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论热点

2024-04-08

公考申论热点(通用6篇)

篇1:公考申论热点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公考申论热点:巨额招待身陷行贿利益链

华图教育 王智民

背景:2013年10月21日,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就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时表示,中央纪委领导同志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

强卫东介绍,“签字背书”是王岐山同志提出的要求,是由监管责任人在核查报告上签名后上报,以利监督和责任的担当。这一做法是推动责任主体认真履职、敢于担当、落实责任的创新形式和有效举措。说白了,就是干工作别糊弄。出了问题,还有倒查机制,还要被追究。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签字背书”就意味着承诺和责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据强卫东介绍,这次国资委纪委检查发现,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符合规定,但确实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一些问题。国资委纪委查处了少数人的违纪违法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均进行了处理和问责,通报批评57人,党纪政纪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并对有关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同时,按照王岐山同志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此次检查涉及到的中国铁建各级主管领导、纪委书记均签字背书报结果,强化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确保检查不走过场。

强卫东表示,这次检查的实践证明,“签字背书”实现了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促进了责任担当、监督到位。中央企业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要认真推广运用“签字背书”这个新方法,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健全责任机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相关评论:

央企上市公司动辄亿元的“招待费”引发各方关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中国铁建等公司“业务招待费”逾亿元确有其事,其中中国铁建年报中“业务招待费”一项达8.37亿元居于全部上市公司首位。据央广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铁建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齐晓飞不认为巨额招待费存在问题。

新华社记者翟永冠:

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铁建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全部上市公司首位。面对舆论质疑,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营业收入,公司“业务招待费”低于相关规定,但绝对数额确实偏高。

一方面是“数额确实偏高”,一方面是“低于相关规定”,如此说来,中国铁建并未违反纪律规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定,而是“有关规定”的合理性存在问题。

据了解,“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来宾接待等。如果中国铁建的业务招待费是生产经营中必须的费用支出,那么公众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企业宴请、赠礼等开支,都可以被算作招待费,这就使违法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模拟题:

针对中铁建巨额招待费问题,中国铁建纪委书记表示,巨额招待费不存在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对“签字背书”这一做法你如何看?

解析: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自2010年,中央部委开始公布各自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最近,中国铁建公布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上市公司首位,一时间舆论哗然。

民众热议的背后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1、中央三令五申,控制三公支出,建设节约型政府,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此背景下,中铁建8.37亿的业务招待费有阳奉阴违之嫌;

2、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民众,特别是广大低收入阶层对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对奢侈浪费意见很大。中铁建此举无疑给民众情绪找到了一个发泄的通道,再加上网络传播的特点,此事一发不可收拾;

3、中铁建公布的数据不甚明了,民众看不明白,也给了好事者主观臆测的机会;

4、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对三公经费的定义和适用范围,缺乏明确的定义和限制,造成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过大,甚至有浑水摸鱼之嫌。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有:

首先,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三公定义和具体所指,便于记帐过程中严格遵守,杜绝疑义的产生。

其次,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全力推行王岐山书记的“签字背书”指示,明确责任主体,对纪检人员的责权进行有效统一,杜绝事后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第三,倡导节俭的理念,强力推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以节省三公经费为目标,制定相应的绩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效考核标准,奖优罚劣,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级政府厉行节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总之,推动三公支出公开,目的是将各项行政事务开支暴露在阳光下,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让政府的行为得到最大程度的克制,从而实现节约型政府的建设目标。

/ 3

篇2:公考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如今看来,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世界难题”。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就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中提到,去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后者处置率达97.3%。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垃圾处理将持续遇到压力。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与此同时,我国有近140个城市根本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除了堆放,填埋成为另一种选择,但也给土壤安全和水质带来隐患。

2016年7月16日,有网媒报道《苏州垃圾案未了大批上海垃圾疑再现江苏南通》,为此,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相关部门主动与南通方面取得联系,并成立调查组跟踪处理。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习近平

[生活垃圾污染的危害]

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如果处理和管理不当,其所含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一是对土壤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迁移时,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作用,进而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污染,污染严重的土地甚至无法耕种。

二是对大气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在运输、处理过程中如缺乏相应的防护和净化措施,将会造成细末和粉尘随风扬散;堆放和填埋的废物以及渗入土壤的废物,经过挥发和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都会严重污染大气并使大气质量下降。

三是对水体的污染。如果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地,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经雨水冲刷被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或是飘入空中的细小颗粒通过降雨及重力沉降落入地表水体,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污染水质、毒害生物。有些简易垃圾填埋场,经雨水的淋滤作用,或废物的生化降解产生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如果这种渗沥液进入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

四是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所以,我们对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科学处理”。

[当前我国垃圾治理形势]

一是在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政府“放管服”﹑排放者负责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愿望和民营企业参与率较低,不能有效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和技术的良性互动。

二是在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各地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治理链条割裂,阻碍跨域治理和跨行业治理,阻碍全流程一体化治理。

三是在法规政策方面,存在底线不明、具体要求不全、约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属性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要求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科学地规范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垃圾综合治理。

[参考对策]

只有把垃圾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才能解决这些普遍存在于垃圾治理领域的全国性重大问题。只有全国一盘棋,才能有效治理过度包装、过度消费,治理垃圾山、“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和垃圾跨行政区划偷运偷排等“垃圾病”。

第一,调整“地方自治”政策为“地方负责,跨域合作”政策。修订“谁产生谁治理,谁排放谁治理,哪里排放便哪里处理”为“谁产生谁负责,谁排放谁负责,哪里排放便哪里负责处理”。明确区域合作机制与监督规范机制,明确项目的选择原则、选址基本方针、融资建设模式、安全卫生防护标准、规划评价与社会参与办法。鼓励结合区域一体化、都市圈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服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区域内垃圾治理基地、园区或设施。

第二,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协作。政府要树立互动的治理理念,简政放权,做好“放管服”,保障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和共治。落实排放者负责原则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群策群力,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排放和回收利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型垃圾治理方式,支持垃圾治理全程一体化PPP模式的示范,增强治理服务供需双方的能动性,均衡治理服务供给与需求,吸纳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率。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职能和建筑废弃物、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泥、医疗垃圾等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归口到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同时,建立发改、国土规划、财政、环保、建设、工业、能源、物价、科技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第四,实施全程综合治理。要推动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程治理,明晰源头减量与分类排放、收运、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处置5个治理环节及其处理主体、对象、目的、时间、场所和方法等治理要素,形成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到物质利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的层次结构和整体协同规律。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原则,整合产业链,推动综合治理。

第五,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要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全面提出固体废弃物全程、多元、综合和依法治理要求。界定垃圾排放权与处理权,明确治理服务的分配方式。明确排放费的收费办法,制定垃圾处理的财政补贴与经济激励办法,制定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制定治理规范、生产标准和服务标准,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理。出台市场开放、竞争与管理办法﹑投融资管理办法,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鼓励协同生产,增强行业竞争性,维护社会秩序、效率、正义与公平。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垃圾分类需创新治理思维

2.垃圾治理须跨越“最后一公里”

[精彩开头示例]

1.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垃圾偷倒入江、跨地区偷倒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某种程度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垃圾处理问题上面临的窘境。事实上,垃圾处理已经不单单是环境问题,更是治理问题,措置不当会引发“邻避困境”。在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的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2.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总量和种类也在逐渐增多。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环境意识普遍不强,垃圾随意倾倒现象随处可见。尽管有些地方对农村垃圾问题进行治理,但成效并不明显。如何持续、有效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是建设宜居新农村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精彩结尾示例]

1.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系统解决,要站在城乡差距拉大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留住人才。只有这样,广大农村才能青山绿水常在。

2.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更加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基于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现有的社会环境,构建全过程、多环节的垃圾分类工作体制,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工作机制。

论网络直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近段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直播越来越流行。那么,什么是网络直播呢?它其实是指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产品展示、相关会议、背景介绍、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

那么,网络直播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网络所到之处都可享受此种服务,而不必考虑传统媒体的直播节目受限于设备条件的问题;另外,网络直播的可交互性也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通过收看网络直播节目可以适时地发表评论,和其他网民或专家进行讨论,还不必担心因观点不同、言辞激烈而发生斗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在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直播平台的运营成本较高。一个是高昂的宽带成本,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仅带宽费用就至少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随着直播用户越来越多,宽带运营成本必将持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平台资金链吃紧。而且对于网红主播的资金投入较多,拥有知名度的主播带有巨大的影响,是各大平台争抢的对象,各大直播平台也会陷入“挖角之战”。这更无形之中让网红摒弃了忠诚度,所以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常常被对手挖走,导致人财两空,这无形之中让整个直播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网络直播的内容参差不齐。网络直播平台面临严重的内容风险问题。当前直播平台,一些所谓网红和美女主播为吸引粉丝,有时会以低俗、媚俗、庸俗等内容大打擦边球,利用涉黄、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哗众取宠,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虽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观众,但无形之中营造了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

所以,对网络直播的规范和约束就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对网络直播的主播进行实名认证。通过登记个人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严格核查的方式,让网络主播实名制,从而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涉及到毒赌黄等问题时要加强管制,可以对这些主播进行教育,并有必要的话列入黑名单,从而来规范我们的网络直播。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在前不久,新浪、搜狐、优酷、百度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发布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而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规范互联网直播。比如可以规定直播发布者在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时,都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及其互动内容实施先审后发管理等。

再次,直播产业化。我们可以把直播将演变为一个产业,产业链布局越齐全、调动资源的能力越大、平台可承载的内容和功能越多,则越容易成功。除了传统的游戏、唱歌、吃饭等直播,可以转变为直播+电商、直播+体育、直播+在线教育等形式,将我们的直播变得越来越多且趋于成熟和更加有教育意义,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基准线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而且,从现实感受讲,“舌尖上的威胁”离得越近,人们的忧虑就会越大。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皮革奶”„„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化学课堂、化工车间或者科学实验室的专业词汇,却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据统计,食品安全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和群众期待对照起来看。品牌企业的信誉、监管规则的完善,是建立公众信心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大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得了负分。2017年1月1日起,台湾康师傅解散,这是从“油品事件”发酵以来的延续。近些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一时间让不少快餐店噤若寒蝉;石家庄三鹿集团的牛奶,一度让中国奶业一蹶不振;南京冠生园的过期月饼,让节日的餐桌多了谨慎和担忧„„品牌企业的质量失守,无疑会让人对监管缺位产生更大的忧虑。

无论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来讲,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总书记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这是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

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需要全社会涵养,但其解决之道,绝不是人人背诵安全口诀、人人成为食品专家。从治理角度讲,还是要以最严的监管体系来托底,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筑牢最基本的安全线。

食品安全保障,没有完成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没有毒、有没有害,而是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事实上,为了应对各种新的食品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国家卫计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从满足群众期待的角度讲,只有从细从严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基准线,以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只有时刻保持“紧而又紧”的态度,才能让人们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让食品安全的水位不断提升。

发展旅游产业助力长远进步

【范文展示】

发展旅游产业 助力长远进步

古有文人骚客在西湖游湖划船、诗情画意,今有游客面对高价门票感叹“玩不起”;古有苏东坡体恤民意利用资金治理西湖,赢得百姓爱戴,今有地方政府短视思维,违背景区公益属性,盲目涨价;这些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当前景区发展思路上的偏差,即片面强调门票经济,不注重旅游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游客的利益,更是地方的长远发展。因此,景区应摒弃“门票经济”理念,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助力。频繁发生的景区欺客宰客事件,往往先由自媒体深入发酵,再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谣言横飞,无端猜测满地,对游客、商户、景区等均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地区甚至被列为游客旅游黑名单,声誉扫地,商户生计困难,影响舆论的友善和谐,以及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商户诚信经营意识不强,景区管理不到位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发展理念过于短视,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支撑财政收入,而忽略了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开发,商家没有良性健康的收入来源,为谋生计做出诸多失信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想再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应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产业转型增添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执政理念向生态发展的倾斜就启示地方政府应摒弃过去向资源、向环境要GDP的执政理念,重新树立生态为主的理念,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将旅游产业这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纵观国内旅游知名景点,盲目涨价保持过去发展模式引起公众非议者有之,但也有以海南、深圳等为代表的景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效应集聚,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部人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应该被地方政府所倾听,所重视。然而,当前大多地区只顾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满足当地政府和景区少部分人的利益,无视百姓想要借着景区优势资源,发展住宿、餐饮等周边行业的呼声,最终发生种种欺客宰客、坑蒙拐骗等旅游乱象也就不足为奇。这看似影响的是游客的短期利益,实则影响的是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当地经济,呼应百姓心声就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事。

教育惩戒亟须厘清边界细化规则

背景链接

2017年2月,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完整的教育,既包括赏识教育,也包括惩戒教育。重提教育惩戒,源于不时发生的中小学欺凌和暴力事件。尽管一张张照片、一幕幕视频令人惊诧不已,但目前的教育和法律体系却都无能为力。无论是刑事处罚,还是治安管理处罚,都难以覆盖这些未成年人群体。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这种规定虽然保护了肇事学生的受教育权,但无关痛痒的批评教育却为他们继续欺凌施暴埋下了伏笔。

将教育惩戒权纳入了学校管理权限,这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虽然在上位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惩戒权,但在我国各类法律法规中都明确定位了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权利。原则上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每个学校都可以采取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但是,教育惩戒是一个敏感话题和领域,处理不好的话,容易演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碰及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将涉事学校和教师推上风口浪尖。因此,目前亟须要做的,不是仅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更要厘清边界、细化规则。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里,学校和老师到底可以采取哪些合法的手段来惩戒学生。

[对策措施]

总结,在设置惩戒手段时,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既要保证教育惩戒措施合乎法度、行之有效,又要使惩戒措施与过错程度相当,坚持持适度原则。在细化惩戒措施时,我们可以吸取国外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社会认知和接受程度,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结果,因地制宜予以实施。

教育惩戒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这是一切教育惩戒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实施教育惩戒细则过程中,既要以法律来保障惩戒的顺利实施,又要防止为了惩戒而惩戒,防止滥用惩戒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3:透过“两会”看公考申论

热词一:供给侧改革

【基本概念】

供给侧改革,简言之就是在供给的一端,展开改革。众所周知,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手段,在需求侧出谋划策。然而“供给侧改革”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供给侧下功夫,通过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更加健康有活力地拉动经济增长。

【深度解析】

“供给侧改革”突破发展经济的局限性,在供给方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不仅满足发展经济的需求,也是解决当下经济发展僵硬难行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开放前期阶段,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总体动力不够,除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低以外,和传统“储蓄”思想,“有备无患”思想也密不可分,相比于消费投资,人们更倾向于储备积累。因此当时便积极地刺激需求,随着消费动力的提升,供给的产品却无法跟上要求。“镉大米”“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大众的神经,相对比的却是外国进口奶粉等产品遭哄抢。这是为什么呢?这从侧面反映了供给方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一味刺激内需带来的产能过剩也在严重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顺势而生,是对我国经济问题开出的一张对症药方。

【命题角度】

食品安全;产业结构;中国制造;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创新品牌;收入分配;简政放权等。

热词二:精准扶贫

【基本概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谁贫困就扶持谁,同时更加注重“谁来扶”“来扶谁”“怎么扶”。精准扶贫是老词新说,我国扶贫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老词新谈在于精准二字,将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做准做精,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深度解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扶贫脱贫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考验,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脱贫再度成为时下热词。以往的扶贫工作虽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然而走到后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却有些隔靴搔痒、偏离重心。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戴着“贫困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问题让扶贫工作走向尴尬。在这种情形下,提出“精准扶贫”正是化粗放为精准,化模糊为具体,针针见血、步步到位地把扶贫工作最后的冲击阶段走好走稳。

【命题角度】

民生保障;反腐倡廉;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公平正义;创业创新;收入分配等。

热词三:环保“红线”

【基本概念】

2014年1月,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这是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文件。划出红线来保护生态,在“十三五”期间,环保将涉及方方面面,政府在给地方领导干部制定环保指标的同时,也要给企业生产划定环保“红线”。比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相继出台,中国对未来的发展划出多条环保“红线”。

【深度解析】

习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美好环境的渴求,是我们攻坚克难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多年积累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要进行思想观念变革,一些地区仍然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学会在补“生态短板”中创造更多“绿色财富”;要通过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的环境治理机制,让环保执法的“牙齿”既能“硬起来”,也能“咬下去”;要建立制度,形成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度。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彰显执政党的责任担当,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环境保护的“红线”不能仅仅划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更要划在每位领导干部的头脑里。

【命题角度】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出行;环保理念;环境治理;新能源;产业结构;低碳经济;生态农业;美丽中国等。

热词四:新型城镇化

【基本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

【深度解析】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迎来大发展大繁荣,也产生了问题和麻烦。城市拥堵、城乡差距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难,等等。每到春节期间,各大城市就会“人去楼空”,侧面反映出现在城市中漂流着一大群没有归宿感的“外地人”,在他们身后还站着一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的城市格局显然是失衡的。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打破城乡无形隔膜。一方面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完成脚步,另一方面抓城市本身建设,新科技新产业引领潮流,建立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要遵循科学规律,大胆创新,积极引导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命题角度】

户籍改革;城乡统筹;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人口素质;智慧城市;公共资源;社会服务;交通堵塞;开放二孩;幸福感等。

热词五:“一带一路”

【基本概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指一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深度解析】

“一带一路”是十三五规划重要支撑,是“两会”重要议题,在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做大文章,在新常态下当有新作为新发展。回顾过往历史,我们既有开放包容的时刻,也有锁国狭隘的时刻。经验告诉我们,封闭意味着停滞倒退,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一带一路”的构想脱胎于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丝绸之路,又远高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通道,是为了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而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则是通过通路通商传达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合作包容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敞开的合作通道为本国经济文化注入源源不断新鲜的生命力,但也给我国经济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展开的区域新型合作有着无限的期待前景,也要承担各国差异性政治性带来的一定风险。通过“一带一路”,打造利益共同体,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命题角度】

篇4:公考申论热点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篇5:公考申论热点,选拔年轻干部

关注洛阳华图官方微信,更多免费咨询与课程助您成“公”

洛阳华图官方微信号:luoyanghuatu 公务员申论热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再强化:实践锻炼长才干,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再强化

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既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组织培养

6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强调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7月中旬,全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召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如何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中央高层已有多次部署。

这一工作为何被反复提及、着重强调?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中央着眼于今后5到10年乃至更长时期事业发展需要,其根本目标是建设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

其要求更加清晰明确。比如说,在数量规模更加科学合理方面,提出省级党政领导班子中50岁以下、市级党政领导班子中45岁以下、县级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一定数量,其中要有适量的年轻党政正职。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省、市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应注意选拔配备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要保持领导班子合理年龄结构。同时强调,不能简单以年龄划线,不搞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和“一刀切”等等。

补足精神之“钙”

“如今选拔上来的年轻人都很优秀,他们有着全新的知识结构,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抵触、易接纳。他们也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改革创新意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本刊记者说,这些都为党和国家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要看到,部分年轻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不强,对党的奋斗历史和优良传统缺乏深刻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这些问题不能忽视。“部分年轻干部理想信念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淡漠,但确实不是那么刻骨铭心、感同身受,这恐怕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辛鸣补充道。

“年轻干部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当官?是想为人民的福祉、为国家的发展做更多的事情,还是想利用权力谋取更多的实惠和好处?这两种不同的答案,背后就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如何引导年轻干部自觉抵制错误观念,让他们打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既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组织培养。

组织在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和宗旨信仰是第一位要求。”辛鸣说。

中央的相关要求清晰明确,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把道德建设作为突出内容,是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重要内容。

“年轻干部应留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博采众长。同时应当结合工作职责的具体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规划成长路径。不能满足于做一名称职的‘救火队员’,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主打本领’,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知识上和能力上的欠缺。”李民说。

一些地方已有探索和实践。湖北省自2011年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以来,对全省县级以上2.3万多名年轻干部实施“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能力提升”模式的培养工程。参训的年轻干部,每次培训既有理论教育、案例剖析,也有实地调研、结业考核,是切切实实的“充电之旅”。

实践锻炼长才干

当前,部分年轻干部成长经历单一,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机关门,缺少实践锻炼的经历和基层工作的经验。

“其实我们的年轻干部实际工作能力并非不强,只要给他们合适的位置或者岗位,让他们到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去磨练、去摸爬滚打,能力自然就会被历练和培养出来了。”辛鸣表示。

把实践锻炼作为根本途径也是中央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实践出真知,锻炼长才干。对优秀年轻干部,要早发现、早培养、早压担子,越是发展潜力大的,越要舍得派到基层去摔打,越要舍得花时间去磨砺。

在具体操作层面,受访专家和相关人士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特别是与群众接触比较直接的岗位挂职任职、驻点包户。

受访专家指出,应根据年轻干部的发展潜力和工作需要,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养措施,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放在最有利于弥补其短板的地方或岗位。比如,娇生惯养的干部,可以把他安排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让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培养他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品行;思想过于单

一、行为过于理想化的干部,可以把他放在矛盾特别尖锐、问题特别复杂的岗位,训练他准确判断复杂局势、妥善处理棘手问题的实力和魄力。

其次,关注如何更好调动年轻干部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年轻干部主动前往基层一线工作实践。

2013年,复旦大学近200名应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西藏、甘肃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其中有一部分是定向选调生。据本刊记者了解,这些学生并非就业“困难户”,相当一部分是品学兼优的“抢手货”,他们带着扎根西部的志愿与理想,渴望实现国家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共鸣。

受访专家建议,对于这类年轻干部,组织上应该给予更长期的关注和更充分的培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调生、复旦外交学专业毕业生金新说,“我们到西部地区工作肯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当地的成长必然要克服许多困难,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就会减少一些‘悲壮’情绪。”

再次,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观念,大胆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基层重要和关键岗位使用,让年轻干部接手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使他从中得到几倍于平时的锻炼和成长。

湖北省黄梅县委常委兼下新镇“80后”党委书记张建说,“连轴转”已经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刚刚带领干部群众完成抗旱自救,又去协调路网建设纠纷。在基层近十年的摔打磨练,他完成了从“三门干部”到“基层干部”的蜕变。

对年轻干部自身而言,实践锻炼中除了要提高处理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群众的感情。“当走向基层时,服务的主体就是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固然有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这颗心。”辛鸣说。

选好是关键管好是保障

如何选拔人才是能否建设一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的关键。

受访专家指出,年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成长路径趋同,符合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能够担任党政正职的优秀年轻干部偏少等问题要得到解决。

首先,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这就包括统筹用好各类干部资源,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加强各方面干部融合,促进年轻干部跨地区跨条块跨领域交流;完善多渠道多领域发现、识别、举荐办法,注意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探索各方面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源头建设,加大从长期服务基层一线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进一步改进选调生工作,适当扩大规模,等等。

同时,要在选拔的过程中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践的导向。“具体到选拔干部的体制机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培养选拔干部时一定要跟实践历练结合起来。”辛鸣表示,要加大从长期服务基层一线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注重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特别是在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优秀年轻干部。

第二步,建立常态化的选拔工作机制。目前客观存在的问题是,领导身边的人,用得多,得到的培养锻炼就多,升得也快;基层干部则是看不见也顾不上。此外,还有简单以年龄划线、搞硬性配备,平时不注意培养选拔、换届时急用现找,或者在少数人、少数群体中选人,甚至降格以求、任人唯亲、借破格提拔之名行谋私之实等突出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受访专家表示,关键要强化党组织选拔任用和考察识别的责任,把年轻干部选拔配备寓于干部日常管理、经常性工作之中。要把功夫下在平时,重视从普通干部和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注重从干部工作作风和一贯表现上识别干部。

第三步,完善后备干部政策制度,改进人选产生方式,建立健全培养锻炼、适时使用、定期调整、有进有出的机制。

“在作为后备干部的过程中,有些人不适应、落后了,旁边适应的就会超越过去,这是一个自然、动态的优中选优的过程。”辛鸣形象地比喻道。一个好的后备干部制度,应当能够让优秀年轻干部不断脱颖而出,让那些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坐等提拔、热衷于自我设计的干部能够被及时调整出去。

在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时,既要避免拔苗助长,为单纯补经历而频繁变动岗位或为增加基层工作经验而“镀金式”实践,也不要“过火地大浪淘沙不管他们”。有些“被淘汰”的年轻干部,如果稍加注意、再加培养的话,仍然可以成为好干部。如何把握这个“度”,是相应制度安排应当考虑的。

最后,受访专家指出,好干部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也是管理监督出来的。要坚决落实严格管理措施,对年轻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对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工作的,不得委以重任;对在现岗位上不胜任、不称职的,要坚决调整下来。

篇6:公考申论热点

贵阳开往温州每天一趟的K942次火车,往往到丽水站时车厢乘客还是满满的,上个厕所都挤得很;一到青田站,大批务工者就往外涌;最后,列车抵达温州站,下车者已寥寥无几。

这些客流中的绝大部分,本应是来温务工者。然而今年,他们为啥不来了?

据温州火车站和各大汽车站日前发布的综合客流信息表明,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各地来温的客流量比去年大约减少了20%至30%。

上周,记者蹲点多家企业和劳务市场时也发现,今年开春,困扰企业多年的“用工荒”难题可谓雪上加霜,特别是中小企业用工缺口都在50%以上。而实际上,为了尽快招到员工,我市不少大型中型乃至小微企业都拿出了诚意纷纷上调工资,并在员工食宿等方面开出更优越的条件。可是,“涨薪潮”之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原因分析】首先是城镇化的变迁。自新中国建立,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根据我国的人口普查数据,直到199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而城镇人口只占26%。而中国的沿海经济带此时己经逐渐形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沿海城市,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90年代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逐渐加速,只用了10年时间,中国的城镇人口猛增了近10%,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36%。而这种增长在之后的10年并没有丝毫减弱,到了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终于历史性地超过了农村人口。根据2012年1月的最新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为69079万,而农村人口为65656万。而正是这种城镇化的变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农村剩余劳力远离家乡去沿海打工,这30年来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的空巢问题和留守子女问题等等。人们当初远离故乡去打工,为的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子女的未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了城镇,而且用工待遇也与原来的沿海城市企业相差不太大时,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跑出去打工?更何况每年过春节往返也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身在家乡,既可以打工挣钱,又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如果有机会,在新的城镇安家落户,总比与家人分开,在千里之外飘泊好。

【应对措施】

(1)提升工资福利待遇:当用工市场供小于求是,价格自然就上涨了,显而易见,提升工资能留住不少员工。以富士康为例,仅仅初八那天,富士康凭借高额的工资就在河南吸引力3万多工人。除了提高工资,企业还要做好福利方面的工作,比如五险一金、休闲娱乐设施、免费提供工作餐等。

(2)大打温情牌: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在家找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能陪伴着家人,感受家的温暖也不错。企业要抓住工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稳定军心。目前一起出门打工的80后夫妻越来越多,很多夫妻都选择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工厂工作,企业可以为这些工人提供“夫妻房”,为他们营造家的感觉。很多员工频繁的跳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归属感,若是企业能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员工找到了归属感,有了家的感觉,用工就不会荒。甚至有实力的公司可以为员工的孩子建立学校,让员工彻底安定下来。这样员工对企业已不仅仅是雇佣关系了,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3)降低采购成本:员工的工资成本把企业的利润挤掉不少,那么对于这部分上涨的成本能否转嫁出去呢?笔者告诉你,能!从采购成本入手,这当然不是要企业近劣质的原材料。而是说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从工厂进货,以我国最大的制造业电子商务平台—世界工厂网为例,注册用户绝大部分是生产商,这样直接面向厂家,缩减了供应链,能成功的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节约一大笔资金。

上一篇:游龙凤山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守初心讲责任比担当

本站热搜