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欢晚会的随笔

2024-05-05

春节联欢晚会的随笔(精选8篇)

篇1:春节联欢晚会的随笔

头一次在南方过春节,孩子又小,大年夜也没什么活动,只有看春晚了。很久没能这么专注的看一个节目了,还好,看得津津有味。据说中国越往南春晚的收视率越低,而且每次春晚之后总是骂声隆隆,尤其今年更有声音说中国南方遭遇雪灾,还有没有必要歌舞升平,我想大可不必:试问,一个人家里有难处,难道就要一直沉沦,连欢乐的心情都不能有吗?一小部分人受灾,其他人就不过年了吗?一大批演职人员半年的辛苦努力,只换来指责吗?主旋律还是要弘扬,只是个度的问题。众口难调,做什么都会有人说不是,如果不喜欢可以换台或不看。

春晚已经开办了30多年,已成了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欢乐,中国人离不开春晚。

篇2:春节联欢晚会的随笔

对于我们这批80后来说,春节是有特殊意义的。那时候一年中吃的最好的就是年三十。平时父母都特别节约,而且我们一年也几乎不会下馆子一次,年三十是少数能放开肚子大吃一顿的日子。那一天妈妈会给我从头到脚都穿上全新的衣服。爸爸很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有几次还偷偷先炸了春卷给我吃。那一天也会看到我所有的表兄弟姐妹,父亲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会过来一次吃饭。那时候大人吃一桌,小孩吃一桌。每年的年夜饭高潮当然是春晚。记得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陈佩斯的光头。后来有一年,我在电视机前等了很久都没有看到陈佩斯,那个晚上我哭了很久。

为什么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要理解背后的经济层面原因我们先看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是中国的恩格尔系数,简单来说它是指国民的可支配收入里面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当一个国家比较穷的时候,国民收入较低,收入中较大的比例要去购买食物,此时恩格尔系数比较高。反之当这个国家越来越富有,人们越来越有钱,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他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就会降低。这幅图表现的是我们国家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的过程。图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在90年代初到这段时间里面,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快速的下降,是非常陡峭的下降,这代表中国家庭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不再需要用很大比例的收入去购买食物,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更高层次的追求。

也就是说,从1985年开始,中国“挨过饿”的居民比例越来越低,特别是到了今天的90后,基本上从小没有太多对于物质缺失的感觉。当吃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后,那么年夜饭的富足感就会越来越淡。特别是过去十年大家的饮食在越来越“进化”。许多人从过去的高热量饮食转向了更加健康的低热量饮食。那么春节的“大鱼大肉”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年夜饭的地位伴随着经济发展,其实地位逐渐在下降。

另一个当然是春晚,为什么现在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春晚的受众人群。作为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娱乐直播节目,春晚的受众当然是大部分的人群。但是过去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曾经看到过一张图,意思是如果用对标的经济体来看中国不同区域,我们同时存在着对标全球一线经济体,二线经济体,三线经济体和四线经济体的省份和城市。今天的北京、上海、深圳经济水平肯定和东三省不同。可以说30年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处在一个差不多的起点,经历了30年后大家都出现了长足发展,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完全不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也有了代沟。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上海,我们开始越来越难以理解春晚中的各种段子。下面这张图也很有意思,在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春晚的收视率就越低;反之,经济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春晚的收视率就越高。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一定会感慨过去30年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事实上过去30年中国是全球名义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以如此巨大的体量常年保持那么快的增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超级周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带来了全面的生产效率释放,同时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这些人即是消费者,又是廉价的劳动力,帮助中国获得了强大的海外技术。无论是优秀的汽车,家电,还是电子产品公司,他们都要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作为进入市场的交换,他们需要成立合资企业,出让一部分自己的技术。这都为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石。同时,伴随着中国进入WTO,正好又叠加了美国家庭消费的加杠杆初期。美国消费泡沫在一开始拉动了中国的出口力,大幅推动GDP的增长。而更强劲的出口,带来了更多的产能扩张需求,又推动了国内大量基础建设和原材料需求。整个周期,互相反馈,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所以今天的春晚,越来越多是给我们带来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些曾经春晚上的璀璨明星,许多在今天已经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线,但无可否认,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最美好的记忆,带来了无法忘却的快乐。

篇3:春节联欢晚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毋庸置疑, 多年来, 春晚为人们留下一批经典节目, 丰富了当代文艺。1983年以来, 几乎每年春晚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 (1984年) 、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 (1989年) 、聋哑人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 (2005年) 等。可以说, 正是春节晚会催生了这些经典歌舞节目, 而这些越来越多的经典节目, 又促进了文艺创作的欣欣向荣。可以说, 作为节目创作的催化剂, 春晚功不可没。

其次, 春晚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 壮大了我国文艺队伍。这里所说的艺术人才, 既包括专业的表演人才, 也包括在春晚制作和播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名策划、名导演、名主持人, 更包括像赵本山这样几乎一夜之间让全国人民记住和喜爱的民间明星。《我的中国心》至今常唱不衰。可以说, 春晚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人才孵化器和超级营销广告。这也是无数演艺圈新人老手对春晚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此外, 春晚推出了一些新的艺术形态, 丰富了当代演艺市场的文艺样式。比如, 由于春晚巨大的放大作用, 一些原本属于地方的、非主流的艺术形态逐渐成为当今文艺市场的主体之一。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小品了。本来, 小品不过是演艺界面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简短即兴之作, 难登大雅之堂。可是由于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巩汉林、赵本山、宋丹丹、郭冬临等明星们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 特别是赵本山独具个性的创作, 小品一跃成为每年春晚菜单上语言类节目的大菜、主菜。比如, 在2009年春晚的38个节目内容中, 小品竟然占了5个, 其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艺术形式。从流行程度来说, 小品俨然超越相声、双簧等传统幽默艺术形式, 成为中国民族喜剧艺术皇冠上的新明珠。

与此同时, 春晚造就了一批流行词语, 丰富了当代流行文化的内容。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电视既可以反映流行时尚文化, 也可以创造和传播它。由于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的内容紧贴社会生活, 而且占据了历年春晚节目的主流, 一些小品、相声中的词语也经常成为这一年甚至是连续多年来的社会流行语, 进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老蔫儿”、“小样儿, 你穿上马甲, 我就不认识你了”、“常回家看看”、“你太有才了”等等。这些词一出口, 多数人都会会心一笑, 从而记住了它。当然, 也有一些所谓的春晚流行语因为粗俗而流行, 可以说, 这是流行文化的另一面, 春晚也未能免俗。

春晚在带给我们欢笑, 带给文化消费市场新产品的同时, 也越来越显现出它存在的问题。春晚的人文精神, 审美文化和民俗内涵的失落却令人触目惊心。

不得不承认春晚冲淡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春节习俗和传统年文化。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 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 春节晚上有哪些习俗呢?这一堂课, 我们要到哪里补呢?如果没有春晚, 今天的中国人除夕之夜会干什么或者应当做些什么呢?

除此之外, 春晚还带走了节目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这好像是一个循环:春晚因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难以创新, 而很多观众因为“依赖”春晚, 或者说“习惯”了春晚, 虽然有时已经对节目内容“心生倦意”, 但依旧准时打开电视。这种“纵容”又让春晚的创作者们难有走出既有模式的动力和勇气。

另外, 面对亿万观众的众口难调, 春晚宁可按语大一统的拼盘模式。但面面俱到, 也就难免面面平庸, 正如崔永元所说:“我觉得现在办的很多晚会可能太工整了, 没有毛病, 没有缺点。没有缺点就是完人, 完人就不是人, 没有缺点就不是优点。”如今的春晚有主题而无定位, “盛世”、“团圆”、“节庆”、“祈福”只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 既不涉及清晰的受众定位, 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节目理念。只是一味追求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的“百货城”效应, 就不免被这股“专卖店”的潮流淹没。

春晚在文化层面的种种尴尬, 某种程度上是源自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失落,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这是春晚乃至整个时代文化的无奈。春晚完全可以为那些原生态的民间资源提供一个辽阔的舞台 (比如搬演这次展览中颇受欢迎的泉州提线木偶戏) , 让那些丰富的文化宝藏成为节目创作的不竭源泉。同时, 也应该深入挖掘节庆文化意蕴, 多方拓展民俗艺术表现形式。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 维系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 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光芒, 这应该成为春晚自觉的艺术追求。

在节目编排上, 目前春晚还依旧停留在“综艺拼盘”的现状, 各个节目没有内在的关联, 只是一种时间上的串联, 节目之间缺乏呼应, 各自为营孤军奋战, 也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20多年来, 中国电视经历了由“节目化”到“栏目化”的洗礼, 那么, 春晚是不是可以考虑借鉴栏目化的运作方式呢?笔者在此提出两个设想:

其一, 变“散点透视”为“大视野”, 提升策划含量, 增加流程设置。首先要树立栏目化的“大视野”, 把春晚作为一档整体栏目来策划, 增强节目编排的有机性和节目之间的链接性。其次, 可以考虑为春晚规划不同的节目版块, 以不同的主题词作为版块的灵魂, 风格不同的节目归属于不同版块, 营造规模效应。划分版块后, 可以在各个版块中间插播节目预告片, 进一步密切各个版块的联动。比如去年的戏曲晚会就推出了“名家名段联唱”、“地方风情小戏”、“现代戏荟萃”、“戏迷一家亲”等节目版块, 这可以看作是栏目化的一种尝试。

其二, 变节目内部的小悬念为整台春晚的“大悬念”, 实现晚会互动的最大化。这里的“大悬念”是指贯穿春晚始终的悬念, 比如上文提及的“年度盘点”和“排行榜评选”, 可以在春晚结束时统计观众投票数揭晓答案;春晚的节目也不必事先由报纸网络详尽披露, 主持人在预告节目或制作节目预告片时可以适当卖个关子, 突出神秘性, 激发观众的收视欲望;此外, 还可以考虑借鉴益智类栏目的样式, 全面铺开短信互动的参与方式, 像灯谜就游戏完全可以由观众短信来竞猜谜底, 让观众充分参与到春晚的互动中来。

充分调查春晚受众群体的收视特征, 量身定做不同收视时段的节目。考虑到中老年人的精力问题, 面向他们的节目可以尽量提前, 一家老小可以一边吃着年夜饭, 一边在观看春晚中享受融融亲情;年轻人精力一般比较旺盛, 时尚青春的节目可以考虑推后, 并加强这一时段节目的互动性。

现在好多人越来越不喜欢看春晚, 甚至连在初一“问责”春晚也变得越来越没兴趣, 甚至有人提出“春晚如鸡肋”的观点。鸡肋还能走多远?事实上, 鸡肋是没有未来的, 但“春晚的未来”并不像我们解读“鸡肋的未来”那样简单, 虽然春晚现在逐渐没落, 但是它所创造的辉煌是任何电视节目不可比拟的。相信在节目组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 春晚还能创下新的辉煌。

摘要:本文试从春晚定位、选题、节目编排、主持、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 对春晚未来的发展策略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关键词:春晚,现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4:家庭春节联欢晚会

下午5:30,家人都坐定了,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弟弟一秒钟摇身变成非著名主持人,家人们也纷纷拿出手机录像“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我宣布2014年家庭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开始!”(鼓掌)

首先我这个主持人要带个好头,“第一个节目由刘子银带来演讲《致家人的一封信》。”(鼓掌)。我不紧不慢地拿出演讲稿,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演讲。演讲最后我鞠了个躬,顿时掌声响起,里边夹杂着声声赞扬:“哎呀,我孙女真乖!”“我女儿真棒!”抬起头一看,爷爷奶奶的眼里竟然闪着泪光,他们轻轻拭去眼泪,奶奶上前来抱了抱我。哎呀这效果,真厉害!第二个上场的是爷爷奶奶,他们唱的是《天仙配》,我情不自禁地跟着打起了节拍,家人们也跟着拍起了手,爷爷奶奶受到我们的鼓励,唱的更带劲了。接着妈妈带来了英文歌《yestday 0nce more》也受到了家人的喜爱。本来只想当观众的婶婶临时唱了《知音》,弟弟的《新年好》、我的舞蹈也一应登场。

“表演完了节目,接下来是游戏互动环节“歌词接龙”我刚一宣布完毕,家人便鼓掌欢呼,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各自的游戏规则,我好不容易平息了家人的激动,念起了游戏规则。家人排好顺序后游戏开始了,第一个字是“日”。“日出东海,落西山.(奶奶唱《宽心谣》)”——“山丹丹地那个花开呦,红艳艳(爷爷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雁南飞,雁南飞 (妈妈接《雁南飞》)”——“飞呀飞,却总是飞不高(我接《我是一只小小鸟》)”——“高高地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鄉(弟弟接《天路》)”——“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叔叔接《相亲相爱》)”——“买买买谁让我是爱买美的女孩(婶婶接《买买买》)”……

最后,当我和弟弟宣布家庭春晚结束时,爷爷笑着对我说:“明年接着办吧!”“是啊,今年办得多好啊!”“这是我们过的最充实的一个年呢!”看着家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听着他们的赞扬,我心里美滋滋的:我的努力真没白费,明年还要更热闹!

(指导老师:梁夫领)

篇5:寒假的作文:春节联欢晚会

只见我们家的客厅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道具师”爸爸给我们准备了话筒和音响,爷爷、奶奶还有小姨、姨爹都整齐的坐在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除了瓜果小吃,还有铃鼓、荧光棒等道具。客厅里所有的灯光都打开了,蓝色的背景灯,还有黄色的顶灯,颇有舞台的感觉。而且我们还聘请了妈妈当我们的摄像师。

在这次春节联欢晚会中,我可是身兼数职,既是策划、导演,还是主持人,同时还是多个节目的演员。

在一片欢呼声中主持人登场,我拿着话筒宣布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吉祥物驾到,大家把淘淘放在垫子上,淘淘三俩下就飞速的从这边爬到了那边,可逗了。

然后是我的钢琴独奏,接下是小姨的小品《歇后语大赛》。

轮到奶奶的红歌串烧了,奶奶走上台,用亲切的话语祝福我们,然后开始表演,只见奶奶一会唱优美抒情的“洪湖水浪打浪”,一会又是坚定有力的“一二三四歌”,还配合演唱做着各种手势动作,实在是声情并茂。我们也被感染了,不停地挥舞着手臂和荧光棒。

精彩的节目不断上演,最具特色的要数爸爸表演的“乒乓厨神”了,只见餐桌上并排摆放着几只青花瓷碗,里面盛着不同高度的水,还有几个锅和砧板,爸爸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菜刀,颇具节奏的敲打着锅碗和砧板,够另类吧?

十一个节目各具特色,连一向严肃的爷爷也拿出了他的绝活——书法才艺展示,并且还带领全家大跳佳木斯健身舞。

篇6: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通知

为庆祝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进一步营造团结活泼祥和的氛围,经研究,决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地点

年x月上旬,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二、组织与领导

本次晚会在局行政的领导下进行,由局工会具体承办。

三、活动内容

下列部门必须至少选送一个及以上节目参加晚会,欢迎多选送。由召集人负责组织和联络。

1、益阳勘测队,召集人:xxx;

2、桃江水文站,召集人:xxx;

3、益阳水文站、南县水文局,召集人:xxx;

4、水资源科,召集人:xxx;

5、勘测科、技术服务科,召集人:xxx;

6、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召集人:xxx;

7、计划财务科、水情科,召集人:xxx;

8、退休老同志(至少选送两个节目),召集人:xxx;

9、局领导班子,召集人:xxx。

四、其他要求

1、选送节目以集体参与为主,并要求所在部门人员尽可能都参与,原则上不允许选送个人表演节目,但多选送的节目除外;

2、要求选送节目形式多样,鼓励多以舞蹈、小品、相声、快板、情景剧等方式参与;

3、欢迎家属积极参加并选送节目,对表演节目的家属将予以适当奖励;但家属表演的节目不占用各单位和部门的指标;

4、所有选送节目必须于xxx年x月31日以前将名称、主要内容、表演人员等报送局工会,联系人:李卓钦,电话:xxxxxx。工会将组织审查;如没有通过审查的,所在部门必须重新报送。

xxx年十二月十八

更多热门推荐:

1.2017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通知

2.关于举办新春联欢晚会的通知

3.举办2017鸡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通知

4.举办2017年新春联欢晚会的通知

5.举办2017年春节文艺晚会的通知

6.举办2017年迎春晚会的通知

7.举办新春联欢晚会的通知

8.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通知

篇7: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通知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为了感谢您们的支持与厚爱,也为了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谨定于xxx年1月22日举办蕴含着团圆、甜蜜、吉祥、幸福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内容包括:歌曲演唱、舞蹈、乐器弹奏演出等节目。有关事项如下:

一、晚会举行时间:

xxx年1月22日(晚上18:30-21:30)

二、晚会举行地点:

xxx花园羽毛球场。

篇8:春节联欢晚会的随笔

但作为被看对象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始终贯穿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1984年, 香港九龙一家电子表厂的工人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 这是香港歌手第一次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 与当时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这个大背景有关。1987年, 费翔演唱了《故乡的云》, 他是“第一位”回到祖国大陆去的台湾歌手。“两岸三地”成为关键词, 经过挑选的港台歌手一方面符合“政治正确”的原则, 一方面又具有“艺术正确”的优势, 春节联欢晚会也具有了“文化统战”的功能。

在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 特别指出“北京时间”所营造出的“天涯共此时”从民俗意义向国家意义的转换。赵斌的论文也强调了“北京时间”对于晚会的意义, 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把北京时间作为主题, 作为祖国的心跳和脉搏, 分别由主持人宣告了三次。

在节目间隙, 主持人总是会朗诵一些贺电, 并且播放华人华侨在海外恭贺新年的镜头。如果说他们朗诵各种企业的贺电尚有商业目的, 朗诵中国驻各国大使馆的贺电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其中一些国家与绝大部分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千金一刻的春节联欢晚会愿意给它们留出时间呢?我们知道, 中国对于自己这个共同体的想像并不限于960万平方公里, 而是沿袭了“天朝帝国”的世界性想像。但春节作为一种地域性节日, 有可能挑战这一想像。朗诵驻各国大使馆的贺电恰恰可以维持“万国来朝”的幻觉, 同时观众也更不易发现幻觉背后的秘密。

小品, 相声作为春节联欢晚会的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一向是北方方言的天下, 它与作为统一的民族语言“普通话”的亲缘关系, 是其获得霸权的原因。但是, 在2006年北方/东北小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改变, 南方的语言类节目:四川、湖南和湖北的方言小品进入2006年的春晚, 再加上台湾的相声, 在晚会的10个语言类节目中已经占据近一半的比例, 但是这些方言其实都只是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 就如台湾的相声在题目中所表达的那样:《学说普通话》, 是用地方方言对普通话进行转译, 而不是取代, 它依然是普通话中心主义的, 只是更积极地把方言纳入其中。与此相对照的是从2004、2005年以来, 由于地方台方言节目勃兴,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相继三次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打压, 强调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以此来衡量, 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违规。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是今天的国家与地方关系的折射, 而它之所以成为2005年广电业热烈讨论的话题, 也是市场化发展的产物, 地方台需要培养自己的方言受众群, 以此与中央台的垄断地位抗争。而国家广电总局的三道金牌, 既是国家民族主义的自我维护, 同时也构成了对中央媒体垄断市场地位的维护。

2002年春晚时指出其刻意回避农民题材小品的现象, 这是因为当时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危机, 并因而成为一种话语禁忌。在其后, 中央政府开始逐步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媒体也开始逐渐出现大量“三农”议题的报道, 2004年央视宣称“三农话题”要进2005年的春晚, 而2006年春晚关于农民工题材的小品则占了显著的位置和篇幅。创作者力图在意识形态上缝合城乡差别, 它让乡下人称呼城里人, 也就是他们的雇主为“兄弟”, 因为这种建构“兄弟”之情的背后指称的恰恰是城乡的分裂, 所以很矫情, 也遭到批评“又见春晚在拿农民开涮” (《新京报》2006年1月30日) , 其实是因为现实的严峻和这种“政治正确性”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反差, 这也决定了负载这种政治任务的小品是左右都要挨骂的, 因为它并不允许去触碰真正的社会断裂和伤痛。这就使它丧失了诙谐和戏仿的功能, 而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脚注, 无法提供狂欢的反抗性, 从而丧失使观众获得快感的来源。

观众可以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评头论足, 却没有决定它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以及如何举办的权力。随着文化工业在中国的发展, 春节联欢晚会这种合作社式的文化农业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并且在不同地方呈现出地区差。有评论者撰文质疑春节联欢晚会的“北方霸权”, 尤其是小品中“北盛南衰”的现象。除去北方语系更容易被各地观众理解的因素, 论者认为:“恐怕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 一种以普通话为基础, 以‘民族团聚’、‘民族统一’为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在写作者中也有一种“南方写作”的概念, 强调不同于正襟危坐的主流叙事的写作方式。如果对中国的南北两方做一番简单的对比, 会发现北方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比如东北三省或者河南、山东、苏北、皖北这些区域内部分享着很多共同的民俗;而南方则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一个省乃至一个市的不同地域往往会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情。在这种情况下, “北方霸权”不仅意味着语言上的“北盛南衰”, 还意味着用一致性取消差异性。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了32个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 让他们朗诵具有各地特色的对联, 这是否意味着各种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恰恰相反, 尽管那些对联并无雷同之处, 它们却遵循着“盛世大联欢”这个横批的叙事规则。与其说春节联欢晚会体现了“北方霸权”, 不如说仍然是多年以来“中央集权”的思维在起作用。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仍然需要继续证明自己为中国人提供狂欢的可能, 那还会是在多大的程度上呢?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胡妙徳关玲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考研就业前景分析:文学专业下一篇:高端装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