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024-05-10

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精选10篇)

篇1: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蒸腾速率 =————————扩散阻力

气孔下腔蒸气压-大气蒸气压

= ——————————————————气孔阻力+扩散层阻力(一)内部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气孔频度(stomatal frequency)(叶片的气孔数/cm2),气孔频度大且气孔大时,蒸腾较强;反之则阻力大,蒸腾较弱。气孔开度。气孔具特殊结构,如气孔下陷,气孔外有许多表皮毛状体(trichome),更增大了阻力,蒸腾更慢。叶片水分状况,CO2 和离子(特别是钾离子含量),ABA等

叶面积和叶片内部面积大小也影响蒸腾速率。移栽树木及其它苗时剪去部分叶片。(二)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蒸腾速率大小决定于叶内外的蒸汽压差大小,所以凡是影响叶内外蒸汽压差的外界条件,都会影响蒸腾作用。

1、光照。光照是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外界条件。光照促使气孔开放。另外光照通过提高气温和叶温,增加叶内外的蒸汽压梯度,减小气孔阻力,加快蒸腾速率。

2、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蒸腾大,因叶内外蒸汽压差大。但当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时,空气蒸汽压增大,叶内外蒸汽压差就变小,蒸腾下降。但大气相对湿度太低,引起气孔关闭,蒸腾反而又下降。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使水分子从细胞表面蒸发以及水蒸气分子通过气孔的扩散过程都加速,促进了蒸腾作用。温度过高,叶片失水过多,气孔关闭,蒸腾下降,4、风。风对蒸腾的影响比较复杂。微风促进蒸腾作用。因为风能将气孔外边的水蒸气吹走,使扩散层变薄甚至消失,外部扩散阻力减小,蒸腾加快。但强风可能由于机械压力导致保卫细胞失水而使气孔关闭,同时强风也降低叶温,内部阻力增大,因而降低蒸腾。

5、其他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也影响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昼夜变化是由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在天气晴朗、气温不太高、水分供应充分的日子里,随着太阳的升起,气孔渐渐张大;同时温度增高,叶内外蒸汽压差变大,蒸腾渐快,在中午12时到下午1-2时达到高峰,而后随着太阳的西落而蒸腾下降,以至接近停止。但在云量变化造成光照变化无常的天气下,蒸腾变化则无规律。蒸腾作用受外界条件综合影响,其中以光照为主要因素,一般蒸腾速率的周期性变化与光强日变化基本一致。

简述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主茎与分枝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何相关。

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1、相互依赖 — 有机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交流。“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根供给地上部生长所需的水分、矿物质、少量有机物、CTK和生物碱等。而地上部供给根生长所需的糖类、维生素、生长素等。

2、相互制约 — 对水分、营养的争夺。根冠协调与否的指标是根冠比(R/T)。影响根冠比的因素:(1)水分(2)矿物质N多,R/T; 缺N,R/T上升P、K充足,R/T上升(3)温度较低温度时,R/T上升(4)光强强光照,加速蒸腾,地上部生长受抑制,R/T 在农业生产上,可用水肥措施、修剪、生长调节剂等来调控作物的根冠比,促进收获器官的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何相关:

1、相互依赖: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物质基础;而生殖过

程中产生的激素类物质又作用于营养生长。

2、相互制约:(1).营养器官生长过旺,消耗较多养分,影响生殖器官的生长。(2).生殖器官的生长抑制营养器官的生长

主茎与分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植物主茎顶芽生长快,侧芽生长慢甚至不明发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但生长素不是调节顶端优势的唯一因子,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有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有解除侧芽抑制的作用。

植物的抗性生理:抗冷性、抗冻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

(1)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植物的耐盐性是指植物通过生理或代谢过程来适应细胞内的高盐环境,主要表现在:

①耐渗透胁迫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以适应由盐渍而产生的水分逆境。植物耐盐的主要机理是盐分在细胞内的区域化分配,盐分在液泡中积累可降低其对功能细胞器的伤害。有的植物将吸收的盐分离子积累在液泡里。植物也可通过合成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等渗透物质,来降低细胞渗透势和水势,从而防止细胞脱水。

②营养元素平衡有些植物在盐渍时能增加K+的吸收,有的蓝绿藻能随Na+供应的增加而加大对N的吸收,它们在盐胁迫下能较好地保持营养元素的平衡。③代谢稳定在较高盐浓度中某些植物仍能保持酶活性的稳定,维持正常的代谢。抗盐的植物表现在高盐下往往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而活化另一些酶,特别是水解酶活性。④与盐结合通过代谢产物与盐类结合,减少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作用,如抗盐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清蛋白,它可以提高亲水胶体对盐类凝固作用的抵抗力,避免原生质受电解质影响而凝固。

(2)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有:

①选育抗盐性较强的作物品种②播种前以一定浓度盐溶液浸种③用植物激素处理植株

5.五大类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与赤霉素1)IAA与GA的促进作用生长素与赤霉素彼此有增效作用。用10-4M的GA3和10-5M的IAA顺序处理矮生豌豆茎切段时, 其伸长幅度比单用一种激素处理时要大得多。见图6-33。

2)IAA与GA的拮抗作用在黄瓜性别分化上的IAA促进黄瓜雌花分化,GA3促进其雄花分化。如IAA处理过的黄瓜秧,再用GA3处理则IAA作用可被抵消,反之亦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1)IAA与CTK的促进作用IAA使CTK的作用持续时间能延长,CTK能加强IAA的极性运输。CTK和IAA比例变化可有效控制愈伤组织分化为芽、茎和叶和根。

2)IAA与CTK的拮抗作用CTK促进双子叶植物侧芽发育, 而IAA则是抑制侧芽发育。在控制顶端优势中CTK/IAA高比例有利侧芽发育。而低比例的CTK/IAA有利于顶端优势的保持。但激动素、玉米素和苄基嘌呤等能抑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图6-34所示。生长素与乙烯

1)IAA对乙烯的促进作用生长素和所有人工合成生长素都能提高乙烯的产量。生长素在10-7M以下无反应, 阀值是10-6M。此后乙烯生成速度随生长素浓度增高而增高, 乙烯产量峰值约出现在10-5 –10-4M之间, 然后下降到生长素浓度达10-3M为止。当生长素浓度达10-6 M(阀值), 伸长生长下降, 此时正是组织内开始诱导乙烯生成,并迅速上升, 如此时IAA浓度持

续增高,乙烯大量生成达高峰值(图6-35)。

2)乙烯对IAA的抑制作用

1、抑制IAA合成。乙烯增多提高组织内部IAA氧化酶活性, 进而使IAA促进伸长的作用被抑制。

2、乙烯影响生长素运输的效应。(图6-36)。GA与ABA的拮抗作用

ABA能抑制CA3促进枝、叶伸长的作用;ABA能抑制GA3诱导大麦种子内α-淀粉酶的生成,从而抑制GA促进种子萌发。GA3可打破芽或种子休眠, 而ABA则是促进休眠。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生长,②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如发根素的主要成分就是荼乙酸;③对养分有调运作用,可诱导无籽果实;④其它生理作用如:引起顶端优势、促进菠萝开花、诱导雌花分化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茎的伸长生长,②诱导开花;③打破休眠,用2~3mg·L-1的GA处理休眠状态的马铃薯能使其很快发芽;④促进雄花分化,GA处理使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多开雄花;⑤诱导单性结实等。

(3)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是对细胞质的分裂起作用;②促进芽的分化;③促进细胞扩大;④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⑤延缓器官衰老,可用来处理水果和鲜花等以保鲜保绿,防止落果;⑥打破种子休眠,可代替光照打破需光种子的休眠。(4)脱落酸的生理作用①促进休眠;②促进气孔关闭;③抑制生长,该抑制效应是可逆的;④促进脱落;⑤增加抗逆性,ABA有应激激素之称。

(5)乙烯的生理作用①改变生长习性,引起植株表现出特有的三重反应和偏上生长;②促进成熟,有催熟激素之称;③促进脱落,它是控制叶片脱落的主要激素;④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⑤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的分泌。

6.种子的生理:吸水、休眠。

1)种子吸水:种子只有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后,各种与萌发有关的生理生化作用才能逐渐开始。这是因为水分可使种皮变软,使胚根易突破种皮,氧气透入而增强胚的呼吸,同时也水分可使原生质由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使酶活性提高,为呼吸、物质转化、运输等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基本条件;促进不溶性的大分子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性的低分子化合物,供胚萌发生长之用;使种子内贮藏的植物激素由束缚型转化为游离型,调节胚的生长。

各种不同的农作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不同。种子吸水速率与种子内贮藏物质的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溶液浓度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土壤含水量充足,土壤溶液浓度较低,环境温度较高,均能促进种子吸水。

种子吸水过程:第一阶段是急剧吸水的物理过程(鲜重增加),称吸胀作用。由于这个阶段的吸水主要依赖种子的衬质势,因此不论是否休眠,是否具生命力,均能进行吸水。其吸水量决定于种子的成分,而吸水速率与种皮的结构和组成成份有关,种皮致密富含蜡质、脂质的种子吸水慢。凡富含蛋白质的种子,其吸胀能力较大,如豆类种子的吸水率大于禾谷类种子,第二阶段是种子吸水停滞期。虽然种子不再吸水,但内部一些酶开始形成或活化,进行着剧烈的物质转化,为萌发的形态变化作好准备。第二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种子的种类(如菜豆只要4小时,豌豆要1天),也与温度有关。第三阶段使胚根细胞伸长,胚根在形态上突破种皮而伸出,俗称露白,此阶段由于生理生化变化及生长的需要,种子吸水再度上升,鲜重又明显升高,但干重实际是在不断下降。对于休眠种子或死种子却停留在第二阶段的状态 2)种子休眠的概念,引

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休眠?

种子休眠:通常情况下是指成熟的植物种子即使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仍不能萌发称种子休眠(dormancy),这种种子生长的停顿往往起因于内部的生理抑制或种皮的障碍,故又称为生理休眠(physiologycal dormancy)。(1)种子休眠的原因

①胚未成熟胚若在种子发育过程未能成熟,必须通过后熟作用才能发芽。

②种皮(果皮)的限制种皮(果皮)太坚硬或不透气,阻碍胚的生长,使种子呈现休眠状态。

③抑制物的存在果实或种子里存在着氰氢酸、氨、乙烯、水杨酸、香豆素和脱落酸等物质,抑制种子萌发。

(2)解除休眠方法主要有:

① 机械破损 有坚硬种皮的种子,用沙子与种子摩擦,切伤种皮或者去除种皮,可以促进萌发。

②清水漂洗 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反复漂洗,让种子外壳中的萌发抑制物渗透出来,能够提高发芽率。

③层积处理 在层积处理期间种子中的抑制物质含量下降,而GA和CTK的含量增加,这会促进胚的后熟,从而促进萌发。

④温水处理 某些种子经日晒和用35~40℃的温水处理,可增加透性,提高萌发率。⑤化学处理 如酒精、甘油和浓硫酸等可提高种皮透性,过氧化氢由于能给种子提供氧气,促进呼吸,因而也能提高萌发率。

⑥激素处理 多种植物生长物质特别是GA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⑦光照处理 需光种子吸胀后照光可解除休眠,诱导发芽。

⑧物理方法 如X-射线、超声波、高低频电流、电磁场等处理种子,也有破除休眠的作用。

7.为什么说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成花诱导过程?它与植物成花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不同波长的光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无论是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还是促进长日植物开花,都是以600~660nm波长的红光最有效;且红光促进开花的效应可被远红光逆转。这表明光敏色素参与了成花反应,光的信号是由光敏色素接受的。

光敏色素有两种可以互相转化的形式:吸收红光的Pr型和吸收远红光的Pfr型。Pr是生理钝化型,Pfr是生理活化型。照射白光或红光后,Pr型转化为Pfr型;照射远红光后,Pfr型转化为Pr型。光敏色素对成花的作用与Pr和Pfr的可逆转化有关,成花作用不是决定于Pr和Pfr的绝对量,而是受Pfr/Pr比值的影响。低的Pfr/Pr比值有利短日植物成花,而相对高的Pfr/Pr比值有利长日植物成花,而相对高的Pfr/Pr比值有利长日植物成花

8.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1)光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作用

(1)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光合作用转化的化学能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3)加速蒸腾,促进有机物运输。直接作用:(1)、光抑制茎的生长a、光照使自由IAA转变为结合态IAA。

b、光照提高IAA氧化E 活性,加速IAA的分解。(2)、光抑制多种作物根的生长光可能促进根内形成ABA,或增加ABA活性。(3)、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的过程)如黄化现象,红光下,Pfr水平高,不黄化;暗中Pfr转变为Pr,植物黄化。2)光质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红光、蓝紫光抑制植物生长,紫外光抑制作用更明显。原因:红光增加细胞质 [Ca2+],活化CaM,分泌Ca2+到细胞壁,细胞伸长受到抑制。高山上的树木为什么比平地生长的矮小?a、高山上云雾稀薄,光照较强,强光特别是紫外光抑制植物生长

b、高山上水分较少;土壤较贫瘠;气温较低;且风力较大,这些因素不利于树木纵向生长。3)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外界条件:光照、、温度、矿质元素、水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内部因素:①不同部位,不同部位叶绿素寒兰不一样,光合作用强度就不一样;②不同生育期,一株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光合速率不尽相同。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1)提高光合效率,如增加CO2浓度、降低光呼吸等。2)增加光合面积通过合理密植或改变株型等措施,可增大光合面积。(3)延长光合时间如提高复种指数、适当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源等。

9. C3,C4途径有何不同,C4植物叶片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结构特点:首先C4植物叶片上都有花环状结构。C4植物叶片维管束鞘薄壁细胞比较大,里面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大,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C4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多,个体小,有基粒。其次,C4植物具有两种羧化酶: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前者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用于CO2的固定;后者集中于维管束鞘细胞,使CO2转化为有机物质。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远远超过RuBP羧化酶,能从空气中强有力地固定CO2。

10.说明呼吸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所谓呼吸链即呼吸电子传递链,是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呼吸链传递体能把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有序地传递给氧,呼吸传递体有两大类:氢传递体与电子传递体。氢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FAD、UQ等。它们既传递电子,也传递质子;电子传递体包括细胞色素系统和某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呼吸链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是:代谢物→NAD+

→FAD→UQ→细胞色素系统→O2。

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电子沿呼吸链由低电位流向高电位是个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篇2: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林下光环境研究进展及其对经济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因子是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因为有上层树冠遮挡,林下光环境较为复杂多变,文章介绍了目前对妹下光环境的研究方法与进展,及其对经济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存在问题及展望.

作 者:李焯 褚国英 Li Ye Chu Guoying  作者单位:李焯,Li Ye(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00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褚国英,Chu Guoying(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718.43 关键词:林下   光环境   经济植物  

篇3: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温度

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它既可通过光合、呼吸、蒸腾等生理作用来影响, 也可直接影响土温、气温, 通过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等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生长。每种植物的生长都有最低、最适、最高温度, 称为温度三基点。最适温度范围内, 园林植物生长迅速、健壮, 生长发育最为旺盛, 最低温度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温度值, 最高温度是超过该温度值, 植物停止生长。植物种类不同, 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不同, 原产热带植物对温度三基点要求较高, 原产寒带植物对温度三基点要求较低。从最适温度看, 不同地带生长的树木有较大差异, 热带植物最适温度为18~30℃;温带植物最适温度为7~16℃, 如小菖兰、仙客来等。一般植物较适宜温度为20~30℃。低温会使植物遭受寒害和冻害。高温会影响园林植物质量, 如花色变浅、果实变小等。

2 水分

水是植物生存的物质条件。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可将其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4类。植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内, 对水分的要求量不同。早春树木开始萌芽、花芽分化时需水量相对较少, 旺盛生长期、开花期、结实期需水量较多。应根据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进行水分调节。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水分过少植物易发生干旱, 水分过多氧气不足, 二氧化碳相对增加, 从而引起一些有毒物质如硫化氢、甲烷等过多, 使根系中毒, 发生腐烂, 甚至植株死亡。

3 光照

园林植物根据其光照需要量, 分为阴性植物、中性植物和阳性植物。阴性植物不喜强光, 耐阴能力强, 要求遮阴度在80%以上, 如天南星科、蕨类和兰科植物等;中性植物在一般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也能忍耐一定的庇荫, 如侧柏、扶桑、萱草等;阳性植物喜欢强光照, 不耐庇荫, 如水杉、杨、柳、仙人掌类及多数一、二年生草花。植物从播种、发芽到开花结实, 须经过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光照阶段主要是昼夜长短的影响 (光照和黑暗交替) , 亦称为光周期。根据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作用, 又可将园林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生长旺盛期在夏季, 需光照时间长, 一般需13~14小时开花, 如矢车菊、虞美人等;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时间在8~12小时内才能通过光照阶段, 于秋季日照较短时开花, 如菊花、一品红等;中日照植物对白天光期与夜间暗期长短反应不明显, 只要其它条件适宜, 四季均能开花, 如百日草等。另外, 光照与花色也有密切关系, 花卉着色主要靠花青素, 花青素只能在光照条件下形成。所以, 在室内及阴暗处, 花朵色彩平淡不艳。

4 空气

4.1 氧气

植物生命各时期都需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释放能量, 维持生命活动。例如:在土壤板结处通常会播种发芽不好, 就是土壤缺氧的缘故。植物根系需进行有氧呼吸, 如果栽植地长期积水, 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 生产上特别注意加强土壤水分管理

4.2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含量与光合强度有关, 当二氧化碳含量在0.001%~0.008%时, 光合作用急剧下降, 甚至停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提高10~20倍或达0.1%时, 光合作用有规律增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途径除气孔外, 根部也能吸收。为提高光合效率, 提倡二氧化碳施肥, 对人畜无害。植物对二氧化碳的需要以开花期和幼果期为多。

4.3 风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可帮助园林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例如:兰科、杜鹃花科、杨柳科等植物种子借助风来传播;银杏、松、云杉等植物花粉也靠风传播。但风并不都是良性的, 有时会表现为台风、海潮风等危害树木。

5 土壤

园林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深, 取得的水、肥较多, 植物生长必然良好。喜欢深厚肥沃土壤的树种, 应选择土层肥厚处栽植。黏土保水能力虽好, 但透气性差, 沙土相反。具体选择时应按植物要求进行。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的土壤酸碱度, 依其要求程度可分为酸性植物、中性植物、碱性植物。酸性植物指土壤p H值在6.8以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如杜鹃等;中性植物指在土壤p H值6.8~7.2生长良好的植物, 如菊花等;碱性植物指在土壤p H值7.2以上生长良好的植物, 如侧柏等。盐碱土包括盐土和碱土两大类, 不同树木对有害盐类的反应和耐力不同, 多数植物在盐碱土上生长极差甚至死亡。土壤肥力指土壤及时满足树木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土壤肥力与土壤质地关系很大, 黏土保肥力高, 沙土保肥力差, 栽培中应考虑植物耐贫瘠能力。例如:梧桐、核桃等喜肥树种应栽到土厚、肥沃的地方;油松、侧柏等可在贫瘠地种植。

6 地形、地势

6.1 海拔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升高则日照增强;因此, 同种植物在高山生长比平地种植生长缓慢而矮小, 叶小而密集, 保护组织发达, 发芽迟, 封顶早, 花色较鲜艳。

6.2 坡向与坡度

篇4:土壤环境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土壤; 园林植物;改善措施;特点

1.城市园林土壤的特点

土壤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土壤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有十分显著地影响。而城市土壤则是移植前的土壤与有机质等受到城市特殊气候、物质条件影响,同时受到车辆、人流等外力影响发生变化后而形成的土壤。[1]

1.1土壤的层次性差

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土壤土体具有层次明显, 表层土壤肥力高的生态特点。但由于在后期城市改造中,对土体进行扰动, 使底层肥力差的基质混入表层,更有很多的杂草及废弃物不断生长侵入土体,对土壤肥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表层土壤肥力明显下降,产生了层次性差、无规律土壤构成。

1.2土壤密实度高、结构性差

城市土壤经过人活动的影响,造成有机质和有机胶体含量减少。土壤在外力作用下,被挤压结块,土壤密实度增大,破坏了土壤的透气性,形成生态性恶劣的紧实片状或板结块状结构。城市里,人口基数大,交通流量大,由于人为和车辆挤压、践踏等原因,使土壤生态发生恶化。与自然土壤相比,城市土壤密实度高,孔隙率低,对于园林植物没有益处。

1.3土壤有机质、养分匮乏

城市中是的大部分枯草、落叶被人为的清运,不能如自然环境中那般落叶归根、进入养分循环。而土壤在无养分供给的条件下,同时又存在大量侵入物,导致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机营养供应不足,同时影响土壤中水气的绝对含量。在城市土壤上生长的园林植物,无法正常生长,而植物生长受到遏制势必导致土壤生态进一步恶化。

1.4土壤污染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一再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飞速扩张,造成了城市土壤内部温度异常升高、酸碱度变化,内部微生物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土壤矿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减弱,提供肥力的能力和土壤育肥保肥能力下降, 有机肥料供应不足,使得园林植物的生长较慢。同时由于园林植物在城市土壤发育不良且土壤恶化,导致土壤净化能力不足,土壤污染愈加严重。

2.城市园林土壤环境对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2.1土壤密实度的影响

由于人为活动,导致城市土壤相较于原始土壤密实度更高。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和保水能力均受到了该密实度的影响。城市土壤坚实度过高,导致透气孔隙率减小,土壤透气性降低,影响气体交换。而气体交换不畅致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造成植株组织缺氧坏死。在土壤条件差的地区,由于城市土壤的回填等行为造成了植物周围土壤密实度差异,但常规园林植物的根系并不能穿破土层,造成了根系的异常生长,从而引起植株的生长状况不佳。藉此,水分补充及扩散路线受阻导致土壤表层水分蓄积,致使植株根系呼吸作用受阻,甚至引起植株死亡。与此同时,土壤密实度过大会引起根系生长阻力增大,对于根系向四周伸展与生长受到遏制。[2]

总之,园林植株根在密实度较高的城市土壤中生长,由于呼吸作用及根系生长受到遏制,引起植物活性降低、生命力较弱,易于出现根系坏死。而植株的地上茎叶部分无法得到根系供给的养分,呈现出叶黄枯枝的现象,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园林植物的生长条件恶化,植株更加衰弱。但反过来,土壤硬度及容重过低,同样会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缺失,根系生长缓慢,地方部分并不茂盛,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园林植物仅仅在土壤密实度、土壤硬度、容重等均处于较为适宜的区间内才能根系范围广且发达,地上部分枝繁叶茂,生长茁壮。

2.2土壤养分的影响

城市内园林植物的落叶等通常被视为垃圾而被人为清运,无法返回土壤中,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循环,降低土壤的有机物含量,而土壤中有机氮、磷、钾等元素无法得到补充,致使养分缺乏,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且植株寿命也大为减少。

而土壤能提供给园林植物的养分对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氮素是构成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重要元素,对于园林植物体至关重要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内都存在含氮化合物。绿色植物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转换光能为化学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即是植物体内叶绿素的效应。元素钾是同样也是植株体内的高含量元素,钾元素缺乏会造成植物茎叶生长不良,影响植株成熟和生长。植物体内的钾含量和氮含量比例相近,且均高于磷含量。磷元素同样是植的重要组成元素,磷元素对园林植物的养料供给有重要的影响,植物体内的诸多有机化学物合成过程均存在磷的参与。

2.3土壤水分的影响

在园林植物组织中,其含水比例高达60-80%,是颇为重要的植株构成部分。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主要源自土壤供给。土壤中水分补充依赖于降水和人为水分补充,这些外来水分贮藏于土壤的空隙中。其中能够应用于植株生长的水分在毛管孔隙内,依靠毛细现象维持水分在植物内部的运输。对于园林植物来说,较为适宜的含水量试土壤保水量的60-80% 。土壤内部的水分保有量大小与土壤内部渣砾多少、密实度坚实状况、地面条件和水源供给线路及距离、地下水位高低等影响因素有关。城市土壤中坚实度太高,夹杂物较多,且城市土壤周围铺设水泥路面造成了封闭,大气降水难于浸入土壤,且城市排水设施发达,导致雨水停留时间较短,产生了自然降水无法补偿植物所需水分的现象。而较多的地下管道又限制了植物根系从地下吸收水分的能力,因而城市土壤处于长时间水分供给不足的情况,引起植物的缺水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3.城市园林土壤环境的改善措施

为了改善园林植物的生长状态,延长园林植物的生长存活周期,同时降低城市对于园林绿化的财政支出,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例如通过人为施肥的方式提高园林植物的养分供给;在城市土壤中掺入腐败枝叶、有机腐殖质等,以降低成熟土壤的密实度,改善土壤的透气性;通过人工灌溉、定期修剪枝桠等手段来控制城市土壤的含水量,并为园林植物提供水分供给。

参考文献

[1]夏永久, 刘好霞. 城市土壤环境对园林植物生长影响及管理对策 [J]. 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12): 18-19

[2]BERNATZKY. A 著. 陈自新, 许慈安 译. 树木生态与养护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篇5:底质中氨氮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底质中氨氮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沉水植物的生长不但与水体营养盐浓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受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影响,尤其是底泥中氨氮的含量对于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底质中氨氮对高等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能够为沉水植被的重建及选种提供科学参考.作者在人工配制的7种含不同浓度铵态氮的底质条件下,通过测定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L.和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两种沉水植物的植株鲜物质量的变化、干物质量、根系的活力、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期明确这两种沉水植物与水体底质浓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氨氮起始质量分数<50 mg・kg-1和<500 mg・kg-1时可以分别促进苦草和伊乐藻鲜物质量、干物质量和根系活力的增加,大于此范围则会抑制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L 和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 i的生长.

作 者:朱伟 张俊 赵联芳 ZHU Wei ZHANG Jun ZHAO Lianfang  作者单位:朱伟,赵联芳,ZHU Wei,ZHAO Lianfang(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张俊,ZHANG Jun(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34)

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5(5) 分类号:X171.5 关键词:沉水植物   氨氮   底质   生长   生理特性  

篇6: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石灰炉渣废弃地中Pb、Cu、Zn、Cd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均高于临近对照土壤,其炉渣淋出液对绿豆、蚕豆、玉米3种植物种子发芽率无影响,但均抑制其发芽势和下胚轴伸长,根长抑制率达30%~50%以上,对敏感种子黄豆的`发芽率、发芽势(4d)影响明显,摸拟盆栽一个月苗期,4种植物试验组在总叶面积、株高、生物量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生理生化测定,4种植物其体内抗逆性保护物质脯氨酸(PRO)和膜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重金属是石灰炉渣废弃地植物定居、生长、繁殖的主要协迫因子之一.

作 者:王世强 王佩香 王德青 荣耀文 刘连生 Wang Shiqiang Wang Peixiang Wang Deqing Rong Yaowen Liu Liansheng 作者单位:王世强,王德青,荣耀文,刘连生,Wang Shiqiang,Wang Deqing,Rong Yaowen,Liu Liansheng(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21)

王佩香,Wang Peixiang(黄山市环境监测站,安徽,黄山,245021)

篇7: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翅果油树坐果率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翅果油树坐果率及有机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减少翅果油树的`落花落果现象,提高坐果率.其中增幅最大处理为:400 mg・L-1 GA3和300 mg・L-1 GA3+100 mg・L-16-BA;此外,喷施50 mg・L-1NAA和200 mg・L-1GA3~400 mg・L-1还可使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作 者:薛新连 赵巧 张芳 陈惠 XUE Xin-lian ZHAO Qiao ZHANG Fang CHEN Hui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刊 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23(3)分类号:Q81关键词:翅果油树 N从 GA3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坐果率

篇8: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构成环境的因素叫做环境因子, 在环境因子中对园林植物起作用的因子被称为生态因子。生太态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等气候因子, 成土母质、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结构等土壤因子, 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 以及地形类型、坡度、坡向、海拔等地形因子, 这些因子综合构成了生态环境。其中空气、水分、温度、阳光以及土壤是植物生存不能少的必要条件, 它们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极大影响。

2 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之间的关系

2.1 光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 园林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及适应性。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了解到园林植物的耐阴性是很重要的, 如阳性植物的寿命一般比耐阴植物的短, 但阳性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 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配植时必须搭配得当。 (2) 光照长度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日照的长短除对园林植物的开花有影响外, 对园林植物的营养生长和休眠也起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延长光照时数会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缩短生长期, 缩短光照时数则会促进植物进入休眠或延长生长期。

2.2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 温度和光一样, 是树木生存和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的必要条件。园林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园林植物的地理分布等, 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温度的影响。 (2)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是通过园林植物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园林植物的种子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吸水膨胀, 促进酶的活化, 加速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 从而发芽生长。 (3) 园林植物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不同地带生长的园林植物, 对温度在量上的要求是不同的。

2.3 水分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因子, 它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 园林植物内水分约有50%。只有在水的参与下, 园林植物体内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而水分不足, 会加速园林植物的衰老。 (2) 湿生园林植物是指在土壤含水量多、甚至在土壤表面有积水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的树种, 它们要求经常有充足的水分, 不能忍受干旱, 如蕨类花卉等。

3 土壤因子与园林植物之间关系

土壤是园林植物种植的基础,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 以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由土壤的多种因素 (如母岩、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 的综合作用所决定。因此, 在分析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作用时, 首先应该找出影响最大的主导因子, 并研究园林植物对这些因子的适应特性。比如, 土壤通气性 (即含氧壮况) 、化学性状 (即酸碱度) 等主导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以发育有着决定性作用。

4 其它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4.1 地势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 地势本身不是影响树木分布及生长发育的直接因子, 而是由于不同的地势, 如海拔高度、坡度大小和坡向等对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 而间接地作用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不同方位山坡的气候因子有很大差异, 如南坡光照强, 土温、气温高, 土壤较干;而北坡正好相反。在北方, 由于降水量少, 所以地势状况对园林植物生长影响极大。

4.2 风对园林植物作用

风对树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有对树木良好作用的一面, 如微风与和风有利于风媒传粉、可以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蒸腾、改善光照和光合作用、降低地面高温、减少病原苗等等;但也有不利的一面, 如大风对园林植物起破坏作用, 经常被大风吹刮的园林会变矮、弯干、偏冠, 强风会吹落嫩枝、花果, 折断大枝, 使园林植物倒伏, 甚至整株被拔起。

4.3 生物因子与园林植物的作用

园林生存的环境中, 尚存在许多其它生物, 如各种低等、高等动物还包括人, 它们与树木间有着各种或大或小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 这些生物因子对园林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而在树木与树木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

5 环境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1) 环境的主导因子的影响环境中温度、水、光、土壤、空气是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而又最直接的生态作用, 缺任何一个因子, 园林植物都无法生存, 把此五大因子称作为主导因子。所谓主导因子, 是指在生态环境中, 此生态因子是对植物生存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而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有可能在某一段生长发育时期, 往往1~2个因子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如热带兰花大多是热带雨林植物, 其主导因子是高温高湿, 仙人掌是热带草原植物, 其主导因子是高温干燥, 这两种植物离开高温都要死亡。 (2)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园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 缺乏任一因子, 植物均不能正常生长。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 常会直接引起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 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3) 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 影响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环境中生态因子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处于周期性变化之中。因此, 不同的环境能影响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如长日照能使唐菖蒲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摘要: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其它植物一样, 离不开环境而独立存在, 生存环境在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本文分析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而探讨环境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影响。

关键词:园林植物,环境,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夏金萍等.浅析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影响[J].2011 (8)

篇9:污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首先去参观了污水处理厂,在那里我们了解到污水里面的主要有害物质是洗涤用品。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河流,如果农民再用这些污染过的河水去浇灌蔬菜,蔬菜吸收后同样会被污染。人们吃了这样的蔬菜就会生病。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回到学校,我们赶紧设计萝卜籽发芽实验来证明污水对植物究竟有何影响。我们的实验材料有:3个实验盘,3种水样(洗衣粉水、肥皂水、清水)以及萝卜籽、吸水纸。

我们首先把萝卜籽用清水泡1至2小时,然后把吸水纸打湿,分别装入3个实验盘中,过了两天,3个盘子里的萝卜籽都发芽了。每天,我们分别用3种水样给3盘萝卜籽浇水。一周后,我们发现用洗衣粉水浇的萝卜籽不再生长;用清水浇的萝卜籽继续生长,而且长得十分茂盛;用肥皂水浇的萝卜籽大部分仍在生长,但长得比较慢。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污水里的有害物质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特别是洗衣粉这类物质,对植物危害更大。

建议:

1. 尽量不用或少用洗衣粉,提倡使用肥皂来洗衣物,以减少对水的污染和危害。

篇10: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刘晓晓

摘要: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对土壤酸碱性特定的要求,它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类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指示作用,习惯上被称为指示植物。

关键词:土壤,酸碱性,植物生长。

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对土壤酸碱性特定的要求,其中有的植物能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生长,对土壤反应非常迟钝。有的植物对土壤反应却非常敏感,它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类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指示作用,习惯上被称为指示植物(indicator plant)。大多数植物都不能在pH值低于3.5和高于9的情况下生长,但各种树种都有它适合的pH值范围。

一.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二.土壤的一些化学性质

(1)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易引起P、K、Ca、Mg等元素的短缺,在强碱性土壤中易引起Fe、B、Cu、Mn、Zn等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能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真菌则较耐酸碱。pH3.5~8.5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其最适生长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pH>3或<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 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 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图.正常与缺钙.三.如何判断土壤酸碱性

1.看土源:采自山川、沟壑的腐殖土,是比较理想的酸性腐殖土。如松针腐殖土,草炭腐殖土等。

2.看土色:酸性土壤一般颜色较深,多为黑褐色。而碱性土壤颜色多呈白、黄等浅色。有些盐碱地区,土表经常有一层白粉状的碱性物质。

3.看地表植物:一般生长野杜鹃、松树、杉类植物的土壤多为酸性;而生长红柳、谷子、高粱等的土多为碱性土。

4.看质地:酸性土壤持地疏松,透气性强;碱性土壤质地坚硬,容易板结成块,通气透水性差。

5.凭手感:酸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种“松软”的感觉,松手以后,土壤容易散开,不易结块;碱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种“硬实”的感觉,松手以后容易结块而不散开。

6.看浇水后的情形:酸性土壤浇水以后下渗较快,不冒白沟,水面较浑;碱性土壤浇水后,下渗较慢,水面冒白沟,起白沫。

7.用PH试纸来测土壤的酸碱性:取部分土壤浸泡于无离子水中,将试纸的一部分浸入浸泡液后取出,与比色卡相比较,若PH值=7,土壤为中性;若PH值<7,则为酸性;若PH值>7,则为碱性。

四.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

1、大多数植物在pH>9.0或<2.5的情况下都难以生长。植物可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pH。

喜酸植物: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杉木、松树、橡胶树、帚石兰;

喜钙植物:紫花苜蓿、草木犀、南天竺、柏属、椴树、榆树等;

喜盐碱植物:柽柳、沙枣、枸杞等。

2、植物病虫害与土壤酸碱性直接相关:

(1)地下害虫往往要求一定范围的pH环境条件如竹蝗喜酸而金龟子喜碱;

(2)有些病害只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发作,如悴倒病往往在碱性和中性土壤上发生。

3、土壤活性铝: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

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在正常范围内,植物对土壤酸碱性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土壤pH值影响土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影响各种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

2、土壤酸碱性对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1)氮在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在小于6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8时,硝化作用受到抑制;

(2)磷在6.5~7.5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性降低,在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钙;

(3)酸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钾、钙、镁容易流失,导致这些元素缺乏。在pH高于8.5时,土壤钠离子增加,钙、镁离子被取代形成碳酸盐沉淀,因此钙、镁的有效性在pH6-8时最好;

(4)铁、锰、铜、锌、钴五种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钼酸盐不溶于酸而溶于碱,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盐在pH5-7.5时有效性较好。

六、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1、酸性土壤改良

经常使用石灰。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沿海地区使用含钙的贝壳灰。也可用紫色页岩粉、粉煤灰、草木灰等。

生石灰需要量(g/m2)=阳离子代换量*(1—盐基饱和度)*土壤重量*28*1/1000

2、碱性土壤改良

上一篇:《双调水仙子梦觉》原文注释及赏析下一篇:课堂学习小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