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考试

2024-05-22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考试(精选6篇)

篇1: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考试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网上形考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0年11月18日。

第一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诗经》名句分别出自: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答案]E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A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D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答案]B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答案]C

A《秦风·蒹葭》

B《王风·黍离》

C《豳风·七月》

D《周南·关雎》

E《邶风·击鼓》

题目2:下列楚辞名句分别出自: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案]C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答案]D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A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答案]A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答案]C

A《湘夫人》

B《涉江》

C《离骚》

D《国殇》

E《少司命》

题目3: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C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答案]B

(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答案]A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C

A.赋

B.比

C.兴

第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完成下列乐府名句:

(1)山无陵,江水为竭,[答案]D,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答案]C。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答案]A。

(4)[答案]E,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答案]F。

(6)[答案]B,壮士十年归。

A.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B.将军百战死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冬雷震震,夏雨雪

E.新鬼烦冤旧鬼哭

F.莲子清如水

题目2:下列乐府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答案]F

(2)《蜀道难》(噫吁嚱)

[答案]B

(3)《兵车行》(车辚辚)

[答案]A

(4)《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

[答案]D

(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答案]F

(6)《短歌行》(对酒当歌)

[答案]C

A.杜甫

B.李白

C.曹操

D.白居易

E.元稹

F.无名氏

题目3:下列乐府名篇分别属于:

(1)《卖炭翁》(卖炭翁)

[答案]D

(2)《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答案]F

(3)《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答案]A

(4)《西洲曲》(忆梅下西洲)

[答案]B

(5)《敕勒歌》(敕勒川)

[答案]C

(6)《石壕吏》(夜投石壕村)

[答案]D

A.汉乐府

B.南朝民歌

C.北朝民歌

D.新题乐府

F.旧题乐府

第三章本章自测

题目1:

完成下列五古名句:

(1)行行重行行,_________。

[答案]D

(2)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答案]B

(3)池塘生春草,_________。

[答案]E

(4)_________,澄江静如练。

[答案]C

(5)荷风送香气,_________。

[答案]A

(6)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答案]F

A.竹露滴清响

B.采菊东篱下

C.余霞散成绮

D.与君生别离

E.园柳变鸣禽

F.一览众山小

题目2:完成下列七古名句:

(1)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

[答案]B

(2)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F

(3)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

[答案]C

(4)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A

(5)回头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

[答案]D

(6)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案]E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何处春江无月明

C.美人帐下犹歌舞

D.六宫粉黛无颜色

E.安得广厦千万间

F.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题目3:下列名句的作者分别是:

(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答案]E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答案]D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B

(4)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

[答案]A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答案]C

(2)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答案]D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杜甫

D.李白

E.李贺

F.苏轼

第二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题目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三的平仄。(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题目2:粘对是律诗平仄中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题目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题目4: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1.押韵规则(10分)

答案: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

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10分)

答案:

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题目5: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50分)

答案: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第四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名言各出自: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A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D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E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答案]B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E.《荀子》

题目2:下列寓言故事分别出自:

(1)守株待兔

[答案]B

(2)齐人乞墦

[答案]C

(3)刻舟求剑

[答案]D

(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答案]A

A.《庄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吕氏春秋》

题目3:下列文章分别出自:

(1)《齐物论》[答案]B

(2)《劝学》

[答案]A

(3)《五蠹》

[答案]C

(4)《兼爱》

[答案]D

(5)《盗跖》

[答案]B

A.《荀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E.《吕氏春秋》

第十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故事各出自那部史书:

(1)秦晋崤之战

[答案]B

(2)苏武牧羊

[答案]A

(3)邵公谏厉王弭谤

[答案]C

(4)狡兔三窟

[答案]D

A.《汉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题目2:下列史书在体例上分别属于:

(1)《史记》

[答案]D

(2)《左传》

[答案]A

(3)《国语》

[答案]C

(4)《汉书》

[答案]B

A.编年体

B.断代史

C.国别体

D.通史

题目3:下列人物的事迹分别可以在那些史书中找到:

(1)重耳

[答案]A

[答案]C

(2)荆轲

[答案]A

[答案]D

(3)项羽

[答案]A

[答案]B

(4)司马迁

[答案]B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战国策》

第十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议论说理是古文的一大题材类型,下列论说古文的作者分别是:

(1)《马说》

[答案]E

(2)《六国论》

[答案]B

(3)《捕蛇者说》

[答案]D

(4)《日喻》

[答案]A

(5)《朋党论》

[答案]C

A.苏轼

B.苏洵

C.欧阳修

D.柳宗元

E.韩愈

题目2:下列叙事记游古文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小石潭记》

[答案]D

(2)《游褒禅山记》

[答案]E

(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答案]B

(4)《丰乐亭记》

[答案]A

(5)《黄州快哉亭记》

[答案]C

A.欧阳修

B.苏轼

C.苏辙

D.柳宗元

E.王安石

题目3:下列名句或成语分别出自哪位古文家之手:

(1)黔驴技穷

[答案]A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D

(3)成竹在胸

[答案]E

(4)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C

(5)泯然众人矣。

[答案]B

A.柳宗元

B.王安石

C.欧阳修

D.韩愈

E.苏轼

第十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徐文长传》是()为明代作家徐渭作的传记,传记突出渲染了徐渭对抗权贵的狂生精神。

[答案]袁宗道

题目2:张岱是晚明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他的小品文集有()。

[答案]《西湖梦寻》

题目3:山水游记是小品文的常见题材,下列经典游记的作者分别是:

《西湖七月半》

[答案]C

《满井游记》

[答案]D

《记游松风亭》

[答案]A

《湖心亭看雪》

[答案]C

A.苏轼

B.柳宗元

C.张岱

D.袁宏道

篇2: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考试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教材把汉字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是不同的,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四体二用”说,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的意义在于破除了对六书的迷信,推动了对汉字结构研究的发展。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那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上古音包含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l世纪一公‘元2世纪末)。代表性音系是《诗经》音系。中古音包含的时代从魏晋到晚唐五代(约公元3世纪一—公元lo世纪)。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包含的时代从宋代到清末(约公元¨世纪一公元19世纪)。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这种时代性是语言社会性的体现,所以我们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学习古汉语词汇,就要注意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够以今律古。

二、(注韵脚和所押的韵部有错最多只扣2分。共4分)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韦应物

韵脚:园、喧、门、恩。

韵部:园、喧,元部;门,魂部;恩,痕部。

三、(每词2分,说明句中义和今义1分,说明古今变化或区别字,写出一项即可¨分。共10 分)

1.禽:(句)走兽总名。(今)主要指飞禽。缩小。

2.官:(句)官职。(今)官职。没变化。

3.甚至:(句)指十分周到。(今)程度副词。句中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

4.妻子:(句)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词义缩小。

5.谤:(句)议论批评过失。(今)毁谤。词义加重。

四、(每个2分,说明不完整的扣1分。共10分)

1.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

2.甲:名词活用作动词;穿铠甲。

3.庸奴: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把其夫当作庸奴。

4.夫人: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把„夫人。

5.小: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之小。

五、(每词2分,指出1分,说明类型1分。共10分)

1.谁: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2.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变:用“之”复指前置宾语。

4.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5.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译文中的错别字酌情扣分,共46分)

1.本文共10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8个重点词,每个1分,共18分。

原文1:

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各言尔志?”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④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善,⑥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⑧子曰:“老者安之,⑨朋友信之,⑩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参考译文:

①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②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③子路

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④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⑤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⑥不宣扬自己的功劳。”⑦子路说:“希望能听到您的愿望。”

⑧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⑨使朋友能够信任我,⑩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2.本文共4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4个重点词,每个1分,共8分。

原文2: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②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译文]①齐景公向孔子问政。②孔子回答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③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④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3.本文共12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8个重点词,每个1分,共20分。

原文3:

①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③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⑥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⑦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⑧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⑨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⑩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⑩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⑩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 天道》)

参考译文:

①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②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③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④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⑤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⑥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⑦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⑧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⑨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⑩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⑩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⑩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古代汉语专题 试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4分)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阎奉明恩。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有区别字,也请写出(每词2分,共10分)

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

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5.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每个2分,共10分)

1.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2.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4.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5.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每词2分,共10分)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3.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篇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3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将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返璞归真”中与时俱进, 可以预见, 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精神将在新课程高考中进一步体现。为了配合全国新课程高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考生做好高考文综历史第二轮复习, 本刊编辑部集中全国各地新课程高考研究中的名优教师资源, 根据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和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第二轮通史复习的特点, 将新课程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时政热点整合为九个专题, 以期帮助考生达到高效备考的目的。此第二轮复习系列专题, 兼顾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版本的教材, 精讲精练, 准确把握核心考点, 试题的命制突出原创和改编, 将成为考生笑傲高考、迎接金色六月的利器。

【命题规律】

1.近三年高考涉及本专题的重点知识

(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一方面侧重于行政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另一方面侧重于汉至元的行政机构, 如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内阁制和军机处等。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分封制, 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考查了郡县制,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10题、北京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科举制,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了刺史制,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8题、江苏历史卷第4题和广东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内阁制, 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2题考查了军机处等。

(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了古代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以冶炼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 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政策的影响。如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和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题考查了古代的手工业发展,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6题、北京文综卷第12题和安徽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考情预测

(1) 从题型来看。本专题仍将以选择题为主, 且试题引用材料多为文言文, 难度较大。

(2) 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方面, 视角多变。一是注重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考查;二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特色内容特别关注, 如对监察制度的考查;三是侧重对体现以史为鉴知识点的考查, 如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及影响, 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将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机构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方面, 仍将结合当前的“三农”问题等热点命制试题。一是古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的兴修, 联系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二是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和相关政策制度结合起来综合命题;三是古代手工业成就对当今立足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增强国力的启示;四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五是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启示;六是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3) 从命题方式看。本专题仍将通过设置新情境、新材料来考查主干知识, 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

【复习方法】

1.运用表格归纳法复习早期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发展, 把握基本脉络、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重要的概念和重大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如分封制和宗法制,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郡县制和行省制,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内阁制和军机处等。

3.采用线索归纳法从宏观上掌握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如复习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 就要抓住一条线索、两对矛盾、三个趋势、四种主要制度等。

4.运用史论结合法来探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象, 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认识和评价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象的影响, 如自然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6.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复习, 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联系等。

【综合解读】

一、政治文明史

1.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 历代主要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二、经济文明史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农业:

(1) 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2)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3) 从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角度看, 使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4) 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 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 手工业:

(1) 历史悠久, 技术精湛, 持续发展, 长期领先于世界。 (2)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 规模不断扩大, 分工日益细密。 (4) 长期远销欧、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享誉世界, 如西汉有“丝绸之路”且被称为“丝国”, 唐朝又被称为“瓷器大国”。 (5) 地区分布广泛, 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的变化。

(3) 商业:

(1) 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2) 阶段性特征明显, 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 但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发展艰难。 (3)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 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有利于商业发展;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 国家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放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 封建社会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5) 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2.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

【热点链接】

热点一

材料:2012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会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从我上任的那一天起, 就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第一, 就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第二, 我们政府还要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第三, 我们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解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吸收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包括古代中国优秀政治文明, 特别是制度创新。试题的设计, 可以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政治民主化进程、机构改革的启示的角度进行考查, 如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 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与国家统一等。

热点二

材料:2012年11月1日, 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统计, 2012年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高达152.6万人。公务员考试依然是高烧不退, 报名者趋之若鹜, 这与20世纪80、90年代的下海潮形成鲜明反差。

解读:公务员报考热折射了时代变迁, 可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相联系, 要抓住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标准和方式的演变来掌握。试题的设计, 可以从科举制的影响和对科举制的认识角度, 考查今天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东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差异。

热点三

材料1:2012年2月1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这一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

材料2:2012年9月19日, 据海关统计, 10年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1.7%, 较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约10%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上升至2011年的10.2%, 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解读:本热点涉及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高考对此考查多采用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视角主要有:一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兴修对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二是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相关制度政策与当今热点“三农”问题、粮食问题等结合起来命题;三是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对当今立足创新、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增强国力的启示;四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五是封建国家采取的政策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启示。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 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 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 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个概念, 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和服从中央的制度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社会机制

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 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 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 而无力作巨大改变。”由嬴政大帝独创的“权威性的规范”是指

A.皇帝制

B.丞相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3.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 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 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理解错误的是

A.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B.君主专制具有极端的残暴性

C.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D.君主专制总体上是有害无利

4.20世纪90年代中国“省管县”改革悄然进行, 有人说这吸取了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教训。“某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 各得其足……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 咸出于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1) 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2) 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 (3) 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 (4)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A. (1) (2)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3) (4)

6.据《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者, 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 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 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 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中央集权削弱

B.行政效率降低

C.腐败现象丛生

D.积贫积弱局面

7.《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记载: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 “帝欲易太子, 内畏诸阁臣, 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 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 循等遂不敢诤 (而遵旨票拟) ”。这主要说明了内阁

A.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B.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C.与皇权相互勾结易导致腐败丛生

D.对皇权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8.有人说, 军机处的设立, 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 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言论不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军机大臣“掌书谕旨, 综军国之要, 以赞上治机务”

B.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军机处“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

D.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9. (清) 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行

C.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10.某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时, 找到下列材料:“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工匠之子, 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 分析上述材料可知

(1)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以家族内传承为主要形式 (2) 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制约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 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制约了技术的传播 (4)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不利于中外手工业技术的交流

A. (1) (4)

B. (2) (3)

C. (1) (2) (3)

D. (1) (3) (4)

11.2012年10月31日, 北京盈时国际2012年秋季拍卖“古韵奇赏——古董珍玩专场”举槌。——皇家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以9775万元成交, 这是内地19年来拍出的最高价格的瓷器。据你推断该瓷瓶

A.最早可能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制作

B.是吸收波斯、印度风格文化的结晶

C.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隐喻化地呈现

D.是青瓷技术与白瓷技术交融的结果

12.明《万历志》张宁序中指出:“维扬古九州之一, 江都为附邑, 袤延数百里, 北枕三湖, 南抵大江, 今昔称海内一大都会, 且为南北襟喉, 漕运盐司, 关国家重计, 皆莅斯土”。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1) 漕运、盐运的兴盛使扬州成为“海内一大都会” (2) 便利的交通是扬州兴盛的重要原因 (3) 明中期, 在盐业等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 扬州呈现空前的盛况, 有“海内文士, 半在维扬”之说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13.某学生从图书馆借阅《宋元以来城市分布的特点》、《苏州府志》、《明清中西经济的比较分析》三种书, 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有可能是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A.明清苏州的社会风俗

B.明清的海外贸易

C.明清新经济现象探析

D.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14.乾隆四十一年《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会馆碑》中说:“商贾捐资, 建设会馆, 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或存货于斯, 或客栖于斯, 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可见修建会馆的直接目的是

A.使“士商之游处四方者, 道路无燥湿之虞, 行李有聚处之乐”

B.使“明其约, 释其疑, 主客交孚, 民物充赖”

C.使“联乡谊, 敬神庥……定规则, 抑行商”

D.使“通信息, 保交通, 中外贸易顺畅流通”

15.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两者比较分析可知其

A.都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实行

B.都侧重于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

C.都是自然经济形成或者发展的产物

D.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扰的消极手段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这对现今构建和谐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过程中, “礼制”成为其空间整体格局维新式演变中的主导机制, 并形成了礼制为尺的空间层级组织, 或表现在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的级别的高低;或表现于城市中宫殿、府邸的尊卑等级;或表现于建筑的屋顶形式的差别, 色彩的不同;甚至建筑的踏步亦有等级的表示。总之, 礼制的制约体现于一切可见的形式中。唐长安棋盘格式的中轴线布局出现 (如下图) , 是统一王朝权力达到高度集中的一种表现。城市中轴线由宫室为对称轴的终点, 到以后皇宫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使礼制的、伦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然具体的城市形态同时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和艺术表现之中, 反映为一种对空间的理解和向往。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其规划思想》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分析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4分)

材料二“关中寓内西、偏天下, 劳于转输”, “长安、洛阳虽云故都, 然地险而隘, 去东夏辽远, 故汉之吴楚七国、唐之山东、河北往往强悖, 良亦远而难制也。加其转漕非便, 仰给四方, 常苦牵费”, 所以在此形势之下, 长安难以继续为都, 故 (宋) 太祖弃之。洛阳虽处长安之东, 但仍有与上述差不多的不利之处, 也不宜建都。同时相对于汉唐, 因为西北匈奴相对势小, 东北契丹民族的强盛, 燕云十六州难以收复, 国防重心和政治重心已然转移, 西北之地已经不适合建都。相比于长安、洛阳, 开封不仅水运方便, 漕运发达, 且地处中原, 有前文述说之种种优势, 所以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定都开封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乃是必然选择。

——摘编自《北宋东京城市建设探讨》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宋太祖建都开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比较分析唐长安与宋开封在城市布局方面最大的不同点。 (6分)

材料三以苏州论, 明清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动反映了私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清时, 苏州私人棉布纺织、踹染业大都麇集在阊门外, “苏布名称四方, 习是业者在阊门外上下塘, 谓之字号”。阊门一带成为生气勃勃的新工商业中心, 并与其他三个市区形成对立。杭州城区也有类似变化。不够发达的东城区在明清时期被纳入市内, 成为工商业飞跃发展的集中区域。苏、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其周围的卫星市镇经济有关。环杭州的塘栖、临平、览桥、瓶窑等众多大小市镇及集市, 与杭州城一起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市场体系, 形成连锁的群体效应。

——摘编自《明清江南商品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探析》

(3) 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8分)

材料四下面是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所编制的关于中国与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对比表。

中国:

欧洲:

(4) 对比材料四中的中欧城市发展, 你能得出哪些有效信息? (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3分)

1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 科举是一种只会造就腐儒的没落的取士制度, 甚至认为科举制严重地禁锢了整个民族的创造思想和创新精神, 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罪魁祸首, 是过去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在1998年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黑二十四史》中, 科举与缠足、宦官、酷刑、盗墓列在一起, 足见科举制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多么的黑暗。……很少有人知道, 在科举制废止不久就有人提出要为科举制平反。最早提出为科举平反的著名人物是戊戌变法时期极力批判科举制的梁启超。在游历东西洋国家作过比较之后, 梁启超幡然悔悟, 说“科举非恶制也”, 并公开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 甚至公然提出恢复科举的建议。民国建立后, 伟人孙中山也在各种场合一再赞扬科举。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强调: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摘编自《“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重新评价观点成为学术界思潮》

评述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D 5.B 6.B 7.D8.C 9.D 10.C 11.C 12.A 13.C 14.A15.C

二、非选择题

16. (1) 主要特点:“礼制”成为其空间整体格局维新式演变中的主导机制;布局严整、等级森严, 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任答两点即可, 2分) 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发展, 并实现了大一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 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任答两点即可, 2分)

(2) 原因:长安、洛阳存在“地险而隘”、“转漕非便”等不利之处;宋面对强大的契丹, 国防重心和政治重心已然转移, 开封具有交通、地理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4分) 不同点:宋朝时, 打破了城市布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3) 特点:城市中新的工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其生产和商业功能日益增强;城市不同市区分工相对明确;卫星市镇兴起, 与中心城市一起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市场体系, 形成连锁的群体效应;在江南某些城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长期保持安定统一局面。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4) 信息:欧洲在公元1000年时还不存在城市文明, 而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在此后1000年间, 中国的城市发展没有显著的进步, 而欧洲城市却在这段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1800年, 中国清朝的城市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而欧洲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仅经历了从无到有, 还超越了中国。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5) 特征: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分)

17. (15分) 第一种观点:

积极说:扩大统治基础和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风气的形成;将选官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种观点:

消极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第三种观点:结合上面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述。

篇4: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例1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传统观念的理解。解题重在分析材料中给出的关键词:“外人”“自己人”,说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的是宝玉和黛玉在家族当中父系血缘的远近亲疏关系。课本中解释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的制度,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答案 C

例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郡县制的认识,这虽属于主干知识,但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对郡县制的评价引入。同学们答题时需要從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一角度入手,两者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下诸侯等贵族爵位世袭,地方独立性强;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任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其标准是才干和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

答案 D

例3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從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從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不符合事实。

答案 C

例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变化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和唐代宰相制度的区别。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别掌握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三省之间相互制衡,通过这种分权与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本题的设问是“实质问题”,故從专制集权的发展趋势考虑。

答案 D

例5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意指存在并行的体制,其中有中央集体管制之外的省级组织,因此可推测出是指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本题重在考查同学们对不同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掌握。

答案 B

例6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從周秦至明清,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從中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到对专制的批判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回答第(1)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從战国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2)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他这段话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思路点拨】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行推恩令、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元朝设行省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加强了皇权,從而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從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知识,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等内容。选修1中还涉及到中国古代几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重大改革,其中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從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在复习本专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1. 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2. 把握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性特点。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同步进行的,专制皇权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强化的。宋代以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突出,因此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宋代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稳固,才会有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nlc202309030734

3. 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在封建社会前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期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应联系同时期西方政治制度、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寻找本专题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解答本专题相关题目时首先应关注历史时期,把握时代特征,从而准确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题目,要把握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考查具体的政治制度或重大改革,应运用辩证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

在高考备考中同学们可以关注中国古代选官、考核、监察等制度的变化,结合经济、文化模块,熟练掌握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特征对新政治制度出台的影响。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联,可以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如明代的内阁制和西方近代的内阁制,中国古代的专制王权与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等。

【专项训练】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反是,则谓之‘乱’。”对这段话中的“制度典礼”理解正确的是( )

A. 应该是指周朝的分封制

B. 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C. 对士以下的百姓没有产生影响

D. 有利于封建王朝“治世”的出现

2. 史书记载:王翦将兵伐楚,临行前,向秦王讨要美田宅园,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这说明该时期秦国( )

A. 已废除分封制B. 鼓励发展农业

C. 主要将领不思进取D. 不得授爵赐田

3. 下图为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面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 秦废分封,行郡县制 B. 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

C. 秦统一了六国 D. 秦统一了度量衡

4. 秦二世时,奸臣赵高“日夜毁恶蒙氏(秦朝大将蒙毅),求其罪过,举劾之”,他要弹劾蒙毅,必须通过( )

A. 皇帝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太尉

5. 鲁迅说:“汉末士流,最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 )

A.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B. 科举制的推行

C. 以个人声望为察举依据,实行乡举里选

D. 以门第声望为察举依据,形成累世公卿

6. 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北魏的服装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一 北魏骑马俑 图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A. 北方地区的统一 B. 专制统治的加强

C. 纺织技术的发展 D.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7. 唐朝的宰相设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他们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中书政事堂记》中写道:“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於天,反道於地,覆道於社稷,无道於黎元,此堂得以议之。”政事堂的设置( )

A. 削弱皇权

B. 有利于宰相之间的相互制衡

C. 凌驾于三省之上,是最高权力机构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8. 宋太祖赵匡胤临终时,四境尚未统一,其子年幼,皇太后支持,由其弟光义继位,是为太宗。清代同治帝无子,由慈禧太后做主,由其堂弟继位,年号光绪。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宗法制的瓦解

B.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兄终弟及”也是王位世袭的一种形式

D. 王位继承权的转移

9. 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并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通判负责监督

B.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10. 司马光说:“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他所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A. 青苗法 B. 免役法

C. 市易法 D. 均输法

11. 宋朝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避免地方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C. 压制文官的地位

D. 防止地方官任期长而滋生腐败

12. 某杂志推选出了影响中国的三大人物:赢政、杨坚、忽必烈。由此判断,其推选标准是( )

A. 开国君主

B. 立国时间长

C. 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做出贡献

D. 政权疆域广阔

13. 元朝的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这一现象说明实施行省制度的目的是( )

A. 扩大疆域

B. 防止地方割据

C. 推动民族融合

D. 加强对人民的军事控制

14.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朝内阁大臣都无宰相之实

B. 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明朝内阁无法威胁皇权

15.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 平定三藩之乱期

B. 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 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 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16.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史料学角度看,对这段记载评定正确的是( )

A. 一手资料,真实可信

B. 只能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

C. 文学作品,不可信

D. 文献资料,有可信度

17. 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典》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

A. 重视文才,轻视德行

B. 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C. 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 重视诗赋,无法选才

18. 《旧唐书》中载: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针对这一局面,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B. 收兵权于中央

C.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nlc202309030734

19. 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置中书门下省

B. 实行行省制度

C. 设中书省

D. 设御史台

20.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大臣一日日程……(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A. 谋划(谋划军国大事)

B. 述旨(拟皇帝旨意)

C. 辅政(辅佐皇帝决策)

D. 呈情(呈报奏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部分领;具察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道:“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郊圣节,各奏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一,指出上述现象的危害。

(3)针对材料二的现象,范仲淹所推出的改革措施是什么?推行不久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析造成上述社会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矣。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新唐书·柳冲传》

材料二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牒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

材料三 延至宋时,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此时的家谱才真正成为“寻常百姓”的宗族之谱。这个时候的家谱,由以划分社会政治地位、确定“家之婚姻”的依据,衍化成以“敬宗睦族”为宗旨,以记述宗族内部事物为主体的血亲之谱,“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这类家谱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促进了族权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四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的特征及其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当时谱牒之学兴盛的技术条件。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编修谱牒与之前相比,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说明家谱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中书则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然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而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宋代又因其弊而不能革,却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材料二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三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为什么说“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为此明太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篇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部分的第一章是《诗经》的编集、流传,在这一章里,请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的编集的几种说法,即采诗说、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以及关于《诗经》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四家诗、三家诗、毛传、郑笺、孔疏、朱熹《集传》等。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关于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我们更要注意的是风雅颂的音乐分类。前人对于风雅颂音乐的不同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天子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颂,宗庙之乐歌,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

二、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

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表现为:

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

三、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四、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状态

第四章 农事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二、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农业生活诗的艺术成就表现为:

一、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如《七月》中用物候变化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

二、撷取生产生活中富有深意的片断,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大田》中寡妇拾穗的细节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第五章 燕飨诗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其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是要通过诗歌的形式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这也是它在当时的政治价值。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其审美价值一是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二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

第六章 战争徭役诗

这一章,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中的徭役诗。《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主要情感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君子于役》等;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等。

第七章 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讽喻怨刺诗,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它表现出来的讽喻精神的实质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而创作这些讽喻诗的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第八章 婚姻诗与爱情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诗经》婚恋诗的内容包括:

一、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静女》、《鄘风·柏舟》、《蒹葭》;

二、婚礼场景的描绘和对新婚的祝贺,如《桃夭》、《硕人》;

三、婚姻不幸的哀叹,如《氓》,其思想价值表现为抒发了高尚、纯洁的感情,其艺术价值表现为

一、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二、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三、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四、生动活泼的语言。

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希望大家重点掌握第四点,也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其二是《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用个体的抒情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 《诗经》的艺术形态

这一章我们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经》的创作论意义和《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创作论意义表现在:

一、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的优秀作品;

二、个体诗人开始出现,诗歌已经开始由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抒发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发展过渡,三、艺术美的自觉追求,作品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它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这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

第十一章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这一节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

第一章 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楚辞文体的来源和特点。楚辞的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是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二是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楚辞的文体特征表现为

一、体制的宏伟繁复,篇章都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少歌”、“倡”等。

二、独特的句式、语调,楚辞作品句式比较长,而且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楚辞中的“兮”字既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这是楚辞所独有的。

第二章 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本章的重点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屈原的生平。屈原生活的时代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兼并战争空前激烈,统一局面即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各国相递进行。在屈原生平里要注意: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蒙冤被疏和被放逐、屈原的作品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在这一章里,我们重点掌握《离骚》的主旨和它的美学内涵、艺术世界《离骚》的主旨即是表现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其美学内涵可概括为崇高美、悲壮美、奇丽美;《离骚》的艺术世界由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构成。

第四章 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天问》的性质:别开生面的咏史诗;《天问》的主旨:以古为鉴,讽谏楚王;《天问》的艺术特色:

一、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感情相结合;

二、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这一章请大家注意以下内容:《九章》的名称和篇目;《九章》中的《橘颂》、《涉江》、《哀郢》,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九歌》的性质:利用楚地祭祀旧礼为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的一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九歌》的艺术特色:

一、拟人化的自然神;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情味悠深的语言。《九歌.》的代表作品:《 东 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六篇,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

唐诗宋词部分

第一章 绪论

请大家重点掌握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这表现在五个方面: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诗最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不再完全入乐歌唱后,仍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2、外部形式的差异,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所以称为长短句;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 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在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唐代山水诗和唐代田园诗。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

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秋登万山寄张五》就体现出这一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雄奇豪放,其描写对象都是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其艺术手法表现为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

唐代田园诗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风格自然清新,情趣盎然,神韵天成,受陶渊明影响较大。王维和孟浩然是其最重要的代表。孟浩然的田园诗清新淡远,语言简朴纯净,他的《过古人庄》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就是从《过故人庄》脱胎而来的。

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都是有着永恒艺术魅力的田园诗珍品。

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在第三章友情送别诗词论析里,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三节唐人送别诗论析、第四节宋人送别词论析和第五节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分析。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包括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

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我们要把握意象的起源、意象的演变过程、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的情感以及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咏史怀古诗词的界定及其艺术特征。

所谓的咏史诗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词,多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感悟而作。而怀古诗词则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词。两者的共性是都是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故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同时它也有史的依据。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则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多维的时空组合。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唐代咏物诗的艺术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1.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是《诗经》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 2 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2.“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二、简答题

1.《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答:《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2.《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什么样的艺术原则?

答:《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比兴”,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三、论述题

何谓讽喻精神?讽喻精神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答:讽谏精神,又称讽喻精神,是从《诗经》以来形成的一种诗歌品格。这是由一批有良好文化教养的优秀分子,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就的精神品格。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比如《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中对于王室的忧心忡忡;比如《诗经•大雅•荡》中的对殷纣王因失德而亡国的告诫等,都表现出这种精神。

《诗经》开创了讽谏精神的传统,后来在楚辞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生发,此后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就是继承的这种精神。

2.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答: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四、讨论题

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注的爱情婚姻诗篇,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1)《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情感内容。(2)《诗经》爱情婚姻诗的艺术成就。(3)《诗经》爱情婚姻诗的社会文化价值。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

答: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篇6: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辅导教案

(一)1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

《离骚》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建议你去找些这方面的书看看,因为确实太多了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紧接着,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的光辉代表,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新诗体 ——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这种诗体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诗的产生要晚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诗歌同音乐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3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组合。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作家。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能力。而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 化语言而形 成的新诗歌样式——散曲,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散曲大量吸收民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 歌史上最兴 盛的体裁之一。宋词、元曲兴起以后,传统诗歌仍在创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诗作,而且各具特色,但总的成就都没有超过唐代。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 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 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频仍,士人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主要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这时期的散文、有感 情 激 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这时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规模宏大又结构严谨,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纪传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汉传统,尤以游记散文清新隽逸,生动活泼。后世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明清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赋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有诗的韵脚,崇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整齐,强调对仗工稳与音律和谐,但不要求押韵。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戏曲方面,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均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先秦:四言诗,《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体,也称骚体诗,代表诗人屈原,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浪漫主义

风格。

汉代: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现实主义风格。魏晋南北朝:五言诗,代表诗人曹植,代表作《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田园诗,代表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读山海经》,诗歌风格平淡自然。

山水诗,代表诗人谢灵运,代表作《登池上楼》;谢朓,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唐代:初唐: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代表作《山居秋暝》、《汉江临泛》、《惘川集》;孟浩然,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

边塞诗派,代表诗人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格浪漫主义;高适,代表作《

燕歌行》,风格现实主义;王昌龄,代表作《从军行》 “诗仙”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诗圣”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北征》、《春望》等

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诗人白居易,代表作《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现实主义风格。

韩孟诗派,代表诗人韩愈,代表作《山石》,风格以文为诗。

“诗鬼”李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晚唐:代表诗人李商隐,代表作《无题》、《安定城楼》;杜牧,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过华清宫》、《赤壁》、《山行》。

五代:婉约词,代表词人李煜,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乌夜啼》。北宋:代表诗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代表作《念奴娇》、《水调歌头》、《饮湖楼上初晴》;

王安石,代表作《泊船瓜洲》;黄庭坚,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

婉约词,代表词人柳永,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李清照,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

南宋:代表诗人陆游,代表作《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范成大,代表作《田园四时

杂兴》;杨万里,代表作《初入淮河四绝句》;文天祥,代表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代表作《永遇乐》《水龙吟》《破阵子》。

婉约派代表词人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暗香》、《疏影》。元代:散曲,代表作家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 秋思》。明代:代表诗人高启,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上一篇:怎么确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下一篇:我和书的故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