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

2024-05-14

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通用8篇)

篇1: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

201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期末考试_数学科质量分析表

镇 小学 填表人

一、基本情况

注:60分及以上为合格,80分及以上为优良。

二、考试成绩抽样统计

三、学生答卷情况抽样分析

1.抽样统计表

注:学校全级人数超过60人的,抽样人数至少要60人。抽样要求好、中、差各占1/3。不足60人的,全样统计。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掌握较好的方面有哪些、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本次测试分为五部分,主要从算一算,填一填,圈一圈,连一连,用一用这五个方面来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试卷从总体来看覆盖面很广,题量适中,分值分配合理,难易程度适中,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算一算题,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只有个别同学出错,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多,也注重强调了口算的方法,因此失分较少,个别同学还是粗心,有点方法没掌握,应着重对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2、填一填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2小题,第6小题,第9小题和第11小题,第2,9小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题意,第11小题主要原因是对生活中的应用和试卷上的解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圈一圈题,学生对数序和基数掌握不清楚。

4.连一连都做对了,题目很简单,学生理解了题意。

5、解决问题,包括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看图列式,这种题型平时练习较多,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个别同学马虎出错,老师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

四、对加强和改进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

1、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对试题的评价及建议

本次试题的出题方向能按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试卷的内容适合一年级学生。

建议:

1、加强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夯实基础知识,多练习巩固。

3、解决问题的题目内容要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填写说明:

1.各镇街每个学科选取好、中、差的小学各一所,每所小学、每年级、每学科各填写一份;直属小学、民办小学单独填写。

2.此表填好后于2014年1月17日前通过OA发送给教研室

篇2: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

班级:八(2)班

考试范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一、逐题分析:

1、普遍性问题:

第11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丢分,原因是仍然不了解k、b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第13题一次函数的应用丢分,原因是学生对一次函数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没有搞清楚。

第14题一次函数表达式与其图像的关系丢分。原因是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够灵活。

第16题丢分原因是对幂的运算与平方差公式不够熟练。

第17题丢分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将二元一次方程写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第18题丢分原因是学生不掌握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第19题丢分原因是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所存在的特点不清楚。第20题丢分原因是不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21题丢分原因是不会二次根式的化简。

第22题丢分原因是没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证明过程书写不规范。第23题丢分原因是实际问题不知从何着手,找不到等量关系。第24题丢分原因是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求法没有掌握,对于大数据不知从何着手。第25题丢分原因是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实际运用能力欠缺。

2、少量或个别的错误:

第1-5题基础题,基础知识没掌握。

第5题和第9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对称问题丢分,原因是没有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第7题勾股定理的应用丢分,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

3、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方面:

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导致课堂氛围不是很浓,教学方式单一,有时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作业布置时没能每次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由于备课的不充分导致偶尔无法解决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在课堂纪律上也没有做到时刻控制学生的学习纪律,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没能完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觉得原本很好学的数学变得单调无味。

(2)学生学习方面: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少部分同学的课堂纪律很散乱,有时布置的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少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容易受到各方面情绪的影响,上课不配合等。

针对以上自身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和策略:

(1)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各种突发情况。

(2)认真上课,采取多样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加强课后辅导。

(4)加强对学习自主预习的监督力度,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

篇3: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

一、精细分析测试情况

教师在阅卷后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精细的质量分析。具体可以利用“S-P表”质量分析软件设计“S-P表”即“学生问题分数分布图”,它根据学生对各个问题的反应情况,把学生的得分情况和问题的得分情况联合排列在一个表中,得到学生集体和问题组的总倾向。使用这种方法既可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又能对班级整体的学习倾向做出衡量。下面以我针对某班级某次期中考试所做的“S-P表”为例。试卷共包含34道小题,班级共有学生39名,阅卷登分后先将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或能力填入表格,接着将每名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分情况输入表格(答对的填1,答错的填0),全部输入完毕后,根据设定的公式,生成每个学生的“总分(答对的问题数)”“正确率”和每个题目的“正答人数”“正答率”等统计结果,然后将学生顺序按总分的高低递减排列(高分在上,低分在下),再将题目顺序按答对人数的多少从左往右递减排列(多的在左,少的在右),最后绘制出S图线(对每一个学生行画竖线段,使竖线段左边的问题数目等于相应学生的总分,再用横线将各个竖线段连接起来,如下页图表中的粗线)和P图线(对每一个问题画横线段,使横线段上方的学生数等于相应问题的答对人数,再用竖线将各个横线段连接起来,如下页图表中的双线)。下页图表为最后形成的“S-P表”的部分数据。

根据“S-P表”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哪些题目、哪些学生需要重点关注,S线与P线的离差(两线之间的面积)大小反映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与问题难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教师可以确定重点讲评的题目,即表格中最靠右侧的题目,这些题目通常是学生眼中典型的“难题”,还有S图线和P图线的交叉点右侧的题目,这些题目反映出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理解中的缺陷、漏洞。对其他题目可采取课余时间对表格中靠下方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式解决,不必在课堂上统一讲评,避免平均用力,有助于提高讲评效率。通过这样的精细分析,教师能较为全面、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测试情况,能较为客观、清楚地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为试卷讲评提供了确切的第一手数据,也为讲评内容的取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解决了测试讲评课“讲什么”的问题。

二、精心设计讲评内容,优化讲评形式

在解决了“讲什么”之后,就要面临“怎么讲”的问题。针对典型难题,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出错原因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它们的功能有的需侧重于通过辨析帮助学生纠正对知识的错误认识,有的需侧重于通过相似题型的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改进方法,还有一些要侧重于通过拓展延伸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这些问题出现的时间次序也需要精心设计,有些问题要放在讲评试卷原题之前出现,目的是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支架,为原题的讲评做好铺垫;有些问题则需放在讲评试卷原题之后解决,它们与原题类型相近但做了一些变化,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拓展提高。通过这些设计,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实效。

篇4:小学儿童领导力特质量表的编制

关键词 领导力特质;小学儿童;问卷编制;因素分析

分类号 B841.7

领导力是组织中的个体对其追随者或组织活动的影响力,这种影响能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Pratch & Jacobowitz,1997)。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力包括组织中的个体的能力、人格、价值观、人际技能等综合素质(翁文艳,2012)。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儿童领导力特质的结构并开发出测量工具,为领导力理论从成人领域扩展至儿童领域做一些探索性工作。

1 研究方法

1.1 量表工具的编制

1.1.1 量表内容架构

本研究基于领导力特质理论,从智力效率、价值观、人格和人际能力四个方面来建构儿童领导力量表的内容。智力效率包括认知能力、创造力、精力活力和预见与自调;价值观包括诚信知耻、正直和正确是非观;人格包括自信乐观、自律自制和尽责性;人际能力包括同理心、和谐人际、公众表现、班级管理能力和校外活动(Patton,2006;Park & Peterson,2007;翁文艳,赵世明,2011;王恩琴,1998;王芳,2010;王玲凤,傅根跃,2007;杨丽珠,张野,2006;张野,杨丽珠,2007;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孟万金,王新波,张冲,2011)。

1.1.2 初测量表编制与组成

项目的来源有两个:一,从已有的权威量表中抽取相关概念的项目;二,根据内容架构自编项目。自编的项目来自已有领导力特质理论,所有测题经过两名心理学教授的筛选和修改。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初测问卷共98道题目,加上7道重复题目,共105道,分为智力效率、人格、价值观、人际能力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17到30道题不等,所有题目随机排列。

1.2 初测与再测流程

整班随机抽取浙江中部地区两所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235名,集体网络施测,用时15~40分钟。量表设有重复题7道,计算重复题差值绝对值之和D,D值可以反映被试的认真程度和对于题目描述的确认度。剔除D值的标准分Z值大于1.5并且答题时间少于10分钟的问卷,剩余20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92名,女生109名。年龄9~13岁,分别占3.5% 、29.5% 、24.0% 、30.0% 、13.0%。四五六年级分别占27.5%、 26.0% 、46.5%。

再测问卷是根据初测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剩余的62题组成再测问卷,无重复项目。抽取浙江中部地区两所小学386名四至六年级学生集体网络施测。剔除答题时间少于5分钟的问卷,剩余33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58名,女生173名。年龄9~13岁,分别占0.3% 、28.4% 、33.5% 、27.2% 、10.6%。四五六年级分别占27.5%、 27.5% 、45.0%。

1.3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和AMOS17.0。

2 结果分析

2.1 项目分析

对201份初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对分量表总分前27%和后27%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删除差异不显著的题目4道。

2.2 EFA结果

四个分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变异转轴,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根据领导力特质理论和命名的可行性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35和双负的项目。智力维度分量表:删除12个题,6次迭代,抽取4个因子,14题,累计方差解释51.96%;人格维度分量表:删除3个题,5次迭代,抽取4个因子,16题,累计方差解释53.71%;价值观分量表:删除7个题,7次迭代,抽取3个因子,12题,累计方差解释46.85%;人际能力分量表:删除13个题,5次迭代,抽取4个因子,20题,累计方差解释43.95%。所有分量表的KOM值都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定全部p<0.001,具体命名见表1和表2(吴明隆,2003)。

2.3 CFA结果

对331份再测问卷进行量表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参照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设定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潜变量两两相关,观测变量残差之间相互独立。拟合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ML),参照项目因素负荷、修正指数(MI)和参数的成对比较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确定拟合指标符合统计要求同时又符合理论的模型(吴明隆,2010),模型修正过程和拟合指数见表3和表4。

2.4 最终量表结构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15个因子,共53道题。其中智力效率分量表包含4个因子:聪慧性、自我效能感、创造力、活跃与表现;人格分量表包含4个因子:自律、延迟满足、情绪稳定性;价值观分量表包含3个因子:明辨是非、公平正义、品行;人际能力分量表包含4个因子:组织管理能力、同理心、攻击性、人际自信。

2.5 量表信度检验

每个分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70,总量表α=0.91。抽取其小学五年级两个班共87名学生间隔14天重测,总分相关r=0.73,不同分量表相关在0.51和0.84之间。最终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各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矩阵见表5。

nlc202309021418

3 讨论

3.1 量表编制理论依据

领导力理论经历了特质论阶段、行为论阶段和权变理论阶段。特质论受到Stogdill、Bass等人的批评,使得特质论的研究一度从主流中退出(Judge,et al.,2002;Goffin,Rothstein,& Johnston,1996)。但在20世纪90年代,Goffin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人格特质对于管理绩效的预测效果和评价中心技术一样好(Goffin,Rothstein,& Johnston,1996)。在加州心理问卷(CPI)中,Gough(1984)特意将其中的五个维度组合成一个领导力指数,并且他后来发现CPI中有34个项目的组合可以预测管理潜能。国内有研究者把国内外十种理论中所涉及到的领导特质进行了归类,得出智力、人格、价值观、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五大稳定且适用于儿童领导力的特质(王芳,2010)。

3.2 儿童领导力发展的意义

已有的领导力理论多是从成人和职位领域发展而来,与儿童领导力相关的研究较少。Baumfield(2007)研究发现,80%的教师认为领导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就开始。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和特有的文化氛围,导致我国的学生缺少创造的积极性、合作沟通能力和耐挫力(杨雄,2009),因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的领导力培养更加具有迫切性。

3.3 本研究不足

采用EFA和CFA的方法对量表进行探索,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优良的结构效度。但本研究只是对儿童领导力心理结构的初步探索,特质在预测成人的领导绩效方面较好,但是否表明特质能有效预测儿童将来的领导绩效还有待纵向验证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王恩琴.(1998).良好的意志品格要从小培养──一名班主任的认识与实践. 北京教育,(6),20-21.

王芳.(2010).领导力早期发展的初步探索. 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王玲凤,傅根跃.(2007).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4),15-21.

翁文艳,(2012). 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 领导科学,(14),25-27.

翁文艳,赵世明.(2011).国外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领导科学,(11),7-9.

吴明隆.(2010).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3-39.

吴明隆.(2003).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04.

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孟万金,王新波,张冲. (2011). 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 中国特殊教育,(09),8-15.

杨丽珠,张野.(2006). 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心理科学,(04),933-936.

杨雄,陈建军,何芳.(2009). 正常成长的健康一代——“90后”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 当代青年研究,(09),1-8.

张野,杨丽珠.(2007).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 心理科学,(01),205-208.

Baumfield,V.(2007). Creating leaders in the classroom:how teachers can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 Education Review,20(1), 118-119.

Goffin,R.D.,Rothstein,M.G. & Johnston,N.G.(1996). Personality testing and the assessment center:Incremental validity for managerial sele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6),746-756.

Gough,H.G.(1984).A managerial potential scale for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2),233-240.

Judge,T.A.,et al.(2002).Personality and leadership: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7(4),765-780.

Park,N. & Peterson,C.(2007).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assessment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D. Ong. & M.V. Dulmen(Eds). Oxford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C.(2006).Leaderships Books.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42(3),108.

Pratch,L. & Jacobowitz,J. (1997).The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 in rapidly changing conditions:A structur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Genetic,Social &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23(2),169.

篇5:小学期末质量分析

1.其中所涉及到的资料为:特殊的四边形、一元二次方程、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相似、投影与视图、反比例函数的资料。

2.本次数学学期试卷共有22个题,其中10个选取题每个3分,共30分,5个填空题每个4分共同20分,7个解答题共50分。

3.不足之处是有些学生在答题时,暴露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计算潜力但是关,练习不够,运用知识点十分不熟练,思维缺乏想象潜力,缺乏灵活性;不能够认真审题,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不足。

4.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属于中等偏难,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能全面考查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潜力,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二、考试数据分析和学生答题主要错误分析:

1.我所教的九年级(1)和(2)班参考人数81人,及格63人其中九(1)39人及格率为92.86%,九(2)24人及格率为56.41%,30分以下4人全部为九(2)班的,。

九年级(1)班做得不好的题目依次为15、22、20、18、20、16.

九年级(2)班做得不好的题目依次为18、22、20、15、21、19、8、16

所以下学期应针对相关资料进行加强训练。

此外还有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计算潜力但是关。部分同学有困难,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题意,缺乏数学思维导致在画图时不能正确构建三角形而失分。个性是两个班都在22大题上所反映的问题上看出。

三、存在状况:

1.后进生状况令人担忧,缺乏学习目的,学习的知识点十分容易遗忘、老师在堂上讲解多遍的知识点,考试时仍然不会做;两级分化严重。

2.数学思维缺乏(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怕,不愿开动脑筋思考,对条件的因果表达还存在相当的缺陷,对几何知识掌握不扎实。

3.对所学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知识不会融会贯通,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今后打算和教学推荐:

1、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九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加剧的关键期,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务必数量的差生,他们对学习数学缺少信心,厌学情绪较重,有的甚至放下数学学习鉴于此,我们有职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让其明白九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进取性,最大限度地缩小差生面。

2、认真抓好提优补差在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让那些没有上课就能完成作业或上了课却完全听不懂的学生有事可做,并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工作。

3、重视双基训练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对学生双基的训练要把运算的准确性落在实处,把书写规范化的训练落在实处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有效安排学生的活动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几何训练强化格式知识点和思维。

4、教师应充分备课备学生教师详细地备好每一节课,突出重点难点,选取适合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精讲多练提高每节的教学效率。

篇6:小学期末质量分析

第一大题:听写句子,然后正确、工整地写下来。(5分)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熟悉情况,以及考查学生听与写的能力。本题得分范围在4.44―4.9分之间,平均值为4.73分,从得分范围来看,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倾听的习惯比较好。但是有个别学生对个别同音字区分不开,例如:“知”跟“之”。有个别学生的书写不规范,粗心大意,出现错别字,如:“傲、吃、善”。

第二大题:读拼音,写词语。(6分)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本题得分范围在4.6―6分之间,平均值为5.46分,从得分范围来看,普遍学生的拼读能力比较强,而且对于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但学生对于平常易错难写的字掌握得不够扎实,如:“缝隙” “罩”、“旋”、“魄”的出错率比较高。

第三大题: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30分)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四字词语、近义词、句式、古诗理解、按课文内容填空、积累童话、课内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本题得分范围在22.8―28.7分之间,平均值为26.15分,从得分范围来看,得分的差距比较大,比较多出现错别字,而且阅读理解能力有待加强。

1、辨字组词。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会组词,但错别字较为明显,如折纸的“纸”字下面多加一点,给予的“予”字多加一撇。形近字的区别掌握不牢固,如:“拆和折”,“陡与徒”;“经与茎”。多音字“给”的jǐ音不会组词。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内四字词语的积累。整体完成得较好,但学生书写时出现的错别字比较多,如:“耀武扬威”的“武”字多加了一撇,或者写成舞蹈的“舞”。有个别的同学不会填“南征北战”。

3、选择正确的字词填空。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与运用。这道题做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不会区分“陆续”和“继续”。

4、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把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掌握情况。小部分中下层的学生不会改,原因是掌握不好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有部分学生把句子开头的“不”字去掉,后部分又不加不字。

5、按课文提示填空。

本题整体完成得比较好,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课外阅读的积累比较多。

(1)默写《题西林壁》。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默写出这首诗,但错别字太多,如:“低”字少了一点;“身”字那一撇没有穿过去;“缘”字也有部分学生写错。

(2)补充课内对联。考查学生对课内对联的掌握情况,完成得很好。

(3)填写《观潮》节选的一句话,考查学生对于要背诵的课文的掌握情况。小部分中下层的学生不会填写,但总体错别字较多,如“裂”、“颤”。

(4)填写课外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能写出原因。但是个别同学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写课外的童话,却写成课内的童话故事。

6、判断对错。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内一些知识点的整体记忆。判断比较准确,但是第(2)小题个别同学不理解“重视”的“视”的意思,所以导致判断错误,

第四大题:阅读课内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内重点文段的理解及掌握。本题得分范围在5.01―7.6分之间,平均值为6.19分,从得分范围来看,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掌握程度不均衡。

1、写出长廊的特点。有部分学生只知道长廊的 “长”,而另外一个特点不会概括。

2、划出表示长廊很长的词和句。有个别学生比较粗心,漏做了。有个别没有划完整写长廊长的句子。

3、用音序查字法,查音节。由于该文段按音序查字法要查的字没有标出拼音,因此音节找不出来。而有个别的学生完成“爽”用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没有审好题目,看成用部首查字法,而“神清气爽”的“爽”字的解释,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很多学生选择词语解释的时候出错了。

4、写导游词,介绍颐和园的长廊。此题完成效果的差距比较大。有的学校因为学生在学写导游词时,都懂得写法,而且能在文章中选好词好句来介绍颐和园的长廊,所以得分比较高。但有的学校因为对导游词的写法掌握不牢固,或是写得不够详细,更有个别学生导游词不会写,所以得分很低。

第五大题:阅读课外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20分)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本题得分范围在12.06―17.9分之间,平均值为14.67分,从得分范围来看,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

1、找近义词。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在文中能正确找出“晶亮”的近义词,但“纯净”的近义词有小部分学生写成了“纯真”,说明对词语理解不深刻。

2、填合适的词。总体掌握得很好,很多学生能按文章内容正确选出,只有少数同学出现错别字。

3、理解词语。一部分的学生不会理解“和颜悦色”的意思,不懂得理解词语的方法,课外积累的词语也比较少,所以导致失分比较严重。

4、加标点。大多数同学做得较好。但有个别学生因标点符号书写不规范失分,还有的学生见到“呀”字就加感叹号。

5、找比喻句。总体掌握不够好,没有真正掌握比喻句,又因为本文的比喻句不明显,所以有部分学生不会找出比喻句。

6、找出短文中说珍贵的原因。大多数同学能深入读懂文章,回答得较好,但有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差,不会在原文里面找答案,而且概括能力也比较差。中下层的学生失分比较严重。

7、读故事,写启发。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有个别学生阅读能力还不高,对于受到的启发作答不够全面,不够完整。

第六大题:作文。写一种喜欢的动物,并写出其特点。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题得分范围在24.31―26.6之间,平均值为24.93,从得分范围来看,学校之间发展比较均衡。大部分的学生能写出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能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其中有不少新而有趣的创意的文章。学生基本能做到字数足够,语句通顺。但有一部分学生词语积累比较少,在文章中很少运用到好词佳句。有个别学生内容欠具体写,不能突出喜爱之情。部分学生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也多,没能抓住特点写。

二、教学建议

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四年级教材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积累课内外知识。

(一)鲜活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1、预防“拼音回生”,生字教学不脱离拼音与识字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生字表上标出难读读错生字的拼音,反复见面、反复记忆。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2、注重教给学生记忆生字的方法,如:加减笔画、拼音认字、比一比、分析结构法、形声法、基本字带字法、奇特联想法、会意法、比较法、编字形歌等方法。听一听,记一记,抄一抄,注意纠正错别字,强调书写工整规范。可以进行“生字医院、真假孙悟空”等的找错别字游戏。

3、注重“词语盘点”内的词语的积累,可以通过一字开花、背诵、抄写、竞猜等方法,灵活运用课内外的词语。

4、注重对句子的知识点的训练,如对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转换训练和修改病句的训练。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陈述句如何转化成疑问句的方法,还要搜罗一些特例归纳方法,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5、灵活运用教材,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读懂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出现的问题;读懂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读懂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的“词语盘点”。

(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教给方法,形成能力

1、多读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2、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时,教给学生理解内容的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并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对比阅读,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4、利用背诵、抄写等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发挥备课组作用,经常在一起听课、交流、分享、归纳总结学习方法,针对知识点出练习题。

(三)想办法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我手写为心

1、在班上设立一定的作文梯度,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生,应该降低要求,逐步提高坡度,让他先要喜欢写,乐意写。对于特优生可以学着评价自己和别人习作。

2、多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能写真实的文章。

3、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习作完毕要学生进行互评、交流、在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的时候,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如: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写日记、画日记画配上解说词等。

5、鼓励多看课外书,积累好词佳句,并予以运用。

(四)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认真培养倾听的习惯,注重听写的训练。

2、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在题中划出重点词语。

篇7: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

我校组织了2015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工作,考试结束后对我校全体教师要求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成绩并要求写出自己的试卷分析与反思,我们也通过分析各班和各个学科的的成绩和上学年期末和本学年的期中考试进行比对分析,现将期末考试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数据统计

1、一年级、二年级,无论是从平均分还是从优秀率方面都在后面,二年级数学及格率处于中游。从数据分析来看,一二年级和前几名对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平均分相差最多18分,及格率相差最多20个百分点。一二年级我们不止要保证及格率还应该保证优秀率。对于学差生的培养和提升是我们一二年级老师应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数据分析

2、三年级较好,数据显示我们的各项统计都处于中游,和前几名的优秀年级对比我们的平均分差距不大也就在5分左右,语文数学的及格率存在很大差距,英语及格率很好100%。这就要求我们三年级老师把好及格率这一关。

3、四年级:语文成绩统计不好,各项都比较靠后。数学英语处于中下游。语文数学平均分和前几名对比相差在12分左右,英语相差在5分左右。四年级也主要体现在平均分和及格率的差距上尤其是及格率相差很多。

4、五、六年级从各项数据上看,都处于中游,其中六年级语文及格率偏低。

五、六年级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同前几名对比分数差距不是很大。

三、总体分析

学生总体来说考的不是很理想,平均分、及格率和兄弟学校对比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三、五、六年级相对较好,语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提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看了一下各位老师的试卷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汇总如下。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致使平均分、及格率偏低。考试的内容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考试,题随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张试卷并不只是针对学习较好的同学的试卷,让每一个学生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是我们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2、试卷分析中老师们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就是书写潦草、答题不认真仔细,中高年级审题不清。这确实也是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们平时要严格要求,使之形成习惯,尤其一二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

3、各班的中下等生偏多,致使我们的各项数据统计都很低。小学阶段我们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掉队,及格不应是我们对学生要求达到的最终目标,而应该是在85分优秀以上的人数占的比重大。如何抓中间、促学优、消灭不及格是我校全体教师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通过我们观看试卷语文写作方面。学生的作文分数普遍较低。平常教师训练的不够,致使作文题学生对于作文的整体把握不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是在一味的要求字数的多少。

5、通过看老师们的试卷分析,老师们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就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差,所以很难形成能力,致使这方面丢分太多。各个年级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也就很难答题。

总之基础、习惯、能力是我们面临提高的三个重点。

三、改进措施:

1、各位任课教师要狠抓基础知识。认真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对于学生的作业要求一定要严格,今天要学生学会什么、要学生掌握什么、要学生预习什么、通过作业和检查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方面我们通过教师平常的做法和考试成绩不难看出。

2、老师课上所教的知识除了我们的课上巩固练习以外、课下的作业、练习同样很重要。课上教师要精讲多练,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要辅助相关的训练。所谓的精讲多练,还需有教师在课下备课时多下工夫,今天我要讲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另外我们在练习课和课下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多做有效题,练习题的设计不能盲目性的贪多,更主要的还是应该有很好的针对性,从而培养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增长能力。

3、对于平时学生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严格把关,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回顾。让学生养成不拖欠的好习惯。

4、家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环境,但也是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和家长勤沟通,及时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只有我们和家长齐抓共管才能收刀良好的效果。

篇8: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表

关键词:图表,成绩分布曲线,成绩质量分析

在进行成绩质量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时,通常做法是根据需要用手工或计算器计算出总分、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所占比例等数据,有时还要手工绘制成绩分布曲线图。不仅计算制作麻烦,还会出错,曲线图也不美观。而上述的操作完全可以通过Excel中公式编辑和图表功能来完成。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包括“成绩单”和“成绩质量分析”两个表,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成绩”等基本信息,成绩分析所需的考试“人数”、“总分”、“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与“所占百分比”等数据。具体设计如下:

1 成绩单设计与制作

1.1 页面与格式设置

启动微软Excel 2003组件,按“成绩单”表样式进行格式设计并完成基本信息的输入,其中把“D4:D47”和“I4:I29”区域命名“成绩”区域。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居中方式等属性,设置打印区域为“A1:I8”。

1.2 编辑公式

根据“成绩单”中所需的数据,在相应位置编辑公式。将成绩区域作为数据来源区域,因当前该区域中并没有输入数据,所以当公式编辑完成后,单元格仍显示为“空”或是“#DIV/0选”。具体操作如下:

(1)求总分和平均分

(1)在“G47”单元格中编辑公式:=SUM(D4:D47,I4:I29),计算“总分”;

(2)在“I47”单元格中编辑公式:=AVERAGE(D4:D47,I4:I29),计算“平均分”。

(2)求各分数段及参加考试人数

(1)在“G41”单元格中编辑公式:=COUNTIF(D4:D47,“>=90”)+COUNTIF(I4:I29,“>=90”),计算成绩在90分以上的人数;

(2)在“G42”单元格中编辑公式:=SUM(COUNTIF(D4:D47,“>=”&邀80,90妖)觹邀1,-1妖+COUNTIF(I4:I29,“>=”&邀80,90妖)觹邀1,-1妖),计算大于等于80分小于90分的人数;

(3)在“G43”单元格中编辑公式:=SUM(COUNTIF(D4:D47,“>=”&邀70,80妖)觹邀1,-1妖+COUNTIF(I4:I29,“>=”&邀70,80妖)觹邀1,-1妖),计算成绩大于等于70分小于80分的人数;

(4)在“G44”单元格中编辑公式:=SUM(COUNTIF(D4:D47,“>=”&邀60,70妖)觹邀1,-1妖+COUNTIF(I4:I29,“>=”&邀60,70妖)觹邀1,-1妖),计算成绩大于等于60分小于70分的人数;

(5)在“G45”单元格中编辑公式:=COUNTIF(D4:D47,“<60”)+COUNTIF(I4:I29,“<60”),计算成绩低于60分的人数;

(6)在“G46”单元格中编辑公式:=SUM(G41:G45),计算参加考试的人数。

(3)计算各分数段人数及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在“H41”单元格中编辑公式:=G41/$G$46,计算成绩在90分以上的人数占考试总人数百分比;

(2)将鼠标放至“H41”单元格右下角,当鼠标变成“+”号后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至“H46”单元格处放开,完成其它分数段人数所占考试人的百分比。

1.3 编辑图表

成绩分布曲线是成绩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插入成绩分布曲线图表时,选择“F41:G45”区域作为图表的数据源。这样当用户在“成绩”区域中输入数据后,“F41:G45”区域会根据输入的成绩值计算出各分数段人数和所占百分比,而图表又根据“F41:G45”区域的值自动绘制成绩曲线分布图。操作方法如下:

(1)选中“F41:G45”区域,选择“插入”-“图表”选项,在弹出的“图表向导”选项中,设置“标准类型”-“折线型”-“子图表类型”-“数据点折线图”,然后单击“下一步”。

(2)保持数据区域为默认,设置“系列产生在”为“列”单击“下一步”。

(3)在图表标题下输入“成绩分布曲线图”,“分类(X)轴”输入“分数”,“数值(Y)轴”输入“人数”;切换到“网格线”选项,取消“数值(Y)轴”下的“主要网格线”项;切换至“图例”选项,将“显示图例”取消;切换至“数据标志”选项,选中“数据标签包括”下的“值”项,然后单击“下一步”。

(4)选择“将图表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选项,单击“完成”。

(5)调整图的大小并将其放置到“F27:I39”区域。

(6)鼠标右键单击“曲线”,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选择“图案”选项下的“”,单击“确定”完成设置。

这样,根据“成绩”自动绘制的“成绩分布曲线图”的设置就完成了。但此时因成绩列内并没有数据,所以各分数段的人数均为0,成绩分布曲线也与数据(X)轴重合在一起,这并不是设置的错误,只要在成绩区域输入数据,成绩分布曲线图则会自动完成绘制。成绩表如图1所示。

2 成绩质量分析表设计与制作

(1)单击“Sheet2”工作表标签,按要求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居中方式等属性,选择“A1:K21”区域,按成绩质量分析表格式要求进行设计与调整。

(2)复制图表

(1)复制成绩单表中的成绩分布曲线图图表并粘贴到成绩质量分析表的相应位置;

(2)右击“图表”选择“源数据”,单击“数据区域”右侧的折叠按钮,选择成绩单表中的“F41:G45”区域,单击“返回”按钮返回,选择“确定”按钮完成成绩质量分析中成绩分布曲线图图表与成绩单表相应数据区域的关联。

(3)选择显示总分值的C15单元格,编辑公式:“=成绩单!G47”,即其值等于成绩单表中总分值,使其自动完成总分数据填充;

(4)参照(3)中给出方法分别完成平均分、实考人数、各分数段人数和所占比例等公式的编辑,使其成绩表相应区域的建立关联,自动完成相应数据填充;

(5)按成绩质量分析表的要求完成其它信息的输入,如考试班级、考试日期、考试课程等。成绩质量分析表如图2所示。

3 保存与应用

成绩质量分析所需表格设计完成后,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设置,使其更加的美观整齐,增加适用性。如设置边框,调整单元格大小,设置字体类型、字号;更改工作表的名称分别为成绩单表和成绩质量分析表;设置成绩区域数据的取值范围为0-100等等。

所有设置完成后,将其保存为“简易成绩分析系统”的Excel模板文件,即扩展名为.xlt的文件。

在使用时,双击“简易成绩分析系统”模板文件,系统启动并自动创建一个名为“简易成绩分析系统1.xls”的Excel文件,按着表格的项目,分别输入“学号”、“姓名”、“成绩”等信息,系统将根据输入的“成绩”区域的值,自动完成相应的各项数据计算与填充和成绩分布曲线的绘制,按要求进行保存和输出即可。

参考文献

[1]李洋.EXCEL函数、图表与数据分析应用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

[2]朱小英.EXCEL在教学统计中的应用技巧.哈尔滨:电脑学习,2006(6).

上一篇:学习雷锋征文《学雷锋,树新风》下一篇:入党情况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