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我们

2024-05-18

勇往直前的我们(精选9篇)

篇1:勇往直前的我们

在路上,我们勇往直前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有灯红酒绿的霓虹大道,也有山居幽林的田间小径,不同的路通往不同的方向。有的也许是向着繁花似锦的东方明珠,有的却是绵延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有些路车如流水马如龙,比肩接踵,一排排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有些却是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缕缕余烟映衬着长河落日。坦途也当悉心坎坷,小径未尝不可信步由来。正如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也没有绝对的阳光大道,任何一条路都充满着风雨,任何一个脚印都饱含辛酸,一帆风顺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景,坎坷曲折才能衬托出人生的精彩。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正确的方向,而没有方向的指引就没有真正的生活”。脚下的路向着远方延伸,不知通往何方的岔路口,让你一次次顿足,仰望天空,灰色的帷幕遮掩了心理依托的启明灯。

人,终归会长大,一直以为最信赖依托的家,也无颜再让它当作自己心灵的避风港。小鸟长大了,必须用自己的翅膀划破云霄寻找自己的天地,与狂风暴雨搏斗,在电闪雷鸣中成长,当它们离开最依赖的巢穴那一刹那,注定了它们的生活不会再像以往那么闲适。寄身在父母的羽翼下永远不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天地。生活就是战斗,有时我们没有战友,我们只有敌人,甚至最为信任的自己也成为自己的敌人。懒惰、迟疑、软弱往往成为自己最大的绊脚石,“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穆尔)。恒心、毅力、坚韧是通向成功的法宝,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取得成功必须具备成功者的素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直给你开绿灯,黄灯让你等红灯让你停,身心的考验意志的锤炼也是生活的一个插曲,伴随飘荡的音符我们迈开人生的舞步,展现自己的婀娜身姿。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古之成大事业学问者,必

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王国维)选择一条路,勇敢地走下去。也许你的路比别人的漫长,但只要坚定方向,就像大海里的船,总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也许你的路比别人的坎坷曲折,但只要乐观地接受,就让曲曲折折延伸生命的通衢;也许你的路比别人的昏暗,但只要勇敢地向前,心中油然升起的明灯会永远照耀着勇往直前。也许我们前进的路上彤云密布,就让那厚重的铅色折射出落日余晖的光芒,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微笑着,不是我们不会忧伤,只是我们要善于遗忘,穿过密密的雨,透过厚厚的云,看到的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他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才能成就千秋伟业,选择一条通往珠穆朗玛峰的天路,凌绝顶一览众山之小。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无论是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径,它们的方向也许不同,但它们都通往用信念支撑的象牙塔,切勿因一时困难挫折怀疑自己的选择,动摇自己的坚持。勇敢地走下去,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风雨过后方能见彩虹。

我们知道前进的路上会有不尽的艰难,但我们渴望这艰难能衬出我们为理想奋斗而喷薄的能量,也会有磨砺的泪水,但我们希望这泪水能托载起我们人生的朝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毅力和坚韧,在路上,勇往直前。让青春高举执着向着目标跃马奔驰,让智慧挟着奋斗朝着成功一路高歌!

篇2:勇往直前的我们

流云在天边,行囊在眼前,又一条通往太阳的路无边又无沿。路上绿草茵茵,有青春为伴; 远方黄沙滚滚,同成熟相连。

我们走着,用生命祭起心中的圣坛。

即使受了伤,也不让泪水遮盖住了脸,把泪水揩干净,我们要重绽三月的笑颜。

即使迷了路,也不把忧伤刻在额前,星星总会升起来的,我们也总会知道哪边是北、哪边是南。

我们走着,一天又一天,听风传递着雨的消息,听雨敲打着湖的鼓面,那岁月的缆绳,终将成为我们抛向空中的闪电。

我们走着,一年又一年,看冰雪沉默在冬天响亮在春天,看春天把冰雪消融在大地的 字里行间,那季节的色彩,终会被我们泼洒成斑斓的画卷。

我们把每一个日子过的寻常又不凡,让飞扬的思绪轻轻绾住微风中的紫罗兰。

我们的眼睛很黑很亮,瞳孔里变换闪烁的是晨曦和晚霞迷人的光焰。

篇3:勇往直前的我们

在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进程中, 俞敏先生躬自践行了推广国语、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规范汉语汉字的一系列活动, 为之奔走呼号, 不遗余力, 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

1.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后赴台推广国语, 消除日本殖民者留下的遗迹, 奠定海峡两岸语言统一的基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败北, 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台湾五十一年, 用高压政策强行推行日语, 搞所谓“皇民化运动”, 强迫台湾同胞学日语日文, 推行文化侵略。后来所有学校都用日语教学, 广设“日语讲习所”, 招收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少年, 传授日语。又规定报刊书籍全用日文, 大小机关全说日语。企图使台湾民众彻底被同化, 成为完全的日本国民。据统计, 至1937年, 日语普及率为37.8%, 1940年为51%, 1944年为71%。[1]致使台湾光复之初, 年轻一辈的人, 只知有日语、日文, 而不知有祖国语文;六七十岁的老人, 虽然会说闽南话或客家话, 但仍多不了解方言与国语的关系。自政府机关、学校, 以至一般社会, 还多是用日本话。诚如俞敏夫人杨藻清女士所说, 在台湾推行国语“是抗日斗争的继续。当时的台湾如果不推行国语, 那就只有任日本话永远通行。”[2]

1946年, 因迫于生计已经在山东滕县的中学谋得教职的俞敏先生, 听闻北大时的业师、时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主任委员的魏建功先生将率重庆白沙女师学院师生赴台推行国语, 毅然辞去教职, 主动请缨, 遂于1946年夏到达台北, 追随魏建功先生从事国语推行工作, 先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方言调查研究组组长, 后兼任编辑审查组组长, 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他认为一个国语推行工作者只有掌握对方的语言, 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他自己身体力行, 在台湾一年, 他能很流利地说客家话, 或者闽南话。他还编过学习客家话和闽南话的教材, 目的是要教会所有从内地去的国语推行工作者都能作到这一点。俞敏经常到桃园、新竹一带去作客家方言调查。他曾制作过不少台湾省方言地图。[3]他还在国语会创办的《国语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如《客家人学国音的错误倾向》、《论国语的人称代词》[4]等。这些文章实在是开了大陆地区五十年代推广普通话时将方言和普通话对比研究的先河。

俞敏先生在台湾推广国语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多, 1947年秋离台。

在台湾推广国语是一件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业, 不仅消除了日本殖民者留下的遗迹, 而且对于台湾融入祖国大家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直到今天, 这一工作的遗泽仍然是台独分子妄图“去中国化”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2.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

众所周知,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宣传鼓动工作, 更不是片面地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或强制措施所能奏效的。它需要语言工作者进行大量的深入扎实的基础工作、探讨符合汉语实际的共时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 并且向广大群众普及。俞敏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a) 对普通话的基础北京话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

民国期间的国语运动是走过弯路的, 从“老国音”到“新国音”, 整整10年时间, 国语运动的先驱们才统一了认识, 要用北京音作为语音标准。但是词汇语法以什么做标准却没有明确, 五四运动虽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但是多半还限于狭义的文学的领域, 至于报章杂志、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实用的领域, 仍然是充斥着文言、欧化影响的“三合一”文体, “白而不话”。[5]这除了一些观念上的问题以外, 对北京话的基础研究太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俞敏先生恰恰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现代语言学家中, 俞敏先生堪称研究北京口语的先驱。

1953年, 俞敏先生在《中国语文》第4期发表《谈汉民族标准语问题》,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北京话定成全国标准语;小学语文课本用北京话编, 教学不光教识字, 还得教说话;电影话剧歌曲用北京话演、唱;在国语区以外的大方言区里用电台广播国语讲座。并且高屋建瓴地提出:“现在咱不光需要标准语, 并且需要一种经政府命令推行全民公认的标准语。”[6]

在北京话语音研究方面, 俞敏先生写了《北京口语轻音节的调值》, 首次提出北京话“轻音节的调子是受紧挨着的重音节决定”, 即“在上声重音节后头它念得高, 在阴、阳、去声后头它念得低;在去声重音节前头, 它念得高, 在非去声重音节前头, 它念得低。”并指出轻重音除了影响调值以外还影响音节长短和元音辅音的音值:

在《语音变化能不能用质变量变规律说明?———论北京语音里儿化的影响》一文中, 俞敏先生通过对北京话真实语料的计算分析和音位归纳, 得出了北京话16个辅音音位和5个元音音位。并指出北京读书音系统跟口语音系统的最大差别在于, 书音系统里除了“而儿耳尔二”这几个念[藜r]的音节以外不存在以/r/收尾的音节, 而口语中存在大量的儿化音;书音系统因为没有儿化音, 所以像“根儿[k藜r]”和“歌儿[k奕r]”的对立不能成立, 因此元音音位中/奕/和/藜/两个音位就要合并成一个音位。文中利用元代白话散文、元曲、现代北京口语和现代押小辙 (儿化韵) 的拍子曲四种资料统计平均每一千音节出现的“儿”音的数量, 结果是:

文章的结论是“儿”作为一个形态单位的出现频率与其本身的长度是成反比例的, 一个形态单位出现得越频繁, 本身就磨得越来越短, 从原来的/藜r尢/三个音位到十八世纪后半只剩下一个音位/r/, 发生了质变, 丧失了作为一个音节的独立性而粘附到前一个音节上了。

俞敏先生的书稿《北京话发音学》, 在“文革”中逸失, 殊为可惜。

在北京话词汇和语法研究方面, 俞敏先生的视角可谓尖锐而独特。他主张并身体力行地以活的口语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基础, 指出书面语具有混合性, 文字特别是方块汉字具有失真性, “打开这个局面的出路……至少有一条是:从方块字的迷魂阵里解放出来, 把语法建立到科学的基础———语音学上去!”[9]他主张以重音作为判断一个词的标准:一个词只有一个重音, 一串音节如果只有一个重音, 那就是一个词。[10]他主张以形态作为划分实词词类的标准, 重叠是汉语形态的重要表现, 可以利用重叠法来为汉语实词分类:一个单音词重叠后两个字都读重音, 后字可以儿化, 带有表示“每一”的附加义的, 是名词, 如“天天, 人人, 家家”等;第一字稍轻, 第二字读重音, 且读阴平声, 大多儿化, 带有表示“很”的附加义的, 是形容词, 如“好好儿, 慢慢儿”;第二字读轻声, 一般不儿化, 带有“试试”或“一下儿”的附加义的, 是动词, 如“看看、尝尝”等。[11]

俞敏对北京话的研究都是基础性的, 同时又是开创性的, 直至今天仍然对我们具有启发和指导的意义。

b) 普及普通话的知识, 撰写深入浅出的语言科普文章。

俞敏先生本人的学术论文, 都是充分口语化的, 这已经成为学界公认的标志性的特征之一了。他就是为了让大众都容易看懂他的文章。在他的学术生涯中, 他不拒绝撰写科普性的文章, 发表了许多普及普通话知识的文章。如在《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的《说“跟”跟“和”》、《“了”跟“着”的用法》、《使动词》、《口语里写不出的字》、《语法札记》、《汉语动词的形态》、《语音和语法》;[12]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的《汉语的爱称和憎称来源和区别》、《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汉语的句子》[13]等。一直到晚年, 他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普及北京话 (普通话) , 写了《北京口语音位的出现频率》、《北京口语里的“给”字》、《北京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哥儿哥儿俩哥们》[14]等文章。这些文章不但包含着俞敏先生对汉语普通话的深刻理解和精到研究, 而且是以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亟待提高的年代, 这些高含学术水平又通俗易懂的文章, 对普及普通话的意义, 怎么评价都是不会过高的。

c) 积极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从远了说, 是汉语语言学特别是音韵学两千年发展的一个结果;从近了说, 是清末民初以来“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拉丁化运动”的继续和完善。从长远说, 它是普及教育、推广普通话, 让汉语跟世界接轨的极其重要举措, 是几代有志于救国强国的爱国学人的梦想的实现。[15]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集中了我国一大批学者的智慧, 参与制定、参与讨论的学者和群众不知凡几。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个草案, 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五种修正方案。国务院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在对这些修正方案进行审定时, 组织各界人士进行座谈。俞敏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根据自己对北京话的精深研究, 发表了对修正方案的意见, 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他的发言《我怎么看拼音方案草案修正案》被发表于1956年11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他在这篇文章中批评《草案》和《修正案》忽视了北京口语音的实际, 设计的元音符号不能区别读音有异的词, 比如按韦悫的修正案, “根儿[k藜r]”和“歌儿[k奕r]”都写成/ger/, “ (小) 吃儿[t拶‘藜r]”和“ (小) 车儿[t鬤‘k藜r]”都写成/cer/, 两组词完全分不开。文中还主张北京话三套塞擦音的字母可以简化, [t鬤][t鬤‘][鬤]写成/zr/cr/sr/, [t揶][t揶‘][揶]写成/zi/ci/si/。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是中肯合理的, 虽然未被最终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纳, 但是仍然不失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汉语拼音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俞敏先生的语文现代化实践和主张是有深厚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 并且在实践中发展了理论。在语文现代化事业中, 他敢于坚持真理, 跟一切似是而非的伪科学伪文化言论进行斗争, 其学术理论是我们宝贵的遗产, 其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我们的光辉榜样。

1. 对“六书”理论的批评

在语文现代化进程中, 创立现代化的汉字理论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因而必然涉及对传统“六书”理论的检讨和批评。这是一件重要而阻力重重的事情。传统小学一支的文字学一向以许慎《说文解字》为宗, 许氏六书理论在传统文人中早已根深蒂固。尽管清代金石之学已经很发达, 清末甚至发现了甲骨文, 像章太炎这样的大家仍然固守许学, 排斥甲骨金文之学:“清儒妄为彝器释文, 自用其私, 以与字书相竞, 其谬与马头长、人持十无异。”[16]近代以来, 一些学者对六书理论的迷信尤过之。这对现代文字学的危害非常巨大。

俞敏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多次著文批评。1941年《急就微言》就指出:“传统的对于文字构造的分类是所谓六书说……事实上, 六书说并不足以包括构成文字的原理。因为他在他所能范围的字上苛求的过细, 妄生分别, 但同时他对于一部分文字范围不住的缘故。”[17]1943年《蔡沈廔说字二艸》中又说:“考构成文字之法, 大别不过象形谐声二端。指事亦象形, 特所因非个体而为个体间之关系, 如丄丅是也。会意如歬伐等字, 实亦即象其境界之形。”[18]俞敏先生认为, “综合起来, 造字之法共有象形、谐声、附加、增笔、减笔、变笔、反文、倒文八种。此中前二者是直接的造字法, 是正例。后六者是间接的, 是变例。”[19]

1979年, 当中国拨乱反正, 高等教育重新兴旺, 许多学校崇尚实学, 排除空疏的学风, 恢复了一些停止已久的课程内容, 其中也包括“六书”, 也有拿它来考学生的。俞敏先生旗帜鲜明地表示:“要是拿着这个当重点题, 间接包含中文系学生都得‘精研六书’‘宗仰许氏’这种主张———那我只有一句话:‘我反对’!要是再有人说学了六书能帮助学生学好古汉语, 我就还有第二句话:‘我不信’!”[20]他在当年的《中国语文》上发表《六书献疑》一文, 对传统六书理论进一步批评。“假借人人明白, 转注谁也不明白。说讲它没用, 不算冤枉人吧?……指事和象形其实不必分。……其实许慎本人倒挺开通, 他老管‘指事’叫‘象形’……正反映这两书本就难分。指事好比国画的大写意, 象形略带工笔风味, ‘如此而已’!……形声, 这当然也是个有用的原则, 因为现代通用的汉字大概有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提倡六书说的人只注意了它能概括好些字的造法, 可忽视了它也是产生念错别字的祸根了。这不怎么公平啊。一个人把‘赤裸裸’念成‘赤果果’当然不是好事, 可他并没有违反形声原则呀!……会意……这条原则倒成立, 而且越到晚近越常用。‘不正为歪’, ‘不好为孬’正是现代产品, 先秦这类例子可太少了。……仔细一查, 六书里真够得上叫造字原则的只不过是象形、形声两条……象形、形声实际上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两个大阶段。”[21]

但是汉字当中不能用六书理论来概括的还有不少。“六书”既是多了, 也还不够。俞敏先生总结出六种:

倒文:比如北京口语中“钌铞儿”以前写作“了儿”, “”字是独体却不是象形字, 它是“了”的倒文。《说文》小篆首 (首) 倒为 (县—悬) , 孚 (孚) 倒为 () , 等等。

反文:“片”字反过来是“爿”, 《说文》小篆 (从) 反为比 (比) , (后) 反为司 (司) 等等。

增笔:金文 (斗) 增一笔为升 (升) , 等等。

减笔:“有”字减去两笔为“冇”;甲骨文 (戈) 减笔为, 金文作, 小篆为必 (必) , 就是“柲”的本字。

变笔:姓氏的“刀”, 为了区别, 变笔为“刁”;金文禁止副词常常写“母”, 小篆为母, 后来变笔为毋 (毋) , 成了禁止副词的专用字。[22]

可以看出, 俞敏先生重视的这些古已有之的造字方法, 是挣脱经院气的至今仍活在我们身边的充满生命力的方法。

在文章中俞敏先生还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还有一件极重大的事:汉字发展早已突破前两个阶段, 有了第三个大阶段———拼音的萌芽了。北京有个方言字‘甭’, 念bíng, béng, 是个禁止副词。吴方言有个‘’, 念音像‘分’。这都是拼音字……眼里只有六书的人怕是只撇撇嘴:‘市井俗字, 不合六书之体!’他们哪儿看得见这一字千金的新生事物呢?六书说把他们的眼光训练狭隘了, 可能成文字拼音化的阻力。这正是我为什么要摇动六书的权威的缘故。”[23]

2. 科学定位汉字, 分析汉字利弊, 坚持拼音文字的主张。

语文现代化的事业中, 一个尖锐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怎么看待汉字。一个多世纪以来, 对汉字的定位充斥着许多不科学的观念。一些西方学者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 (拼音文字) ”和“表意文字”, 把汉字划归“表意文字”。这实际上是荒谬的, 不符合事实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传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语言既然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记录语言的文字当然既记录其声音, 也表达其意义。世界上没有只表音、不表意的文字, 也没有只表意、不表音的文字。区别只在于单个的字符记录的是语言中的哪一个单位。有些文字的单个字符记录一个音素 (或音位) , 可以叫做音素文字 (或音位文字) , 如希腊文、拉丁文、西里尔文等, 有些文字的单个字符记录一个音节, 可以叫做音节文字, 如日文假名。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单音节的语素, 可以叫语素文字, 它同时也是音节文字, 因此可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俞敏先生在他的论文《万斤重的小毛锥》中尖锐地指出:“据洋人说, 他们的文字是拼音文字, 我们的方块字则是、或曾经是表意文字 (ideograph) 。这话根本欠通, 文字是记载语言的符号, 语言是传达意义的符号, 识字的人看书报, 都是先把文字翻译成语言———熟练的在脑子里翻, 不熟练的采取‘口中念念有词’的方式———再从语言中翻出语义来, 世界上哪有直接表意的文字?……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亦有是‘表音’的。”[24]文章指出, 汉字经过“假借”“形声”等方法孳乳繁衍, 经历书写工具和习惯的长期演变, 逐渐成为一种僵化了的传统工具, 比如属于六书“象形”的“鳥”为什么有四条腿?“月”为什么不像月亮倒像梯子?属于“形声”的字, 同一形旁的字意思可以风马牛不相及, 如“矫”和“矮”、“蝎”和“風”;声旁跟整字读音也可以全不相像, 如“其”之于“斯”、“奴”之于“帑”。到今天, “象形既不象, 谐声亦不谐, 于是绝大多数字之构成失去理性 (东按, 即今天所谓‘理据性’) 。在这种状态之下, 有何意之可表?所以我们说, 现代的中国文字, 只是一套书写的单位, 每一单位的结构是由传统来规定的, 对非言语学者, 毫无意义与道理可言。每一个字, 大体是用来代表一组语言和发这一串音的时候的腔调的。……我们可以说‘现代中国字是以形异来分别同音异义词的音缀音标’。这才是它们的定义!”[25]

俞敏先生对汉字的定义可谓有先见之明。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搞过日文拉丁化, 意图改变汉字假名混用的局面, 但是不久就无声无息了。因为日语里同音字太多, 拉丁化无法有效区别同音字, 只好仍然使用汉字。韩国自完全使用谚文后, 也越来越深感同音字太多的不便, 近来恢复使用汉字的呼声渐起。俞敏先生给汉字所下的定义, 正是揭示了汉字的优点。文章同时有保留地承认汉字具有跨方言交际作用这一优点。

与此同时, 俞敏先生尖锐地指出了汉字的五个劣点:书写困难、字数太多、字数太少 (以上两者看似矛盾, 其实各有所指, 前者指汉字书写符号数量巨大, 后者指语言中存在许多“有音无字”的词, 现有的汉字写不出生动的口语) 、排列和分类困难、教学不易。因此汉字非改革不可![26]

方块汉字的缺点, 除了上述诸点之外, 俞敏先生还敏锐地揭示了汉字掩盖了实际存在的汉语形态的事实。有些西方学者对汉语缺乏深入的了解, 错误地断言汉语是没有形态的孤立语, 国内一些学者也附和这种观点。实际上, 真实的汉语里并不缺乏形态。比如“奶奶”一词背称和面称发音不同, 前者是′nǎi nai, 重音在前字, 后者是nǎi′nāi, 重音在后字, 按拉丁语法说, 前者是“主格”, 后者是“呼格”;再比如上文所说的按照实词重叠的不同的重音模式可以区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有比如“上”字, 带重音、读去声时是十足的实语素, 如“上课/上楼/上班/上鞋”;不带重音、无显著调形、元音央化, 读拶藜耷时则是词尾, 如“带上钱/穿上衣服/安上锁/系上鞋带”, 等等。读音的不同是区别实语素和虚语素的手段。因此, 俞敏先生呼吁“从方块字的迷魂阵里解放出来, 把语法建立到科学的基础———语音学上去!”[27]

正是在这样冷静分析汉字利弊的基础上, 俞敏先生主张汉字拼音化:“北平话四百音缀不过是十七个辅音和十三个元音组成的, 如果把这三十个音, 每一个给他一个符号, 此外再加上四个调号, 那么千言万语无不可写了。假使记元音用‘每个音位一符号’的原则 (one letter per phoneme) , 那就还可以省去五个, 我们何必要粘滞在五七千上呢?”[28]

在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而写的《白话文兴起、过去和将来》一文中, 俞敏先生指出白话文运动虽然在纯文学的领域确立了地位, 但是在文言和欧化语法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三合一”文体, “白而不话”, 离百姓真正的口语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形成这种文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汉字。“汉字堆成的文章里可以有结构不清楚可是凑合着能传达点儿意思的句子。《东坡词》里有首回文《菩萨蛮》有句‘井梧双照新妆冷, 冷妆新照双梧井’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了这么大的弹性, 外国语法、古汉语成分就大模大样地流进白话来了……这种东西就算‘白’吧, 离‘话’还远着哪!谁使汉字, 谁想精炼, 谁就免不了让它带到这种文体上去……这一切都指明, 不彻底改变文风, 不用拼音文字, 不给绝大多数人拿起笔来的机会, 白话文运动永远也进行不到底!”[29]

在《俞敏语言学论文集》的序言里, 作者总结自己一生 (其实是1985年之前) 所写的论文主旨说:“贯穿这这些文章有两条线。一条是上推汉藏语的亲属关系, 不过尽可能‘言必有徵’, 少摆七巧板。用汉朝人的话说叫‘通经’。另一条是拥护拼音字, 希望扫除愚昧, 免得人们因为无知上别人的当。这叫‘致用’。用老话儿说, 我已经到‘古稀之年’了。但愿我能看见拼音文字———一种真正供广大群众使, 不由少数儿人摆弄的求知工具推行开了。到那个时候, 人们能发现我不光是个咬文嚼字的人。”[30]我们可以发现, 俞敏先生拥护拼音文字, 不是被潮流裹挟的言不由衷之论, 而是内心真正为着“广大群众”的一位洞悉语言本质的睿智学者的发自内心的呼声。

汉语文现代化事业是一项艰巨的事业, 回顾百余年的历程, 我们不能停步于中途而愧对前人。汉语走向世界, 是汉语文现代化的逻辑结果而不能是拔苗助长。俞敏先生的实践和理论及其精神遗产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篇4:勇往直前——我们的素描

看,带队的龙念南老师借助美术馆中不同风格的素描展览作品,将“素描”分解成一个圆球的“核”、“壳”与“皮”,深入浅出地将素描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发展历史、核心诉求等一一向同学们讲解,幽默的表达让同学们在开心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素描的魅力。

听完讲解,同学们兵分两路,在美术馆的二层展厅互动区开始了行动。高年级的同学来到互动区的三面展墙边。展墙上的创作主题分别为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战争、反对阴谋论。相互交错的影像,视觉冲击力巨大。同学们对展墙上已有的素描作品进行再次创作,体验着这种有别于课堂素描学习的趣味性。创作时,大家填补展墙的空白部分,将已有的作品进行再次覆盖创作,还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低年级的同学则拿着炭笔和素描纸进行绘画写生。美术馆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认真绘画的小小身影,完成作品的同学开心地拿着自己的素描找到老师指点,时不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张张稚气认真的小脸,是美术馆里最可爱的风景。

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吧!在这些写生作品中,像与不像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回归到素描的原本,体验到了“我手画我心”的快乐。

篇5:你能勇往直前吗?

1. 当老师在班里提出某一问题讨论时,你会采取哪一种态度?

A.马上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B. 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意见。

C.除非老师叫到我,否则保持沉默。

2. 如果老师对你进行不恰当的批评 ,你会怎么办?

A.冷静、理智地放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B. 马上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辩护。

C.不争辩,甚至不说话,但记在心里。

3. 全 校举行演讲比赛 , 老师和同学推荐你去,你将如何对待?

A.同意去 ,但演讲内容要请老师和同学一起出主意。

B.不马上答应,等考虑好后再做答复。

C.以种种理由推脱,坚决不去。

4.当你的好友在同学面前提出过分的要求,如借作业本抄,你会怎么办?

A.给他讲抄作业的坏处 ,帮他弄懂难点,让他自己完成。

B.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再做决定。

C.先答应,过一会找借口说不借。

5. 当你去参加学生会举行的座谈会时,你首先做的是什么?

A. 与旁边不认识的同学相互认识起来,并进行交谈。

B.找认识的同学,坐在一起交谈。

C.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其他同学讨论。

6.如果你被同学们选为班长,你会怎么做?

A.勇敢地接受 ,并负责任地把班级的工作做好。

B. 要求同学们支持、配合你的工作。

C.同意试试,但随时准备退出。

7. 如果上课时老师讲错了一个知识点,你怎么办?

A.巧妙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指出讲错的地方。

B.借回答问题来纠正老师讲课中的差错。

C.下课后再向老师提出。

8.如果你是班长 ,在选班委时 ,你将选择哪一种人?

A.小有缺点,但乐意为集体服务。

B.学习好,但大事做不来 ,小事尚能做的人。

C.学习很好,但凡事只顾自己。

9.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

A.想同学所想,通情达理

B.模仿老师的做法。

C.有些照老师的做法 , 有些根据自己的喜好。

结果分析:

36~45分:你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你敢于自告奋勇地做事,但必须小心,要讲究工作技巧。

26~35分:你有较强的自信心 ,并在多数情况下能应付自如, 但在勇往直前时,要保持谨慎。

16~25分:你办事缩手缩脚 ,总怕出差错,你应设法肯定自我,增强信心。

0~15分:你给人的印象似乎不存在似的,应努力改变这种情况,须知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6:这一刻,我们勇往直前

这一刻,我们勇往直前

全世界华人迸发出同一种声音

任何困难也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中国,中国,

我们爱你

中国永不屈服!

中国万岁!

用文字的形式铭记

汶川地震发生后,悲痛不断折磨着人们的神经,感动次又次让泪水决堤。人们编写了众多感人的短信和诗歌,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传达着共同的心声: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现摘录部分精彩短信、诗篇,重温那些发自肺腑的呐喊。

◎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13亿,也足以战胜切灾难!

◎天当被,地当床,笑傲风月卧路旁;数星星,看月亮,纵有微震亦何妨;叹人生,话沧桑,以苦为乐在梦乡:书短信,写真情,聊寄数语祝安康!

◎中国人太伟大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也压不倒!你们或是我的领导,或同事、同学、或亲戚朋友,你们可能已在各自的单位捐过款了。请求你们再去捐点,不为名,不在多少。

◎上帝说:对不起,让你们受惊了,是我不小心把地球调到振动了……没事了,开心的生活吧!我会让你们平安幸福的!

篇7:勇往直前的我们

“在我2013年3月加入Intersil时,我对公司的深厚积累和技术能力就充满了乐观”,Intersil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Necip Sayiner表示,“在担任首席执行官一周年之际,我对我们员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通过使公司经营建立在良好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把精力集中于一些我们拥有高度差异化技术的战略领域,我们正在使Intersil成为下一代电源领域的领导者。”

Intersil正利用雄厚的知识产权组合结合设计与工艺创新历史来构建业内最高性能、最高效、易于使用和始终可靠的电源管理IC解决方案。公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将大量关键技术带给价值100亿美元的电源管理市场。例如,Intersil瞄准了潜在商机高达60亿美元的电池管理市场,他们拥有一系列专为帮助移动设备延长电池续航时间的现有产品及新产品。同在今天发布的ISL911xx降压-升压开关稳压器可以满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断增加的功率要求,它是进一步完善其先进电源管理IC解决方案的一系列关键产品之一。

同时,Intersil使用其行业领先的数字电源技术来帮助应对工业与基础设施市场上的电源应用挑战,该市场的价值据估计为26亿美元。Intersil在2013年底推出其第四代数字电源平台,提供了非常适用于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一流技术。另外Intersil还向客户提供数字电源模块,在今天推出了ISL8270M/71M产品系列,这是目前市场上最紧凑、最可靠和易于使用的数字电源模块。

篇8:勇往直前的奇妙孩童

他两次踏入大学校门,又两次中途辍学;他娶妻生女,又离婚和同性恋人同居;他成功创立同名品牌,又毅然放弃一切重新开始;他对9·11大放厥词:“对于双子座的倒塌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他们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的傲慢。”他就是德国三大顶级时装设计师之一,与时尚界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和吉尔·桑达(Jil Sander)齐名的沃夫冈·乔普(Wolfgang Joop)。

乔普出生于1944年11月18日,是典型的天蝎座,天生蕴含着艺术的基因。1966年他遵从父命攻读广告心理学,没有兴趣,自然读不出个所以然来,辍学后他从事餐饮业,闲暇时开始艺术创作。1968年他重新走进校门选择了艺术教育专业,这个与艺术若即若离的学科对乔普来说如同隔靴搔痒,他再一次选择了离开。不久,“不学无术”的乔普和大学同学Karin永结同心,早早地过起了婚姻生活。

1970年,他与Karin参加了当年德国一个时尚竞赛并连赢3个大奖后,成为《新时尚》的时装编辑。但1年后他就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踏上了自由记者和设计师之路。1978年乔普首次展出了皮草设计系列,从此一炮而红。纽约时报长篇累牍地报道这位时尚新秀,尊称他是“普鲁士设计师”。

1982年和1985年,乔普分别推出了他的第一套高级女装系列和高级男装系列,他用“JOOP!”象征着资本的能量和创造的强度,作为商标为自己的品牌冠名。随即,1983法国金线奖,1984年欧洲丝绸委员会的金纺轮奖,2009年德国著名的斑比奖向乔普纷至沓来。“JOOP!”的设计充满活力,融合简约尊贵与叛逆感性,表达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乔普说:“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这是他创作的根源,也是品牌的精髓。

虽然学业荒废,乔普却在1985年接受柏林艺术学院的邀请得到了客座讲师一职,2年后被该校任命为荣誉教授,并开始讲授专业课程“皮草时尚与配饰”,成为了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文凭的教授。

乔普认为美丽是一种超前的时尚,创造美丽就应该勇往直前,因此,他从不放弃任何第一个吃螃蟹的机会。在东西德统一之初的迷茫期,东德企业不知何去何从,西德企业对未来顾虑重重。乔普独具慧眼、胆识过人,他火速与东德的梅森瓷器(Meissen)签署了条约,成为了和“天下第一瓷”合作的第一个西德品牌,这给后来的“JOOP!”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就在品牌如日中天的时候,乔普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1998年他卖掉了公司95%的股份,剩下的5%也被他在2001年出售。从此乔普退出了由自己一手创立的JOOP!集团,因为他又不甘寂寞地另起炉灶了。他在故乡德国波茨坦市创立了一个新的时尚品牌Wunderkind(奇妙孩童),2004年奇妙孩童在纽约的发布会引起了时尚界不小的骚动。

乔普向来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他的100多幅插画作品陈列在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他是个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当代绘画、雕塑以及古董家具;2000年他在社会讽刺影片《丢失阴茎的男人》中饰演主角;他还经常为《明镜》周刊、《明星》周刊、《星期日世界报》等多家杂志撰稿;他大大小小写过不少书,散文、烹饪、自传、小说、童话无不涉及,第二本小说正在构思中;他热衷公益事业,是儿童保护团体和关怀艾滋病人组织的积极参与者。他说自己就像是个国际大都会,充满好奇,满怀热情,保持活力。这就是奇妙孩童所要表达的人生观。如果说JOOP!是一个市场行为,那么Wunderkind则更多地体现了乔普对生命的寄托。

奇妙孩童的女装就像一个娇俏的公主,以天真无邪的姿态出现,强调形式上的戏剧化,增添强烈的梦幻色彩。从JOOP!到Wunderkind,是从成衣到高级定制的蜕变,从时尚到艺术的升华,乔普常说:“艺术远比时尚迷人。”

摇摇欲坠的时尚业——专访沃夫冈·乔普

记者:纽约、米兰、巴黎用于时装周的费用一再缩减,经济危机严重波及时尚业,时尚业现状到底如何?

乔普: 时尚业的现状可以说是摇摇欲坠。有些来自纽约的品牌甚至连时装周上播放出场音乐的钱都付不起。过去一个T台走秀,至少30个模特,现在为了省钱,竟然缩减到5个。许多设计师在为大型时装公司设计的同时还有自己个人的时装公司,这个现象很常见。而现在恶劣的经济状况不得不让很多设计师放弃自己的公司,完全投身到打工的行列中去。他们放弃了理想,完全为了生计工作。血拼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开始理智购物,这对时尚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记者:您对经济危机给时尚业带来的打击感到意外吗?

乔普: 没有,我并没有感到意外。相反我早就对那些脚蹬恨天高的腐女,类似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之流感到厌倦。我设计平底鞋,这让女人看上去更干练,就像战后的劳动妇女,没有豪华轿车可坐,也可以轻松步行。所以不必忧心,不景气的阶段,我们有务实的对策。

记者: 您认为自己是一名设计师还是一位艺术家?

乔普: JOOP!时期我是一名设计师。可我不想屈从于市场的支配,于是我卖掉了公司所有的股份。接着,我休整了一段时日,写了一部小说。最后,我重拾绘画和雕塑的天赋,在另一个高度以艺术的形态回归时尚业,创立了新品牌Wunderkind。Wunderkind对我来说更是艺术创作。当我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我会把它想象成在写一个电影脚本,选定一个名字,一个合适的角色,然后把它们用布料的形式表达出来。没有身材和预算的限制,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每一个故事情节、人物特性都编织到布料里。但是在JOOP!不一样,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我们为固定的客户制定固定的标准,我的想象力不得不为市场妥协。“制造艺术”是一项非常自我的工作,如隐士般置身事外,静心、祈祷、净化。JOOP!处在竞争残酷的时尚产业中,那里是没有艺术可言的,虽然现在在某些层面已经很难将艺术和时尚产业区分开来。

对于我们这个丑陋的现实世界来说,美丽显得尤其超越时代。我一直认为,艺术带给人类的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扰乱或者刺激。艺术的美感往往极具诱惑,像落日余晖又像窈窕淑女,它产生了距离,感动了我,让我虚怀若谷。

记者:Wunderkind的命名具有什么样的艺术内涵?

Joop: Wunderkind由两个德语单词组成,Wunder是“奇迹”,kind是“孩子”,合起来就是一个十分古灵精怪的“奇妙孩童”。虽然这是德语名字,但所要诠释的戏剧、迷人、魔幻等内涵,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认可。意大利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其次是俄罗斯,然后是亚洲,遗憾的是,德国本土反而不能理解它的艺术风格。这跟德国人缺乏想象力、严谨刻板的作风有关。Wunderkind对我而言就是不随波逐流,我创造的不是流行趋势,而是一种持久的魔力。

记者:你有什么个人愿望?你未来的5计划是什么?

篇9:勇往职前,成长在毕业季

1、在本校或本地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寻找实习机会。许多公司在招募实习生时, 往往先和校内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接触和联系, 在校就业网上公布招聘信息。

2、利用身边的人脉关系进行内部推荐获得实习机会, 通过老师、校友、亲戚、朋友的推荐来获得实习机会。据观察, 多数同学寒假实习是通过亲朋好友的推荐获得的。

3、选择专业机构的内部推荐, 是获得好实习岗位非常有效的渠道。如人脉求职网等, 它们有着投行、银行、国企、名企、会计事务所等各行业的实习内部推荐渠道, 有着更高的成功率。

4、浏览目标公司网站的招聘主页。部分大公司按惯例每年都会集中招募实习生, 此时投递简历是最好的办法。

5、参加各大公司的大学生俱乐部, 如宝洁菁英俱乐部、百度菁英俱乐部等。通过加入这些俱乐部, 或者参加他们的宣讲活动, 会优先获得实习信息, 甚至是内部推荐机会。

6、浏览各个名校BBS的求职版或兼职版, 这里常常会发布相关的实习信息。其间有些有师兄师姐代发布的, 可寻求内部推荐的帮助, 求职更加有效。

7、登录知名人才网站, 如应届生求职网、中华英才网、高校人才网等, 网站会常常发布一些单位的实习信息。

8、大胆给自己的目标公司人力资源部打电话, 如果公司求贤若渴, 恰好碰到公司方便安排实习生, 很容易获得机会。

9、参加跨国公司的商业大赛, 如微软“推荐就业之星”大赛, 欧莱雅的“欧莱雅商业大赛”等, 可近距离接触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 部分获奖学生将获得实习机会。

10、申请奖学金计划。如普华永道设立的“容永道会计学奖学金”, 通过层层选拔后获胜的学生将获得资助和实习机会。

11、积极参加各大公司在高校举办的宣讲会、演讲会等, 通过认识公司的工作人员, 从而寻求帮忙, 希望获得实习推荐机会或介绍相关公司的实习机会。

12、通过查找以前的暑期、寒假实习招聘信息, 寻找实习机会。部分公司在往年有实习招聘计划的话, 一般在之后也会提供实习机会。

面试需要注意的事项

1、求职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一定要诚恳。

2、校园招聘9月, 10月最多, 有的特别早, 8月就开始了的也有。个人认为, 最紧要是脚踏实地做好功夫, 机会为有准备的人准备。其实现在企业的招聘, 旺季淡季并不那么明显。总之, 时间不是问题。

3、网上投简历时, 看公司的简介就能识别出公司的资质。一般大公司的简介是很长的, 规模大, 有分公司等。还有看公司的网站也是一个方法。

4、大大小小的公司都面试过了。看公司的地址大概就知道其环境了。在工业区的一般都不会太好, 除非是新兴的科技园区。

5、网申时, 先要做好自己详细的资料, 包括实习经历, 项目经验, 校内活动, 自我评价, 兴趣爱好等等。最好英文版的也准备好。到时复制粘贴就行了。很多招聘网站在第一次网申后会保存模板的, 下次从模板中导入就行, 省很多功夫。

6、出门前先准备好要带的东西, 如身份证 (很有必要的, 有些大厦保安都要检查的) , 学生证, 简历, 成绩单, 笔纸, 公交卡, 纸巾, 伞, 相关证书或材料等。

7、选择快捷的搭乘路线。面试通知邮件中有乘车指引的一般也是大公司。最好准备两个乘车方案, 应急时可以用到, 要注意公车的时间表。百度地图是非常实用方便的。

8、去面试时一定要预留足够的时间, 30分钟左右, 因为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如等车, 塞车, 找路, 等电梯, 实际地形与网上地图不一致等等。最紧要的是把握大方向, 认准地标, 知道什么路是什么走向的。

9、大公司前台都有文员和保安的。有的公司先进行技术的评估, 然后是综合素质的评估;有的顺序反过来。小公司的话, 一般直接是经理或老板一次性评估。

1 0、企业都看重面试者的三点:个性, 职业技能, 发展潜质。

1 1、在回答问题时, 可以把话题引导到自己熟悉的, 或者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1 2、在面试过程, 不要只是一问一答。要积极主动, 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呈现出一个个性鲜明, 灵魂饱满的你。

1 3、面试过程中, 要有礼貌。进入谈话室时, 请对方先坐。出门时, 为对方开门。谈话结束, 要道谢。临走时, 和面试官道别。礼多人不怪嘛。

1 4、对于外企的面试, 通常第一个问题是用英文自我介绍。这时要敢于说。放心大家都是中国人。其实他不需要你说的很好, 只要简单, 能说的明白就行。他考你有没有底气。面试前稍做准备应该没问题的。

1 5、平时和外国人锻炼口语的时候, 大胆说吧, 痛苦的不是你。

16、面试官问到特别难答的题, 其实他也不想你给出多完美的答案, 所以不要慌, 尽量答, 最重要的是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条理, 有逻辑性, 尽管不是完全正确的。人家考你的就是应变能力和思维方式。

17、一般面试最后时, 面试官会问你有没有关心的问题。这时你可以问公司有没有培训, 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这可以增进对公司的了解, 同时也是个表现的机会, 最好抓住。涉及一些技术核心的问题就不用问, 问了人家一般不会回答的。

18、面试回来后, 最好表示一下感谢之意, 发邮件或电话。过了一两天, 若没见通知, 可以打电话询问一下结果, 表示自己挺关心这份工作的。

19、对于没法参加的面试, 应该及时回个信息给HR, 说没能参加了。

上一篇:亲情孝心的排比句下一篇:人教版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