进专病、专科建设坚持每月举办“高血压病友联谊会”全年累计约1400人次参加,“高血压病友联谊会”会显著提高了心血管内科的先进知名度,在“高血压病友联谊会”的基础上,围绕“心内”课题,开展了全身动脉硬化监测500余例,左右心功能测定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极大地提高了心内科病人的精细诊断与治

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的rp-a溶栓治疗,使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进一步减低。以“优质”为主题方向,深入推进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首先从思想上改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入手,新入院病人进入病区,迎接他们的首诊护士是一张笑脸,亲切的问候,一床洁白平整舒适的床铺,详细的入院须知和健康宣教,使病人如到家一样的感觉,责任护士为患者修剪指甲、剃胡须、提开水,危重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每周为其洗发一次,每周温水擦洗一次,每周更换床单、被罩、枕套一次,有污染时及时更换,冬季怕病人洗发后受凉,我们还为患者准备了吹风机和热水袋,每位护士都把病人当成了亲人,护士长每天为病人整理床单元,对入院后的每一位病人或家属,都不忘记说一声“我是咱们科的护士长,您有什么事情您找我,我会帮您解决。”

icu病人外出检查时,医师和护士会亲自陪同,并带上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和

抢救箱,解除了患者家属的担忧。我们的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就发放连心卡,给患者在住院期间就

继续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本科室内获得市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科主任韩永军获得第四名。发表科研论文3篇,均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妇产科特色专科

妇产科的20多名医务人员,团结一致,严格落实核心制度的落实,认真书写病历,加强医患沟通,规范使用抗生素,合理用药,积极学习新业务新技术。产科方面:重点提高产科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技术及规范围产期保健尽早处理产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抢救及复苏技术,降低窒息儿的发生,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严格剖宫产术流程。提高应道分娩率,开展母婴免疫阻断。全年共收治孕产妇1472人次,其中新生儿分娩1466人次。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1426人次,听力筛查1426人次,开展免疫孕产妇围产期梅毒,艾滋

篇3: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1 我院临床专科建设的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医院,现有38个临床专科。近年来,我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整合优化资源,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医疗服务新模式,搭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不断探索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渐趋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专科带头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专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2],通过引进与培养,我院现有院士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23人担任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委、副主委,45人担任省级学会、协会主委、副主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人员职称构成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渐由“倒金字塔”转变为“正金字塔”,高级、中级、初级的职称结构比由十一五初期的3:6.6:5.7优化为目前的2.0:2.7:11.4。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各个专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

1.2 学科和专科建设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除24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外,我院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我院连续三年专科声誉名列第二,2011年在公布的28个学科声誉排名中,我院24个专科进入前十或获提名,其中麻醉科、放射科排名本专科第一,病理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排名本专科第三,另有15个专科进入本专科排名前十,4个专科获得提名。

1.3 通过专科建设带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经四川省卫生厅批复同意,我院已成立了消化、实验医学、感染、临床营养等12个专科的省级质量控制中心,健全专科工作制度、流程、诊疗规范和质量标准,对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相应专科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开展专科教育培训和技术讲座,进行专科技能的考评和考核,提高全省医疗机构专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与能力,提升医疗救治效率和效果。

2 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完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顶层架构和管理体系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一项包括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人才梯队搭建、设备空间规划、教学科研协同以及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等在内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必须在院级协调下进行[3]。我院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首先完善了顶层架构,专门建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医疗副院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科技副院长为副组长,医教部、科技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运营管理部、采供维保部、信息中心、纪监部门、审计处负责人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对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申报、建设及后效评估进行系统规划、科学指导、协同实施,从制度、机制、资源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并专门成立了由医教部、科技部、财务部等三部门共同组成的秘书组,负责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日常事务。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是确保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2.2 以学科群建设带动学科进步,推动临床专科差异化发展

我院按疾病系统将所有学科、专科整合为五个学科群进行一体化建设,即神经精神学科群、心肺血液学科群、消化系统学科群、创伤康复学科群、全科医学及支撑学科群,实现学科、专科间资源共享、相互借力、协同发展的目的,在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细分亚专业的基础上,鼓励以专病为基础的跨学科交叉联合诊疗学组。目前全院共建立了70个这样的多学科交叉协作学组,集结优势力量,为临床专科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院为每个学科群配备1名学科主管和2~4名学科助理,负责为学科群内各个学科、专科提供科研信息引导式服务,负责学科、专科评估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学科群与专科重要科研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协助项目成果申报等,为学科群的发展建设追踪发展前沿,提供行业信息,建议发展方向等,为学科群、学科和专科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3 整合资源建平台,助推临床专科建设

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我院十分重视纵向资源与横向资源的整合,以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路径为切入点,大力建设多科共建共享的系统疾病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标本库,开展具有专科特色的临床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区域内专科疾病整体诊治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如我院整合成立了功能性神经疾病中心,集结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优势资源开展脑深部电极应用项目,此项技术已走在全国医院前列,三个专科均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又如我院2010年将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肾脏内科、放射科、超声科等9个专科和护理的血管通路学组整合形成血管中心,通过多学科交叉整合形成的资源平台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完成我国首例马凡综合症内脏动脉杂交治疗,2012年完成胸腹主动脉瘤杂交一期手术,达到国际水平。截至目前,血管中心已完成40余例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凝血酶注射封堵微创手术,有效减少了患者创伤。已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11例,居全国前列等。这种新型的整合资源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临床专科技术水平的提升,参与血管中心的7个临床专科和专科护理均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4 创新配套机制和政策,助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多年来,我院一直注重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并以此形成学科和专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如我院率先在国内医疗机构设立SCI论文基金,对发表SCI论文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可以使用该经费围绕研究方向购买科研设备和试剂、聘请项目制人员、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从2007年到2012年上半年,该基金使用金额已高达8801.2万元。近年来,我院SCI论文发表已逐步从基础研究领域转向临床研究领域,体现出临床专科建设对于学科研究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院不断完善了院士、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大师级高端人才培养和孵化的体制和机制,开展亚专业专病学术主任制试点,拓宽人才培养与引进渠道,在配备好学科带头人的同时,注重后备人才的建设。我院还专门设立了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首批启动基金2000万,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所需的中青年骨干提供中、短期出国专项资助,鼓励到国内外名院名校进修深造,重点针对临床新技术领域进行资助。我院积极推荐中青年骨干到各级各类学会任职,对于达到条件的实施破格晋升,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知名度,使临床重点专科的人才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在临床新技术方面,为提高临床专科医疗技术水平,鼓励新技术开展,我院专门设立了临床新技术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临床专科发展中重点、难点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前景好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医学伦理道德的国内外前沿新技术,提升临床技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目前临床新技术专项基金已使用1550余万元,成效显著。如我院针对活体肝移植技术设立基金300万元,目前该项技术5年期生存率达77.3%,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10项全国领先的肝移植技术,技术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5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壮大专科辐射能力

我院利用自身在医疗技术、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以带动区域发展为己任,先后进行了华西远程医学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成功尝试,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走出医院围墙,引领区域发展”、“医院搭台子,专科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新思路,不断壮大专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区域内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院现有远程网络医院541家,分布14个省(市、自治区),覆盖地市州38个,县区市82个,服务人口超过5亿人。2002年-2012年,我院先后有规划、不间断地培训了近123万人次各级各类医卫人员,远程会诊近7500多例次。积极参与“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和“西部卫生人才项目”等,创立“华西—社区对口辅导慢病防治模式”、“面向社会全方位规范化培训体系”、“医院管理方向MBA学历学位课程项目”等,为区域内各学科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水平、极大地方便病人就诊、体现大型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也扩大了专科影响,壮大了专科声誉,为重点专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3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对我院相关学科和综合管理水平的巨大促进作用中可以看出,建设与发展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开展优质医疗服务、搭建合理的技术人才梯队、科学规划设备与空间、扩大辐射带动能力,对于提高医院整体建设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卫生部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围绕重大疾病,开展以解决疾病诊疗问题为靶向的适宜技术创新和推广,将有利于解决群众“看好病”的问题,并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同时,通过公立大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人才培养和技术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专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增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实力。另外,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标准的设计上,通过设立有关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将很好地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医院主动承担医改责任,落实医改任务。由此可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项目建设医院具体专科的水平发展,通过技术辐射、人才培养等,对于区域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将有引领、带动作用。

3.2 促进医院内涵建设的需要

目前综合医院不断引进人才,发展专项技术,使各家医院在不同程度保持某方面或某一专科的竞争优势。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有利于形成专科优势,使专科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极大地推动了各临床专科不断创新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解决本专科领域内的重大技术难题,有利于引导医院把建设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以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主题的内涵建设上来,形成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良性医院竞争局面,提高专科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从而促进医院全面建设,提升医院整体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医疗水平的全面发展。

3.3 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专科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加速培养专科技术带头人的接班人,建立合理的学术人才梯队,增强学科评价、项目申报、资源分配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能够追踪并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也有利于向世界展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增强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有助于建立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从根本上留住对医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人才,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真正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还将持续推进,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各个临床专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想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除了需要坚实的基础与长期积累外,更需要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持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同时提高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真正起到区域性大型公立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虹,王文中,吴雁鸣.全军临床医学专科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0):615-617.

[2]沈辉,齐璐璐.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医院,2009,13(3):5-6.

[3]陈国良,黄连帅,陈建中.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8,11(4):239-241.

篇4:中医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

关键词 重点专科 护理 建设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是重点专科建设内容之一,能使护士在专科疾病认识、治疗、护理、康复指导上具备较高水平,使重点专科护理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我院儿童骨科自2008年-2011年,在创建重点专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有关内容,建立重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重点专科护士中医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护理科研能力,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验收工作,现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总结如下:

1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保障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儿童骨科重点专科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儿童骨科专科护理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护理岗位职责、人员培训计划及落实考核措施等;每月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2技术、学术能力建设

2.1结合诊疗规范完善护理常规我科在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的同时,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理论,结合科室诊疗规范完善了重点病种护理常规,每年对护理常规进行优化。护理人员熟悉掌握重点病种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主要从病人的辨证施膳、用药、情志、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护理工作。

2.2重点单病种突出中医特色护理并进行评价及制定改进措施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运用于骨伤科护理中。我们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骨折不同分期进行饮食调养,将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运用于临床。根据骨折患儿的身心特点,科室设计并应用了上肢游戏式引导功能锻炼操以提高骨折患儿的康复效果。

每月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2.3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总结专科护理经验,参加国家级、省级护理学术会议,与省内外护理同行进行护理经验交流。对下级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建设周期内与3家医院形成对口支援,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次,2010年申报并举办《儿童骨科辨证施护新进展培训班》。建设周期内护理科研课题立项1个。

3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3.1注重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证能力的培训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重点专科要成为中医护理模式病房,必须注重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全院护理人员课时达到100课时要求的基础上,科室通过讲座、跟随医生查房、中医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本科室病种的相关知识。科室每季度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

3.2护理人员专科、专病理论知识的培训科室制定了各级护士护理理论、技能要求,每年对各级护士进行技能考核;科室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培训计划;专科、专病护理查房每季度1次;专科、专病理论讲课每季度1次;重点专病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每季度1次;专病应用护理技术考核每半年1次。

邀请科内医生专家授课,学习牵引、手法复位的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功能锻炼指导等专科护理技术,使护理人员学以致用,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各种骨科技术操作。

4专科文化建设

重点专科精神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突出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重视人文关怀,创建良好的中医专科文化氛围。

4.1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在病房走廊、门诊候诊区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栏和适宜儿童的卡通形象宣传栏,介绍本专科中医药治疗特色、中医药疗效等内容。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人才培养、教学传承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患儿在娱乐中学习有关健康教育常识,我们自编了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画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儿及家属翻阅。画册色彩鲜艳,采用卡通图像,加上其父母在旁边的指点说明,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患儿受到健康教育的熏陶。内容有:儿童骨折骨折后的家庭护理,骨折三期不同的饮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各项检查、治疗的意义和配合,儿童意外创伤的预防,出院指导等内容。

4.2将医疗护理服务拓展到院外,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为了达到护理连贯性,我们把关怀服务延伸到家庭,设置医患连心卡,使病人出院后,同样能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情需求,强调尊医服药,按时复查,以做好康复指导。

科室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象不仅为住院患儿家长,还面向门诊患儿家长。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科室举办免费义诊活动,护理人员给住院小朋友发放小礼物,做游戏,指导患儿行功能锻炼。

篇5: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2016年--2018年)

一、学术队伍建设

1、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心血管内科有高级职称人员1名,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需每年至少送1名医师至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每年至少参与2-3次短期专科培训班每年至少2次参加全国或区内年会,了解心血管专业最新动态。3年内每年培养至少2-3名介入医生。

2、人才引进计划

目前科内人员仍紧张。初步规划3年中至少引进高级职称介入医生1名,初级职称医师3名,需医院支持。

二、专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专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

争取3年内心血管内科在XX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能够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建设成为集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满洲里市的心血管中心。

2、专科建设发展的具体任务

实现心血管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分三步走:

1、需要引进人才,培养自己特色人才。

2、需借助上级医院的力量开展介入技术。

3、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能独立解决心血管的急重症。建成XX市绝对的心血管中心。

三、科研工作及业务创新

3年内以心血管介入技术作为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引进及独立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添补XX市心血管技术的空白。

四、需要医院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

1、需要医院资金、设备的投入;

2、需要医院协调引进心血管专业的专科人员;

篇6: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2010年以来科室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针,主要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及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科室以“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为研究重点,按照上述疾病的辨证分型,拟定了自配的中草药处方,对一些“心悸”“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心肾阳虚”探讨了中医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方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的研究中,已成为使用最多最广、收获较大的治疗法则,事实证明,中医药是能够进入心内科急重症领域,另外中医在配合西医治疗高血压、具有降压、改善心脑肾血供,促进了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毒性心肌炎辨证分型也多种多样,常以气阴两虚、风热犯肺、热毒侵心型较为多见,临床常给予黄芪、人参、丹参、桂枝、金银花等煎服,可直接改善患者的恶疫机制,有单味西药无法实现的独特疗效。

2、在日常繁杂的医疗工作中,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学习的氛围,努力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实际能力强,具有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使广大患者接受到先进、合理、及时而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继续强化本科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在工作中强调严格执行核心

制度,遵守医疗的法律法规,杜绝医疗隐患的发生,抓好医疗质量的管理,抓好各种诊疗规范的落实。

“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严谨态度,严肃作风,严格要求”是对科室人员基本素质和行为规则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考核临床医生“三基”“三严”,也配合医务科的布置,进行科室人员的“三基”考核,在处方病历等检查中,针对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科会,要求每位医师认真学习病历书写规范,严格按照要求书写病史,强化专业的同时,提高各级医师逻辑思维及文字表述能力,病历质量也较前提高,处方质量也较前好转。

4、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认真热忱服务于每个患者,认真开展医患沟通,优化沟通方式,主动与患者交心,交朋友,维护病人的权利,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不乱开大处方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不误导和哄骗患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

5、护理措施到位

心血管内科患者多,为重病人多,年龄大,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在诊疗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仪表举止文雅,执行制度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技术过硬,护理服务温馨,护理关系和谐,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深受广大患者的依赖和尊重。

6、存在问题

①青年医师对自己要求还需进一步加大,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自己早日脱颖而出。

篇7: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申报汇报

会上,江济华副处长代表科研处就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工作做了具体布置,并表示科研处已对安医大附一院全院科研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充分准备。要求申报科室在11月30日前将初稿报送科研处。

李家斌副院长根据近两年安医大附一院专科建设开展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指示,他强调相关科室的专科建设负责人应加强与各科中华医学会主委的联系,以便了解各专科的评分标准,并按评分标准严格整理、撰写申报材料,以确保申报书的质量,提高申报书的撰写水平。

余永强院长在听取汇报后指出:

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申报工作应提前谋划,等任务来时,再对照申报文件的要求做出部分调整;

二、要充分整合安医大附一院全部公共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在短期内弥补差距和不足;

三、应注重医院临床业务的开展,加强安医大附一院临床综合实力,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并以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督促和推动各学科亚专科的发展。

篇8:内科重点专科建设汇报

1 我国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评价和建设工作的历史回顾

1.1 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评选 (评估) 和建设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在高等学校中遴选出416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其中有53个医学学科[1], 但当时的参评主体为高校, 临床学科一般依托高校附属医院, 作为高校相应学科的一部分参与评选。此后,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根据“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目的, 已进行了三轮一级学科评估, 而一级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 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

1.2 地方及高校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评价和建设工作

从文献检索来看, 许多省市已经或近期计划开展“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等类似项目[2]。以上海为例, 就有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学科建设等项目, 均具有学科评价及促进医院学科发展的意义。而自2010年起,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启动发布“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该排行榜主要以“同行评议”的方式, 再辅以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等要素[3], 对选定的20余个临床专科, 由研究所组建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 要求专家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因素, 提名所在专业领域内排名第一到第五 (2011年改为第一到第八) 的医院, 并根据专家的排名, 得出了该领域的各医院平均声誉分值, 通过排序产生最终排名结果。

1.3 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价和建设工作

2010年4月, 卫生部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通知》, 首次从全国层面正式启动对于医院临床专科的评估和建设工作。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体系为三级指标体系, 各个专科评估指标体系略有不同, 所占比重稍有差异。但所有专科一级指标均为5项, 分别是基础条件 (占总分权重10%左右) 、医疗技术队伍 (占总分权重20%左右) 、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占总分权重35%左右) 、医疗质量状况 (占总分权重25%左右) 、科研与教学 (占总分权重10%左右) ;二级指标25项左右;三级指标70项左右。

2 我国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项目评价和建设工作的讨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及与其他评价体系的对比, 凸显了卫生部启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对于临床学科评估的重要性。原因主要为: (1) 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评价 (评估) 工作, 其中虽也分别涉及53个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一级学科的评价 (评估) , 但参评主体为高校, 其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关注科研和教学, 反映临床能力指标缺乏。而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虽也有科研和教学的指标, 但整体占比仅为10%左右, 而临床能力指标整体占比在60%以上, 使评价的重点“回归临床”, 进一步扭转三级医院临床医务人员“重科研、轻临床”倾向; (2) 相较地方各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项目而言, 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无疑是填补了国家层面没有对医院临床专科系统评价的空白, 评选出各临床专科中的“国家队”, 国家重视和加大对重点专科的投入, 可促进各临床专科“国家队”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打造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临床综合实力; (3) 与“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相比, 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选时除了保证“水平”以外, 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使得每个地区和省份, 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和省份都能够提升其临床诊疗水平, 使群众能够“看得好病”。

近年来, 各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临床能力、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1“教”“卫”合作, 协同创新, 统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在上海的医改过程中, 尤其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 教育部门及其所属学校和卫生部门及其所属医院进行了紧密的协同创新, 如在上海市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设计等研究和实践中, 充分体现了“医改”、“教改”互动,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 在教育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 上海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项目。而这一模式在2012年8月召开的全国临床医学 (全科)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上, 获得教育部、卫生部、国务院学位办的高度肯定, 并已向全国推广。因此, 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 也应充分调动卫生、教育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主要分成两个层面: (1) 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过程中, 反映出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与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科目及医院设置诊疗科室并不完全吻合, 因此, 人才、学科的使用方 (卫生部门) 与人才、学科的培养方 (教育部门) 应进一步理顺上述科目之间对应关系, 力求“归一”, 如上海即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目中增设了“肿瘤科”基地。此外, 卫生部应积极向教育部争取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的评估指标; (2) 大学、医院层面。大学附属医院相较非附属医院而言, 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 所以, 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大学附属医院立项占多数。但因申报主体为医院, 大学往往只是通过附属医院成为最终结果的“被告知方”, 而不是“参与方”, 因此, 无形中割断了大学了解当下临床重点专科 (含临床医学人才) 发展方向的渠道, 而仅把临床医学等学科作为普通学科参照教育部门的指标体系来建设, 以致造成“重基础科研、轻临床研究”的局面, 而如果大学参与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来, 就能了解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中临床能力、科教能力的占比情况, 而即使在占比较少的科教方面也规定“所指论文 (包括SCI论文、中文期刊论文等) 、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成果等, 均指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项目、课题或成果”, 这样既可使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模式, 从而为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型人才及学科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如复旦大学自2010年起就积极参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 学校医院管理处牵头召开校内评审会及经验交流会, 邀请院士、知名专家、医院管理者从不同角度为参评单位进行辅导, 并在校内明确了“育好人才、建好学科、用好经费”的项目总体要求, 在2010年至2012年3年间, 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共获得4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且, 复旦大学基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长远要求, 启动循证医学中心平台, 组织中心专家赴各附属医院进行循证医学专题巡讲, 从而在医学生、临床医师中推广循证医学的理念, 并通过追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提升学术水平和临床科研能力, 打造临床研究的公共平台。

2.2“评”“改”联动, 数据客观, 大力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 我国医改各项工作正逐步推进, 其中不乏很多医改专项工作相互关联, 为提升医院参与医改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应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作为推进医改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 做到“评”“改”联动, 即“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中纳入当下医改重点推进工作的指标体系或必备条件、指标类型及权重可以根据评估所处时期各项医改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变化。现行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 已在对口支援、预约诊疗、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临床路径、优质护理等方面加以强调, 对参评单位参与和强化相关医改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而言, 其侧重点在临床能力, 但涉及如何评估临床能力相关指标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 却存在信息监测不足等问题。现今国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 但总体情况, 尤其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临床数据收集和监测方面, 距离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不仅仅只涉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还涉及到临床路径管理、临床医师管理与评价 (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系列全行业职称晋升等) 、临床研究等方面。尤其是过去临床医学人才及学科评价体系, 过多倚重科研能力指标 (论文、课题) 作为量化指标, 其主要原因是临床指标相对难量化且即使量化但很难监测数据真实性, 长期下来, 自然形成了“重科研, 轻临床”的“指挥棒”, 扭曲了临床医学人才发展及学科建设方向。因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指标导向正确的基础上, 还要做到数据评价客观真实, 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建设, 要将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或必备条件。但目前国内多数三级医疗机构尚不能有效地监测每个临床医师实际发生的各类临床工作量, 从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客观监测各临床科室相关临床指标。首先, 作为参评单位 (参评标准必须为三级医院) 在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应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关于“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指标导向, 进一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向该院临床医师发放的与医院网络中心平台相关联的“移动终端”, 已初步具有监测医师临床业绩完成情况的作用。其次, 从全行业的角度, 卫生部可借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数据可靠性的一些做法, 如结合各层级医疗中心建设、医疗联合体建设等工作, 专门设立各层级临床能力相关指标公共数据库, 明确数据采集标准, 便于核查医院上报数据。

2.3“事”“财”并重, 指标完善, 持续提升临床诊疗服务能力

中央财政对于每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给予500万的经费支持, 其中每个临床护理专业补助300万元, 每个专科护理专业补助400万元, 项目所在单位原则上为每个项目按照中央补助资金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就要求各立项单位不仅要做好“事务”, 还应该管好“财务”, 要把经费“用好、用对”, 切实用到“设备购置支出”、“人才队伍建设支出”、“适宜技术推广支出”等规定方面上来。因此, 为进一步提升立项单位对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 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出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 指导立项单位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并加大立项单位财务部门对该项目资金管理的参与程度。而对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指标体系 (含评分标准) 应根据专科发展要求进行不断修订, 尤其是中华医学会还未设有专科分会的专科, 应尽快组建专家库或成立专科分会。除此以外, 立项单位在提升自身临床诊疗服务能力的同时, 也可通过质控中心、共建协议等形式, 同步提升所在区域或共建区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如复旦大学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指导、支持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综上所述, 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正逐步起到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的目的, 但作为一种制度建设, 还需在合作模式、数据监测、考核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从而使得本项目的实施能够更好地起到评价和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的作用。

摘要:针对我国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评价和建设工作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合国内, 尤其是上海市及复旦大学在学科评价与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为今后继续做好该项工作, 提出了“‘教’‘卫’合作, 协同创新, 统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改’联动, 数据客观, 大力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建设”、“‘事’‘财’并重, 指标完善, 持续提升临床诊疗服务能力”等三方面建议, 以供相关行政部门、医学院校及医疗单位进行决策时参考。

关键词: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玉霞.军队临床医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2.

[2]安艳芳.我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7) :148-150.

上一篇:副局长党课心得体会下一篇:农村电子商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